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名詞解釋1、回歸線: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陽直射的南北界線。2、分水嶺:兩個流域之間由地面最高點連接組成的山嶺高地。3、石環(huán):由于融凍作用形成的由石塊或者礫石組成的環(huán)狀地貌。4、山谷風:由于山坡與谷地受熱與冷卻的速度不同,而產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風。5、副熱帶:位于熱帶兩測由下沉氣流控制的氣候干燥的地帶。6、食物網:由生物組成的生物之間食與被食的關系網7、焚風效應氣流翻過山嶺時在背風坡絕熱下沉而形成干熱的風的現象8、生物多樣性 生物及其與環(huán)境形成的生態(tài)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tài)過程的總和9、氣溶膠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tài)粒子或液態(tài)小滴物質的統(tǒng)稱10、南方濤動熱帶太平洋氣壓與熱帶印度洋氣壓的升
2、降呈反相相關聯系的振蕩現象11、地域分異規(guī)律 指帶有普遍性的地域分異現象和地域有序性。12、徑流模數流域內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產生的徑流量13、風化作用 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巖石在大氣圈和生物圈各種營力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和化學變化14、生態(tài)幅 生物對每一個因素的耐受范圍15、垂直帶性分異 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等高線方向延伸,隨地勢高度發(fā)生垂直更替的規(guī)律。16、離堆山 河流上的河曲被廢棄后,由廢棄河曲所環(huán)繞的孤立山嘴17、氣候系統(tǒng) 決定氣候形成、分布、特征和變化的物理子系統(tǒng)。包括大氣圈、水圈(海洋、湖泊等)、巖石圈(平原、高山、高原和盆地等地形 )、冰雪圈(極地冰雪覆蓋和冰川等)和 生物
3、圈(動、植物群落和人類)。18、太陽常數 表征太陽輻射能量的一個物理量,等于在地球大氣外離太陽1個天文單位處,和太陽光線垂直的 1 平方厘米面積上每分鐘所接收到的太陽總輻射能量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地殼均衡 漂浮在高密度、塑性的地幔上的低密度、剛性的巖石圈對表面壓力變化而產 生的平衡性響應河流侵蝕基準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蝕的水平面生物小循環(huán) 生物圈內的各種化學物質, 通過傳輸介質大氣或水在植物 -動物-土壤 (微生 物)之間所構成的循環(huán)過程。黃土堆積季風氣候 受季風支配地區(qū)的氣候。夏季一般受海洋氣流影響,冬季主
4、要受大陸氣流 的影響,季風氣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干冷,夏季濕熱。隱域性植被 指在一定的氣候帶或大氣候區(qū)內,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 地表組成物質等非地帶性因素影響而生長發(fā)育的植被類型干燥度 可能蒸發(fā)量與降水量之比,表征氣候的干燥程度。自然區(qū)劃則 根據自然環(huán)境的及其組成成分發(fā)展的共同性、 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 程的統(tǒng)一性,將地表劃分為具有一定等級關系的地域系統(tǒng)。包括綜合自然區(qū)劃和部門自 然區(qū)劃。土地利用 人類根據土地的自然特點,按一定的經濟、社會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 術手段,對土地進行長期性或周期性的經營管理和治理改造。徑流 降雨超過土壤入滲量時產生的地表水流。植被 某一地區(qū)內植物群
5、落的總體。流域 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區(qū)和地下集水區(qū)的總和。地下水 埋藏和運動于地面以下各種不同深度含水層中的水。地殼 從地表到莫霍面,由各種巖石構成的圈層。露點溫度 空氣濕度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反氣旋 在北 (南 )半球呈順 (逆 )時針方向旋轉的大氣渦旋。在氣壓場上表現為高氣壓。東北型河流風化殼 地球表面巖石圈被風化后形成的殘積層。 是巖石圈、 水圈、 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37、泥石流 斜坡上或溝谷中松散碎屑物質被暴雨或積雪、 冰川消融水所飽和, 在重力作用 下,沿斜坡或溝谷流動的一種特殊洪流。特點是爆發(fā)突然,歷時短暫,來勢兇猛和巨大 的破壞力。38、基座階地 上部為
6、河流沖積物,下部為基巖或其他成因類型堆積物構成基座的階地。39、山地 山嶺、山間谷地和山間盆地的總稱,是地殼上升背景下由外營力切割形成的地貌 類型。40、 山地結構41、 土壤酸堿度 土壤溶液的酸堿反應。主要取決于土壤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42、 經線 又稱子午線, 通過地球表面某點和兩極的大圓,表示當地的南北方向。43、溫室效應 低層大氣由于對長波和短波輻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溫現象。44、 南極圈 南緯66 3的緯線(圈),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在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終日不沒;在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終日不出。45、 南回歸線 位于23 27,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在一年內到達的最南點所在的緯線。4
