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語之特質(zhì)反思中國當代文學_第1頁
從漢語之特質(zhì)反思中國當代文學_第2頁
從漢語之特質(zhì)反思中國當代文學_第3頁
從漢語之特質(zhì)反思中國當代文學_第4頁
從漢語之特質(zhì)反思中國當代文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漢語之特質(zhì)反思中國當代文學從漢語之特質(zhì)反思中國當代文學中國進入世界現(xiàn)代性進程之初,梁啟超發(fā)動了以小說革命1902為代表的一系列革命,引起中國文學體系的大變:以詩文為核心文學體系變?yōu)橐孕≌f為核心的文學體系。梁啟超的靈感源于日本新潮,那時日本正在運用西方知識重塑漢語,整個漢字文化圈正在西潮影響下大變。在日本新潮欲來之時,學于上海教會學校又留學法國的馬建忠寫出了?馬氏文通?1898,用拉丁文法重釋漢語,引出了漢語特質(zhì)的大變。以虛實相生為特質(zhì)的漢語變成以實體為本的漢語清末以來吳汝倫等提倡言文一致的國語運動,那么為漢語特質(zhì)的大變,提供了另一根底,這一根底后來匯進到五四的語言-文學革命之中,在梁馬二人所

2、象征的中國、日本、西方的互動關聯(lián)中,文學-語言的變浪已成巨濤,新文化運動以留美學人胡適和留日學人陳獨秀為代表的語言革命和文學革命,只是這一變潮的浪峰,由之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漢語和現(xiàn)代文學,此后一直伴隨著中國現(xiàn)代性歷程而高歌猛進。然而,由梁啟超、馬建忠、胡適、陳獨秀所代表的語言-文學革命是以斷裂方式進展的。而斷裂正好合適西方分科的學理,因此,斷裂后的關聯(lián),包括語言與文學的關聯(lián)、語言與文學的古今關聯(lián)、語言-文學與文化的關聯(lián),雖然有很多討論,但尚未得到整體性的反思。而今,中國當代文學在五四運動以后的歷次風浪里前往,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被推出文化核心之時,從整體上重思中國文學的特質(zhì),以及文學與文化的關聯(lián),其

3、意義是什么呢?且從中國文學的古今之變來看:中國之文,在古代是文化的核心這從上至帝王和文武百官,中至士人,廣至道釋、哲人、妓女、平民等都要寫詩上表達出來,五四之后,成為文化核心的榮耀工具這從文學在藝術中的核心地位和在革命中的宏大作用表達出來,20世紀90年代之后,從榮耀工具變成文化核心的一般工具這從文學而不僅僅是影視在文化中的影響力表達出來。文學的這一從中心到邊緣的演變,當然是由很多原因造成了,如主導媒介的轉(zhuǎn)變、市場大潮的興起、藝術體系的轉(zhuǎn)變,等等,但里面有應當認識到而未曾認識到、可以做到而并未做到的東西,這就與中國進入現(xiàn)代性進程以來中國學人對中國文學的性質(zhì),以及構成中國文學的中國語言的性質(zhì),還

4、有對作為中國文學和中國語言之根底的中國文化的性質(zhì)在認識上的缺乏有關聯(lián)。因此,本文的反思,從漢語的特質(zhì)講起。一漢語里被忽略了的特質(zhì)漢語作為一種語言,與其它語言,有著共性,正因如此,可以將之進展改造,使之朝向任何一種語言靠近,自清末民初的語言革命以來,漢語在中西互動中朝西方語言方向前進。然而,漢語作為一種詳細的語言,又有它的特性,這一特性的核心,與其文化、歷史、民族和內(nèi)在心性嚴密相連。在漢語的演進中,假如忽略了這一特性,就會造成很多的問題。本節(jié)的目的就是要將之突顯出來。漢語是上古時代東南西北各族西部的羌氐各部,北部的戎狄各部,東部的夷越各部,南部的蠻族各部聚集到中原,在互動中交融成多樣一統(tǒng)的華夏民

5、族時而產(chǎn)生,因此,漢語乃一種混合語。從遠源講,漢語既有由南島語、南亞語、苗瑤語、侗臺語、藏緬語匯成的華澳語系的關聯(lián),又有從印歐語到北高加索語、土火羅語、阿爾泰語的影響;從近源講,又由東和南而來的諸夷語諸越語和由西與北而來的諸羌語和諸狄語所共匯而形成。成形的漢語,從語言文字層面看,具有匯通東西南北各方功能,在文字上,不僅是匯各方之音而形成雅言,而且要在協(xié)調(diào)各地語音的同時,改良文字的視角功能,山旁的字與山相關,水旁的字與水相聯(lián),木旁的字,屬于木類,金旁的字,歸于金類,視覺識辨與雅言正音相配合,形成漢語的特質(zhì)之一。作為混合的漢語,一開場就具有單獨的特征。從語言層面上講,呈現(xiàn)為:一字多音如好字,不但有

