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性下冊第1單元《氓》精品公開課獲獎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1頁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性下冊第1單元《氓》精品公開課獲獎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2頁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性下冊第1單元《氓》精品公開課獲獎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3頁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性下冊第1單元《氓》精品公開課獲獎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4頁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性下冊第1單元《氓》精品公開課獲獎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性下冊第1單元氓精品公開課獲獎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 【單元導讀】 中國的古典詩歌源遠流長,名家輩出,體式多樣,風格各異。詩經和楚辭是古典詩歌的源頭,分別開啟了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tǒng);漢樂府繼承詩經開創(chuà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在敘事詩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兹笘|南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詩是古典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領風騷;詞是古典詩歌的新發(fā)展,到了宋代,詞境逐漸拓展,技巧日臻成熟。通過本單元的研習,可以增進對古典詩歌體式和源流的了解。 學習本單元,要圍繞“詩意的探索”展開研習,品味詩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樂悲歡,把握詩歌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認識古典詩歌的

2、當代價值。還要結合以前所學,了解我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脈絡,并比較不同體裁的詩歌在節(jié)奏韻律、表現(xiàn)手法、藝術風格等方面的異同。 【文本解讀】 氓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自己從戀愛、結婚到被拋棄的過程,展示了她從情意綿綿到悲傷無助,再到激憤決絕的心路歷程,將敘事與抒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誦讀時,要仔細體會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變化,感受詩歌“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抒情特征。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詩經的文學常識。 2.把握氓的情節(jié)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3.了解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4.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把握氓的情節(jié)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了解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

3、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導入 在人類永恒的感情世界里,愛情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一、知人論世 1.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漢代時被尊為經典,始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又叫“國風”,是由不同地區(qū)的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的歌謠,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貴族統(tǒng)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

4、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歌;“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2.相關背景 氓是春秋時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時期封建的生產關系尚處于萌芽階段,封建思想意識還沒有形成完整體系,當時青年男女交往比較自由。鄭、衛(wèi)一帶的風俗更是浪漫,桑間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約、投桃報李,并常以詩歌互表衷腸。 3.了解詩經“六義” 所謂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就其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其表現(xiàn)手法而言的。 (1)風: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

5、、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把拧痹娛菍m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頌: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yè)的。 (4)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陳其事,鋪陳,排比。 (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6)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lián)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 4.解題 氓,民,這里指詩中的男主人公。 二、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氓(

6、mng)淇(q)愆(qin)筮(sh)咎(ji) 徂(c)靡(m)隰(x)蚩(ch)將(qing) 垝(gu)垣(yun)湯(shng)漸(jin)罔(wng) 咥(x)載(zi)葚(shn)泮(pn) (二)誦讀感悟 1.詩經以四言為主,四言詩讀時以“二二”為節(jié)拍,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文本 1.解釋詞語 (第一章)氓(民。這里指詩中的男主人公)之蚩蚩(忠厚的樣子。一說,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抱布貿(交換,買或賣)絲。匪(通“非”,不是)來貿絲,來即(就)我謀(商量,計議)。送子(你)涉淇,至于頓丘。

7、匪我愆(拖延)期,子無良媒。將(愿,請)子無(通“毋”,不要)怒,秋以為期。 概括段意:明確寫女子對定情情景的回憶。 (第二章)乘(登,升)彼垝垣(倒塌的墻。垝,毀壞、倒塌),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淚)漣漣。既見復關,載(動詞詞頭,無義)笑載言。爾卜(用火燒龜板,根據龜板上的裂紋推斷禍福)爾筮(用蓍草的莖占卦),體(卜筮的卦象)無咎(災禍)言。以爾車來,以我賄(財物)遷。 請概括段意:明確寫女子對出嫁情景的回憶。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潤澤的樣子)。于嗟(感嘆詞。于,通“吁”)鳩兮(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男子的通稱)耽(沉溺)!士之耽兮,猶可說(通“

