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文論選讀講義商洛電大 李惠山1第一講 導 論 (一)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東方美學的特點,它與中國古代絢麗多彩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非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是在對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不同體裁文學的批評中產生、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發(fā)展的結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有以下這樣五個重要的特點,它們都和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發(fā)展有著極為深刻的內在聯系。2第一講 導 論(二) 第一、關于文學的本源中國古代關于文學的本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而究其原委實出于儒道兩家之哲學觀和文學觀。先秦時代流行的“詩言志”說,
2、就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來看,即指文學本源于人心。代表正統(tǒng)儒家文學觀的毛詩大序說:“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薄扒閯佑谥卸斡谘??!毙膭忧榘l(fā),借語言作為工具,這就是詩。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動,系受外界事物之所觸發(fā)。禮記樂記在解釋音樂產生原由時說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3第一講 導 論 (三)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贝嗽硪嗤ㄓ谠?。不過,物感只是促使人心發(fā)生由靜而動的變化之條件,人的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欲,仍是人心所固有的,不過因物感才使之由隱而顯而已,故詩之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揚雄在法言問神篇中說道:“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也?!敝袊糯v
3、文學的真實性,不是講的文學作品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現實生活的真實,而是講的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在的心靈世界。4第一講 導 論 (四)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說:“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本褪桥u西晉詩人潘岳人品和文品不統(tǒng)一的。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尖銳地批評了“為文而造情”的不良傾向,認為當時那種“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心纏機務,而虛述人外”的現象是違背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原則的?!胺蛞圆菽局?,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為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徵?”劉勰所說的“述志為本”,正是對文學要描寫人的心靈世界的一個很好的概括。不過
4、,劉勰對文學本源的看法,最終還是認為文源于道。5第一講 導 論 (五)文學之源于道,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指文學的本源為具有宇宙規(guī)律意義的自然之道,二是指文學源于儒家的社會政治之道,亦即六經之道。后者可以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言之,這個“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體地體現了儒家政治思想、人倫道德的道,亦即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則是圣人之心的體現,所以它和“詩言志”在文學本源上有共同之處,都是指文學本源于人心。這里我們講的文學源于道,是指前者,即是指文學源于具有宇宙規(guī)律意義的自然之道。這是屬于道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6第一講 導 論 (六)道家認為宇宙間萬物皆源于道,文學自然也不例外,也是道的一種
5、體現。所以,莊子認為一切文學藝術都只有達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他把音樂上的“天籟”、“天樂”、繪畫上具有“解衣般礴”精神境界的畫家的創(chuàng)作、文學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作為文學藝術的最高理想。這種觀點表現在文學理論上,就是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所說的,人文的本質乃是“道之文”,這“道”即是指與天地萬物根源一致的自然之道。7第一講 導 論 (七)然而,持這種觀點的,并不否認文學是人的心靈之創(chuàng)造,只是認為人的心靈最終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種體現。故而主張文源于道者,也常常以人心作為中介。劉勰就是如此。他曾肯定“詩言志”說,認為人文是人的性靈所鐘之表現。但人也和宇宙萬物一樣,也是自然之道
6、的一種體現。人和萬物的區(qū)別只是在人是有靈性的,是“有心之器”,而不像萬物一樣,是沒有靈性的,是“無識之物”。所以文也是“道之文”。為此,我們可以如下公式來表示儒道兩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8第一講 導 論 (八)儒家:人心感物文學道家:自然之道人心文學 只是儒道兩家對文學產生最終根源的看法上側重點不同,一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認文學是人的心靈創(chuàng)造之結果。這是符合于文學創(chuàng)作實際的。9二、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構思 中國古代有關文學創(chuàng)作構思的理論,都強調作家在構思以前必須要具有“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認為這是使構思得以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氵龠五藏,澡雪精神。
7、”虛靜,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人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的一種靜觀的精神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的思想,管子一書中,在論述心作為思維器官的作用時,也分析過虛靜的問題。 10莊子則極大地發(fā)展了老子的虛靜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去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進入“大明”境界。莊子的虛靜是排斥人的具體認識與實踐的,但是他在運用虛靜的學說去分析許多技藝神化故事(如庖丁解牛、輪扁斫輪、津人操舟、呂梁丈夫蹈水、痀僂者承蜩)時,這些故事本身卻又說明了只有在大量具體的認識
