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高中語文文言文課內(nèi)外詞匯對比題匯編60題【文言文閱讀一】(2022全國甲卷改編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所有試題。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睆垉x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煩一兵,
2、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背醪宦?,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背跏谷私^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笔拐叻磮蟪酰醮笈?,欲興師伐秦。陳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背醪宦牐?/p>
3、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lián)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2.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取曲沃”與“西取由余于戎”(諫逐客書)中的“取”字含義不
4、同。B.“其后秦欲伐齊”與“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中的“其”字含義不同。C.“子為寡人慮之”與“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中的“為”字含義相同。D“張儀南見楚王”與“南取百越之地”(過秦論)中的“南”字用法相同。3.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群臣聞見者畢賀”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中的“者”字含義不同。B.“諸士大夫皆賀”與“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諸”字含義不同。C.“而患必至也”與“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將伐顓臾)中的“患”字含義相同。D.“何也”意思是為什么呢,“何”與回鄉(xiāng)偶書“笑問客從何處來”中的“何”字含義不同。4. 下列
5、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其后秦欲伐齊”與“平伐其功”(屈原列傳)兩句中的“伐”字含義不同。B“惠王患之”與“無敵國外患”(孟子告子下)兩句中的“患”字含義相同。C.“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與“茍以天下之大”(六國論)兩句中的“茍”字含義相同。D“群臣聞見者畢賀”與“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兩句中的“畢”字含義不同。5.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敝邑欲伐之”與“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敝”字含義相同。B.“寡人自以為智矣”與“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兩句中的“以為”含義不同。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
6、土壤”是“國土”的意思,和現(xiàn)在漢語的“土壤”含義不同。D.“廣從六里”與“約從離衡”過秦論)兩句中的“從”字含義相同。6.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楚王大說”與“秦伯說”(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說”字含義相同。B.“不傷一人”與“何傷乎?”(侍坐)兩句中的“傷”字含義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與“而絕江河”(勸學)兩句中的 “絕”字含義不同。D.“則兩國兵必至矣”與“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六國論)兩句中的“兵”字含義不同。7.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楚王不聽”與“聽臣微志”(陳情表)兩句中的“聽”字含義相同。B.“
7、吾事善矣”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善”字含義不同。C.“子其弭口無言”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兩句中的“其”字含義相同。D.“與之伐齊”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不同。8.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弭口無言”與“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諫厲王弭謗)兩句中的“弭”字含義相同。B.“以待吾事”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兩句中的“以”字含義不同。C.“張儀反”與“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兩句中的“反”字含義相同。D.“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與“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
8、因”字含義不同。9.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兩句中的“因”字含義相同。B.“乃出見使者”與“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見”字含義不同。C.“楚兵大敗于杜陵”與“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后擊之,必大敗之”(左傳)兩句中的“大敗”含義不同。D.“夫秦所以重王者”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楊氏之子)兩句中的“夫”字含義不同。10.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齊、楚之交善”中的“之”為助詞,處在主謂之間,不譯,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用法相
9、同。B.“不榖得商于之田”中的“不榖”是先秦諸侯之長的謙稱,與老子“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中的“不榖”含義相同。C.“秦所以重王者”與“權,然后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兩句中 “重”的含義不同。D“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岳陽樓記)兩句中 “先”的含義不同。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張儀”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B.“子為寡人慮之”中的“慮”為“考慮”之意,與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中的“慮”含義相同。C.“今齊王之罪甚厚”與“有過不罪,無功受賞
