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獻學復習資料_第1頁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獻學復習資料_第2頁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獻學復習資料_第3頁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獻學復習資料_第4頁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獻學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圖書集成空題、/、20/分,*每空1丿分八宋元之際馬端臨所著文獻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獻”命名的著作。由漢代劉歆綜合群書敘錄,編寫而成的一部總的圖書目錄為七略。常見的史書體裁有三種: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由王欽若、楊億編撰的,宋代最大的類書是冊府元龜。春秋內(nèi)、外傳分別指:左傳和國語。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莊子又名南華真經(jīng)。四部分類法是我國古典文獻的基本分類方法,它起源于西晉衛(wèi)勖編訂的晉中經(jīng)新簿。&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寫的說文解字注。儒學警悟是最早的一部叢書。唐代杜佑撰寫的通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專門論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為“政書”之首。全宋文是目前規(guī)模

2、最大的斷代散文總集,由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聯(lián)合出版。明代祁理孫編寫的奕青藏書樓書目,在經(jīng)、史、子、集外又加“四部匯”一類,此為五部分類法之始。三國魏齊王正始年間(公元240-248)在洛陽太學立了一批石經(jīng),稱“正始石經(jīng)”。由于用古文、篆文、隸書三種字體書寫,故又稱“三體石經(jīng)”四庫全書把集部書劃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五類。以版面中線為準,版心向里對折;對折好的書面疊放在一起,在折線處粘合,用硬紙連背裹住作封面。請問以上描述的是紙質(zhì)文獻的哪種形態(tài):蝴蝶裝。清代陳元龍奉康熙皇帝之命編纂的歷代賦匯一書,共184卷,收錄先秦至明代賦4155篇,是研

3、究清以前賦體文學的重要文獻。清代鮑廷博一生搜求古書,他輯刻的知不足齋叢書,共收書207種,781卷,包含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復出的珍貴文獻,價值甚高,影響很大。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僅用4塊馬蹄銀(約合200兩銀子),就從王道士手中騙走了數(shù)以萬件的敦煌寫卷?!拔墨I”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佾篇,這里的“文”指典籍,“獻”指賢人。2趙明誠所著金石錄,屬于四庫全書中的旦部目錄類。南宋袁樞撰寫的通鑒紀事本末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4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類書是魏文帝曹丕組織人編纂的皇覽。宋朱熹曾為大學、中庸作章句,為論語、孟子作集注,后人合刊,稱為四書章句集注。匯錄一人的詩文等作品成為一書稱為別集,

4、如陶淵明集、王右丞集等。明代解縉主持編纂了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類書,原名文獻大成,后來改名為永樂大典。&隋書經(jīng)籍志把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三類。9唐代四大類書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和白氏六帖。10.1972年山東臨沂一號漢墓出土4942枝竹簡,其中發(fā)現(xiàn)兩部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11清代輯佚大家中,輯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是嚴可均。明朝的范欽世代藏書,家有藏書樓,名叫天一閣。在版面構(gòu)造中,版面正中對折處稱_版心,又稱中縫,俗稱書口。清代張之洞、繆荃孫書目問答一書,將古籍劃分為經(jīng)、史、子、集、叢五部。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是唐代劉知幾之后又一部史學理論名著。二、單

5、項選擇題(共10分,每題1分):1易于書寫,易于保存、攜帶,但價值昂貴,易于損毀的是(C)A.甲骨B.金C.絹帛D.竹木2下列哪類典籍不屬于四庫全書經(jīng)部?(B)A易類B.類書類C.詩類D.小學類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是(B)A.詩經(jīng)B.昭明文選C.古文觀止D.文章流別集現(xiàn)存類書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是(B)C.太平廣記D.太平御覽“三通”指(C)A.通典通志通論B.通考通論通志C.通典通志文獻通考D.續(xù)通典續(xù)通志續(xù)通考19831986年間,文淵閣四庫全書全部公布于世。影印這部大型叢書的單位是(C)A.北京中華書局B.上海古籍出版社C.臺灣商務印書館D.濟南齊魯書社全宋詞是(C)編纂的一部專體文學

6、總集。A.張之洞B.饒宗頤C.唐圭璋D.黃畬以下不屬于“十三經(jīng)”的是(D)A.論語B.孟子C.詩經(jīng)D.道德經(jīng)地理類文獻在傳統(tǒng)的四部分類法中屬于(B)A.經(jīng)部B.史部C.子部D.集部清末學部成立了(C),民國時期改稱北平圖書館,解放后叫做北京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A.文淵閣B.文溯閣C.京師圖書館D.南京圖書館哪部書不是孔穎達撰寫的?(D)A.毛詩注疏B.春秋左傳注疏C.禮記注疏D.論語注疏子部書由以先秦各派學說為主體的“九流十家”組成?!熬帕鳌敝胁话ㄏ铝心囊豁棧ˋ)A.佛家B.道家C.陰陽家D.縱橫家下列四種中,哪一種屬于包背裝(D)A.明洪武刻元史B.明永樂刻四史外戚傳C.清順治內(nèi)府刻資政要

