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z 論馬克思哲學的實踐形而上學 中圖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326(2006)08-0041-07 一部西方哲學開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學的開展史。形而上學與存在論、本體論具有哲學根底性問題的重合性,因此,在一般的意義上,人們經(jīng)常將這三個根本哲學概念看作是對哲學根底性理論進展追問的同一個命題。形而上學是整個哲學理論大廈的根底,沒有形而上學的哲學是漂浮的、淺薄的、無根的。一些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在企圖痛批形而上學的時候,卻造成了敦華先生所說的“與哲學史上的創(chuàng)造開展時期相比,現(xiàn)代西方哲學沒有產(chǎn)生綜合各種文化形態(tài)的體系,沒有一個獨領風騷的哲學派別。一個個哲學派別的興
2、衰枯榮,一批批哲學家的熙來攘往,構成一幅撲朔迷離的場景。在這個哲學舞臺上,斑駁陸離的觀點透露出容的貧乏與重復,新穎時髦的術語遮蓋不住模仿的舊痕跡,以致羅蒂借用了一句好萊塢的行話來形容哲學場景的漂浮境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五分鐘的明星1 (P282)。更有一些哲學在高舉批判形而上學的大旗對形而上學進展一番淋漓盡致的解構后又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理論羞羞答答地回到了形而上學,如后期的科學哲學的奎恩、夏皮爾等人要求建立科學實在論,海德格爾等現(xiàn)象學人本主義對形而上學的重構等。也許這些哲學所重建的形而上學與古近代形而上學發(fā)生了很大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只說明形而上學本身是一個開展過程,而不能無原則地通過割斷哲
3、學歷史的開展隨意地宣布形而上學的死刑,相反,形而上學作為哲學根底性問題具有開展的永恒生機。馬克思哲學從來就沒有像國現(xiàn)在有的哲學研究者所說的像邏輯實證主義和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胡塞爾分割了形而上學和本體論,他拒斥形而上學,卻要重建本體論)等一樣是完全地拋棄形而上學才走上辯證歷史唯物論的,但馬克思哲學確實對形而上學進展了一種現(xiàn)代哲學意義上的改造,即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根底上將純思辨的主觀邏輯和自然物質的形而上學改造為主客觀統(tǒng)一的具有現(xiàn)實生活意義的實踐形而上學。 一 形而上學的概念一般認為是來自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這本著作的名稱。但由于形而上學實際上與古代西方哲學具有同義性,所以,必須從哲學的視域對形而
4、上學進展厘察。真正的哲學都起源于對問題的形上追問,是對存在本身而非對具體的存在者的求解,也就是對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驚疑與究詰。所以,形而上學實際上就是關于存在的學問。存在的疇最早是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設立的。自此后,西方哲學就從來沒有超出這一論域。巴門尼德提出了“存在之外并非存在,“存在是一,“存在與思維同一等在他那個時代最具思辨性的著名哲學命題。這些思想是關于“存在之思的源頭,因而也是真正哲學形而上學的起源。在巴門尼德那里,對存在的思考是不需要從存在者出發(fā)的,也就是說不需要感性的經(jīng)歷,而是純粹的理性直觀。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場,巴門尼德的“存在的問題實際上裂變?yōu)閮蓚€命題:“存在者之為存在者和
5、“存在者存在的根據(jù)。第一個命題是對巴門尼德“存在問題的繼承,第二個命題是對巴門尼德“存在問題的拓展。而由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將“存在問題的焦點放在第二個命題上,所以,巴門尼德的“存在之思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域中實際上淪降為思“存在者,對“存在者的探究取代了對“存在的追問,巴門尼德的“存在者何以存在的問題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里轉化成“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性的問題。柏拉圖將“存在界定為“理念,亞里士多德將“存在設定為“實體,這樣,哲學就從原來的對于“存在何以存在的發(fā)問變成了為經(jīng)歷現(xiàn)象世界萬物尋找一個超驗的永恒不變的始基、本原或依據(jù)的邏輯預設,實際上也就變成了對“存在者的講究。正如吳壽先生