7、6、 水分平衡 地球 -大氣系統(tǒng)長時間平均得到的水分與失去的水分之間的平衡關系。47、 氣溫垂直遞減率 又叫做絕熱率,是表征氣體隨高度增加其氣溫的變化程度的物理量。48、 海洋性氣候 受海洋影響顯著的島嶼和近海地區(qū)的氣候,以降水多、溫度變化和緩為特征。49、 荒漠 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觀。50、水系 地表徑流對地表產生侵蝕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統(tǒng)。由干流、 各級支流及與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澤、水庫等組成。51、階地 沿河流、湖泊和海濱伸展,超出河、湖、海面以上的階梯狀地貌。由侵蝕剝蝕、堆積過程和地殼構造運動合力塑造而成。52、半島三面臨海,一面連接大陸的陸地。53、草甸生長在中度濕潤
8、條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54、生物鏈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依次取食其他生物所構成的營養(yǎng)結構傳遞方式。55、河口 河流進入海洋、湖泊和水庫的地段及支流匯入干流處。56、沉積巖 暴露在地殼表層的巖石在地球發(fā)展過程中遭受各種外力的破壞,破壞產物在原地或者經過搬運沉積下來,再經過復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的巖石。57、 平流層 距地表約1050 km處的大氣層。位于對流層之上,逸散層之下。58、 洋中脊 縱貫大洋盆底中部大體與大陸邊緣平行的隆起山脊。59、 大氣的合與輻散60、 土地淋溶層61、 融凍作用 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土壤或巖層中凍結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凍結,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凍結的過程。62、 回歸線
9、 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的分界線。63、 副熱帶 南、北緯越 25-35 度間、地理上將其范圍擴大為南、北緯 25-40 度一帶,也稱亞熱帶,亞熱帶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氣候帶。64、 氣旋反氣旋 在北 (南)半球呈逆 (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大型氣流渦旋。在氣壓場上表現為低氣壓。65、 氣旋 由圍繞低壓中心旋轉的大所組成的大氣系統(tǒng)66、 土壤腐殖質層 腐殖質化過程使土體進行腐殖質累積,結果使土體發(fā)生分化,往往在土體上部形成一個暗色土。67、 氣壓梯度力 由于氣壓分布不均勻而作用于單位質量空氣上的力 , 其方向由高壓指向低壓68、 氣候雪線 氣候決定的常年積雪分布的下限69、 大氣的輔合70、
10、大氣輻合 大氣由四周向低壓中心會聚的現象71、 生物金字塔 把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個營養(yǎng)級有機體的個體數量、生物量或能量,按營養(yǎng)級位順序排列并繪制成圖,其形似金字塔。72、 季風 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變化的現象。如中國東部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盛行西北風。73、 自然地理學 研究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種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闡明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結構、功90、能、物質遷移、能量轉換、動態(tài)演變以及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學科。74、地球表層系統(tǒng) 地球系統(tǒng)中直接與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相關聯的表層部分, 是由巖石圈、 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活動組成的一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tǒng)。75、 土壤淋溶層76、層理 指巖石沉積過程中的原生成層構
11、造。77、群落 棲息于某一生境中的各種生物所形成的結構比較松散的群體。78、厄爾尼諾 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溫異常升高的現象。79、不整合 由于構造運動導致的地層間斷和地層時代不連續(xù),80、林線 在山地主要受溫度的制約而形成的森林分布上限81、地轉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轉而產生的地表物體動力水平運動方向發(fā)生偏移的力82、信風帶 徑向運動的氣流受地轉偏向和的作用, 使得地表不同地帶盛行不同不同風向的風, 這種風就叫信風帶83、地質構造因素、氣候因素、地表組成物質因素、人類活動因素等84、85、氣候形成因素包括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86、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間分異規(guī)律一般概括為 、