8、和實踐基礎上,方能達到出神入化的高超水平。11因為莊子論虛靜時本身存在著這樣的內在矛盾,所以,當后代文學家用這此神化的技藝故事來說明虛靜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時,并不排斥具體的知識學問,而只是強調排除對創(chuàng)作不利的主觀、客觀因素干擾,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去進行創(chuàng)作構思的必要性。道家在認識論上的虛靜學說又被儒家所吸收和改造,荀子論虛靜就不排斥知識學問,他所提出的“虛一而靜”是和他的“勸學”相統(tǒng)一的。 12所以在文學理論上論虛靜都是與知識學問并列在一起的,陸機在文賦中開篇時就說:“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边@里的“玄覽”就是靜觀,就是虛靜,而“典墳”就是指知識學問。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就把虛靜與
9、“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并列為“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13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后,道家的虛靜說又和佛教的空靜觀相融合,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引序中曾說:“梵言沙門,猶華言去欲也。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人必有所泄,乃形乎詞;詞妙而深者,必依于聲律。故自近古而降,釋子以詩名聞于世者相踵焉。14因定而得境,故養(yǎng)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信禪林之花萼,而誡河之珠璣耳?!倍U定去欲,則內心虛空,此即是虛靜境界。內心虛空則能容納萬景,這樣就能產生清麗的詩作。于是,文學理論批評中就有了許多以空靜論創(chuàng)作的說法,如宋代蘇軾在送參廖師一詩中說:“欲
10、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宋代理學是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道學家論詩也很注重虛靜。15由于儒道佛三家都強調虛靜,所以中國古代不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繪畫、書法等藝術創(chuàng)作,均把虛靜視為創(chuàng)作主體修養(yǎng)的最基本條件。例如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在論書法創(chuàng)作時就曾說過:“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16”(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明人吳寬在書畫筌影中說王維之所以能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是因為他“胸次灑脫,中無障礙,如冰壺澄澈,水鏡淵渟,洞鑒肌理,細觀毫發(fā),故落筆無塵俗之
11、氣,孰謂畫詩非合轍也?!蔽膶W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虛靜,目的在于使作家藝術家擺脫名利等各種雜念的影響,以便充分馳聘自己的藝術想象,在構思中形成最優(yōu)美的藝術意象?!耙庠诠P先”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原則,但它必須在虛靜的前提下方能實現。 17莊子天道篇中說:“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學上的認識論是多么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chuàng)作! 18三、關于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 中國古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有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特點,這就是重在言外之意,要求有“文外之重旨”(劉勰文心雕龍隱秀
12、篇),使文學作品能讓人體會到“味在咸酸之外”(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既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更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意境論的核心內容。劉禹錫提出創(chuàng)造意境的關鍵是要做到“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紀),司空圖要求詩歌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極浦書),即是就其意在言外的特色而說的。這正是受道家和佛家對言意關系認識影響之結果。19言意關系的提出,本來并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問題,而是哲學上的一種認識論。人的思維內容能否用語言來作最充分最完全的表述,這是和人能否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相關連的。先秦時代在言意關系上儒道兩家是對立的。20儒家主張言能盡
13、意,道家則認為言不能盡意。周易系辭中說:“子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意?!毕缔o所引是否確為孔子所說,已經不可考。然而系辭作者講得很清楚,孔子認為要做到言盡意雖然很困難,但圣人還是可以實現的。后來揚雄曾發(fā)揮了這種思想,他在法言問神篇中說:“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 21”道家則主張要行“不言之教”,老子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莊子則發(fā)展了這種觀點,他在齊物論中指出: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道”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天道篇說,圣人之意也無法以言傳,用語言文字所寫的圣人之書不過
14、是一堆糟粕而已,故輪扁的神奇鑿輪技巧,不但“不能以喻其子”,其子“亦不能受之于”輪扁,“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因此,他認為言本身并不等于就是意,而只是達意的一種象征性工具。22外物篇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辯是這種爭論的繼續(xù),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就是用莊子外物)篇的觀點來解釋言、象、意三者之間關系的。所以他說:“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佛教、特別是禪宗,也和莊學玄學一樣,注重言不盡意,對文學的影
15、響就更大了。23但是,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言能不能盡意,直接涉及到文學創(chuàng)作是否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受“言不盡意”論的影響,但又并不因此而否定語言的作用,更不否定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要求在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構思內容的時候,既要充分發(fā)揮語言文字的作用,又要不受語言文字表達思維內容時局限性的束縛,而借助于語言文字的暗示、象征等特點,以言為意之筌蹄,尋求在言外含有不盡之深意。 24從盛唐詩人王維開始,以禪境表現詩境,把禪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思想融入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以“妙悟”論詩,提出“禪道惟在妙語,詩道亦在妙悟”,認為“以禪喻詩,莫此親切”。這就更進一步促使追求