7、覽D.明永樂大典南宋李燾撰寫的(B)記載了自北宋建隆至靖康一百六十八年間史事,是一部杰出的編年體史書。A.資治通鑒B.續(xù)資治通鑒長編C.續(xù)資治通鑒D.三朝北盟會編下列不屬于紀傳體的是(B)A.史記B.戰(zhàn)國策C.漢書D.三國志“前四史”中成書年代最晚的作品是(C)A.史記B.漢書C.后漢書D.三國志下列屬于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的是(B)A.世說新語B.夢溪筆談C.齊民要術D.太平御覽&要查算書之類的書籍,如九章算術,應查四庫全書子部中的(B)A.農(nóng)家類B.天文算法類C.術數(shù)類D.藝術類以下選項中屬于類書的是(D)A.四部備要B.四庫全書C.十三經(jīng)注疏D.永樂大典以下不屬于詩文評的是(A)A.古文觀

8、止B.文心雕龍C.歷代詩話D.詩品三、判斷題(共10分,每題1分):1.資治通鑒由宋歐陽修領銜編撰,神宗制序賜名,元胡三省注。(X)2集部收錄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著作,如散文、駢文、詩、詞、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等著作。(V)3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我國紙質(zhì)文獻主要采用卷軸裝。六朝至唐代流行,宋遼金仍有使用。(V)4.梵夾裝不是中國典籍固有的裝幀形制,而是古代中國人對從印度傳進來的用梵文書寫在貝多樹葉上佛教經(jīng)典裝式的一種稱呼。(V)紀昀等修四庫全書時將古代典籍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可以說是集“四分法”之大成。(V)全唐文,清董浩等奉敕編。(V)&唐代初年,魏徵修中經(jīng)新簿直接從經(jīng)、史、子、集代替了甲、

9、乙、丙、丁的稱號。(X)9詩話在我國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占相當數(shù)量,其中歷代詩話開啟了后世詩話之先河。(X)10.農(nóng)政全書屬于四庫全書中史部當中的政書類。(X)1在簡牘盛行的時代,同時出現(xiàn)了帛書。帛書是我國早期圖書文獻的一種重要形式,盛行于殷商。(X)2常見的史書有三種體裁: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其中編年體出現(xiàn)最早。(V)唐詩三百首是清蘅塘退士編的一部唐詩選本。(V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斷代編年史,開創(chuàng)了編年體史書的先河。(V)5劉向等人將西漢以前的典籍劃分為七大類,三十八目,凡一萬三千多卷,其子劉歆撰有七略(X)6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在石碑上刻了十三部儒家典籍,立于長安太學內(nèi),今日

10、存放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史稱“開成石經(jīng)”(X)資治通鑒是我國編年史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巨著。(V)&明代范欽有天一閣,世代藏書;毛晉有汲古閣,藏書多宋元善本。(V)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相傳為公羊高所撰。(V)陜西師范大學辭書編纂研究所編纂,劉學林、遲鐸主編的十三經(jīng)辭典,每個分卷之末都附有“開成石經(jīng)”拓片。(V四、寫出版面構(gòu)造圖各部位的名稱該版面左右雙邊,雙魚尾,黑口。從左至右,從上至下:天頭/書眉、象鼻、書耳/耳口、版框、牌記、界行、地腳、魚尾五、寫出以下各部書的作者或編者:北堂書鈔:虞世南本草綱目:李時珍楚辭章句:王逸歷代賦匯:陳元龍歷代詩話續(xù)編:丁福保洛陽伽藍記:楊衒之毛詩正義:

11、孔穎達農(nóng)政全書:徐光啟全唐詩:彭定求全唐文:董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四部叢刊:張元濟四庫全書總目:紀旳史記:司馬遷史通:劉知幾水經(jīng)注:酈道元說文解字注:段玉裁隋書:魏徵十三經(jīng)索引:郭紹鈞文心雕龍:劉勰文獻通考:馬端臨永樂大典:解縉藝文類聚:歐陽詢樂府詩集:郭茂倩玉臺新詠:徐陵戰(zhàn)國策:劉向昭明文選:蕭統(tǒng)資治通鑒:司馬光七、寫出下列文獻學家的代表著作,并概述其主要貢獻。1劉歆七略。與其父劉向校理典籍,首創(chuàng)七略分類法(六分法)。摯虞一一文章流別集,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文總集。蕭統(tǒng)一一文選,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紀昀四庫全書。對清以前所有古書進行大規(guī)模整理、分類和總結(jié)。張之洞書目答問。采用五部分

12、類法,最早使用“叢書”之名。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錄唐以前散文,功勞巨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文學大家,文獻整理、研究專家。張元濟四部叢刊。出版家,此為古籍善本叢書。10歐陽詢一一藝文類聚編纂類書,對唐以前文獻有功勞。八、標點下面一段文字,然后解釋加的詞。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shù)家之傳。戰(zhàn)國從衡,真?zhèn)畏譅?,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苴。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