12、、 等。87、地表水主要賦存形式有 、 、 等。88、我國海岸基本分為平原海岸 、基巖海岸、生物海岸等類型。89、森林蘊藏著大量的動、植物資源,并且具有 、 、 、 ,以及防治自然災害的巨大作用二簡答題1、試簡述天文四季分類的依據以及其氣候特征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來劃分2、什么是地質構造?有哪些類型?地殼運動中巖層和地塊受力后產生的變形和位移的形跡。反映了某種方式的構造運動和 構造應力場。主要有水平構造和垂直構造。3、什么是大氣環(huán)流?從空間區(qū)域尺度上看,有哪些類型?(可從全球性環(huán)流、季風環(huán)流、局地環(huán)流回答)大范圍大氣運動的狀態(tài)。從全球徑向環(huán)流看,在南北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平均運動構成三個經圈環(huán)
13、流: 1低緯度的正環(huán)流,即哈得來環(huán)流。在近赤道地區(qū)空氣受熱上升,在高層向北運行逐漸轉為偏西風,在30 N左右有一股氣流下沉,在低層又分為兩支,一支向南回到近赤道,另一支北移。2 中緯度形成一個逆環(huán)流或稱間接環(huán)流,費雷爾環(huán)流.。3 .極區(qū)正環(huán)流,即極地下沉而在60 N附近為上升,從而形成一個正環(huán)流,但較弱,在中緯地區(qū)與低緯區(qū)之間,則常有極鋒活動。大氣環(huán)流通常包含平均緯向環(huán)流、 平均水平環(huán)流和平均徑圈環(huán)流3部分。4、泥石流形成的條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按物質成分分類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
14、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2、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砂粒、石塊、粘度大、呈稠泥狀的叫泥流;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稱之水石流。按流域形態(tài)分類1、標準型泥石流 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積較大, 能明顯的劃分出形成區(qū),流通區(qū)和堆積區(qū)。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狹長條形,其形成區(qū)多為河流上游的溝谷,固體物質來源較分散,溝谷中有時常年有水,故水源較豐富,流通區(qū)與堆積區(qū)往往不能明顯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狀,其面積一般小于1000 m2,無明顯流通區(qū),形成區(qū)與堆積區(qū)直接相連按物質狀態(tài)分類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 粘性大,固體物質占 40-60%,最高達80%
15、其中的水不是搬運介質,而是組 成物質,稠度大,石塊呈懸浮狀態(tài),暴發(fā)突然,持續(xù)時間亦短,破壞力大。2、稀性泥石流,以水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體物質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為搬運介質,石塊以滾動或躍移方式前進,具有強烈的下切 作用。其堆積物在堆積區(qū)呈扇狀散流,停積后似“石?!?。以上分類是中國最常見的兩種分類。除此之外還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類 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類有:大型泥石流, 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發(fā)展階段分類有:發(fā)展期泥石流,旺盛 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5、土壤水分有哪些?其中哪些水分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重要作用固態(tài)水,土壤
16、水凍結時形成的冰晶。汽態(tài)水,存在于土壤空氣中。束縛水,包括吸濕水和膜狀水。自由水,包括毛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6、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就是問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分)生產者,在生物學分類上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細菌與光合細菌,它們都是 自養(yǎng)生物,植物與光合細菌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化能合成 細菌利用某些物質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比如,硝化細菌通過將氨氧化為硝酸鹽的方式利用化學能合成有機物。分解者又稱“還原者”它們是一類異養(yǎng)生物,以各種細菌和真菌為主,也包含屎殼郎、蚯蚓等腐生動物。分解者,可以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種無生命的復雜有機質(尸體、糞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
17、、銨鹽等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物質,完成物質的循環(huán),因此分解者、生產者與無機環(huán)境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消費者,指依靠攝取其他生物為生的異養(yǎng)生物,消費者的范圍非常廣,包括了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細菌),它們通過捕食和寄生關系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傳遞能量,其中,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被稱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其后還有三級消費者與四級消費者,同一種消費者在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可能充當多個級別,雜食性動物尤為如此,它們可能既吃植物(充當初級消費 者)又吃各種食草動物(充當次級消費者),有的生物所充當的消費者級別還會隨季節(jié)而變化。個區(qū)域單位必然是完整的個體,不可能存在
