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痹 證 概述病因病機診查要點 辨證論治預防調護結語臨證備要第一頁,共五十五頁。一定義: 痹證是感受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體筋骨、關節(jié)、肌肉等處發(fā)生疼痛、酸楚、重著、麻木,灼熱、屈伸不利、甚或關節(jié)僵硬、腫大、變形等病癥的一種疾病。輕者病在四肢關節(jié)肌肉重者可內舍于臟。第二頁,共五十五頁。二文獻摘要: 1.?內經?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對其病因病機、證候分類以及轉歸、預后等均作了較詳細的論述。?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素問四時逆從論?云:“厥陰有余病陰痹,缺乏病生熱痹。第三頁,共五十五頁。2張仲
2、景?金匱要略?有濕痹、血痹、歷節(jié)之名,其中歷節(jié)病的特點是遍歷關節(jié)疼痛,所創(chuàng)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等方,至今仍為臨床常用。 第四頁,共五十五頁。3巢元方?渚病源候淪?又稱為“歷節(jié)風。 朱丹溪?格致余淪?又稱“痛風。 王肯堂?證治準繩?對膝關節(jié)腫大者稱為“鶴膝風,手指關節(jié)腫大者稱為“鼓槌風。第五頁,共五十五頁。李中梓?醫(yī)宗必讀痹?說明“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那么。葉天士對痹久不愈,邪入于絡,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并重用蟲類藥剔絡搜風,對臨床均有較大指導意義。 第六頁,共五十五頁。三范圍 本病的臨床表現多與西醫(yī)學的結締組織病、骨與關節(jié)等疾病相關,常見疾病如: 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反響性關節(jié)
3、炎、肌纖維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增生性骨關節(jié)炎等。第七頁,共五十五頁。 痹證的發(fā)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huán)境及飲食習慣等有密切關系。 正虛衛(wèi)外不固是痹證發(fā)生的內在根底,感受外邪是痹證發(fā)生的外在條件。邪氣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為其病機根本,病變多累及肢體筋骨、肌肉、關節(jié),甚那么影響臟腑。病因第八頁,共五十五頁。風寒濕邪素體虛弱 乘虛入侵肌肉關節(jié)筋脈風濕熱邪 素體陽盛 或陰虛陽亢 寒邪入里化熱流注經絡關節(jié) 經 絡 阻 滯 氣 血 運 行 不 暢風寒濕痹風濕熱痹停痰 關節(jié)腫脹畸形久病留瘀 肝腎氣血虧虛 心痹 痹 證病因病機示意圖第九頁,共五十五頁。病理小結一涉及臟腑病位 病位:筋脈、關節(jié)、肌
4、肉 涉及臟腑:心、脾、肝、腎 二病理因素:風、寒、濕、熱、痰、瘀 三病機關鍵:經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第十頁,共五十五頁。初期:邪在經脈,累及筋骨、肌肉、關節(jié)實證病久:耗傷氣血,損及肝腎 虛實夾雜久治不愈痰瘀阻絡尪痹內舍臟腑臟腑痹病勢及轉歸:第十一頁,共五十五頁。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 1臨床表現為肢體關節(jié)、筋骨、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那么關節(jié)劇痛、腫大、僵硬、變形。 2發(fā)病及病情的輕重常與勞累以及季節(jié)、氣候的寒冷、潮濕等天氣變化有關,某些痹證的發(fā)生和加重可與飲食不當有關。 3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不同年齡的發(fā)病與疾病的類型有一定的關系。第十二頁,共五十五頁。二、病證鑒別痹證與痿