6、作為形容詞的好壞之好,讀上聲;還有作為動詞的好惡之好,讀去聲;還為呼厚切,音吼;滂佩切,音配;呼侯切,音詬,這不但適應著不同語種在互動中交融交流,而且讓語言本身朝向彈性,形成自己的特色。一義多詞比方?爾雅?所示: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這不但讓接觸中的多種語言之間在互通中建立統(tǒng)一的聯(lián)絡,并且在建立這一聯(lián)絡時以合和之原那么將之統(tǒng)合為統(tǒng)一的雅言。兩可詞序比方:公雞/雞公、蔬菜/菜蔬、計量/量計、打擊/擊打,兩可語序天氣好/好天氣、下雨了/雨下了、雄關漫道真如鐵/漫道雄關真如鐵,如此對同一事物既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又可以對其不同的方面作重點強調(diào)。這般特征,使得中國文化對待

7、語言不像西方人那樣要求語言自身的嚴格明晰和語言與所指對象的嚴格清楚,而是講究語言自身的圓轉(zhuǎn)彈性。這一彈性適應著華夏民族形成時的多元現(xiàn)實和一體需要??梢园褲h語與拉丁語作一比擬,拉丁語成為羅馬帝國的雅言而興而廣,又成為天主教世界的雅言,雄霸了整個中世紀,當現(xiàn)代社會從西方興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搜集整理起時,拉丁語很快被各地的方言所代替,由各國的方言成長出各國民族語言,而拉丁語那么變成了一種死亡語言。何以如此,從拉丁語有陰陽中三種不同的性,名詞有七格,詞有四種詞性、六種時態(tài)、六種人稱、三種語氣、三種語態(tài)、兩種體、兩個數(shù),形容詞與副詞類似,按照格、性、數(shù)曲折變化,就可知道,這種高度曲折的語言,其特質(zhì)就是剛硬型

8、和區(qū)分型的。剛硬決定了它的易死,區(qū)分決定了它要分裂成各種方言。與之相反,漢語在東西南北的各種方言中產(chǎn)生,用圓轉(zhuǎn)的彈性,一方面成功地把各種方言納入到雅言中來,另一方面又成功地把雅言灌注到各種方言中去,漢語有八大方言區(qū),講起話來,互相不懂,但一寫字看字便知。中文的雅言以字和音互相為用,把東西南北的語言統(tǒng)一了起來。前面把與中國多元一體的文化相適應的漢語之特性,歸納為圓轉(zhuǎn)的彈性,主要是將之與西方語言的區(qū)分之硬性相比擬而得出。假如從漢語自身講,那么應當進入到語言特性與文化特質(zhì)的關聯(lián)。與西方的物質(zhì)-原子-理式宇宙不同,中國的宇宙是一個氣的宇宙,氣化流行,聚而成物,物亡氣散,又歸入宇宙流行之氣。氣為虛,物為

9、實,中國的宇宙是一個氣與物組成的虛實構造。宇宙一詞后出,最初的宇宙一詞是天地,?周易序卦?講:有天地,然后有萬物。天地一詞更能形象和直覺地把中國宇宙的虛實構造表達出來:天為虛,地為實。天地的氣化流行成物之后,每一物由形氣兩局部結成,氣為虛,形為實,中國的事物是一種由氣和形組成的虛實構造。宇宙和事物的變化,都有氣在其中,也是一種虛實構造。而表現(xiàn)中國宇宙、事物、變化的中文,同樣是一種虛實構造。?莊子秋水?說: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不期粗精焉。講的就是語言實的一面對應著事物實的一面,事物之虛那么要由語言之虛來對應,因此好的言語,應當是既有言之實,又含

10、言之虛。語言作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事物,其構造還可以從?莊子大宗師?的一段話間接見出: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里,人體是耳、心、氣的三層構造,同樣,耳、心、氣要面對的世界也是一個三層構造,而語言與世界和事物對應,也是由字、字意和字外之意的三層構造。字、字意為實,字外意為虛。理解了漢語是一個虛實構造,就可以知道,漢語訓詁的根本原那么,重要之處,是圍繞著如何由實入虛而進展。如互文見義是要從一個語句的整體語境去體會此字在整體張力中所負載和導向的內(nèi)容;如音同義通是要從語言整體的關聯(lián),去體會此字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王夫之?詩繹?講的無字處皆其意,突出如何通過語言之虛去體會事物之虛。