18、著彼此分離的部分。根據這個原則,盡管山間盆7、簡述板塊的三種邊界類型洋中脊代表的離散邊界、俯沖帶代表的匯聚邊界、轉換斷層代表的轉換邊界。一般認為縫合帶代表古板塊的匯聚和碰撞邊界8、簡述土壤圈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及巖石圈的物質流與能量交換生物圈中的能流與物流是相伴隨的,因為太陽輻射能先通過光合作用被植物體固定下來,然后以化學能的形式沿 食物鏈 逐級傳遞。動物和微生物的取食活動就是傳遞能量的方式。一般說來,化學元素之進入生物體內是靠生物的主動攝取,而化學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運動則是由氣流和水流來完成的。陸地生物生存于大氣之中,氣態(tài)營養(yǎng)物和廢物很容易在生物與環(huán)境間循環(huán)運動。一般可溶性物質是隨水進
19、出生物體的。就 全球來講,江河中所攜帶的可溶性物質,只能隨水流由高向低移動,最后歸入湖泊和 海洋。當湖水和海水蒸發(fā)時,這些物質被留下,有的還形成沉積物。能以氣溶膠等形式回到陸地的極少。因此液態(tài)的物質循環(huán) 常常是不完全的。9、簡述地球表層系統(tǒng)結構與特點是由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地球系統(tǒng)中直接與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相關聯的表層部分, 圈和人類活動組成的一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tǒng)。10、自然區(qū)劃的發(fā)生統(tǒng)一性原則。發(fā)生統(tǒng)一性原則、相對一致性原則、空間連續(xù)性(區(qū)域共軛性)原則、綜合 性原則和主導因素原則等。(1 )發(fā)生統(tǒng)一性原則。任何區(qū)域單位都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因此,進行自然區(qū)劃必須探討區(qū)
20、域分異產生的原因與過程,以形成該區(qū)域單位整體特性的發(fā)展史為區(qū)劃依據。在遵循上述原則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任何區(qū)域單位都具有發(fā)生統(tǒng)一性,但不同等級或同一等級的不同區(qū)域單位, 其發(fā)生統(tǒng)一性的程度和特點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說,區(qū)域單位的發(fā)生統(tǒng)一性是相對的。 由于低級區(qū)域單位是由等級較高的區(qū)域單位分化出來的,因此,越是低級的區(qū)域單位其年齡越小,發(fā)生統(tǒng)一性越強。對區(qū)域單位形成和演變的研究,當然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地質時期,但與現代自然環(huán)境關系最密切的主要是第四紀,尤其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以來的環(huán)境變化。 現代環(huán)境主要是通過這一時期的一系列變化造成的,而且這些變化過程迄今尚未結束,仍直接地影響著當代的自然
21、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2 )相對一致性原則。相對一致性原則要求在劃分區(qū)域單位時,必須注意其內部特征的一 致性。這種一致性是相對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級的區(qū)域單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標準。例如, 自然帶的一致性體現在熱量基礎的大致相同。自然國的一致性體現于熱量輻射基礎相同條件下的大地構造與地勢起伏大致相同,等等。相對一致性原則適用于把高級地域單位劃分為低級單位,同時又適用于把低級地域單位合并為高級單位。(3 )區(qū)域共軛性原則。自然區(qū)劃所劃分出來的必須是具有個體性的、區(qū)域上完整的自然區(qū)域,這稱為區(qū)域共軛性原則。 區(qū)域共軛性產生于區(qū)域單位空間不可重復的客觀事實。任何一地與其鄰近山地在形態(tài)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別,但
22、必須把兩者合并為更高級的區(qū)域單位。同理,盡管自然界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特征很類似,而彼此隔離的區(qū)域,但不能把它們劃為一個區(qū)域單位。11、土壤發(fā)育的氣候因素,分別做簡要介紹。12、地層接觸關系可分為哪幾種類型,分別作簡要介紹。是指新老地層或巖石在空間上的相互疊置狀態(tài)。通常分為兩種類型:(1)整合接觸。簡稱整合。上、下地層之間沒有發(fā)生過長時期沉積中斷或地層缺失,即地層是連續(xù)的。(2)不整合接觸。簡稱不整合。上、下地層之間有過長時期沉積中斷,出現地層缺失, 即地層是不連續(xù)的。13、根據降水的形成原因,可以劃分哪幾種降水類型,分別作簡要介紹。降水的形成過程是云中的小水滴增大成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過程
23、。地形雨 地形雨是暖濕氣流在運行中,遇山地阻擋被迫抬升達到凝結高度時,水汽凝結形成的降水。地形雨多集中在山地迎風坡(雨坡)。世界上年降水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關。如位于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的乞拉齊朋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對流雨 對流雨是近地面氣層強烈受熱,氣團強烈上升、冷卻、迅速達到水汽飽和時形成的。對流雨強度大、時間短、范圍小,并常伴有雷電甚至冰雹,又稱熱雷雨。赤道帶全年都以對流雨為主,我國夏季的午后也常會出現。鋒面雨 鋒面雨是冷暖兩氣團相遇時產生的降水。多形成于溫帶,是中高緯度地帶最重要的降水類型。14、粉砂淤泥質海岸的形成及其結構粉砂淤泥質海岸是由小于0.05毫米粒級的粉砂淤泥組
