CJJ50-92城市防洪堤設計規(guī)范復習課程_第1頁
CJJ50-92城市防洪堤設計規(guī)范復習課程_第2頁
CJJ50-92城市防洪堤設計規(guī)范復習課程_第3頁
CJJ50-92城市防洪堤設計規(guī)范復習課程_第4頁
CJJ50-92城市防洪堤設計規(guī)范復習課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CJJ50-92城市防洪堤設計規(gu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5092主編單位: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院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施行日期:1993年7月1日關于發(fā)布行業(yè)標準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guī)范的通知建標號根據(jù)原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境保護部(83)城科字224號文和水利部水規(guī)(89)41號文的要求,由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院主編的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guī)范,業(yè)經審查,現(xiàn)批準為行業(yè)標準,編號CJJ5092,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本規(guī)范由建設部城鎮(zhèn)建設標準技術歸口單位建設部城

2、市建設研究院及水利部歸口單位水利水電規(guī)劃設計總院共同負責歸口管理,具體解釋等工作由主編單位負責。由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1993年2月8日總則1.0.1為防治洪水危害,保護城市安全,統(tǒng)一城市防洪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的技術要求,制定本規(guī)范。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我國城市范圍內的河(江)洪、海潮、山洪和泥石流防治等防洪工程的規(guī)劃、設計。工礦區(qū)可參照執(zhí)行。1.0.3城市防洪工程設計應以城市總體規(guī)劃及所在江河流域防洪規(guī)劃為依據(jù),全面規(guī)劃、綜合治理、統(tǒng)籌兼顧、講求效益。1.0.4城市范圍內的河道及沿岸的土地利用必須服從行洪要求,各項工程建設及其防洪標準不得低于

3、該城市的防洪標準。1.0.5重要城市的防洪工程設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參照現(xiàn)行水利經濟計算規(guī)范進行經濟評價,其內容可適當簡化。1.0.6對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產生較大影響的城市防洪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根據(jù)現(xiàn)行水利水電工程環(huán)境影響評價規(guī)范進行環(huán)境影響評價,編制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或環(huán)境影響報告表。1.0.7城市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階段,設計文件應包括工程管理設計內容。1.0.8地震設防區(qū)城市防洪工程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1.0.9城市防洪工程設計除執(zhí)行本規(guī)范外,涉及其它專業(yè)時,還應符合有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設計標準2.1城市等別和防洪標準2.1.1城市等別應根據(jù)所保護城市的重

4、要程度和人口數(shù)量劃分為四等,見表2.1.1。2.1.2城市防洪設計標準應根據(jù)城市等別、洪災類型可按表2.1.2分析確定。2.1.3對于情況特殊的城市,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防洪標準可以適當提高或降低。2.1.4城市分區(qū)設防時,可根據(jù)各防護區(qū)的重要性選用不同的防洪標準。2.1.5沿國際河流的城市,防洪標準應專門研究確定。2.1.6臨時性建筑物的防洪標準可適當降低,以重現(xiàn)期在520年范圍內分析確定。2.2防洪建筑物級別2.2.1防洪建筑物級別,根據(jù)城市等別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劃分為四級,可按表2.2.1確定。2.3防洪建筑物安全超高2.3.1防洪建筑物的安全超高應符合表2.3.1的規(guī)定。2.3

5、.2建在防洪堤上的防洪閘和其它建筑物,其擋水部分的頂部標高不得低于堤防(護岸)的頂部標高。2.3.3臨時性防洪建筑物的安全超高,可較同類型建筑物降低一級。海堤允許越浪時,超高可適當降低。2.4防洪建筑物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2.4.1堤(岸)坡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應符合表2.4.1的規(guī)定。2.4.2建于非巖基上的混凝土或圬工砌體防洪建筑物與非巖基接觸面的水平抗滑時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應符合表2.4.2的規(guī)定。2.4.3建于巖基上的混凝土或圬工砌體防洪建筑物與巖基接觸的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應符合表2.4.3的規(guī)定。2.4.4防洪建筑物抗傾覆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應符合表2.4.4的規(guī)定。3總體設計3.1一般規(guī)定3.1.1總體

6、設計必須在城市總體規(guī)劃和流域防洪規(guī)劃的基礎上,根據(jù)洪水特性及其影響,結合城市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城市發(fā)展的需要確定。重要城市防洪工程總體設計,對超設計標準洪水應制定對策性措施,減少洪災損失。3.1.2總體設計應實行工程防洪措施與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結合,根據(jù)不同洪水類型(河洪、海潮、山洪和泥石流),選用各種防洪措施,組成完整的防洪體系。3.1.3總體設計應注意節(jié)約用地和開拓建設用地;建筑物選型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價。3.1.4總體設計應與市政建筑密切配合,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顧使用單位和有關部門的要求,提高投資效益。3.1.5總體設計應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天然湖泊、水塘應予

7、保留。因防洪設施影響造成的內澇,應采取必要的排澇措施。3.1.6總體設計必須收集、分析和評價水文、泥砂、河道、海岸沖淤演變趨勢、地形、地質、已有防洪設施以及社會經濟、洪災損失等基礎資料。3.1.7在地面沉降地區(qū),對地面沉降的影響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3.1.8在季節(jié)凍土、多年凍土及凌汛地區(qū),對凍脹的影響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3.1.9主要防洪建筑物應設置觀測和監(jiān)測設備。3.2河洪防治3.2.1總體設計應考慮人類活動及河道變化是否影響流量與水位關系的一致性,分析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對城市防洪產生的影響。3.2.2總體設計應避免或減少對水流流態(tài)、泥砂運動、河岸等不利影響,防止河道產生有害的沖刷和

