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傳播(chunb)學者(一)三位歐洲(u zhu)大師:達爾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19世紀三位最重要的社會理論(lln)家,進化論、精神分析理論、馬克思主義間接地影響了20世紀在美國崛起的傳播學:芝加哥學派中的社會學家為進化論所吸引;法蘭克福學派將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法相結合;互動傳播的帕洛阿爾托學派通過研究相關傳播來反對弗洛伊德的內心理論;拉斯韋爾熱衷于精神分析的思考;霍夫蘭的說服研究則在弗洛伊德理論那里找到了間接的基礎。1、查理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對于傳播學者來說,人類和動物的表情是達爾文的重要著作之一,這部著作創(chuàng)建了非語言傳播領域。達爾文的進化論對社會
2、科學思想和傳播學產生的重要影響表現(xiàn)在:(1)它系統(tǒng)闡述的辯證唯物主義直接影響了馬克思;而馬克思主義又是傳播學批評學派的主要思想來源;(2)赫伯特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將庫利、帕克等美國早期的社會學家引向了社會學領域;庫利、帕克說芝加哥學派的領袖,帕克關于城市生態(tài)學的著作直接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3)達爾文的理論有助于非語言傳播研究的開展;(4)進化論的許多重要概念和機制都被研究群體生態(tài)學的學者們所使用。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假定人類行為的解釋存在于個體之中,特別是存在于無意識之中。今天許多重要的傳播學理論都在個體當中尋求推動行為變化的力量
3、,如海德的平衡理論、費斯廷格的認知不一致理論、佩蒂和卡爾奧普的態(tài)度變化的詳盡可能性模式等。這些理論都假定,個體失衡的、不一致的或不和諧的狀態(tài),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因而導致了個體行為的變化。(2)霍夫蘭所開創(chuàng)的人格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是從C赫爾德學習理論發(fā)展而來的,而赫爾德學習理論又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理論對拉斯韋爾有關政治領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產生了影響。(3)法蘭克福學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進行了批評的傳播研究。例如,對于偏見的研究,在阿多諾等人的權威人格中有所論述,它代表了一種以量化心理學的方法來研究人格問題的精神分析理論。(4)深受弗
4、洛伊德影響的帕洛阿爾托小組(Palo Alto group):帕洛阿爾托小組的研究的是交往傳播,他們重視作為理解個體行為的手段的個人與他人的傳播關系,完成了從關注個體內在動力向關注個體交往或關系模式的轉向?!疽?傳播學派批判學派】3、卡爾馬克思:“在任何社會,獲取維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資源方面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一種文化,這一文化引起了某種類型的重大社會沖突?!边@里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的批判性,即社會是不完美的,需要加以改變。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被視為社會上層建筑的大眾媒體,經常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他們認為,在西方工業(yè)社會中,大眾媒體的內容為社會階級關系所控制,媒體成立鞏固社會統(tǒng)治
5、的工具。(二)四大(s d)先驅: 對于傳播現(xiàn)象給予較多研究、直接促成傳播學產生的學者,是拉斯韋爾、盧因、霍夫蘭,以及拉扎斯菲爾德。他們的學術背景、事業(yè)生涯和興趣愛好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的家庭(jitng)大多與歐洲大陸有著某種聯(lián)系,其學術成果與歐洲學術有某種淵源,有兩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移居美國。這四位學者還都有較富裕的家境,較豐富的學識,進最好的大學,廣泛涉獵歐美不同學科。他們都在中年時期突然改變事業(yè)生涯,從他們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轉向傳播研究,并以恢宏的氣度一起結識。他們都在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出版了有關專著。他們的四周均聚集一批后來都成為該學科領袖的年輕學者,和一批批聽他們授課的莘莘學
6、子。在他們的傳播研究中,都著重態(tài)度、行為改變的效果研究。正是這些推動了傳播學的產生,確定了傳播研究的某些方向,積聚了研究力量,為傳播學奠定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堅實基礎。1、哈羅德拉斯韋爾: 美國政治學家,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對傳播學的貢獻集中在宣傳分析和傳播過程研究。 1926年博士論文世界大戰(zhàn)中的宣傳技巧,開創(chuàng)了內容分析方法,通過描述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各交戰(zhàn)國之間的宣傳戰(zhàn),斷定宣傳能夠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力,是宣傳研究的經典著作。世界革命的宣傳等著作進一步發(fā)展(fzhn)了宣傳分析的本質、規(guī)律和方法等。(1)5W模式: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產生了什么效果?(控制分析)(內容分析) (
7、媒介分析) (受眾分析) (效果分析),194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明確提出,是傳播學中的經典傳播過程模式,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基本范圍和層面。(2)傳播的三大功能:監(jiān)視環(huán)境、聯(lián)系社會、傳遞遺產。(3)宣傳的四個目的:激起對敵人的仇恨;保持與盟邦的友好關系;與中立者保持友好關系,并盡可能與其達成協(xié)作;瓦解敵人的斗志。2、庫爾特盧因( / 勒溫):美籍猶太人,社會心理學家,(1)最早提出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場論”和“群體動力論”,并將其應用于傳播學領域: 早期主要研究個體精神過程,后來轉向群體傳播對于個人行為的效果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群體傳播中的經典實驗,創(chuàng)立了“場論”和“群體動力論”,借用物理學