24、成的海岸15、海洋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地球是宇宙已知的唯一有海洋的星球,其表面的70.8被海水所覆蓋。海洋本身構成了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搖籃, 最早的生命即產生于海洋。 而目 前,仍有大量生物生活在海洋, 并且形成了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 海洋是到達 地球表面的太陽能的主要接收者, 也是主要的蓄積者, 海水冷卻時將向空氣中散發(fā)大量的熱, 增溫時則將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熱。 海洋借助自己與大氣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間接影響氣 候和受氣候影響的各種自然現象。地球表面溫度之所以比較適中, 變幅也不太大,當然是由日地距離、地球自轉速度、大 氣圈及其環(huán)流的存在等一系列主要因
25、素決定的, 但是, 海洋的調節(jié)無疑也有一定的作用。 海 洋中運動著的水體 洋流與氣候的關系非常密切。 從地球低緯區(qū)輸送到高緯區(qū)的熱量, 約 有一半是由洋流完成的。瀕臨寒流的海岸,氣溫比同緯度內陸地區(qū)低;而接近暖流的海岸, 氣溫則比同緯度內陸地區(qū)高。洋流還影響降水的地理分布。 暖流影響區(qū)氣旋發(fā)育, 降水往往比較多; 寒流影響區(qū)則往 往發(fā)育高壓,降水比較少,以致成為荒漠。16、簡述我國第四紀環(huán)境演變的主要特點一、新構造運動與現代地形輪廓的形成我國境內許多地區(qū)都屬于新構造運動活躍地區(qū)。 新構造運動的強烈升降活動, 多樣的活動形式和區(qū)域差異的存在,造成我國地表形態(tài)起伏變化。青藏高原是我國新構造運動最強
26、烈的地區(qū),以大幅度整體隆升為特色,經過第四紀的抬升,形成地球上最高的巨大高原。我國境內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對塑造現代地貌有重要作用。 此外, 我國地震活動帶的分布, 地震活動的強弱程度,第四紀的巖漿噴發(fā)與火山活動都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二、現代季風的形成和溫帶荒漠的擴展現代季風是在青藏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之后才出現的。 通過青藏高原對大氣環(huán)流的熱力和動力作用, 使原來的海陸熱力對比季風場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當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后, 由 于它的屏障作用, 使西伯利亞、 蒙古高原一帶在冬季不易受到暖平流的影響, 利于冷空氣的 積聚, 使冷高壓得以加強。 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陸受地形屏障少受
27、冷空氣影 響,熱低壓因而得以長期保存。青藏高原的隆起, 伴隨而來的現代季風形成并日益加強的過程, 深刻地改變了青藏高原 及其周圍地區(qū)的自然面貌,奠定了我國三大自然地理區(qū)分異的基礎。 中國溫帶荒漠的形成大致由中更新世以后開始, 是現代季風環(huán)流形成以后的產物。 華北地區(qū) 干旱程度的加強,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早更新世的許多古湖泊逐漸消失;另方面, 從早 更新世、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 在干寒條件下,黃土分布范圍擴大,從黃土層中所發(fā)育的古 土壤層及所含化石的性質也反映出氣候愈來愈干旱的特征。17、中國自然地理地域分異的特征我國地域分異的基本輪廓, 一方面是水熱條件變化引起的水平地帶性分異, 另方面是地
28、 貌變化引起的垂直分異。水平分異是第一性的,垂直分異是第二性的。(1)水熱條件變化引起的水平地帶性分異決定我國水熱條件分異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它決定著氣溫的南北差異) 、距海遠近(引起氣候濕潤程度的差異)和地形。這三方面是綜合起作用的(2)大地貌的分異特點我國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地勢呈階梯式分布。 東部地勢低平, 水熱條件所決定的自然地帶自北而南表現出有規(guī)律的更替。 第二級階梯由廣闊的高原和大盆地組成。 因地勢較高, 距海較遠,自然地帶分布總的格局未受破壞,但已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異,而且愈向西部, 變異愈明顯。青藏高原為最高一級階梯, 由于地勢很高,自然景觀的形成、演變和地域分異規(guī)律與我國其他
29、地區(qū)迥然不同, 它雖然位于中緯度西風帶與亞熱帶范圍內,但呈現高寒荒漠、 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灌叢景觀, 它既不同于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性,也不同于同緯度的山地垂直帶性,而是在垂直高度變化的基礎上疊加了水平地帶的影響。18、根據中國土地資源的特征,試述其意義或對策19、試分析 1998 年夏秋我國長江下游,東北嫩江,松花江流域,洪災的原因?20、為什么亞洲東部季風環(huán)流最典型?地理位置、地形的影響 (1)夏季,大陸形成低壓,海洋形成高壓,海洋東南風吹向大陸形成季風。亞歐大陸為最大 大陸, 其東部的太平洋為最大大洋, 所以季風氣候最典型,加之亞洲東部平原低平廣闊,季 風直入腹地,影響范圍廣泛。(2
