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理論導讀_第1頁
翻譯理論導讀_第2頁
翻譯理論導讀_第3頁
翻譯理論導讀_第4頁
翻譯理論導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翻譯理論導讀之二:功能學派翻譯理論轉功能學派翻譯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譯學界深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形成了以紐伯特 (A. Neubert)、卡德(O. Kade)為代表的萊比錫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爾 斯(W. Wilss)為代表的薩爾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轉換生成 語法,在翻譯中嚴格區(qū)分不變的認知因素與可變的語用因素;后者是奈達學說 的追隨者,主張建立翻譯科學。“對等”成為翻譯研究的中心,各種借鑒語言學 理論的翻譯對等論應運而生,但大都不過是對等形式的重新組合。這種語言科 學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來致使翻譯淪為語言學的

2、附屬品,極大地束縛了這一 學科的發(fā)展,同時理論和實踐的嚴重脫節(jié)也令越來越多的譯者感到不滿,功能 派翻譯理論就在這時興起并逐步深化。它針對翻譯語言學派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廣 泛借鑒交際理論、行動理論、信息論、語篇語言學和接受美學的思想,將研究 的視線從源語文本轉向目標文本,成為當代德國譯學界影響最大、最活躍的學 派。功能派翻譯理論最早也許可以追溯到凱瑟琳娜萊斯(Katharina Reiss)于 1971 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在這本書中,萊斯把功能范疇引 入翻譯批評,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系,發(fā)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系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從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萊

3、斯認 為理想的翻譯應該在概念性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方面都與原文對等,并 把這樣的翻譯稱為綜合性交際翻譯(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然 而在實踐中,她又意識到等值不僅不可能實現,而且有時并非是人們所期望的, 因此應該優(yōu)先考慮譯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試圖彌合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斷裂,他提出的目的論 (skopos theory)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在與老師萊斯合 著的普通翻譯理論原理一書中對該理論的基本架構進行闡述。目的論影響 深遠,功能學派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目的學派skopos” 一詞來自

4、希臘語,指行 為的目標、功能或意圖。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 的行為,這一行為必須經過協商來完成;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 法則居于首位,即是說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此外,翻譯還應遵循“語內連貫 法則”(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 )和語際連貫法則 ”(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譯文必須內部連貫,在譯入語接受者看來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譯 文與原文之間也應該有連貫性,有時稱作忠實法則”(the fidelity rule)。這些法 則呈等級排列,這樣,原文的中心地位就被瓦解,“對等,不再

5、是評判翻譯的標 準,取而代之的是譯本實現預期目標的充分性(adequacy)。在實踐中,翻譯目 標和要求的下達通過翻譯委任(commission)來實現。弗米爾指出翻譯委任應該包括翻譯目標和目標得以實現的條件,而且客戶和譯者之間應該對此進行明確 協商,譯者作為擁有發(fā)言權的專家,應該由他來決定是否、何時、怎樣完成翻 譯任務。目的論還反復聲明,認為譯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決定采用相應 的翻譯策略,但并不排除“語碼轉換式”的對等翻譯也是合理目的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執(zhí)教芬蘭的德國學者賈斯塔霍茨一曼塔里借鑒交際和行為理論, 提出翻譯行為論(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6、),進一步發(fā)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 她的學術觀點集中體現在1984年發(fā)表的翻譯行為理論與方法一書中。 這一理論將翻譯視作受目的驅使的、以翻譯結果為導向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 用,并對翻譯過程中的行為及參與者的角色予以細致的分析,主要包括:發(fā)起 人 /客戶(the initiator / 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譯者(the TT producer)、譯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譯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們并非參與每一個翻譯過程,有時一個人可以同時擔任幾個不 同的角色。翻譯行為論和目的論有

7、頗多相通之處,弗米爾后來也將二者相融合。 不過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顯然比目的論更為激進,她把翻譯看作包括文本、 圖片、聲音、肢體語言等復合信息傳遞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 不同文化之間的遷移,用“翻譯行為” (translatorial action)來代替翻譯 (translation),將改編、編譯、編輯和資料查詢都包括在內,同時在理論中大量 借鑒商業(yè)和管理學術語??死锼雇∧戎Z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譯理論的積極倡導者,她首次用 英語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功能學派的各種學術思想,并針對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翻譯中的文本分析(Text

