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時間的腳印 第2課時課件+教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1頁
8 時間的腳印 第2課時課件+教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2頁
8 時間的腳印 第2課時課件+教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3頁
8 時間的腳印 第2課時課件+教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4頁
8 時間的腳印 第2課時課件+教案+導學案+同步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8 時間的腳印 第2課時課件+教案+導學案+同步練習8 時間的腳印學習目標1.熟記“撣”“礫”“麓”“壑”,“龜裂”的“龜”等字的讀音;熟記“帷幕”“腐蝕”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語“??菔癄€”的意思。2.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明確文章的說明方法。(重點)3.品味文章生動有趣的語言,學習本文的寫法。(難點)4.激發(fā)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yǎng)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學精神。(素養(yǎng))第二課時內(nèi)容解讀。自由讀1-5自然段,說一說:1.現(xiàn)在的人們是怎樣記錄時間的?鐘表和日歷2.中國古代用什么來記錄時間?銅壺滴漏3.本文中提到的巖石有什么作用?它是大自然用來記錄時間的。沙漏銅壺滴漏水從

2、一個銅壺緩緩地滴進另一個銅壺,時間過去了,這個壺里的水空了,那個壺里的水卻又多了起來。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逝去的時間。小知識自由讀6-21自然段,分組討論:1.巖石的運動規(guī)律是什么?被破壞重新生成巖石被搬運、被堆積2.你能根據(jù)書上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概述“石爛”到“新生”的過程嗎?提示一:讀第718段。提示二:巖石經(jīng)受著陽光、霜雪、風沙、空氣、水流、生物和人類的“攻擊”。山崖裂縫崩落(碎石,沙礫,泥土)旅行沉積堆壓形成新的巖石。3.人們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判斷時間的?(重點讀第19自然段)可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運動等方面思考。巖層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順序:最早形成

3、的躺在最下面;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偺嵯挛淖匀唤缰袔r石的各種現(xiàn)象過渡,引起下文巖石毀滅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概說呈此現(xiàn)象的原因空氣和水中酸的作用雨水的作用生物的作用人的作用巖石生存的原因巖石生存的結(jié)果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第9段、第10、11段:第12段:第13段:第14段第1517段第1821段概括具體結(jié)果原因原因結(jié)果總分第二部分的第一層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自由讀22-29自然段,分組討論:1.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可從巖石結(jié)構(gòu)、石頭顏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慮。巖石結(jié)構(gòu)反映地殼的活動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fā)展2.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地殼的活動;氣候的變

4、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自然界轉(zhuǎn)瞬即逝的活動。3.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在山東臨朐縣山旺由硅藻土沉積而成的其薄如紙的巖層(上圖)中,保存著大量古動物和古植物化石,左圖為玄武蛙的化石,右為擬銀鵲樹的葉子的化石。這里是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公園,大批恐龍腳印的發(fā)現(xiàn)地,層層相迭的巖層,因顏色的差異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是永靖縣人民政府2002年2月發(fā)布的材料。甘肅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公園,是因在這里多處找到大批恐龍腳印化石而設(shè)置,圖為其中的一處。三葉蟲化石小知識細細

5、品味最后一段,說一說:讀懂巖石記錄有什么重大意義?不僅可以增加知識,而且可以探尋地下“寶藏”,更有無窮的大自然奧妙存在。合作探究品析語言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如:“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

6、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嗎?為什么?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動,而且顯出移動的緩慢。在受到重壓的時候,有一些物質(zhì)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膠結(jié)得更緊密了。把“膠結(jié)”改成“粘合”可以嗎?為什么?不可以。用“膠結(jié)”準確地表明了泥沙變成巖石所

7、起的變化。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把“躺”字改成“鋪”字好嗎?為什么?不好。“躺”字,與平臥呼應(yīng),且形象生動。1. 舉例子:本文所舉實例均為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來說明事理,從文中找出來體會其作用。第段:合作探究說明方法舉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計時裝置的事例,說明銅壺滴漏用水滴記錄時間,為下文引導人們思考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作鋪墊。舉鐘表、日歷等事例,說明人們記錄時間蹤跡的方法有很多,意在以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起筆,引起人們關(guān)注大自然記錄時間蹤跡的方法。第段:第 段:舉建筑蘭新鐵路時,人們炸掉山頭的事例,具體地說明了人對巖石的

