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由行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變遷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生成方式片論之中國古人對文體進展自覺的、系統(tǒng)的分類,并且形成特定的文體分類觀,大致始于魏晉時期。但是,從先秦時期開場,中國古人就對文體的分類進展了許多理論的操作和理論的考慮,從而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的雛形。那么,中國古代的文體分類是如何生成的?中國古人對文體分類的生成有些什么深化的考慮?這些考慮為文體分類觀奉獻了哪些獨特的智慧?這是本文將要討論的主要問題。大要言之,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不外三途:一是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二是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三是文章體系內(nèi)的文體分類。本文擬集中討論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和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至于
2、文章體系內(nèi)的文體分類,那么將另文加以闡述。一、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中國古代文體的生成大都基于與特定場合相關的“言說這種行為方式,這一點從早期文體名稱確實定多為動詞性詞語便不難看出。人們在特定的交際場合中,為了達致某種社會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說行為,這種特定的言說行為派生出相應的言辭款式,于是人們就用這種言說行為動詞指稱相應的言辭款式名詞,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體。而中國古代的文體分類正是從對不同文體的行為方式及其社會功能的指認中衍生出來的。易言之,按照不同的行為方式區(qū)別類分文體,便生成了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一般而言,中國古代禮制繁縟,不同的交際場合往往規(guī)定必須采取不同的言說
3、行為,同時也就必須應用不同的文辭款式。例如?周禮春官大祝?記載大祝的職能時說: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誥,四曰會,五曰禱,六曰誄。大祝所掌握的“六辭,都是適用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上下、親疏、遠近等人際關系之間的不同的言說方式及文辭款式。鄭玄127-200注云:祠當為辭,謂辭令也。命,?論語?所謂“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誥,謂?康誥?、?盤庚之誥?之屬也。會,謂王官之伯,命事於會,胥命于蒲,主為其命也。禱,謂禱於天地、社稷、宗廟,主為其辭也。誄,謂積累生時德行,以錫之命,主為其辭也。此皆有文雅辭令,難為者也,故大祝官主作六辭。大祝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必須執(zhí)行不同的職能而發(fā)為言說,
4、與之相應,也就必須運用不同的文辭款式。例如上下之間信息交流,那么撰作“辭;傳達居上位者的意圖,那么撰作“命;代居上位者宣布意旨,那么撰作“誥;諸侯之間的照會,那么撰作“會;禱祭天地、社稷、宗廟,那么撰作“禱;表彰死者生前的德行,那么撰作“誄。這些適應于不同的言說行為的文辭款式,一旦約定俗成、定為慣例之后,便成為文體的獨特類別。如劉勰?文心雕龍祝盟?云:及周之大祝,掌六祀按,從唐寫本之辭,是以“庶物咸生,陳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興夜處,言于祔廟之祝;“多福無疆,布于少牢之饋;宜社類祃,莫不有文。然那么劉勰是將“六辭視為六種不同的文體類別的。由此可見,所謂“六辭的文體類別的區(qū)分
5、,首先并非憑借文體內(nèi)在的語言、構(gòu)造等形式特征,而是憑借文體所依附的行為方式。易言之,正是不同的行為方式,成為類分文體的根本標準。又如“九能之說,始見于?毛詩詁訓傳?。?毛氏詁訓傳?相傳是西漢時古文詩學的創(chuàng)始者毛亨生卒年未詳所作,而毛亨的詩學據(jù)說傳自孔子弟子子夏前507-?,可見其來有自。因此“九能之說大概是先秦時人們約定俗成的說法。所謂“九能,指的是作為大夫所必須掌握的九種文體:故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說,喪紀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隋書經(jīng)籍四集志?總敘亦云:古者登高能賦,山川能祭,師旅能誓,喪紀能誄,作器能銘,那么