5、證的鑒別:第十三頁,共五十五頁。1相關部位的骨關節(jié)x線和CT等影像學檢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診斷和了解骨關節(jié)疾病的病變部位與損傷程度。2實驗室檢查如抗溶血性鏈球菌“O、紅細胞沉降率、C反響蛋白、黏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類風濕因子、血清抗核抗體、血清蛋白電泳,血尿酸鹽以及關節(jié)鏡等檢查,有助于西醫(yī)相關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3心電圖、有關血清酶及心臟彩色超聲多普勒等檢查可提示痹證是否內舍入心。 三、相關檢查第十四頁,共五十五頁。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一). 辨邪氣的偏盛 (二). 區(qū)分虛實第十五頁,共五十五頁。行痹痹痛游走不定屬風邪盛;痛痹痛勢較甚,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屬寒邪盛;著痹關節(jié)酸痛、重著、漫腫
6、屬濕邪盛熱痹關節(jié)腫脹,肌膚锨紅,灼熱疼痛屬熱邪盛。痰關節(jié)疼痛日久,腫脹局限,或見皮下結節(jié);瘀關節(jié)腫脹,僵硬,疼痛不移,肌膚紫暗或瘀斑等。第十六頁,共五十五頁。實痹證新發(fā),風、寒、濕、熱之邪明顯者;虛痹證日久,耗傷氣血,損及臟腑,肝腎缺乏;虛實夾雜病程纏綿,日久不愈, 常為痰瘀互結,肝腎虧虛、氣血缺乏之證。第十七頁,共五十五頁。二、治療原那么治療根本原那么祛邪通絡,緩急止痛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痰、行瘀,兼顧“宣痹通絡。還宜重視養(yǎng)血活血,即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寒宜結合溫陽補火,即所謂“陽氣并那么陰凝散治濕宜結合健脾益氣,即所謂“脾旺能勝濕,氣足無頑麻。 久痹正虛者,應重視扶正,補
7、肝腎、益氣血是常用之法。 第十八頁,共五十五頁。三、證治分類 1.風寒濕痹1行痹2痛痹3著痹2.風濕熱痹3.痰瘀痹阻證4.肝腎兩虛證第十九頁,共五十五頁。(1)行痹主證:肢體關節(jié)、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 可涉及肢體多個關節(jié),疼痛呈游走性兼證:初起可見有惡風、發(fā)熱等表證舌脈: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緩。證機概要:風邪兼夾寒濕,留滯經脈,閉阻氣血。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代表方:防風湯加減。本方有發(fā)散風寒、祛濕通絡作用,適用于痹證風邪偏盛,游走性關節(jié)疼痛。1風寒濕痹第二十頁,共五十五頁。常用藥:防風、麻黃、桂枝、葛根祛風散寒, 解肌通絡止痛;當歸養(yǎng)血活血通絡;茯苓、生姜、大棗、甘草健脾滲濕,調和營衛(wèi)
8、。加減:腰背酸痛為主者,多與腎氣虛有關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xù)斷假設見關節(jié)腫大,苔薄黃,邪有化熱之象者宜寒熱并用,投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第二十一頁,共五十五頁。(2)痛痹主證:肢體關節(jié)疼痛,痛勢較劇,部位固定,遇寒那么痛甚,得熱那么痛緩兼證:關節(jié)屈伸不利,局部皮膚或有寒冷感舌脈: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緊。證機概要:寒邪兼夾風濕,留滯經脈,閉阻氣血。治法:散寒通絡,祛風除濕。代表方:烏頭湯加減。本方重在溫經散寒止痛,適用于痹證寒邪偏盛,關節(jié)疼痛明顯。 第二十二頁,共五十五頁。常用藥:制川烏、麻黃溫經散寒,通絡鎮(zhèn)痛;芍藥、甘草、蜂蜜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利血通痹。加減:假設寒濕甚者制
9、川烏可改用生川烏或生草烏;關節(jié)發(fā)涼,疼痛劇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細辛、桂枝、干姜、全當歸第二十三頁,共五十五頁。(3)著痹主證:肢體關節(jié)、肌肉酸楚、重著、疼痛,腫脹散漫兼證:關節(jié)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舌脈:舌質淡,舌苔白膩,脈濡緩。證機概要:濕邪兼夾風寒,留滯經脈,閉阻氣血。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代表方:薏苡仁湯加減。本方有健脾祛濕,發(fā)散風寒的作用,適用于痹證濕邪偏盛,關節(jié)疼痛腫脹重著。第二十四頁,共五十五頁。常用藥:薏苡仁、蒼術、甘草益氣健脾除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除濕;麻黃、桂枝、制川烏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通脈。加減:假設關節(jié)腫脹甚者加萆解、木通以利水通絡;假設肌膚麻木