10、”(韓非子五蠹)兩句中的“罪”字含義相同。D.“而大國與之歡”與“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琵琶行)兩句中的“歡”字含義不相同。12.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若此”中的“若”是假設連詞,翻譯為“如果”,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的“若”含義不同。B.“則是北弱齊”與“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如孀妻弱子”(列子湯問)兩句中的“弱”字含義相同。C.“私商于之地以為利”與“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荊軻刺秦王)兩句中的“私”字含義不同。D.“子獨不賀”與“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月夜)兩句中的“獨”字含義不同。13. 下列
11、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必受欺于張儀”與“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兩句中的“于”字含義不同。B.“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與“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兩句中的“于”字含義不同。C.“乃出見使者曰”與“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兩句中的“乃”字含義相同。D.“廣從六里”與“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xiāng)偶書)兩句中的“從”字含義不同。14.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欲興師伐秦”與“遙襟俯暢,逸興遄飛”(滕王閣序)兩句中的“興”字含義不同。B.“伐秦,非計也”與“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兩句中
12、的“計”字含義不同。C.“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與“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過秦論)兩句中的“亡”字含義相同。D.“遂舉兵伐秦”與“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兩句中的“舉”字含義相同。15.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秦與齊合”與“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兩句中的“與”字含義不同。B.“遂舉兵伐秦”與“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jīng)秦風無衣)兩句中的“兵”字含義相同。C.“計失于陳軫”與“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滕王閣序)兩句中的“失”字含義不同。D.“過聽于張儀”與“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史記魏公子列傳)兩句中的“過”字含義不同
13、。【文言文閱讀一】1.【答案】A【解析】A“約車”的“約”是“拴套、準備”之意,“與諸將約”的“約”是“約定”之意,二者含義不同。說法錯誤。B.“宣言”是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國家、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tài)以進行的宣傳號召,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C.“孤國”中的“孤”是孤單、孤立的意思;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是孤單之意,二者含義相同。說法正確。D. “陰合”的“陰”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指陰晦的氣象,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2. 【答案】C【解析】C項,前者為介詞,“替”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演奏”的意思;A項,前者
14、是“攻下”的意思,其賓語是處所,后者是“得到”的意思,其賓語是人物(由余);B項,前者是指示代詞“那”的意思,后者是人稱代詞“他們”;D項,“南”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名詞作狀語”。3. 【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名詞“禍患”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擔心”的意思;A項,前者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后者是“者”字結(jié)構(gòu)中的代詞,代指人;B項,前者是形容詞“眾”“多”的意思,后者是兼詞“之于”的意思;D項,前者是為什么的意思,后者是哪里的意思。4.【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動詞“憂慮”的意思,后者是名詞“禍患”的意思。A項,前者是“攻打”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C項,都是“如果”的意思;D項
15、,前者是副詞“全,都”的意思,后者是“完結(jié)”的意思。5. 【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形容詞“破敗”的意思,后者是“使破敗”的意思;B項,前者是“認為”的意思,后者是“用做” “把做成”的意思;C項,前者是“國土”“國家”的意思,后者是“土地”的意思;D項,都同“縱”。6.【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傷害”的意思,后者是“妨得”的意思;A項,都通“悅”,高興;C項,前者是“斷絕”的意思,后者是“橫渡”的意思;D項,前者是“軍隊”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7. 【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聽從”的意思,后者是“允許”“滿足”的意思;B項,前者是形容詞“好,完美”的意思,后者是動詞“
16、與交好”的意思:C項,都是語氣副詞,表祈使,可譯為“還是”“可要” ;D項,前者是介詞“和”“跟”的意思,后者是動詞“親附”“結(jié)交”的意思。8. 【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閉”的意思,“弭口”即閉口;后者是“禁止”“消除”的意思,“弭謗”即“禁止非議”“消除誹謗”。B項。前者是目的連詞“來”;后者是介詞“因為”;C項,二者都通“返”,都是“返回”的意思;D項,前者是副詞“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介詞“由,通過”的意思。9. 【答案】B【解析】B項二者都是“接見”的意思;A項,二者都是介詞“趁機”的意思;C項,前者是“慘重的失敗”的意思;后者是“戰(zhàn)勝,使失敗”的意思,二者最大區(qū)別是:后者“
