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1-2課-齊桓晉文之事1下列對課文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毋吾以也:因為率爾:急遽不加思考的樣子會同:諸侯朝見天子三子者之撰:才能B牛羊何擇:區(qū)別有復于王者:稟報挾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窩夾著權然后知輕重:稱量C蒞中國:統(tǒng)治恒產(chǎn):不變的財產(chǎn)放辟邪侈:逃避救死而恐不贍:足隱其無罪:痛惜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端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以王為愛:吝嗇誠有百姓:確實2下面對教材中有關內(nèi)容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言志”為主線,對人物的語氣、表情、動作進行了簡潔傳神的描寫,體現(xiàn)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B齊桓晉文之事中,孟
2、子通過親切生動的舉例,淺顯恰切的設喻,明確犀利的語言,圍繞“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逐層展開,最終說動了齊宣王。C庖丁解牛中,莊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達到“保身”“養(yǎng)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稱贊。D燭之武退秦師出自編年體史書左傳,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時發(fā)生的一場外交斗爭,表現(xiàn)了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3下列句子中虛詞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故民之從之也輕雞、豚、狗、彘之畜然后從而刑之然后驅(qū)而之善A兩個“之”字相同兩個“而”字也相同B兩個“之”字相同兩個“而”字不同C兩個“之”字不同兩個“而”字也不同D兩個“之”字不同兩個“而”字
3、相同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連詞)B若無罪而就死地(好像,動詞)C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如果,連詞)D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這樣,代詞)5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A然則廢釁鐘與B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盋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D蓋亦反其本矣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臣未之聞也B莫之能御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臣聞之胡龁曰7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至于,連詞B若無罪而就死地若:好像,動詞C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若:如果,連詞D
4、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若:如此,代詞8下列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孔伋(孔子的孫子)的再傳弟子。B孟子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時封他為“亞圣”。C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時,朱熹把孟子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成為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取材依據(jù)。9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B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p>
5、C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D蓋亦反其本矣10下列對文章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名軻,春秋時期鄒國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孔孟”。世稱“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B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C中國,古代指中原地區(qū),一般指今天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D太山,即泰山,位于今山東省,為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北海,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的“四?!敝?。1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A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
6、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B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C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D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1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詞義最接近的一項是()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則牛羊何擇焉13對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臣未之聞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見之,曰:“牛何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A都是助詞,都是代詞,是動詞B都是助詞,都是代詞,是動詞C都是代詞,都是動詞D都是助詞
7、,都是代詞,是動詞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可得聞與為肥甘不足于口與B王坐于堂上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D有牽牛而過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我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汜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
8、悅?!薄笆浪サ牢ⅲ罢f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復起,不易吾言矣?!薄拔粽哂硪趾樗煜缕?,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
9、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保ㄟx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刪改)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B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C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D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
10、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A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孔子弟子尊稱孔子為夫子,后世遂敬稱老師為“夫子”。B春秋,即春秋經(jīng),古代儒家典籍“六經(jīng)”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由孔子修訂而成。C處士,指那些本來有很高的才能,但因為官場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D禹,后人稱其為夏禹、大禹,是古代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傳說其治理過洪水。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自己好辯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他借辯論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宣揚儒家的“仁政”思想。
11、B孟子將楊、墨兩家的學說概括為“無君”“無父”,將其比作亂臣賊子的邪說,認為“無君無父”的人是禽獸。C孟子主張端正人心,消除邪說,反對偏激,批判怪論,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D孟子認為,沒有大禹,天下不會太平;沒有孔子,百姓將不得安寧;沒有周公,人們會思想混亂。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qū)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2)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19上文中,孟子闡述了什么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12、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痹唬骸昂斡芍峥梢??”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 s),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13、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14、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若無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惡: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愛惜D不識有諸識:知道21下列對選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桓、晉文之事: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B寡人,寡德之人。比“孤”復雜些,古代君主自稱的謙辭。C“詩云”中的“詩”是指詩經(jīng)。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首。D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三十斤是一鈞。22下列對上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巧妙地