13、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侍醫(y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yè)。歆於是總?cè)簳嗥淦呗?,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shù)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漢書藝文志)解釋:1.孔子2孔子弟子72人,舉其成數(shù),曰七十子。3齊魯韓毛4百姓5漢武帝九、名詞解釋:(每題5分)甲骨文:甲骨文發(fā)現(xiàn)于1899年,發(fā)現(xiàn)人為山東王懿榮。因為發(fā)現(xiàn)于商的舊都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殷墟甲骨”。甲骨文刻在龜甲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主要是商王占卜的記錄,涉及面極廣,如

14、征伐、祭祀、狩獵、畜牧、農(nóng)事以及風雨、災害、疾病等等,是研究殷商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風俗、語言文字等的寶貴資料。甲骨文距今約三千多年歷史,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古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是現(xiàn)存最早的文獻資料。已發(fā)現(xiàn)甲骨文字總數(shù)四千多,已考釋出三分之一。四庫全書:匯編類綜合性叢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開始纂修,組織了300余人積10年之功才完成。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四部纂修分校館臣:戴震主持經(jīng)書,邵晉涵主持史書,周永年主持子書,紀昀主持文集。四庫全書共收書3400余種(文淵閣四庫全書光盤統(tǒng)計為3761種),79300卷,當時分裝為36500余冊

15、,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稱四庫。編年史:是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題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編纂春秋時創(chuàng)立的。其優(yōu)點在于有利于讀者按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了解歷史事件,便于了解歷史事件間的互相聯(lián)系。缺點是不便于集中描寫人物、事件。一個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讀者不易了解其全貌。春秋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計242年的歷史。為春秋作傳的左傳也被視為編年體的代表作。西晉太康元年在戰(zhàn)國魏墓發(fā)現(xiàn)的紀年竹簡,是魏國的編年體史書,被稱為竹書紀年。漢代編年史今存荀悅漢紀(也稱前漢紀,三十卷),袁宏后漢紀。后代的編

16、年史著作以資治通鑒為代表。周易:周易由易經(jīng)易傳兩部分組成。成書年代及作者皆無定論,易經(jīng)可能成書于西周初年,估計是掌握卜筮的人所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易傳可能為戰(zhàn)國后期說儒家學者所作。易經(jīng)上下兩篇(即卦爻辭),易傳十篇。易經(jīng)本是一部用于占筮的書,從哲學思想方面分析,其內(nèi)容有,講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用以比擬人事;講人事的得失可以轉(zhuǎn)化;提示了某些行為準則,用以勸戒世人。易傳解釋易經(jīng)經(jīng)文及占筮之法;并闡發(fā)政治、倫理與哲學思想,儒家的倫理觀念,道家和陰陽家的天道觀,都成了易傳的指導思想。毛詩正義:詩經(jīng)是周代至春秋時代詩歌的總集,由漢代毛亨作傳稱為毛詩,漢代鄭玄曾加以箋注稱為鄭箋。到了唐代,孔穎達又為之作疏,

17、稱為毛詩正義或毛詩注疏,後人將之列為十三經(jīng)注疏之一?!罢x”被稱為“疏”,指在前人的注解上作注解。史記:是西漢時期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自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130篇,分為12本紀-序帝王、10表-系時事、8書-詳制度、30世家-記侯國、70列傳-志人物五大類,計526500多字。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最系統(tǒng)、最完備的編年體通史。北宋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領銜編撰,歷時19年完成。全書294卷,記述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止,共1362年間的史事。這部

18、書的目的,是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供統(tǒng)治者借鑒,所以內(nèi)容豐富、體例嚴謹。8道德經(jīng):道家經(jīng)典,又稱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國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一書,主要內(nèi)容為老子自撰,也摻雜了一些后學文筆,最后由戰(zhàn)國人編定。全書五千余言,故又稱老子五千文。全書81章,前37章為道經(jīng)后44章為德經(jīng)。其內(nèi)容有道生萬物與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小國寡民與無為而治的社會思想;詩性智慧與美言美文使其在文學方面也有成就。9昭明文選: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南朝梁蕭統(tǒng)主持編纂的文選。蕭統(tǒng)(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梁武帝長子,未及繼位而卒,謚稱昭明太子,所以文選又稱為昭明文選。本書凡30卷

19、,分賦、詩、雜文三大類,共收錄周代至南朝梁代約800年間130位作家的作品700多篇。其重要意義在于,編者有意識地將經(jīng)、史、子和“文”區(qū)別開來,把經(jīng)、史、子文獻排除在文學文獻之外,只保留了史書中有文采的史論和史述贊可以看出編者已初步注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qū)分。文選是分體編纂的總集典型,為后世總集的編纂提供了一種范式。10碑刻學:碑石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形成的一門學問,又名“石刻文獻學”。秦漢時刻石之風逐漸興盛。秦刻石影響較大的是秦始皇巡行天下時所刻的銘功石刻,諸如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等;摩崖刻于山石之崖壁,漢代有石門頌,在陜西褒城縣。唐代有紀太山銘,唐玄宗撰文,在泰山東岳廟后石崖。據(jù)專家