11、漢語作為中國宇宙中的一種事物,與中國宇宙本身一樣,是一個虛實構造,意味著什么呢?語言是一種生命體。這又得從中國宇宙的特性講起,氣是生命體,由氣而來的一切事物都是生命體,?荀子王制?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即各類事物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都有氣,從而都是有生命的。?西游記?中,孫悟空由石頭修煉而成,其理論根底正在于石頭也是生命體,這在把石頭看成是無生命的礦物的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語言是一個生命體,由語言而形成的文也是一個生命體,因此,曹丕?典論論文?講文以氣為主。劉勰?文心雕龍附會?說,文以情志為神明,以事義為骨髓,以辭采為肌膚,以宮商為聲氣

12、,完全以講生命方式來講文。明白了漢語與中國的所有事物一樣,是稟宇宙之氣而生,具有虛實構造的生命體,就可以體會當漢語由古代漢語演變成現(xiàn)代漢語的時候,其失掉的是什么了。二漢語:從古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轉(zhuǎn)變的歷史天命在中國從古到今的歷史中,有三次遇上與自身完全不同的文化思想沖擊,第一次是自漢以來印度佛教的進入,第二次是自唐以來阿拉伯文化中伊斯蘭教的進入,第三次是自明清以來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文化的進入。在這三次思想沖擊中,伊斯蘭文化雖然進入中國幾經(jīng)變化到明代到達一定程度的交融,還形成了伊斯蘭信仰的數(shù)個民族,特別是使用漢語的回族,在思想上有明代回人思想家王岱輿提倡學通四教伊斯蘭、儒、道、釋,講究以儒詮經(jīng)

13、可蘭經(jīng)。另一回人思想家詹應鵬也主張在伊儒雙修的根底上融通四教。但伊斯蘭教的進入并未對漢語的根本形態(tài)和中國思想的根本形態(tài)產(chǎn)生核心性的重大影響;而另外兩次思想的進入,那么對中國思想和語言產(chǎn)生了核心型的宏大影響。佛教的進入,在思想上,產(chǎn)生了體系龐大的漢化佛教,特別是很具中國特色的禪宗;在語言上,一是讓漢語出現(xiàn)了一大批新的語匯:世界、剎那、無常、涅槃,真如、四諦、解脫二是產(chǎn)生出了超越語言,以心傳心的語言形式,即禪宗公案。西方思想的進入,假如說,明清傳教士的影響僅僅是語匯上的,那么,鴉片戰(zhàn)爭以來,特別是洋務運動和甲午戰(zhàn)敗以來,其影響是全面而宏大的,中國的思想、文化、語言都受其宏大的影響。正是在西方文化的

14、沖擊下,古代漢語正式地轉(zhuǎn)型為現(xiàn)代漢語。假如不從中外文化的互動來看漢語的變化,而從漢語的變化來看中國文化的心性,漢語的每一次演進,都讓中國的天下胸懷更加豐厚。特別是在與西方文化的互動中,漢語經(jīng)清末開場的國語運動,民初的白話運動和五四的語言革命與文學革命,古代漢語轉(zhuǎn)型為現(xiàn)代漢語,讓中國的天下胸懷,有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世界文化中,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是軸心時代以來的三大核心,具有不同的特質(zhì)。要用最少的話來講三大文化的特質(zhì),那么,不妨說,印度贊空無,西方重質(zhì)實,而中國講有無相生。中國文化在與印度和西方的互動中,顯現(xiàn)了兩大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一是中國對兩大文化的宏大包容。在中國與印度的互動中,印度

15、根本上沒有吸收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卻體系性地吸收了印度文化作為自己的必要組成局部。在中國與西方的互動中,西方根本上沒有吸收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卻體系性地吸收了西方文化,作為自己必要的組成局部。二是中國在兩次包容中的不同方式。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互動,是在平等與和平的方式下進展的,中國文化以雍容態(tài)度,體系性地吸收了印度文化,并沉著地將之安放在自己的文化構造之中;而中國與西方的互動,是在戰(zhàn)爭和高壓的方式下進展的,中國文化以一種緊迫態(tài)度,體系性地吸收了西方文化,并以大破大立的分裂和革命方式,急迫地將之安放與新建在本有的土壤上。從世界史演進大勢的現(xiàn)時段講,西方率先現(xiàn)代化,并作為主流文化,主導歷史的演進,

16、推動著世界各文化的現(xiàn)代化,與西方現(xiàn)代文化對照,中國覺悟到自身的前現(xiàn)代狀況而努力追趕。在這一意義上,中國的吸收西方文化而更新自身,外合世界史的必然演進,內(nèi)符與時俱進的文化心性。而在清末民初中西實力比照的宏大落差中,用先進改造自身,有其歷史和現(xiàn)實的合理性。在這一大背景下,漢語由古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的轉(zhuǎn)變,是朝向西方語言特質(zhì)類型的轉(zhuǎn)變。當中國在與印度文化對話之時,漢語的轉(zhuǎn)變也有一種朝向印度語言特質(zhì)轉(zhuǎn)變的趨向,印度文化重空,中國文化講虛實相生,在虛實相生中,儒家重實而道家重虛,因此,在與印度文化的對話中,道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的對話,正是在虛的一面講行,魏晉玄學的言不盡意,是這一對話的表達,演進到唐宋禪宗,