30、)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東亞居于兩者之間,海陸的氣 溫對比和季節(jié)變化比其它任何地區(qū)都要顯著。 所以,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季風, 在東亞 最為典型 .21、假設某海倫自日本國橫濱剛(N33, E39)沿緯線向東之美國洛杉磯港(N33,W118)行駛,試回答此航線是否屬最近航線,為什么?22、海濱地帶會出現荒漠嗎?為什么?請舉一例說明會23、什么是地理學?地理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變現在那幾個方面?1、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2、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不同經度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3、地球自轉產生了地轉偏向力;4、地球自轉為建立地球坐標系確定了極
31、點;5、地球自轉改變了地球的形狀;6、地球自轉又使潮汐變?yōu)榉较蚺c之相反的潮汐波,兵反過來對它起阻礙作用;7、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都有密切關系。25、影響土地發(fā)育的因素有哪些?他們是怎樣影響土壤發(fā)育的?26、簡述地表溫度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規(guī)律。氣溫日較差: 緯度越低氣溫日較差越大, 因為低緯度地區(qū)的正午太陽高度較大, 太陽高度 的日變化較大。沿海地區(qū)受海洋的調節(jié)作用,氣溫日較差小于內陸地區(qū)。大尺度的地形區(qū), 則海拔越高, 氣溫日較差越大。 如: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氣溫日較差大。小尺度的地形區(qū): 凹地比凸地的氣溫日較差大, 因為凹地與地面接觸面積大受地面輻射影 響較大。簡單記憶就是:1
32、、緯度或太陽輻射:低緯區(qū)大于高緯區(qū)2、季節(jié)變化:夏季大于冬季3、下墊面:海小于陸、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勢越高氣溫日較差越小27、簡述高低維之間熱量傳輸的途徑 因為不同緯度地區(qū)所得到的太陽輻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緯度間因太陽輻射而產生熱量差 異,就會驅使大氣不斷地運動、輸送和交換熱量28、假如大氣中沒有水,世界將是個什么樣子?29、簡述行星風帶(風帶)的形成及其隨地表干濕分布的影響30、為什么生物圈的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五級?在食物鏈中營養(yǎng)級一般不超過 5 個,這是由能量流動規(guī)律決定的。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單向流動: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只能從第一營養(yǎng)級流向第二營養(yǎng)級,再依次流向后
33、面的各個營養(yǎng)級。一般不能逆向流動。這是由于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確定的。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逐級遞減是指輸入到一個營養(yǎng)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人后一個營養(yǎng)級,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減少的。能量在沿食物鏈傳遞的平均效率為10%20% ,即一個營養(yǎng)級中的能量只有10%20% 的能量被下一個營養(yǎng)級所利用。31、簡述氣候對地貌發(fā)育與分布的影響與控制32、簡述土壤分布的規(guī)律性及其成因33、簡述物理風化作用的類型與機制礦物 巖石的熱脹冷縮冰劈作用層裂鹽分結晶的撐裂作用34、簡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負反饋作用)當生態(tài)系統(tǒng)達到動態(tài)平衡的最穩(wěn)定狀態(tài)時, 它能夠自我調節(jié)和維持自身的正常功能,
34、并能在很大 程度上克服消除外來的干擾, 保持自身的穩(wěn)定性。 它能忍受一定限度的外部壓力, 壓力一旦解除 就又恢復到原初的穩(wěn)定狀態(tài),這實質上就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反饋調節(jié)。35、試述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生物學,水文學,大氣科學等學科之間的關系36、簡述世界地震帶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成因。37、試述行星風帶的成因機制38、試述地球表面干濕度的空間變化規(guī)律,并說明其成因39、畫圖并簡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的循環(huán)規(guī)律40、簡要說明碳在地球表層中的循環(huán)41、簡述土壤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其成因42、簡述影響土壤發(fā)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土壤發(fā)育的影響。43、畫圖并簡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的循環(huán)規(guī)律44、巖石圈變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45、從河海相
