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智能形態(tài)和物化形態(tài)的教育技術定義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的總和。教育技術可以劃分為:智 能形態(tài)的教育技術和物化形態(tài)的教育技術。智能形態(tài)的教育技術通常又叫做軟技術,是指那 些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它包括系統(tǒng)方法、群體學 習模式、決策論、線性規(guī)劃、等理論階段的技術。物化形態(tài)的教育技術是指凝固和體現在有 形的技術。它包括從黑板、粉筆、課桌椅、教室等傳統(tǒng)的教學用具到現今的電子計算機、衛(wèi) 星通信系統(tǒng)、光纜通訊網絡等一系列可用于教育的器件、設施和設備等。為什么說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領域中的分支學科?首先,教育技術學從其發(fā)展歷史上來看,它是在視聽教育及
2、程序教學基礎上 發(fā)展起來的??茖W技術成果的引進,使教學手段不斷得到更新和充實,促使教學 方法不斷的變化和豐富,從而形成媒體技術這一領域。因而可以這樣認為,教育 技術學是媒體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從教學方法中獨立出來的學科。其次,從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內容及相關知識結構(“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內容 及相關知識結構”)來看,也屬于教育學科的內容。再次,在我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的學科專業(yè)目錄中,也是將教育技術學 列入教育學科的分支學科。因此,可以得出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領域中的一個分支學科。教育技術94定義:“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而對資源與過程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 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保ㄒ唬〢EC
3、T94定義的四個組成部分1、理論和實踐一個專業(yè)或學科必須有支持實踐的基礎理論。理論部分包括對知識體系有關的概念、理論架 構和原理等。實踐部分是指這些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的應用。2、關于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這些術語涵蓋了這個領域的知識基礎和專業(yè)人員的職能。這幾個范疇的研究基本上是各 自獨立的。其中,設計范疇集中地表達了教學技術基本理論的核心部分。開發(fā)范疇亦較為成 熟,其他幾個范疇的理論仍引用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3、關于過程和資源這個組成部分包括定義中的兩個基本問題:過程和資源。過程就是用于“產出”和指導特定學習結果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動,是一個包括輸入、行為和輸出的序列,包括了設計和傳 遞過
4、程。過程通常是程序化的,但亦不總是這樣。當過程有一系列有序的步驟組成時,它是 程序化的;當活動順序不是很有序時,過程就是非程序化的。資源是支持學習的資料來源,或資料庫,它包括支持系統(tǒng)和教學材料與環(huán)境。但資源 并非僅指用于教學過程的設備和材料,它還包括人員、預算和設施??梢哉f它包括了一切 有助于個人有效學習和操作的因素。4、為了促進學習教育技術的目的是促進、影響并完成學習。這個組成部分所用的術語是為了強調學習 的結果,闡明學習是教學的目的,教學是完成學習的一種手段。學習是檢驗教學的標準, 它表現為知識技能或態(tài)度的改變。定義中的學習是指“由經驗引起的個人或行為相對持久 的改變”,是心理學中的定義,
5、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學習是指的聽課、讀書等。這個定義明確指出了它的 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習,研究對象是過程和資源,基本內容是 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 價,它是按系統(tǒng)方法應用過程 的階段特點來闡述它們的理 論和實踐,這也指出了它的研 究方法是系統(tǒng)方法。所以這個 定義是一個綱要性含義的規(guī) 定性定義,概略地表述了學科的內容。(左圖是教育技術AECT9 4定義的簡圖)3.1.1教育的含義現代教育學對教育給出了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教育(廣義)一一凡是一切增進人們知識、技能、身體健康以及形成和改變人們思想 意識的過程。教育(狹義)一一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計 劃、有組
6、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fā)生預期變化的活動。通常指學校教育。教育的根本特征: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個:教育者 ./詳細內容教育者教育活動的主導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父母是子女的 最初和經常的教育者;社會教育中的師傅及起到教育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在學校教育產 生后,教育者主要指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員。受教育者詳細內容受教育者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活動的人。既包括全日制學校的在校學生,也包括各種形式的 成人教育、網絡教育中的學生。教育設施詳細內容教育措施實現教育目的采取的方法,包括教育內容和手段。教育內容是教育者用來作用于受
7、教育者 的影響物,它是根據教育目的,經過選擇和加工的影響物。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動中所采用 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學活動中教與學的方法,也包括教學活動時所運用的一切物質條 件。3.1.2技術技術的英文為technology,其詞根是techne,來源于希臘語。在希臘語中“技術” (technology)的本義是“對純藝術和實用技巧的論述”,因此,它的詞根techne指的 就是“藝術和手工技巧”。我國學術界,對于“技術”這一概念的解釋也是不同的。一種是以辭 海為代表的解釋,另一種是以科學學辭典和科技詞典為代表的解 釋。技術是1、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理論而發(fā)展成的各種工藝 操作方法和技能;2