6、可以為大夫,言其因物騁辭,情靈無擁者也。這九種文體都與大夫在政府中行使的特定行為方式相關:“命龜是占卜用的文體;“施命是田獵時布施教命的文體;“銘是刻鐫于器皿之上,書以為戒的文體;“造命是出使外邦時隨機應變、應對作答的文體;“賦是登高時有所見,賦其形狀、鋪陳事勢的文體;“誓是出征前對將士誓師的文體;“說是講解山川地理形勢的文體;“誄是表彰死者生前德行,以表示哀悼之情的文體;“語是在祭祀時禱告天地神祗的文體。要之,無論是大祝“六辭還是大夫“九能,都指的是先秦時人們“發(fā)言摛文的行為方式,屬于“文體分類的胚胎跡象。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文體分類首先萌生于人們對特定的社會行為的分類,不同行為方式的區(qū)別類
7、分是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原初的生成方式。這種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積淀為傳統(tǒng)的資源,在兩漢時期仍然衍生綿延,成為文體分類的重要生成方式。例如,王充27-約97?論衡佚文?認為,世上所有文章可以區(qū)分為五類:受天之文,文人宜遵五經(jīng)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著說為文,上書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立五文在世,皆當賢也。在這里,王充實際上是將文人寫作視為一種獨特的行為方式,以不同的行為方式作為分類標準,進展文章類型的劃分。也就是說,“遵五經(jīng)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著說為文,上書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實際上是五種類型的文人寫作方式,由此而形成五種不同類別的文體。因此,王充下文論及他所偏愛的“造論著說之
8、文時,便主要著眼于這種寫作方式獨特的社會功能:造論著說之文,尤宜勞焉。何那么?發(fā)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非徒諷古經(jīng)、續(xù)故文也;論發(fā)胸臆,文成手中,非說經(jīng)藝之人所能為也。周、秦之際,諸子并作,皆論他事,不頌主上,無益於國,無補于化;造論之人,頌上恢國,國業(yè)傳在千載,主德參貳日月,非適諸子書傳所能并也。上書陳廉價,奏記薦吏士,一那么為身,二那么為人,繁文麗辭無上書。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夫如是,五文之中,論者之文多矣,那么可尊明矣。王充認為,“造論著說之文足以“發(fā)胸中之思,論世俗之事,“頌上恢國,國業(yè)傳在千載,主德參貳日月,具有明確的政治指向和社會指向,因此最為可貴。再如蔡邕133
9、-192撰?獨斷?,“采前古及漢以來典章制度、品式稱謂,考證辨釋,凡數(shù)百事11。該書雖然主要是闡述禮制典章、考釋事物名稱的書12,但卻表達出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的某些特征。該書卷上,將天子令群臣之文分為四類: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又將群臣上天子之文分為四類: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13;凡此,都是以不同的行為方式作為根本根據(jù),對朝廷應用文體進展分類,并就每類文體的功能及其形態(tài)特征作了簡明扼要的講解14。又如劉熙東漢末人?釋名?是一部漢語語源學的重要著作,其?釋名序?說:夫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
10、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15該書卷6?釋書契第十九?和?釋典藝第二十?,簡要地訓釋奏、檄、謁、符、傳、券、契、策書、冊、啟、書、告、表、敕、紀、令、詔書、論、贊、敘、銘、誄、碑、詞等文體,大多是從這些文體所相對應的行為方式及其社會功能著眼的。如云: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詣者也。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轉(zhuǎn)行之也。傳,轉(zhuǎn)也。轉(zhuǎn)移所在,執(zhí)以為信也。策書,教令于上,所以驅(qū)策諸下也。漢制,約敕諸侯曰冊。冊,順也。敕使整順不犯之也。上敕下曰告。告,覺也,使覺悟知己意也。下言上曰表,思之于內(nèi),表施于外也。又曰上,示之于上也。又曰言,言