8、中的“場論”來類比心理活動;最先將心理學知識引入傳播學研究,用以研究“群體生活的途徑”,以及群體對個人觀點、動機、行為和傾向的影響。 (群體動力論認為一個群體就是一個場,群體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個體簡單相加,群體與個體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群體。群體的規(guī)范直接制約和影響個人行為。傳播者要通過傳播改變一個人的態(tài)度、認識和觀念,不僅要考慮它的個人因素,更要考慮它所屬的群體因素。)(2)最早提出“把關”和“把關人”的概念。群體生活的渠道對把關過程做了理論闡述,指出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總是沿著帶有關卡的某些渠道流動,而那些能夠控制信息流動的人就是把關人?!鞍殃P人”理論成為揭示新聞或信息傳播過程內在的控制機制的
9、重要理論。 二戰(zhàn)期間他進行了有關軍隊士氣的研究和勸說(qunshu)人們改變飲食習慣的研究。3、保羅拉扎斯菲爾德:美籍奧地利社會學家。(1)主張將傳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考察,運用實地調查法對廣播媒介進行(jnxng)了研究,對當代大眾傳播的研究方向產生了重要影響,開創(chuàng)了大眾傳播研究的新領域。(2)最早將社會調查法系統(tǒng)地應用(yngyng)于受眾研究,以美國總統(tǒng)選舉為課題,進行了“伊利縣調查”,并發(fā)表了人民的選擇和選舉,是傳播學研究史的一個里程碑。該書提出“先有傾向假說”、“選擇性接觸”假說、“意見領袖”和“兩級傳播”等概念和觀點,結束了“槍彈論”理論統(tǒng)治傳播研究的時代,開啟了“有限效果論
10、”的新階段。在他的領導下,“哥倫比亞學派”形成了。4、卡爾霍夫蘭: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在傳播學方面,主要研究說服與態(tài)度的關系。(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主持軍方有關電影對軍人影響的研究,被認為是現(xiàn)代態(tài)度改變研究的開端。(2)他首次把心理實驗法引入傳播學領域,并將之應用于人的態(tài)度與說服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并從信源可信性、傳播技巧等方面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性和復雜性。他的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沒有涉及現(xiàn)實社會中的媒介和大眾傳播,而主要是使用實驗法進行研究,研究對象范圍有限。領導、創(chuàng)立了“耶魯學派”。(三)奠基人威爾伯施拉姆:第一位傳播學家,傳播學之父。(1)他的最大貢獻在于把美國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
11、、政治學等學科綜合起來,在前人傳播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修正并使之系統(tǒng)化、結構化,從而創(chuàng)立了傳播學這一新興學科。傳播學創(chuàng)立的標志是1949年由他編撰的傳播學著作大眾傳播學的出版。(2)他還大力推進傳播學教育,擴大傳播學在教育及學術界的影響,創(chuàng)建研究機構,培養(yǎng)了一大批知名學者;不斷著書立說,推進傳播學發(fā)展;提出了許多傳播學研究的新觀點或新理論,極大地豐富了傳播學的研究內容,如提出了選擇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介或信息被受眾選擇的或然率=預期的報償 / 付出的代價;主張第三世界國家應該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設,解決當務之急,而不應脫離國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四)其他人物:1、 李普曼: 美國專欄作
12、家,政論家,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之一,在宣傳分析和輿論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聲譽。熱衷于政治新聞的報道并親身參與活動,曾兩次獲普利策獎。曾做過12位美國總統(tǒng)的顧問。輿論學被公認為是傳播領域的奠基之作,該書揭示了傳播和媒介對人類想象世界的構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假環(huán)境等著名概念,對議程設置理論、輿論研究、宣傳研究影響極大。擬態(tài)(nti)環(huán)境(pseudo-environment)(象征性現(xiàn)實(xinsh)):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環(huán)境不是(b shi)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鏡子”式的再現(xiàn),而是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之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媒介創(chuàng)造了我們頭腦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而這
13、些想象可能與真實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從這一觀點出發(fā),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傳播學研究議題議程設置理論。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人們對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隨著對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贪逵∠罂梢詾槿藗冋J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但也阻礙對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她起著社會控制的作用。2、伯納德貝雷爾森:美國社會學家,是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在進行伊里縣研究時的重要合作者。他曾經做過報紙的使用與滿足研究,并推動了內容分析法在傳播研究中的應用。3、羅伯特默頓:美國社會學家,在哥倫比亞大學與保羅拉扎斯菲爾德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他的理論和拉扎斯菲爾德的方法進行了有