6、所指出的,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尋求各種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即存在的“第一因,或者說尋求“最高原因的根本原理。2 (P56)簡單地說,形而上學就是要探尋感覺到的現(xiàn)象世界背后的根據(jù),也就是求索現(xiàn)存世界的終極本原。這成為后世哲學對存在問題探討的主流方式。以致海德格爾一再指責傳統(tǒng)的“本體論和“形而上學只是抓住“存在者卻遺忘了對“存在本身的追問。 亞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本體論和形而上學思想及其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西方哲學的開展。 中世紀哲學有關萬物存在的根據(jù)的上帝的證明不過是亞里士多德存在論思辨理性的神學化轉嫁。中世紀哲學家把“存在理解為“上帝,上帝就是存在
7、本身。上帝就像柏拉圖的理念、亞里士多德的實體一樣是世界萬物的生源和根底,世界萬物都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從上帝派生并依賴于上帝。 與古代和中世紀哲學相比,近代西方哲學發(fā)生了研究式的轉型,即由重點研究“本體論問題轉為重點研究認識論問題,簡稱認識論轉向。這種轉向既導致了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主體思辨性理性主義形而上學取代了古代哲學客體性的實在主義形而上學,又導致了哲學史上第一次對形而上學存在論的詰難。 近代哲學的本質特點是主體性的揚。表現(xiàn)在形而上學的存在論問題上,近代哲學終結了古代哲學的脫離主體的純客觀的實在主義形而上學而代之以主體建構性的理性主義形而上學,實現(xiàn)了“實在存在式的形而上學向“思維與存在同一式的
8、形而上學變革。其代表人物包括笛卡爾和德國古典哲學所有的唯心論哲學家等。笛卡爾從徹底的疑心論立場出發(fā),建立了以“我思為前提的存在形而上學,即“我思故我在。其簡單的邏輯演路就是“思考著的存在著,存在著的存在著,思考著的必定存在著。這樣,“存在就由古代哲學的客體變成了主體的主觀性存在,即“存在預設。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存在論是通過他的辯證邏輯學推演而建構的。針對康德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批判及對知性理性的揭短,黑格爾構建了辯證理性,在他的辯證邏輯學中開展出一套純粹概念,經(jīng)過自身辯證法的否認之否認的自我運動過程,建構起哲學史上空前精細的以“絕對精神為根本線索的主體形而上學。對此,海德格爾曾評價道:“形而上學作為
9、體系是第一次通過黑格爾才把它的絕對地被思過的本質形諸語言的。3 (P379)人們一般認為黑格爾哲學是客觀主義,但只要了解黑格爾哲學的在品質以及當時的時代性,就會洞察到黑格爾哲學更是一種主體性哲學,因此,他的形而上學存在論實質上是一種主體形而上學。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爾哲學,“就是把實體了解為主體,了解為部的過程,了解為絕對的人格,也就是用“絕對精神來代替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4 (P75、213) 近代哲學史上對存在的形而上學進展詰難的始作俑者是休謨,他從徹底經(jīng)歷主義的立場出發(fā),斷定感性知覺之外無論是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是否存在這一類的形而上學問題,都是無法答復的,是人的經(jīng)歷無能為力
10、的“超驗問題,哲學研究的根本問題應該是經(jīng)歷現(xiàn)象的關聯(lián),從而揭開了古代哲學向近代哲學轉向的經(jīng)歷主義路徑序幕(笛卡爾哲學揭開了這種轉向的理性主義路徑序幕)。但在此問題上對后世產(chǎn)生最重大影響的則是康德的批判哲學??档抡J為人類理性天然具有一種對事物窮根究底的品格,這種自然意向產(chǎn)生了形而上學,但形而上學提出的問題卻是人的理性無能為力去解決的;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又稱知性理性)只能獲得經(jīng)歷科學知識,而不能通過經(jīng)歷現(xiàn)象去達致對超驗的“物自體的認識;當理性企圖超出現(xiàn)象界去追求“物自體時,就會陷入無法克制的二律背反,即“先驗幻相。這樣,康德批判哲學的最終批判的落腳點就是宣判“一般形而上學的死刑。然而,康德在理
11、性知識域對形而上學的消解是為他的道德意志域對形而上學的展布作鋪墊的,因為康德批判哲學的核心是“我能怎么樣而不是“世界是什么,康德在晚年就指出“人是什么的問題乃是統(tǒng)攝其他哲學問題的核心;同時,康德在道德實踐論域中提出人是目的,靈魂不朽、上帝存在的命題實際上是使自己的哲學最終復歸到了形而上學。正是康德哲學在形而上學問題上的矛盾去蔽為黑格爾構建新的龐大的形而上學體系奠定了理論轉機和變革先導。 二 近代哲學對形而上學存在論的理性重建,根本上是主觀主義的,所以,即使像黑格爾哲學這樣龐大而精細的形而上學也只能說明存在的能動性和可知性,而不能真正科學解釋世界的真實存在和人類的命運。正因為如此,直接淵源于德國
12、古典哲學且對人類的生存和開展命運深切關心的馬克思哲學克制了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等唯心主義的主觀思辨性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自然直觀性的局限,在實踐的根底上重建形而上學,重構自然的本體存在和社會的本體存在,創(chuàng)立了實踐的形而上學。 實踐是馬克思哲學全部理論的根底。如果說馬克思哲學產(chǎn)生使哲學發(fā)生了時代的革命,則,它的最根本的含義既不是對舊唯物主義的改造,也不是對唯心辯證法的去蔽再塑,而在于科學的“實踐疇確實立。馬克思的“唯物論之區(qū)別于舊唯物論,并不在于重新把“存在歸還給“物質或者“自然,亦即回到自然唯物主義;而是把“存在或者“實在設定為人的“現(xiàn)實生活亦即“實踐。“海德格爾認為:從存在論上說,馬克思哲學