16、言外之意的創(chuàng)作方法得以繁榮發(fā)展,從而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傳統(tǒng)中的重要審美特征講究創(chuàng)造含蓄深遠的藝術意境。 25四、關于塑造文學形象的美學原理 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形象塑造的美學原則,其核心是以傳神為主而形神兼?zhèn)?。這種從形神關系出發(fā)而提出的審美原則,也是接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家莊子認為對一個人來說,其形體是存是滅、是生是死、是美是丑,都是無所謂的,而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能否與道合一,達到完完全全的自然無為,所以,他“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餋潰癕”,認為人應當做到“外其形骸”,不拘泥于物。 26(大宗師)因此,他在養(yǎng)生主、德充符等篇中,以公文軒見右?guī)?、衛(wèi)人哀駘它、支離無唇等故事,來說明雖形殘而神全,并不
17、影響其真美,真正的美在神不在形。不過,莊子的形神觀又有片面強調神的重要,而否定形的意義與作用的傾向。到漢代淮南子中有關形神關系的論述,又對莊子的觀點有所修正,以神為形之君,以傳神為主而不否定形的作用,并且把這種思想運用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27如說山訓中說:“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guī)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說林訓中提出“畫者謹毛而失貌”的問題,也是這個意思。高誘注道:“謹悉微毛而留意于小,則失其大貌?!薄拔⒚闭f的是形的問題,而“大貌”則是指神的問題。28這種新的發(fā)展,對中國古代文藝思想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東晉著名的畫家顧愷之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繪畫理論上的“傳神寫照”和“以形寫神”說
18、,后來這種繪畫理論又被運用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唐代詩人張九齡在宋使君寫真圖贊并序中提出“意得神傳,筆精形似”的主張,盛唐詩人的創(chuàng)作都非常重視傳神的藝術美,杜甫就曾多次以神論詩,晚唐的張彥遠和司空圖則分別從繪畫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同角度,明確地強調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美學原則。 29北宋的蘇軾不僅在傳神記中發(fā)揮了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論,指出必須描寫好“得其意思之所在”的形方能傳神,也就是說,只有抓住了最能體現對象神態(tài)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不同一般的特殊的“形”,并把它真實、生動地描繪出來了,才能夠達到“傳神寫照”的效果。30蘇軾還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中指出重在傳神這一點上,詩和畫是一致的。他在這首詩中提出
19、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痹谒卧髑宓脑娫捴?,就如何理解神似和形似關系的問題,引起了一場爭論。但自唐宋以后,傳神思想已進一步發(fā)展成為詩、文、小說、戲曲等各種形式的共同審美傳統(tǒng)。 31五、關于文學的風格美 中國古代文學的風格美,一般分為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兩大類,它淵源于中國古代哲學上的陽剛陰柔說。文學風格上的陽剛美和陰柔美之說,早在建安時代,曹丕典論論文提出的文章有“清氣”和“濁氣”之分,就已初見端倪;繼之,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說作家個性中“氣有剛柔”的差別,是形成文學風格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中將詩歌的風格分為“沉著痛快”和“優(yōu)游不迫”兩大類,實
20、際也是指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 32到了清代,桐城派的代表姚鼐則更明確地提出文學風格可以歸納為陽剛和陰柔兩大類,他說:“其得于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餒鐵;其于人也,如馮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zhàn)之。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廓;其于人也,餓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辈⑶仪宄卣f明他的依據就是周易經傳中的陽剛陰柔說。33他在海愚詩鈔序中說:“吾嘗以為文章之源,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茍有
21、得乎陰陽剛柔之精,皆可為文章之美?!睆汪敐嵎菚姓f:“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fā)也?!标杽傊篮完幦嶂离m是不同的兩大類,但對于具體的作家和作品來說,則并不是“一有一絕無”,往往是“剛柔相濟”的,不過是有所“偏勝”而已。 34這也是因為“天地之道,協(xié)合以為體,而時發(fā)奇出以為用者,理固然也?!?海愚詩鈔序)所以,作家的個性也是陰陽相濟而有所偏,體現在文章中自然也就有了這樣的特色??梢?,姚鼐正是運用了中國哲學史上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之說來說明文學風格的分類的。他在敦拙堂詩集序中就說:“夫文者藝也,道與藝合,天與人一,則為文之至?!?5以上所說的五點,是我們概括的中國古
22、代文學理論的幾個主要方面,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文學思想遠比這些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但從這些扼要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下,確實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 36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 一、先秦文論選讀1、先秦文論的總特點和重要意義所謂“先秦”,指的是中國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文學理論批評的特點是:由于當時先民們的“文學”觀念并不是很清楚,還和歷史、哲學、政治等學術文化含混在一起,籠統(tǒng)地稱為“文”,因此論述文學、批評文學的著作也較為模糊和寬泛。37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即使是專門論述“詩”的資料,也和后世特別是今天我們所說
23、的詩論不盡相同,那時的人們對于“詩”,更多地還是從大文化特別是政治倫理的視角去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可以說,所謂先秦文論,往往都是廣義的文論。 38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但是,我們切不可因此就忽視和否定先秦文學理論批評的重要意義,因為它是后世兩千多年中國文學思想的源頭。我們都知道,不論研究什么事物,歷時性的溯源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即平時我們常說的必須弄清楚該事物的來龍去脈。特別是中國古代社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連續(xù)性的封建社會歷史很長,而它的思想文化基礎,早在先秦時期就大體上奠定了,39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其中主要是儒家的思想文化,還有與之相反相成的道家思想文化,以及其他諸子文化。具體到
