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12_第1頁
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12_第2頁
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12_第3頁
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12_第4頁
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1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一、課程標準: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說明:“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要注意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二、課標解讀標準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本條“標準”重在進行科學觀念教育。學生受活動范圍、思維能力和知識量的限制,實際上他們難以舉出說明滄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材或教師提供更多的實例,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開闊視野,再去搜集有關的實例。提供的實例應包括海變陸和陸變海兩個方面。海變陸的例子比較多,如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海洋生物

2、化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guī)r是在海洋環(huán)境下形成的,圍海造田等。相比較而言,陸變海的例子難找些,并且學生也較難理解,如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古河床遺跡,臺灣海峽原來是陸地等。從觀念培養(yǎng)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現在的海陸仍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這也需要用一些實例來說明,如珠穆朗瑪峰還在升高,大西洋和紅海還在擴大等。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盡管我們察覺不出來,我們腳下的大地一直在運動和變化之中。標準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對于79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板塊構造學說比較困難,課程標準為此對本條“標準”作了說明:要注意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這樣,我

3、們可對本條“標準”作如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塊構造學說,是對海陸運動變化的理性認識,即在說明科學家對于海陸變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為探索,重在過程(即科學史教育),因此需要從大陸漂移學說講起,而且從培養(yǎng)科學興趣的角度看,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而提出大陸漂移的故事是比較好的教學內容。第三,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內容安排應注意邏輯順序,體現科學的方法,即發(fā)現問題思考假設找證據論證。第四,對板塊構造學說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塊劃分(六大板塊)和地殼比較活躍地帶(板塊交界地帶)。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是作為板塊運動的例證。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條“標準”涉及的內容較廣,且理

4、論性強,但要求又比較簡單,因此,教學把握的難度較大。三、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了解地表形態(tài)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并能用實例加以說明。2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感悟“假說”在科學發(fā)現中的重要作用,體會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規(guī)律,初步學會對照“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圖”等,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4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

5、想象能力。通過學習海陸變遷等實例,認識自然環(huán)境變化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過程與方法1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2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3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引導學生對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進行由淺入深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質疑、合作探究、討論、動手畫示意圖等參與性強的學習形式開展教與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fā)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2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

6、于探究的精神。3培養(yǎng)對科學的興趣,形成正確的科學史。四、教學重難點重點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了解地表形態(tài)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2.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規(guī)律,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難點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規(guī)律,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2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五、教學突破1.火山、地震等作為自然界中常見的災害現象學生早有耳聞,但不知其所以

7、然。要充分的利用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人地關系理念。2本節(jié)內容理論性較強、概括,因此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注意考慮課文的具體情況和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心理及習慣,重在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貫穿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利用電腦的多功能,將眾多的學習資料展現于課堂,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達到學習的目的。用描圖、拼圖、演示等參與性強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家探究的過程,從中體會科學的探究方法、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取得成功的樂趣。六、教學過程設置情景導入新課在世界地圖上,大家看到地球

8、表面有l(wèi)遼闊的海洋,寬廣的大陸,形狀各異的島嶼那么海陸自古就是這樣的嗎?傾聽一個神奇的故事呢。師:今天我?guī)ьI大家去地中??匆豢矗莾河幸蛔利惖男u,它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幽靈島”,師:大家猜一猜:這么美麗的小島為什么會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學生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目的是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師:事實是因為它忽隱忽現人們把它稱為幽靈島。出示小資料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幽靈島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幽靈島的神秘面紗。課件出示:宇宙中的“地球”大屏幕上呈現滄海桑田成語解釋。師:說起海陸變遷,使我想起了滄海桑田這個成語:,誰知道滄海桑田的含義呢?生:說含義師:對,滄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海洋變

9、成陸地,陸地變成海洋的意思。這個成語起源于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故事:(講故事):傳說在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自稱曾經三次見到過東海變成桑田,神話傳說中滄海可以變成桑田,那現實中真的存在海洋和陸地的巨大變遷嗎?問題:成語中蘊涵了什么地理現象?可見,海陸變遷古人就有所察覺和認識,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尋找例證吧。實例1: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海洋生物化石問題:此現象說明什么問題?實例2:我國東部海域發(fā)現古河床遺跡問題:反映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實例3:荷蘭圍海造田問題:在過去的百年中,荷蘭的土地為什么在不斷擴大?實例4:臺灣海峽發(fā)現哺乳動物化石,說明臺灣海峽曾經是什么狀況?實例5: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