17、大敗”后有賓語“之”,所以是使動用法;D項,前者是句首發(fā)語詞;后者與“子”合稱“夫子”,表示對年長而學問好的人的尊稱。10. 【答案】A【解析】A項,前者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翻譯為“齊楚的交情”;后者為助詞,處在主謂之間,不譯。B項,二者都是謙稱之詞,含義相同。C項,前者是“重視”的意思,后者是 “重量大”“比重大”的意思;D項,前者是形容詞,“先于秦”的省略;后者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先”即“把放在前面”。11. 【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名詞“罪惡”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懲罰、治罪”的意思。A項描述正確;B項正確,后者也是動詞“考慮”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交好,
18、交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詞“歡樂、快樂”的意思。12. 【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削弱”“使衰弱”的意思;后者是“年幼、年少”的意思。A項,前者假設連詞,后者是動詞“像”“好像”的意思。C項,前者是動詞“占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詞“私下、偷偷地”的意思。D項,前者是副詞“唯獨”“只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詞“獨自”的意思。13.【答案】A【解析】A項,二者都是介詞,表被動。B項前者是介詞“從”“到”的意思,后者是介詞“對、對于”的意思。C項,二者都是副詞“才”的意思。D項,前者通“縱”,“長、豎”的意思;后者是介詞“從”“自”的意思。14. 【答案】D【解析】D項,前者是“興起、興”的意思;后
19、者是“殺盡”的意思。A項,前者是動詞“派遣、發(fā)動”的意思;后者是名詞“興致、情趣”的意思。B項,前者是名詞“好計策、計謀”的意思;后者是動詞“商議,謀劃”的意思。C項,二者都是“損失、丟失”的意思。15. 【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軍隊”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A項,前者是并列連詞“和”的意思;后者是動詞“給予”的意思。C項,前者是“錯失”的意思;后者是“迷失”,引申為“仕途不遇”的意思。D項,前者是副詞“過分、過于”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探望、拜訪”的意思?!緟⒖甲g文】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秦地)曲沃。后來秦想要進攻齊國,由于齊、楚友好,秦惠王為此憂慮,對張儀說:“我想要發(fā)
20、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系正密切,請你為我考慮一下,怎么辦呢?”張儀說:“請大王為我準備車馬和金錢,讓我試試看。”于是張儀去南方楚國見到楚懷王,說:“現(xiàn)在對秦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最嚴重的,秦國準備征討齊國,然而楚國跟齊國交好。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我勸說秦王獻上商于的土地,方圓六百里。如果這樣,楚國就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在西面對秦國施有恩惠,且獲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這就是一舉三得的上策?!背淹醴浅8吲d,在朝堂上宣布說:“我已經(jīng)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甭犚娺@話的群臣都向懷王道賀,陳軫最后晉見,唯獨不向懷王道賀。懷王說:“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
21、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陳軫回答說:“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會招來禍患?!睉淹鯁枺骸盀槭裁矗俊标愝F回答說:“秦王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還沒有得到秦國的割地卻先和齊國斷絕邦交,是讓楚國陷于孤立狀態(tài)啊,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楚國如果先跟齊國斷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張儀欺騙。結(jié)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后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一定會進攻楚國?!背醪宦爮?,說:“我的計劃已經(jīng)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懷王派使者跟齊國斷絕
22、邦交。張儀回到秦國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秦齊的盟約暗中締結(jié)成功。楚國派遣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是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背构?jié)回國報告楚懷王,懷王大怒,準備發(fā)兵去攻打秦國。陳軫說:“攻打秦國,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不如趁此機會將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跟秦連兵伐齊,這樣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里的再從齊國補償回來?!背淹鯖]有采納,于是發(fā)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合兵,楚軍在杜陵慘敗。可見,楚國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和諸侯也并非軟弱,之所以會陷入幾乎亡國的慘境,是懷王沒有采納陳軫的忠告,而過于聽信張儀的緣故?!疚难晕拈喿x二】(20
23、22全國乙卷改編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刈厥敵,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
24、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鄙酃觯芄?,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yǎng)之?!标套釉唬骸俺悸勚?,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本肮唬骸爸Z?!庇谑抢先跤叙B(yǎng),鰥寡有室。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