17、那么把不求文字,以心傳心發(fā)揮到了極致,禪宗五花八門的公案,各種各樣的話頭,德山棒、臨濟喝、云門餅、趙州茶等,把漢語引入到一種玄語。人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答曰:無。再問趙州和尚,一切含靈具有佛性,何得狗子卻無?趙州曰:無。又問趙州和尚,露柱還有佛性也無?趙州曰:無。進而問:釋迦牟尼還有佛性也無?趙州曰:無。再進而問:無字還有佛性也無?趙州曰:無。又進而問,無字還有無字也無?趙州曰:無。這里漢語已經(jīng)分開了正常的使用,而進入到印度佛教的空境。不但禪宗大師掌握了這一公案型語言,文人們也體悟到不言和空無的巧妙,并掌握了公案式的語言,司空圖講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品含蓄?,嚴羽講禪道惟在妙悟,詩

18、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詩辯?,金圣嘆評?西廂記?,說?西廂記?其實只是一字,即趙州和尚講的無字金圣嘆?西廂記評點?。當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話之時,漢語的轉(zhuǎn)變朝向西方語言特質(zhì)的轉(zhuǎn)變,其理如一。只是在先進落后的宏大反差中,漢語西化,出現(xiàn)各種形式,其最劇烈的一種是要取消漢字,讓漢語完全拉丁化的主張。漢語在現(xiàn)代演進的種種浪潮中,大致由五個互相關聯(lián)的關鍵詞表達出來:拉丁化、拼音、國語、白話、群眾化。拉丁化乃全盤西化的目的,最后被否認了,本來為走向拉丁化效勞的拼音,成為漢字的注音方式,效勞于國語讀音的標準化,轉(zhuǎn)變成了古漢語反切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國語乃古代雅言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只是古代雅言在相對較小的官僚-文人-士紳圈中

19、流動,現(xiàn)代的國語普通話那么要求在全國民眾中流通,以及為全民進步識字率和教育普及效勞。這種廣泛流通性和普遍的運用性,要求一種重音重俗的白話成為國語,白話防止了文言的重字傳統(tǒng)而可以更好地達言文一致。五四的語言革命,就是白話代替文言成為國語。白話本有的廣泛的流通性和普遍的運用性,再進一步與中國的現(xiàn)實一方面民眾識字率低,另一方面現(xiàn)代化需要喚起民眾結合,群眾化的問題便提了出來,拼音-國語-白話-群眾化,構成了現(xiàn)代漢語四個互相關聯(lián)的主詞。以四主詞為代表的現(xiàn)代漢語成為漢語在中國文化走向現(xiàn)代的語言標志。三現(xiàn)代漢語之極大優(yōu)點與極大缺乏現(xiàn)代漢語是在與西方文化互動中產(chǎn)生,其最大的現(xiàn)實目的,就是起到學習西方,融入到以

20、西方為主導的世界潮流中去,西方知識是以西方語言為載體的,西方語言與西方思想同質(zhì),西方思想以BEing有-substane實體-essene本質(zhì)為核心而展開,是實體型的正與中國思想以無-氣-道為核心形成一個鮮明的比照,西方語言以嚴格的語法為核心,也是實體型的正與漢語沒有一本語法書形成鮮明的對照?,F(xiàn)代漢語的產(chǎn)生和成型,就是把虛實相生的古代漢語體系,轉(zhuǎn)變成完全實體型的漢語體系。在這里,要先講一個關于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劃,在呂叔湘等人看來,漢語應分為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前者即以先秦口語為根底而形成的上古書面語言以及由先秦到清代用此而寫作的古代文言;后者即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根底而形成的古代白話,而現(xiàn)

21、代漢語只是近代漢語的一種開展。在王力等人看來,漢語應分成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包括兩個局部,即古代文言和被呂叔湘等認為是近代漢語的古代白話。這兩種劃分都有自己的理由,不同的是,前一種劃分強調(diào)了現(xiàn)代漢語與傳統(tǒng)的繼承性一面,后一種劃分那么彰顯現(xiàn)代漢語與傳統(tǒng)的斷裂性一面。這兩種劃分的對立,可以引出很屢次級問題。種種次級問題都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但對于本文來講,要突出的是現(xiàn)代漢語因?qū)W習西方語言而來的新的特質(zhì),因此暫時突出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對立的一面,而且要特別講清的,就是用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白話即近代漢語比,也有了質(zhì)的區(qū)別。且從語言學的三大方面語音、詞匯、語法去看:在詞匯上,現(xiàn)代漢語用了古代漢語偏義

