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虛詞練習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1.gif)
![文言文虛詞練習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2.gif)
![文言文虛詞練習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3.gif)
![文言文虛詞練習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4.gif)
![文言文虛詞練習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e7fa4fe506d2a02b0fd2cacd6a3b9aec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虛詞鞏固練習 解釋下列“之”的意義和用法(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4)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他 代詞到 動詞取獨賓前標志定后標志 小練習2、下列句中“之”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一項是( )(1)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2)頃之,煙炎張?zhí)欤?)請與王子往奪之國(4)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A(1)(2) B(2)(4)C(3)(4) D(1)(3)D注釋: (2)無義(4)我一、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2、輟耕之隴上。 3、奉之彌繁。 4、侵之愈急。 5
2、、子孫視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7、汝識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動詞“到去”“第三人稱代詞“他”“它”“他們”它們”指示代詞“這”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1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5、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16、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17、頃之,煙炎張?zhí)臁?18、蚓無爪牙之利。 19、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20、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晉,何厭之有
3、。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中間“的”用在中心語和補語中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補足音節(jié)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提前的標志。 二、下列加點的“之”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E.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 BF(A這 B助詞,提前賓語 C往,到去 D助詞,不譯 E取獨 F助詞,提前賓語) 三、判斷“之”在文中的意義。 一僧欲1之南海,詢于唐僧,唐僧不2之應。久3之,此僧以簞食瓢飲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難6之有?”唐僧曰:“汝7
4、之百折不撓,實可欽佩。然汝8之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9之乎?” 1、動詞,可譯為到、往 2、代詞,可譯為他 3、助詞,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用在時間詞后,不譯 4、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 5、代詞,可譯為這件事 6、助詞,賓語前置標志,不譯 7、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8、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的 9、人稱代詞,可譯為我 1.下列“以”字的用法和意義都不同的一項是( )A.而吾以捕蛇獨存。 不賂者以賂者喪。 B.皆以美于徐公。 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C.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 D.以八月十三斬于市。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 辰時氣絕B2、判斷“以”在文中的意義。 “秉燭夜游,良有1以也
5、?!比?以己美于潘安,則出無傷;否則,3以如吾之容現(xiàn)于當衢,則恐驚人。故自當4以書卷為伴,棄夷5以近則隨眾而游,險以遠則獨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鬧天宮”之勇,從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暢游書海8以極夫天地之樂,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棄之也,豈10以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享逸樂。吾雖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與權(quán)貴交,13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見用,忠不見14以”之嘆。1、 名詞,可譯為原因2、 動詞,可譯為認為3、 介詞,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依據(jù)的工具、方法,可譯為憑借4、 介詞,可譯為把5、 連詞,相當于而,表并
6、列或遞進關系6、 連詞,相當于而,表承接關系7、 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8、 連詞,表目的關系,可譯為“來”9、 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10、介詞,可譯為因11、連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12、介詞,可譯為在13、連詞,表界限或范圍14、動詞,可譯為用 小練習1、解釋下列句中的“為”字(1)賈家莊幾為巡繳所陵迫死 ( )(2)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3)如姬為公子泣 ( )(4)為人謀而不忠乎 ?( )(5)今為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 )被替對給因呢2、指出“為”字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A 為天下興利除害B
7、如姬之欲為公子死C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D既解貂覆生,為掩護C注釋:C表被動,其余是介詞 替3對下列句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說明正確的一項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介詞,替)霓為衣兮風為馬(動詞,當作)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介詞,為了)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介詞,因為)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動詞,是)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語氣詞,呢)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介詞,被)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介詞,被)A B C D B4、判斷“為”在文中的意義。“天行有常,不1為堯存,不為桀亡?!贝?為至理,當3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為巫所惑。巫者,以詭5為業(yè),其所6為皆7為利也。故8為其來也