14、機的結合。他最著名的社會學成就是有關社會失范的理論。4、羅伯特哈欽斯:20世紀3040年代曾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并出任“大眾媒體自由與責任委員會”的主席。該委員會后來出版的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業(yè)報告開創(chuàng)了社會責任論的新時代。5、西奧多阿多諾:德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曾接受保羅拉扎斯菲爾德的邀請到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廣播研究,但是因價值觀、方法論等方面的分歧而沒有成功,這引發(fā)了對于傳播學傳統(tǒng)學派和批判學派兩大陣營的第一次討論。他對資本主義文明進程中文化工業(yè)造成的社會后果進行了有力的批判。6、埃弗雷特M羅杰斯:美國傳播學家。他對于傳播研究的主要貢獻,一是創(chuàng)立了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是議程設置理論的
15、杰出發(fā)展者和當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傳播學新興分支發(fā)展傳播學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二是撰寫了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重新梳理了早期傳播學在美國的誕生和發(fā)展歷史。二、傳播學流派一 經驗學派 / 傳統(tǒng)學派(Empirical School): 主要指以經驗性、定量的研究方法來考察社會現(xiàn)象的社會科學流派,側重于傳播效果的研究。(經驗性研究方法指運用可觀察、可測定、可量化的經驗材料對社會現(xiàn)象或社會行為進行實證考察的方法。)1、兩個重要(zhngyo)特征:(1)實用主義(shyngzhy)的研究目的;(實用主義認為判斷事物(或真理(zhnl))的標準不是思想或語言本身,而是思想所引起的客觀行為,認為“真
16、理就是效用“,而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2)多元主義的社會觀。2、強調經驗材料和客觀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并運用它們進行實證考察,從而揭示社會現(xiàn)象和行為的原因和規(guī)律。經驗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則:(1)研究程序應具有客觀性和可重復性;(2)首要目標是收集和提供無可爭議的科學數(shù)據(jù)和材料;(3)通過公開的學術討論,建構關于社會現(xiàn)象的一般理論模式或“定理”。3、缺陷:(1)可量化、可觀察的經驗材料是有限的,而社會現(xiàn)象和人的行為是無限的,況且人的精神和理性活動不能單純靠經驗材料加以說明;(2)目前經驗性研究所依賴的問卷調查、控制實驗等程序和技術缺乏精確性和嚴謹性;(3)從個人或小群體
17、處獲得的經驗材料在考察社會的微觀方面具有一定效用,但不適合研究宏觀社會結構和整體歷史進程;(4)由于受到文化背景、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的影響,研究者的學術立場不可能做到純客觀。4、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研究:拉斯韋爾、拉扎斯菲爾德等人的“傳播流”研究、霍夫蘭等人的說服研究、卡茲等人的“創(chuàng)新于擴散”研究。傳播效果研究的14座豐碑5、由于經驗學派堅持多元主義的社會觀,因此也被稱作管理學派。它否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是階級分配的社會,認為它是一個多元利益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社會。因此,傳播學研究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改進傳播機來實現(xiàn)社會管理,這決定了經驗學派只能出于維護現(xiàn)存制度的目的,從“管理”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社會做一些
18、修修補補的工作。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比較:經驗學派在現(xiàn)存制度內部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對策,核心是如何控制或在多大程度上進行控制;屬社會科學批判學派把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作為變革對象,核心是誰在控制、為什么存在控制。屬人文科學(1)研究目的:維護現(xiàn)行的社會制度和傳播制度;改革既有事實、促進社會進步變革。(2)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注重實證、經驗、微觀;強調定性分析,也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辯、理論、宏觀。(3)研究焦點:如何有效傳播等;為誰傳播等。(4)社會觀: 資本主義社會是多元社會,只要實現(xiàn)多元利益(ly)的協(xié)調即可消除社會矛盾,媒體可以幫助社會改進;資本主義(zbnzhy)制度及其傳播制度本身并不
19、合理,大眾傳播本質上是少數(shù)壟斷資產階級實行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工具,必須加以批判。二 批判(p pn)學派(Critical School):嚴格來說,批判學派并不是一個學派,而是對以批判的觀點和方法進行的研究的總稱,是西方各種涉及到傳播問題的,具有批判傾向的理論研究的集合體。(1)根植于歐洲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深受歐洲傳統(tǒng)人文批判思潮的影響。(2)建立在歐洲獨特的傳播實踐基礎之上歐洲強調公共利益,公共傳媒在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傳播體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對商業(yè)傳播體制懷有一種天然的警惕。(3)西方文明危機,如環(huán)境危機、精神危機等,引起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反思。Frankfurt School):192