8、淤積。3.2.3總體設計應與上下游、左右岸流域防洪設施相協(xié)調,注意城鄉(xiāng)接合部不同防洪標準的銜接處理。3.2.4總體設計應與航運碼頭、污水截流管、濱河公路、濱河公園、游泳場等統(tǒng)籌安排,發(fā)揮防洪設施多功能作用。3.2.5位于河網(wǎng)地區(qū)的城市,根據(jù)市區(qū)被河網(wǎng)分割情況,防洪工程布置,宜采用分片封閉形式。3.3海潮防治3.3.1沿海城市防潮工程總體設計,應分析風暴潮、天文潮、涌潮的特性和可能的不利遭遇組合,合理確定設計潮位。3.3.2??诔鞘蟹莱惫こ炭傮w設計,應分析江河洪水與設計潮位的不利遭遇組合,采取相應的防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3.3.3總體設計應分析海流和風浪的破壞作用,確定設計風浪侵襲高度,采取有

9、效的消浪措施和基礎防護措施。3.3.4防潮堤防布置應與濱海市政建設相配合,結構選型應與海濱環(huán)境相協(xié)調。3.4山洪防治3.4.1山洪防治應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坡面匯水區(qū)應以生物措施為主,溝壑治理應以工程措施為主。3.4.2排洪渠道平面布置應力求順直,就近直接排入城市下游河道;條件允許時,可在城市上游利用截洪溝將洪水排至其它水體。3.4.3在城市上游修建小水庫削減洪峰時,水庫設計標準應適當提高,并應設置溢洪道,確保水庫安全。3.4.4當排洪渠道出口受外河洪水頂托時,應設擋洪閘或回水堤,防止洪水倒灌。3.5泥石流防治3.5.1泥石流防治應采取防治結合、以防為主,攔排結合、以排為主的方針,并采

10、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管理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3.5.2應根據(jù)泥石流對城市及建筑物的危害形式,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3.5.3泥石流溝,宜一溝一渠直接排入河道,合并或改溝時應論證其可行性。泥石流溝設計斷面應考慮沙石淤積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4設計洪水和設計潮位4.1設計洪水4.1.1城市防洪工程設計所依據(jù)的各種標準的設計洪水,包括洪峰流量、洪水位、時段洪量、洪水過程線等,可根據(jù)工程設計要求計算其全部或部分內容。4.1.2城市防洪工程設計洪水可采用城市河段某一控制斷面洪水。4.1.3計算設計洪水必須有基礎資斜。充分利用已有的實測資料,運用歷史洪水、暴雨資料,對計算設計洪水所依據(jù)的暴雨洪水資

11、料和流域特性資料應重點復核。4.1.4洪水系列應具有一致性。當流域修建蓄水、引水、分洪、滯洪等工程或發(fā)生決口、潰壩等情況,明顯影響各年洪水的一致性時,應將資料還原到同一基礎,對還原資料應進行合理檢查。4.1.5根據(jù)資料條件,設計洪水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計算:4.1.5.1城市防洪控制斷面或其上、下游鄰近地點具有30年以上實測和插補延長洪水流量或水位資料,并有歷史洪水調查資料時,應采用頻率分析方法計算設計洪水和設計洪水位。4.1.5.2工程所在地區(qū)具有30年以上實測和插補延長暴雨資料,并有暴雨洪水對應關系時,可采用頻率分析法計算設計暴雨,推算設計洪水,然后通過控制斷面的流量水位關系曲線求得相應的設

12、計洪水位。4.1.5.3工程所在流域內洪水和暴雨資料均短缺時,可利用鄰近地區(qū)實測或調查暴雨和洪水資料,進行地區(qū)綜合分析,計算設計洪水,然后通過控制斷面的流量水位關系曲線求得相應的設計洪水位。4.1.6對設計洪水計算中所采用的計算方法及其主要環(huán)節(jié)、各種參數(shù)和計算成果,應進行多方面分析檢查,論證其合理性。4.1.7設計洪水的地區(qū)組成可采用下列方法擬定:4.1.7.1典型洪水組成法:從實測資料中選擇幾次有代表性的大洪水作為典型,以設計斷面的設計洪量控制,按典型洪水的各區(qū)洪量組成的比例,計算各分區(qū)相應的設計流量。4.1.7.2同頻率組成法:指定某一分區(qū)發(fā)生與設計斷面同頻率的洪量,其余分區(qū)發(fā)生的相應洪量

13、用典型洪水的組成比例進行分配。4.1.8各分區(qū)的設計洪水過程,應采用同一次洪水過程線為典型,以分配到各分區(qū)的洪量控制放大。4.1.9對擬定的設計洪量地區(qū)組成和各分區(qū)的設計洪水過程線,應從洪水地區(qū)組成規(guī)律、水量平衡及洪水過程線形狀等方面進行合理性檢查,必要時,可適當調整。4.1.10當設計斷面上游有調蓄作用較大的工程時,應擬定設計洪量的地區(qū)組成,計算各分區(qū)的洪水過程線,經工程調洪后的洪水與區(qū)間洪水組合,推求受上游工程調蓄影響的設計洪水。4.2設計潮位4.2.1設計潮位包括設計高潮位和設計低潮位。在分析計算高(低)潮位時,應有不少于20年的實測潮位資料,并調查歷史上出現(xiàn)的特殊高(低)潮位。4.2.