22、復詞的方式,將古代漢語包括文言和白話兩者中虛實相生構造的詞匯變成了只實不虛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且舉三個最有普遍性的詞為例。第一個詞:事物,在古代漢語里是包括動態(tài)的事event和靜態(tài)的物thing二者的合一。當二者合一使用時,可以側重于物,但事還在,可以側重于事,物還在,二者是以一種虛實構造的方式出現(xiàn)的。但在現(xiàn)代漢語的事物一詞里,事的詞義沒有了,只成了物。就物本身來講,在古代漢語里,物也包含著重虛和實兩類,?馬氏文通?也講,在天之日月星辰,在地之河海華岳,人倫之君臣父子,物之有形者也,怪力亂神,利命與仁,物之無形者也。而在現(xiàn)代漢語里,虛的一類消失了,虛類也完全按西方的實體方式去體會。在古代漢語中的有

23、形之物,其構成,也包含著外在之形和內(nèi)在之氣兩個局部,而在現(xiàn)代漢語里,物已經(jīng)不是中國古代的具有形氣合一的物了,而是一個西方式的實體性的物。第二個詞:變化。在古代漢語中,看得見可計算的變化為變,看不見的不可計算的變化為化。詳細來講,還可細分,其中重要的有:一是外部可見的變化為變,內(nèi)部不可見的變化為化,即虞翻注?周易系辭?說的在陽稱變,在陰稱化。二是量變?yōu)樽?,質(zhì)變?yōu)榛?。如孔穎達注?周易系辭?中變化見矣時講的漸變而頓化。三是實體之變?yōu)樽?,虛體之變?yōu)榛W兪侵缚吹靡姷目梢杂嬎愕淖兓?,化是指看不見的無法計算的變化。正如王安石?易解?講的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從無到有,其變化,是從本質(zhì)性的虛體之氣

24、開場,因此強調(diào)化。自有而無,是從事物外有之形開場,因此強調(diào)變。而變化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里,沒有了虛體性的化,而只有實體性的變。第三個詞:規(guī)律。在古代漢語里,規(guī)律是量得出講得清的東西,從而是實體的淺層次的東西,而最高的本質(zhì)是無法用有形的尺度去量和言說的道道可道,非常道。而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可說的宇宙之道,變成了可以說的宇宙的規(guī)律。規(guī)律一詞正是用可量可說的實的方面把道的不可量不可說的虛的方面給擠沒了。這三個詞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古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演進的方向:把虛實合一的古代漢語變成去掉虛而只有實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關系到語言的根本預設,漢語在古代為什么不寫出語法書呢,因為語言被看成是生命之體,西方語言為什么可

25、以而且必需要有語法書呢,因為語言被看成是器物之體。中國的生命是虛實相生的,且虛為根本,從而漢語講究意合,西方的器物是實體拼成的,且實為根底,從而西語重視形合。中國文化中的生命是與天地大化聯(lián)在一起的,因此,語言如宇宙之氣,呈為流動之線,西方文化的器物是可以從環(huán)境和關聯(lián)中獨立出來的,因此,語言如世界上的物體,呈為塊狀的構造。這一根本的預設不同,而漢語的構形要向西語的語法接軌,古代漢語之構形向現(xiàn)代漢語之語法的演進,其途徑有三,其一,把古代漢語的線的流動,變成西方語法的塊的組合。流動之線往往省略主語、組拼之塊,主語一定要填出來,且舉?水滸傳?的兩段為例:自當日為始,【大家一起】吃了酒食,【史太公】留住

26、王教頭母子二人在莊上。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后者】一一從頭指教。?水滸傳?第一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不覺紅日西沉,【柴進令廚中莊客】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效勞莊客】擺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進親自舉杯,【與大家一道】把了三巡,【柴進】從下叫道,且將湯來吃,【大家】吃得一道湯,五七杯酒,只見莊客來報道:教師來也。?水滸傳?第八回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這兩段話,去掉括號中的主語,就是漢語的線之本色,加上括號中的主語,變成西語中的塊之特征。關鍵還在于,漢語的線之特征,在互文見義的虛實相生中,謂語前省掉的主語可以不是前一謂詞的主語,而是由謂詞本身決定的,如第一句中史進