8、、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 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用程序、方法。辭海技術是為社會生產和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的,供人類利用和改造 自然的物質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總和。一科學學辭典、科技詞典前一種定義顯然是受到“技術”一詞主要是用來表達工業(yè)生產中“工藝”說法的影響,把 定義定得比較狹窄,幾乎只局限于技術的有形的物質方面。如果按照這種定義來看待教育 技術中“技術”,勢必就以為教育技術只包括“硬件”和“軟件”,把教育技術等同于錄 音機和錄音帶,計算機和程序、課件等有形的東西。在這種理解下,教育技術就是教學媒 體。后一種定義顯然已經意識到,現代用法中的“技術”一
9、詞所包含的內容, 除了有形的物質性方面外,還包括無形的非物質性方面。這種“無形的非物 質性”方面的技術是客觀存在的,并且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起到了實實在 在的作用。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方面技術的應用并不亞于有形的物質 性方面的技術,更不能為后者所取代。本門課程所涉及到的有關“技術”的涵義,指的是有形技術和無形技術的總和,教育技 術中的“技術”也應在這個涵義上來理解。3.1.3教育技術廣義的理解:教育技術指的就是“教育中的技術”,指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取的一切 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教育技術主要包括下面兩類:(1)有形(物化形態(tài))內容擴展物化形態(tài)的技術: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包括
10、黑板、 粉筆等傳統(tǒng)的教具以及計算機、衛(wèi)星通訊等一切可以用于教育的器材、設備、 設施及其相應的軟件。(2)無形(智能形態(tài))/內容擴展智能形態(tài)的技術: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如: 系統(tǒng)方法。狹義的理解:教育技術指的是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中所運用的媒體技 術和系統(tǒng)技術。本門課程所涉及的“教育技術”基本上是狹義的解釋。3.1.4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的英文翻譯:Educational Technology 或 Technology of Education教育技術學與教育技術的區(qū)別:1、教育技術是教育中所應用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稱;2、教育技術學是教育中應用教育技術的理論
11、;3、教育技術是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教育技術學是在教育技術發(fā)展 到一定階段后才形成的學科。在本課程中,當指的是運用于教育中的各種技術(如媒體技術、系統(tǒng)技術等)時,一 般使用教育技術一詞;指一個新興學科的專門術語時,則用教育技術學。教育教育(廣義)一一凡是一切增進人們知識、技能、身體健康以及形成和 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過程。教育(狹義)一一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想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fā)生預期變化的活動。通 常指學校教育。技術對于技術這一概念的解釋:技術是1、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理論而發(fā)展成的各種工 藝操作方法和技能;2、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
12、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 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用程序、方法。一一辭海技術是為社會生產和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的,供人類利用和改 造自然的物質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總和。一一科學學辭典、 科技詞典教育技術廣義的理解:教育技術指的就是教育中的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 中所采取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包括有形(物化形態(tài))和無形(智 能形態(tài))兩大類。狹義的理解:教育技術指的是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中所運用的媒體 技術和系統(tǒng)技術。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是教育中應用教育技術的理論,是教育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 后形成的學科。教育技術學94定義與05定義的比較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教育技術學9
13、4定義與05定義;其次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教育技術學94定義與 教育技術學05定義進行分析比較;最后通過對兩個定義的比較分析,作出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夠更好的 認識這兩個定義。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4 definition and 05 definition. Second,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mainly to analyse and compare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4 definition with Education