11、其意也。記,紀也,紀識之也。詔書,詔,昭也,人暗不見事宜,那么有所犯,以此示之,使昭然知所由也。稱人之美曰贊。贊,纂也,纂集其美而敘之也。銘,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誄,累也,累列其事而稱之也。所謂“書契,猶言文字記錄16,用以概稱日常應用文體;所謂“典藝,原指上古五典、六經(jīng)等典籍17,用以概稱這些典籍中的文體。由此可見,?釋名?一書對二者的類分不也是著眼于其獨特的行為方式嗎?二、?尚書?“六體的生成方式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是從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中派生出來的。在社會歷史開展過程中,經(jīng)由不同的言說行為生成了各式各樣的文本,當人們將相關的文本編纂成書時,為了眉目明晰、條理井然,往往根據(jù)由
12、行為方式及其社會功能所決定的文本自身的形態(tài)特征,對眾多的篇章進展分門別類的整理和編次。而按照文本自身各自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區(qū)別類分文體,便生成了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徐師曾1517-1580說:“夫文章之體,起于?詩?、?書?。18袁宗道1560-1600更詳細地講解道:吾置庖羲以前弗論,論章章較著者,那么莫如?詩?書?。乃騷、賦、樂府、古歌行、近體之類,那么源于?詩?;詔、檄、箋、疏、狀、志之類,那么源于?書?。源于?詩?者,不得類?書?;源于?書?者,不得類?詩?。19據(jù)此,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的生成過程,我們可以?尚書?、?詩經(jīng)?二書為例加以說明。本節(jié)先論?尚書?“六體的生成方式。?尚書
13、?,先秦時通稱?書?,是中國上古時代詔令等文件和談話記錄的匯編,原為單篇獨行,大約在周昭王、穆王時編纂成最早的寫定本20。今傳?尚書?,相傳由孔子最后編定,但其中局部篇章,如?堯典?、?皋陶謨?、?禹貢?、?洪范?等,實為后世儒家所補。該書大致以時代編次,分為?虞夏書?、?商書?、?周書?三局部,但書中對不同篇章的命名,已區(qū)分出不同的文體。東晉時出現(xiàn)的偽孔安國?尚書序?首次提出?尚書?“六體之說,云:先君孔子,生於周末,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迄于周,芟
14、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21其后孔穎達574-648作?尚書正義?,在“六體之外,又加上“貢、“歌、“征、“范四體,合之為“十體22。按“六體之說雖然晚出,但秦博士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八篇確已有以典、謨、誥、誓、命等命名的篇章,“典如?堯典?,“謨?nèi)?皋陶謨?,“誥如?湯誥?、?大誥?、?召誥?、?雒誥?,“誓如?甘誓?、?湯誓?、?牧誓?、?鮮費誓?、?秦誓?,“命如?顧命?、?文侯之命?等23?!坝栂祿?jù)偽古文?尚書?之?伊訓?,但先秦書篇確有?伊訓?24。吳訥1372-1457?文章辨體序說?引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云:道
15、其常而作彝憲者謂之?典?,陳其謀而成嘉猷者謂之?謨?。順其理而迪之者謂之?訓?,屬其人而告之者謂之?誥?。即師眾而誓之者謂之?誓?,因官使而命之者謂之?命?。25大抵“典載重要史事過程或某項專題事實;“謨是臣下對君的訴說;“誥是君對臣下的講話;“誓是君主誓命辭,且多是軍事誓詞;“命為冊命或君主某種命詞;“訓為臣下對君的訓導或講解26。其中除了“典系后人尊經(jīng)之說,較為晚出以外27,其余五體,實際上主要是根據(jù)五種不同的文本命名方式對?尚書?篇章進展的分類。在上述?尚書?的篇章中,篇名末字動詞如“謨、“誥、“誓、“命等反復出現(xiàn),我們可以據(jù)此推斷,上古史官在命名篇章時,首先區(qū)分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據(jù)以
16、確定篇名中的動詞,再輔之以動作的發(fā)出者或承受者、動作產(chǎn)生的地點等相關因素,為記錄這些行為方式的文本進展命名。而這種命名方式的反復出現(xiàn),實際上表現(xiàn)出一種類的歸屬,從而啟發(fā)、引導,甚至暗中制約、規(guī)定著后人以篇名末字來對?尚書?文體進展分類,歸納出所謂“六體28。顯而易見,?尚書?中除了“典以外的五種文本命名方式,并不是按照文本自身的構(gòu)成要素如體制、語體、功能等去類分文本的29,而是根基于各自不同的行為方式,是行為方式“文本化的結(jié)果。這正如孔穎達所說的:“致言有本,名隨其事30。章學誠1738-1801也認為:?尚書?乃“因事命篇31。?尚書?篇章的命名既然是“名隨其事或“因事立篇,那么,后人對?尚
