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實 驗 診 斷(血液學)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 伍 柏 青1實 驗 診 斷(血液學)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 2概 念 實驗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在認真詢問病史、體格檢查的基礎上,從病人的實際出發(fā),合理選用檢驗項目;臨床實驗室運用生物學、免疫學、化學、血液學、細胞學、病理學及其他檢驗學技術,對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組織細胞等進行檢驗,以獲得病原體、病理變化及臟器功能狀態(tài)等資料;醫(yī)生通過對臨床實驗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與臨床醫(yī)學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協(xié)助臨床進行診斷、觀察病情、制定防治措施和判斷預后的方法。2概 念 實驗診斷(laborator內(nèi) 容血液
2、學檢驗體液與排泄物檢驗生化學檢驗免疫學檢驗病原學檢驗3內(nèi) 容血液學檢驗34為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依據(jù)為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提供依據(jù)為公共衛(wèi)生和預防疾病提供資料為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提供手段為健康普查和健康咨詢提供服務應 用 4為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依據(jù)應 用 5現(xiàn) 狀儀器的自動化試劑的多樣化方法學的標準化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的崛起實驗的質(zhì)量控制和系統(tǒng)評估高層次實驗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循證實驗醫(yī)學的問世5現(xiàn) 狀儀器的自動化實驗診斷的臨床應用和評價正確選擇實驗室檢查項目檢驗結果的解釋與臨床的結合6實驗診斷的臨床應用和評價正確選擇實驗室檢查項目67第十三章 血液學檢查7第十三章 血液學檢查8第一節(jié) 血液一般
3、檢測 一、紅細胞參數(shù)檢測紅細胞參數(shù)檢測項目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測定(Hb)、紅細胞比容(Hct)、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RC)等。 8第一節(jié) 血液一般檢測 一、紅細胞參數(shù)檢測9 (一)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測定正常紅細胞呈雙凹圓盤形,血涂片中見到圓形,大小較一致,直經(jīng)6-9um,平均7.5um,邊緣部厚度約2um,中央約為1um,染色后四周呈淺桔紅色,面中央呈淡染區(qū)(又稱中央蒼白區(qū))約占RBC直徑的1/3-2/5。 9 (一)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測定正常紅細胞
4、呈雙凹圓盤形,血10【參考范圍】10【參考范圍】11【臨床意義】 1、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指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及血紅蛋白量低于參考范圍低限,通常稱為貧血(anemia)。一般來講,健康成人紅細胞數(shù)(106/ul)與血紅蛋白(g/dl)比例約為1:3,兩者大致呈平行的關系。貧血發(fā)生時,兩者可平行減少,或減少程度也可不一致,如缺鐵性貧血時,血紅蛋白減少比紅細胞數(shù)減少明顯;巨幼貧時,紅細胞數(shù)減少比血紅蛋白減少明顯。故同時觀察紅細胞數(shù)及血紅蛋白量對診斷更有意義。11【臨床意義】 1、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指單位容12臨床上根據(jù)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將貧血分為四級輕度:血紅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
5、性低于110g/L,但高于90g/L ;中度:血紅蛋白9060g/L;重度:血紅蛋白6030g/L;極重度:血紅蛋白低于30g/L。12臨床上根據(jù)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將貧血分為四級13 (1)生理性減少:嬰幼兒從出生3個月起至15歲以前的兒童,因生長發(fā)育迅速,血容量急劇增加而造血原料相對不足,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10%20%;部分老年人骨髓造血組織逐漸減少,其造血功能明顯減退;妊娠中、晚期為適應胎盤血循環(huán)的需要,血容量劇增而引起血液稀釋,均可使紅細胞數(shù)及血紅蛋白減少,稱為生理性貧血。13 (1)生理性減少:嬰幼兒從出生3個月起至15歲以前14 (2)病理性減少: 紅細胞生成減少,見于
6、造血原料不足(如IDA、巨幼貧),造血功能障礙(AA、白血?。?,慢性系統(tǒng)性疾病(慢性感染、惡性腫瘤、慢性腎?。?紅細胞破環(huán)過多,見于各種溶貧(PNH、G6-PD缺乏、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溶血性貧血)和脾亢; 失血。14 (2)病理性減少:15 2、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指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及血紅蛋白量高于參考范圍高限。一般認為經(jīng)多次檢查成年男性紅細胞6.001012/L,血紅蛋白170 g/L;成年女性紅細胞5.501012/L,血紅蛋白160 g/L時為增多。 (1)、相對性紅細胞增多:是由各種原因?qū)е碌难獫{量減少,使紅細胞相對性增多,多為暫時性。常見的脫水狀態(tài)見于劇烈嘔吐,嚴重腹瀉,
7、大面積燒傷,多汗、多尿等。15 2、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指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16 (2)絕對性紅細胞增多: 繼發(fā)性 血中紅細胞生成素增多(EPO) 生理性增多 見于胎兒、新生兒、高原地區(qū)居民、劇烈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及情緒激動等,因缺氧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加所致。 病理性增多 見于嚴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某些發(fā)疳性先心,由于長期缺氧,其RBC可在7.5 8.51012/L,HGB在180 240g/L;亦見于某些腫瘤如肝細胞癌、卵巢癌、腎癌、腎胚胎瘤等。16 (2)絕對性紅細胞增多:17 原發(fā)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病因不明的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點是