14、2當實測潮位資料大于5年不足20年時,可采用短期同步差比法與附近有20年以上實測資料的驗潮站進行同步相關分析,計算設計高(低)潮位。采用短期同步差比法應滿足下列條件:(1)潮汐性質相似;(2)地理位置臨近;(3)受河流徑流影響相似;(4)氣象條件相似。4.2.3設計高(低)潮位可采用第一型極值分布律或皮爾遜型曲線計算。4.2.4擋潮閘設計雨型的選擇,應分別研究季風雨和臺風雨兩種成因對漬澇及排水的不利影響。4.2.5擋潮閘設計潮型的選擇,應以典型年相應時間對排水偏于不利的潮位過程或相應時間的平均偏于不利潮位過程為主,并以最不利的潮位過程校核。4.2.6擋潮閘設計潮位的確定,應考慮建閘后形成反射波

15、對天然高潮位壅高的影響和低潮位低落的影響。堤防5.1一般規(guī)定5.1.1堤線選擇應結合現(xiàn)有堤防設施,綜合地形、地質、洪水流向、防汛搶險、維護管理等因素確定,并與沿江(河)市政設施相協(xié)調。堤線宜順直,轉折處應用平緩曲線相連接。5.1.2堤距應根據(jù)城市總體規(guī)劃、河道地形、水面線計算成果、工程量、造價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5.1.3堤防沿程設計水位的確定,當沿程有接近設計流量的觀測水位時,可根據(jù)控制站設計水位和水面比降推算,并考慮橋梁、碼頭、跨河、攔河等建筑物產生的壅水影響;沿程無接近設計流量的觀測水位時,應根據(jù)控制站設計水位,通過推求水面曲線確定。在推求水面曲線時,其糙率選擇應力求符合實際。有

16、實測或調查洪水資料時,應根據(jù)實測或調查資料推求糙率。所求水位應用上下游水文站水位檢驗。5.1.4堤頂和防洪墻頂標高按下式計算確定:5.1.5當?shù)添斣O置防浪墻時,堤頂標高應不低于設計洪(潮)水位加0.5m。5.2防洪堤5.2.1防洪堤可采用土堤、土石混合堤或石堤。堤型選擇應根據(jù)當?shù)赝痢⑹系馁|量、數(shù)量、分布范圍、運輸條件、施工場地等因素綜合考慮,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5.2.2當有足夠筑堤上料時,應優(yōu)先采用均質土堤,土料不足時,也可采用土石混合堤。5.2.3土堤填土應注意壓實,使填土具有足夠的抗剪強度和較小的壓縮性,不產生大量不均勻變形,滿足滲流控制要求。粘性土壓實度應不低于0.930.96;無

17、粘性土壓實后的相對密度應不低于0.700.75。5.2.4土堤和土石混合堤,堤頂寬度應滿足堤身穩(wěn)定和防洪搶險的要求,但不宜小于。如堤頂兼作城市道路,其寬度應按城市公路標準確定。5.2.5當?shù)躺砀叨却笥?m時,宜在背水坡設置戧道(馬道),其寬度不小于2m。5.2.6土堤堤身浸潤線應根據(jù)水位、筑堤土料、背水坡腳有無漬水等條件計算。浸潤線逸出點宜在坡腳以下。5.2.7土堤邊坡穩(wěn)定計算,可采用園弧法。迎水坡應考慮水位驟降的影響,若高水位持續(xù)時間較長,背水坡應考慮滲透水壓力的影響;堤基若有軟弱地層時,應進行整體穩(wěn)定性計算。5.2.8當?shù)袒鶟B徑滿足不了防滲要求時,可采取填土壓重、排水減壓以及截滲等措施,以

18、防止產生滲透變形。5.2.9土堤迎水坡應采用護坡防護,護坡形式有干砌石、漿砌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板等。應根據(jù)水流流態(tài)、流速等要求選用。背水坡可采用草皮護坡。5.2.10迎水坡應設置護腳,其寬度和深度可根據(jù)水流流速和河床土質經沖刷計算確定。5.2.11當?shù)添斣O置防浪墻時,防浪墻高度不宜大于1.2m,并應設置變形縫??p距可采用:漿砌石結構為1520m;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為1015m。5.2.12迎水面水流流速大、風浪沖擊力強的堤段,宜采用石堤或土石堤。受潮水和海浪沖擊強度大的海堤,宜用重力式漿砌石堤或土石堤。土石堤可在迎水面砌石或拋石,在其后填筑土料。在防滲體和堤殼之間,根據(jù)需要可設置反濾層

19、和過渡層,或只設反濾層。5.3防洪墻5.3.1城市中心區(qū)的堤防工程,宜采用防洪墻。防洪墻應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度不大時,可采用混凝土或漿砌石防洪墻。5.3.2防洪墻必須滿足強度和抗?jié)B的要求?;纵喞€長度應滿足不產生滲透變形的要求。5.3.3防洪墻必須進行抗滑、抗傾和地基整體穩(wěn)定驗算。地基應力必須滿足地基承載力的要求。當?shù)鼗休d力不足時,地基應進行加固處理。5.3.4防洪墻基礎砌置深度,應根據(jù)地基土質和沖刷計算確定,要求在沖刷線以下0.51.0m。在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還應滿足凍結深度的要求。5.3.5防洪墻必須設置變形縫,縫距可采用:漿砌石墻體1520m,鋼筋混凝土墻體1015m;在地面標高、

20、土質、外部荷載、結構斷面變化處,應增設變形縫。5.4基礎處理5.4.1當?shù)袒鶟B流控制、地基穩(wěn)定不滿足要求時,應進行基礎處理。5.4.2砂礫石堤基應進行防滲處理,處理措施應根據(jù)堤型、砂礫石埋藏深度、厚度以及當?shù)亟ㄖ牧?、施工條件等因素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5.4.3垂直防滲措施應可靠而有效地截斷堤基滲流,在技術可能而又經濟時,應優(yōu)先采用以下措施:(1)砂礫層埋藏較淺,層厚不大時,可采用粘土或混凝土截水墻;(2)砂礫層埋藏較深,厚度較大時,可采用高壓定噴或旋噴防滲帷幕。5.4.4當垂直防滲不經濟或施工有困難時,可采用粘土鋪蓋或堤后填土壓重,并設反濾體和排水體,或設與排水減壓井相結合的措施。5.4.