8、脫”,脫身)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請概括段意:明確總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訓。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墜落)。自我徂爾(嫁到你家。徂,往),三歲(多年)食貧(食物貧乏,指生活貧困)。淇水湯湯(水勢很大的樣子),漸(濺濕、浸濕)車帷裳(車兩旁的布幔)。女也不爽(過錯),士貳(不專一,有二心,跟“壹”相對)其行。士也罔(無)極(標準),二三(有時二,有時三。意思是反復無常,感情不專一)其德。 請概括段意:明確正面描寫“氓”變心,以及女主人公對負心人的強烈憤慨。 (第五章)三歲為婦,靡(無、沒有)室勞(家里的勞苦活兒)矣。夙興(早起)夜寐(晚睡),靡有朝矣(沒有一天不是這樣)。言(助詞

9、,沒有實義)既遂(順心、滿足)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笑)其笑矣。靜言(助詞,無實義)思之,躬(自身)自悼(傷心)矣。 請概括段意:明確描寫女子婚后的辛勞和所受的虐待,哭訴男子的無情無義。 (第六章)及(同)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低濕的地方)則有泮(通“畔”,邊岸)。總角(指代少年時代)之宴(快樂),言笑晏晏(形容歡樂的樣子)。信誓旦旦(誠懇的樣子),不思其反(違反,指違背誓言)。反是(這,指誓言)不思,亦已(止、了結)焉哉! 請概括段意:明確寫女子被遺棄和堅強的性格。 2.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按照什么線索展開的? 明確一個女子的婚戀悲劇。情節(jié)線索:“戀愛”“婚變”“決絕

10、” 3.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思考2】把握形象,理解情感 1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為期”,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女主人公先言“子無良媒”,后又言“秋以為期”,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現(xiàn)了與“氓”私訂終身的草率。這樣寫為下文的悲劇做了鋪墊。 2女主人公婚后遭遇了哪些痛苦?請用簡明的語言從三個方面加以概括。 明確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靡室勞矣”“夙興夜寐”的家務勞苦“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無人傾訴的孤獨無助 3結合全詩看,女

11、主人公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詩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樣的形象? 明確 故事戀愛時結婚后被棄后 性格情深意切委曲求全傷情無奈、清醒剛烈 形象單純、勤勞、善良、溫柔、賢惠、堅強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的形象有何特點?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明確“氓”是一個不負責任、自私自利的負心漢。“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愛也隨風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恩愛,無情地拋棄了妻子,他是一個對家庭極不負責任的人。詩歌從他婚前到婚后的變化中,凸顯了他不負責任、感情不專一的品行和暴躁的性格,從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極不平等

12、的社會現(xiàn)實。 5女主人公對于男主人公的稱呼在不斷變化,試分析稱呼變化與女主人公感情變化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明確“氓”,意為“民”“外來的百姓”,這里用來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開始時用敘述語氣稱男方為“氓”,是因為雙方的婚姻關系未定,感情還較疏遠?!白印笔菍糯凶拥拿婪Q,當面稱對方為“子”,尊重,客氣,有禮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與對方建立婚姻關系的欲望。“復關”是借指住在復關的那個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熱戀中的女子對男子的熱烈思念?!盃枴笔堑诙朔Q代詞,直呼對方,是因為女子明白雙方的婚姻關系已定,感情的距離已拉近,這樣稱呼更加親切。“士”是對古代男子的通稱,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

13、訓,用“士”來稱呼丈夫,合身份,講究禮節(jié),卻也包含著嘲諷的意味。 【思考3】藝術手法,鑒賞評價 1賦、比、興是詩經常用的藝術手法,請具體分析這一手法在本詩中是如何運用的。 明確詩歌第一、二章采用賦的手法講述故事,寫男子求婚、女子戀愛、兩人結成夫妻的甜蜜回憶,纏綿情深。第三、四章比、興結合:皆以桑樹起興,從女子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女子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吧V绰?,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用“誡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誡女無與士耽”。第五章用賦的手

14、法敘述女子婚后的不幸。第六章賦兼比興:在抒情中敘事,相戀時,男子“信誓旦旦”,可在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時就厭棄她;以“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來比喻女主人公的憂愁痛苦沒有盡頭,比中有興,強烈地抒發(fā)了一腔怨憤,訴說了棄婦無邊無際的痛苦。全詩賦、比、興三者交替運用,使整首詩形式多樣,抒情含蓄而有余味。 2對比手法在本詩中有較突出的體現(xiàn),請作具體分析。 明確第一,人物形象的對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誠而深情;“氓”則虛偽、自私而絕情,兩相對比,個性鮮明。第二,男女不同境遇的對比:“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第三,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對比:“氓”始而蚩蚩,終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樂,終而凄苦。另外