8、紅細胞持續(xù)性顯著增多,可高達7.010.01012/L,HGB在170250g/L,全身血容量也增加,WBC和PLT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多。17 原發(fā)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癥)18 (二)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 1、紅細胞大小方面正常紅細胞(normocyte)平均直徑7.5um;小紅細胞(microcyte)直徑10um;巨紅細胞(megalocyte)和超巨紅細胞(extra megalocyte)前者直徑15um,后者20um;紅細胞大小不等(anisocytosis)指紅細胞之間直徑相差懸殊(相差一倍以上)的情況,常見各種增生性貧血,尤其是巨幼細胞性貧血。18 (二)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 1、紅細胞大小方面
9、19大紅細胞小紅細胞紅細胞大小不一19大紅細胞小紅細胞紅細胞大小不一20 2.紅細胞內(nèi)血紅蛋白含量改變(1)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c):見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2)低色素性(hypochromic):見于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幼粒細胞性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3)高色素性(hyperchromic): 最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4)多色性(polychromatic):剛脫核而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體積較大。正常人外周血占1%左右。尤見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貧血。(5)細胞著色不一(anisochromia):雙形性貧血(dimorphic anemi
10、a),多見于鐵粒幼紅細胞性貧血。 20 2.紅細胞內(nèi)血紅蛋白含量改變21【臨床意義】 利用形態(tài)學對貧血進行分類21【臨床意義】 利用形態(tài)學對貧血進行分類223紅細胞形狀改變 (1)球形紅細胞(spherocyte):見于遺傳性和獲得性球形細胞增多癥(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或直接理化損傷如燒傷等)。223紅細胞形狀改變23 (2) 橢圓形紅細胞(elliptocyte):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大細胞性貧血;偶見于缺鐵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巨幼細胞貧血、鐮形細胞性貧血。正常人血液約占1%。23 (2) 橢圓形紅細胞(elliptocyte):見于24 (3)靶形細胞(target cell):常
11、見于各種低色素性貧血、尤見于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HbC病,及阻塞性黃疸、脾切除后。24 (3)靶形細胞(target cell):常見于各種低25 (4)口形紅細胞(stomatocyte):常見于口形紅細胞增多癥,小兒消化系統(tǒng)疾患引起的貧血及酒清中毒、某些溶血性貧血、肝病。25 (4)口形紅細胞(stomatocyte):常見于口形26 (5)鐮形紅細胞(sickle cell):鐮狀細胞貧血(HbS-S,HbS-C),在缺氧的條件下,可有大量鐮狀紅細胞。26 (5)鐮形紅細胞(sickle cell):鐮狀細胞27 (6)棘紅細胞(acanthocyte):見于遺傳性或獲得性-脂蛋白缺乏
12、癥;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臟疾病、尿毒癥。 棘紅細胞應與皺縮紅細胞(也稱鋸齒狀紅細胞)區(qū)別(crenated cell, echinocyte)。27 (6)棘紅細胞(acanthocyte):見于遺傳性或28 (7)新月形紅細胞(meniscocyte):見于某些溶血性貧血(如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其意義不明。正常人無。2829 (8)淚滴形紅細胞(tear drop cell):可能是細胞內(nèi)含有Heinz小體或包涵體所致。見于貧血、骨髓纖維化癥,偶見正常人。29 (8)淚滴形紅細胞(tear drop cell):可30 (9)緡錢狀紅細胞(rouleaux formation):
13、見于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增高性等疾病。 (10)裂紅細胞(schistocyte):紅細胞碎片(cell fragments),有各種形態(tài)如刺形(burr)、盔形(helmet)等。見于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嚴重燒傷。正常人2%。 (11)紅細胞形態(tài)不整(poikilocytosis) 在某些感染或嚴重貧血時多見,最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30 (9)緡錢狀紅細胞(rouleaux formatio31(12)雙相性紅細胞31(12)雙相性紅細胞32球形紅細胞橢圓形紅細胞口形紅細胞靶形紅細胞鐮狀紅細胞水滴紅細胞32球形紅細胞橢圓
14、形紅細胞口形紅細胞靶形紅細胞鐮狀紅細胞水滴33 (1)嗜堿性點彩紅細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重金屬損傷細胞膜使嗜堿性物質(zhì)凝集。嗜堿性物質(zhì)變性,血紅蛋白合成過程中,原卟啉與亞鐵結合受阻,以鉛的作用最為明顯,常作為鉛中毒診斷篩選指標。 4紅細胞內(nèi)出現(xiàn)異常結構33 4紅細胞內(nèi)出現(xiàn)異常結構34(2)有核紅細胞(nucleated erythrocyte) 即幼稚紅細胞。正常時,1周之內(nèi)嬰幼兒血片中可見到少量有核紅細胞,在成人為病理情況。溶血性貧血:最常見。表明骨髓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功能。造血系統(tǒng)惡性疾患或骨髓轉(zhuǎn)移性腫瘤:見于各種急、慢性白血病及紅白血病。脾切除后34(2)有
15、核紅細胞(nucleated erythroc35(3)豪焦小體(HowellJollys body):又稱為染色質(zhì)小體。見于脾切除術后、無脾癥、脾萎縮、脾功能低下、紅白血病和某些貧血患者;在巨幼細胞貧血時更易見到。(4)卡波環(huán)(Cabot ring):現(xiàn)認為可能是胞質(zhì)脂蛋白變性,常與豪焦小體同時存在。35(3)豪焦小體(HowellJollys body)36(5)寄生蟲:瘧原蟲、微絲蚴、杜利什曼原蟲感染時可見紅細胞質(zhì)內(nèi)相應病原體。 36(5)寄生蟲:瘧原蟲、微絲蚴、杜利什曼原蟲感染時可見紅細37 37 3838393940二、白細胞檢測40二、白細胞檢測41【參考范圍】 白細胞總數(shù) 成 人