21、5對判定可能液化的土層,應挖除后換填好土。在挖除困難或不經濟時,應采用人工加密措施,使之達到與設計地震烈度相適應的緊密狀態(tài),并有排水和增加壓重措施。5.4.6軟弱土基的處理措施,應挖除軟弱土,當厚度大、分布廣、難以挖除時,可打砂井加速排水,增強地基強度。5.4.7濕陷性黃土地基宜采用挖除、翻壓、強夯等措施,清除其濕陷性。5.4.8防洪墻基礎持力層范圍內若有高壓縮性土層,可采用樁基。護岸及河道整治6.1一般規(guī)定6.1.1在城市市區(qū)的河(江)岸、海岸、湖岸被沖刷的岸段,影響到城市防洪安全時,應采取護岸保護。護岸布置應減少對河勢的影響,避免抬高洪水位。6.1.2護岸選型應根據(jù)河流和河(海)岸特性、城

22、市建設用地、航運、建筑材料和施工條件等綜合分析確定。常用護岸類型有坡式護岸、重力式護岸、板樁及樁基承臺護岸、順壩和短丁壩護岸等。6.1.3護岸設計應考慮下列荷載:(1)自重和其上部荷載;(2)地面荷載;(3)墻后主動土壓力和墻前被動土壓力;(4)墻前水壓力和墻后水壓力;(5)墻前波吸力;(6)地震力;(7)船舶系纜力;(8)冰壓力。6.1.4沿海護岸可參照現(xiàn)行港口工程技術規(guī)范的規(guī)定。6.2坡式護岸6.2.1坡式護岸常用的結構形式有干砌石、漿砌石、拋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板、混凝土異形塊等,其形式選擇應根據(jù)流速、波浪、岸坡土質、凍結深度以及施工條件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當岸坡高度較大時,宜

23、設置戧道。6.2.2坡式護岸的坡度和厚度,應根據(jù)岸邊土質、流速、風浪、冰凍、護砌材料和結構形式等因素,通過穩(wěn)定分析計算確定。6.2.3砌石和拋石護坡,應采用堅硬未風化的石料,砌石下應設墊層、反濾層或土工織物。6.2.4漿砌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板護坡應在縱橫方向設變形縫,緩距不宜大于5m。6.2.5坡式護岸應設置護腳。基礎埋深宜在沖刷線以下0.51.0m。若施工有困難可采用拋石、石籠、沉排、沉枕等護底防沖措施。6.3重力式護岸6.3.1重力式護岸宜在較好的地基上采用,在較差的地基上采用時,必須進行加固處理,并應在結構上采取適當?shù)拇胧?.3.2重力式護岸結構形式選擇,應根據(jù)岸邊的自然條件、當?shù)?/p>

24、材料以及施工條件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常用重力式護岸形式有:整體式護岸、空心方塊及異形方塊式護岸和扶壁式護岸。6.3.3重力式護岸基礎埋深,不應小于1.0m,在有沖刷的情況下,處理同6.2.5條。6.3.4拋石基床的厚度應根據(jù)計算確定。對于巖石和砂卵石地基不宜小于0.5m,對于一般土基不宜小于1.0m。在下列情況下可考慮設置拋石基床:(1)當采用水下安裝時;(2)當?shù)鼗休d力滿足不了要求時;(3)當為了墻身能在施工水位以上砌筑或澆筑時。6.3.5重力式護岸沿長度方向必須設變形縫,縫距可采用:漿砌石結構為1520m,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為1015m。在下列位置必須設置變形縫:(1)新舊護

25、庫連接處;(2)護岸高度或結構型式改變處;(3)護岸走向改變處;(4)地基土質差別較大的分界處。6.3.6重力式護岸應設排水孔,孔后應設置反濾層或水工織物。6.3.7重力式護岸后土壓力按主動土壓力計算,護岸前土壓力可按1/2被動土壓力取值。6.3.8回填土與護岸背之間的摩擦應根據(jù)回填土內摩擦角、護岸背形和粗糙度確定,可按如下規(guī)定采用:6.3.8.1仰斜的混凝土或砌體護岸采用1/22/3。6.3.8.2俯斜的混凝土或砌體護岸采用1/3。6.3.8.3垂直的混凝土或砌體護岸采用1/31/2。6.3.8.4卸荷平臺(板)以下的護岸采用1/3。6.3.9重力式護岸壁后地面無特殊使用要求時,地面荷載可取

26、510kN/m。6.3.10重力式護岸壁前正向行進波高小于0.5m時,可不考慮波吸力。6.3.11設計重力式護岸時,應進行下列計算和驗算:(1)護岸的傾覆穩(wěn)定;(2)護岸的水平滑動穩(wěn)定;(3)沿拋石基床面的水平滑動穩(wěn)定;(4)基床和地基應力;(5)護岸底面合力作用位置;(6)整體滑動穩(wěn)定;(7)護岸前沖刷深度。6.4板樁式及樁基承臺式護岸6.4.1在軟弱地基上修建港口、碼頭、重要護岸,宜采用板樁式及樁基承臺式,其構造和計算可參照現(xiàn)行港口工程技術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6.4.2板樁式及樁基承臺式護岸型式選擇,應根據(jù)荷載、地質岸坡高度以及施工條件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6.4.3樁板墻宜采用預制鋼筋