8、破壞作用之大。另外將人對巖石的破壞速度與地質(zhì)作用的速度進行比較,突出了人對巖石的破壞速度之快。第 段:舉了我國洞庭湖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兩個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泥沙“填充著湖泊,墊高了河床”(泥沙沉淀的后果。)舉蒙古高原發(fā)生了風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著撣去身上的塵土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說明了“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第 段:第 段:舉長毛象、琥珀等化石的事例,說明“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有著豐富的記錄”。分別列舉了三葉蟲化石(寒武紀)、高大樹木的化石(石炭紀)、長著長長的毛的“象”和“犀?!保ǖ谒募o冰河時期)的例子,說明“化石是歷史的證人

9、,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第 段:舉“寒武紀”以前形成的古老陸塊內(nèi)藏有許多鐵礦;“石炭紀”時期又造成了許多煤礦。 說明讀懂巖石的記錄,“不僅使我們增加知識,而且有助于我們?nèi)フ覍さ叵碌膶毑亍薄5?段:2. 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zhuǎn)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風沙對巖石破壞作用之大。3.如果大量的水結(jié)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冰河對巖石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4.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

10、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列數(shù)字。用概數(shù)準確地說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需要的時間,使讀者對巖石的形成速度有個大致的概念。另外,在說明巖石遭受各方面的“攻擊”時,說明巖石保存了更多的歷史痕跡時,都采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1. 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寫作特點2.語言既準確、嚴密,又生動有趣。3.過渡句或過渡段,銜接緊密。本文是一篇說明文,旨在向讀者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作用及方式。為了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知識,在文中運用了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用概數(shù)準確地說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需要的時間,使讀者對巖石的形成速度有個大致的概念。例如,第5、27段,都是過渡

11、句(段),其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流轉(zhuǎn)自然。對許多人來說,“化石”一詞并不生疏,可若問你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它的科學意義何在?恐怕就較少有人會說得清楚了。簡單說來,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遺體、遺物或遺跡被埋藏在地層里,經(jīng)長期的石化作用,變成了像石頭狀的東西。除動植物的硬體部分,如骨骼、牙齒、貝殼、樹干等最易保存為化石外,在特殊的情況下,有時生物的軟體部分也可保存為化石。如山東山旺組硅藻土中的花朵、觸須,西伯利亞凍土中猛犸象的肌肉等。這些都統(tǒng)稱為遺體化石,即生物體本身的某部分石化為化石。有時,動物的糞便、蛋也可形成化石,叫遺物化石;而足印、洞穴等化石,則叫遺跡化石。拓展延伸但并不是所有生物死后都能

12、形成化石。恰恰相反,能形成化石的只占古代死亡生物的極少一部分。而完整保存或部分完整保存的化石,又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化石深埋在巖層中,只有在遇到地層上升的機會,或經(jīng)風吹雨打表面的巖層風化了,化石才被暴露出來。這時如正巧遇上古生物學家,才有可能把化石挖出來。若沒遇上內(nèi)行,暴露出來的化石就會隨同它的圍巖一點點被風化殆盡。你看,采到一件化石有多難,特別是一件完整的化石,更是難上加難。無怪乎古生物學家視化石為珍寶!珍貴的化石不僅是出產(chǎn)國所有,它也是世界古生物學界的“財富”。比如德國的始祖鳥化石,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有模型,用以展覽和對比研究。我們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標本丟失后幾十年來,全世界的古人類學家

13、也一直在探訪尋找。拓展延伸課堂總結(jié)通過巖石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說明了氣候的變化、記錄了古生物的狀況及上億年的時間的痕跡,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轉(zhuǎn)眼就消失的“腳印”。教師寄語時間一分一秒地飛快流逝,如同一位永不停步的旅行者,不受任何阻擋,勇往直前。時間又好似一條永不停息的小河。勤勞的人能從這條河中撈取財富和智慧,懶惰的人只能撈取悔恨和失望。所以時間是公平的,也是無情的。我們應(yīng)該懂得抓緊時間,這樣,當我們年老的時候,就能像保爾柯察金說的那樣:“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弊寱r間在我們身上留下值得回憶的腳印吧!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上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14、當然,讀懂這些記錄要比認識甲骨文、鐘鼎文 楔形文字更困難些。但是, 有多么困難,我們總有辦法來讀懂它。而在讀懂以后, 使我們增加了知識, 還非常有助于我們?nèi)フ覍さ叵碌膶毑?。A.或者 盡管 因為 所以B.和 盡管 不僅 而且C.或者 不管 不僅 而且D.和 不管 因為 所以整體閱讀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判斷,從而排除其他選項。根據(jù)句意,最后兩個空之間是遞進關(guān)系,鎖定B、C;第二個空,由后文“總有辦法來讀懂它”可知,這個句子前后構(gòu)成了條件關(guān)系。故選C。隨堂練習2.下列對課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是一篇記敘文,其主要任務(wù)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