16、 4.010.0109/L 兒 童 5.012.0109/L 新生兒 15.020.0109/L(一)白細胞計數(shù)及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41【參考范圍】 白細胞總數(shù) 成 人42【臨床意義】1、中性粒細胞由于中性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50%70%),因此它的數(shù)值增減是影響白細胞總數(shù)的關鍵。(1)中性粒細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 見于胎兒、新生兒,妊娠5個月以上白細胞增多可達15109/L,分娩時疼痛和產(chǎn)傷可使其進一步增高,如無合并炎癥于產(chǎn)后2周左右恢復正常;劇烈運動、嚴寒、暴熱等刺激也可見白細胞增多。以上一過性白細胞增多在去除影響因素后不久則可恢復正常,系邊緣池內(nèi)的白細胞過多地進入循環(huán)池所致,而持
17、續(xù)時間較長的白細胞增多則與貯備池加快釋放等有關。42【臨床意義】1、中性粒細胞由于中性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43 2)病理性增多 a、反應性增多 最常見于急性化膿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其白細胞總數(shù)的增高視感染范圍、嚴重程度及機體反應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輕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可正常,分類時可見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多10109/L并可伴輕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時白細胞明顯增高常20109/L并出現(xiàn)明顯的核象左移。感染過于嚴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機體反應性較差時白細胞可不增高反而減低但伴有嚴重的核象左移。43 2)病理性增多44 嚴重的組織損傷如嚴重的燒傷、機械性損傷、較大手
18、術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見白細胞增高,并可借此來區(qū)別心梗與心絞痛。 大量血細胞破壞:內(nèi)臟(如肝、脾)破裂或?qū)m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時白細胞可迅速增高,達20109/L,且可出現(xiàn)于血紅蛋白降低之前。 急性中毒:見于急性化學藥物中毒如安眠藥、有機磷等中毒;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毒癥等也常見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以上反應性白細胞增多常與邊緣池內(nèi)細胞過多釋放入血且機體動用貯備池、成熟池乃至分裂池內(nèi)的白細胞有關。44 嚴重的組織損傷如嚴重的燒傷、機械性損傷、較大45b、異常增生性粒細胞增多 為造血干細胞疾病,造血組織中粒細胞大量增生,釋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細胞。見于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
19、病,骨髓增殖性疾?。ㄕ婕t、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和骨纖等)急性者白細胞一般100109/L,分類時以中幼、晚幼以下各階段粒細胞為主,并伴有較多的嗜酸、嗜堿粒細胞,此時須與中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相鑒別。4546 (2)中性粒細胞減少1)某些感染 見于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時如無并發(fā)癥均可見白細胞減少。2)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缺、骨纖、惡組以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此時白細胞可3%時稱為核象右移。核象右移常伴有白細胞總數(shù)的減少,主要見于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及惡性貧血時,乃因缺乏造血物質(zhì)、DNA合成減少或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所致。在應用阿糖胞苷、6-巰基嘌呤等抗代
20、謝藥物及炎癥的恢期時也可見到核象右移現(xiàn)象。在疾病進行期突然出現(xiàn)核右移,則表示預后不良。582、核象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細胞以分三葉者為主,若559(三)白細胞常見的病理形態(tài) 1、中性粒細胞病理形態(tài)(1)中毒顆粒(toxic guanulation)中性粒細胞胞質(zhì)中出現(xiàn)的粗大而分布不均勻的黑藍色顆粒。它是成特殊顆粒過程中受到阻礙或發(fā)生顆粒變性所致。常見于嚴重化膿性感染及大面積燒傷等。(2)空泡變性(vaculoation)中性粒細胞胞質(zhì)內(nèi)出現(xiàn)一個或數(shù)個空泡??张菔羌毎軗p后胞質(zhì)發(fā)生脂肪性的結果。最常見于嚴重感染特別是敗血癥時。Jordan異常時無任何感染情況而其中性粒細胞胞質(zhì)中卻持續(xù)存在多個空
21、泡,此為家常族性異常。(3)核變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核變性包括核固縮、核溶解、核破碎等.核固縮指細胞核固縮為均勻而深紫色的塊狀;核溶解時則可見細胞核膨脹,著色淺淡,伴核破碎時則核的輪廓不清.臨床意義同空泡變性等。59(三)白細胞常見的病理形態(tài)60 2、淋巴細胞病理形態(tài) 異型淋巴細胞(abnormol lymphocyte)異型淋巴細胞為一種形態(tài)變異的淋巴細胞,多屬T淋巴細胞,其形態(tài)的變異是在病毒或過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增生亢進甚至發(fā)生母細胞化的結果。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見到。Downey根據(jù)異型淋巴細胞的形態(tài)將其分為以下三型:60 2、淋巴細胞病理形態(tài)I型(空泡型)最為
22、常見,其胞體稍大于淋巴細胞,圓形。核圓形或橢圓形、腎形或不規(guī)則形,染色質(zhì)不規(guī)則聚集呈粗糙的塊狀,副染色質(zhì)明顯.胞質(zhì)深藍色有空泡,一般無顆粒。型(不規(guī)則型)胞體較型者明顯增大,外形不規(guī)則。胞核圓形或稍不規(guī)則,染色質(zhì)不規(guī)則聚集不如I型明顯。胞質(zhì)淡藍有透明感,邊緣處藍色稍深些,可有少數(shù)嗜天青顆粒,一般無室泡或僅有少數(shù)空泡。型(不成熟型或幼稚型)胞體較大,核大呈圓形或橢圓形,染色質(zhì)較細致,可有1-2個核仁,胞質(zhì)量較少呈深藍色,多無顆粒,可有小空泡?!九R床意義】異型淋巴細胞增多主要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病毒性疾病。61I型(空泡型)最為常見,其胞體稍大于淋巴細胞,圓形。核圓