8、,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為天下除殘去穢,乃吾輩本分,何辭10為?1、 介詞,可譯為因為2、 動詞,可譯為是3、 介詞,可譯為對、向4、 介詞,可譯為被5、 動詞,可譯為作為6、 動詞,可譯為做7、 介詞,可譯為為了8、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9、 介詞,可譯為替10、句末語助,可譯為呢說出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和意義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 )與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譏之乎?( )吾其還也。( )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我,第一人稱代詞那個,遠指代詞其中,指示代詞大概,表揣
9、度的語氣副詞難道,反詰語氣副詞還是,祈使語氣副詞如果,假設連詞是還是,選擇連詞1、圣人之所以為圣愚,其皆出于此乎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3、爾其無忘乃父之志!5、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6、不知其淺深。7、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8、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9、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表揣測語氣,大概)表感嘆語氣)(語氣助詞/表希望語氣,一定)代詞/他們,代眾人)代詞/它的代詞/自己代詞/其中代詞/那3、判斷“其”中在文中的意義。人言,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觀之,則非徒口舌耳。相如觀秦王無意償趙城,則卻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許之齋戒,因得以完璧歸趙,
10、3其僅口舌哉?若與庸人議之,其必曰:“吾4其與之.”焉敢如此?1、 代詞,可譯為他2、 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可譯為他3、 副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4、 副詞,表示商量語氣,可譯為還是 歸國,將相失和。途遇廉頗,即轉(zhuǎn)退避,當5其時,何人能如此?門客詢以因,相如則言:“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觀古今英杰之所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為訓。 5、 指示代詞,可譯為那6、 副詞,表示推測語氣,可譯為大概7、 副詞,表示祈使語氣,可譯為一定小 練 習解釋下列句中“于”字的意義(1)乃設九賓禮于廷 ( )(2)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 )(3)況于將相乎 ( )(4)而設
11、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 )(5)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 ( )(6)長于臣 ( )(7)趙嘗五戰(zhàn)于秦 ( )在被對于向從比同 跟2、找出“于”字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 戰(zhàn)于長勺B 晉于是始墨C 內(nèi)惑于鄭袖,外惑于張儀D 上古竟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謀C注釋:表被動,其它為“在”二、下列加點的“于”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D.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AC(A被 B比 C被 D引進對象)三、判斷“于”在文中的意義?!包S鳥1于飛,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則久別矣。自十年前偶見之,
12、3于今已十載,未睹其姿。今造林還草,生態(tài)漸復,黃鳥復見,其鳴之美則倍4于昔。吾鄉(xiāng)之美已聞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鄉(xiāng),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吾等暢飲抒懷,陶然醉8于是,不亦樂乎? 1、 助詞,動詞詞頭 2、介詞,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于 3、介詞,可譯為到 4、介詞,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5、介詞,可譯為“在 ” 6、介詞,表示方位,可譯為“在” 7、 介詞,表示對象,可譯為“對”或“向” 8、介詞,可譯為在1、事不而臆斷其有無,可乎?2、兒寒乎?欲食乎? 3、圣人之所以為圣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5、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語氣助詞/反詰語氣,“嗎”語氣助詞/
13、疑問語氣,“嗎”語氣助詞/揣測語氣,“吧”介詞/在;介詞/比;相當于“于”助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確的一項是 ( )生乎吾前其聞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曰:壯士,能復飲乎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A.與相同,與相同 B.與相同,與不同C.與不同,與相同 D.與不同,與不同D(比 助詞,表疑問語氣 助詞,表揣測語氣 詞尾)3、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 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B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C 欲安所歸乎?D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DD為介詞 其余為語氣詞D小練習1、分別
14、找出“而”的正確用法 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轉(zhuǎn)折 D表修飾 E表因果吾恂恂而起( )城入趙而璧留秦(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黑質(zhì)而白章( )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 )DBCAE2、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項( )A、秦軍滅滑而還 B、太后盛氣而揖之C、吾與而兄善 D、老婦恃輦而行C3、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項( ) A、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D、嘗一龍擊發(fā)而地不覺動AC 為代詞 其它均為連詞A 表因果 其它表轉(zhuǎn)折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2、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3、今之眾人,其下