24、文學理論批評上來也是如此,先秦時期各家各派的文藝思想,尤其是儒、道兩家的文藝觀念,對后世的文學理論批評產生了極其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40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但是,我們切不可因此就忽視和否定先秦文學理論批評的重要意義,因為它是后世兩千多年中國文學思想的源頭。我們都知道,不論研究什么事物,歷時性的溯源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即平時我們常說的必須弄清楚該事物的來龍去脈。特別是中國古代社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連續(xù)性的封建社會歷史很長,而它的思想文化基礎,早在先秦時期就大體上奠定了,41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其中主要是儒家的思想文化,還有與之相反相成的道家思想文化,以及其他諸子文化。具體到文學理論批
25、評上來也是如此,先秦時期各家各派的文藝思想,尤其是儒、道兩家的文藝觀念,對后世的文學理論批評產生了極其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42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2、本課要學習的先秦文論內容廣義的先秦時期的文論資料很多,也很雜,由于我們的課時有限,只能遴選其中一小部分進行講解和學習。根據同學們的情況,我們選定了比較重要的儒、道兩家文論。儒家文論以論語選讀和孟子選讀為代表,道家文論以莊子選讀為代表。43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儒家文論 儒家文論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藝思想,其內容主要是關注文藝的根本性質、文藝的社會功能和作用、文藝的內容與形式之關系、文藝批評的原則和方法等等問題。儒家文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
26、551479),他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論家,因為他比西方文論的鼻祖柏拉圖(公元前427374)和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44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孔子的文論主要體現在論語一書中,其重點,是談論文藝和倫理道德、政治教化的關系??鬃拥幕居^點是強調文藝應該為人的道德修養(yǎng),為國家的政治教化服務,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務。他這種文藝思想,被儒家后學們概括發(fā)揮成“詩教”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這種功利性的詩學觀、文藝觀,對其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文論
27、影響至深,可以說一直波及到今天。45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在“詩教”的核心思想指導下,孔子對以詩歌為主的文學非常重視,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觀點。我們的教材中選錄了一些段落,這些內容都很重要,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細心領會。其中特別要重點掌握的是以下三個理論: “興觀群怨”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闭撜Z陽貨46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 “盡善盡美”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闭撜Z八佾 “思無邪”說: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闭撜Z為政47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上
28、述孔子話語的文字詮釋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學理論意蘊,我在這里沒時間、不可能詳細講解,請同學們自學本課基本教材中國歷代文論精選中的“注釋”和“題解”,并參看參考教材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fā)展史教程中的相關部分。最好能鉆研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下面我將提到的文論原文,也都要這樣學習,不再重復)儒家文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孟子(公元前372289)。孟子在文學理論批評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的兩個原則和方法,這就是著名的“以意逆志”說和“知人論世”說。 48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 “以意逆志”說:(孟子在回答弟子咸丘蒙關于詩經小雅北山一詩應如何正確理解后,進而概括說)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
29、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泵献尤f章上49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 “以意逆志”說:(孟子在回答弟子咸丘蒙關于詩經小雅北山一詩應如何正確理解后,進而概括說)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泵献尤f章上50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 “知人論世”說: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上)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泵献尤f章下51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對于孟子上述兩個文學觀點,同學們應該準確地掌握,最好能將二者聯系起來理解。方法也是要仔
30、細閱讀本課教材和參考教材,并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除此之外,孟子還提出一個“知言養(yǎng)氣”說:“我知言(善于把握他人的言論),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52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孟子這一思想并不是直接的文論,但他所謂的“知言”,應該包括書面語言即文章作品,而這種“知言”的前提是“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這一思想引發(fā)了后世文論中重要的“文氣”說,因此我們也應有所了解。53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道家文論道家文論包括老子的文藝思想和莊子的文藝思想,以莊子為代表。老、莊著作中直接談論文藝特別是文學之處很少,但他們的文藝美學思想是確乎存在的,而且相當深刻、精辟,對后世中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理論啟迪甚巨。54