25、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蹦肆T臺役。(節(jié)選自說苑貴德)1.下列對文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zhàn))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D“公悲之”與“心中??啾笨兹笘|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1. 【答案】A【解析】A項不同,前者讀s為“讓吃”的意思,后者讀sh,為“吃”的意思;B項均為“放逐,流放”之意。C項不同,前者為否定副詞“不”,后者為動詞“倒下”;D項不同,
26、前者為形容詞為動用法,“為悲傷”,后者為形容詞,悲傷,悲苦。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與“乘桴浮于?!保ㄕ撜Z公冶長)兩句中的“浮”字含義相同。B.“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與“有大石當中流”(石鐘山記)兩句中的“中流”含義相同。C.“吳起對曰”與“肯與鄰翁相對飲”(客至)兩句中的“對”字含義不同。D“在德不在險”與“其險也如此”(蜀道難)兩句中的“險”字含義不同。2.【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動詞“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B項,意義相同,都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項,前者是“回答、對答”的意思,后者是“彼此相向”的意思。D項
27、,前者是名詞“險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是“艱險”的意思。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顧謂吳起曰”與“忍顧鵲橋歸路”(鵲橋仙)兩句中的“顧”字含義相同。B.“夏桀之居”與“居則曰,不吾知也”(侍坐)兩句中的“居”字含義相同。C.“德義不修”與“修之于朝廷”(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修”字含義不同,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與“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固”字含義不同。3.【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A項,兩個“顧”都是“回頭看”的意思;C項,前者是“學習、鍛煉和培養(yǎng)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訂”的意思;D項,前
28、者是“險固”的意思,后者是“頑固”的意思。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之養(yǎng)之”與“最難將息”(聲聲慢)兩句中的“將”字含義不同。B.“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與“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陳情表)兩句中的“逮”字含義不同。C.“守國之本也”與“人窮則反本”(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本”字含義相同。D.“是奪民時也”與“舅奪母志”(陳情表)兩句中的“奪”字含義相同。4.【答案】D【解析】D項,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強行改變”的意思;A項,前者是“撫養(yǎng)”的意思,后者是“調(diào)養(yǎng)”的意思;B項,前者是“達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C項,都是“根本”的意思。5下列
29、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若君不信德”與“若入的為壽”(鴻門宴)兩句中的“若”字含義不同。B“咸刈厥敵”與“咸來問訊”(桃花源記)兩句中的“咸”字含義相同。C“臣聞愛其人者”與“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兩句中的“愛”字含義相同。D“武王克殷”與“能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克”字含義不同。5.【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動詞“喜愛”的意思,后者是動詞“吝惜”的意思;A項,前者是假設連詞“如果”的意思,后者是第二人稱代詞“你”的意思;B項,兩者都是副詞“全”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攻克”的意思,后者是能愿動詞“能夠”的意思。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
30、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凡所以貴士君子者”與“所以游目騁懷”(蘭亭集序)兩句中的“所以”含義相同。B.“在予一人”與“舉以予人”(六國論)兩句中的“予”字含義不同。C“咸刈厥敵”與“思厥先祖父”(六國論)兩句中的“厥”含義相同。D.“臣聞之”與“謹拜表以聞”(陳情表)兩句中的“聞”字含義不同。6.【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的原因”,后者表目的或方式,“用來”;B項,前者通“余”,作代詞“我”講,后者是“給”的意思;C項,都是代詞“其”;D項,前者是“聽到”的意思,后者是“使聽到”的意思。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惟仁是親”與“是心足以
31、王矣”(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是”字含義不同。B.“無罪者活之”與“某知罪矣”(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罪”字含義相同。C.“景公游于壽宮”與“秦時與臣游”(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游”字含義相同。D.“百姓有過”與“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兩句中的“過”字含義不同。7.【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動詞“游覽”的意思,后者是動詞“交好”的意思;A項,前者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后者是代詞“這”的意思;B項,都是“罪過”的意思;D項,前者是“過錯”的意思,后者是“責怪”的意思。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罪者活之”中的“活”是“使活下來”的意思,與“項伯殺人,臣活
32、之”(鴻門宴)中的“活”字含義不同。B.“田其田”中的第一個“田”為動詞,與“蓮葉何田田”(江南)中的“田”字含義不同。C.“睹長年負薪”中的“負”是“背”的意思,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句中的“負”字含義相同。D.“樂賢而哀不肖”中的“不肖”是名詞“無才德之人”,與“臣等不肖,請辭去”(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不肖”含義不同。8.【答案】A【解析】A項,“活”字含義相同,都是“使活下來” 的意思;B項,前者是動詞“耕作”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詞“茂盛”的意思;B項,都是“背著”的意思;D項,前者是“無才德之人”的意思,后者是動詞“無才德”的意思。一般來說,詞性(即用法)不同,