10、不仁加海桐皮、稀茜草以祛風通絡;假設小便不利,浮腫加茯苓、澤瀉、車前子以利水祛濕;假設痰濕盛者加半夏、南星。第二十五頁,共五十五頁。久痹風、寒、濕偏盛不明顯者可選用蠲痹湯作為治療風寒濕痹根本方劑,該方具有益氣和營,祛風勝濕,通絡止痛之成效,臨證可根據感受外邪偏盛情況隨證加減。 第二十六頁,共五十五頁。2風濕熱痹 主證:游走性關節(jié)疼痛,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活動不便,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得冷那么舒,可有皮下結節(jié)或紅斑兼證:常伴有發(fā)熱、惡風、汗出、口渴、煩躁不安等全身病癥。舌脈: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脈滑數或浮數證機概要:風濕熱邪壅滯經脈,氣血閉阻不通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第二十七頁,共五
11、十五頁。代表方:白虎桂枝湯加味;或宣痹湯加減 前方以清熱宣痹為主,適用于風濕熱痹,熱象明顯者;前方重在清熱利濕,宣痹通絡,適用于風濕熱痹,關節(jié)疼痛明顯者。 常用藥:白虎湯清熱除煩,養(yǎng)胃生津;桂枝疏風解肌通絡。黃柏、連翹、忍冬藤清熱解毒,除濕通絡;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第二十八頁,共五十五頁。加減:假設皮膚有紅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假設發(fā)熱、惡風、咽痛者加荊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風清熱,解毒利咽;假設熱盛傷陰,癥見口渴心煩者加元參、麥冬、生地以清熱滋陰生津。 如熱毒熾盛,化火傷津,深入骨節(jié),而見關節(jié)紅腫,觸之灼熱,疼痛劇烈如刀割,筋
12、脈拘急抽攣,入夜尤甚,壯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可選用五味消毒飲合犀黃丸。 第二十九頁,共五十五頁。3痰瘀痹阻證 主證:痹證日久,肌肉關節(jié)刺痛,固定不移,或關節(jié)肌膚紫暗、腫脹,按之較硬,肢體頑麻或重著,或關節(jié)僵硬變形,屈伸不利,有硬結、瘀斑。兼證:面色黯黧,眼瞼浮腫,或胸悶痰多。舌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膩,脈弦澀證機概要:痰瘀互結,留滯肌膚,閉阻經脈。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絡。代表方:雙合湯加減。本方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絡作用,適用于痰瘀痹阻筋脈,關節(jié)重著疼痛者。第三十頁,共五十五頁。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茯苓、半夏、陳皮、白芥子、
13、竹瀝、姜汁健脾化痰。加減:痰濁滯留,皮下有結節(jié)者加膽南星、天竺黃;瘀血明顯,關節(jié)疼痛、腫大、強直、畸形,活動不利,舌質紫暗,脈澀加莪術、三七、地鱉蟲;痰瘀交結,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龍搜剔絡道;有痰瘀化熱之象者,加黃柏、丹皮。 第三十一頁,共五十五頁。4肝腎兩虛證 主證:痹證日久不愈,關節(jié)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軟。兼證:畏寒肢冷,陽痿,遺精,或骨蒸勞熱,心煩口干。舌脈: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少津,脈沉細弱或細數。證機概要:肝腎缺乏,筋脈失于濡養(yǎng)、溫煦治法:培補肝腎,舒筋止痛。代表方:補血榮筋丸加減。本方有滋補肝腎,祛風濕,舒筋通絡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腎缺乏,筋脈失養(yǎng)證。
14、第三十二頁,共五十五頁。 常用藥:熟地黃、肉蓯蓉、五味子滋陰補腎,養(yǎng)血暖肝;鹿茸、菟絲子、牛膝、杜仲補肝腎,壯筋骨;桑寄生、天麻、木瓜祛風濕,舒筋通絡止痛。加減:腎氣虛,腰膝酸軟,乏力較著加鹿角霜、續(xù)斷、狗脊; 陽虛,畏寒肢冷,關節(jié)疼痛拘急加附子、干姜、巴戟天,或合用陽和湯加減; 肝腎陰虧,腰膝疼痛,低熱心煩,或午后潮熱加龜板、熟地、女貞子,或合用河車大造丸加減。 第三十三頁,共五十五頁。各型痹證日久遷延不愈,正虛邪戀,氣血缺乏,肝腎虧損,見有面色蒼白,少氣懶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縮,腰腿酸軟,頭暈耳鳴,可選用獨活寄生湯以補氣血,益肝腎,祛風除濕,蠲痹和絡。痹證常纏綿難愈,需長期治療,可將藥物做