27、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指教所省的主語王教頭是從動詞指教和前句的求王教頭而互參其文可見其義的,深契漢語的意合精神,但卻不符西式要求邏輯統(tǒng)一以到達合形的句法??梢娪晒糯自掁D(zhuǎn)為現(xiàn)代漢語,并非是能否理解的問題,而乃變換思維框架的問題。漢語的省略主語,正是強調(diào)一個人事物與其別人事物的多樣關聯(lián),以及一事物在整個天地間的生動狀態(tài),西語的強調(diào)每一句子的主謂構造,突出的是詳細事物作為獨特個體和這一個體自身的邏輯整一性。漢語的天地關聯(lián),呈現(xiàn)出以短句為主的線型流動特征正如中國畫的散點透視,西語的個體獨立,不僅表現(xiàn)為句子主謂賓的完好,還可以不斷插入語句和從句而形成立體塊面正如西方畫的焦點透視。而

28、現(xiàn)代漢語在向西語靠攏時,因自身特有的線性難以形成塊面,而變成長句。長句肯定不是好的漢語,但卻具有了西語邏輯整一的特點。其二,把古代漢語由線的流動而來的動態(tài),轉(zhuǎn)變成現(xiàn)代漢語以組塊為特征的靜體。在詞匯上,一是通過化、性、度、品、家、者等詞,把動詞名詞化。這與漢語的名詞動用形成一種鮮明的比照。二是通過介詞在構造把人和事物的狀態(tài)準確化進而靜固化。在句子上,通過系詞是的和進展時著等句式的引入,把漢語的動態(tài)的描寫句,變成靜態(tài)的判斷句。如:花不紅成了花不是紅的。他叫喊成為他叫喊著。這些詞性和句型變化的目的,都是要把本在天地間生動的活物,變成可以在實驗室里進展定位解剖分析的組塊。其三,被動句的大量引入。漢語的

29、被字句本來通常被用來表達不如意、不企望的情況,在這一消極義語義約束條件的制約下,中性的和積極義的被字句很少出現(xiàn)。這種消極義語義約束在從西漢到五四前的兩千年時間里始終如此。五四以來,由于對英語被動句用法的模擬,被人們遵守了兩千年的這一語義約束在五四以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在漢語書面語中就根本上被消解了。非消極義被字句,特別是中性被字句隨之大量出現(xiàn),并獲得了與消極義被字句同等的地位,這是五四以來被字句所發(fā)生的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從思維范式的轉(zhuǎn)變來看這一語法的轉(zhuǎn)變,現(xiàn)代漢語被動式的中性與科學宇宙觀中人物事都被規(guī)律所制約,都可以放進實驗室進展解剖分析有關。以上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呈現(xiàn)了由古代漢語向現(xiàn)

30、代漢語的轉(zhuǎn)變,更為主要的是,這三個方面形成了現(xiàn)代漢語與口語相對獨立的書面語,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的開展過程,在相當程度上是歐化的過程。而表達在書面語里的精神,又轉(zhuǎn)過來影響了對口語本質(zhì)的理解,從而形成了對整個現(xiàn)代漢語本質(zhì)的理解從視漢語為一種以神為主重虛靈的生命體轉(zhuǎn)到視漢語為一種以形為主重實體的物質(zhì)體。因此,古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的轉(zhuǎn)變,實際上是為了向作為世界主流的西方文化靠攏而進展的轉(zhuǎn)變。這一轉(zhuǎn)變的極大優(yōu)點,就是當漢語與西語在根本面同質(zhì)化之后,中國學人可以準確地理解西語,準確地理解負載于西語之中的西方思想,以及順利地與西方文化進展對話。從這一角度看,漢語由古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的轉(zhuǎn)變,對于中國文化生存于世界之

31、中,對于中國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崛起所起的作用,怎么估計都不會過高。然而,語言不僅是一種工具,同時是一種文化。在語言作為工具方面,從世界史演進大勢的長時段看,漢語與西語的同質(zhì)化,在全球化的思想和文化博弈中占了先機。但從文化方面講,漢語與西語的同質(zhì)化,又遮蔽了漢語本身的特點。漢語可以與西語同質(zhì)化,在于漢語本身就內(nèi)蘊著可以與之同質(zhì)化的可能,正如漢語曾在一定程度上與梵語同質(zhì)化,意味著漢語本身就內(nèi)蘊著可以與之同質(zhì)化的可能一樣,但漢語與梵語的同質(zhì)化,并未影響漢語的主要特征,正如佛教的中國化,并沒有影響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樣。而漢語與西語的同質(zhì)化,卻根本上遮蔽了漢語的主要特征,漢語在理論上已經(jīng)從一種以神為主的