14、al Technology 05 definition.Finally,I have made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Hope that everyone can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definitions.關鍵詞:教育技術學94定義 05定義一、教育技術學94定義與05定義AECT在1994年給教育技術學下的定義是:、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痹氖牵篒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
15、e theoryand practice oflearning.AECT05定義: 教育技術是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和管理適當的技術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 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痹氖牵篍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study and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二、對教育技術學94定義
16、與05定義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教育技術學94定義與05定義;其次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教育技術學94定義與 教育技術學05定義進行分析比較;最后通過對兩個定義的比較分析,作出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夠更好的 認識這兩個定義。(一)、教育技術學94定義與05定義上的比較1、將 Instructional 改成了 Educational05定義將教學改成了教育”,教育包含了教學,教學只是教育的一個部分,也就是說教育技術包含 了教學設計,教育技術的范圍比教學設計的要廣泛的多。2、將 theory 改成了 studyStudy (研究)它包含了量的研究、質的研究以及其他形式的研究。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專業(yè)領域
17、,需 要不斷地以研究和反思性實踐來建構其理論體系。3、與94定義相比,practice前面多加了 ethical05定義中的practice (實踐)更加注重ethical (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在教育技術學領域的更加注重 的是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實踐。4、與 94定義相比,05定義具有雙重目的: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05定義具有雙重目的,其中的facilitating learning相當于94定義中的for learning,而05定義 中還增加了 improving performance這個目的。也是說教育技術的目的從為了
18、促進學習擴大到便于學習 和提高學習績效。5、與 94定義相比,05定義 process 和 resource 前增加了 限定詞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05定義在教育技術學兩個對象的前面加了限定詞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也就是說教育技術 學越來越關注過程與資源的適合性與技術性。(二)、教育技術學94定義與05定義在研究范疇上的比較AECT2005 年定義將 94定義中的五大范疇: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and evaluation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整合為三大范疇:c
19、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創(chuàng)設、使用、管理)。05定義中的creating替代了 94定義中的design和development,創(chuàng)造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 二設計、開發(fā)則是某一系列活動中具體的兩個過程,也就是說創(chuàng)造包括了設計、開發(fā)。在05定義中,用了 using (使用)代替了 utilization(利用),、使用”是把學習者帶入到學習環(huán)境與 資源中去理論與實踐的,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是需要解決問題的,而解決問題又需要一定的解決方案步 驟,利用是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的一小步驟。也就是說使用比利用具有更廣的范圍。05定義中把management換成了 mana
20、ging,managing是動名詞形式,它具有動詞和名詞雙 重含義,也就是說它包含了管理的過程與狀態(tài),而management只是名詞形式,表達的只是事物的一種 性質或狀態(tài)。然而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因此managing比management跟能夠貼近管理這個動態(tài)的過 程。在94定義中評價是一個單獨的范疇,而在05定義中則是將評價貫穿到創(chuàng)設、使用、管理三個范疇 中。在05定義中認為每個范疇都是一個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說每個范疇都包含了評價,這對 教育技術領域的職能描述更急的廣泛、更具有彈性。(三)、從教育技術學94定義與05定義所研究的理念的比較(1)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94定義主要是以認
21、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輔; 而05定義主要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2)技術基礎不同:94定義時,網絡技術、網絡教育剛剛起步,對人們來說比較陌生;而05定義 時,網絡技術、網絡教育已經飛速發(fā)展,飛入了尋常百姓家。(3)問題的提出不同:94定義時,人們對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有很大的向往,對其抱有很大的期 望;05定義時,經過10年的發(fā)展與大力投資并沒有取得人們所期望的結果。三、對兩個定義的思考在對兩個定義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下面簡略闡述一下在對這兩個定義的分析比較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1、對于94定義我們可以充分的肯定:它使我國電教界從只重視教轉向既重視教又重視學的研究;從只