8、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書中,她闡述 了翻譯中的文本分析所須考慮的內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礎上制定 切合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并將翻譯分為工具翻譯(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和 紀實翻譯(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譯的目的是在譯語文化中實現新的 交際功能,而紀實翻譯是對作者和源語文本的讀者之間的交際所做的記錄。在 用英文寫就的著作目的性行為析功能翻譯理論(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

9、d,1997)中,她不僅對 功能學派各學說進行了梳理,并且針對理論中的偏激傾向給譯者提出了“功能加 忠誠(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導原則,忠誠屬道德范疇,關注翻譯活動參 與者之間的關系。諾德在翻譯教學和譯員培訓的方法論方面很有建樹。功能學派翻譯理論的目標語轉向推翻了原文的權威地位,使譯者擺脫對等論的 羈絆,在翻譯理論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在翻譯教學和譯員培訓方面成就突 出,并在商業(yè)文本及政治文本翻譯中取得較大成功。翻譯的抉擇:類型、體裁及文本的個性Type, 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on making in tr

10、anslation本文出處:Katharina Reiss, “Type, Kind and Individuality of TextDecision making in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 ed. Lawrence Venuti, tr. by Susan Kitr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p.160-171。凱瑟琳娜萊斯(Katharina Reiss , 1923-)是德國翻譯功能學派早期重要的創(chuàng)建 者之一,弗米爾的老師,畢業(yè)于海德堡大學翻譯學院,長期在高校

11、從事翻譯教 學研究工作。其主要論著包括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及與弗米爾合著 的普通翻譯理論原理。萊斯早期的理論主要圍繞對等概念展開,她認為翻 譯追求的對等應該是語篇層面的對等,而非詞、句的對等,所以主張將翻譯策 略和語言功能、語篇類型以及文章體裁結合起來考察。作為長期從事翻譯培訓 的教師,萊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為了使譯本評估系統(tǒng)化,提出將文本功能作 為翻譯批評的標準,從原文和譯文二者功能之間的關系來評價譯文。但到了后 期,在自身翻譯實踐的啟發(fā)下,她認識到在翻譯實際中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對等, 在有些情況下,對等甚至也并非是人們所期望達到的效果。于是她逐漸將研究 的目光轉向翻譯的目的,并和弗米爾一

12、起成為翻譯研究目的論的倡導者。萊斯反對萊比錫學派學者卡德含混的語篇概念,她借鑒了卡爾比勒對語言功能 的三分法,將語篇類型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和操作型三種類型,并指出語篇類 型決定具體的翻譯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時具備幾種功能,但總有一種處于主 導地位,能否傳達原文的主導功能是評判譯文的重要因素。同時,她認為目標 文本的形態(tài)首先應該由目標語境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決定,目的隨接受者的 不同而改變。在論文翻譯的抉擇:類型、體裁及文本的個性一文中,萊斯在語篇類型學 的基礎上,細致地分析了翻譯過程的步驟,以及語篇類型和體裁對翻譯交際中出現的變化所起的作用。她把翻譯過程分為分析階段(phase of anal

13、ysis )和重述 階段(phase of reverbalization)。分析階段要明確原文的功能類型(text type 文本體裁(text variety),然后進行文本外部語言分析;重述階段是在上一步的基 礎上組織目標文本的結構,文本功能決定一般翻譯方法,體裁語言和篇章結構。文章還提議建立翻譯類型學。萊斯的理論跳出了以往語言學糾纏詞句等微觀層面的框框,將語篇作為研究單 位,關注翻譯的交流目的,這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但與此同時,她的理論也 有明顯的缺憾,受到不少學者質疑。譬如,語言的功能是否只有三種,不同類 型文本之間的界限是否如其所言那樣分明,僅憑語篇類型來決定翻譯的策略是 否可行,

14、等等。作者在本文中對部分質疑作出了回應,至于譯者自身的作用和 意圖與外界社會的壓力對翻譯策略的影響,那就要到目的學派的后繼者那里以 及文化學派學者的論述中去找相應的答案了。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本文出處 :Hans Vermeer,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T”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ed. Lawrence Venuti, tr. A. Chesterman, London and NewYor