20、3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成立,標志著法蘭克福學派的誕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弗洛姆、本雅明、洛文塔爾、哈貝馬斯等。 理論來源:新黑格爾馬克思主義; 存在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方法;韋伯的現(xiàn)代化批判理論;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傳統(tǒng)1、 霍克海默的大眾文化研究: (大眾文化,一說mass culture,它帶有貶義,讓我們對大眾文化產生一種否定性的判斷,即大眾文化是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程、借助于大眾傳播媒介、被文化工業(yè)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的文化產品,其中滲透著意識形態(tài),也是政治與商業(yè)聯(lián)手對大眾進行欺騙的工具。另一說為popularculture,在此層面上考慮,大眾文化成了一
21、個中性詞,即大眾文化來自于民間,與民眾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般,將popular culture叫做通俗文化,把mass culture稱為大眾文化。) 阿多諾,霍克海默,馬爾庫塞?;舅悸罚河捎谫Y本主義社會已變成一個全面管理的社會,或單維社會,由于技術合理性就是統(tǒng)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眾文化并不是在大眾那里自發(fā)形成的文化,而是統(tǒng)治階級通過文化工業(yè)強加在大眾身上的一種偽文化。這種文化以商品拜物教為其意識形態(tài),以標準化、模式化、偽個性化、守舊性與欺騙性為其基本特征,以制造人們的虛假需要為其主要的基本手段,最終達到的是自上而下整合大眾的目的。 霍克海默有關大眾文化的論述主要體現(xiàn)在他于洛文塔爾的
22、通信及現(xiàn)代藝術與大眾文化等文章中。 霍克海默認為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大眾性不在于藝術生產的具體內容和真理有無關系,而是取決于娛樂工業(yè)的意志。大眾性把人們塑造成娛樂工業(yè)本身喜歡的那類人。2、 阿多諾的文化(wnhu)工業(yè)論: 文化(wnhu)工業(yè)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西奧多阿多諾及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p pn)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準化。 這個概念是阿多諾的哲學理論的中心,它首次出現(xiàn)于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1948年)。在這部著作中阿多諾稱文化工業(yè)從上向下“有意識地結合其消費者”。后來阿多諾用文化工業(yè)這個詞來描述文化事件和產品對社會的影響,認為文化工業(yè)是資本
23、主義社會中的“社會膠”(“社會水泥”),它是統(tǒng)治和結合的工具。 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yè)的文化產品不是按照人們對它的需要而產生,而是按照其交換價值被生產。整個文化工業(yè)將其利潤的追求強加在產品的精神價值上。這樣一來文化工業(yè)的精神價值也完全成為了商品。 文化工業(yè)是一個由上層階級領導的文化影響,而不是一個大眾文化,也不是一個民族文化。阿多諾相信文化工業(yè)對消費者有操縱的作用。但這個操縱作用是潛伏的。作為商品,文化產品必須適應其消費者的口味,向他們提供他們想要的、簡單的、通俗的、不使他迷惑的貨物。這樣文化工業(yè)就起到了防止人們產生批評性思想的作用,使人們無法抵抗文化工業(yè),文化工業(yè)也就穩(wěn)定了統(tǒng)治。而這個穩(wěn)定作用不
24、是一個副作用,相反它是文化工業(yè)的本質,它向觀眾提供思想,并由此使文化工業(yè)成為人們的基本原則的定義者。這樣文化工業(yè)成了將社會結合在一起的“社會膠”。 此外文化工業(yè)還使得人們不再認識到關鍵點,而只注意不重要的東西。一個例子是將一場首演推進為一個社會大事。這樣一來首演的交換價值成為看到和被看到。而首演的節(jié)目只不過是這個社會大事的原因。重要的不再是首演的節(jié)目,而是在那里和旁邊的閑談。想到的不再是藝術家想通過這個節(jié)目表達什么,而是參加這個節(jié)目會怎樣影響到一個觀眾的社會地位,別人會怎樣想。這也是藝術喪失其獨立性的一個標志。阿多諾非常尖刻地說,過去人們不允許自由思考,今天人們允許自由思考,但不會自由思考了,
25、因為一個人只想他應該想什么,而這個思想被感覺為自由。 阿多諾主張用“文化工業(yè)”代替“大眾文化”,來表示現(xiàn)代大眾傳媒及其傳播的流行文化。文化工業(yè)生產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商品,大眾傳播媒介與一般商品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qū)別,它們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可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被生產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而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真正的精神需要。文化工業(yè)以文化、藝術為名,卻是在兜售用來獲取利潤的文化商品,使大眾的閑暇時間變成了另一種被剝削的勞動; 文化工業(yè)具有濃厚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隱蔽地操縱人們的身心乃至潛意識活動。防止人們產生批評性思想,維持穩(wěn)定統(tǒng)治,并由此成為人們的基本原則的定義者。它是一種是控制密不透
26、風、使統(tǒng)治秩序變得更堅固的“社會水泥”。3、本雅明機械(jxi)復制藝術論: 作為一位有著(yu zhe)強烈現(xiàn)代精神的美學家和藝術評論家,本雅明主要是從藝術的層面上探討了技術和機械復制。在本雅明看來,生產技術的變革會對藝術生產和對藝術品的接受產生巨大的影響。現(xiàn)代生產技術對藝術的最大影響就是機械復制技術所造成的變化。復制技術的擴張導致藝術作品的“靈韻(ln yn)”,即一種包含在作品中的韻味和意境的喪失,而“靈韻”關系到作品的本真性和獨特性,這是傳統(tǒng)的權威性的藝術的重要特征。因此,機械復制藝術的發(fā)展代表著藝術的非神圣化進程,藝術作品的展示價值日益超出了其崇拜價值,他稱之為“藝術的裂變時代”。但
27、本雅明對機械復制藝術表現(xiàn)出積極的態(tài)度和熱切的好感,他認為,機械復制藝術具有一定的解放意義,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崇拜性的權威藝術,取而代之以更為民主的“流行文化”,開啟了從“氛圍文化”向“民主文化”發(fā)展的進程。在“民主文化”中,意義不再是獨一無二的,而是可以被質疑的,意義產生于消費,而非生產方式。4、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ity): 所謂單向度,是指現(xiàn)代社會無論是經濟、政治制度,還是科學、工藝、哲學、日常思維,都是“單面”的,即只有承認和接受現(xiàn)實的一面,卻沒有否定和批判性的一面。 馬爾庫塞區(qū)分了虛假需求和真實需求,虛假需求指“那些特殊的社會利益集團為了壓制個人而加之于個人之
