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讀后感_第1頁
《從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讀后感_第2頁
《從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讀后感_第3頁
《從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讀后感_第4頁
《從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讀后感《從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讀后感批判家敬文東的《從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一書終于被我慢悠悠但認真地讀完了。這之前,我曾自我勸慰式地對他說,我看書很慢,可看一本頂人家看三本。這當然是玩笑話,中間也有被個人寫作、家庭瑣事等不斷紛擾的原因。而這本書,的確給我付出的光陰帶來豐厚的回報,和極為豐富密集的思索和重要的警醒。敬文東曾說,他眼中的文學批判“既不臣服于文學創(chuàng)作,也不負責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它平行于文學創(chuàng)作”,這是我第一次閱讀他的批判專著,我覺得從他批判的獨特角度、對詩人文本的深度解析等方面,可以說他堅持甚至做到了忠于他對文學批判所提出高標準的寫作定位。這本書讀來引人入勝但又經(jīng)常令我想放一放,這也是為何讀它花去了我不少的時間的原因——它需要我調動更多有關文學創(chuàng)作、社會學、哲學、心理學以及個人生活經(jīng)驗等諸多方面的回憶與思索,以幫忙自己理解和端詳他書中的言論。在閱讀方面,我始終要求自己秉持開放的看法,但又不放棄保持疑心的原則。一本書之所以帶給我愉快,除了書中精妙的論述與思想,端詳和驗證它們所必需閱歷的思索過程也尤為重要。坦白說,開頭讀它,并不習慣書中占了很大篇幅的注解。它總令我分神,當我讀完當頁的注解,思緒已跟著飛走了,而且我會跑去找注解中所提到的比擬生疏的書或人物來閱讀。等繞了一圈回來,幾乎忘了之前正文讀到哪兒了,這讓我既歡欣又懊惱。兒子的閱讀速度一向很快,他要我試著不要去理那些注解,先把正文讀完,有需要再回頭去查。后來證明,這建議非常有效。閱讀敬文東之初,曾對其文旁征博引有所懷疑:為什么他常對一個觀點要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化角度進行全方位的解讀與論證(這唯恐是他的文章區(qū)分于他人的重要特征),而這對于一個寫而言,看似不夠自信,也稍顯啰嗦,更有夸耀之嫌。后來得知他本來是個理科生,在一個訪談中他說,“在回望來路時,我希望自己能看到事項的生長點在何處,它曾閱歷了哪些曲折,哪些游弋和遲疑。”眾所周知,理科生做事素來規(guī)律縝密,訪談中的話又清楚地道出了他的內心,他希望以自身成長的軌跡為論述的展現(xiàn)視角,并使讀者既明白他的觀點也明白形成他觀點的脈絡。我想,這或許和他從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也有些許關聯(lián)。書的副標題是“歐陽江河與新詩的詞語問題”,明顯是借對詩人歐陽江河新詩的分析為核心內容綻開論述的。歐陽江河是我國新詩寫作這一百年來最為重要的詩人之一。獨特的詩歌風格與寫作思維,值得任何一位詩評家認真研讀,是有志于詩歌批判的寫無法繞過的研討對象。敬文東與其同為蜀人,對其多些關注是很自然的事。盡管在閱讀本書之前,已在微信平臺上讀了些敬文東的文字,對其批判風格有了些了解,但那些文章畢竟不長,各種批判維度的展現(xiàn)都不如這本九萬字的論著來得清楚。我讀這本書根本上可以用“震撼”或“吃驚”來形容,倒不是沒讀過和它一樣犀利睿智的批判語言,而是在當下中國批判界,尤其是對明星的作品的批判,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像他這樣大刀闊斧的看法。無論是對歐陽江河詩歌文本所獲的成就的高度贊譽,還是對其文本問題的深度批判,他都以旁若無人卻又極其懇切自信的看法來對待的??