15、,還有“不見復關”與“既見復關”的對比,“桑之未落”與“桑之落矣”的對比。這些對比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點和感情變化,深刻地揭示了詩歌的主題,反映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思考4】深度思考 1.氓中,女主人公婚姻失敗的原因在于氓還是女子本人? 明確(觀點一)主要責任在于“氓”?!芭膊凰?,士貳其行”說明女子并沒有過錯,而“氓”的行為卻前后不一了,這說明主要責任在于“氓”的變心。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政治、經濟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么悲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觀點二)主要責任在于女主人公。

16、女主人公婚前對“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地與他成婚?;楹蟮乃刻於荚诓賱诩覄?,忙于勞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變成了一個只會操持家務的機器人。一個單調乏味、沒有個性、沒有情趣的“木頭人”怎么能讓人繼續(xù)喜歡呢? 【思考5】對比與思考 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小題。 詩經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詩經十畝之間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問題:“重章疊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來表情達意的手法。詩經常常使用這種手法增加詩歌的表

17、達效果。請從上面兩首詩中選擇一首,對“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加以賞析。 明確示例一:這首詩全篇各章在結構和語言上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換了采、有、掇、捋、袺、襭等幾個字,描寫出婦女們采摘野菜的勞動過程,表現(xiàn)了她們勞作時歡愉的心情,烘托出勞動的熱鬧氛圍;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huán)的音樂感。(意思對即可) 示例二:這首詩全篇各章在結構和語言上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換了間、外、閑閑、泄泄、還、逝等幾個字,描寫出采桑結束之后,采桑者你歌我和,歡快同歸的場景;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huán)的音樂感。(意思對即可) 四、明晰主旨 詩歌敘述了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經過,批判男子的負心,揭示當時不

18、合理的婚姻帶給婦女深刻的痛苦。 五、拓展閱讀 美麗詩經 詩經是一個謎,它有太多的秘密沒有揭開??墒?,它實在太美了,使我們在殫精竭慮不勝疲憊的解謎失敗之后,仍然對它戀戀不舍。 詩經與我們的距離主要體現(xiàn)在我們對它的無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斷一點地說,有關詩經的現(xiàn)有“學術成果”大多數(shù)是出于推斷與猜測。對很多問題我們都各持見解而互不相讓。即便有些問題看來已被“公認”,但那也正是全體的無能為力。我舉幾個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總有一個神秘出身一樣,詩經的出身也頗撲朔迷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便有了“采詩說”和“獻詩說”。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詩”之說,且都說得極有詩意。但仔細推敲他們的說法,卻并無任何歷史根據。司

19、馬遷就沒有這種說法,左傳中也無這種說法。但我們卻又無力駁斥班固和何休,因為他們的說法雖然缺乏證據,卻是一個合理的推斷。更重要的是,否定這個說法,我們并不能提供一個更合理的說法。 與國風“采詩”說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來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獻詩”。這種說法也只有國語“召公諫厲王”中的一個孤證,且這“公卿至于列士獻詩”之“詩”是否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問題。況且,就一些尖銳的諷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對皇父等七個用事大臣的點名揭批,大約也不是“獻詩”的好材料。 詩經的搜集固然是一個問題,然而集中起來的詩,要把它按一定的規(guī)則編排成書,又是哪些人?最后畢其功的人是誰?司馬遷說此人是孔子,這當然是最好

20、的人選,但司馬遷并沒說明他這么說的證據。這個說法也受到后人的質疑。 就詩經本身,它的作者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但學術界已不把它當作問題,大家一致得過且過了??箲?zhàn)前,朱東潤先生在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上對“國風是民歌”的說法提出理據充分的質疑,卻不見有什么反響。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詩三百篇探故,仍沒見什么回應。我私下認為這種尷尬其實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過且過。 上述種種學術疑問并不影響我們對詩經的欣賞和喜愛。正如一位絕世佳人,她吸引我們的是她的美麗和風韻,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據世說新語載,東晉謝安曾問子弟詩經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謝玄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幾句,確實很美,但如果謝太傅問我,我一定回答陳風月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