13、與舊唯物主義哲學之本質區(qū)別,乃在于它的歷史、社會理論中的非實體的存在觀,依馬克思,非對象的存在物是一種根本不可能有的怪物。5 (P42)在與德國古典哲學徹底分道揚鑣的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一開場馬克思就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開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開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6 (P58)在馬克思看來,“抽象物質的觀念具有和唯心主義同樣的性質和意義
14、,因為這種意義上的“物質是一種“抽象的自然界或名為“自然界的思想物亦即“物相或“物性,7 (P166-179)它和純粹活動的“自我意識一樣,乃是脫離現(xiàn)實的精神和現(xiàn)實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維形式、邏輯疇。7 (P177)而實踐形而上學所理解的現(xiàn)實的存在(也可稱為物質)則是實踐中人所面對的生活現(xiàn)實,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6 (P60) 馬克思認為,人有三個來自自然的類特性:“未定化性、需要的自然非自足性和意識的能動性?!拔炊ɑ侵溉说奶煨园ㄆ潴w質、生存樣態(tài)即本性,這不是固定化的遺傳,而是變化著的文化造就,是人在生命實踐中的自我生成。德國著名哲學人類學家米夏埃爾蘭德曼指出:“人在本質上是
15、不確定的。就是說,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個預先建立的進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一半就讓他上路了。大自然把另一半留給人自己去完成。人可以并必須塑造自己。8 (P7)需要的自然非自足性是指本然的既有的自然不能滿足人的多樣復雜性需要,尤其是人所特有的開展性的“主動性需要。馬克思說:“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9 (P130)人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獲得自己生存和開展的一切物質生活資料,滿足自己的需要;人來自自然的第三個類本性是指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這是人的自然本性中最重要的一點,所以,馬克思說:“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
16、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7 (P96) 正是人的三個自然類特性生發(fā)了人的社會實踐性特征?!拔炊ɑ院托枰淖匀环亲宰阈允谷说膶嵺`成為必要,意識的能動性使實踐成為可能。實踐使自然世界從而也使歷史世界成為屬人的世界。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7 (P131)從馬克思的人類學看,自然史分為兩個局部,即人類以前的自然史和人類產(chǎn)生后的自然史,前者不過是為人類的形成所作的準備,馬克思的人類學關注的是人類產(chǎn)生后的自然界,這是通過人的實踐而形成的“現(xiàn)實的、“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或者說“人化的自然界。7 (P128)這個自然界“決
17、不是*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6 (P76)馬克思認為對人的生存和開展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自然界正是這種實踐化的人化的自然界。就是說,真正對于人類有意義的現(xiàn)實世界只能是人化了的世界,即實踐的產(chǎn)物。至于在人的實踐視野之外的世界本身是什么或怎么樣,“甚至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10 (P383)脫離主體的實踐去設想純客觀的自然世界,即使這個世界是存在的,但對人來說也毫無意義,馬克思說:“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別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7 (P178) 現(xiàn)實的自然世界之所以不是本然的,是因為自然母體并沒有為
18、人設計出特定的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本然的自然界總是使人類處于“匱乏狀態(tài),而且自人類誕生開場就對人類形成巨大的壓迫力量。馬克思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6 (P81-82)正是生命所需的物質的“匱乏和生存的自然壓力把人推向了通過勞動實踐求生存和開展而實現(xiàn)自我決定、自我完成和自我塑造的西西弗斯式的命運中。列寧指出,自然“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11 (P183)實踐活動不但形成人對自然的對象性關系,而且也證明了人自身與自然界都是感性的存在,確證了對象