28、上的需求”。現(xiàn)代社會用各種方式引誘人民消費產品,無論這種消費是否出于人們自身的真正需要。大眾媒介及其造就的文化工業(yè)在使人們成為“單向度的人”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在大眾傳播媒介的引誘之下,人們在消費過程中,不斷得到一種虛假的滿足。人們已經被現(xiàn)代社會所吞沒,喪失了自己的靈魂,但人們自身卻意識不到這種異化狀況。5、哈貝馬斯: 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旗手,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知識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哈貝馬斯改良了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學者的激進主義和悲觀主義態(tài)度,實現(xiàn)了批判理論的“語言學轉向”,以交往行動理論為核心,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哈貝馬斯主張用交往理性來取代工具理性,
29、從而建立理性在人類生活世界中的基礎性地位。(1)交往行為理論:以一個說話者和至少一個聽者構成的互為主體關系為基礎的言語行為和交往行為為出發(fā)點。用交往理性代替了工具理性。(2)公共領域論:最早的“公共領域”起源于古希臘城邦的廣場集會?,F(xiàn)代意義的公共領域則誕生于18世紀的資產階級內部,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間的一種理性的、批判性的公共辯論,主要場所是各種沙龍、咖啡館、劇場等。 哈認為,公共領域具有脫離國家控制和市場操作的相對獨立性,是介于私人與國家之間的政治活動空間。在此領域,公民可以自由表達和溝通,也可以對公共事務進行批評。公共領域是傳媒運作的空間之一,大眾媒介是發(fā)揮公共領域作用的重要一環(huán)。 然而,
30、現(xiàn)代(xindi)大眾傳媒的普及所導致的公共領域中近代的最后一次轉型,卻帶來了“資產階級公共領域(ln y)再封建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傳媒的滲透使得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漸趨融合。其后果之一,就是傳媒的民主功能下降。現(xiàn)代大眾媒體日益為意識形態(tài)所操縱,為資產階級利益所控制,政治利益理性取代了大眾話語。同時(tngsh),傳媒的不斷商業(yè)化使得公共領域被廣告所“劫持”。這一切使得公共領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評價:法蘭克福學派開創(chuàng)了傳媒批判理論的先河,深刻地影響了此后各種批判學派的研究取向。但他們在頌揚高雅文化的同時卻貶抑大眾文化,完全忽略了大眾傳媒和大眾文化積極的一面,因此,他們的批判僅僅停留在單
31、純否定性的批判階段,始終找不到必然的出路。 芝加哥學派構將傳播視為人類關系的本質,遠遠超出單純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傳播創(chuàng)造和維持社會,探討大眾媒體在一個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對傳播理論和研究的貢獻:(1)代表著社會科學在美國的第一次重大繁榮,對一些重要的歐洲理論其者思想起到登陸點的作用;(2)使美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有了強烈的經驗主義方向,賦予美國式的社會科學以一種應用和改良的影響;(3)構成了一個以人類傳播為中心的人格社會化的理論概念體系,即強調“符號互動論”,使符號互動論概念化;(4)“佩恩基金研究”構筑了后來的以媒體效果為重點的大眾傳播研究的早期模式;(5)認為大眾傳播是美國民主社會面臨城市社
32、會性問題而生存下去的一個可能手段;(6)它的方法論途徑導致被稱為“解釋學派”的一批當代傳播學者的出現(xiàn)。1、G西梅爾(德國)現(xiàn)代社會學的創(chuàng)立人之一。研究涉及社會網(wǎng)絡、城市生態(tài)學和社會距離以及邊緣人等概念的研究。他對社會化的理解被發(fā)展為符號互動論。有陌生人等著作。有關傳播的理論:(1)社會是由個人之間的互動所組成的,社會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個人互動發(fā)生的各種形式或機制,并將其加以抽象、形成原理,社會也只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交流網(wǎng)絡才能被徹底而正確地認識和理解。(2)傳播在彼此之間的社會距離不斷改變的個體之間發(fā)生;(3)人類傳播滿足某些基本需要,諸如友情或侵略,或追求收入、教育或其他渴望達到的
33、目標;(4)某些種類的傳播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成為穩(wěn)定的或固定的,因此代表著文化和社會結構。2、 庫利:美國(mi u)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rn shi)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人們是在思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鏡中我”概念有三重涵義或三個階段(jidun)組成:我們所想象的我們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我們所想象的、別人對我們這種形象的評價由上述形象產生的某種自我感覺。此概念后被GH米德發(fā)展為“自我”概念。初級群體(Primary
34、 group)(首屬群體、基本群體):指人際關系親密的社會群體,主要是指家庭、鄰里和兒童游戲群伙等,亦稱首屬群體、基本群體。他指出:初級群體是指具有親密的、面對面交往與合作特征的群體。這些群體是人們的自我觀念發(fā)展的搖籃,在人的早期社會化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初級群體的特征主要是:面對面的互動;有限定的群體規(guī)模,通常是小型群體。以保證彼此能夠有足夠機會接觸和交往。不能完全替代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系;靠習俗倫理維持的群體控制?!疽?傳播內容符號符號互動論 / 傳播類型群體傳播】3、 杜威實證哲學:實證哲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建造了實用主義的理論大廈。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 認為個體只有在與其