17、書?文體的類分,也就大都從“本與“事著眼,并將那些未以“六體命名的篇章,分別歸入“六體之中32。如孔穎達關于“訓的講解:“其?太甲?、?咸有一德?,伊尹訓道王,亦訓之類;“?旅獒?戒王,亦訓也;“?無逸?戒王,亦訓也。要之,臣訓導、告誡君,表達這種行為方式的文本即是“訓體。又如孔穎達關于“誥的講解:“?西伯勘黎?云祖伊恐奔告于受,亦誥也;“?武成?云識其政事,亦誥也;“?多士?以王命誥,自然誥也;“?君奭?,周公誥召公,亦誥也;“?多方?、?周官?,上誥于下,亦誥也;“?呂刑?,陳刑告王,亦誥也。要之,君向臣下公布王命,臣以事告君,表達這樣的行為方式的文本都是“誥體33。清人方東樹1722-1
18、851說:二典、三謨,周誥、殷盤,凡圣帝明王、賢臣碩輔所用明治化、陳政事,孰非官文書耶?其在?易?曰:“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那么文字之用,其原亦可知矣。34確實,溯本追源,文體的社會功能乃是從其“明治化、陳政事等行為方式衍生出來的。從?尚書?“六體的生成我們不難看出,是先有特定的行為方式,次有記錄特定行為方式的文本,然后才產(chǎn)生了基于特定文本方式的文體類型,進而根據(jù)這種文體類型去辨析不同的篇章,加以區(qū)分歸類。這就是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的生成過程。但是在?尚書?中,篇章的命名并不都指向特定的行為方式,一樣的行為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命名,不同的行為方式也可以有相似的命
19、名35。因此,孔穎達說:?書?篇之名,因事而立,既無體例,隨意為文。36劉知幾661-721在闡述?尚書?分為“六體之后,說道:至如堯、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貢?一篇,惟言地理;?洪范?總述災祥,?顧命?都陳喪禮:茲亦為例不純者也。37章學誠也說:而典、謨、訓、誥、貢、范、官、刑之屬,詳略去取,惟意所命,不必著為一定之例焉。38既然篇章的命名是“因事而立或“惟意所命,而事有諸端,意出多歧,那么篇章的命名本身就具有不標準性,“不必著為一定之例。這種篇章命名的不標準性,必然導致文體體例的不標準性,即所謂“為例不純。那么,我們又怎么能憑借不標準的文體體例,去衡度、類分內(nèi)容豐富、形式各異的篇章呢?因此
20、宋人林之奇1112-1176認為,?尚書?所謂“六體,乃用以指稱六種各自不同的文本方式,不宜拘泥于確定的篇章。而孔穎達將“六體落實到詳細的篇章,與“六體之本意是互相捍格的;至于又增而為“十體,更屬無謂。他說:書有五十八篇,其體有六:曰典,曰謨,曰誥,曰命,曰訓,曰誓。此六者,錯綜于五十八篇之中,可以意會而不可以篇名求之。先儒乃求之于篇名之間,其?堯典?、?舜典?那么謂之典,?大禹謨?、?皐陶謨?那么謂之謨,至于訓、誥、誓、命,其說皆然。茍以篇名求之,那么五十八篇之義不可以六體而盡也,故又増而為十:曰貢,曰征,曰歌,曰范。雖増此四者,亦缺乏以徑書?之名。學者不達古人作?書?之意,而欲于篇名求之,
21、遂以一篇為一體。固知先儒所謂貢、歌、征、范,増而為十,蓋有不知而作之者,不可從也。?禹貢?一篇,蓋言禹之治水,其本末先后之序無不詳備,名雖曰“貢,其實典之體也。學者知?禹貢?為典之體,那么謨、訓、誓、誥、命見于他篇,皆可觸類而長。39林之奇所說的“體,已不是單純的體裁,而是體制與語體的結(jié)合。所以他能超越篇章的界限,而透視篇章中不同體制與語體的存在,從而為文體的類分提供更為可靠的根據(jù)。確實,特定的行為方式一旦凝聚成特定的文本方式,也就賦予文本方式以獨特的構(gòu)成要素,從而形成特定的文體慣例。這種特定的文體慣例成為類分文體的內(nèi)在根據(jù),因此,人們可以根據(jù)這些特定的文體慣例去類分文體。在這一意義上,作為文
22、本方式的文體分類不僅僅可以用于對詳細的篇章歸屬的類分,而且還可以用于對抽象的文體慣例的辨識。對抽象的文體慣例的辨識,賦予文體分類以更為深沉的學理根據(jù)。三、?詩經(jīng)?篇章的文體分類與?尚書?篇章的文體分類相比擬,?詩經(jīng)?篇章的文體分類本來即包含著一個從行為方式到文本方式的轉(zhuǎn)換過程。?詩經(jīng)?,先秦時始稱?詩?,后稱?詩三百?。?詩?篇章的整體分類狀貌,首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的記載:吳公子季札生卒年未詳?shù)紧攪?,“請觀于周樂,于是“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乃至?鄴?、?鄘?、?衛(wèi)?、?王?、?鄭?、?齊?、?豳?、?秦?、?魏?、?唐?、?陳?、?鄶?、?小雅?、?大雅?、?頌?40。以今存?