27、混凝土板樁,當護岸較高時,宜采用錨定式鋼筋混凝土板樁。在施工條件允許時,也可采用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xù)墻。6.4.4鋼筋混凝土板樁可采用矩形斷面,厚度經計算確定,但不宜小于0.15m。寬度由打樁設備和起重設備能力確定,可采用0.51.0m。6.4.5有錨板樁的錨碇結構型式應根據(jù)錨碇力、地基土質、施工設備和施工條件等因素確定。6.4.6板樁墻的入土深度,必須滿足板樁墻和護岸整體滑動穩(wěn)定的要求。6.4.7護岸整體穩(wěn)定計算可采用圓弧滑動法。對板樁式護岸,其滑動可不考慮切斷板樁和拉桿的情況;對于樁基承臺式護岸,當滑弧從樁基中通過時,應考慮截樁力對滑動穩(wěn)定的影響。6.5順壩和短丁壩護岸6.5.1順壩和短丁壩

28、護岸應設置在中枯水位以下,可按以下情況選用:6.5.1.1在沖刷嚴重的河岸、海岸、可采用順壩或丁壩保灘護岸。6.5.1.2在波浪為主要破壞力的河岸、海岸、通航河道以及沖刷河岸凹凸不規(guī)則的河段,宜采用順壩保灘護岸。6.5.1.3在受潮流往復作用而產生嚴重崩岸,以及多沙河流沖刷嚴重河段,可采用短丁壩群保灘護岸。6.5.2順壩和丁壩按建筑材料不同可以分為土石壩、拋石壩、砌石壩、鉛絲石籠壩、混凝土壩等類型。壩型選擇可根據(jù)水流速度的大小、河床土質、當?shù)亟ㄖ牧?、以及施工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6.5.3順壩和丁壩均應做好壩頭防沖、壩身穩(wěn)定積壩根與岸邊的連接,避免水流繞過壩根沖刷河(海)岸。6.5.4河道

29、急彎沖刷河段宜采用順壩護岸,其平面布置應與河道整治線一致。6.5.5順壩頂縱向坡度應與河道整治線水面比降一致。6.5.6短丁壩護岸宜成群布置,壩頭連線應與河道整治線一致;短丁壩的長度、間距及壩軸線的方向,應根據(jù)河勢、水流流態(tài)及河床沖淤情況等,由分析計算確定,必要時應通過水工模型試驗驗證。6.5.7丁壩壩頭水流紊亂,受沖擊力較大,應特別加固。宜采用加大壩頂寬和邊坡系數(shù),擴大護底范圍等措施。6.6河道整治6.6.1河道整治必須按照水力計算確定的設計橫斷面清除河道淤積物和障礙物,以滿足洪水下泄要求。6.6.2裁彎取直及疏浚(挖槽)的方向應與江河流向一致,并與上、下游河道平順連接。6.6.3在城市防洪

30、工程中的河道裁彎取直,應達到改善水流條件,去除險工和有利于城市建設的目的。6.6.4裁彎取直應進行河道沖淤分析計算,并注意水面線的銜接,改善沖淤條件。山洪防治7.1一般規(guī)定7.1.1山洪防治工程設計,應根據(jù)地形、地質條件及溝壑發(fā)育情況,因地制宜,選擇緩流、攔蓄、排泄等工程措施,形成以水庫、谷坊、跌水、陡坡、排洪渠道等工程措施與植樹造林、修梯田等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7.1.2山洪防治應以各山洪溝匯流區(qū)為治理單元,進行集中治理和連續(xù)治理,盡快收到防治效果,提高投資效益。7.1.3山洪防治應充分利用山前水塘、洼地滯蓄洪水,以減輕下游排洪渠道的負擔。7.1.4排洪渠道、截洪溝的護砌形式可按本

31、規(guī)范第6.2節(jié)的規(guī)定采用。7.2小水庫7.2.1當采用小水庫調蓄山洪時,應與城市供水、養(yǎng)魚、旅游相結合,進行綜合利用。7.2.2水庫設計應適當提高防洪標準,并滿足有關規(guī)范的要求。7.3谷坊7.3.1在山洪溝整治中,應充分利用谷坊截留泥沙、削減洪峰、防止溝床下切和溝岸坍塌。7.3.2選擇谷坊類型應考慮地形、地質、洪水、谷坊高度、當?shù)夭牧系纫蛩?,可采用的谷坊有土谷坊、土石谷坊、砌石谷坊、鉛絲石籠谷坊,混凝土谷坊等。7.3.3當溝床整段受沖刷時,應連續(xù)設置谷坊群,各谷坊間溝床設計縱坡應滿足穩(wěn)定坡降要求。7.3.4谷坊位置應選在溝谷寬敞段下游窄口處,增大攔蓄泥沙容積。7.3.5谷坊高度應根據(jù)山洪溝自然