梢韵胂?,寫作的時分,除了傾盡全力去表達,他心無旁騖,絲毫不受外物的干擾。對詩人的贊譽他不吝筆墨,絕不模糊,不見絲毫矜持。譬如,對歐陽江河的詩歌《玻璃工廠》,說其“呈現(xiàn)出非凡的敏銳與才華。他很清晰,如何處理物,如何處理敘事性的現(xiàn)代場景,尤其是如何處理圍繞物和敘事性場景組建起來的現(xiàn)代經(jīng)驗……經(jīng)由如此這般高質量,尤其是高難度的思索,歐陽江河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更新了對新詩的理解?!倍坏┧衅饋恚且舱媸堑兜兑娧?,這里就不列舉了,的確看得我心驚,詩人要有多強盛的內心,才經(jīng)得起這不留情面的文字……中國人說話的“傳統(tǒng)美德”是,話說三分好,點到為止。尤其當今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團和氣共同進步的現(xiàn)實氣氛下,無論什么界,都越來越少有人情愿毫無保存地上陣,見血見肉。我之“震撼”“吃驚”便出于此。然而細讀本書的人,不難感受到他批判背后對詩歌、對詩人的熾熱真誠之心,說其是“愛之深責之切”也不為過。整個閱讀期間,我慢慢理解到他所說的批判文本的獨立性,以及作為一個批判者內心所必需擁有的強盛自信與堅定的孤獨——這種孤獨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不被理解或認同的孤獨或困擾,而是清晰對所要完成的事須單獨肩負起任務感的那種心境。本書伴著歐陽江河的詩學之問,即“堪與新詩相匹配的詞語到底長相為何”而綻開,而敬文東也認為“詞語問題大有可能成為新詩面臨的基礎性問題,甚或根本性難題”。書中諸多深入觀點值得研思,尤其對從事新詩寫作的人,盡管他說,詩歌批判不對文學創(chuàng)作負責,但這不等于寫不從中受益。而我想,受益最大的應當還是書中的研討對象,雖然自己的文本被批判家像外科醫(yī)生那般解剖,然而誰能否認,這樣的解剖不是可以獲得最多真相的途徑?醫(yī)生有極大的可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當然,也不能排解書中會因種種原因此存在一些誤會。但即便是誤會,也可以推動詩人進行深入的反思與追問。更何況,對于一個進入詩歌史的詩人而言,任何人的批判都不行能是一錘定音或蓋棺定論,它只可能成為幫忙人們深化了解或理解詩人、詩人的文本以及詩歌本身的重要文獻。從這個角度而言,批判家與詩人雖不互為依附,但他們確實互為成就者。詩歌創(chuàng)作相對于批判論著,更多地觸及并需要調用詩人的潛意識,這和詩人們常說的“靈感”、神來之筆”的感受非常類似,幾乎每個詩人在寫作時都能遇見這樣的情況。許多時,詩當中的一些句子,詩人無法說清晰它是怎么來的——有點像是水到渠成,又更像是從天而降。雖然詩人不是也不行能完全靠潛意識來完成一首詩,但不能否認的是,它總或多或少地占據(jù)了一首詩的一部分,或說它的顯現(xiàn)令詩人獲得了去寫一首詩的動力或在完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批判家們是善用理性思維的人,對于人的心理活動、學問與環(huán)境背景等諸方面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的研討,是他們寫作的常規(guī)性的訓練與必要的學問儲藏。因此詩人自己不能破解之處或許在評論家那兒的確不難解析。這也是為什么,有時對能夠深化理解自己的作品、甚至對作品所指進行了有效能指的延長的讀者或批判家甚為感動和欣慰,覺得自己遇上了知音。對能指出自己“隱藏”起來的一些心情和感受的人,也會感到吃驚,猶如自己的秘密被人發(fā)現(xiàn)了——無論這種秘密之前是有意設置的還是經(jīng)由潛意識發(fā)揮的。本書從歐陽江河的詩學之問切入,嘗試通過對他詩歌文本的深化探討,對引起“唯一之詞到任意一詞”的改變因素、過程和結果進行闡釋。最初這令我想到了詩人韓東曾提出的聞名論斷“詩歌到語言為止”。不行否認,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更小的組成單位便是詞語,詩人的思想、感受當然重要,但詩歌作為優(yōu)先表達審美或說通過審美情趣來表達內心的一種藝術文本,挑選和組織怎樣的詞語來表達所感所思,對一首詩而言的確是性命攸關的。