23、詩經(jīng)?與季札在魯國欣賞的“周樂相對照,二者篇章的歸屬類分大體一樣,可見?詩?的分類淵源甚古。到春秋末期,孔子對?詩?篇章又加重訂,?論語子罕?記述孔子說:吾自衛(wèi)反于魯于字從高麗本補,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41據(jù)?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的相關記載,孔子自衛(wèi)返魯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冬,其時孔子68歲。今存?詩經(jīng)?蓋即經(jīng)孔子整理后的定本,全書所收詩篇按“風、“雅、“頌分為三大類,而“風之中又按地域分為十五國風,“雅又分為“小雅、“大雅,“頌又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在“風、“雅、“頌三個類名中,以“頌作為樂詩的類名,其源最古。?國語魯語?云: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以
24、?那?為首。42據(jù)此可知,商代已將那些體裁相近的樂詩作品集結(jié)起來,名之為“頌,流傳至周末。而以“風、“雅、“頌并列作為詩的分類名稱,在現(xiàn)存文獻中始見于?周禮春官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43?周禮?相傳為周公編纂44,如其然,因為周初時尚無?詩?之編集,所以文中所謂“教六詩之“詩,當指傳自黃帝、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及周武王所制的樂章,即“六樂之詩。太師是樂官,職責之一是教“六樂之詩,教學內(nèi)容是“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分別講授“六詩的涵義。因此,所謂“六詩,應該是詩在音樂上的分類,鄭玄127-200注?周
25、禮?,以政教釋“六詩,實為曲解。更重要的是,上文中的“六德指知、仁、圣、義、忠、和等六種品德,“六律指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那么、無射等六種樂音的音高標準,它們都是同一邏輯平面上的事物類名,以此類推,“六詩也應是同一邏輯平面上的事物類名,易言之,“六詩應皆為樂詩之體式。有見于此,鄭玄答復張逸生卒年未詳“何詩近于比、賦、興的問題時說:比、賦、興,吳札觀詩已不歌也,孔子錄詩已合風、雅、頌中,難復摘別。45唐代賈公彥永徽中人“六詩疏那么直言: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但就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也。46他們認為,就后世的?詩?文本而言,賦、比、興實雜存于風、雅、頌之中,六者皆
26、為詩體47。那么,“六詩的分類根據(jù)是什么呢?王小盾認為,“六詩之分“是詩的傳述方式之分,“風和賦是用言語來傳達詩的方式,比和興是用歌唱來傳達詩的方式,雅和頌那么是參加樂的因素來傳達詩的方式48。因此,“六詩本來應該就是一種行為方式的分類49。由于上古詩歌的根本功能是用于儀式上的記誦、祝禱或頌贊,而詩歌的采集那么是為了各種儀式誦讀、歌唱或演唱的需要,因此“六詩成為?詩?文本篇章分類的胚胎,?詩?文本的篇章分類當與宮廷儀式中樂歌方式的分類親密相關50。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大抵在西周初年,今本?詩經(jīng)?中的?頌?和?大雅?,即以祭祀樂歌的身份構(gòu)成正樂的主體;而?國風?的大局部類別,亦作為“鄉(xiāng)樂51,
27、而有了根本的樂器組合。其后,人們將堂下之歌稱為“詩,堂上之歌稱為“雅,廟堂之歌稱為“頌,詩歌的分類既根據(jù)儀式的分類52,同時也是表演方式的分類53,要之皆為不同行為方式的分類。但是,其中堂下之歌即所謂“詩采用合唱形式,把風、賦、比、興四種歌唱方法攬括于一身,而賦、比、興作為樂詩體式的分類那么逐漸湮滅無聞了。因此,這種詩、雅、頌的三分法,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由行為方式向文本方式變遷的征兆。到周道衰敗、王室東遷之時,一場劇烈的禮樂變革,導致宮廷儀式所用的堂下之歌和堂上之歌都成了正歌與變歌的混合,樂師將諸侯之詩與雅歌合編為一集,以?詩?的名稱廣泛流行,這大約發(fā)生在公元前七世紀54。這時,?詩?作為賦誦諷諫的文
28、本方式及其功能特征漸趨突顯,而作為儀式的行為方式及其功能特征那么愈益淡化。至晚在公元前6世紀末,?頌?與?風?、?雅?被合編為一集55。到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季札到魯國觀樂時,?風?、?雅?、?頌?已經(jīng)成為季札所觀“周樂的根本分類。公元前484年前后,孔子整理“詩三百,“純?nèi)≈茉?6,把各國流傳的不同編次的?詩?重加董理,統(tǒng)一于“始于衽席的“四始序列:?關罘之亂以為?風?之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57所謂“四始的序列,與今本?詩經(jīng)?的構(gòu)造正相一致??梢姡鬃訉?詩?的類分,已根本上根據(jù)的
29、是其篇章類別的文本方式,而不是歌詩的行為方式了。至戰(zhàn)國荀子約前313-前238,在?荀子儒效?篇中,更具論?詩?中?風?、?雅?、?頌?之大義58,可知此時?詩?分三體已為沿襲長遠的成說。關于?風?、?雅?、?頌?的分類根據(jù),宋人鄭樵1102-1162之說最為簡要:鄉(xiāng)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59也就是說,風、雅、頌,就藝術形式而言,表現(xiàn)為音樂類型風格的差異;而就所用場合而言,又表現(xiàn)為鄉(xiāng)土、朝廷、宗廟的差異60。簡單地說,“風即地方的樂調(diào),“國風即各地區(qū)的樂聲;“雅是中原正聲,即西都的樂調(diào),其中?小雅?章少節(jié)奏簡,?大雅?章多節(jié)奏繁;“頌那么是宗廟祭祀的樂調(diào),聲樂特緩61。