32、縱坡、穩(wěn)定坡降、谷坊間距等條件確定。谷坊高度以1.54.0m為宜,如大于5m,應按塘壩要求進行設計。7.3.6谷坊間距,在山洪溝坡降不變的情況下,與谷坊高度接近正比,可按下式計算:7.3.7谷坊溢流口應設在中部或溝床深槽處,當谷坊頂部全部溢流時,必須做好兩側溝岸防護。7.3.8谷坊應建在堅實的地基上,巖基要清除表層風化巖,土基埋深不得小于1m,并應驗算處基承載力。7.3.9谷坊下游一般應設置消能設施。護砌長度可根據(jù)谷坊高度、單寬流量和溝床土質計算確定。7.3.10漿砌石和混凝土谷坊,應隔1520m設一道變形縫,谷坊下部應設排水孔排除上游積水。7.3.11土谷坊和土石谷坊,不得在頂部溢流,宜在堅

33、實溝岸開挖溢流口或在谷坊底部設泄流孔,同時應做好基礎處理,防止淘刷破壞。7.4跌水和陡坡7.4.1跌水和陡坡是調整山洪溝或排洪渠道底縱坡的主要構筑物,當縱坡大于14時,應采用跌水;當縱坡為14120時,應采用陡坡。7.4.2跌水和陡坡設計,應注意水面曲線銜接,水面曲線計算,可采用分段直接求和法和水力指數(shù)積分法。7.4.3跌水和陡坡進出口段,應設導流翼墻與上下游溝渠護岸相連接;平面布置宜采用扭曲面連接,也可采用變坡式或八字墻式連接。進口導流翼墻的單側平面收縮角可由進口段長度控制,但不宜大于15,其長度L由溝渠底寬B與水深H比值確定。當B/H2.0時,L2.5H;當2B/H3.5時,L3.0H;當

34、B/H3.5時,L3.5H。出口導流翼墻的單側平面擴散角,可取1015。7.4.4跌水和陡坡進出口段護底長度應與翼墻平齊,在護砌始末端應設防沖齒墻;跌水和陡坡下游應設置消能或防沖措施。7.4.5跌水高差在3m以內,宜采用單級跌水,跌水高差超過3m宜采用多級跌水。7.4.6陡坡段平面布置應力求順直,陡坡底寬與水深的比值,宜控制在1020之間。7.4.7陡坡護底在變形縫處應設齒坎,變形縫內應設止水或反濾盲溝,必要時可同時采用。7.4.8陡坡護底設置人工加糙,加糙形式及其尺寸應經水工模型試驗驗證后確定。7.5排洪渠道7.5.1排洪渠道渠線布置,宜走天然溝渠,必須改線時,宜選擇地形平緩、地質穩(wěn)定、拆遷

35、少的地帶,并力求順直。7.5.2排洪明渠設計縱坡,應根據(jù)渠線、地形、地質以及與山洪溝連接條件等因素確定。當自然縱坡大于120或局部高差較大時,可設置陡坡或跌水。7.5.3排洪明渠斷面變化對,應采用漸變段銜接,其長度可取水面寬度之差的520倍。7.5.4排洪明渠進出口平面布置,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導流翼墻。導流翼墻長度可取設計水深的34倍。7.5.5排洪明渠的安全超高可按本規(guī)范表2.4.1的規(guī)定采用。在彎曲段凹岸應考慮水位壅高的影響。7.5.6排洪明渠宜采用挖方渠道。修建填方渠道時,填方應按堤防要求進行設計。7.5.7排洪明渠彎曲段的彎曲半徑,不得小于最小容許半徑及渠底寬度的5倍。最小容許半徑可

36、按下式計算:7.5.8當排洪明渠水流流速大于土壤最大容許流速時,應采取防護措施防止沖刷。防護形式和防護材料,應根據(jù)土壤性質和水流流速確定。7.5.9排洪渠道進口處宜設置沉砂池,攔截山洪泥砂。7.5.10排洪暗渠縱坡變化處,應注意避免上游產生壅水。斷面變化宜改變渠底寬度,深度保持不變。7.5.11排洪暗渠檢查井的間距,可取50100m。暗渠走向變化處應加設檢查井。7.5.12排洪暗渠為無壓流時,設計水位以上的凈空面積不應小于過水斷面面積的15%。7.5.13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的暗渠基礎埋深不應小于土壤凍結深度,進出口基礎應采取適當?shù)姆纼龃胧?.5.14排洪渠道出口受河水或潮水頂托時,宜設防洪閘,防

37、止洪水倒灌。排洪明渠也可采用回水堤與河(海)堤連接。泥石流防治8.1一般規(guī)定8.1.1條(包括泥流、泥石流、水石流)是指流動體重度大于14kN/m的山洪。8.1.2泥石流作用強度分級,應根據(jù)形成條件、作用性質和對建筑物的破壞程度等因素按表8.1.2確定。8.1.3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標準,應根據(jù)城市等別及泥石流作用強度選定。大型(嚴重)的宜采用表2.1.2的上限值,小型(輕微)的宜采用下限值。泥石流防治應以大中型泥石流為重點。8.1.4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應預測可能發(fā)生的泥石流總量、沿途沉積過程、沖淤變化及溝口扇形地的變化,并考慮撞擊力及摩擦力對建筑物的影響。8.1.5泥石流流量計算,應采用配方

38、法和形態(tài)調查法,計算時兩種方法應互相驗證。也可采用地方經驗公式。8.1.6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應根據(jù)山洪溝特性和當?shù)貤l件,采用綜合治理措施。在上游宜采用生物措施和截流溝、小水庫調蓄徑流;泥沙補給區(qū)宜采用固沙措施;中下游宜采用攔截、停淤措施;通過市區(qū)段宜修建排導溝。8.2攔擋壩8.2.1攔擋壩類型選擇,應根據(jù)地形、地質、泥石流性質和規(guī)模等因素來確定。常用攔擋壩類型有:重力壩、土壩、格柵壩等。8.2.2攔擋壩壩址應選擇在溝谷寬敞段下游卡口處,攔擋壩可單級或多級設置。8.2.3攔擋壩壩高應根據(jù)以下情況確定:8.2.3.1以攔擋泥石流固體物質為主的攔擋壩,對間歇性泥石流溝,壩的庫容不應小于攔蓄一次泥石