15、回避了這個問題,把行霸道之事撇開而轉入了談論行王道之事。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這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C孟子用啟發(fā)式解決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宣王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悅服,可見其內(nèi)心有所觸動。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qū)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比喻十分精當生動。23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3)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24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
16、在論語的其他篇目中對此事都有所評價,那么他為什么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呢?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17、;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ü?jié)選自孟子)(乙)為學者日益,問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節(jié)選自帛書老子)(丙)文王觀于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髯,乘駁馬而偏朱蹄,號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蔽耐踉唬骸叭粍t卜之。”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
18、又何卜焉?!彼煊罢扇硕谥5浞o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也。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朝令而夜循,終身無聞。(節(jié)選自莊子)2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辭讓之心辭讓:謙遜推讓B自賊者也賊:傷害C為學者日益益:好處D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屬:聚集2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無為而無以為人而不仁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C而其釣莫釣其皆出于此乎D不足以取天下作師說以貽之27下列選項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文王觀于
19、臧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D其堅不能自舉也2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B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C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D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2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以突然看見小孩快掉入井里時的反應為論據(jù),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20、B乙文“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句中的“無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無為思想”,即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C當周文王問臧地老者的治國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廣時,臧地老者悄然走開,早上頒布實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終也沒再聽人說起過。D甲文綜合運用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假設論證和對比論證,思路清晰,有說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達義,增強了說理的效果。3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選自孟子公孫丑上)(2)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
22、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辈蛔R有諸?”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印0傩战砸酝鯙閻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痹唬骸巴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23、?!蓖跽f,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薄敖穸髯阋约扒莴F,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痹唬骸安粸檎吲c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
24、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31下列對句子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怵惕:驚駭B自賊者也賊:傷害C以羊易之易:交易D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吝惜32下列各組詞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非惡其聲而然也彼惡知之B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C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而不足以舉一羽D若火之始然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3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
25、母也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B知皆擴而充之矣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C于我心有戚戚焉在我心里產(chǎn)生了觸動D挾太山以超北海一個人背著泰山超過渤海3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視“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心。B文段(2)中孟子親眼看到梁惠王可憐牛,判斷他可以實行王道。C兩個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顯了孟子的雄辯語言藝術智慧。D兩個文段中孟子都運用了喻證法闡述自身觀點,讓他人容易理解。35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36兩則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天下可運于掌”,結合兩則文段,歸納總結孟子治天下運于掌的
26、前提條件及具體表現(xiàn)。寡人之于國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耍瑒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安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
27、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肮峰槭橙耸扯恢獧z,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37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河東兇亦然兇:荒年B雞豚狗彘之畜畜:畜養(yǎng)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檢:約束D王無罪歲罪:罪惡3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移其粟于河內(nèi)冰,水為之而寒于水B棄甲曳兵而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C民之多于鄰國也師道之不傳也久
28、矣D斧斤以時入山林以致天下之士3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梁惠王雖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與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在實質(zhì)上沒有區(qū)別,是“百步”與“五十步”的關系。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違農(nóng)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夠解決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問題。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和“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對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餓莩”的現(xiàn)狀歸罪于荒年,如同把殺人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D寡人之于國也一文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注重排比的運用,如在論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通過排比的運用,使文章音節(jié)鏗鏘,氣勢充沛。40下列對文段