19、的屬人的性質,即對象的客觀存在不是本然的客觀存在,而是屬人關系的客觀存在。人既是自然的產(chǎn)物,更是社會的產(chǎn)物。如果說首先是自然造化了人,則一旦人誕生后,則是人創(chuàng)造了自然。因為人一誕生就產(chǎn)生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對立,這種對立迫使人去爭取自己生存的權力,而人作為主體性和實踐性的存在具有這樣的品質和能力。當人類以主體性的實踐行為作用自然界后,自然界就具有了“屬人的本質和“人類性,從而具有了現(xiàn)實性。因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說來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根底。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7 (P122)所以,在人類的開展
20、進程中,不是自然創(chuàng)造了人,相反是人創(chuàng)造了自然,自然是人的實踐對象化生成。馬克思指出,自從有了人和人的勞動,“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6 (P77)了,人的勞動使自然成了“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也在人的身上延續(xù)其存在,成為“一本翻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7 (P127) 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使自然不斷人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創(chuàng)造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的過程,即創(chuàng)造自己生存和開展的必需的客觀的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的過程。正是在這種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人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不斷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并賦予這種力量以歷史的性質。馬克思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
21、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12 (P43)而“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6 (P59)因此,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就是“人對人說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說來作為人的存在7 (P131)的關系,也就是對象化的創(chuàng)造性關系。實踐性既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的自然世界,又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的人生存的各種社會關系,從而也就創(chuàng)造了人自身。所以,現(xiàn)實性的一切存在都是主體的人的實踐的產(chǎn)物。存在就是實踐,實踐就是存在,實踐是存在的本體。 三 實踐的存在形而上學具有客觀性、主體間性、普遍性、開展性的特點,它揚棄了古代哲學的實體實在主義的形而上學;揚棄了近代哲學的思辨主觀主義的形而上學和現(xiàn)代西方哲學
22、中的個人經(jīng)歷、個人感受的非理性主義的形而上學;同時反對現(xiàn)代西方哲學尤其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完全個體性的非理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淺薄式的“拒斥形而上學。 實踐形而上學認為存在既不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萬物本原的*種實體,也不是人先天的主觀思維中的共同普遍理性,更不是個人的心理主觀感受。存在是人們生活實踐中所直面的一切事物,這些事物是客觀存在著的,因而它們不依任何個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們也許在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受,但只要真正地深入地揭蔽了事物,人們就會形成對該事物的同質性理解,這既是事物的客觀本質的表達,也是存在的主體間共識即主體間性的達成,同時它說明在一樣的條件下、境遇中,同一事物的存在具有