詞語的運用、結構的編排等是一首詩形式美的有機構成,是詩歌技巧的表達,確定了一首詩是否能在呈現(xiàn)出藝術氣質的基礎上,精確地表達出的思想內涵。尼采認為,形式對于藝術家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只有當一個人把一切非藝術家看作‘形式’的東西感受為內容、為‘事物本身’的時分,才是藝術家”,而詞語在詩歌中具有構建詩歌形式與擔當詩歌表達的雙重身份,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書中提出“詞語的一次性原則”,即書名中的“唯一之詞”,其意是,一首詩中的每個詞都應精確地為當下這首詩服務。而我想,強調詞語的一次性原則,其目的無非是要詩人明白,只有通過對詞語精準的選擇,才可能令一首詩與詩人的內心所指高度吻合,這種吻合當然也包括詩人對某種模糊意蘊的追求,反過來,這也使一個詞語內在的“分析性能”在一首詩中得到充足的運用。敬文東認為,現(xiàn)代詩與古詩最大的區(qū)分,便是在對詞語的一次性原則的運用方面的差異。古詩中的某個詞,根本上是呈現(xiàn)其普遍意義的含義,表達了人們理解上的共識,很少有人去挖掘一個詞語的深度和廣度,使其成為多面手,運用其自身內部的微妙差距,來完成其在不同詩歌中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他認為一個詞其內在爆發(fā)力驚人,假如運用精確,可以使之抵達無人之境,即可以幫忙詩人表達出超越或區(qū)分于任何人(包括詩人自己)的任何一首詩的獨特感受。詞語的一次性原則,本質上是對詩人提出的一個非常嚴苛的寫作要求,即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詩中所運用的含義必需有所不同,哪怕是微小的改變,假如沒有找到這種改變,那么即說明這個詞選用的不甚合格。也因此他在書中說,追求詞語的一次性原則,“意味著在任何角度上,都拒絕重復別人,但首先是拒絕重復自己?!倍岢鲈~語的一次性原則的原因就是,他認為現(xiàn)代經(jīng)驗的改變多端與不行理喻。他在書中說,“現(xiàn)代經(jīng)驗具有超級強盛的非穩(wěn)定性:‘現(xiàn)代(或現(xiàn)代性)樂于提倡更高、更快的速度,傾心于逐奇追新,熱衷于晉級、更新和換代。’因此,這便迫使“新詩選用的詞語,猶如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的希臘人”。盡管寫詩以來,我不斷地感受到選擇和運用詞語的重要性,但從來沒有將之提升到如此嚴格的地步。所以整本書,這個原則的提出對我的思索的觸動最大。在我根本認同了它的作用后,我也快速地在詩歌寫作中體會到了這個原則的威力和魅力,盡管它必定給寫作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我在書中登記了自己的第一感受,“天吶,這真的是好難,相當于提出了如攀登珠峰的要求!”一個頂級的登山運發(fā)動總是不斷地建立新的目標、更高的難度,幾乎不重復爬同一座山的同一條路線,一旦某條路線挑戰(zhàn)勝利,對他們而言,它便失去了意義。因此“詞語的一次性原則”類似于已為多數(shù)詩人認同的“詩歌是語言的煉金術”的觀念。不同的是,敬文東在書中提出“詞語的一次性原則”時,通過結合詩人歐陽江河諸多杰出新詩文本的論述,使為什么語言在詩人眼里具有把握一首詩的命脈的原因,變得清楚、詳細、深入,當然也更具學術性。由于詞語的一次性原則的執(zhí)行難度如此之高,能夠做到的詩人寥寥無幾,他說這也“部分性地解釋張棗留下的作品為何如此之少”,但這個原則無疑是對追求杰顯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的詩人的鞭策。跟著敬文東在書中又提出了“詞語的直線原則”、“詞語的瞬間位移”等可能令詞語在詩歌文本中產(chǎn)生低效或失效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恰好幾乎是詞語的一次性原則的對立面,在這兩部分的論述中他仍然結合了詩人歐陽江河的文本做了大量的分析,以證明詞語的“直線原則”與“瞬間位移”對詩歌寫作的嚴峻損害。而對于詞語產(chǎn)生上述運用原則的改變,敬文東認為是與詩人寫作時運用詞語時的指導觀念有關。