20、估計,全國各地已知碑志約15000余件。陜西石刻文獻之多居全國之冠。大的碑林有:西安、戶縣祖庵、耀縣藥王山、榆林紅石峽等。11蝴蝶裝:紙質(zhì)文獻裝訂的一種形態(tài)。兩宋普及,元代仍有,沿至清代。裝訂時,以版心中線為準,版面向里對折;對折好的書面疊放在一起,在折線處粘合;用硬紙連背裹住作封面。翻閱時如蝴蝶飛舞,故稱蝴蝶裝。優(yōu)點是不怕蟲噬,書口朝下背朝上不進灰;缺點是只一面有字,粘合處易開裂。明洪武刻元史,永樂刻四史外戚傳,清順治內(nèi)府刻資政要覽皆用此法裝訂。12類書: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并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供人們查索的一種特殊工具書,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類書起源于三國,魏文帝時

21、的皇覽是最早的一部類書,雖已失傳,但仍被尊為類書之祖。現(xiàn)存較早而又較完整的一部類書是唐虞世南的北堂書鈔。見于我國古籍著錄的類書約有600種之多,大多已佚,今存約200余部。其功用在于:保存了豐富的古代文化資料,是我們查尋古代典籍中名物制度、詞語典故的極為有用的工具書;是整理古籍(???、輯佚古書等)的必備參考書。缺點:類書編纂過程中,由于參與其事的人很多,古人編書又少凡例,錯訛不少,加之古人隨意刪節(jié)古書,因此,使用類書一定要慎重。13汲古閣本:指明末毛晉汲古閣的刻本,也稱毛本。毛晉(1599-1659),原名鳳苞,字子久,后改名晉,為地方富豪,明末大藏書家。汲古閣是毛氏刻書、藏書處,藏書多宋元善

22、本??虝休^強的計劃性、目的性,與當時社會文化學術的發(fā)展有較密切的聯(lián)系。汲古閣刻本以十三經(jīng)注疏、十七史、津逮秘書、六十種曲影響最大,傳播最廣。它是明末刻本中的精華,明末清初最通行的版本。14詩文評:是四部分類中集部的一個類目名稱,收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面的書籍。文心雕龍,梁劉勰撰,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闡述文學理論的專書。詩品稍后于文心雕龍,梁鐘嶸撰,是一部專論五言詩及其作者的文學批評著作,開后世詩話之先河。15叢書:又稱“叢刊”“叢刻”“匯刻”“合刻”,是把若干種同類或不同類的各種圖書匯編在一起,并冠以總名的一種文獻形式。大約創(chuàng)始于南宋。俞鼎孫、俞經(jīng)纂輯的儒學警悟是最早的一部叢書。叢書可分為“專

23、門性與“綜合性”兩大類;綜合性叢書又可以分為匯編類、地方類、氏族類、獨撰類4種。專門性叢書的代表有十三經(jīng)注疏二十四史楚辭文獻叢刊等。綜合性叢書的代表有宋人左圭纂輯的百川學海(我國最早刻印的一部叢書)、清人紀昀等編纂的四庫全書(我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等。16劉向: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公元前26年,漢成帝下令征集圖書,又聘請各方面專家分工協(xié)作對古籍進行校對,劉向便是其中一員。這便是我國歷史上對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為我國古籍的流傳、研究奠定了基礎。劉向匯集群書敘錄為一編,稱為別錄,此書為中國最早的群書提要目錄。別錄將群書分為經(jīng)傳、諸子、詩賦、兵書、數(shù)術、方技六類。劉向去世后

24、,其子劉歆在別錄基礎上編成七略,將群書分為6大類38小類。七略分類法是我國最早最為系統(tǒng)的圖書分類。17紀昀: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云,謚號文達。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并主持文集部分的分校。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開始纂修,組織了300余人積10年之功才完成。收書多達3500余種,79300卷,當時分裝為36500余冊,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稱四庫。18文獻: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即凡使用文字、圖畫、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記錄的知識,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及各種視聽資料,如膠片、錄音帶、錄相帶、幻燈

25、片、影片、唱片、磁帶、光盤等都可稱之為“文獻”。續(xù)修四庫全書:顧廷龍、傅璇琮主編,李致忠、許逸民、王興康副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影印。本叢書總共收書5213種,全套1800冊。這是繼18世紀清朝編修四庫全書后,又一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對中國古典文獻進行大規(guī)模的清理與匯集。每種入選圖書,均選取最佳版本影印,每種書均請專家撰寫簡明扼要的內(nèi)容介紹,反映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四書五經(jīng):泛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于宋朝,五經(jīng)之名始于漢武帝。開成石經(jīng):唐開成二年(