35、他人的聯(lián)系中才能發(fā)現(xiàn)自我意識,社會不僅是由于傳遞、傳播而得以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說是在傳遞、傳播中存在著。許多思想是當代傳播學的間接先行者。4、W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奠基人。5、米德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與庫利一同創(chuàng)立符號互動論。 認為人與人之間通過象征符和意義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人類傳播通過符號及其意義的交流而發(fā)生,個體基于對象事物對于他們所具有的意義而采取行動,因此,可以通過認識人們用于交流的符號及人們如何賦予這些符號以意義,來認識和理解人類行為。提出了“主我”與“客我”的概念:主我:意愿和行為的主體。客我: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的代表,由他人的所
36、有態(tài)度構成,社會化的自我。 角色扮演:自我個體像對其他人行事那樣社會性地對自己行事的能力。自我:沒有人天生就有一個自我,也不是本能的發(fā)展起來的。相反,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的社會過程而得到發(fā)展的,個體使對他人的解釋和意義內在化,以創(chuàng)造一個“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即由許多其他個體的平均期望所逐漸建立起來的。6、RE帕克 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學派的領袖,被稱為大眾傳播的第一個理論家。早年曾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后來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擔任系主任,領導了一系列關于社會問題的經驗研究,發(fā)展了城市生態(tài)學理論。人類生態(tài)學: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yj)人類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
37、互關系。社會距離:兩個(lin )或以上個體或其他范疇之間的能察覺到的親近感的缺乏。邊緣人: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又不屬于(shy)其中任何一個世界的人。對傳播的定義: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憑借這個過程,在某種意義和某種程度上,個人能夠假設其他人的態(tài)度和觀點;憑借這個過程,人們之間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夠代替單純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這個定義以傳播過程的參與者之間的“移情”為中心,兩個或更多的個人對于他們所接受的同一信息可以給出不同的意義,是一種雙向的觀點。) 出版有關于移民報刊的專著移民報刊及其控制,反對壓抑或控制外文報刊,強調它們有助于維護種族文化,并使讀者透過家鄉(xiāng)的語言而接觸到大都會生活,使移
38、民順利融入美國社會中。 注重實證分析,將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作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觀點,對傳播的觀點涉及“議程設置”和“把關”。代表人物:G貝特森、P沃茨拉維克。 最著名的著作人類傳播語用學:交往模式、病理學和悖論的研究。 重視作為理解個體行為的手段的個體與他人的傳播關系,完成了從關注個體內在動力向關注個體交往或關系模式的轉向。 元傳播:G貝特森提出,認為每個人際交流包含兩個信息,內容信息顯示談話的內容,關系信息顯示傳播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通常以非語言形式同時進行的關系交談,被稱為“元信息傳播”或“元傳播”。悖論:從連貫的前提中得出正確的推論的矛盾,陳述和元陳述屬于不同的邏輯類型
39、。雙重約束:一個個體將既相互限定又相互沖突的兩個層次上的信息傳播給另一個人時,出現(xiàn)雙重約束。個體通過重新構造傳播環(huán)境,即改變信息交流的上下文而擺脫雙重約束。 對傳播學的貢獻:1、要求人們意識到模棱兩可的傳播,理解傳播反?,F(xiàn)象,研究諸如“悖論”那樣的自我指認的矛盾的性質,并提出更多的與更清楚的傳播是否經常發(fā)揮作用的問題。2、他們的觀點是控制論的、生態(tài)學的,以系統(tǒng)論為基礎,和傳播學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認識論不同(這也是帕洛阿爾托小組的交往理論沒有受到美國主流傳播學者更多關注、沒有對傳播學產生更多影響的一個原因);3、認為人類傳播是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的過程,反對單向、線形的傳播模式;4、將傳播學看作是在自
40、然背景中發(fā)生的,有反實驗法的傾向;深受弗洛伊德影響的帕洛阿爾托小組(Palo Alto group):貝特森:英國(yn u)人類學家,帕洛阿爾托小組的奠基人和核心人物。貝認為人類精神外在于身體,在個體與其他人的關系之中,因此有了 “精神(jngshn)生態(tài)學”的概念,這樣一個概念強調個體與其他人的傳播關系的重要性,反映了帕洛阿爾托小組(xioz)的中心論題。 傳播學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即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考察傳播現(xiàn)象,將傳播作為一種經濟活動,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及其宏觀決策活動的政治經濟學的思路來考察媒介及其傳播行為??疾烊祟悅鞑セ顒又?,對傳播生產資料的占有和控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生產關系和社
41、會關系。把資本主義主流媒體的傳播看作是一種生產活動,媒介所有權決定信息和文化產品的形式和內容。研究的著眼點首先是媒介的組織和經濟活動。傳播政治經濟學派學者大多數(shù)馬克思主義者或傾向于馬克思主義,他們接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通過觀察經濟機構、研究生產方式,揭示這些機構通過塑造媒介來滿足其利益的目的。產生的原因:(1)傳播媒介發(fā)展成為20世紀的新型大工業(yè);(2)國家政權對傳播過程的生產、分配、消費、控制等活動的參與日益增多;(3)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不平等和“文化帝國主義”現(xiàn)象。1、達拉斯斯密賽(Dallas Smythe)“受眾商品論”: 開辟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而且是一位將研究理論成果運用于