22、重視媒體使用與管理,轉向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建設;從只提供設備與技術的維修、服務,到重視技術和教學的整合(尤其是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的 創(chuàng)新探索)??偟恼f來,94定義的引進,對于我國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教育技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是起了正面的促進作用,這是客觀事實。2、對于05定義的主要貢獻將教育技術的研究范圍由教學領域擴展到企業(yè)績效領域;首次明確提出教育技術的實踐應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首次將 、創(chuàng)造”作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三大范疇之一,強調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從對一般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研究限定為對、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的研究,突出了專業(yè)特色和工作重點。該定義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局限于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
23、與行業(yè)背景,強調了定義的實用 性和規(guī)定性,對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仍不夠深入;其次,在一定范圍內強調教育技術實踐的道德 規(guī)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參考文獻教育技術學何克抗李文光著搜狐博客DB/OL. HYPERLINK /108694615.html /108694615.html博客大巴DB/OL. HYPERLINK /logs/36278949.html /logs/36278949.html網易博客DB/OL. HYPERLINK /zyanbin_cn/blog/static/2660972120076543430698/ /zyanbin_cn/blog/static/26
24、60972120076543430698/論文天下DB/OL. HYPERLINK /product.free.8383570.1/ /product.free.8383570.1/教育技術定義AECT1994定義與AECT2 005定義之比較Maggie.zhu 發(fā)表于 2009-10-24 10:18:09摘 要:本文結合AECT1994定義,對AECT2005定義涉及的一系列關鍵概念在文字、范圍 和理念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比較,指出了新定義潛在的一些問題,以期引起業(yè)內人士的注 意。關鍵詞:AECT教育技術定義比較一、引言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發(fā)布了著名的AECT1
25、994定義。十年以來, 教育技術領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為了更好地概括這一領域,AECT又在醞釀新的定義。200 4年6月,AECT定義與術語委員會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定義,并于當年10 月獲得通過。新定義在互聯網上甫一面世,迅即引起我國教育技術專業(yè)人士的熱切關注。鑒 于1994定義對我國教育技術的巨大影響,對即將發(fā)布的新定義給予充分關注無疑是非常必 要的。由于定義的正式文本將于2005年公布,在此姑且稱為AECT2005定義。二、AECT1994定義與AECT2005定義的基本內容AECT:教育技術1994定義(英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
26、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 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AECT:教學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fā)、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 踐。2004年6月,由莫倫達(Molenda)和羅賓遜(Robinson)執(zhí)筆,AECT定義與術語委員 會起草了一個教育技術新定義的草案。在這一草案中,教育技術被界定為如下:AECT:教育技術2005定義:(英文)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27、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 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 urces.教育技術是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和管理合適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 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94定義和05定義的變化: instructional 改為了 educational;study 替代了 theory;在“practice”前面加了限定詞“ethical”
28、;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替代了 for learning;教育技術的范疇從 5 個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evaluation)轉化為 3 個 (creating, using, managing)Creating不僅替代了 design, development這兩個范疇“利用 ”(utilization)范疇改成了 “使用 ” (using)“管理” (management)轉化為“管理” (managing)將 evaluation 整合在 cr