23、形62 (四)白細胞形態(tài)(1)正常白細胞形態(tài) 細胞形態(tài)識別的4個基本要素: 細胞大小 細胞核 細胞質(zhì) 細胞核/細胞質(zhì)比例62 (四)白細胞形態(tài)63(2)異常白細胞形態(tài) 1)嗜中性粒細胞 嗜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 大小不均 中毒顆??张?Dhle體 退行性變63(2)異常白細胞形態(tài)64 巨多分葉核嗜中性粒細胞:巨幼細胞貧血、抗代謝藥物治療后。棒狀小體(Auer body):急性白血病的診斷鑒別。64 巨多分葉核嗜中性粒細胞:巨幼細胞貧血、抗代謝藥物治療65其他異常形態(tài)粒細胞:與遺傳性疾病有關。PelgerHuet畸形:常為桿狀或分2葉(其間難成細絲),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異常,一般無臨床癥狀。65其
24、他異常形態(tài)粒細胞:與遺傳性疾病有關。Pelger66 ChediakHigashi畸形: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細胞中,含有數(shù)個至數(shù)10個直徑約25m的包涵體,即異常巨大紫藍或紫紅色顆粒,為異常溶酶體。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66 ChediakHigashi畸形:骨髓和血液各期粒67 Alder-Reilly畸形:在嗜中性粒細胞中含巨大深染嗜天青顆粒,染深紫色。常伴脂肪軟骨營養(yǎng)不良或遺傳性粘多糖代謝障礙。 67 Alder-Reilly畸形:在嗜中性粒細胞中含巨68 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細胞終身含有淡藍色包涵體。與Dhle體相同,但常較大而圓。其他粒細胞、巨核細胞
25、內(nèi)亦可見到。68 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細胞終身含有淡藍69中性粒細胞(分葉)嗜酸性粒細胞中性桿狀粒細胞核右移69中性粒細胞(分葉)嗜酸性粒細胞中性桿狀粒細胞核右移70三、血小板計數(shù)(Platelet count) 參考值 100300109/L 400109/L為增加70三、血小板計數(shù)(Platelet count) 參考71臨床意義1血小板減少 生成障礙:再障、白血病、骨纖、放射病 破壞或消耗過多:ITP、SLE、脾亢、淋巴瘤、進行體外循環(huán)時、DIC、TTP 分布異常:如肝硬化致脾腫大等71臨床意義1血小板減少72 2血小板增多 原發(fā)性增多,見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
26、、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骨纖早期等。 繼發(fā)性增多,如急性感染、脾切除術后、急性大出血及溶血后等。72 2血小板增多73四、血液的其他檢查7374(一)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網(wǎng)織紅細胞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胞質(zhì)中尚有核糖體、核糖核酸等嗜堿性物質(zhì)殘存,經(jīng)煌焦油藍或新亞甲基藍活體染色后,胞質(zhì)中可見藍或藍綠色枝點狀甚至網(wǎng)織狀結構。 【參考范圍】 成 人0.5%1.5% 絕對值 (2484)109/L 新生兒 3%6%74(一)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網(wǎng)織紅細胞是晚幼紅細胞脫核后但尚未完75 【臨床意義】 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狀態(tài) (1)Ret增多表示骨髓紅細胞系增生旺盛。 溶貧、急性失
27、血顯著增多;IDA、巨幼貧輕度增多或正常。 (2)Ret減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減低,見于AA、骨髓病性貧血(如白血?。?。 2.貧血療效觀察 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治療過程中,如Ret增高,表明治療有效,是貧血患者隨訪檢查的項目之一。 3.觀察病情變化 溶貧及失血性貧血病人病程中, Ret逐漸降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得到控制。4.骨髓移植后監(jiān)測骨髓造血恢復75 【臨床意義】76 離心后血液分層 layer after blood centrifugated 血漿plasm 血小板platlet 白細胞white cell還原血紅蛋白reduced hemoglobin 含氧紅細胞oxygen re
28、d cell(二)紅細胞比積(PCV、HCT)測定76 離心后血液分層 layer after 77【檢測原理】 1Wintrobe法2.微量法(microhematocrit)3血液分析儀法 Hct = RBC紅細胞平均體積(MCV) 77【檢測原理】 78【參考范圍】 Wintrobe法: 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微量法: 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臨床意義】(1)紅細胞比容增加:常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使得紅細胞相對增多。在糾正脫水及電解質(zhì)平衡失調(diào)時,常需測紅細胞比容作為治療參考。在真紅、新生兒、高原地區(qū)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時,紅細胞比容常可達
29、60%以上。測定HCT可了解血液濃縮程度,作為計算補液量的參考。(2)紅細胞比容減低:見于各種類型貧血。由于貧血種類不同,紅細胞比容減少程度與紅細胞計數(shù)減少程度并不完全一致。(3)可與RBC、HGB一起計算MCV、MCH、MCHC。78【參考范圍】 Wintrobe法:79(三)紅細胞平均值測定 紅細胞平均容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指每個紅細胞平均體積的大小,以飛升(fl)為單位 紅細胞血平均紅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指每個紅細胞內(nèi)平均所含血紅蛋白的量,以皮克(pg)為單位 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
30、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指平均每升紅細胞中所含血紅蛋白濃度(g/L)。79(三)紅細胞平均值測定 紅細胞平均容積(mean co80 手工法 對同一抗凝血標本同時作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測定和血細胞比容測定。 (1) 每升血液中紅細胞體積 Hct MCV= = (fl) 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個數(shù) RBC (2) 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 Hb MCH= = (pg) 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個數(shù) RBC (3) 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 Hb MCHC= = (g/L) 每升血液中血細胞比容 Hct 80 手工法 對同一抗凝血標本同時作紅細