42、社會實踐的身體力行的活動家,他參與并影響了建立世界新聞傳播新秩序的國際運動,并始終關注傳播領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控制。 斯麥茲指出,廣告時段的價值是傳播產生的間接效果,而廣播電視節(jié)目也只是“釣餌”性質的“免費午餐”,他們都不是廣播電視媒介生產的真正商品,大眾傳播媒介的主要產品是受眾的注意力。 “免費午餐”的享用者不僅是消磨時光,他們還在工作,在創(chuàng)造價值。這種價值,最終是通過購買商品時付出的廣告附加費來實現(xiàn)的。受眾在閑暇時間付出了勞動,為媒介創(chuàng)造了價值,但沒有得到經濟補償,反而需要承擔其經濟后果。2、席勒: 美國批判學派的先驅。 傳播帝國主義:揭示了大眾媒介與美國政府、軍事工業(yè)構成聯(lián)合體,共同控制
43、美國社會的傳播實質。 思想管理者:媒介走向集中和壟斷的根本原因是媒介對廣告利潤的追逐以及對大公司的服從。除大公司外,媒介還受美國政府的嚴格管理,而美國政府與大公司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經濟和政治的雙管齊下,使媒介作為“第三種權力”或“第四部門”的特征全無。美國媒介美國媒介只是跨國大公司用以出售其產品、服務、觀點的工具,也是政府用以維護社會規(guī)范、社會制度及全球霸權的工具。3、文特森莫斯可(Vincent Mosco): 代表作傳播政治經濟學遵循既有的政治經濟學學理脈絡(milu)梳理并重新定義了傳播政治經濟學,莫斯是“最著名、最有影響(yngxing)的傳播政治經濟學家之一”。莫斯可認為,所謂
44、技術神話是指人們相信技術能夠克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在某種意義上,現(xiàn)代技術政治取代宗教,甚至取代意識形態(tài)。但這種技術神話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技術不可能終結(zhngji)歷史、地理、政治。4、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喬姆斯基對市場力量對于媒介內容的影響提出了批評,提出了新聞的“宣傳模式說”。認為自由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將導致程式化和狹隘的報道。媒介成為人類解放的工具還是控制和支配的工具要看誰在操縱它,除非大眾力量組織起來控制它們,否則新通訊科技的前景多半也會像過去的大眾媒介一樣成為私人利益的工具。5、彼得戈爾?。≒eter Golding): 將媒介的集中和壟斷趨勢視為壟斷資本控
45、制文化生產和流通的明證,揭示大眾傳媒的活動最終是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和統(tǒng)治權力。6、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 英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西方傳媒理論界近幾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堅持使用批判的政治經濟學視角來看待新的文化消費現(xiàn)象,指出文化工業(yè)的獨特功能在于生產一整套意義體系,多數(shù)普通人依據(jù)這套意義體系來理解他們生活狀況、選擇行動策略。但由于人們不僅僅是傳媒產品的消費者,也是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因此傳播政策不應該單純立足于經濟效益,還要考慮到對民主狀況的影響。7、尼古拉斯加漢姆(Nicholas Garnham)文化產業(yè) 其核心觀點是大眾文化的生產和銷
46、售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但在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上層建筑日益產業(yè)化,被經濟基礎滲透,以致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區(qū)分崩潰,只剩下經濟基礎。 文化商品不會在消費過程中被破壞,因而難以保證其稀缺性,而這種稀缺性與價格息息相關,所以文化商品生產者就會通過各種方式限制進入,以制造稀缺。另外文化商品單位生產成本高,而批量生產后單位成本大幅下降,這使得文化產品的投資者傾向于增加受眾數(shù)量來降低產品成本,同時也就導致了文化產業(yè)中三個主要的結構趨勢:所有權集中、國際化和跨媒體所有權。8、阿芒馬特拉(Armand Mattelart): 法國學者,巴黎第八大學教授,世界傳播和文化霸權。 跨國的信息新網(wǎng)絡是按照經濟資本
47、和文化資本的生產、分配重新分割世界;信息文化的全球性流動引發(fā)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鐕鴤鞑ゼ瘓F用工業(yè)化的方式推廣的貼著商品(shngpn)標簽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費資料。 著力觀察和批判了傳播強國的跨國媒體集團為主宰其他民族、地區(qū)或群體的文化,而以強制性傳播的為手段掀起的一場全球化運動。文化同化的恐懼和文化認同的希望在傳播工業(yè)化以后(yhu)就成了國際關系的要素之一。真正的信息傳播應該是接收者和傳播者之間的互動的對話過程,而在信息交流的不平等的背后,馬特拉語言了人類將面臨重重危機。 政治經濟學派保持著對宏觀社會秩序和媒介精英所有權的關注,對歐洲不斷(bdun)加劇的媒介私有化現(xiàn)象以及
48、世界范圍內媒介所有權的集中化現(xiàn)象提出了批評。 起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霍加特、威廉斯、霍爾等。 文化研究立足于大眾文化的立場,反對傳媒批判理論中的精英主義傾向,圍繞文化研究的政治性、開放性、參與性這三個特征進行研究,背離了主觀經驗和形而上學的批判學派的視角,轉而關注微觀的、具體的、經驗性的世俗生活。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眾調查這兩種研究方法,揭示大眾傳媒為統(tǒng)治階級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服務的傾向,同時考察受眾符號解讀的多樣性。 特點:(1) 強烈的跨學科特點;(2) 強調廣義的文化概念,主張研究“人類生活的全部方式”;(3) 批判了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
49、所持的精英主義傾向,肯定大眾文化的價值;(4) 其研究既是經驗的又是實踐的,關注微觀的、具體的、日常的世俗生活;(5) 帶有強烈的政治氣息,強調文化和權力的斗爭關系。1、查理霍加特(文化的用途);2、雷蒙德威廉姆斯(“文化即生活”);3、EP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4、霍爾的受眾理論:大眾傳媒是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機器,但現(xiàn)代傳媒受眾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對“統(tǒng)治話語”進行解碼,因而受眾的反應未必都是機械的、被動的。 “后現(xiàn)代”這一提法最早出現(xiàn)在藝術領域,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流行,起初是指對美學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反動。80年代這一術語進入哲學領域,主要指的是法國后結構主義哲學,同時也表示對