15、重要意義,激發(fā)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B文章根據(jù)大量的事實和科學原理,對為什么巖石能記錄時間,巖石怎樣記錄時間,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等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科學道理說得有聲有色。C本文從形式上看,擬人化的題目,別具一格的題記和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內(nèi)容生動具體的正文,相互映襯,渾然一體。D課文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體現(xiàn)構(gòu)思的巧妙。隨堂練習A項理解有誤,本文是一篇闡釋事理的說明文。隨堂練習3.讀課文9-14段,回答下列問題。(1)選文的中心句是:_。(2)請用簡明連貫的語言概述選段的內(nèi)容。(3)第段運用了什么修

16、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攻擊”一詞在這里有什么作用?(4)在說明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使用了_的說明方法?!安灰J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說明了空氣、水、生物、人對巖石的各種破壞作用。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這樣寫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不是堅固不壞的,從而為巖石能夠記錄時間這一現(xiàn)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據(jù)?!肮簟币辉~在這里強調(diào)了各種因素對巖石的破壞程度之深。舉例子作業(yè)布置1.按照下列要求自主完成思維導圖。畫出中心圖(巖石)、一級分支(破壞、新生、歷史痕跡)以及關(guān)于巖石破壞的二級分支(非生物、生物)和三級分支(冰河、陽光、風、霜雪、水流等;地面生物、地下生物、人)。2.按照你繪制的思維導圖把全文縮

17、寫成150字內(nèi)的短文。作業(yè)布置板書設(shè)計時間的腳印人類記錄時間大自然記錄時間巖石層記錄時間的蹤跡總述自然界各種物質(zhì)的運動分說巖石“爛掉”的原因和過程分說巖石生成的過程和歷時的漫長總說巖層與巖層之間的順序記錄時間的蹤跡時間腳印巖石記錄巖石記錄的歷史痕跡啟發(fā)人們探索自然奧秘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8*時間的腳印教學目標1.熟記“撣”“礫”“麓”“壑”,“龜裂”的“龜”等字的讀音;熟記“帷幕”“腐蝕”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語“海枯石爛”的意思。2.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明確文章的說明方法。(重點)3.品味文章生動有趣的語言,學習本文的寫法。(難點)4.激發(fā)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yǎng)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學精

18、神。(素養(yǎng))課時安排 2課時第二課時一、內(nèi)容解讀(一)自由讀1-5自然段,說一說:1.現(xiàn)在的人們是怎樣記錄時間的?答案示例:鐘表和日歷2.中國古代用什么來記錄時間?第4自然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nèi)容是否偏離主旨?答案示例:銅壺滴漏。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本文中提到的巖石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它是大自然用來記錄時間的。(二)自由讀6-21自然段,分組討論:1.巖石是

19、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答案示例: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jié)新巖石。2.人們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判斷時間的?(重點讀第19自然段)答案示例:可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運動等方面思考。巖層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3.第二部分的第一層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三)自由讀22-29自然段,分組討論:1.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答案示例:可從巖石結(jié)構(gòu)、石頭顏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慮。巖石結(jié)構(gòu)反映地殼的活動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fā)展2.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巖石記

20、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閱讀第2229自然段并分組討論,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答案示例:地殼的活動;氣候的變化;古代生物的狀況;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自然界轉(zhuǎn)瞬即逝的活動。3.閱讀第28、29自然段,回答問題: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答案示例: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細細品味最后一段1.說一說:讀懂巖石記錄有什么重大意義?答案示例:不僅可以增加知識,而且可以探尋地下“寶藏”,更有無窮的大自然奧妙存在。2.簡要概括這篇散文的中心主旨。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科普讀物,同時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藝性事理說

21、明文。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借助生動有趣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巖石記錄時間的特異功能,并說明地球上還有更豐富的記錄,號召讀者去探求。二、合作探究(一)品析語言1.“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這一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答案示例:說明方法是列數(shù)字。加點詞語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