39、流固體物質總量;對常發(fā)性泥石流溝,其庫容不得小于攔蓄一年泥石流固體物質總量。8.2.3.2以淤積增寬溝床,減緩沖刷溝岸為主的攔擋壩,其壩高應使淤積后的溝床寬度相當于原溝床寬度的兩倍以上。8.2.3.3以攔擋淤積物穩(wěn)固滑坡為主的攔擋壩,其壩高應滿足攔擋的淤積物所左生的抗滑力大于滑坡的剩余下滑力。8.2.4攔擋壩基礎埋深,應根據(jù)地基土質、泥石流性質和規(guī)模以及土壤凍結深度等因素確定。8.2.5攔擋壩背水面宜垂直,泄水口宜有較好的整體性和抗磨性,壩體應設排水孔。8.2.6攔擋壩穩(wěn)定計算,其穩(wěn)定系數(shù)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2.4.1中基本荷載組合的規(guī)定。驗算沖擊力作用下的穩(wěn)定性,其穩(wěn)定系數(shù)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2.4.1

40、中特殊荷載組合的規(guī)定。8.2.7攔擋壩下游應設消能設施,宜采用消力檻,其高度一般高出溝床0.51.0m,消力池長度應大于泥石流過壩射流長度,一般可取壩高的24倍。8.2.8為攔擋泥石流中的大石塊宜修建格柵壩,其柵條間距可按下式計算:8.3停淤場8.3.1停淤場宜布置在坡度小、地面開闊的溝口扇形地帶,并利用攔壩和導流堤引導泥石流在不同部位落淤。停淤場應有較大的場地,使一次泥石流的淤積量不小于總量的50%,設計年限內的總淤積高度不超過510m。8.3.2停淤場內的攔壩和導流壩的布置,應根據(jù)泥石流規(guī)模、地形等條件確定。8.3.3攔壩的高度應為13m。壩體可直接利用泥石流沖積物。對沖刷嚴重或受泥石流直

41、接沖擊的壩,宜采用混凝土、漿砌石、鉛絲石籠護面。壩體應設溢流口排泄泥水。8.4排導溝、改溝、渡槽8.4.1排導溝是排泥石流的人工溝渠。排導溝應布置在長度短、溝道順直、坡降大和出口處具有堆積場地的地帶。8.4.2排導溝進口應與天然溝岸直接連接,也可設置八字型導流堤,其單側平面收縮角宜為1015。8.4.3排導溝以窄深為宜,其寬度可比照天然流通段溝槽寬度確定。排導溝宜設計較大的坡度。排導溝溝口應避免洪水倒灌和扇形地發(fā)育的回淤影響。8.4.4排導溝設計深度應為設計泥石流流深加淤積高和安全超高,排導溝口還應計算扇形地的堆高及對排導溝的影響。排導溝設計深度可按下式計算:8.4.5城市泥石流排導溝的側壁應

42、加以護砌,尤其在彎曲地段。排導溝護砌材料應根據(jù)泥石流流速選擇,可采用漿砌塊石、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結構。8.4.6排泄泥石流的渡槽應符合下列要求:8.4.6.1槽底設置510cm的摩損層,側壁亦應加厚。8.4.6.2渡槽的荷載,應按粘性泥石流滿槽過流時的總重乘的動載系數(shù)。8.4.7通過市區(qū)的泥石流溝,當?shù)匦螚l件允許時,可以采用改溝將泥石流導向指定的落淤區(qū)。改溝工程由攔擋壩和排導溝或隧洞組成。防洪閘9.1一般規(guī)定9.1.1防洪閘系指城市防洪工程中的擋洪閘、分洪閘、排洪閘和擋潮閘等。9.1.2兼有城市防洪功能的其它水閘和船閘的工程設計,應符合本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9.1.3建在季節(jié)性凍土地區(qū)的防洪閘,必

43、須考慮土壤凍脹和冰凌對建筑物的影響。9.1.4防洪閘設計除執(zhí)行本規(guī)范外,尚應符合現(xiàn)行水閘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9.1.5建在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紅粘土、淤泥質土和泥炭土等特殊地基上的防洪閘,還應符合有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9.1.6通航河道修建防洪閘,除滿足防洪要求外,還應符合航運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9.2閘址選擇9.2.1閘址選擇應根據(jù)其功能和運用要求,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水流、泥沙、潮汐、航運、交通、施工和管理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9.2.2閘址應選擇質地均勻、壓縮性小、承載力大、抗?jié)B穩(wěn)定性好的天然地基,應避免采用人工處理地基。9.2.3閘址應選擇在水流流態(tài)平順,河床、岸坡穩(wěn)定的河段。泄洪閘宜選在河段

44、順直或截彎取直的地點;分洪閘應選在被保護城市上游,河岸基本穩(wěn)定的彎道凹岸頂點稍偏下游處或直段,閘孔軸線與河道水流方向的引水角不宜太大;擋潮閘宜選在海岸穩(wěn)定地區(qū),以接近海口為宜,并應減少強風強潮影響,上游宜有的沖淤水源。9.2.4水流流態(tài)復雜的大型防洪閘閘址選擇,應有水工模型試驗驗證。9.3總體布置9.3.1防洪闡的總體布置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運用方便、安全可靠、經濟美觀。9.3.2防洪閘應根據(jù)其功能和運用要求,合理布置。有通航、排冰、過木要求的閘孔,應采用開敞式。當洪(潮)水位高于泄洪水位,又無通航要求時,宜采用胸墻式。9.3.3防洪閘底板標高,應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水流、排澇、航運等條件,