31、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81【參考值】 1. 手工法:MCV 8092fl MCH 2731pg MCHC 320360g/L 2. 血液分析儀法:MCV 80100fl MCH 2734pg MCHC 320360g/L 81【參考值】 82【臨床意義】82【臨床意義】83 (四)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由血液分析儀根據(jù)紅細胞體積的直方圖導出,反映所測標本中紅細胞體積大小的異質(zhì)程度,常用變異系數(shù)(CV)表示。它比血涂片上紅細胞形態(tài)大小不均的觀察更為客觀和準確。83 (四)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84
32、 【臨床意義】 1進行貧血形態(tài)學新的分類 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 作為貧血的形態(tài)學分類的新指標,如果配合紅細胞直方圖,則更有助于判斷貧血的病情和療效。 2.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的篩選診斷和療效觀察 RDW增大:對缺鐵性貧血診斷的靈敏度達95%以上,但特異性不強。 3.鑒別診斷 缺鐵性貧血RDW一般增高,而輕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RDW一般正常。 84 【臨床意義】854. 利用RDW和MCV進行貧血的分類 MCV降低 MCV正常 MCV增高 RDW正常 RDW增高 RDW正常 RDW增高 RDW正常 RDW增高1、慢性疾
33、病 1、缺鐵貧 1、正常人 1、早期或混合性 1、AA 1、葉酸或VB122、無貧血癥狀 2、HbS-或 2、慢性病 營養(yǎng)缺乏 缺乏 的雜合子型 地中海貧血 3、無貧血癥狀 2、血紅蛋白異常 2、鐮狀細胞性 地中海貧血 3、HbH病 的血紅蛋白 的貧血 貧血 或紅細胞酶異常 3、骨纖 3、免疫溶血性3、兒童 4、鐵粒幼貧血 貧血 4、脾切除 5、骨髓發(fā)育不良 4、冷凝集素 5、慢淋 5、MDS 6、急性失血 6、新生兒854. 利用RDW和MCV進行貧血的分類 86 (五)紅細胞沉降率測定 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簡稱血沉) 手工法:
34、指離體抗凝血靜置后,紅細胞在單位時間內(nèi)沉降的速度。 血沉過程一般分為3期: 緡錢狀紅細胞形成期:一般要經(jīng)過數(shù)分鐘至10min 快速沉降期:形成緡錢狀紅細胞以等速下降,約40min 細胞堆積期:又稱緩慢沉積期或擠緊期,此時紅細胞堆積在試管底部。 86 (五)紅細胞沉降率測定87 【檢測原理】 1魏氏法(Westergren法) 將離體抗凝血液置于特制刻度測定管內(nèi),垂直立于室溫中,1h準紅細胞層下沉的距離,用毫米(mm)數(shù)值報告。用枸櫞酸鈉抗凝。 87 【檢測原理】 882血沉儀法 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ational Clinical Committee of Laboratory
35、Standardization, NCCLS)(2000年)綜合專家建議,參考方法用EDTA-K2抗凝。(1)一般透光度法:血液經(jīng)抗凝靜置后,紅細胞下降,紅細胞與血漿分離,其界面隨時間而下移,血沉儀用發(fā)光二極管和光電管檢測此界面的透光度改變,得到血沉值并顯示紅細胞沉降高度H與對應時間t相關的H-t曲線。(2)激光法:激光源對毛細血管微量血進行掃描,動態(tài)檢測光密度變化,20秒掃描1000次。882血沉儀法 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ati89 【參考值】 魏氏法: 50歲:男性020mm/h,女性030mm/h 85歲:男性030mm/h,女性042mm/h 兒童:010mm/h89 【
36、參考值】 90【臨床意義】 常用但缺乏特異性試驗,常作為疾病是否活動的監(jiān)測指標。 1、生理性增快(1)婦女月經(jīng)期由于子宮內(nèi)膜的破損及出血,血沉多略有增快。(2)妊娠三個月以上,可由于其生理性貧血及血漿纖維蛋白原的增加而使血沉增快。(3)老年人特別是60歲以上的高齡者多因纖維蛋白原的增高而血沉增快,可達30mm/h。90【臨床意義】91 2、病理性增快 (1)各種炎癥1)急性細菌性炎癥由于血中急性期反應物質(zhì)迅速增多,于感染23天即可出現(xiàn)血沉增快; 2)慢性炎癥如結核病、結締組織炎癥風濕熱等于活動期每見血沉增快,病情好轉(zhuǎn)時血沉減慢,非活動期血沉可正常。 (2)組織損傷和壞死 較大手術創(chuàng)傷可致血沉增
37、快如無合并癥多于2-3周內(nèi)恢復正常,心肌梗塞時于發(fā)病后一周可見血沉增快,并持續(xù)2-3周,而心絞痛時血沉多正常,因此可借血沉對二者加以鑒別。91 2、病理性增快92 (3)惡性腫瘤 血沉可作為惡性腫瘤的普查篩選試驗。通常增長迅速的惡性腫瘤血沉每增快.而良性者血沉多正常。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或治療較徹底時血沉可趨于正常,復發(fā)或轉(zhuǎn)移時又見增快。(4)各種原因?qū)е碌母咔虻鞍籽Y均可見血沉增快,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多發(fā)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亞急性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黑熱病、肝硬化、慢性腎炎等。 (5)貧血 血紅蛋白低于90g/L時血沉可因紅細胞數(shù)量稀少下沉摩擦阻力減小而致增快。因此,明顯貧血的病人測血沉時應進行
38、貧血因素的校正,報告其校正后結果。(6)高膽固醇血癥患者血沉每見增快。92 (3)惡性腫瘤 血沉可作為惡性腫瘤的普查篩選93 3、血沉減慢 見于紅細胞數(shù)量明顯增多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嚴重減低時,如相對性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及DIC的晚期。一般意義不大。93 3、血沉減慢 見于紅細胞數(shù)量明顯增多及纖維蛋白原含94 【影響因素】 影響離體血液紅細胞沉降的理化因素較為復雜。 紅細胞:數(shù)量、表面積、厚度、直徑和血紅蛋白量有關。影響紅細胞緡錢狀形成主要因素有: 1血漿中各種蛋白的比例 與總蛋白濃度無關。白蛋白帶負電荷,細胞相互排斥,不利于紅細胞緡錢狀的形成,使紅細胞沉降速度減緩;而大分子蛋白,如纖維蛋白原、急