33、意義也不同。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晉平公春筑臺”中的“公”是爵位名,與“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史記陳涉世家)中的“公”字含義不同。B“鰥寡有室”與“寡人之于國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字含義不同。C.“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中“者”是音節(jié)助詞,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季氏將伐顓臾)中的“者”的用法不同。D“乃罷臺役”中的“罷”是停止的意思,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罷”字含義不同。9.【答案】C【解析】C項,“古者”“昔者”中的“者”處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后面,作音節(jié)助詞,表停頓,不翻譯。A項,前者是爵位名,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后者是
34、第二人稱代詞,上對下的尊稱。B項,前者是“老而無夫之人”,后者是“寡德”的意思,“寡人”是“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D項,前者是“停止”的意思,后者是“貶低排斥”的意思。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靡使有余”與“大母過余曰”(項脊軒志)中的“余”字含義不同。B.“以其仁而有德也”與“以手撫膺坐長嘆”(蜀道難)中的“以”字含義不同。C.“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中的“老”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第二個“老”字含義相同。D.“論而供秩焉”與“復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辭)中的“焉”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10.【答案】D【解析】D項
35、,前者是句末語氣詞,后者是疑問代詞“什么”;A項,前者是“殘余”的意思,后者是第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B項,前者是連詞“因為”的意思,后者是介詞“用”的意思;C項,都是“老人”的意思。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與“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兩句中的“之于”含義相同。B.“饑者則食之”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兩句中的“者”字含義相同。C.“寒者則衣之”與“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兩句中的“衣”字含義和用法相同。D.“育之長之”與“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兩句中的“長”字含義不同。11.
36、【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之有衣服穿,后者是名詞的一般動用,穿絲帛做的衣服;A項,二者含義是“對于”,兩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特征完全一樣,其用法和意義也是相同的。B項,“者”作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jié)構(gòu),用以指代人、事、物。D項,前者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之長大;后者是形容詞,年長,相比之下年紀大。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與“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兩句中的“下”字含義相同。B.“美哉乎河山之固也”與“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少年中國說)兩句中的“哉”字含義相同。C.“昔三苗氏左
37、洞庭而右彭蠡”與“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江城子密州出獵)兩句中的“左”字含義不同。D.“而禹滅之”中的“禹”指的是“大禹”,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史稱大禹、帝禹,作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稱為夏禹。12.【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往下走;后者是方位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向下。B項,二者句式完全一致,都是主謂倒裝句,“哉”作語氣詞,表示感嘆。比較虛詞重點看結(jié)構(gòu)語境!C項,前者方位名詞作動詞,是“左邊有”的意思;后者是名詞,意思是“左手”。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湯放之”中的“湯”指的是“商湯”,滅
38、了夏王朝,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其勢力所及,遠遠超過了夏王朝。湯滅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礎。B.“船中之人盡敵國也”與“春蠶到死絲方盡”(李商隱無題)兩句中的“盡”字含義相同。C.“惡其余胥”與“以小易大,彼惡知之?”(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惡”字含義不同。D.“使各居其宅”與“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兩句中的“使”字含義不同。13.【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全都是”的意思;后者是動詞,“吐盡”的意思。C項,前者是動詞“厭惡”的意思;后者是疑問副詞“怎么”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讓”的意思;后者是“假如”的意思,“向使”二字都表示假設。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
39、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變舊新”與“是故無貴無賤”(師說)兩句中的“無”字含義相同。B.“景公游于壽宮”與“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兩句中的“于”字含義不同。C.“樂賢而哀不肖”與“尊賢而重士”(過秦論)兩句中的“賢”字含義不同。D.“晏子”又名“晏嬰”,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聰穎機智,能言善辯。14.【答案】C【解析】C項,兩處的“賢”都處在賓語的位置上,都是形容詞作名詞,“賢人”的意思。A項的“無”都是“無論”的意思,前者“無”后有“舊新”,后者“無”后有“貴、賤”,根據(jù)語境(后面所跟兩種相反的事物)可推斷。B項,前者是介詞,意思是“在”;后者是介詞,意