26、公元837)在石碑上刻了十二部儒家典籍,立于長安太學內(nèi),即今日存放西安碑林的石經(jīng),稱“開成石經(jīng)”。熹平石經(jīng):始刻于漢靈帝熹平年間。東漢學者蔡邕發(fā)現(xiàn)當時流傳的儒家著作錯誤較多,就建議對經(jīng)文精加??保蹩淘谑?,共刻了周易尚書詩經(jīng)儀禮春秋等七經(jīng),刻在46塊石碑上,計約20萬字,立于洛陽太學門前,讓學者取正???。蔡邕書寫石經(jīng)用的是當時通行的隸書,故又稱之為“一字石經(jīng)”、“今文石經(jīng)”,是學隸書的范本,已殘佚。卷軸裝:紙質(zhì)文獻裝訂的一種形態(tài)。指將印頁按規(guī)格裱接后,使兩端粘接于圓木或其他棒材軸上,卷成束的裝幀方式。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我國紙質(zhì)文獻主要采用卷軸裝。六朝至唐代流行,宋遼金仍有使用。簡牘:古文獻的

27、物質(zhì)載體之一。我國先秦兩漢以至魏晉古文獻大多是寫在簡牘上的,用竹制作的叫“簡策”,用木做的叫“版牘”,合稱“簡牘”。簡牘研究是古文獻整理與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毛晉:(1599-1659)原名鳳苞,字子久。后改字子晉,號潛在,別號汲古主人。明末著名藏書家、出版家、刻書家、文學家、經(jīng)學家。汲古閣是毛氏刻書、藏書處。曾??淌?jīng)、十七史、津逮秘書、六十種曲等書,流布甚廣,居歷代私家刻書者之首。尤嗜好抄錄罕見秘籍,繕寫精良,后人稱為“毛鈔”。編著甚多,有毛詩陸疏廣要毛詩名物考等。四部叢刊:匯編類綜合性叢書,近人張元濟輯。商務印書館19191936年印行。上海書店19841985年據(jù)商務印書館版重印。共

28、收書504種,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四部叢刊選輯了從涵芬樓以及其他藏書家手中得到的珍貴的宋元舊刻、明清精刻、鈔本、校本和手稿本影印,并把原書尺寸記載在每書之首,是一部古籍善本叢書。永樂大典: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巨型百科全書。明解縉等奉敕編,共22877卷,分裝11095冊,約三億七千多萬字。全書按洪武正韻編排,引用文獻達七、八千種,往往一字不易地照原書整部、整篇、整段地編入。因卷帙浩大,當初未刊印,只抄寫正、副本各一套。很可惜,正本約毀于明亡之際,副本到清末也漸散佚。今存730卷,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60年)。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周禮是一部談周代政治制度的書,成書最晚應不在東周惠

29、王后。儀禮原稱禮,漢人稱為士禮,又叫禮經(jīng),到了晉代才稱儀禮。今本17篇,全是上古禮儀的詳細記錄,編者當為孔門后學,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禮記是對禮經(jīng)(即儀禮)進行解釋、說明的,旨在闡述制禮的精神以及各種禮儀的意義,宣揚儒家的禮治主義。共49篇,應為戰(zhàn)國秦漢時期儒家學者論文之匯編。政書:政書是記述歷代王朝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的史籍。清代修四庫全書時開始有這種稱呼。政書有四類:把古今制度聯(lián)系起來講的,如通典、文獻通考等;把某一朝制度分類編纂的,如唐會要、五代會要等;把當時制定的原文件匯集成冊的,如大明會典、大清會典等;專講某一部分制度的檔案書籍,如唐律疏議、大清律例等。前四史:漢魏六朝的紀傳體史書。包

30、括漢司馬遷史記、漢班固漢書、劉宋范曄,晉司馬彪后漢書、晉陳壽三國志。31墨家:先秦學派之一,約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墨子為其經(jīng)典,記錄墨家思想。墨家學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xiàn)世戰(zhàn)亂,后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zhàn)爭(非攻)。重視文化傳承(明鬼),掌握自然規(guī)律(天志)。32道家:先秦學派之一,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創(chuàng)始人為老子,代表人物還有莊子等。道家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

31、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于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33總集:總集是匯集兩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個朝代(斷代)和多個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種體裁或多種體裁的作品?,F(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是南朝梁蕭統(tǒng)主持編纂的文選可分為賦總集、詩總集、文總集、詞總集、曲總集、文學作品選集等。十、問答題:1、簡述“文獻”含義的歷史演變。一、“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叭佾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根據(jù)鄭玄、朱熹的研究,這里的“文”指典籍,“獻”指賢人,這是已知“文獻