31、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道家文論的主要內容是關注文藝的美學特征、文藝的審美標準、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體心態(tài)和思維規(guī)律等等有關文藝的內部規(guī)律問題。本課擬學習道家學派莊子文論的下列三個思想:“大美”、“天籟”、“天樂”說: 首先,從大的美學思想上說,莊子主張質樸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為完善的,具有至高無上的美:55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樸素”即尚未經過人工雕琢修飾的自然美。這種美學思想具體運用到文藝批評上,莊子則提出了著名的“天籟”、“天樂”說: 56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
32、選讀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莊子齊物論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57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所謂“人籟”,是指人工演奏、演唱的音樂,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所謂“地籟”,是指自然界風吹萬物之孔隙而發(fā)出的音響,它比“人籟”高級一些,但也還是要有所憑藉;而“天籟”則是在“無待”即沒有任何外在條件作用下,天所發(fā)出的“自鳴”之音。這是檔次最高的文藝,也即“與天和者”的“天樂”。這種說法聽起來過于玄虛,實際上包含的美學理論非常深刻,它明顯是從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3、理論命題引發(fā)出來,但作了精彩的發(fā)揮,從而形成為道家文論的核心思想。 58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說:“言”和“意”的關系,即人的語言和心意之間的關系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中的熱門話題。具體到藝術和審美上來,作者、鑒賞者的語言究竟能否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數派文論家的觀點是:言不盡意。這一文學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莊子:59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莊子天道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莊子秋水60第二
34、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莊子在這兩段話中都談到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言”和“意”的關系,第二層是“意”和“道”的關系(“意之所隨者”、“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都是深賾玄虛之“道”)。莊子認為,認識主體的人在體認和把握深微之“道”時,語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別的,心意雖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虛之“道”,但畢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細微之處,即其“精”者;61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而“言”和記錄言的“書”,則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雖圣賢之文章著作(“書”)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應鄙棄之。莊子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論,其實蘊涵著非常精辟的合理內核,即人的言論和書籍(當然也包括文學作品)在表達豐富復雜的心意時是并不
35、稱職的,只不過是蹩腳的工具罷了。這就是后世文論中著名的“言不盡意”理論的源頭。62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莊子還提出一個與“言不盡意”論密切相關的“得意忘言”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莊子外物63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莊子外物這一篇比較雜亂,其中所記錄的不一定都是莊子的言論。這段話中所謂“言”和“意”的關系似乎也不像上面論“言不盡意”兩段話那樣矛盾,但二者之間顯然也并不統(tǒng)一并重。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話是從言論的接受者即聽者或讀者的視角來立論的,主張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應該只將其當作獲得“意”的工具即可,
36、這又和上述“言不盡意”之論相統(tǒng)一了。這一“得意忘言”論對后世的文學批評也產生了十分深淵的影響。 64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虛靜”和“物化”說:“虛靜”和“物化”,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中兩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的理論范疇,它們都是講藝術創(chuàng)作特別是藝術構思過程中主體心態(tài)的。這兩個理論的基礎和源頭,也是在老莊道家特別是莊子的思想中。老莊談“虛靜”,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學或文藝,而是講哲學的認識論。是說人作為認識的主體,在體認和把握認識的對象特別是玄妙的大“道”時,極不容易,必須排除一切外來干擾,諸如功名、利祿、情65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愛、死生等等世俗觀念,即精神上要徹底解放,心靈世界應作到極度虛無空明
37、,一塵不染。老子一書中已經有此思想苗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十六章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這一思想,正式提出了“虛靜 ”這個理論范疇: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莊子天道66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這是從哲學本體意義上闡述了“虛靜”乃是萬物的根本特性,其實說的就是萬物之本“道”的性質。認識的對象既然如此,那么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在認知過程中當然就更需要“虛靜”心靈,為此,莊子提出了所謂“心齋”(使心靈“虛而待物”)、“坐忘”(“離形去知”)等一系列觀點,反復強調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這樣才庶幾乎能夠“同于大道”或“達于至道”(以上
38、引文見莊子一書的人間世、大宗師和在宥諸篇)。為了論證在認識論中“虛靜”心態(tài)之重要,莊子中講述了許多文藝創(chuàng)作的寓言故事,例如達生篇中的“梓慶削木為鐻”、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等等。67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上述“虛靜”思想,作為哲學的認識論是很玄虛神秘的,未必科學;但具體運用到審美和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則有其相當多的合理成分,因為它揭示出了審美和文藝創(chuàng)作中主題心靈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往往是超功利的。假如在文藝創(chuàng)作或藝術鑒賞中,審美主體不能擺脫功名利祿等世俗觀念的侵擾,則很可能流于失敗,甚至必然會失敗。美學和文學理論上的這一極其重要的現象和規(guī)律,在西方美學史上是到近代由康德明確提出的;在中國,則是遠在先