22、和嚴密。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1)找出文中的擬人句,體會其中的表達作用。答案示例: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了擬人手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就把巖石的被動與無奈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這個排比式擬人手法,給讀者以形象的動感,把平時看似可怕的事物寫得輕柔可見。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睂懗霰恐氐氖瘔K想跑也跑不動,

23、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2)在受到重壓的時候,有一些物質(zhì)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膠結(jié)得更緊密了。把“膠結(jié)”改成“粘合”可以嗎?為什么?答案示例:不可以。用“膠結(jié)”準確地表明了泥沙變成巖石所起的變化。(3)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把“躺”字改成“鋪”字好嗎?為什么?答案示例:不好?!疤伞弊?,與平臥呼應(yīng),且形象生動。(二)說明方法文中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示例:舉例子。在講到人對巖石的破壞時,舉了建筑蘭州鐵路時,一個山頭幾分鐘就被炸掉的

24、例子;在講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時,舉了我國洞庭湖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兩個例子。這些例子都很簡潔,有力地說明了問題。打比方。如文中在說明風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把刮風沙比作“像砂輪在有力地轉(zhuǎn)動”;在說明海水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把冰河緩慢地移動比作“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生動形象。分類別。課文在說明巖石遭受各方面的“攻擊”時,在說明巖石保存了更多的歷史痕跡時,都采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三)寫作特點1. 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本文是一篇說明文,旨在向讀者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作用及方式。為了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知識,在文中運用了舉例子

25、、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2.語言既準確、嚴密,又生動有趣。列數(shù)字。用概數(shù)準確地說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需要的時間,使讀者對巖石的形成速度有個大致的概念。3.過渡句或過渡段,銜接緊密。例如,第5、27段,都是過渡句(段),其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流轉(zhuǎn)自然。三、拓展延伸對許多人來說,“化石”一詞并不生疏,可若問你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它的科學意義何在?恐怕就較少有人會說得清楚了。簡單說來,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遺體、遺物或遺跡被埋藏在地層里,經(jīng)長期的石化作用,變成了像石頭狀的東西。除動植物的硬體部分,如骨骼、牙齒、貝殼、樹干等最易保存為化石外,在特殊的情況下,有時生物的軟體部分也可保存為化石。如

26、山東山旺組硅藻土中的花朵、觸須,西伯利亞凍土中猛犸象的肌肉等。這些都統(tǒng)稱為遺體化石,即生物體本身的某部分石化為化石。有時,動物的糞便、蛋也可形成化石,叫遺物化石;而足印、洞穴等化石,則叫遺跡化石。但并不是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形成化石。恰恰相反,能形成化石的只占古代死亡生物的極少一部分。而完整保存或部分完整保存的化石,又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盥裨趲r層中,只有在遇到地層上升的機會,或經(jīng)風吹雨打表面的巖層風化了,化石才被暴露出來。這時如正巧遇上古生物學家,才有可能把化石挖出來。若沒遇上內(nèi)行,暴露出來的化石就會隨同它的圍巖一點點被風化殆盡。你看,采到一件化石有多難,特別是一件完整的化石,更是難上加難。

27、無怪乎古生物學家視化石為珍寶!珍貴的化石不僅是出產(chǎn)國所有,它也是世界古生物學界的“財富”。比如德國的始祖鳥化石,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有模型,用以展覽和對比研究。我們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標本丟失后幾十年來,全世界的古人類學家也一直在探訪尋找。四、課堂小結(jié)(教師寄語)學完課文,我們不禁掩卷沉思:時間雖然沒有腳印,然而時間的蹤跡卻仍然被記錄了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如同一位永不停步的旅行者,不受任何阻擋,勇往直前。時間又似一條永不停息的小河,勤勞的人能從這條河中撈取財富和智慧,懶惰的人也許只能撈起后悔和失望。所以,時間是公平的,也是無情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珍惜時間,讓時間在我們身上留下更多值得回憶的腳