32、”的最早含義。這種含義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明焦竑撰國朝獻征錄120卷,此處“獻”指當代著名人物。清李桓撰國朝耆獻類征720卷。耆,老也。獻,人物。此書輯錄清代前期230年間一萬多人的傳記資料,分類編輯。二、宋元之際的馬端臨著文獻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獻”命名的著作。該書自序?qū)Α拔墨I”一詞作了更具體的解釋:“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這里“文獻”指的是對歷史的記載與人們的種種議論。在

33、文獻通考中,馬氏對此加以區(qū)別,凡頂格寫的,都是文字記載;凡低一格寫的,都是文士議論。三、元楊維楨送僧歸日本末四句云:“車輪日出扶桑樹,笠蓋天傾北極星。我欲東夷訪文獻,歸來中土校全經(jīng)?!贝颂帯拔墨I”指典籍,專指那批被徐福帶到日本,在中國早已佚失的經(jīng)籍。后來,“文獻”的概念有了變化,單指歷史上的各種有價值的文字資料。如明代永樂年間編纂了一部大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后改名永樂大典。四、文獻的當代定義。今天,“文獻”一詞的涵義已非常廣泛。我國的現(xiàn)行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作如此解釋:“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即凡使用文字、圖畫、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記錄的知識,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及各種視聽資料,如

34、膠片、錄音帶、錄相帶、幻燈片、影片、唱片、磁帶、光盤等都可稱之為“文獻?!碧峁┲R是文獻的本質(zhì)屬性。因此,不管其物質(zhì)載體如何,記錄知識的手段如何,只要能提供知識,都可以稱為文獻?!拔墨I”一詞的使用也非常寬泛,如:文獻記錄片;電子文獻閱覽室;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國家圖書館文獻雜志;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上海中醫(yī)大學中醫(yī)文獻研究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2、簡介紙質(zhì)文獻的幾種主要裝幀形式。一、卷軸裝:印刷術發(fā)明之前,我國紙質(zhì)文獻主要采用卷軸裝。六朝至唐代流行,宋遼金仍有使用。二、旋風裝:又稱龍麟裝,唐宋時使用。其形制:以一長形條紙為底紙。三、經(jīng)折裝(佛經(jīng)專用):始于唐末,宋代多用。如印度人用梵文寫

35、的貝葉經(jīng),上下各用夾板,上穿眼裝訂,故又稱梵夾裝。梵夾裝硬版里夾的是散葉,經(jīng)折裝里夾的是寫滿字的長幅。玄奘請得佛經(jīng)520夾,567部(大唐西域記),皆貝葉經(jīng)。西游記電視劇拍成線裝書。宋元明清刻大藏經(jīng)皆用經(jīng)折裝。四、蝴蝶裝:經(jīng)折裝易斷,遂改用蝴蝶裝。兩宋普及,元代仍有,沿至清代。優(yōu)點:不怕蟲噬;書口朝下,背朝上,不進灰。缺點:只一面有字;粘合處易開裂。實物:明洪武刻元史,永樂刻四史外戚傳,清順治內(nèi)府刻資政要覽。五、包背裝:起于元代,明中期多用。與蝴蝶裝比較:版心向外,兩側(cè)都有字,無白面;改直立為平放,改硬版為軟皮。但粘連費事,容易散亂。明永樂大典和清四庫全書用包背裝。有單匣、雙匣,或簡裝。3、簡

36、述七略分類法。先秦沒有為圖書進行過大規(guī)模分類,最早的圖書分類應該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6年,漢成帝下令征集圖書,命謁者陳農(nóng)前往各地搜求遺書。又聘請各方面專家,分工協(xié)作。這便是我國歷史上對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為我國古籍的流傳、研究奠定了基礎。劉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劉向的兒子劉歆繼承父業(yè),劉歆綜合群書敘錄,寫成一部總的圖書目錄,叫做七略七略原書已佚,班固撰修漢書藝文志采納了七略的分類法,這就是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小學諸子略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詩賦略賦一、賦二、賦三、雜賦、歌詩兵書略權(quán)謀、形勢、陰陽、技巧數(shù)術略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方技略醫(yī)經(jīng)、

37、經(jīng)方、房中、神仙“輯略”概述學術源流,不是類別。劉向等人實際上將當時所能見到的書籍劃分為6大類,38目,凡13000多卷。這是按典籍的學術性質(zhì)或派別、體裁等來分類的,是我國最早最為系統(tǒng)的圖書分類,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世的七分法、四部分類法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分合歸并而成的。4、簡述四部分類法的變遷。四部分類法是我國古典文獻的基本分類方法,今人對古籍的分類仍然沿用這種方法。一、這種方法起源于魏晉之際。三國魏秘書郎鄭默編定魏中經(jīng)簿,晉秘書監(jiān)荀勖又因中經(jīng)編定新簿,即晉中經(jīng)新簿,分典籍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六藝、小學等;乙部:古諸子百家、近世子家、兵書、數(shù)術等;丙部: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詩賦