29、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B孟子認為,君王不僅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還讓他們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實現(xiàn)王道,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C孟子認為,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D本文表面看來似散漫無序,實則邏輯清晰,層次井然。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決問題,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閱讀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題。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
3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埂R晕迨叫Π俨?,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兇: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鼓:戰(zhàn)鼓C謹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學校D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反復
31、教導42與“直不百步耳”的“直”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B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C游魚細石,直視無礙。D木直中繩,車柔以為輪。43與“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于”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C季氏將有事于顓臾。D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44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說明什么道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
32、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滨U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 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衣食足而知榮辱,
33、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于柯之會恒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有刪改)45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貴輕重慎權/衡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B貴輕重慎權/衡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C貴輕重/慎權衡/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
34、之為取/政之寶也/D貴輕重/慎權衡/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4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子,先秦稱諸侯的兒子或女兒,后稱豪門世家的兒子,也用來尊稱別人的兒子。B鮑子,即鮑叔,“子”是古代對對方的尊稱。C海濱,指與海鄰接的陸地。齊國為臨海國家,齊桓公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D四維,指禮、義、廉、恥,古代統(tǒng)治者以此為治國之綱。4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仲家境貧困,和鮑叔牙做買賣,常占鮑叔牙的便宜,鮑叔牙卻始終友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說什么。
35、B鮑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順,當官不成,原因是機遇不到。他堅信管仲是治國之才,時來運轉,會發(fā)揮潛能。C文章第二段飽含著管仲對鮑叔牙的感激,洋溢著對真摯友情的禮贊,表現(xiàn)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難能可貴。D文章著重寫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交代了鮑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為,暗示鮑叔牙對管仲建立功業(yè)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4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9從選文看,管仲的治國方法有哪些成功之處?請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 未嘗不廢
36、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孟子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桌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齊有三騶子。其前騶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騶衍,后孟子。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
37、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 始也,濫耳。王公大人初見真術,懼然顧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騶子重于齊。適梁,惠王郊迎,執(zhí)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撇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qū),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yè),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手齊、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義伐紂而王,伯夷餓不食周粟。衛(wèi)靈公問陳,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太王去邠。此包有意阿世俗茍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內(nèi)圓鑿,其能入乎?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閑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
38、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節(jié)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有刪改)5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 務:致力,專力從事B以鼓琴干威王 干:冒犯C身親往師之 師:意動用法,以為師D亡國亂君相屬屬:接連51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B以攻伐為賢 彭祖乃今以久特聞C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D持方相欲內(nèi)圓鑿,其能入乎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52以下六句話編為四組,分別體現(xiàn)孟子、騶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項是( )
39、迂遠而闊于事情述唐、虞、三代之德其語閎大不經(jīng),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要其歸, 必止乎亡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凳ABCD5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以武力征伐為主導思想的時代,所以孟子想通過寫書來引起諸侯的重視,實現(xiàn)理想。B騶衍雖然一開始能夠受到各國君王的熱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禮遇,但是他的思想?yún)s很難施行。C荀子在當時的齊國是最年長和最有資歷的宗師,正好當時齊國有列大夫的缺額,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師的身份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D荀子憎惡諸侯王們不遵循王政大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長,著書立
40、說。5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 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2) 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于齊、梁同乎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章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yǎng)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曰:“冠?!痹唬骸稗晒冢俊痹唬骸肮谒??!痹唬骸白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痹唬骸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