39、秦的老莊道家就已經有所觸及。68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物化”的思想,本來也是莊子提出的哲學認識論,即主張作為主體的人在體認客觀事物之“道”的過程中,在心靈“虛靜”的狀態(tài)下,最后要達到、也能夠達到一種物我同構、與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徹底泯滅認識的主、客體之間的界限: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為物。莊子大宗師69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也,此之為物化。莊子齊物論莊子的“物化”思想也像他的“虛靜”說一樣,作為哲學認識論有其片面、偏激處,因為過分夸大了
40、事物之間的相對性,取消了它們各自的質的規(guī)定性。70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但是,“物化”思想在審美領域和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則無疑是一個相當精辟的理論,因為真正的高級的審美和文藝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客體之間必須作到異質同構,泯滅彼此之界限,這也就是后世許多文論家常說的神與物游、情景交匯、意境融徹。莊子一書中講了大量的進入“物化”境界的技術、技藝創(chuàng)造故事,如:“庖丁解?!?、“佝僂者承蜩”、“呂梁丈夫蹈水”、“津人操舟”等等,都達到了物我兩忘、物我同一的真正藝術境界。71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以上關于道家的莊子文論部分,講得多一些、詳細些,因為一是莊子的文論較難學習理解,它比較散,有些還不是直接的文論,可
41、是有很重要;二是我們的基礎教材中所選的內容和“題解”所講解的,與課程教學大綱中要求同學們掌握的,不盡一致。這一部分,也請大家參看我們指定的參考教材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fā)展史教程。72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 二、兩漢文論選讀1、兩漢文論的總特點從秦漢以后,中國社會開始正式步入封建時代。特別是當短命的秦王朝的歷史(前221前206)匆匆掀過,長壽的兩漢王朝(前206220)登上政治舞臺之后,逐漸形成了全國大一統(tǒng)的強盛的封建大帝國。73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這樣的政權,自然需要選擇和建立一套與之想適應的思想文化系統(tǒng),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服務。于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包括他們的文藝思想開始得勢,逐漸被
42、啟用,并改造成為官方的統(tǒng)治學說、指導思想,當然也就成為用來指導文藝、文學的方針政策??梢哉f,我國兩千年的正統(tǒng)文學思想,就是在兩漢時期正式確立的。74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這種正統(tǒng)的文學思想,在當時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它堅決要求文學必須為其政教服務,將文藝緊緊地納入政治軌道,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儒家文論家都明確地肯定文藝有諷諫批評上政的作用,主張要用文藝來干預和改進現實的政治,當然這種批評要有一定的分寸;他們也都肯定文藝的抒情本質,當然主張對所抒之情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任其泛濫。這種正統(tǒng)文學思想和文藝政策的代表作,就是作者很難確定的毛詩序。75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
43、選讀除此之外,著名的史記作者司馬遷所提出的“發(fā)憤著書”思想,雖然也應該歸屬于儒家文論的大范圍之內,但是他強調寫作憤世嫉俗而不是粉飾太平的作品,較少保守性;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強調“尚真”,“嫉虛妄”,則是針對走向神學化的儒學不良傾向而發(fā),也代表著儒家文學理論批評的積極進步方面。76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2、本課要學習的兩漢文論內容本課兩漢這一講要學習的內容,就是上述三家文論著作:一、毛詩序,二、司馬遷文論選讀,三、王充論衡選讀。毛詩序毛詩序又稱毛詩大序,其作者問題前人考證紛紜(參見教材),大體上說應是西漢時期的著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這篇文字的理論內容較為豐富,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地位很高,
44、幾乎可以說是后世兩千年封建社會正統(tǒng)文學的理論綱領。77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對毛詩序的理論內容,同學們要掌握的是以下兩點:、“情志”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78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毛詩序這一關于詩歌本質的理論,大家在學習時要把它放到古代文論史上去把握,例如聯系先秦時期的“詩言志”說,以及后世的“詩緣情”說等等,請看教材和參考教材。、“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關于這“六義”具體內涵的解釋,請看教材和參考教材,也可以參看自己能找到的
45、其他材料,因為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學大綱中還寫了要求同學們掌握毛詩序的“變風變雅”等思想,大家在學習中看看就行了,不作考核性要求了。79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司馬遷文論選讀司馬遷的文論選讀是本課這一講的重點,其中大家應該重點掌握的,是“發(fā)憤著書”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報任安書80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上面這段話,在司馬遷另一篇文章史記太史公自序
46、里幾乎完全相同地出現過,說明作者非??粗剡@個“發(fā)憤著書”思想,是經過深思熟慮而后提出來的。關于它的理論內涵,這里不細講,請看教材和參考教材。我們要掌握的重點,一是這段話中“發(fā)憤”的“憤”字的確切含義;二是司馬遷在這里所列舉的八個例子全都符合史實嗎?為什么?三是要把這個“發(fā)憤著書”理論放到文學理論史上去理解它的重要意義和它 的來龍去脈。閱讀教材之外,也可以而且應該看一些其他的相關材料。81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王充論衡選讀王充的論衡,總的說來是一部哲學著作,其中多處論到文章寫作問題,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學思想。但是這些論述比較雜,也不很深刻,本課不作為學習重點,同學們一般性地了解了解就可以了。其主
47、要觀點如下: 82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嫉虛妄”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嫉虛妄”。論衡佚文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為表。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論衡超奇83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為世用”說: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論衡自紀故夫賢圣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補于正。論衡對作文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然則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論衡佚文84第三講 魏晉南北朝文論選讀一、魏晉南北朝文論的總特點從東漢末年開始,儒學逐漸衰落,玄學應運而興起。所謂玄學,實際上主要是老莊道家