23、一樣的品質、屬性和功能,也就是說,它的存在性具有普遍性。由于人類的實踐是不斷開展變化的,人們的生活世界、人們所面對的事物都是變化開展的,所以,實踐的形而上學的存在也是變化多樣的。正像馬克思指出的,盡管共產(chǎn)主義是人類追求的偉想,但這不是一種不變的狀況,而是一種實踐的運動?!肮伯a(chǎn)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chǎn)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chǎn)生的。6 (P87)實踐的形而上學就是這樣的一種運動過程。 現(xiàn)代主義尤其是一些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100多年前就對形而上學存在論發(fā)起了哲學史上的第二次詰難。科學主義思潮繼承和發(fā)揮了休謨
24、和康德的不可知論思想,它們指責形而上學所理解的“存在、“物自體、“實體等等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想法,真正科學的“世界并不是由一些神秘的實體構成的,并不是這些神秘的實體與另一種同樣的神秘的實體我的交互作用產(chǎn)生出唯一可到達的感覺,13 (P33)而是人們的感覺經(jīng)歷現(xiàn)象世界。賴欣巴哈認為形而上學“思辨哲學努力想獲致一種關于普遍的、關于支配宇宙的最普遍原則的知識,14 (P11)試圖追求知識的絕對確定性都是如康德所說的獨斷論式的妄自尊大,是一種先驗幻覺??茖W主義認為科學的認識只限于感覺經(jīng)歷的現(xiàn)象,強調哲學和科學都應該以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即研究有限的、有條件的、相對的東西,超出有限的現(xiàn)象圍,去追求所謂終極原因
25、、普遍抽象本質和絕對知識,那是的夢想,是不可證實的,因而是毫無意義的。為此,分析哲學明確喊出了“拒斥形而上學的口號,要求把形而上學本體論逐出哲學的領地。在此根底上,石里克對科學與哲學的研究進展了嚴格的劃界,他認為哲學既不是知識體系,更不是研究真理的科學,而僅是“一種活動,是“那種確定或發(fā)現(xiàn)命題意義的活動。15 (P9)作為哲學“意義的活動,哲學的方法是語言的邏輯分析,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可以提示或澄清科學命題的意義。由此,哲學問題的研究就變成了語言邏輯的命題澄析。以此為視角,石里克斷言形而上學的存在問題是一種問非所問、似是而非的根本沒有的假命題,并對傳統(tǒng)哲學進展全盤的否認。但當石里克等人企圖從
26、根本上解構傳統(tǒng)的實在論和思辨性的形而上學的時候,他們自己卻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一個超感性的、完全脫離生活世界的語言化的形而上學世界,而且是一種無根的游戲式的形而上學。對此,邏輯實用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蒯因進展了反思,在反思的根底上提出了“整體論的經(jīng)歷檢驗和“本體論承諾的理論。蒯因認為,任何哲學和科學研究都必須成認形而上學命題存在的意義和合法性。因為人們只有預先設定*物是存在的,才能來討論*物是怎樣的。當然,這里的*物不是傳統(tǒng)哲學意義中的完全獨立于主體的純粹的客觀性實體,而是人們相互之間對事物及其性質的約定,這種約定是與感覺經(jīng)歷相協(xié)調的,即具有合理性。這種形而上學可以稱之為“約定的或“經(jīng)歷的形而上學。
27、這樣,科學主義經(jīng)過對形而上學的世紀性解構最后又通過蒯因的非實體化原則和合理性原則的變革重新回到了形而上學。 人本主義思潮也以清蔽形而上學為己任,認為傳統(tǒng)哲學的形而上學是一種遠離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實人生的一種“純粹玄想。叔本華、尼采的唯意志主義哲學是這種“清蔽的先驅。尼采以他的“重估一切價值、“上帝死了的思想劍鋒直指自柏拉圖到黑格爾的整個西方理性哲學形而上學的文化傳統(tǒng),用虛無主義態(tài)度對這種文化傳統(tǒng)進展全盤的否認,并從非理性主義角度構筑了他的權力意志的形而上學本體論。其后的生命哲學、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等都繼承了唯意志主義的非理性主義解析傳統(tǒng),一方面進一步揭展傳統(tǒng)形而上學非主體性、宏大敘事的虛無
28、性、非本真性、對事物本質的遮蔽性、對人的外在性和奴役性,另一方面不斷地挖掘人的在本能作為自己哲學理路的根底,構建非理性主義的新的形而上學。其代表人物是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批判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本體論只抓住了“存在者而遺忘了對“存在的思考,他認為哲學的真正問題是“存在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根底存在論。海德格爾認為并不是所有的“存在者都能被“存在之光照亮被顯現(xiàn)而澄明,只有“此在(實際上就是人)才能到達?!按嗽趯Α按嬖诘摹邦I悟是通過“生存來實現(xiàn)的。對“存在的追問就是對“此在在世即此在的生存狀態(tài)的究詰。海德格爾說:“普遍的現(xiàn)象學存在論,它是從此在的詮釋學出發(fā)的,而此在的詮釋學作為生存
29、的分析工作則把一切哲學發(fā)問的主導線索的端點固定在這種發(fā)問所從之出且問所向之歸的地方上了。16 (P492-493)這既是哲學對當代社會人的生存困境際遇的深切關注,又促成了哲學形而上學理論形態(tài)的轉型和哲學研究式的轉向,即生存論形而上學的形成和生存論研究的轉向。 如果說海德格爾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解構是為了使哲學更深刻地反映時代的變化、建構新的時代精神從而展布當代人精神苦難并為人類走出這種苦難指出*種哲學的“林中路而踏上“歸鄉(xiāng)之途的話;則,后現(xiàn)代主義一些哲學家的思想在試圖立足于海德格爾生存論形而上學的根底上卻以消解主體性、反本質主義、反根底主義、反普遍主義、反中心主義、拒絕形而上學、生活的完全復原等觀