50、現(xiàn)代性的一種總體性的批判和對“元敘事”(歷史發(fā)展的宏大敘事)的不信任立場。后現(xiàn)代的內涵非常模糊,根本特征是不確定性、模糊性、彌散性、多元性、游戲性等。 代表人物:??拢∕ichel Foucault)、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詹姆遜(Fredric Jameson)等。 認為資本主義所代表的社會即現(xiàn)代主義(xin di zh y)的范式已經完結,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后現(xiàn)代”已經或正在誕生。表現(xiàn)出對科學價值的懷疑,認為大規(guī)模的機械化戰(zhàn)爭、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大面積破壞等問題(wnt),與科學
51、技術帶來的偉大成就一同構成了“現(xiàn)代(xindi)”的一體兩面。后現(xiàn)代的目的就是對古典和現(xiàn)代哲學體系進行破壞,并向現(xiàn)代思想前提本身發(fā)出挑戰(zhàn),以促進整個世界向后現(xiàn)代轉向:離開真理、確定性、普遍性、本質和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話語,拒斥自由、解放宏偉敘事。 后現(xiàn)代主義的傳媒批判理論主要在于對傳媒進行后現(xiàn)代思想分析。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后現(xiàn)代的傳媒批判理論強調對現(xiàn)代傳統(tǒng)理論根基的顛覆、元敘事的合法消失、一般準則的崩潰以及價值的多元化等。 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個重要論點是,現(xiàn)代性培育了很多神話或元敘事,并由它們所維系。這些神話使人能把那些可能會被當成不合邏輯的行為合理化。而大眾媒介則為宣傳現(xiàn)代元敘事提供了重要手段。在
52、許多由媒介傳播的神話中,存在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即發(fā)展的必然性。每一個科學發(fā)現(xiàn)、每一項技術革新,都被看作是在通往光明美好的未來之路上又邁進了一步,如果能夠理性地控制發(fā)展過程,世界終將走向和平與繁榮。但是,后現(xiàn)代理論認為,如果沒有充分考慮環(huán)境將受到的長期影響,沒有充分了解人類自身的局限性,這些目標將是非常危險的,這些強有力的元敘事為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種族滅絕和其它諸多暴行提供了借口和合法的理由。后現(xiàn)代認為,處于現(xiàn)代主義迅速瓦解的中心恰恰是媒介。我們依賴媒介中的刺激因素來建構和理解日常生活經驗,這種依賴程度幾乎等于將我們完全置于媒介的影響之下?,F(xiàn)在已經出現(xiàn)了惡性循環(huán):媒介生產出越來越多的信息,逐漸毀掉了我
53、們維持現(xiàn)實統(tǒng)一經驗的能力;隨著這些能力的破壞,我們對媒介的使用發(fā)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反過來鼓勵媒介提供更具破壞性的內容。比起結構主義、文化主義等理論,后現(xiàn)代主義的傳媒批判理論更為激進。1、詹姆遜: 美國著名的后現(xiàn)代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著有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等。他將資本主義文化分為三個階段,相應地其藝術準則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國家資本主義階段現(xiàn)實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階段現(xiàn)代主義;二戰(zhàn)后的資本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多國化的資本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其特征是文化工業(yè)的出現(xiàn)。 詹姆遜指出,現(xiàn)代主義的病狀是隔離、孤獨、瘋狂和自我毀滅,而后現(xiàn)代主義的病狀則是零散化、缺乏自我。從現(xiàn)代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就是從語言符號到圖像符號的轉移,視覺(shju)文化成為后現(xiàn)代文化的主導形式。總之,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呈現(xiàn)出多民族、無中心、反權威、敘述化、零散化和無深度的特征,“后現(xiàn)代主義”是對這些(zhxi)特征的概括。2、鮑德里亞: 當代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消費文化研究(ynji)的三部曲: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認為現(xiàn)代大眾傳媒加速了現(xiàn)代生產領域向后現(xiàn)代擬象社會的墮落?,F(xiàn)代性是產品生產的商品化、機械化、技術化和市場化的發(fā)展過程,而后現(xiàn)代社會則是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現(xiàn)象與實在等一切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杭州別墅裝飾裝修一體化服務合同
- 2025年度河北省健康醫(yī)療勞動分包合同標準
- 2025年度電子商務平臺合同變更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出租車公司司機團隊激勵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股份認購協(xié)議范本:特殊場景條款與合同備案管理
- 2025年度智能交通系統(tǒng)供應商服務合同
- 2025年度森林資源監(jiān)測技術服務合同樣本
- 2025年度合法車牌租賃與使用規(guī)范合同
- 2025年度河堤工程施工進度與質量監(jiān)督合同
- 2025年度航空物流銷售代理協(xié)議:全方位服務合同
- EPC項目階段劃分及工作結構分解方案
- 《跨學科實踐活動4 基于特定需求設計和制作簡易供氧器》教學設計
- 術后病人燙傷不良事件PDCA循環(huán)分析
- 金字塔原理完整版本
- 隧道配電設備安裝與調試方案
- 2024年河北省中考數(shù)學試題(含答案解析)
- 新租賃準則(2024版)
- 家禽呼吸系統(tǒng)認知
- 《社區(qū)康復》課件-第九章 言語障礙患者的社區(qū)康復實踐
- 凸優(yōu)化在經濟學與金融學中的應用
- 家譜、宗譜頒譜慶典講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