39、性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巨球蛋白等以及膽固醇、甘油三酯,能促進紅細胞緡錢狀的形成,加快紅細胞的沉降。94 【影響因素】 952紅細胞數(shù)量和形狀 3血沉管與血沉架 4抽血:持續(xù)時間、抗凝濃度等,避免溶血、脂血5溫度 952紅細胞數(shù)量和形狀 96(六)血細胞直方圖 1、白細胞直方圖96(六)血細胞直方圖 1、白細胞直方圖972、紅細胞直方圖972、紅細胞直方圖983、血小板直方圖983、血小板直方圖99第二節(jié) 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一、顯示紅細胞破壞增加的檢查紅細胞壽命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測定血清結合珠蛋白測定血紅蛋白尿測定Rous試驗99第二節(jié) 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一、顯示紅細胞破壞增加100
40、二、溶血性貧血的病因診斷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酸溶血試驗抗人球蛋白試驗血紅蛋白電泳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100二、溶血性貧血的病因診斷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101第三節(jié) 骨髓細胞學檢查101102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骨髓細胞是主要發(fā)育過程中的血細胞。研究血細胞數(shù)量和形態(tài)的變化,有助于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及其病理變化,因此對血液病的診斷和治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必須與其他臨床資料結合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一、概 述 102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組織,骨髓細胞是主要發(fā)103二、骨髓細胞學檢查的臨床意義1. 診斷造血系統(tǒng)疾?。ㄗ钣袃r值) 對各型白血病、惡組、巨幼病、AA、MM、ITP、典型的IDA等具有決
41、定性診斷意義; 對增生性貧血(HA)、粒缺、MDS、骨髓增殖性疾病、類白血病反應等,具有輔助診斷價值。2. 診斷其他非造血系統(tǒng)疾病:骨髓細胞學檢查對某些感染(瘧疾、黑熱病、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傷寒);某些代謝疾病(戈謝病、尼曼-匹克病);某些骨髓轉(zhuǎn)移癌(瘤)等,在骨髓涂片中找到相應的病原體或特殊細胞而得以確診。3. 鑒別診斷的應用。103二、骨髓細胞學檢查的臨床意義1. 診斷造血系統(tǒng)疾病104 普通光學顯微鏡 位相顯微鏡 熒光顯微鏡 透射及掃描電子顯微鏡 目前研究血細胞形態(tài)的方法有多種三、骨髓細胞形態(tài)檢查方法104 普通光學顯微鏡 目前研究血細胞形態(tài)的方法有多種三105骨髓中血細胞從原始、幼稚至成
42、熟階段,其形態(tài)變化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下圖)四、血細胞的生成、發(fā)育、規(guī)律及形態(tài)特點 105骨髓中血細胞從原始、幼稚至成熟階段,其形態(tài)變化具有一定106血細胞生長發(fā)育圖 106血細胞生長發(fā)育圖 107 細胞大小及形態(tài) (size and shape): 由原始到成熟,胞體由大變小,但巨核細胞相反; 早幼粒細胞可比原粒細胞稍大。 紅系始終呈圓形;粒系和淋巴系保持圓形或橢圓 形;漿細胞由圓形變?yōu)槁褕A形; 單核系和巨核系變?yōu)椴灰?guī)則形。 核質(zhì)比例 (nucleo-cytoplasmic ratio):由核 大質(zhì)少變?yōu)楹诵≠|(zhì)多 血細胞發(fā)育過程中形態(tài)學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 107 細胞大小及形態(tài) (size a
43、nd shape)108 細胞核 (nucleus) :由大變小, 但巨核細胞的則由小變大; 紅系的核保持圓形,漸縮小,固 縮, 后脫核,成熟紅細胞無 核; 粒系胞核一側漸凹陷, 后成分葉狀;淋巴細胞的核呈圓或橢圓形;漿細胞核則保持圓形;單核細胞變?yōu)橐粋劝枷?,后成腎形,不規(guī)則形,有扭曲折疊;巨核細胞的核漸大并分葉不規(guī)則堆疊為一巨大的核。 染色質(zhì)結構由細致疏松逐漸變?yōu)榫o密粗糙 核仁由清晰到消失血細胞發(fā)育過程中形態(tài)學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 108 細胞核 (nucleus) :由大變小, 但巨核細109 細胞質(zhì) (cytoplasm) 量:一般由少漸多,淋巴細胞除外 色:紅系,粒系,巨核系的細胞質(zhì)由嗜堿變
44、為嗜酸(由深藍或淺藍變?yōu)闇\紅);淋巴系為透明天藍;單核系呈淺灰藍;漿細胞由淺灰藍變?yōu)樯钏{ 顆粒:粒,單,巨細胞由無到有;淋巴系少;紅系無;血細胞發(fā)育過程中形態(tài)學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 109 細胞質(zhì) (cytoplasm) 血細胞發(fā)育過程中110 1. 紅細胞系統(tǒng) 110 1. 紅細胞系統(tǒng) 111normoblast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5-22um 邊緣可見瘤狀突起 胞核原形,占4/5染色質(zhì)細粒狀,較原粒細胞色深而粗密;核仁15個,暗藍色 胞質(zhì)量少,不透明深藍色,有時有核周淡染區(qū) 原始紅細胞 111normoblast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5-22um 112 basophilic normoblast
45、 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120um 胞核圓形,占2/3,染色質(zhì)開始凝集成小塊狀,核仁消失 胞質(zhì)量稍多,不透明深藍色,早幼紅細胞112 basophilic normoblast 圓形113 polychromatic normoblast圓形,直徑818um, 胞核圓形,占1/2,染色質(zhì)凝集成團塊或粗索狀,似車輪,其間有明顯淡染區(qū) 胞質(zhì)量較多,呈不均勻的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中幼紅細胞 113 polychromatic normoblast圓形114 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圓形,直徑712um, 胞核圓形,占1/2以下染色質(zhì)凝集成大塊狀或固縮成團,紫褐色 胞質(zhì)量多,均勻
46、的淡紅色或灰紫色晚幼紅細胞 114 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圓115erythron 漿由深藍或淺藍變?yōu)闇\紅由少漸多胞體由大變小,始終呈圓形核保持圓形,漸縮小,固縮,后脫核,成熟紅細胞無 核;染色質(zhì)結構由細致疏松逐漸變?yōu)榫o密粗糙. 核仁由清晰到消失紅細胞系統(tǒng) 115erythron 漿由深藍或淺藍變?yōu)闇\紅由少漸多胞體由1162. 粒細胞系統(tǒng)1162. 粒細胞系統(tǒng)117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118um 胞核占2/3以上,圓形或橢圓形,染色質(zhì)呈淡紫色細粒狀,均勻平坦如薄沙,核仁25個,清楚易見,淡藍色或無色 胞質(zhì)量少,透明天藍色,無顆粒原始粒細胞myeloblast 117