15、k: Routledge, 2000, pp.221-232。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是德國翻譯目的學派重要創(chuàng)始人,也是杰出的語言 學家,熟諳十多種語言。他曾先后任德國美茵茨大學和海德堡大學翻譯學院教授,長期從事翻譯教學研究工作,著作等身。主要論著包括翻譯理論論文 集、普通翻譯理論原理、目的與翻譯委任一一論文集、翻譯目的 理論:正論與反論(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 1996)等。弗米爾的目的論是在現代語言學(實用語言學、語言行 為論、話語語言學)以及接受美學的啟發(fā)和影響下逐步

16、發(fā)展起來的。他突破了萊 斯功能對等研究的束縛,借鑒并完善霍茨一曼塔里的翻譯行為論,積極回應各 方對目的論的質疑,使該理論逐步深入、成熟。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一文實際上就是對目的論(skopos theory )基 本內容的概述,囊括了目的論的精義,是一篇重要的譯學論文。全文分為四部 分:提要,目的與翻譯,反對目的論的觀點,以及翻譯的委任。作者指出目的 論的一個非常實際的意義在于對原文在翻譯中的地位提出新的概念,忠實原文 不是評判翻譯的唯一準則,譯本面向譯入語文化,應該由譯入語文化最終來決 定譯本的充分性。針對人們對目的論提出的質疑,如文學翻譯有無目的、是否 所有翻譯都有目的,弗米爾借用語言行

17、為論、接受美學等理論中的概念,并征 引具體例證進行了細致的陳述與反駁。他將翻譯的目的(skopos)分成三個層面: 在討論翻譯過程時,它指過程中的目標;討論結果時,它指譯本的功能;討論 翻譯的形式時,它指形式的意圖。如果一個行為的過程、結果、形式都沒有目 標可言,那就不能稱之為行為。文學創(chuàng)作也有目的,僅憑靈感就能創(chuàng)作的觀點 不能成立。關于并非所有翻譯都有目的的質疑,弗米爾從三方面予以回答:其 一,翻譯原文,讓預期的讀者理解就是譯者的目標;其二,特定的目的自然會 排除某些詮釋,但保留詮釋的廣度也可能是翻譯的目標之一;其三,譯者只要 相信自己用他人可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就一定存在潛在的讀者對象,只

18、是這 個對象不明確而已。在論文最后一部分作者討論了翻譯的委任及其實現的具體 條件、譯者的職責等問題。關于在原文內容和翻譯目的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該如 何處理的問題,弗米爾并沒有進行詳細的探討。目的論雖然聲稱是一種普遍的 翻譯理論,但事實上主要用于商業(yè)文本,其對文學翻譯研究的可行性一直受到 質疑。目的、忠誠及翻譯中的慣例Sk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本文出處 :Christiane Nord, “Sk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fTafagnst, 3M(1991), pp.91-109???/p>

19、里斯汀娜諾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國馬格德堡理工大學應用語言學和翻 譯學教授,德國功能翻譯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諾德著述頗豐,其譯學專著翻譯的語篇分析:理論、方法及面向翻譯的語篇分析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翻譯成英語出版后立即在國際譯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諾德還用英語撰寫了目 的性活動析功能翻譯理論(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 1997),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功能學派的形 成過程,整理歸納了其內部各種學術思想和術語,檢討了理論的不足之處,并 對該學派創(chuàng)立以來遭遇的質疑做

20、出了回應。 諾德在學術思想上深受其師萊斯(Reiss)的文本類型學的影響,她積極倡導弗米 爾的目的論,認同霍茨一曼塔里的翻譯行為理論。諾德將“忠誠(loyalty)這一道 德范疇的概念引入功能主義的理論架構,主要針對當時曼塔里的學術觀點,希 望以此糾正翻譯理論中的激進傾向。曼塔里在理論闡述中甚至避免使用 “translation詞,而是杜撰出translatorial action取而代之,表示各種各樣的 跨文化交際行為。諾德認為:“她偏離了傳統(tǒng)意義上翻譯一詞的概念,以及人 們對該詞的期望?!?Nord , 2001:12)諾德所謂的忠誠是指譯者、原文作者、譯 文接受者及翻譯發(fā)起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忠誠原則限制了譯本的功能范圍,強 化了譯者和客戶之間對翻譯任務的協商。它和以往對等論中的信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