41、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薄白粤χc?”曰:“否,以粟易之?!薄耙运谝仔灯髡?,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薄叭粍t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薄爱攬蛑畷r,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42、。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選自孟子有刪節(jié))【注】饔飧:早餐為,晚餐為。甑:瓦制的炊具。爨:炊。瀹:疏。濟、漯、:河名。汝、漢:河名。淮、泗:河名。5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是率天下而路也率:帶領B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名:名聲C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登:成熟D豈為厲農(nóng)夫哉厲:損害56下列各組
43、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固不可耕且為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B治人者食于人不拘于時C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D雖欲耕,得乎雖有稿暴,不復挺者57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正確的一項是()A從第一段內(nèi)容來看,陳相、許行都推崇滕君,認為滕君能與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B第二段孟子與陳相的一問一答,孟子采用的方式是“請君入”或者叫“誘敵深人,一舉攻克”,最后讓陳相不得不接受“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的道理。C第三段提到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者指勞力”,后者指“勞心”?!皠谛恼摺敝腹芾砩鐣娜耍皠诹φ摺敝笍氖挛镔|(zhì)生產(chǎn)的人。D孟子一方面說
44、“勞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人”,一方面又列舉堯舜禹等圣人憂民的事例,這樣說并不矛盾,孟子旨在強調(diào)“勞心者”“治人者”必須把天下的事情辦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魚肉百姓58理解古今異義詞的意思。(1)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古義:_;今義:愛惜、愛護,喜歡。(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義:_;今義:連接并列的詞或詞組。(3)至于兄弟古義:_;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表示另提一事。(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義:_;今義:男女兩人結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古義:_;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6)然后從而刑之古義:_;今義:因此就。59齊桓晉文之事文學文化常識(1)齊桓,即_,春秋齊國國
45、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2)晉文,即_,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稱霸的諸侯,與_、_、_合稱“春秋五霸”。(3)釁(xn)鐘:古代新鐘鑄成,宰殺牲口,取血涂鐘行祭,叫作“釁鐘”。(4)鈞:古代_單位,三十斤為一鈞。(5)中國:古代指_。(6)商賈:是古代對商人的稱呼,釋為行商坐賈 ,行走販賣貨物為商,坐著出售貨物為賈,二字連用,泛指_。(7)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后泛指_。60通假字(1)無以,則王乎:( )(2)然則廢釁鐘與:( ) (3)王說,曰:“詩云”:( )(4)為長者折枝:( ) (5)刑于寡妻:( )
46、(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7)無不為已:( )(8)蓋亦反其本矣:( )(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1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1)無不為已:( ) (12)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1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61(1)名詞的活用無以,則王乎_刑于寡妻_然后從而刑之_是罔民也_樹之以桑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2)動詞的活用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_朝秦楚_以一服八_62特殊句式:(1) _ :是乃仁術也(也,表判斷)是誠不能也(也,表判斷)(2) _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將以釁鐘(將以之釁鐘)將以求吾所大欲也(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7、)明以教我(明以之教我)及陷于罪(及之陷于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3)倒裝句 _:臣未之聞也(臣未聞之也)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牛之何)然則一羽之不舉(然則不舉一羽)輿薪之不見(不見輿薪)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_: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王無于百姓之以王為愛異也)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我非愛其財而以羊易之也)構怨于諸侯(于諸侯構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樹之以桑(以桑樹之) _: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63形容詞的活用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_是以君子遠庖廚也_明
48、足以察秋毫之末_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為肥甘不足于口與_輕暖不足于體與_危士臣_小固不可以敵大_寡固不可以敵眾_弱固不可以敵強_64辨析下列多義詞的義項。(1)道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任重道遠_(2)愛吳廣素愛人_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_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_(3)惡彼惡知之 _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_死亦我所惡_6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 )(3)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4)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 )(5)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6)老吾老,以及人之
49、老( )(7)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66填空。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_時鄒(現(xiàn)山東鄒縣東南)人。孟子是_學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統(tǒng)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_”。孟子作為一部_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_兩篇以及_合稱為“四書”,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取材依據(jù)之一。67一詞多義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動詞,_若無罪而就死地代詞,_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連詞,_以若所為,求若所欲代詞,_曾不若孀妻弱子動詞,_更若役,復若賦代詞,_則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連詞,_若民,
50、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連詞,_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連詞,_抑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連詞,_美則美矣,抑臣又有懼也連詞,_之以羊易之代詞,_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助詞,_牛何之動詞,_夫子之謂也助詞,_未之有也代詞,_68孟子的中心觀點是: 69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 70齊桓晉文之事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頭至“_”),孟子提出“_”的主張,批評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_”,而是“_”。第二部分(“_”至“_”),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_”。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钡狡?,孟子闡述施行王道的_。7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