48、思想的發(fā)展和流變,體現在文學理論批評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例如,這一時期的許多文論家都極力推遲自然清新之美,都傾心于探討文學的內部規(guī)律,都注重研究文學的審美特征等等,這很明顯是繼承和發(fā)展了老莊道家的文藝觀。85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不過,就這一時期所留下來的一些主要文論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學思想,他們往往是在論說文學的外部規(guī)律時,認同儒家文論的路數;而在闡釋文學的內部規(guī)律時,則主要是承襲道家文論的衣缽。諸如西晉陸機的文賦、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等大都是這樣。也就是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批評,總特點基本上是儒道結合,外
49、儒內道,而以道為主。86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當然,這一時期的文論家們很有水平,他們并不是、也不屑于簡單地抄襲或沿用前代儒、道兩家的文論資料,而是在前人基礎上作出了許多深刻的精辟的闡發(fā),從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論特色,甚至構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學理論體系。他們對文學的許多問題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關于文學的根本性質問題,關于文學的審美特征問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在規(guī)律問題,作品的藝術風格問題,文學的體裁種類問題等等87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他們在闡述自己的文學理論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學理論概念、范疇和命題,諸如“文氣”說、“緣情綺靡”說、“神思”、“意象”、“體性”、“風骨”、“通變”“定勢”、
50、“隱秀”、“物色”、“知音”、“直尋”、“滋味”、“聲律”等等。88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二、本課要學習的魏晉南北朝文論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論著作非常多,我們遴選出其中主要的四家進行講解、學習。這四家就是:1、曹丕的典論論文2、陸機的文賦3、劉勰的文心雕龍(選讀)4、鐘嶸的詩品(選讀)89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曹丕的典論論文曹丕(187226)是漢魏時期著名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撰寫的文論著作流傳于世的有兩篇,一篇是與吳質書,另一篇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典論論文。典論是曹丕精心撰寫的一部學術著作,一共20篇,論文是其中之一。后來典論一書失傳,論文這一篇幸虧被選入南朝時期的
51、昭明文選而得以保存下來。90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論著作,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在它之前還沒有精心撰寫的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理論專著(我們講過的先秦兩漢的一些文論都不是專門的文論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國古代文論開始步入自覺期的一個標志。91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典論論文中正式提出或者觸及了不少新鮮的重要的文論課題,我們要掌握的主要有:1、“文章不朽”說:這是曹丕關于文章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觀點。他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
52、,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92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這段話的具體解釋,請看教材。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如此高度地推崇文章作品的意義,無論其主觀動機如何(過去有人說他是“成名成家”思想嚴重;也有人認為他的目的是勸誘比他有文學才華的弟弟曹植要投入全副精力去寫詩作賦,而不要來和他爭奪王位),在客觀上是非常有利于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的。我們知道,曹丕所處的漢末建安時期是中國文學史、特別是詩歌發(fā)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為統(tǒng)治集團的曹氏父子的重視、鼓吹和積極參與,應該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93當時以他們父子為核心,周圍團結了一大批詩文作家,形成了所謂的“鄴下文人集團”,曹丕在這篇典論
53、論文中所評論的“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除了孔融之外,都屬于這個集團。2、“文氣”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jié)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這就是文論史上著名的“文氣”說。這個理論頗為新鮮,而且重要,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學習和把握。要仔細分析這個“氣”的內涵,包括“氣之清濁”的含義,進而領會這究竟是一個什么理論?在文學理論史上有什么貢獻?94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3、“文體”說:在典論論文里,曹丕還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體分類及其各自特點的思想: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54、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這里曹丕列舉出八種文章,分成四類,分析了它們各自的特征,后世學界稱之為“四科八體”說。大家要探討一下曹丕所用的極其精約四個字,即“雅”、“理”、“實”、“麗”,想想它們都是從什么角度來界定各類文章作品的?95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陸機的文賦陸機(261303)是西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才華橫溢,詩、賦、文等創(chuàng)作都為時人所重。他給我們留下的文論著作主要是文賦,這是中國文學理論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學創(chuàng)作論在這篇文賦的正文之前,陸機寫了一個序言,其中說: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