40、思是“比”。一個結(jié)構(gòu)是“動詞+于”,另一個結(jié)構(gòu)是“形容詞+于”,結(jié)構(gòu)不同,意義和用法也不相同。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與“之子于歸,宜室其家”(詩經(jīng)周南桃夭)兩句中的“之”字含義不同。B.“晉平公春筑臺”與“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句中的“春”字含義相同。C.“是奪民時也”與“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是”字含義不同。D.“乃罷臺役”與“役聰明之耳目”(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的“役”字含義不同。15.【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名詞作狀語,“在春天”的意思;后句是名詞“春光、春景”的意思。A項,前者
41、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譯為“沒人供養(yǎng)的年老病弱之人”;后者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那”,用于名詞之前。C項,前者是代詞“這”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詞“對的、正確的”的意思;D項,前者是“勞役”的意思,后者是“役使”的意思?!緟⒖甲g文】圣人對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對待嬰兒一樣?。○囸I時就給他飯吃,寒冷時就給他衣服穿,扶持他調(diào)養(yǎng)他,撫育他成長,唯恐他不能長大。魏武侯乘船順西河而下,行到中流,回頭對吳起說:“真美啊,河山這樣的險固!這是魏國的寶貝?!眳瞧鸹卮鹫f:“國家的穩(wěn)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險要的地形。從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道德仁義,因而大禹消滅了他們。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黃河、濟水,右有太華山,
42、伊闕在南邊,羊腸坂在北面,執(zhí)政不講仁愛,因而商湯就放逐了他。由此看來,國家的穩(wěn)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險要的地形。如果您不修德政,那么船上的這些人都會變成您敵國的人?!蔽何浜钫f:“講得好!”周武王戰(zhàn)勝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并問他道:“將怎么對待殷商的官員和民眾呢?”姜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喜歡那個人,就兼及他房上的烏鴉;憎恨那個人,就連他房外的籬笆也厭惡。全部殺掉那些敵人,不要使他們留有殘余,怎么樣?”武王說:“不行?!苯顺?,邵公進來,武王問他:“如何處置殷商臣民?”邵公回答說:“有罪的殺掉他,無罪的就讓他活命,怎么樣?”武王說:“不行?!鄙酃顺?,周公旦進來,武王問他:“如何處置殷商臣民?”周公說:
43、“讓他們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種自己的土地,對舊人新人一視同仁,只要是仁德的人就親近他。老百姓有了罪過,都是國君一人的責任?!敝芪渫跽f:“胸懷廣大啊,天下能夠平定了?!贝蠓簿踝鹬刭t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nèi)蕫鄱卸鞯?。齊景公在壽宮游玩,看見有老年人背著柴并面帶饑色。齊景公為此悲傷,他長嘆一聲說:“命令官府供養(yǎng)他?!标虌胝f:“我聽說:喜愛有才德的賢人而哀憐無才德的人,這是守國的根本?,F(xiàn)在您哀憐老人并且恩惠無所不及,這是治國的根本?!饼R景公面帶喜色地笑了。晏嬰說:“圣明的帝王見到賢人而喜歡賢人,見到無才德的人就哀憐他們?,F(xiàn)在我請求對沒人供養(yǎng)的年老病弱之人,沒有家室的鰥夫寡婦,分別不同的等級供給他們
44、的生活用度。”齊景公說:“好吧?!庇谑牵昀喜∪醯娜擞袊夜B(yǎng),鰥夫寡婦都有了家室。晉平公在春季修筑亭臺,叔向說:“不可以。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務必施行,寬緩刑罰并急于民時?,F(xiàn)在春季修筑亭臺,這是侵占農(nóng)時。難道這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被后世稱道的國君嗎?”晉平公說:“好?!庇谑蔷屯V沽诵拗づ_的勞役?!疚难晕拈喿x三】(2022新高考卷改編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蓖踉唬骸肮讶嗽缸又幸?!”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泵蠂L君曰:“夫敢
45、借兵者,以忠王也?!蓖踉唬骸翱傻寐労??”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壁w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
46、:“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蹦藶橹鸨巳f、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割地請降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鞍俪恕薄扒С恕背S米鞅Φ拇Q。C“為趙蔽”
47、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xiàn)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答案】C【解析】前者譯為“成為趙國的屏障”;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動。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將伐魏”與“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將”字的含義不同。B.“魏王聞之”與“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兩句中的“之”字的含義不同。C.“告之曰”與“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出師表)兩句中的“告”字的含義相同。D.“子為寡人謀”與“僵臥孤村不自
48、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兩句中的“為”字的含義相同。2.【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告訴”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A項,前者是副詞“將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將軍”的意思。B項,前者是代詞,代指“秦國準備攻打魏國”;后者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作定語后置的標志。D項,二者都是介詞“替,給”的意思。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聞之”與“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兩句中的“聞”字含義不同。B“夜見孟嘗君”與“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兩句中的“夜”字含義不同。C.“秦且攻魏”與“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兩句中的“且”字含義相