47、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118um 原始粒細胞myelo118圓形或橢圓形,胞體較原粒細胞大,直徑1222um。 核大,圓形或橢圓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質(zhì)呈粗網(wǎng)狀,分布不均。核仁可見或消失。 胞質(zhì)量較多,呈淡藍色或藍色,核周的一側可出現(xiàn)淡染區(qū)。胞質(zhì)有大小、形態(tài)和數(shù)目不一、分布不均的紫紅色非特異性嗜天青顆粒。 早幼粒細胞promyelocyte 118圓形或橢圓形,胞體較原粒細胞大,直徑1222um。 119圓形,直徑1018um。 胞核內(nèi)側緣開始變扁平,或可稍呈凹陷,占細胞的2/31/2。染色質(zhì)凝聚成粗索狀或小塊狀,核仁消失。 胞質(zhì)量多,淡紅色,內(nèi)含細小、分布均勻、淡紫紅色的特異性中性顆粒。 中性中
48、幼粒細胞 neutrophilic myelocyte119圓形,直徑1018um。 中性中幼粒細胞 120胞體直徑1520um。 胞核與中性中幼粒細胞相似。 胞質(zhì)內(nèi)充滿粗大、均勻、排列緊密、有折光感的桔紅色特異性嗜酸性顆粒。嗜酸性中幼粒細胞 eosinophilic myelocyte120胞體直徑1520um。 嗜酸性中幼粒細胞 eosi121胞體直徑1015um。 胞核與上述細胞相似,但輪廓不清楚,染色質(zhì)結構模糊。 胞質(zhì)內(nèi)含有數(shù)量不多、大小不一但較粗大、分布散亂的紫黑色特異性嗜堿性顆粒,顆粒也可覆蓋在細胞核上。 原始粒細胞 嗜堿中幼粒 嗜酸中幼粒 嗜堿性中幼粒細胞basophilic m
49、yelocyte 121胞體直徑1015um。 原始粒細胞 嗜堿中幼粒 嗜酸122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16um。 核明顯凹陷呈腎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過假設核直徑的一半。核染色質(zhì)粗糙呈粗塊狀,排列緊密 胞質(zhì)量多,呈淡紅色。內(nèi)含特異性顆粒。 晚幼粒細胞 metamyelocyte 122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16um。 晚幼粒細胞 me123細胞呈圓形,直徑1015um。 胞核常分為25葉,以分3葉者多見,葉與葉之間有細絲狀相連或完全斷開,核染色質(zhì)濃集或呈小塊狀,染深紫紅色。 胞質(zhì)豐富,呈淡紅色,布滿細小紫紅色的中性顆粒。 桿狀核粒細胞分葉核粒細胞桿狀核粒細胞Stab Granulocyte
50、 123細胞呈圓形,直徑1015um。 胞核常分為25葉124嗜酸粒細胞胞體直徑1116um, 胞核多分為近似對稱的兩葉。 胞質(zhì)中充密集粗大、大小均勻的桔紅色嗜酸性顆粒。 嗜酸性分葉核粒細胞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segmented form 124嗜酸粒細胞胞體直徑1116um, 嗜酸性分葉核粒細胞125嗜堿性粒細胞胞體直徑1012um 胞核分葉不明顯,或融合呈堆集狀。 胞質(zhì)中有稀疏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呈紫黑色的嗜堿性顆粒,顆粒常掩蓋在核上,致使核的輪廓和結構模糊不清。 嗜堿性分葉核粒細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 segmented sor
51、m 125嗜堿性粒細胞胞體直徑1012um 嗜堿性分葉核粒細胞126 胞體由大變小早幼粒細胞可比原粒細胞稍大圓形或橢圓形 粒系胞核一側漸凹陷,后成分葉狀染色質(zhì)結構由細 致疏松逐漸變?yōu)榫o密粗糙核仁由清晰到消失; 由嗜堿變?yōu)槭人?顆粒由無到有。granulocytes 粒細胞系統(tǒng) 126 胞體由大變小早幼粒細胞可比原粒細胞稍大圓形或橢圓形127lymphocytes 3. 淋巴細胞系統(tǒng)127lymphocytes 3. 淋巴細胞系統(tǒng)128圓形、橢圓形,直徑1018um, 核大,圓或橢圓形,稍偏位或著邊。染色質(zhì)細致,呈顆粒狀,但較原粒細胞的稍粗,著色較深,在核膜內(nèi)層及核仁周圍有濃集現(xiàn)象,使核膜清晰。
52、核仁多為12個,小而清楚,呈淡藍色或無色。 胞質(zhì)量少,呈透明天藍色,不含顆粒。 原始淋巴細胞 lymphoblast 128圓形、橢圓形,直徑1018um, 原始淋巴細胞 129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16um 胞核圓形可橢圓形,有時可有淺的切跡。核染色質(zhì)較致密粗糙,使核膜濃厚而清晰。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質(zhì)量較少,淡藍色,一般無顆粒,或可有數(shù)顆深紫紅色嗜天青顆粒。 幼稚淋巴細胞 prolymphocyte 129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16um 幼稚淋巴細胞 pr130呈圓形,直徑1318um。 胞核圓形或橢圓形,偏于一側或著邊。染色質(zhì)常質(zhì)密呈塊狀,排列均勻,深染呈深紫紅色。 胞質(zhì)豐富,呈透明天藍
53、色,可有少量大而稀疏的嗜天青顆粒。 大成熟淋巴細胞 big lymphocyte 130呈圓形,直徑1318um。 大成熟淋巴細胞 big131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um 胞核圓形或橢圓形,或有切跡,核著邊,染色質(zhì)粗糙致密,呈大塊狀,染深紫紅色。 胞質(zhì)量極少,僅在核的一側見到少量淡藍色胞質(zhì),有時幾乎不見而似裸核,一般無顆粒。小成熟淋巴細胞 small lymphocyte131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um 小成熟淋巴細胞 sm132 胞體保持圓形或橢圓形; 核呈圓或橢圓形,染色質(zhì)結構由細致疏松逐漸變?yōu)榫o密粗糙,核仁由清晰到消失; 胞質(zhì)透明天藍,顆粒少。淋巴細胞系統(tǒng) lymphocytes 1
54、32 胞體保持圓形或橢圓形; 核呈圓或橢圓形,染色質(zhì)結構由1334、漿 細 胞 plasmacytes 1334、漿 細 胞 plasmacytes 134圓形或橢圓形,直 徑1520um 胞核圓形,占細胞的2/3以上,常偏位。染色質(zhì)呈粗顆粒網(wǎng)狀,呈紫紅色。核仁25個。 胞質(zhì)量多,呈灰藍色,不透明,核的一側可有半圓形淡染區(qū),不含顆粒。 原 漿 細 胞 plasmablast 134圓形或橢圓形,直 徑1520um 原 漿 135細胞多呈橢圓形,直徑1216um。 胞核圓形,占細胞1/2,偏位。核染色質(zhì)開始聚集,染深紫紅色,可呈車輪狀排列,核仁基本消失。 胞質(zhì)量多,呈不透明灰藍色,近核處有淡染區(qū)
55、,有時可見空泡或少數(shù)嗜天青顆粒。 幼 漿 細 胞 proplasmacyte 135細胞多呈橢圓形,直徑1216um。 幼 漿 細 胞136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820um。 胞核圓形,偏位。核染色質(zhì)凝聚成塊,深染,排列呈車輪狀。胞質(zhì)豐富,呈不透明顯深藍或藍紫色,核的一側常有明顯的淡染區(qū)。 常可見小空泡,偶見少數(shù)嗜天青顆粒。 成熟漿細胞 plasmacyte 136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820um。 成熟漿細胞 137 plasmacytes 由圓形變?yōu)槁褕A形 核保持圓形 胞質(zhì)由淺灰藍變?yōu)樯钏{漿 細 胞137 plasmacytes 由圓形變?yōu)槁褕A形 核1385、單 核 細 胞 系mono