15、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4、涵澹澎湃而為此也。5、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6、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7、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8、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連詞/并列關系連詞/承接關系連詞轉(zhuǎn)折關系,卻連詞/因果關系,因而連詞/假設關系,如果連詞/遞進關系,更、又連詞/修飾關系,地代詞/你的二下列句中加點的“而”字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A./ B.C. D.C(轉(zhuǎn)折連詞 修飾連詞
16、順承連詞 遞進連詞)一、 判斷“而”在文段中的意義。兵者, 危道也。須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則,何以勝?故馮婉貞曰:“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瘪T氏雖小,然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更勝其父。婉貞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非只效書生終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敵之大捷。非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幗英杰而。 連詞,表并列;連詞,表假設,如果;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連詞,表遞進,而且;連詞,表修飾,地;連詞,表承接,才;代詞,同“爾”,可譯為你;語氣助詞,放在句末,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吧”、“啊”。1、(介詞/通過、經(jīng)由)2、(介詞/憑借、就著)3、(介詞/趁)4、(連詞/于是)5、(連詞/因而)6、
17、(動詞/沿襲)7、(名詞/機會、因緣)1、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2、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3、因利趁便,宰割天下。4、因為長句,歌以贈之。5、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 6、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7、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因拔刀斫前奏案。 11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 12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8、9句“因為,由于”;10、“于是,就”;11句“根據(jù)”;12句“繼續(xù)、接著”。 二、下列加點的“因”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
18、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F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CE(A于是,就 B趁機 C于是。就 D憑借 E于是,就 F通過) 解釋下列“因”的意義和用法(1)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 觀所謂石鐘者( )(2)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振聲激蕩,伺者因此覺之( )(5)今中國未聞有因變化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 昌也( )因而 連詞于是 連詞乘著 介詞由 介詞因為 連詞于是、就三、判斷“因”在文中的意義。1因能授官,不以門第取人,且不2因舊制,此乃曹操成大業(yè)之3因。其常4因人不備,襲取之,如烏巢焚糧。
19、此一役,動搖袁紹軍心,5因乘勢擊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許攸之力而得。途經(jīng)紹墓,其尚8因眾人至前拜祭。其量豈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眾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業(yè)。1、 介詞,根據(jù)2、 動詞,沿襲3、 名詞,原因4、 介詞,趁著5、 副或連,于是6、 介詞,憑借7、 介詞,經(jīng)由8、 介詞,通過,經(jīng)過9、 介詞,因為10、連詞,因為小 練 習 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義(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2)至七月,乃扶病入覲 ( )(3)羽復引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 )(4)良乃入,具告沛公 ( )(5)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 )(6)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
20、華山之陽名之也( ) 竟然才僅才你的是解釋下列“則”的意義(1)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之一生彘肩( )(2)芙蕖則不然 ( )(3)非死則徙耳( )(4)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5)學而不思則罔( )(6)書不云乎?好問則裕( )(7)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8)孔子,千古之則( )于是卻就是已經(jīng)就就是榜樣2、下列句中的“則”與“良人出,則必饜酒肉 而后反”的則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B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C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D 入則無法家拂士A注釋:表示假設關系的結(jié)果 那么 小練習1、解釋下列“且”字的意思(1)不出火且盡( )(2)獸相食,人且惡之( )(3)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4)而所殺傷匈奴亦不下萬余人,且引且戰(zhàn) ( )(5)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 )將尚且暫且一面-一面并且況且下列文句中,“且”作連詞但用法 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項是( )A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B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D 河水清且漣漪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戶型設計》課件
- 《業(yè)務洽談技巧》課件
- 《高等動力學》課件
- 鋁材行業(yè)調(diào)查報告
- 低壓配電合同范本
- 農(nóng)村道路修路施工合同范例
- 買賣夾板合同范本
- 工藝美術品的產(chǎn)業(yè)競爭力提升與評價考核試卷
- 化料銷售合同范本
- 健身房共用合同范本
- 漢語言文學論文6000字
- 10kV線路施工安全及技術交底
- 血液透析流程圖
- DB11∕T 1653-2019 供暖系統(tǒng)能耗指標體系
- 齒輪箱振動信號和故障診斷
- 小學生急救常識(課件)主題教育班會
- 信息光學試卷試題及答案
- 文化差異及跨文化交際試題集
- PC-Ф800×800錘式破碎機結(jié)構(gòu)設計
- 慢病患者隨訪服務記錄表
- 雙溪課程評量表完整優(yōu)秀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