55、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96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這就明確地告訴讀者,他寫作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討文章作品的創(chuàng)作“用心”,一是“意稱(chn)物”如何使創(chuàng)作中作家的主體情意和創(chuàng)作客體的物象彼此相稱而融合;二是“文逮意”如何巧妙地運用語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來的具體生動的文意(“意象”)及時地把握住并且準確地表現出來。圍繞著這樣兩個問題,陸機具體剖析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詳細過程,總結出了多方面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我們主要應該掌握住下面幾點: 97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1、藝術構思說: 序言中所說的“意稱物”階段,主要是指藝術創(chuàng)作的構思過程,它又包括 、構思準備 這就是文賦正文的第一段所論述
56、的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镀P,聊宣之乎斯文。98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還是如上所說,對這些原文我們在這里沒有時間細致地進行串講剖析,請看教材和參考教材??傊@是一段很精彩的闡述,提出創(chuàng)作構思的前提條件是,既要深深地觀察作為創(chuàng)作對象的外界事物,同時又要飽讀前人的詩書,從中陶冶自己的心胸,這樣才能寫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99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 構思階段至于到正式的藝術構思階段,陸機是這樣論述的: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
57、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于是沉辭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100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開頭幾句是講藝術構思之始,一定要進入一種用志不分的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接下來談藝術構思的過程,主要是闡述藝術想象的特點,可以說更為精辟。2、藝術表現說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表現,是和藝術構思階段密切難分的,但大體上還是有個先后的層次,也就是文賦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稱物”和“文逮意”的區(qū)別。藝術表現階段主要是解決“文逮意”的
58、問題。陸機對這一層次的論述,是在文賦正文的第三段:101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然后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抱景者咸叩,懷響者畢彈?;蛞蛑σ哉袢~,或沿波而討源?;虮倦[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蚧⒆兌F擾,或龍見而鳥瀾?;蛲滋资?,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始躑躅于燥吻,終流離于濡翰。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虿脔月薁?,或含毫而邈然。102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表現階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辭兩個方面,即“選義按部”和“考辭就班”,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如何運用文辭來把握文意的問題。陸
59、機論述了在藝術表現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種種復雜情況,主張作家要因情適宜,妥善地謀篇布局,形諸筆墨。他的藝術表現理論,闡述得同樣精彩。103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文賦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內容非常豐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兩大概括性的論述之外,文中還包括具體的表現技巧層面上的文術論。由于課時限制,本課不能都展開講解、學習,也不作考核要求。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教材的注釋自己學習鉆研(正文的第六至第十八段都是)。104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3、文體風格說中國古代文論里的文體風格論,是從上面講到的曹丕典論論文正式開始的(即“四科八體”說)。但曹丕論述的畢竟簡略,到陸機的文賦中,就把這一理論又
60、向前推進了一步。這體現在正文的第五段: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105第二講 先秦兩漢文論選讀從這種論述可以見出,陸機提出的這個“十體”說,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體”說更加細致,更加準確了;二是在各類文體的具體排名次時,曹丕是將純文學的“詩”、“賦”二體排列在八體最后,而把朝廷的應用文體“奏”和“議”放在最前;到陸機的文體論,則把這種次序完全顛倒過來了,最先排列的是“詩”和“賦”,最后才是“論”、“奏”“說”。它說明陸機對審美文學的認識和重視確實比曹丕前進了一步。三是陸機在這里概括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綠色出行解決方案民間擔保借款合同4篇
- 男方協(xié)議離婚書2025年度電子版制作與版權保護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電網設備研發(fā)與銷售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版內資股協(xié)議轉讓知識產權保護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爬架租賃與施工現場環(huán)境保護合同2篇
- 2025年度城市公園綠地日常養(yǎng)護維修服務合同規(guī)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名筑印象住宅電梯品牌代理銷售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內蒙古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合同規(guī)范4篇
- 2025年度瓷磚鋪貼與新型建筑材料研發(f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山莊生態(tài)旅游合作開發(fā)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無人駕駛車輛測試合同免責協(xié)議書
- 2025年湖北華中科技大學招聘實驗技術人員52名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2024屆中考數學試卷(含答案)
- 高三日語一輪復習助詞「と」的用法課件
- 毛渣采購合同范例
- 無子女離婚協(xié)議書范文百度網盤
- 2023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注射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
- 五年級上冊小數遞等式計算200道及答案
- 2024年廣東高考政治真題考點分布匯 總- 高考政治一輪復習
- 燃氣管道年度檢驗報告
- GB/T 44052-2024液壓傳動過濾器性能特性的標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