38、、圖贊、汲冢書。荀勖所定甲、乙、丙、丁四部順序是經(jīng)子、史、集。二、東晉李充著晉元帝四部書目將乙、丙兩部的順序加以調(diào)換,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礎。三、唐代初年,魏徵等修隋書經(jīng)籍志,直接以經(jīng)、史、子、集代替了甲、乙、丙、丁的稱號,從此確立了以經(jīng)、史、子、集為部稱的四部在圖書分類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隋書經(jīng)籍志在四部后附有佛、道二錄,但不著具體書目,所以實際上只是四類:經(jīng)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jīng)、論語、讖緯、小學);史部(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子部(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兵、天文、歷數(shù)、五行、醫(yī)方);集部(楚辭、別集、總集

39、)。最后附道經(jīng)(經(jīng)戒、餌服、房中、符錄)和佛經(jīng)(大乘經(jīng)、小乘經(jīng)、雜經(jīng)、雜疑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四、唐以后無論史志、官簿、私人藏書目錄都沿用這一分類法,如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等。清代紀旳等修四庫全書時也采用了這一分類法,可以說是集“四分法”之大成其主要類目如下:經(jīng)部史部子部集部1易類1正史類1儒家類1楚辭類2書類2編年類2兵家類2別集類一漢至五代3詩類3紀事本末類3法家類3別集類二北宋建隆4禮類4別史類4農(nóng)家類至靖康5春秋類5雜史類5醫(yī)家類4別集類三南宋建炎6孝經(jīng)類6詔令奏議類6天文算法類至德祐7五經(jīng)總義類7傳記類7術數(shù)類5別集類四金至

40、元8四書類8史鈔類8藝術類6別集類五明洪武至9樂類9記載類9譜錄類崇禎10小學類10時令類10雜家類7別集類六國朝11地理類11類書類8總集類12職官類12小說家類9詩文評類13政書類13釋家類10詞曲類14目錄類14道家類15史評類將釋家類、道家類至于子部之末,遂成定制。中國古籍的一種分類方法。今人顧廷龍、傅璇琮等編纂大型叢書續(xù)修四庫全書(規(guī)模遠遠超過四庫全書),即沿用了經(jīng)史子集分類法,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5、“十三經(jīng)”指哪些書?簡介每部經(jīng)書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笆?jīng)”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共13部書,都是儒家經(jīng)典。儒家文

41、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jīng)作為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guī)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jīng)典。儒家經(jīng)典施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能不閱讀十三經(jīng)。周易分為兩部分,其中易經(jīng)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nèi)蘊的哲理至深至弘;易傳闡發(fā)哲學思想,對后代儒家、道家、陰陽家等多種思想都有影響。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匯編,主要內(nèi)容為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詩經(jīng)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內(nèi)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

42、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绊灐睘樯蠈由鐣趶R祭祀的樂歌。周禮原名周官,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考工記)凡6部分,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期各國制度。儀禮也叫禮經(jīng),主要記載周代的的禮儀制度。禮記本是研究儀禮的論文集,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秦漢之際。因其系統(tǒng)闡述了儒家思想,地位逐漸升高,影響僅次于論語。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jīng)形成的著作,左傳重在史事的陳述,是史學著作;公羊傳、谷梁傳重在論議,是思想史著作。論語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孝經(jīng)為論述封建孝道的專著,是倫理學著作。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jīng)學家多據(jù)以解經(jīng)。是語言學著作。孟子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6、史書最常見的體例有紀傳體、編年體和紀

43、事本末體,請舉例加以說明。一、編年體:二、紀傳體:是以列傳人物為經(jīng),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nèi)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jié)合。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中創(chuàng)立的。能夠較全面、較集中地描寫人物、刻畫人物,因而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如小說、故事等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三、紀事本末體:是一種以事為綱的史書體裁。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主線,將與某一事件有關的歷史記載集中在一起,便于人們了解歷史事件的全貌。要研究某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這類書可以提供較為全面的材料。但幾乎沒有關于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材料。這種體裁創(chuàng)始于南宋袁樞,他據(jù)資治通鑒編了一部通鑒紀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歷史歸

44、納為230多個專題。如本書第一卷的三個專題是“三家分晉”、“秦并六國”、“豪杰亡秦”,敘事集中,眉目清楚。后代有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等。7、傳統(tǒng)的子部書中有不少科技著作,請舉例加以說明。農(nóng)政全書:古代農(nóng)學名著,明徐光啟撰。農(nóng)是一部大型的綜合農(nóng)書,全書共60卷,70余萬字,分12目,依次為:農(nóng)本、田制、農(nóng)事、水利、農(nóng)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yǎng)、制造、荒政。此書以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為主,兼及林業(yè)、畜牧業(yè)、副食品業(yè)、漁業(yè)等等,農(nóng)事與農(nóng)政并重,深入探討了農(nóng)業(yè)與政治的密切關系;體例上述而兼作,先摘引前代文獻資料,再發(fā)表個人見解,許多珍貴的農(nóng)學典籍得以保存。它“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學的最