29、eating, using, managing 三個范疇中在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前加了 限定詞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三、從1994到2005:對AECT2005定義的分析及比較第一,把原來的“for learning*為了學習)明確地改為“facilitating learning”(促進學習)。 “為了學習”強調的只是“學;“促進學習”則既強調“學”也重視“教”(對學習的促進,很大程度 上要依賴教,尤其是學校教育中更是如此)。顯然,這是受Blending Learning思想影響的結 果。所以由“為了學習”轉向“促進學習”是教育思想
30、、觀念的轉變與提高,是和94定義相比 最具積極意義的進步表現。第二,將原來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變換為“用來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并有合適 技術(支持)的過程和資源”如上所述,由于“促進學習”有賴于教,“績效的提高”也與教有 很大關系,所以這里所說的過程和資源絕非一般的過程和資源,而是指教育過程和教育資源 (對于學校來說,就是指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與94定義相比,不僅是“學習過程和學習 資源”變換為“教育過程和教育資源”而且這種過程和資源的前面加了修飾語一一并非任意的 教育過程與教育資源,而是伴隨有合適技術的(即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育過程與教育資源。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帶有著無數的不確定
31、因素,教師應該帶著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眼光來看待” 合適”的。教師應根據教學情景的變化,不斷的調控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等,從而不斷的激 發(fā)學生的智慧和熱情,幫助學生更為有效的學習。這樣就較好地克服了 94定義未能體現教 育技術學科特色的不足。必須強調指出的是,05定義中所規(guī)定的、作為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的過程和資源,盡管 在其前面加了起修飾作用的限定詞(有合適技術的),但由以上分析可見,并未能改變其教 育過程和教育資源的本質;千萬要避免斷章取義地把05定義中的過程和資源僅僅理解為“有 合適技術的過程和資源”(即變成純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若是這樣,那就大錯而特錯了。第三,除了強調相關過程和資源要促進學習之
32、外,還強調要提高績效。對學習者來說, 績效是指有目的、有計劃的行為傾向和結果(即學習者的能力及其在新環(huán)境中的遷移能力); 對企業(yè)來說,績效則是指該企業(yè)組織預期的、符合總體目標的業(yè)績。和94定義相比,增加 有關“績效”的考慮,不僅顯得05定義既關注學習過程也關注學習結果;而且還表明通過培 訓來提高企業(yè)績效也是教育技術學重要的研究與應用領域??梢?,以上三個方面都是05定義和94定義相比,有所前進、有所發(fā)展的突出優(yōu)點。第四,以“研究”(study)取代“理論(theory)。伊利認為以“研究”取代“理論”在一定程 度上造成了“教育技術內涵的游移不定,對澄清領域內的一些問題并沒有任何幫助;與94 定義
33、所使用的“理論”相比,05定義使用“研究”一詞“把基于直覺與經驗的批判性反思作為一 種重要研究方法的同時,也消解了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專門研究領域致力于理論創(chuàng)建的努力, 不利于教育技術的學科建設。”第五,2005新定義在實踐(practice)之前加入了”合乎道德的(ethical)的這一限定 詞,這突出體現了定義的作者們對行業(yè)倫理規(guī)范的強調與重視,彰顯了對人的尊重,也體現 了教育技術這一領域在不斷走向成熟。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突出行業(yè)倫理本也無可厚非,然而把倫理問題納入定義 則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職業(yè)倫理對醫(yī)學實踐的重要性絕不亞于教育技術,然而醫(yī)學對行業(yè) 倫理的強調也只限于制定專門的職業(yè)
34、道德規(guī)范,并沒有把其納入定義。再如,在對教育的界 定中,多數學者傾向于把教育界定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力求能夠概括各種各樣的教 育活動,其中既有好的教育,也有壞的教育,而沒有人試圖把教育界定為”培養(yǎng)好人的社會 活動”。伊利認為”合乎道德的(ethical)這一術語具有特殊意義,不能用來修飾實踐。然而,莫 倫達則認為,如果對作為一個”概念”存在的教育技術進行界定,使用”合乎道德的”一詞是不 適當的,然而若對作為一個”領域”而存在的教育技術進行界定,納入倫理問題則無疑是必要 的;并且,他進一步解釋說,這是AECT的一個具有官方性質的定義,從其現實性上考慮, 定義與術語委員會希望把倫理問題納入
35、定義之中,這是一個政治決策。第六,與1994定義相比,2005定義最明顯的變化是舍棄了 94定義勾畫的設計、開發(fā)、 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范疇,而代之以創(chuàng)建(creating)、使用(using)與管理(managing)0 莫倫達解釋說,舍棄1994定義勾畫的五個范疇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1.這五個術語 既不能反映教育技術的研究范疇,也不能反映其實踐范疇;2.這五個術語是從教學設計中 的系統(tǒng)方法模型得來的,教學設計大于系統(tǒng)方法,而教育技術又大于教學設計,故而這五 個術語不能涵蓋整個領域;3.在一個一般性的定義中,要避免使用那些過于專業(yè)化的術語。 對于莫倫達給出的上述幾點原因,筆者不敢完全茍同
36、。盡管新定義使用了比94定義更通俗 化的術語,以讓更多的非教育技術專業(yè)人士能夠理解教育技術的范疇;然而,這樣做的代 價是喪失了教育技術概念框架的清晰性。系統(tǒng)方法是教育技術的核心,只有通過系統(tǒng)方法 才能把握教育技術的本質,1994定義原有的概念框架是歷史形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 管理與評價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而清晰的研究領域。作為經過明確界定的術語,各自都有 確定的內涵與外延,借助這一概念框架,教育技術領域的專業(yè)人士能夠清楚地從中找到自 己的定位。一旦代之以創(chuàng)建(creating)、使用(using)之類的沒有經過明確界定的非專業(yè) 術語,可能不利于教育技術領域內專業(yè)人士在專業(yè)話語體系內進行溝通。