30、音樂類型風格亦可就詩歌體制見出,如“風多為民歌,大都采用重章疊句;“雅用雅言寫作,根本上是嚴整的四言詩;“頌為宗廟樂歌,因其配合歌舞,一般比擬短小,不太講究句式的整飭62。綜括而言,?詩經(jīng)?中?風?、?雅?、?頌?的類別區(qū)分,既有文體形態(tài)之“體的差異,也有文體功能之“用的差異,是“體用不二的63;而在“體的差異中,既有文體內(nèi)容意旨之“義的區(qū)別,也有文體形式風貌之“例的區(qū)別,是“義例合一的。“體用不二,“義例合一,這正是中國古代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的要義。西晉摯虞約245-約312編纂?文章流別集?,南朝梁蕭統(tǒng)501-531編纂?文遜,便都是以這種“體用不二、“義例合一的文體分類思想作為指導,
31、不僅將它作為類分文體的根本根據(jù),而且將它作為文體排序的根本根據(jù),這在后世的總集編纂中形成了深沉的傳統(tǒng),并成為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顯著特征64。四、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從?尚書?與?詩經(jīng)?文體分類的生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的生成具有如下根本特征:首先,文體分類的原初形態(tài)無疑是以不同的“言說方式作為分類標準的。而“言說方式的區(qū)別,要么根據(jù)不同的言說者與言說對象之間的特定語境,如?尚書?中的“謨、“誥、“訓;要么根據(jù)不同的言說場合與言說功能,如?尚書?中的“誓、“命;要么根據(jù)言說者不同的傳述方式,如“六詩本來即用以指稱六種不同的樂歌方式?!把哉f方式是人類特殊的一種行為方
32、式。恩格斯指出:“每一門科學都是分析某一個別的運動形式或一系列彼此相屬和互相轉(zhuǎn)化的運動形式的,因此,科學分類就是這些運動形式本身根據(jù)其固有的次序的分類和排列,而科學分類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里。65文體分類正是基于人類“言說方式“本身根據(jù)其固有的次序的分類和排列的。其次,當一種“言說方式被人們約定俗成地確認為某一“類名以后,與這種“言說方式相對應的文辭款式就形成特定的文本方式,而這種“言說方式的行為特征同時脫胎換骨地成為特定文本方式的文體形態(tài)特征。這種文體形態(tài)特征往往易于識別,也易于標識。例如在今文?尚書?中,?湯誥?、?大誥?、?召誥?、?雒誥?等“誥體,?甘誓?、?湯誓?、?牧誓?、?鮮費誓?
33、、?秦誓?等“誓體,?顧命?、?文侯之命?等“命體,就是具有特定的文體形態(tài)特征的文本方式。再次,一旦形成具有獨特的文體形態(tài)特征的文本方式,人們就可以根據(jù)這種文本方式來進展篇章的歸類,將文本方式相類似的篇章類聚到共同的“類名之中,“以類相從地區(qū)分不同類型的文體,從而形成一定的文體序列。正因為如此,“風、“雅、“頌最終從“六詩中破腹而出,成為孔子類分?詩?時所根據(jù)的文體類型。而孔穎達以“六體、“十體為標準歸納?尚書?的所有篇章,雖然過于拘泥甚至牽強,卻同樣鮮明地表達出這種“以類相從的分類觀念。最后,在文本方式的類分中,“類的相似性成為某一種文體獨特的形態(tài)特征,而這種形態(tài)特征恰恰根基于這一文體獨特的
34、行為方式及其社會功能。也就是說,由行為方式向文本方式變遷的結(jié)果,是特定的社會行為方式的特征最終積淀到某一文體形態(tài)之中,成為這一文體形態(tài)的本質(zhì)屬性,而不能從其文本方式中剝離出來了。英國學者巴里巴恩斯BarryBarnes等人指出:“當人們進展分類時,人們幾乎總是求助于因襲的概念和分類,并且運用這些已經(jīng)存在的概念去標記他們遭遇到的任何新的對象和實體。在這種意義上,所有對事物的分類都是社會性的。66確實,經(jīng)由行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變遷,文體分類的社會性深深地蘊藏于文體的文本方式之中,并由文體獨特的行為方式及其社會功能得以彰顯。假如仔細考察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賦詩言志的活動,我們將會更為深化地認識這一社會
35、文化現(xiàn)象。2022年10月22日定稿附記:本文的二、三、四節(jié),曾以?由行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變遷論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為題,發(fā)表于?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本文與下一篇文章的概要,那么以?論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為題,于2022年11月22日-25日在廣州中山大學主辦的“中國古代文體史與文體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并發(fā)表于?學術研究?2022年第1期。所謂“言說,包括“言、“誦、“歌等行為方式。?尚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尚書正義?卷3,?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131。?漢書藝文志?云:“不歌而誦謂之賦。班固:?漢書?北京:中華
36、書局,1962,卷30,頁1755。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52,?十三經(jīng)注疏?,頁809。又?禮記正義?卷19?曾子問?鄭玄注云:“誄,累也,累列生時行跡,讀之以作謚。謚當由尊者成。?十三經(jīng)注疏?,頁1398。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卷2,頁176。參見鄧國光:?周禮六辭初探中國古代文體原始的討論?,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1993年6月,頁319-338。毛亨乃西漢初人,一說魯郡治今山東曲阜一帶人,一說河間郡治今河北獻縣東南人。但?漢書儒林傳?僅言:“毛公,趙人也,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不言其名。東漢鄭玄?詩譜?謂:“魯