28、印吧!五、隨堂練習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上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當然,讀懂這些記錄要比認識甲骨文、鐘鼎文 楔形文字更困難些。但是, 有多么困難,我們總有辦法來讀懂它。而在讀懂以后, 使我們增加了知識, 還非常有助于我們?nèi)フ覍さ叵碌膶毑?。A.或者 盡管 因為 所以 B.和 盡管 不僅 而且C.或者 不管 不僅 而且 D.和 不管 因為 所以解析:整體閱讀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判斷,從而排除其他選項。根據(jù)句意,最后兩個空之間是遞進關(guān)系,鎖定B、C;第二個空,由后文“總有辦法來讀懂它”可知,這個句子前后構(gòu)成了條件關(guān)系。故選C。2.下列對課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是一篇記敘文,其主要

29、任務(wù)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fā)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B文章根據(jù)大量的事實和科學原理,對為什么巖石能記錄時間,巖石怎樣記錄時間,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等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科學道理說得有聲有色。C本文從形式上看,擬人化的題目,別具一格的題記和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內(nèi)容生動具體的正文,相互映襯,渾然一體。D課文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體現(xiàn)構(gòu)思的巧妙。解析:A項理解有誤,本文是一篇闡釋事理的說明文。3.讀課文9-14段,回答下列問題。(1)選文的中心句是:_。

30、“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2)請用簡明連貫的語言概述選段的內(nèi)容。說明了空氣、水、生物、人對巖石的各種破壞作用。(3)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攻擊”一詞在這里有什么作用?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這樣寫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不是堅固不壞的,從而為巖石能夠記錄時間這一現(xiàn)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據(jù)。“攻擊”一詞在這里強調(diào)了各種因素對巖石的破壞程度之深。(4)在說明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使用了_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六、作業(yè)布置1.按照下列要求自主完成思維導圖。畫出中心圖(巖石)、一級分支(破壞、新生、歷史痕跡)以及關(guān)于巖石破壞的二級分支(非生物、生物)和三級分支(冰河、陽光、風、霜雪、

31、水流等;地面生物、地下生物、人)。2.按照你繪制的思維導圖把全文縮寫成150字內(nèi)的短文。板書設(shè)計:時間的腳印 .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8*時間的腳印同步檢測(滿分:60分 別。課文在說明巖石遭受各方面的“攻擊”時,在說明巖石保存了更多的歷史痕跡時,都采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三)寫作特點1. 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本文是一篇說明文,旨在向讀者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作用及方式。為了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知識,在文中運用了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2.語言既準確、嚴密,又生動有趣

32、。列數(shù)字。用概數(shù)準確地說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需要的時間,使讀者對巖石的形成速度有個大致的概念。3.過渡句或過渡段,銜接緊密。例如,第5、27段,都是過渡句(段),其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流轉(zhuǎn)自然。三、隨堂練習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上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當然,讀懂這些記錄要比認識甲骨文、鐘鼎文 楔形文字更困難些。但是, 有多么困難,我們總有辦法來讀懂它。而在讀懂以后, 使我們增加了知識, 還非常有助于我們?nèi)フ覍さ叵碌膶毑?。A.或者 盡管 因為 所以 B.和 盡管 不僅 而且C.或者 不管 不僅 而且 D.和 不管 因為 所以解析:整體閱讀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判斷,從而排除其他選項。

33、根據(jù)句意,最后兩個空之間是遞進關(guān)系,鎖定B、C;第二個空,由后文“總有辦法來讀懂它”可知,這個句子前后構(gòu)成了條件關(guān)系。故選C。2.下列對課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是一篇記敘文,其主要任務(wù)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fā)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B文章根據(jù)大量的事實和科學原理,對為什么巖石能記錄時間,巖石怎樣記錄時間,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等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科學道理說得有聲有色。C本文從形式上看,擬人化的題目,別具一格的題記和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內(nèi)容生動具體的正文,相互映襯,渾然一體。D課文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的方式

34、。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導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體現(xiàn)構(gòu)思的巧妙。解析:A項理解有誤,本文是一篇闡釋事理的說明文。3.讀課文9-14段,回答下列問題。(1)選文的中心句是:_。“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2)請用簡明連貫的語言概述選段的內(nèi)容。說明了空氣、水、生物、人對巖石的各種破壞作用。(3)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攻擊”一詞在這里有什么作用?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這樣寫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不是堅固不壞的,從而為巖石能夠記錄時間這一現(xiàn)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據(jù)。“攻擊”一詞在這里強調(diào)了各種因素對巖石的破壞程度之深。(4)在說明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使用了_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四、作業(yè)布置1.按照下列要求自主完成思維導圖。畫出中心圖(巖石)、一級分支(破壞、新生、歷史痕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