37、雖然公眾理解這 一領域很重要,但作為一個定義,其幫助專業(yè)人士在一個明朗的知識背景中進行交流更重 要。無可否認,1994定義發(fā)表以來,遵照其勾畫的概念框架,教育技術領域發(fā)展的極為迅 速。時至今日,1994定義的五個范疇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論張力,蘊涵著理論發(fā)展的巨大可 能,能夠整合未來一段時間的理論研究成果。1994定義勾畫的五個范疇已經相對清晰而明 確,能夠有效指導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因此,筆者認為沒有必要代之以新的范疇。四、一點思考領域的界定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工作。自1963年AECT發(fā)布第一個教育技術官方定義開始, 美國教育技術界就在不遺余力地推動對領域的界定工作。與歷史上的幾個定義一樣,2005
38、 新定義也是一個對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中的領域作出的界定,因而也必然如其作者所言,是暫 時性與過渡性的。筆者期望,這個定義能夠發(fā)揮其應有功能,與教育技術一道不斷走向成熟。參考文獻:省略3.3.1教育技術的范疇AECT 94定義中提出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分為五個范疇: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 在圖1中列出了這五個范疇,每個范疇都列出了四個主要的子范疇,但這些并不是每個范疇的 所有子范疇,其他的子范疇,有的因為它的理論體系還不夠完善,有的因為它們目前還不是那么 重要而沒有列到這個結構圖中來。教育技術的這五個范疇之間不是一種線性的邏輯關系,他們之間是協同作用的,是一種互補 關系,如圖1。教育技術實
39、踐人員的工作往往要涉及多個甚至是所有范疇的功能。圖1教育技術各范疇之間的關系(一)設計范疇設計包括過程的設計和資源的設計。在實踐中主要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而把學習資源的設計 整合到教學過程的設計中。過程的設計是詳細說明學習條件的過程。設計的目的是生成策略和“產 品”。設計可分為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宏觀層次例如教學計劃和課程設計,微觀層次例如一門 課程和一個教學單元的設計。這里的設計強調的是學習條件,而不是強調教學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 相應,教學設計的范疇就從學習資源或教學系統(tǒng)的個別組成部分擴展到整體化考慮和環(huán)境的考慮 上來。設計范疇至少包括四個理論與實踐方面:教學系統(tǒng)設計、訊息設計、教學策略和學習者
40、特征。./詳細內容系統(tǒng)設計是一個“包括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和評價教學各步驟的有組織的過程”;訊息設計涉及對教學信息的符號形態(tài)的操作;教學策略是對選擇并安排教學活動的實際事項的詳細闡述;學習者特征是指影響學習過程有效性的學習者的經驗背景的各個方面。(二)開發(fā)范疇開發(fā)范疇的基礎是教學媒體的開發(fā)。開發(fā)就是把媒體設計方案轉化為具體物理形式的過程, 包括設計、制作和發(fā)送的功能。這個范疇根據媒體制作技術分為四大類:印刷技術、視聽技術、基于計算機的技術和整合技 術。/詳細內容印刷技術是主要通過機械或照相印刷過程制作或發(fā)送教學材料(如書和靜態(tài)視覺材料)的 方法;視聽技術是通過使用機械或電子設備來制作或發(fā)送教
41、學材料以呈現形象化的聽覺和視覺訊 息的方法;基于計算機的技術是利用基于微處理器的資源來制作和發(fā)送教學材料的方法;整合技術是在計算機控制下的幾種媒體形式的教學材料的制作和發(fā)送的方法;(三)利用范疇利用就是使用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的活動?!袄谩泵枋隽藢W習者與教學材料和系統(tǒng)的相 互聯系。這個范疇要求系統(tǒng)的使用、傳播、推廣、實施和制度化。它受政策和法規(guī)的限制。它的四個子范疇是:媒體利用、革新推廣、實施和制度化以及政策和規(guī)定。/內容擴展媒體利用是對學習資源的系統(tǒng)使用;革新推廣是為了使革新能被采納而通過有計劃的策略進行傳播的過程;實施是在實際(非模擬)的環(huán)境中使用教學材料或策略。制度化是在一個組織的結構和文化 中對教學革新成果的持續(xù)常規(guī)地使用。政策和規(guī)定是影響教育技術的推廣和使用的社團(或其他組織)的規(guī)則和行為。(四)管理范疇管理范疇是影響教育技術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許多教育技術工作人員應盡的職責. 這個范疇最早是從對媒體中心、項目計劃和服務管理中演變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稻草生物質燃料購銷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計時制房地產經紀人勞動合同規(guī)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危險品運輸合同協議帶應急物資儲備要求3篇
- 2024高速鐵路信號覆蓋合同
- 2025年度核電站用特種變壓器安裝與安全檢驗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合同規(guī)范文本3篇
- 2024水泥運輸綠色包裝推廣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iPhone手機租賃與用戶隱私保護合同3篇
- 2024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合同
- 精密機械零部件采購合同
- 智慧農業(yè)的傳感器與智能設備
- 旅游路線規(guī)劃設計方案
- DB37-T 5097-2021 山東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 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練習100題及答案
- MDR醫(yī)療器械法規(guī)考核試題及答案
- 讓學生看見你的愛
- 領導溝通的藝術
- 發(fā)生用藥錯誤應急預案
- 南潯至臨安公路(南潯至練市段)公路工程環(huán)境影響報告
- 綠色貸款培訓課件
- 大學生預征對象登記表(樣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