37、人大毛公為?故訓傳?于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亦不言其名。三國時吳人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認為,孔子刪詩授子夏,數(shù)傳至荀子,荀子“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以其所傳,故名其詩曰?毛詩?。萇為河間獻王博士。而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引三國時吳人徐整說,所言傳授世次與陸璣說不同。?毛詩鄘風定之方中傳?,?毛詩正義?卷3,?十三經(jīng)注疏?,頁316。魏征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卷35,頁1090。郭紹虞:?提倡一些文體分類學?,?復旦學報?1981年第1期。以上均見王充:?論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20?佚文篇?。1
38、1王應麟:?玉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51,“漢蔡邕?獨斷?條。12?南齊書禮志上?云:“漢初叔孫通制漢禮,而班固之志不載,及至東京,太尉胡廣撰?舊儀?,左中郎蔡邕造?獨斷?,應劭、蔡質(zhì)咸綴識時事,而司馬彪之書不齲?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卷9,頁117。參見傅剛:?昭明文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頁78-79。13蔡邕:?獨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上。14參見躍進:?獨斷與秦漢文體研究?,載?文學遺產(chǎn)?2002年第5期,頁11-25。15劉熙:?釋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首。16?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
39、由是文籍生焉。?釋文?:“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cè)。故曰書契也。一云以書契約其事也。?尚書正義?卷1,?十三經(jīng)注疏?,頁113。17?尚書序?:“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尚書正義?卷1,?十三經(jīng)注疏?,頁113。?莊子天運?:“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卷5下,頁531。漢人習稱六經(jīng)為“六藝,見?史記?卷61?伯夷傳?、卷87?李斯傳?、卷121?儒林傳?等。劉歆編纂?七略?,其一即為?六藝略?。18徐師曾:?文體明辨序?,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
40、卷首,?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頁77。19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卷7?刻文章辨體序?。20參見饒龍隼:?書考原?,載王小盾編:?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頁57-95。21?尚書正義?卷1,?十三經(jīng)注疏?,頁114。劉知幾?史通六家?亦云:“蓋?書?之所主,本于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fā)話言于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劉知幾:?史通?四部叢刊?影印本,內(nèi)篇卷1。22?尚書正義?,卷2?堯典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頁117。23春秋以前典籍稱引?書?篇,也
41、多有以誓如?太誓?、?湯誓?、?禹誓?等、誥如?康誥?、?仲虺之誥?等、命如?誓命?等命名的。見饒龍隼:?書考原?,?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輯,頁79。24參見劉起釪:?尚書學?,收入中華孔子學會編輯委員會:?國學通覽?北京:群眾出版社,1996,頁341,頁340。25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頁12。26劉起釪:?尚書學史?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9;劉起釪:?尚書學?,頁340。參見于雪棠:?先秦兩漢文體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02年7月,第三章?尚書的文體分類及行為與文本的關系?,頁32-36。朱自清說:
42、“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話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并無定名,偶爾有稱為謨的。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年新版,頁20。27傅修延說:“?堯典?述載堯舜的言行,自然被人視為經(jīng)典,但堯舜遠在書冊出現(xiàn)之前,因此典字必為后世的尊崇者所加。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頁161。參見于雪棠:?先秦兩漢文體研究?,頁34。28參見于雪棠:?先秦兩漢文體研究?,頁31,頁37-38。29姜亮夫說:“求之于?尚書?中的典謨訓誥之類,并不是因為要分別文體形式,才錫以嘉名。姜亮夫:?文學概論講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頁128-129。30?尚
43、書正義?,卷2?堯典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頁117。31章學誠:?文史通義書教上?,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頁30。32于雪棠說:“那些外表看來是以人為中心命名的,其背后隱藏著以行為動作為中心的意識。純粹以人名命名以及篇中有人名的篇章,很明顯可以分為與行為動作有關的兩種類型:一、篇名中的人,是動作的發(fā)出者。二、篇名中的人,是動作的承受者。一句話,命名是以行為動作為軸心進展的。?先秦兩漢文體研究?,頁38。33徐師曾據(jù)此解釋“誥體,云:“按?字書?云:誥者,告也,告上曰告,發(fā)下曰誥。古者上下有誥。故下以告上,?仲虺之誥?是也;上以告下,?大誥?、?洛誥?之類