32、生命體轉(zhuǎn)到一種以形為主的物質(zhì)體。漢語的特質(zhì)意味著什么?漢語的特質(zhì)與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嚴密相連。正如中國文化講究包容八方,和諧萬物,漢語也內(nèi)蘊著這一精神。漢語由交融東西南北族群而產(chǎn)生,漢語產(chǎn)生之后,吸納著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語從鮮卑到契丹到蒙古到滿族等的文化內(nèi)容于其中,同時在與印度文化的對話中,吸納其佛教內(nèi)容于其中,現(xiàn)代以來,那么全力吸納西方文化于其中。然而,現(xiàn)代漢語一方面獲得了顯著的成功,另一方面還處在食西不化的階段。前面舉例講漢語的轉(zhuǎn)變,在語音和詞匯上講得較為清楚,而在語法上那么講得不甚清楚?,F(xiàn)代漢語的真正成功,必須表達在語法上,漢語語法,從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劉復的?中國文法通論?1920、黎錦熙

33、的?新著國語文法?1924以來,被批評為以西尺量漢語,吞沒了漢語的特點。這一論題,呂叔湘、王力、陳望道、錢基博、張世公等著名學人屢次談及,20世紀后期,張世祿總結說:漢語語法學的建立,從開場到如今,已經(jīng)快要一個世紀了。在這八九十年中間,研究、學習漢語語法的,幾乎全部抄襲西洋語法學的理論,或者以西洋語言的語法體系做根底,來建立漢語的語法體系。有時發(fā)現(xiàn)一些漢語語法的特點,覺得為西洋語法學上所不能概括的,就陸續(xù)加以增添補綴。越到后來,發(fā)現(xiàn)的特點越多,這種增添補綴的地方也越繁。所以越是新近發(fā)表的漢語語法學著作,內(nèi)中闡述的語法體系外表上好似較前更精細了,實際上卻足使學習的人越來越感到煩瑣和難懂難記了。符

34、合漢語自身特點的漢語語法的難以建立,暗示著漢語與西語的本質(zhì)關系:漢語可以學習吸收西語,并按照西語的方式運用這一點在中國走向世界和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非常必需,但這只是漢語的特點之一,不是漢語的主要特質(zhì)。漢語的主要特質(zhì),一是與中國悠長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理念相通,即漢語內(nèi)蘊著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二是與西方以現(xiàn)代物理學為代表的現(xiàn)代科學和以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德里達為代表的現(xiàn)代哲學相通,即漢語內(nèi)蘊著世界演進的宏偉遠景。而西語是建立在古希臘以幾何學為代表的古代科學和以巴門尼德、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代哲學,建立在以古典物理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和以培根、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近代哲學根底上的。西方

35、現(xiàn)代科學和現(xiàn)代哲學的困境,同樣在西方語言上表達出來。明乎此,就可以意識到:一方面,漢語在現(xiàn)代化的大趨勢中走向西方,非常必要;另一方面,漢語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中找回自身的特質(zhì),同樣非常必要。然而,現(xiàn)代漢語在非常必要地走向西語的同時,漢語自身的特質(zhì),雖然被遮蔽,卻在文學中被保存下來。當年漢語大舉西化時,胡適就提出了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把語言革命和文學革命嚴密地關聯(lián)在一起,而今漢語特質(zhì)的去蔽,同樣應是在一種關聯(lián)中進展,不妨稱為:漢語的文學,文學的漢語。中國文學自五四以來的演進,是一個內(nèi)容復雜的故事。正如漢語的西化應被重新講述和重新評估一樣,中國當代文學也應被重新講述和重新評估。四重看中國文學自五四

36、以來在中西互動中的演進在如今按西方區(qū)分型思維而來的分類看,被稱之為文學的東西,在中國整合性思維中被稱之為文,文既是書面的文字,又是按照文字的規(guī)律文法和款式文體而組織起來的美之呈現(xiàn)。因此,中國之文是語言的美的表現(xiàn),既包括如今的文學,也包括如今看來不是文學的東西。劉勰?文心雕龍?從?辯騷?到?書記?的文體論局部講了35種文類:騷、詩、樂府、賦、頌、贊、祝、盟、銘、箴、誄、碑、哀、吊、雜文、諧、隱、史、傳、諸子、論、說、詔、策、檄、移、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在?雜文?里又附列16種:典、誥、誓、問、覽、略、篇、章、曲、操、弄、引、吟、諷、謠、詠;在?書記?中還附列24種:譜、籍、簿、

37、錄、方、術、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關、刺、解、牒、狀、列、辭、諺。一切用文字構成的美的組合都是文,并在從?神思?到?程器?講創(chuàng)作、風格、欣賞的24篇,總結出上面講的一切文類的共同美的規(guī)律。明清小說戲曲大盛之后,金圣嘆在?水滸傳?評點的幾篇序里和在?西廂記?評點里,把?論語?周易?詩經(jīng)?類的六經(jīng),?莊子?類的諸子,?公?谷?類的學術之文,?離騷?杜詩?類的抒情文學,?戰(zhàn)國策?史記?類的歷史著作,都歸為文章。而且一再強調(diào),這些文章在文法作文的根本方法上,與?水滸傳?這樣的小說和?西廂記?這樣的戲曲,完全具有一樣的規(guī)律。正是中國人的整合性思維,在把一切由語言之美形成的東西都看作文的