49、同。D“孟嘗君之趙”與“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兩句中的“之”字含義相同。3.【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將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動作“攻”即將發(fā)生;后者是“將近”的意思,后面跟表示時間的名詞。A項,前者是“聽說”的意思,后者是“聽見”的意思;B項,前者是名詞作狀語,翻譯為“在夜里”,后者是“夜晚”的意思;D項,二者含義都是動詞“到”的意思。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可得聞乎”意思是能講給我聽聽嗎?“聞”使動用法,其后省略賓語“余”,即趙王。B.“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中的“兵”是軍隊的意思,與詩經(jīng)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中的“兵
50、”含義相同。C.“魏之兵非能弱于趙”與“而青于藍”(勸學)兩句中的“于”用法和意義相同。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與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含義不同。4.【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軍隊”的意思,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C項正確,符合結(jié)構(gòu)“形容詞+介詞(于)”,“于”表示比較。D項,前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者意思是“是用來的”。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愿子之行也”與“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愿”字含義相同。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為盟,古人盟會時,嘴唇涂上牲畜的
51、血,表示誠意,舊時指宣誓締約,現(xiàn)指階級的聯(lián)合,國與國的聯(lián)合。C.“許諾”的意思是“同意,應允”,與史記項羽本紀“項伯許諾”中的“許諾”含義相同。D.“歲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豐熟?!笆臁敝钢参锏墓麑嵒蚍N子長成,又特指莊稼可收割或有收成。5.【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動詞“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詞“愿望”的意思。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王尚未許也”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酬樂天詠老見示)兩句中的“尚”字含義相同。B.“臣效便計于王”與“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兩句中的“效”字含義相同。C.“王不用臣之忠計”與“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52、九章涉江)兩句中的“用”字含義不同。D.“魏王折節(jié)割地”中的“折節(jié)”意思是魏王主動改變志節(jié)、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6【答案】B【解析】A項,二者都是副詞,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動作行為仍在繼續(xù)。B項,前者是“貢獻、進獻”的意思,后者是“效果、功效”的意思;C項,前者是“使用、采納”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嘗君”名文,食客數(shù)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B.“寡人愿子之行也!”與“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兩句中的“之”字含義相同。C.“文
53、愿借兵以救魏”與“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以”字含義相同。D.“燕王尚未許也”與“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保〞鴳崳﹥删渲械摹霸S”字含義不同。7【答案】C【解析】B項,二者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子之行”本是一個獨立的句子,加“之”后就變成這個句子的賓語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個獨立的句子,加“之”后就變成這個句子的賓語了。C項,前者是目的連詞,連結(jié)兩個動詞,譯為“來”;后者是介詞,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詞,譯為“因為”“由于”。D項,前者是動詞“答應”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期望”的意思。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54、)A“臣效便計于王”與“難于上青天”(蜀道難)兩句中的“于”字含義不同。B.“文請行矣”與“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兩句中的“行”字含義相同。C.“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與“恐托付不效”(出師表)兩句中的“恐”字含義相同。D.“秦必去矣”與“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必”字含義不同。8【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動詞“離開”的意思,后者是名詞“行為”的意思。A項,前者是介詞“對、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詞“比”的意思。C項,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測。D項,前者是副詞“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設連詞“倘偌,假如”的意思。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
55、正確的一項是( )A“以國之半與秦”與“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史記項羽本紀)兩句中的“與”字含義相同。B.“秦必去矣”與“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兩句中的“去”字含義不同。C.“秦已去魏”與“已矣乎!”(歸去來兮辭)兩句中的“已”字含義相同。D.“魏王悉韓、魏之兵”與“悉使羸兵負草填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兩句中的“悉”字含義不同。9 【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副詞“已經(jīng)”或“之后”的意思;后者是動詞“停止”“算了吧”的意思。A項,二者都是動詞“給予”的意思。B項,前者是動詞“離開”的意思,引申為“撤軍”。后者是“相距、距離”的意思。D項,前者做動