35、互作用的角度談談河口的特征46、簡述人與地表環(huán)境的關系47、從圈層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釋厄爾尼諾產生的原因48、簡述綜合自然區(qū)劃的方法49、地表系統(tǒng)(環(huán)境)調控的途徑有哪些?50、畫出經典土壤剖面層,寫出各層名稱及特點51、喀斯特地貌怎么形成?形成條件?喀斯特地貌是 可溶性巖經受水流溶蝕、 侵蝕以及巖體重力崩落、 坍陷等作用過程, 形成于地 表和地下各種侵蝕和堆積物體形態(tài)的總稱。52、黃土的特征,黃土地貌的影響因素53、板塊理論的內容與意義地球的巖石圈由若干個板塊構成, 名板塊之間存在著相對水平運動, 這是巖石圈運動或構造 運協的主要方式, 垂直運動是由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主要是
36、地幔物質的 熱力對流。板塊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海底新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運動機制和各種大陸地質現象。54、水情的要素55、地球表面特 佂56、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57、簡要分析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三、 論述1、試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正面影響1、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人類活動使生物圈的物質循環(huán)加快 2、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通過 高科技手段改良土壤,創(chuàng)造了新的品種3、人類的辛勤勞動荒山變成綠油油的農田4、使沙漠變成綠洲 5、建立三北防護林,有效抑制沙漠的蔓延 6、人類消滅有害物種,如四害等, 消滅有害生物,可以減少疾病在動物間的傳播,有利于保護珍惜物種7、通過基因重組,培養(yǎng)新物種 8、引進
37、新物種,如澳洲的屎殼郎分解牛羊的糞便9、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活動 10、人工降雨克服干旱,使當地生物存活11、利用高科技預測災難的發(fā)生,保護物種12、建立自然保護區(qū),保護珍惜動植物。負面影響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 愈來愈多的燃燒過程也在不斷地放出二氧化碳, 消耗大量的氧氣, 同 時還要排出二氧化硫、氟化氫、氯氣、氮氧化物等有毒氣體來污染環(huán)境2、城市的強烈噪聲是危害人們健康的一個因素 3、放射性物質 4、沙塵暴, 由于人類亂砍濫伐破壞森林和草原, 使沙塵暴頻頻發(fā)生 5、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現象 6、氟化氫致使臭氧層空洞擴大 7、水污染 8、 空氣污染 9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10、生物入侵 11、森林的減
38、少造成洪水。2、試述青藏鐵路在修建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一、高山缺氧 工程人員為了解決氧氣缺少影響工作人員工作 ,使的工程緩慢的問題 ,把大型制氧機帶 到了高原 ,為打造隧道的工程人員提供充足氧氣,當時洞中氧氣含量只相當于海拔 1000 米左右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二、凍土問題 凍土問題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凍土研究基地為了攻克凍土難題, 自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以 來,鐵道部高度重視青藏鐵路凍土攻關難題, 先后安排了上億元科研經費用于凍土研究, 并 組織多家科研院校的專家, 對青藏鐵路五大凍土工程實驗段展開科研攻關, 獲得了大量的科 研數據和科研成果。工程人員在高原動土上打了上千個水泥樁埋在動土下面,為鐵
39、路的運營提供充足的支撐力。三、保護環(huán)境 為了保護高原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動物,青藏鐵路僅環(huán)保投入就達20 多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 8,是目前我國政府環(huán)保投入最多的鐵路建設項目,并在全 國工程建設中首次引進環(huán)保監(jiān)理,首次與地方環(huán)保部門簽訂環(huán)境保護責任書。四、不影響動物遷徙 工作人員首次為野生動物開辟遷徙通道, 位于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清水河特大 橋,就是青藏鐵路專門為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遷徙而建設的。五、地形復雜問題 為了解決地形問題工程人員建設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車站唐古拉車站3、運用自然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知識論述如果大面積砍伐森林對氣候圈,水圈,土壤圈及生物圈的環(huán)境影響4、論
40、述西北干旱區(qū)的自然地理特征本區(qū)的優(yōu)勢是土地資源豐富,但降雨相對不足,又多大風和沙塵暴。5、簡述大氣從哪些途徑獲得能量(獲得能量的具體結構)6、從地球系統(tǒng)圈層相互作用的角度,論述中國三大自然區(qū)域在成因上的聯系 東部季風區(qū)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青藏地區(qū) 氣候和地貌兩基本因素決定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進而將其分為三大自然區(qū)。7、試述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過程的相互作用?8、試述地球表面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其成因 地球表層自然環(huán)境存在著一定的分異規(guī)律。 所謂地域分異規(guī)律, 是指地球表層自 然環(huán)境及其組成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規(guī)律, 即地球表層自然環(huán)境及其組成要 素,在空間上的某個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對一