45、結合堰型和門型選擇,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9.3.4閘孔的總凈寬必須根據(jù)設計水位和設計流量確定。過閘單寬流量應滿足下游河床地質條件要求,閘室總寬度應與上、下游河道相適應。擋潮閘總凈寬,應使閘內設計暴雨徑流量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順暢排出閘外。閘孔的孔徑應根據(jù)防洪閘使用功能、閘門型式、施工條件等因素確定。閘的孔數(shù)較少時,宜用單數(shù)孔。9.3.5防洪閘的胸墻和岸墻頂標高不得低于岸(堤)頂標高;泄洪時不得低于設計洪水位加安全超高;關門時不得低于設計擋洪(潮)水位加波浪高和安全超高。閘頂標高的確定,還應考慮以下因素:9.3.5.1在有泥砂淤積的河道上,應考慮泥砂淤積后水位抬高的影響。9.3.5.2建在軟弱地基上的

46、防洪閘,應考慮地基沉降的影響。9.3.5.3擋潮閘還應考慮關閘時潮位壅高的影響。9.3.6防洪閘與兩岸的連接,應保證岸坡穩(wěn)定和側向防滲的要求,有利于水閘進、出水流條件,提高消能防沖效果,并減輕閘室底板邊荷載的影響。9.3.7閘門和啟閉機設計必須滿足安全可靠、運轉靈活、維修方便、動水啟閉的要求。9.3.8消能防沖布置應根據(jù)地基情況、水力條件及閘門控制運用方式等因素來確定,宜采用底流消能。護坦、消力池、海漫、防沖槽等的布置應按控制的水力條件確定。9.3.9防滲排水設施的布置,應根據(jù)地質、閘上下游水位差、消能措施、閘室結構和兩岸的布置等因素綜合考慮,形成完整的防滲排水系統(tǒng)。9.3.10防洪閘上、下游

47、的護岸布置應根據(jù)水流狀態(tài)、河岸土質的抗沖能力以及航運要求等因素確定。9.3.11有過魚要求的防洪閘,應結合岸墻、翼墻設置魚道,但不得影響閘的防洪功能。9.3.12防洪閘結合城市橋梁修建時,閘孔、橋孔布置和結構形式應互相適應。9.4水力計算9.4.1防洪閘單寬流量,應根據(jù)下游河床土質、上下游水位差、下游尾水深、河道與閘室寬度比值等因素確定。9.4.2閘下消能設計,應根據(jù)閘門控制運用條件,選用最不利的水位和流量組合進行計算。9.4.3海漫的長度預防沖槽埋深,應根據(jù)河床土質、海漫末端單寬流量和下游水深等因素確定。9.5結構與地基計算9.5.1閘室、岸墻和導流翼墻必須進行穩(wěn)定計算,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應符合本

48、規(guī)范表2.4.12.4.4的規(guī)定。9.5.2當?shù)鼗芰臃秶鷥葕A有軟弱土層時,應對軟弱土層進行整體穩(wěn)定驗算。對建在復雜地基上的防洪閘整體穩(wěn)定計算,應專門研究。9.5.3防洪閘的地基沉降,只計算最終沉降量,應選擇有代表性的計算點進行計算,并考慮結構剛性影響進行調整。最終沉降量可按分層總和法計算。9.5.4防洪閘應避免建在軟硬不同的地基及地層斷裂帶上,否則必須采用嚴格的工程措施,以防止不均勻沉降。9.5.5對重要的防洪閘或采用新結構及地基十分復雜的防洪閘,宜設置必要的觀測設備。10交叉構筑物10.1橋梁10.1.1本節(jié)橋梁系指在城市防洪工程中,河道和排洪溝渠與堤防、公路和城市道路交叉處設置的橋梁。

49、10.1.2橋梁的設計洪水標準,不應低于所在河道或排洪溝渠的防洪標準。10.1.3橋梁縱軸線宜與河道正交,橋墩軸線宜與水流方向一致。10.1.4橋閘(橋帶閘)除滿足排泄設計洪水流量要求外,還應考慮壅水影響。10.1.5無通航河道橋下凈空不得小于表10.1.5的規(guī)定。同時梁底緣不應低于堤頂。10.1.6橋梁引道與堤防交叉處不宜低于堤頂,否則應設置交通閘。10.1.7橋閘底板順水流長度,除滿足上部橋梁和啟閉機布置要求外,底板的地下輪廓和邊墻布置還應滿足防滲要求,同時閘下游應采取消能及防沖措施。10.1.8橋墩上應設置水標尺,以觀測水位及沖淤變化。10.2涵洞與涵閘10.2.1涵洞(閘)單孔孔徑不得大于5m,多孔跨徑總凈寬不得大于8m。10.2.2為防止河水或潮水倒灌,閘門應設在涵洞出口處。10.2.3涵洞(閘)應與堤防、公路、城市道路正交,當上游水流流速或含砂量較大時,可與溝渠水流方向一致,不宜強求正交。10.2.4涵(洞)閘孔數(shù)及孔徑,應根據(jù)排洪流量、閘門型式、啟閉設備能力等因素確定。10.2.5涵洞(閘)地下輪廓線布置,必須滿足不產生滲透變形的要求。10.2.6涵洞(閘)縱坡在地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