56、詞,根據(jù)語境翻譯為“率領所有的”,后者是副詞,全部,全都的意思。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國之利也”與“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兩句中的“利”字含義不同。B.“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與“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莊子養(yǎng)生主 )兩句中的“而”字含義相同。C.“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與“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兩句中的“雖”字含義相同。D.“燕不救魏”與“或師焉,或不焉”(師說)兩句中的“不”字含義不同。10【答案】B【解析】B項,前者是連詞,連結(jié)動詞“出”和“望”,兩個動詞有先后關系
57、,所以這里“而”表示順承,翻譯為“就”。后者是連詞,表示轉(zhuǎn)折關系,翻譯為“可是”。A項,前者是名詞“利益”“好處”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詞“快、迅猛”的意思。C項,二者都表示假設關系,翻譯為“即使”。D項,前者是否定副詞,暗示前后句為否定的假設關系。后者通“否”,根據(jù)語境,翻譯為“不從師”。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請行矣”與“于是公子請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兩句中的“請”字含義不同。B.“又西借秦兵”與“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兩句中的“西”字含義相同。C.“王且何利?”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兩句中的“何”字含義相同。D.“
58、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與“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yǎng)生主)兩句中的“乎”字含義不同。11【答案】C【解析】C項,前者的意思是“有什么”,后者是動詞,通“呵”,意思是“問,盤問,詰問”。A項,前者是“請求”“懇請”的意思,后者是“邀請”的意思。B項,二者都是方位名詞作狀語,翻譯為“向西”。其共同特征是結(jié)構(gòu)相同,都是“西+動詞”結(jié)構(gòu)。D項,前者是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翻譯為“呢”;后者是用作形容詞、副詞詞尾。相當于“然”。1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與“度道里會遇之禮畢”(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的“道里”的含義相
59、同。B.“寡人聽子”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兩句中的“聽”字的含義不同。C.“乃為之起兵八萬”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兩句中的“乃”字的含義不同。D.“以從田文”與“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兩句中的“從”字的含義不同。12【答案】C【解析】C項,前者是副詞“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副詞“竟然”的意思。A項,二者的意思是“路上行程、路程”。B項,前者是“聽從”的意思;后者是“聽到”的意思。D項,前者是動詞“跟隨”的意思,后者古同“縱”,南北方向,也指合縱的盟約。1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為之起兵八萬”與“海內(nèi)大
60、亂,將軍起兵江東”(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兩句中的“起”字的含義相同。B.“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與“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阿房宮賦)兩句中的“輸”字的含義相同。C.“魏王大說曰”與“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琵琶行)兩句中的“說”字的含義不同。D.“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與“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詩經(jīng)蒹葭)兩句中的“且”字的含義相同。13【答案】A【解析】A項,前者是“派遣”的意思,后者是“起義,起事”的意思。B項,二者都是“運輸、輸送”的意思。C項,前者通“悅”,“高興”的意思。后者是動詞“敘說”的意思。D項,二者都是連詞,表示遞進關系,翻譯為“而且”。1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青春砥礪心共筑美好夢
- 夏季安全教育家長會
- 手術室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
- 初級會計實務-歷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真題節(jié)選
- 基于改進模型參考自適應的直線感應電機模型預測推力控制研究
- 2025版部隊食堂承包與營養(yǎng)膳食服務合同范本3篇
- 小學生雙減五項管理
- 二零二五年度大型工程項目現(xiàn)場環(huán)保責任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版無產(chǎn)權房屋租賃保險合同3篇
- 2025版消防通道維護及清理服務合同2篇
- 2024年高純氮化鋁粉體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
- 安檢人員培訓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 英語試題
- 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及施工現(xiàn)場易發(fā)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環(huán)節(jié)的預防監(jiān)控措施
- 春節(jié)節(jié)后收心會
- 《榜樣9》觀后感心得體會四
- 2023事業(yè)單位筆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題庫(含答案)
- 七年級下冊英語單詞表(人教版)-418個
- 化學-廣東省廣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檢測卷(一)試題和答案
- 交警安全進校園課件
- 2025四川中煙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