41、致性, 而在另一方向表現出明顯的差 異和有規(guī)律的變化。一、緯度地帶性由于太陽輻射隨緯度不同而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 導致地球表面熱量由赤道向兩 極逐漸變少,因而產生地球表面的熱量分帶: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緯度 地帶性規(guī)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由于受海陸分布、 大氣環(huán)流、 洋流等因 素的影響, 緯度地帶性有時會受到干擾, 顯得沒有這么理想, 但緯度地帶性規(guī)律 卻是普遍存在的。二、干濕度分帶性全球陸地降水量的 89% 來自海洋濕潤氣團,而海陸間的水交換強度越深入內 陸越弱,因此導致了大部分大陸上的干濕度, 由海岸線附近向大陸內部發(fā)生規(guī)律 性的變化:沿海地帶比較濕潤,向內陸逐漸變干燥。簡言之
42、,由于海陸分布導致 的干濕度由海向陸的帶狀分布規(guī)律,就稱為干濕度分帶性。三、垂直帶性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大, 氣溫逐漸降低, 降水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 因而導致了 氣候、植被、 土壤和自然景觀呈現出垂直方向上的帶狀分布與變化, 這就是垂直 帶性。簡言之,垂直帶性就是自然景觀隨海拔高度而呈現出的帶狀分布與變化規(guī) 律。9、是從影響與控制地貌發(fā)育的因素出發(fā),闡述地貌分布的規(guī)律性。10、試從全球大氣環(huán)繞圖式出發(fā), 路數與分析地球行盛風帶的形成及全球降水量的分布規(guī)律。主要是因為不同緯度地區(qū)所得到的太陽輻射是不同的, 因而高低緯度間因太陽輻射而產生熱 量差異, 就會驅使大氣不斷地運動、 輸送和交換熱量, 由于
43、地球是自轉的, 存在地轉偏向力。 具體如下;(1)赤道及其兩側接受太陽光熱最多,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密度減小,氣壓降 低。這樣在南北緯 5之間的地區(qū),就形成了一個低氣壓帶 赤道低氣壓帶。(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南風)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逐漸向右偏轉成西南風, 最終的運動方向是在 30N 附近的高空偏轉成西風。(3) 這樣,來自赤道高空的空氣流,不斷地在30。N附近高空堆積,導致 30。N附近高空的 空氣垂直方向上下沉,從而使近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4)從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出的氣流(南北),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氣壓帶(北風),受 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右偏成東北風,
44、稱為東北信風。(5 )通過上述, 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地區(qū)輻合上升。 這樣,便在赤道與 30。 N 之間形成一個低緯度環(huán)流圈。 在近地面, 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北流出的一支氣流, 在地轉偏 向力的作用下逐漸向右偏轉成西南風,稱為盛行西風。( 6 )北極及其附近地區(qū)是緯度最高的地區(qū),接受到的太陽光熱最少,終年寒冷,空氣不斷 的冷卻收縮下沉,在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帶。從極地高氣壓帶向南流出的氣流(北風), 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逐漸向右偏轉成東北風,稱為極地東風。(7)冷而重的極地東風與暖而輕的盛行西風剛好在 60。 N 附近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 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裝修勞務分包合同范本
- 2024年小吃檔口的承包合同協議書
- 代理配股繳款協議專業(yè)版
- 家庭住宅客戶專用
- 正式授權加工合同書
- 房產中介銷售代理合同范例
- 電臺合作協議范本新
- 委托投資合同協議書模板
- 長期出租協議
- 改進版用工合同格式
- 4.3《課間》 (教案)-2024-2025學年一年級上冊數學北師大版
- 【班主任工作】2024-2025學年秋季安全主題班會教育周記錄
- 2024-2030年街舞培訓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發(fā)展趨勢前景預測報告
- 橡膠壩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表及填表說明
- 《2024版CSCO胰腺癌診療指南》更新要點 2
- +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摸底數學試卷
- 2023年法律職業(yè)資格《客觀題卷一》真題及答案
- 公司培訓工作報告6篇
- 2024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限公司校園招聘304人高頻考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血液透析患者安全管理應急預案及處理課件
- 音樂治療服務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前景展望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