38、同時,把文看成在一切文化方面都有作用,可以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在古代中國,各種在今天看來完全是非文學之文,為什么與文學之文擁有共同的本質(zhì)呢,這在于各種文用漢語所創(chuàng)制,漢語的虛實相生的生命性質(zhì),正具西方美學所認為的美感性質(zhì)。歷史的奇妙處在于,與由古代之文而來的文學的社會功用被突出一道演進的,是漢語的古代特質(zhì)被遮蔽,而這一被遮蔽的漢語特質(zhì),卻在西方的文學定義中被理論地保存下來。人類的文化具有共性因子,但各類共性因子,被放置到一個文化中的什么地方,卻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關于生命性局部被分配在藝術領域之中,西方文化進入現(xiàn)代性之時,一方面把美感與

39、日常的功利快感和科學的知識愉悅區(qū)別開來,形成區(qū)別于感官愉快和概念愉快的aesthetis純粹美感,另一方面把藝術從工藝的技術系統(tǒng)和科學的概念系統(tǒng)區(qū)分開來,形成以求美為目的的藝術fineart,藝術形成以建筑、雕塑、繪畫、音樂、戲劇、文學這六大門類為主的體系,文學作為藝術,以求美為本質(zhì)目的,它雖然用語言進展創(chuàng)造,但要成為文學,一定要把日常語言通過反?;蛟簧杌姆绞阶兂晌膶W語言,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把日常快感轉(zhuǎn)為純粹的美感。文學作為審美,在本質(zhì)上與政治、科學、社會等非美的領域是不同的。這一西方的文學觀念,在中西對話中,特別通過西方文獻的翻譯包括馬恩文論鮮明地突顯出來,就是在民國和共和國前期過分地

40、強調(diào)文學的政治功用,也還是要成認,文學的特征在于形象,而形象大于思想,反對公式化和概念化。其實,西方文化強調(diào)的文學的審美特質(zhì),正相通于中國文化強調(diào)的文的生命特質(zhì),以及由文所構成的語言的生命特質(zhì)。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漢語被遮蔽了的特質(zhì),正是在文學中得以保存下來。假如文學變成了概念的傳聲筒,就不是文學,就會討人厭而死去;假如文學具有了鮮明的形象性,必然像活的生命一樣,具有超越概念的多義性和豐富性,具有言不盡意的審美性。那構成文學形象性的文學語言成為一種與日常語言和科學語言不同的生命性語言。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在于對共和國前期特別是文革中文學的被過度的政治化和功利化的反轉(zhuǎn),另一方面由于西方關于文學

41、性質(zhì)的理論大規(guī)模地進入,在中西的新一輪互動中,文學被定義為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成為文學理論的主流,審美占了搶眼的主位。再一方面,在新一輪的媒介體系的晉級中,電子媒介成為主流,而文字媒介居于次位,反映到藝術體系里,影視占于主位,而文學居于次位。假如說前兩個方面導致文學與政治和社會的相對疏離,同時引起文學在文化中的地位大大降低,那么,后一個方面導致文學的社會傳播上影響力的大大降低。這三方面的合力,造就了文學的邊緣化。被邊緣化了的中國文學,尚未完成自五四以來就希望完成的文學現(xiàn)代化的使命。這里不僅僅是一個從西方的區(qū)分性思維來看的文學審美性的問題,還牽涉到一個從中國的整合性思維來看,文學與文語言的關系問題

42、。中國文學是用漢語來寫作的。鄭敏對五四以來的中國新詩描繪的判斷,正是從這一角度進展的:【從胡適的老鴉,郭沫假設的女神開場的中國新詩】走出傳統(tǒng),它已完全背叛自己的漢詩大家族的詩歌語言與精神的約束,它奔向西方,承受西方的詩歌標準?;貞涍@近百年的新詩的足跡,我們發(fā)現(xiàn)它到過以下幾個世界詩歌圣地:第一站是美國,那里它采集了美國意象主義;第二站是倫敦,它采集了浪漫主義;第三站是巴黎,它采集了象征主義;第四站是柏林,它采集了歌德、里爾克。至此,在短短約30年1920-1950內(nèi)新詩匆匆走過西方19、20兩世紀的主要流派:浪漫主義,象征主義,意象主義。正當它翻開現(xiàn)代主義的?荒原?時,戰(zhàn)火和空襲打斷了它的書齋考慮,但在大學遷移中中國仍涌現(xiàn)了一批現(xiàn)代派詩人。50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