10、記載,在我國的太行山麓,許多的螺、蚌殼等生物化石。這一記載說明了什么?生:解釋現象師:現在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了:地表形態(tài)實際上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既然地表形態(tài)是變化的,海陸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有的同學或許會問:為什么我看不出海洋和陸地的轉化呢?生:因為海陸變遷的速度非常緩慢。師:對。這是由于地殼的運動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過程,巖層的變形往往也很緩慢,從而導致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也很緩慢,所以,我們一般感覺不到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所以短時間內大多不容易被人們察覺,這種運動我們叫地殼的緩慢運動。當然也有劇烈的活動,例如火山地震等??偨Y: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的活動只是局

11、部的,小規(guī)模的,并且要順應自然過程,遵循自然規(guī)律師:我們知道了幽靈島因何而來,因何而去,小島為什么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也就是說為什么此地地殼如此活躍呢?有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么啟示。學生活動慧眼識圖:出示海陸分布圖片出示海陸分布圖片出示地圖1、世界地圖2、南美洲和非洲輪廓圖小組活動:仔細觀察這兩副圖,你有什么驚奇的發(fā)現嗎?(非洲和南美洲能拼合到一起)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吧,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圖,大家試著拼一下吧這一奇特的現象會使你聯想到什么呢?同位討論。(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來連在一起,)師:

12、這只是我們的一個猜想,那么這個猜想是不是真的呢?出示兩張撕開的報紙師:請大家觀察我手中的這兩張報紙碎片,他們是不是同一張報紙撕開的呢?(是)你是怎么看出的?(輪廓吻合圖片和文字能連起來)師:撕開的報紙具有文字和圖片的連貫性,如果兩塊大陸曾經市一個整體,那也應該具有某種連續(xù)性,那這種連續(xù)性會是什么呢?我們來尋找一下:出示圖片:南美洲和非洲古地層分布圖(指圖講述)現在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在大西洋遙遠的兩岸,但地質學家卻在這兩個大洲發(fā)現了構造相同的古地層,這能說明什么呢?(非洲和南美洲曾經連在一起的)師:對,古地層構造是相吻合的,這說明在地質時期這兩塊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出示4、南美洲和非洲古生物類型圖

13、現在,地質學家又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同一緯度發(fā)現了同一物種的恐龍化石,我們知道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地域性。這是不是也能說明這兩塊大陸曾經是連在一起的?剛才我們尋找了證據,論證了非洲和南美洲曾經是連在一起的猜想。其實,我們這個猜想早在20世紀初就被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偶然發(fā)現了,并由此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板書)學生朗讀課本43頁從地圖上得到的啟示。魏格納一次偶然的發(fā)現,加上不懈的努力,才創(chuàng)造了這個偉大的假說。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觀點演示大陸漂移假說并講解:介紹“大陸漂移說”的基本觀點原先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2億年前這塊大陸開始破裂、緩慢漂移,逐漸

14、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布局。下面同學們看一下課本33頁最后一段,詳細的了解這個假說(過渡)這個假說在當時被認為是荒謬的,因為大家一直認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為了進一步尋找證據,魏格納獨自前往北極地區(qū)的格陵蘭島考察,在他50歲生日那天不幸遇難。魏格納為追求真理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善于觀察、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卻廣為流傳,魏格納故事給我們哪些啟示?(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勤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不能空想,大膽實踐,)學生回答,教師簡單總結:機會總是垂青于善于發(fā)現、不懈努力的人,所以在生活、學習中也要細致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過渡)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大陸漂移假說這部分知

15、識的學習過程:首先我們通過觀察圖,發(fā)現了一個什么奇特的現象?:大西洋兩岸的非洲西海岸遙對的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比較吻合,由此同學們進行了大膽的猜想: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曾經是連在一起的,接著我們?yōu)檫@猜想尋找了證據:南美洲和非洲相同的古生物和古地層,最后歸結到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下面我們就來利用這個假說解釋一些現象1、探南極: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而現在卻在南極洲發(fā)現了煤,你知道煤是怎樣形成的嗎?(請同學說說)(煤是古代森林經過高溫高壓形成的)而從南極洲現在的位置來看,這里氣候寒冷,會有大片的森林嗎?所以這里根本不具備煤形成的條件,你對這種現象如何解釋呢?(大家覺得這種解釋合理嗎)過渡:剛才我們利用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了南極發(fā)現煤的現象,大陸漂移假說也解答了許多原來無法解釋的自然之謎,但魏格納對大陸為什么會漂移沒能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并沒有被當時被學術界認可,可是人類思考得腳步卻并沒有因此而停歇,直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新的探測、觀測技術的應用,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在普便被認可的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1、在人們相信了大陸漂移假說后,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在屏幕上打出: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