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 一等獎-完整版獲獎課件_第1頁
竊讀記 一等獎-完整版獲獎課件_第2頁
竊讀記 一等獎-完整版獲獎課件_第3頁
竊讀記 一等獎-完整版獲獎課件_第4頁
竊讀記 一等獎-完整版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竊讀記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原籍臺灣省苗栗縣,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xiāng)臺灣。 林海音于2001年12月1日因中風、肺炎、敗血癥病并發(fā)在臺北振興醫(yī)院病逝,享年82歲 。 林海音她的作品散文集:窗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出處簡介 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

2、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城南舊事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通過 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于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 1、給下列詞注音并解釋:知趣: 饑腸轆轆: 適宜: 白日夢: 依依不舍: 基礎訓練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答:竊讀熟讀精思2、“竊讀記”中的“竊”是什么意思?如果改成“偷讀記”好不好?為什么? 答:“竊”是“偷偷地”意思;不能改;因為此文以“竊讀”為敘事線索,著

3、重描寫作者“竊讀”的心理和情感經歷,“竊讀”兩字真切反映了作者囊中羞澀的窘態(tài),更表現了作者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和形象。熟讀精思3、第13節(jié)“那時我也不免要做個白日夢”中“白日夢”具體是指什么?答:吃碗排骨面,然后躺在沙發(fā)上舒舒服服地讀書。 熟讀精思4、做“白日夢”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因為那時“竊讀”時間長了,肚內空空又腿酸難熬。 熟讀精思5、出色的心理描寫是本文一個亮點,請在文中找出一句刻畫人物心理的語句并作簡要的賞析: 例句: 第4節(jié)“我多么高興,又多么渴望地還有一只巨掌壓住了那本書的整個”熟讀精思賞析: 這里運用了對比和夸張的手法,刻畫了作者剎那間由喜悅到驚慌到沮喪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一

4、個渴望讀書的窮學生受人污辱的悲涼。熟讀精思6、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能再 找一處嗎? 答:作者把“竊讀”時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作對比:書店老板的冷漠指責、無情拒絕和店員的熱心關照默默支持。 熟讀精思(熱愛讀書、勤奮刻苦、學會感恩)。(渴望讀書而不怕艱辛并懂得感恩)。的女孩,我們應該以她為榜樣:7、文中的“我”是個:熟讀精思8、“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你對這句話怎樣理解?答: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濃濃的愛,不經意的細節(jié)往往給人巨大的力量,我們應該善于感受和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好與愛。熟讀精思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5、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6、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7、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备郀柣?8、“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讀書名言查資料做小報:標題:“書籍伴我成長”;把選文提到的中外名著作為版面的內容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