詩歌需要專心用腦,由于現(xiàn)代經(jīng)驗的瞬息萬變使得智性而非感性在詩歌創(chuàng)作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而詩人要依據(jù)每首詩詳細的創(chuàng)作需要來調整心腦的協(xié)作。這里提到了反抒情的概念和運用。事實上,當下越來越多的詩人提倡冷抒情寫作,這也類似反抒情的主見。詩歌作為記錄感受與認知的審美形式,肯定會有抒情成分,或說抒情成分是完全可以被理解與接納的,只是為了更好地反映個人經(jīng)驗的冗雜性和層次感,詩人會較為理智地抒情。但看上去冷抒情的作品,其寫作動因也很可能恰恰是由于想要抒情。寫作手法與寫作動因經(jīng)常未必全都。冷靜地處理情感,即在對人、事、物產(chǎn)生觸動之后,為了更好地捕獲情感與理智的交匯狀態(tài),使詩歌精確地言說個人經(jīng)驗或某種預見,更為高深地反應主客觀綜合性的真實一面,理性地對待并端詳之前的心情、情感,現(xiàn)實上已是當下多數(shù)現(xiàn)代詩人寫作的常態(tài)。所以在閱讀這兩部分文字時,我成認詞語的“直線原則”與“瞬間位移”極有可能對創(chuàng)作造成損害,但就其分析引起詩人歐陽江河這種寫作模式的可能的原因,除了運專心腦比例的失調,其他方面我存在肯定的質疑。另外,在談到上述兩種詞語的運用原則時,敬文東也特別說明了當它們在被有節(jié)制地運用時,它們也是會使詩歌更具風采或錦上添花的,并列舉了詩人歐陽江河一些具有類似特征的文本加以驗證。我想到里爾克《秋日》中的,“誰此時孤獨,誰就永遠孤獨?!备鶕?jù)書中的分析,這句詩也運用了詞語的直線原則與瞬間位移,但它確實穿越時空,成為了一句經(jīng)典。人們之所以如此接納與認同它,一是由于它的藝術性,它具有形式上的簡約以及聲響上的穿透力的美感;二是從詩歌作為藝術文本的角度,人們更享受它帶來的藝術美以及內涵的豐富性與外延的模糊性,即它強盛的張力無疑帶給人們反復咀嚼意猶未盡又直擊心靈的感染力。就是說,這兩種詞語的運用方式若運用得當,就會有很好的效果。陳先發(fā)曾說,“詩歌是宏大的錯誤”,詩歌如其他藝術一樣,它是無限開放的,不抵制和排斥錯誤,還有可能擁抱錯誤并在有效的辯證中抵達藝術所追求的“真相”。通常,詩歌的內在規(guī)律關系有別于一般意義的規(guī)律關系,它更多的是作為通過審美形式探尋人間難以科學論述的事物的神奇性,同時精確地表達出了詩人無法確定的某種模糊的感受。這種功用幾乎是詩歌所獨有的,它近乎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無間道。從這個角度看,詩歌并不總能用一般意義的規(guī)律思維來辨析,對它的批判因此也需要保持更微小、更寬容的看法。敬文東關于后兩種詞語運用原則的論述,以及對歐陽江河部分詩歌文本的批判,本質上是在強調,詩歌雖然可以是一種近乎翱翔狀態(tài)的表達,但詞語之間、句子之間,必需落實在詩人可以自圓其說的內在規(guī)律關系中,為詩歌的藝術形式與表達主旨服務而有所指向與選擇,否則便會淪為看似才智實則反智的文字游戲,也就是書中所述的以“任意一詞”的狀態(tài)進行的寫作,它會使詩人陷入詞語的迷宮,同時給詩人的瘋狂帶來快感,令其越陷越深。詩人和藝術家一樣,需要不斷在文本方面進行試驗和冒險,這既是作為杰出詩人所必需具備的士氣,同時它們又不行失去肯定的共識性原則。這也是我過去思索的一個問題:藝術可以被邊緣化,但它可否被廢物化呢?當創(chuàng)意識到自己脫離了共識性的軌道,便需要停下來反思,到底是什么起因令自己走上與之前不同的道路,這些起因是否暗含著某種文化基因,它是否仍指向藝術,也就是在作品中為自己把脈,找到可以連續(xù)前進的合理線索。我相信任何作品,哪怕是毫無意義或說完全失利的作品,都存在某種動機,只是作為主體的創(chuàng),對于端詳自己經(jīng)常會失焦或失去洞察力量。這恰恰是批判家或理論家的重要價值所在。最終,我將閱讀本書時一些尚未做出深化思索的疑問列于此,作為以后思索的一個備案。1、現(xiàn)代性會否是一個偽概念?我覺得作為藝術文體的詩歌,始終和哲學有個很相像的任務,那就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只是這個本質較哲學而言,是一個非常私人化的存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