44、是也。考于?書?可見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頁115。而于雪棠那么認為:“狹義的誥,指的是上告下。而對上告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從政治尊卑角度,指君告臣,上級官員對下級官員的告語。二是從宗法制度下的血緣關系角度理解,指長輩對晚輩的告語。?先秦兩漢文體研究?,頁35。此說更近于事實。34方東樹:?儀衛(wèi)軒文集?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卷7?復羅月川太守書?。35?爾雅序?稱:“?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總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虛號者也。?爾雅注疏?卷1,?十三經(jīng)注疏?,頁2567。該書中即多有對一樣行為方式的不同命名,如卷1?釋詁上?云:“如、適、之、嫁、徂、逝,往也,
45、“賚、貢、錫、畀、予、貺,賜也頁2568,“命、令、禧、畛、祈、請、謁、訊、誥,告也頁2570;卷2?釋詁下?云:“禋、祀、祠、蒸、嘗、禴,祭也頁2574,“監(jiān)、瞻、臨、蒞、頫、相,視也頁2575,“崩、薨、無祿、卒、徂落、殪,死也頁2577;等等。36?尚書正義?,卷2?堯典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頁117。37?史通?,內(nèi)篇卷1?六家?。38章學誠:?文史通義書教上?,?文史通義校注?,頁31。39林之奇:?尚書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7?禹貢?篇序。40?春秋左傳正義?,卷39,?十三經(jīng)注疏?,頁2022-2022。41?論語注疏?,卷9,?十三經(jīng)注疏?,頁2491。42上海師范
46、學院古籍整理組:?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頁216。鄭玄?商頌譜?引此語,孔穎達?正義?解釋道:“然那么言校者,宋之禮樂雖那么亡散,猶有此詩之本??几缚制溻犊姡示吞珟熜V?。?毛詩正義?卷20,?十三經(jīng)注疏?,頁620。正考父是周末宋國大夫,據(jù)說是孔子的七世祖,他校對?商頌?,有人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從事??钡拈_端。43?周禮注疏?,卷23,?十三經(jīng)注疏?,頁795-796。44此說為劉歆首創(chuàng),見賈公彥?序周禮廢興?,?周禮注疏?卷首,?十三經(jīng)注疏?,頁635。歷代持此說者為最眾。此外尚有作于西周、作于春秋、作于戰(zhàn)國、作于周秦之際、作于漢初、劉歆偽造等說法,參見彭林:?三禮學?,收
47、入?國學通覽?,頁360-361。按?周禮?原名?周官?,據(jù)?漢書河間獻王傳?等書記載,該書是漢武帝開獻書之路時入于秘府的“古文先秦舊書。?周禮?所敘大致是與王權(quán)分封制相適應的官制系統(tǒng),因此它無疑是反映西周社會制度的文獻。參見劉起釪:?周禮真?zhèn)沃疇幖捌鋾鴮懗傻恼鎸嵏鶕?jù)?,載?古史續(xù)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45?毛詩正義?,卷1引?鄭志?,?十三經(jīng)注疏?,頁271。46?周禮注疏?,卷23,?十三經(jīng)注疏?,頁796。47以六體解“六詩,參見章學誠?檢論六詩說?、?國故論衡辨詩?;朱自清:?詩言志辨比興?,載?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郭紹虞:?六義說考辨?,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8王小盾:?詩六義原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南部學區(qū)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上期中測試.名校調(diào)研 生物(含答案)
- 2024年度云南省高校教師資格證之高等教育法規(guī)通關試題庫(有答案)
- 低空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園技術風險分析
- 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贛南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系統(tǒng)原理》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阜陽師范大學《學校體育學》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阜陽師范大學《數(shù)學分析二》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師范大學《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研究》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游戲》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師范大學《學前兒童保育學》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醫(yī)學檢驗質(zhì)量管理手冊
- 污水廠轉(zhuǎn)正述職報告
- 烘焙行業(yè)的swot分析
- 國企面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高速公路服務區(qū)安全管理提升
- 《PLM系統(tǒng)簡介》課件
- 《西湖龍井茶》課件
- 劍南春人才測評題
- 總經(jīng)理辦會議流程課件
- 東野圭吾:我的老師是偵探
- 兒科對橈動脈采血失敗原因分析品管圈魚骨圖柏拉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