51、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樣的意思。B文中所說的“不為”和“不能”,是指國君不推恩與百姓,也就是對百姓不實行仁政。C孟子主張要給人民一定的產(chǎn)業(yè),使他們能夠養(yǎng)家活口,安居樂業(yè),然后再以“禮義”來引導民眾。D梁惠王問政于孟子,孟子用比喻手法,以理喻之,并以情動之,表達仁政理念。72識記字音釁鐘( )忖度( )庖廚( )褊小( )便嬖( )蒞中國( )商賈( )孝悌( )庠序( )胡龁( )挾太山( )觳觫( )彼惡( )知之赴愬( )放辟( )邪侈衣( )帛彘( )語( )惛( )73孟子的語言言近旨遠,
52、生動詼諧,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簡單的短語形式總結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成語,流傳至今。請指出下面的語段分別被概括為什么成語。(1)“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备爬ǔ烧Z為:_。(2)“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备爬ǔ烧Z為:_74填空。(1)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齊宣王能夠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兩句是:“ _,_ ;_,_”。(2)孟子認為讓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還要做到的是:“_,_”。(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 。(4)文中孟子在說明了“養(yǎng)民”措施后,用“_,_”兩句指出了教育民眾的具體方法。參
53、考答案:1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以”通“已”,“止”的意思。C.“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惡?!氨佟保徽?。D.“端章甫”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古代的一種禮服,此處活用為動詞,穿禮服。故選B。2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A.“體現(xiàn)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錯誤?!拔崤c點也”說明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故選A。3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這些;連詞,表示順承關系。故選D。4A【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
54、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針對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設題,然后根據(jù)詞語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確定義項。因為四個選項只有一個不對,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進行排除。A項,“若”,動詞,可譯為“像”。故選A。5C【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掌握課內(nèi)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用字現(xiàn)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從本質(zhì)上說體現(xiàn)的是文字之間一種共時的關系。解答此類題型,要注重課堂知識的積累,同時也要能夠從具體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斷出有可能的通假字。A項,“與”通“
55、歟”,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B項,“說”通“悅”,可譯作“高興,喜悅”。C項,“彼”,人稱代詞,可譯作“對方;他”。D項,“蓋”通“盍”,可譯作“何不”;“反”通“返”,可譯作“回到”。故選C。6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回顧文言特殊句式的種類,然后審清題干的選擇要求。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倒裝句又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A、B、C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分別為“未聞之也”“莫能御之也”“有何陋”;D項,“臣聞之胡龁曰”為省略句,省略介詞“于”,應為“臣聞之(于)胡龁曰”。故選D。7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
56、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像我這樣的人,怎么保護百姓呢?“若”,動詞,像。故選A。8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曾受業(yè)于孔伋(孔子的孫子)的再傳弟子”錯誤,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yè)子思(孔伋,孔子之孫)之門人”,而非子思的“再傳弟子”。故選A。9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通假字的能力。A.刑,同“型”,做榜樣。句意:給自己的妻子做榜樣,推廣到兄弟。B.說,同“悅”,高興。句意: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D.蓋,同“盍”,何不。句意:還是返回到根本上來吧。故選C。10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
57、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孟子春秋時期鄒國人”說法錯誤,孟子是戰(zhàn)國中期魯國鄒人。故選A。11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從而”是一個詞,意思是接著就,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也”是句末語氣助詞,其后應斷開,排除A。故選C。12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之古今異義詞的能力。A.“所以”,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的連詞。B.“于是”,古義:于,可譯作“對”;是,代詞,可譯作“這”。今義:連詞,表示承接。C.“妻子”,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男子的配偶。D.“
58、牛羊”,古義:牛和羊,古代主要家畜;今義:牛和羊。故選D。13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結構助詞,的;代詞,指桓、文之事;代詞,指保民而王的人;動詞,往,到;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無實義。故選B。14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A.兩個“與”都是語氣助詞,可譯為“嗎”。B.前一個,是介詞,在,后一個是介詞,對。C.前一個,動詞,像,后一個,連詞,如果。D.前一個,連詞,表修飾,后一個,連詞,表轉折。故選A。15B16B17D18(1)周公輔佐武王討伐紂王,滅掉了五十個國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趕到邊遠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興。
59、(2)楊朱、墨翟的學說不停止(傳播),孔子的學說不發(fā)揚光大,這樣邪惡的言論就會蒙蔽百姓,阻塞仁義的道路。19孟子闡述了推行仁政的緊迫性?!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依據(jù)語法結構,“堯舜既沒”中“堯舜”是主語,“既沒”是謂語,“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語,因此在“既沒”后斷開,排除AD;“壞宮室以為洿池”“棄田以為園囿”句式大致對稱,“民無所安息”“使民不得衣食”是前兩句的結果,因此,這四句應分別斷開,排除C。句意:堯、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殘暴的國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現(xiàn)。他們毀壞房屋,將其造成深池,百姓無處安身;(他們)毀棄良田,將其變成苑囿,使百姓沒吃沒穿。邪惡的言論和殘暴的行為又興起
60、了,苑囿、深池、沼澤多起來,各種禽獸出沒。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B“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說法錯誤,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故選B。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沒有孔子,百姓將不得安寧;沒有周公,人們會思想混亂”說法錯誤,由文中“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可知,應為“沒有周公,百姓將不得安寧;沒有孔子,人們會思想混亂”。故選D。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詞的解釋:(1)“相”,輔佐;“滅國者五十”,定語后置,滅掉了五十個國家;“驅(qū)”,驅(qū)趕;“遠”,使遠離。(2)“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包含技術培訓的服務合同
- 2024年簡易立體停車設備租賃
- 房屋買賣合同的效力及無效情形探討
- 2024年二手車交易協(xié)議書案例
- 2024專業(yè)版商業(yè)合作協(xié)議書特點
- 工業(yè)園區(qū)企業(yè)員工勞動合同
- 廣告投放合同書撰寫指南
- 代理招生業(yè)務合作協(xié)議
- 2024年購買服務的合同
- 廈門市商品房預訂協(xié)議
- 職業(yè)生涯人物訪談報告(采訪教師)
- 蚊類防制技術規(guī)范(2020年版)
- 水 泵 安 裝 記 錄
- 類比-完整版獲獎課件
- 物體的質(zhì)量及其測量 完整版課件
- 外研版六年級上冊英語期中試卷(含聽力音頻)
- 環(huán)境和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制度
- 農(nóng)村基礎設施建設太陽能路燈施工方案
- 新技術新項目申報模板課件
- 《HSK標準教程練習冊4上》聽力文本和參考答案解析
- 新北師大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每單元教學反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