45、高水平,甚至可以說它是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學的集大成者”。天工開物:古代農(nóng)工技術經(jīng)典,明宋應星撰。全書分三卷,共18章,配插圖123幅。本書系統(tǒng)討論了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兩大領域內(nèi)30個部門的技術,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其論述深度超過以前的農(nóng)學著作,論述廣度超過以前的工藝著作,并且在金屬工藝等方面有新的開拓。本草綱目:古代醫(yī)藥學經(jīng)典,明李時珍撰。全書共52卷,190萬字,收載藥物1892種,藥方一萬多個,插圖一千多幅。本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巨著,而且對礦物學、化學、動植物學等領域都有貢獻。九章算術:四庫全書將其編入子部天文算法類算書之屬。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古代數(shù)學書,作者不詳。一般人人耿壽昌等或許參與過此書的編寫刪

46、定期,公元1世紀中葉。采用應用題集的形式寫成,全書共九卷,共收入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246個,并分別給出答案。九內(nèi)容完備,體例嚴整,其數(shù)學水平在當時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不僅最早提到分數(shù)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shù)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shù)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因此本書對世界數(shù)學的發(fā)展也有巨大貢獻。魏晉之際劉徽所作為九章最早的注本。8、綜合性叢書主要有匯編類、地方類、氏族類、獨撰類4種類型,請舉例加以說明。一、匯編類叢書是叢書的主要形態(tài),具有內(nèi)容豐富、作者眾多、卷帙浩繁、兼綜四部等特點。較早的如宋人左圭纂輯的百川學海(我國最早刻印的一部叢書)收書100種,凡179卷,主要是唐宋人著作

47、;元代陶宗儀編纂的說郛,收錄經(jīng)、史、諸子、詩話、文論及百氏雜記之書,數(shù)量達一千余種,大都是流傳稀少的小書;明人程榮編纂的漢魏叢書,收書38種;清人鮑廷博輯刻的知不足齋叢書,收書207種;近人張元濟匯集、影印的古籍善本叢書四部叢刊,收錄珍貴古籍468種;最大的莫過于清人紀昀等編纂的四庫全書,收書多達3500馀種,因卷帙過大,當時沒有刻印,僅有鈔本。二、地方類叢書往往匯集某一地區(qū)文人的各類著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最早的是明末樊維城編纂的鹽邑志林,專門收錄三國至明代海鹽(今屬浙江省)人的著述,共41種,65卷。其他如紹興先正遺書、湖北叢書、安徽叢書、金陵叢書、豫章叢書等。三、氏族類叢書是指匯集某地

48、某姓氏各類著作的叢書。最早的是南宋朱熹編纂的河南程氏全書,收錄北宋程頤、程顥二人著述6種。清人編纂較多,如桐城方氏七代遺書、高郵王氏遺書等。四、獨撰類叢書專門匯集某一位文人的各類著述(必須是兼有四部中兩部或兩部以上的著述)。此類叢書常常被視為作家別集而納入集部。如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全集、王夫之船山遺書、姚鼐惜抱軒全集、段玉裁經(jīng)韻樓叢書等,經(jīng)后人匯集刊刻,流傳甚廣。9、簡要說明叢書的特點和功用。叢書,又稱“叢刊”、“匯刻”、“叢刻”、“合刻”,是把若干種同類或不同類的各種圖書匯編在一起,并冠以總名的一種文獻形式。我國的叢書歷史悠久,大約創(chuàng)始于南宋。俞鼎孫、俞經(jīng)纂輯的儒學警悟是最早的一部叢書。此后歷

49、代都有叢書刻印,蔚為大觀。叢書可分為“專門性”與“綜合性”兩大類。1、專收某一門類的書籍的叢書叫專門性叢書。如五代國子監(jiān)刻的九經(jīng)、宋代的七經(jīng)正義,以及后來的十三經(jīng)注疏、二十四史、諸子集成等。2、兼收眾類書籍的叢書叫綜合性叢書。如宋人左圭纂輯的百川學海(我國最早刻印的一部叢書)、清人紀昀等編纂的四庫全書(我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等。我國古代叢書數(shù)量巨大,可查閱1959年上海圖書館編的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功用:叢書把若干種同類或不同類的各種圖書匯編在一起,集中保存了大量文獻,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文化時必須查閱的書籍。10、簡述類書的特點和功用。類書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被國外學者稱為“康熙百科全書”。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并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供人們查索的一種特殊工具書。資料豐富,涉及經(jīng)史子集,所以不宜納入子部。類書起源于三國,魏文帝時的皇覽是最早的一部類書,雖已失傳,但仍被尊為類書之祖?,F(xiàn)存較早而又較完整的一部類書是唐虞世南的北堂書鈔。見于我國古籍著錄的類書約有600種之多,大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