15、成膏劑、丸劑、散劑、沖劑、膠囊、酒劑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藥。除內服藥物治療外,可配合針灸、推拿、膏藥外敷。溫熱療法、光線療法、體育療法等也有較好療效。 第三十四頁,共五十五頁。五久痹 、尪痹主證:關節(jié)腫大、畸形,肌肉萎縮,舌暗有 瘀點,脈沉澀。治法:補腎散寒,活血通絡方藥:補腎祛寒治尪湯 續(xù)斷、補骨脂、附子、熟地、骨碎補、淫羊藿、桂枝、獨活、威靈仙、白芍+桃仁、當歸、烏蛇第三十五頁,共五十五頁。預防調護 1平素應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防止居暑濕之地。2痹證初發(fā),應積極治療,防止病邪傳變。3.保持病人樂觀心境和攝人富于營養(yǎng)、易于消化的飲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第三十六頁,共五十五頁。結 語 一病因
16、:痹證發(fā)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 內因正虛衛(wèi)外不固 外因感受外邪二病理因素:風、寒、濕、熱、痰、瘀三根本病機:邪氣滯留機體筋脈、關節(jié)、肌肉,經脈閉阻,不通那么痛 第三十七頁,共五十五頁。四病理變化: 1風寒濕痹或熱痹日久不愈,氣血運行不暢日甚,瘀血痰濁阻痹經絡,可出現皮膚瘀斑、關節(jié)周圍結節(jié)、關節(jié)腫大、屈伸不利等癥;2是病久使氣血耗傷,因而呈現不同程度的氣血虧虛和肝腎缺乏的證候;3是痹證日久不愈,復感于邪,病邪由經絡而累及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痹較為常見。 第三十八頁,共五十五頁。五臨床辨證: 1應根據熱象之有無,首先辨清風寒濕痹與熱痹。2風寒濕痹中,風邪偏盛者為行
17、痹,寒邪偏盛者為痛痹,濕邪偏盛者為著痹。 第三十九頁,共五十五頁。六治療原那么: 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和舒經通絡病久耗傷氣血,那么注意調氣養(yǎng)血,補益肝腎痰瘀相結,當化痰行瘀,暢達經絡假設寒熱并存,虛實夾雜者,當明辨標本虛實而兼顧之第四十頁,共五十五頁。七預后: 與感邪的輕重、患者體質的強弱、治療是否及時以及病后頤養(yǎng)等因素密切相關。 痹證初發(fā),正氣尚未大虛,病邪輕淺,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多可痊愈。 假設雖初發(fā)而感邪深重,或痹證反復發(fā)作,或失治、誤治等,往往可使病邪深入,由肌膚而漸至筋骨脈絡,甚至損及臟腑,病情纏綿難愈,預后較差。 第四十一頁,共五十五頁。臨證備要 止痛藥物應用 辨病位用藥 有毒
18、中藥的應用 第四十二頁,共五十五頁。1止痛藥物應用: 肢體關節(jié)疼痛是痹證的一個突出病癥,其病機為經脈閉阻不通或筋脈失養(yǎng),即所謂“不通那么痛和“不榮那么痛。臨證當根椐“標本虛實兼治原那么,在辨證用藥的根底上,有針對性地選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藥物,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第四十三頁,共五十五頁。祛風散寒止痛:常用藥物如羌活、獨活、白芷、威靈仙、秦艽、細辛、川椒、桂枝等。祛風藥物能發(fā)汗祛濕,多為辛溫香燥之品,易傷陰耗血,用藥當中病即止,陰血缺乏者當慎用或禁用。清熱消腫止痛:常用藥物如金銀花、連翹、黃柏、丹皮、土茯苓、薏苡仁、澤瀉、萆薤、木防己等。此類藥物多苦寒,有傷陽敗胃之弊,脾胃虛寒者當慎用?;钛鲋雇?/p>
19、:常用藥物如丹參、紅花、赤芍、三七、川芎、三棱、莪術、桃仁、水蛭等。此類藥物易耗血動血,有出血傾向者當慎用。第四十四頁,共五十五頁。補虛止痛:常用藥物如雞血藤、當歸、熟地、丹參、芍藥、甘草等。此類藥物多屬甘味滋補之品,有膩滯脾胃,阻礙脾胃運化之弊,脾虛便溏者,宜配合健脾助運藥物。搜風止痛法:常用藥物如全蝎、蜈蚣、地龍、水蛭、穿山甲、白花蛇、烏梢蛇、露蜂房等。這些藥物多偏辛溫,作用較猛,也有一定毒性,故用量不可太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其中全蝎、蜈蚣二味可焙于研末吞服,既可減少藥物用量,又能提高臨床療效。 第四十五頁,共五十五頁。2辨病位用藥: 痹在上肢:可選用片姜黃、羌活、桂枝以通經達絡,祛風