56、cytes 1385、單 核 細 胞 系monocytes 139 幼稚單核細胞 Promonocyte139 幼稚單核細胞140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1525um; 胞核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可有凹陷、切跡、扭曲或折疊。染色質(zhì)較原單核細胞稍粗,但仍呈疏松絲網(wǎng)狀,染淡紫紅色。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質(zhì)量多,呈灰藍色,邊緣可有偽足突出,可見許多細小、分布均勻的淡紫紅色嗜天青顆粒。 幼稚單核細胞 Promonocyte 140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1525um; 幼稚單核細胞 141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1220um,邊緣常見偽足突出。 胞核形狀不規(guī)則,常呈腎形、馬蹄形、筆架形、“S”形等,并有明顯扭曲折疊。染色
57、質(zhì)疏松細致,呈淡紫紅色絲網(wǎng)狀。 胞質(zhì)豐富,呈淡灰藍色或淡粉紅色,可見多數(shù)細小、分布均勻、細塵樣淡紫紅色顆粒。 單 核 細 胞 Monocyte 141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1220um,邊緣常見偽足突出。142 胞體變?yōu)椴灰?guī)則形;核變?yōu)橐粋劝枷?,后成腎形,不規(guī)則形,有扭曲折疊染色質(zhì)結構由細致疏松逐漸變?yōu)榫o密粗糙, 核仁由清晰到消失; 單核系呈淺灰藍,顆粒由無到有。monocytes單 核 細 胞 系 統(tǒng) 142 胞體變?yōu)椴灰?guī)則形;核變?yōu)橐粋劝枷荩蟪赡I形,不規(guī)則形1435、巨核細胞系統(tǒng) megakaryocytes 1435、巨核細胞系統(tǒng) megakaryocyte144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胞體明顯
58、增大,直徑3050um; 胞核開始有分葉、核形不規(guī)則并有重疊。染色質(zhì)凝集呈粗顆粒狀或小塊狀,排列緊密。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質(zhì)量增多,呈藍色或灰藍色,近核處可出現(xiàn)淡藍色或淡紅色淡染區(qū),可有少量嗜天青顆粒。 幼 稚 巨 核 細 胞 promegakaryocyte 144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胞體明顯增大,直徑3050um; 幼145胞體明顯增大,直徑5070um,甚至達100um,外形不規(guī)則 胞核明顯增大,高度分葉,形態(tài)不規(guī)則,分葉常層疊呈堆集狀。染色質(zhì)粗糙,排列致密呈團狀,染深紫紅色 胞質(zhì)極豐富,呈淡紫紅色,其內(nèi)充滿大量細小紫紅色顆粒,有時可見邊緣處顆粒聚集成簇,但周圍無血小板形成。 顆 粒 巨 核
59、 細 胞 granular megakaryocyte 145胞體明顯增大,直徑5070um,甚至達100um,外146胞質(zhì)內(nèi)顆粒明顯聚集成簇,有血小板形成,胞質(zhì)周緣部分已裂解為血小板脫落,使細胞邊緣不完整,其內(nèi)側和外側常有成簇的血小板出現(xiàn) 其余的細胞特征均與顆粒型巨核細胞相同。產(chǎn) 板 巨 核 細 胞thrombocytogenous megakaryocyte 146胞質(zhì)內(nèi)顆粒明顯聚集成簇,有血小板形成,胞質(zhì)周緣部分已裂147 產(chǎn)血小板型巨核細胞的胞質(zhì)裂解成血小板完全脫落后,僅剩細胞核時,稱為裸核。 裸 核 巨 核 細 胞 naked nucleous 147 產(chǎn)血小板型巨核細胞的胞質(zhì)裂解成
60、血小板完全脫落后,僅剩148巨核細胞系統(tǒng) megakaryocytes 148巨核細胞系統(tǒng) megakaryocytes 149正常骨髓細胞形態(tài)1149正常骨髓細胞形態(tài)1150正常骨髓細胞形態(tài)2150正常骨髓細胞形態(tài)2151 1、穿刺部位:目前常用的部位有髂骨、脊突、胸骨,以髂前上棘、髂后上棘為最常用,尤其髂后上棘骨質(zhì)薄、骨髓腔大、量多,難于稀釋。 2、標本吸取量:吸取0.10.2ml,過多則骨髓受到稀釋影響檢查結果的正確性。3、涂片及染色:骨髓液抽吸后應盡快地涂片以免凝固,應推出頭、體、尾三部分,染色要注意核漿特點清晰,以便進行細胞分類。四、骨髓細胞學檢查內(nèi)容及方法 151 1、穿刺部位: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井下瑞雷波探測儀項目合作計劃書
- 云服務在智慧教室建設中的應用與挑戰(zhàn)
- 智能教育背景下大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學生個性化學習路徑研究
- 2025屆江西省贛中南五校聯(lián)考物理高二第二學期期末統(tǒng)考試題含解析
- 學生個人數(shù)據(jù)在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中的安全存儲與處理
- 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的學生學習動力
- 2025年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高級中學物理高二下期末教學質(zhì)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教職工科技應用創(chuàng)新在商業(yè)領域的拓展
- 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五大要素
- 企業(yè)遠程培訓的智慧教室應用分享
- 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
- 施工現(xiàn)場重大危險源辨識及監(jiān)控措施
- DB21T 2414.2-2015 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 第2部分:道路交通
- 新產(chǎn)品開發(fā)流程
- 2023年高考真題-歷史(遼寧卷) 含解析
- 化工廠消防演練方案
- 2024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訓練(含答案)
- 介紹正畸課件教學課件
- 職業(yè)衛(wèi)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人員考試真題題庫
- 2024年共青團團課考試測試題庫及答案
- 2024年新華東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數(shù)學全冊教案(新版教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