30、點來構筑自己的哲學思想以超越海德格爾的哲學時,在除了生造了許多晦澀的名詞概念外卻走向徹底的虛無主義并顯示出憤世嫉俗、不負責任式的淺薄、時髦、流俗、平淡、極端和盲目。事實上,哲學在后現(xiàn)代主義那里已在相當程度上變成了一種追求釋義的、日常的、簡單的“語言游戲,歷史在他們那里被完全碎片化,任何理論“文本都被他們宣布為非真理的表意,而他們宣稱的所謂真正復原了的“現(xiàn)實卻是一種人無法把握的“生存游戲,是人無法擺脫的煩惱、孤獨、厭惡和死亡的世界,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和人對現(xiàn)實的認知,對人說來只是一種“幻相,有如后現(xiàn)代主義大師雅克拉康的魔鏡。他們在哲學的理論根底上無論如何沒能跳出海德格爾的生存存在論且有將之外表化之
31、向,而在反傳統(tǒng)方面不過是尼采思想的翻版且遠不如尼采哲學的思想深度。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困境從反面說明了真正的哲學不可能拋離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任何哲學不可回避的根底性問題。對此,黑格爾早就指出:“一個有文化的民族竟沒有形而上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華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17 (P2)不可思議。 馬克思哲學以后一個半世紀西方哲學的開展在*種意義上是形而上學本體論哲學的劫難史。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開展從自由階段向壟斷階段、從工業(yè)社會向后工業(yè)社會過渡轉型的時代反映,也是哲學理論自身開展轉向的必然。但這場劫難并不意味著形而上學的沒落,相反,它給了形而上學重生的契機。事實上,無論是科學主義的“實證分析哲學,還是人本主義的“現(xiàn)象學存在哲學,最后都從拒斥形而上學走上了所謂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復興或“重建,因此,它實質上是形而上學開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型和變革。確實,科學主義“復興的形而上學和人本主義“重建的形而上學,它們都對形而上學進展了根本的改造,這就是它們都消解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那種追求永恒實體、超驗本質和絕對真理的理論旨趣,將形而上學的存在本體與人的感性經(jīng)歷和人的現(xiàn)實生活嚴密聯(lián)系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木材加工廢棄物處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苗圃場租賃與環(huán)保技術應用合同3篇
- 承包協(xié)議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農(nóng)業(yè)用地流轉合同范本(含政府補貼條款)3篇
- 2025年度節(jié)能環(huán)保型木模板木方采購與回收利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南京海事法院港口設施設備租賃合同4篇
- 2025年度綠色生態(tài)園區(qū)排水溝施工及維護一體化合同標準3篇
- 2025年度農(nóng)機零部件供應及維修服務合同規(guī)范本4篇
- 2025年度泥漿外運承包合同(含廢棄物處理項目融資)4篇
- 2025年度學校信息化系統(tǒng)升級與優(yōu)化承包合同范本4篇
- 【語文】第23課《“蛟龍”探?!氛n件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領域學習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課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期末復習卷(含答案)
- 2024年決戰(zhàn)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培優(yōu)b卷)
- 四年級數(shù)學上冊人教版24秋《小學學霸單元期末標準卷》考前專項沖刺訓練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創(chuàng)議GOLD指南修訂解讀課件
- (完整版)減數(shù)分裂課件
- 銀行辦公大樓物業(yè)服務投標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第01講 直線的方程(九大題型)(練習)
- 微粒貸逾期還款協(xié)議書范本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shù)學全冊課時練習帶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