20、勝濕; 下肢疼痛:可選用獨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藥下行; 累及頸椎:出現頸部僵硬不適,疼痛,左右前后活動受限者,可選用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以舒筋通絡,祛風止痛;第四十六頁,共五十五頁。痹證在膝:兩膝關節(jié)腫脹,或有積液者,可用土茯苓、車前子、薏苡仁、貓爪草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痹證四肢小關節(jié):疼痛、腫脹、灼熱者,可選用土貝母、貓眼草、蜂房、威靈仙以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痹證在腰部:腰部疼痛、僵硬,彎腰活動受限者,可選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藿、廑蟲以補腎強腰,化瘀止痛;第四十七頁,共五十五頁。3有毒中藥的應用: 在痹證的治療中,風寒濕痹疼痛劇烈者,常用附子、川烏、草烏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藥
21、物。此類藥物生用毒性大,一般需經炮制,內服常用量為512克,用量宜從小劑量開始遞增,適量為度,不可久服。應用時可文火久煎,或與甘草同煎,有緩解毒性作用。服藥后出現唇舌發(fā)麻、頭暈、心悸、惡心、脈遲等中毒反響,即應停服,并用綠豆甘草湯頻飲,無效或危重者,按藥物中毒急救處理。 第四十八頁,共五十五頁。 雷公藤苦寒,有大毒,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成效。近年用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收到良好效果。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常用1025克,并去皮根心,先煎1小時。雷公藤提取物臨床效果亦佳。副作用主要是胃腸道反響、肝損害、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頭昏、心悸、心律紊亂、女子閉經等,應注意觀察。副作用明顯時,應停用并對癥處理。 第四十九頁,共五十五頁。 馬前子苦寒,有大毒,功能強筋通絡,消腫止痛。臨床多用于風濕痹痛,肢體癱瘓。炮制后入丸散,內服0206克,大劑量09克。本品有大毒,不宜多服、久服。中毒反響為頭昏頭痛、煩躁不安、頸項強硬、角弓反張,甚那么昏迷死亡。 第五十頁,共五十五頁。病案分析 李某,男,42歲。20天前突發(fā)惡寒發(fā)熱,腰痛,繼發(fā)左側髖關節(jié)疼痛,活動不利。經西藥治療病情減輕,但發(fā)熱不退,左膝關節(jié)開始疼痛,5天前痛處又游走至右側膝、髖關節(jié),不能屈伸?,F右膝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觸,發(fā)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尿少色黃,舌苔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配網節(jié)能行業(yè)市場全景分析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 2025年中國肛腸綜合治療儀行業(yè)市場運營態(tài)勢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 農田土地購買合同范本
- 二手建筑設備購買合同范本
- 亞鋁型材訂單合同范本
- 書獨家出版發(fā)行合同范本
- 公司轉讓招標合同范本
- 產品承包協(xié)議合同范本
- 體育購銷合同范本
- 出口地磚采購合同范本
- 專題06 壓強計算(壓強與浮力結合題)-上海市2024年中考復習資料匯編(培優(yōu)專用)【解析版】
- 2024年輔警招聘考試試題庫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題)
- 《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電力工程部分2023年版》
- 壺口瀑布公開課省公開課一等獎全國示范課微課金獎課件
- 航天禁(限)用工藝目錄(2021版)-發(fā)文稿(公開)
- 中醫(yī)中藥在罕見病中的應用
- 《起重機械安全評估規(guī)范》編制說明(征求意見稿)
- 人教版PEP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全冊 完整)
- 《陶瓷彩繪裝飾工藝》課程標準
- 2024年醫(yī)學高級職稱-全科醫(yī)學(醫(yī)學高級)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
- 預防頸動脈斑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