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復習提綱_第1頁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復習提綱_第2頁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復習提綱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復習提綱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溫習提綱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溫習提綱

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

班級姓名

第一課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一〕“中世紀〞的含義:

從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世紀,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史稱“中世紀〞。

〔二〕西歐封建國家

1、法蘭克王國:5世紀末期,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諸多國家,其中法蘭克王國勢力最強。

2、查理曼帝國:

〔1〕建立:800年,查理在羅馬接受教皇的加冕,成為皇帝,標志著查理曼帝國的誕生。

〔2〕分裂:843年〔9世紀中期〕,簽訂“凡爾登條約〞,帝國一分為三,西部發(fā)展為“法蘭西王國〞〔法國〕,中部發(fā)展為“意大利王國〞〔意大利〕,東部發(fā)展為“德意志王國〞〔德國〕。

3、英吉祥王國: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建立起一些小國。這些小國相互兼并,9世紀早期,構成統(tǒng)一的“英吉祥王國〞〔英國〕。

〔三〕西歐“封建制度〞

1、確立標志:9世紀,隨著查理曼帝國的擴張,很多破產農民成為依附于封建主的農奴。國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臣下,構成了封建土地制度,標志著西歐封建制度確實立。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構成:農民紛紛破產,無以為生,無奈之下,他們把原屬本人的土地交給封建主,土地為封建主私人所有。

②封建生產關系的構成:農民沒有或只要少量土地,他們?yōu)榱松婧蜕畈坏貌蛔夥N封建主的土地,而把勞動成果的一部分以地租形式無償地繳給封建主。農民就成為依附封建主的農奴

2、主要特點:封建等級制度;封建莊園制度;封建農奴制度;基督教會處于壟斷地位。

3、對立階級:封建主和農奴。

4、中古歐洲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歐洲封建等級制度是通過土地的層層分封構成的,各級封主與封臣之間結成主從關系,封臣即附庸只成認本人直接受封的領主為封主,而對本人封主的封主卻沒有主從關系?!布疵總€領主只能管轄本人的附庸,但無權管轄本人附庸的附庸?!?/p>

〔四〕基督教文明

1、“丕平獻土〞:8世紀中葉,在教皇的支持下,丕平奪取了法蘭克王國的王位。為了報答教皇,丕平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土地贈予羅馬教會。這一事件史稱“丕平獻土〞,為教皇國的產生奠定基礎。

2、法蘭克國王與教會之間為什么會建立起合作關系?

基督教宣傳“君權神授〞的觀念認證了國王地位的合法性;國王利用國家的氣力來維護教會的權威;國王和教會之間互相利用,借助對方的氣力穩(wěn)固本人的地位。

考慮:教皇為查理加冕,又意味著什么?

①基督教的氣力與影響力在當時還不夠強大,需要借用世俗的王權來加強其影響力,進而把基督教傳播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攫取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權位。

②上帝對查理稱帝的認可,意味著查理負有傳播和保衛(wèi)基督教的義務.查理稱帝不僅標志著查理曼帝國的建立,更標志著西歐新興封建國家的獨立地位得到確認,并與羅馬教會聯(lián)手共同統(tǒng)治西歐,標志著教權與王權之間互相利用的關系及其聯(lián)盟的建立。

3、教會在歐洲中世紀的壟斷地位:

〔1〕政治:教會利用國王的氣力擴大了本人的影響,還經常干預和控制各國的事務。〔教皇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溫習提綱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溫習提綱

〔2〕經濟:通過巧取豪奪和接受國王的賜贈,逐步控制了西歐封建地產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地產上經營莊園。剝削農奴,征收“什一稅〞。〔直接占有大量的地產〕

〔3〕思想:基督教是中古西歐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誰反對基督教神學,誰就要遭到教會打擊迫害?!?〕教育和文化:由于當時老百姓和貴族都不識字,教會便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宣讀(s經),宣傳教義,將基督教的影響傳到城鄉(xiāng)的各個角落。

4、基督教對西歐社會的影響:中世紀,基督教成為歐洲封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西歐“封建莊園制度〞

1、西歐農村的土地主要把握在國王、貴族和教會手中,以封建莊園的形式經營。莊園的所有者:國王、貴族和教會〔即封建主〕;莊園的勞動者:農奴。

2、莊園的構造:通常由一個或幾個村子組成,包括領主的城堡、教堂、磨坊、農奴的住宅、耕地和公共牧場等。體現出森嚴的等級界線

3、莊園的主要特點: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領主與勞動者本身消費。只要個別本人不能生產的必需品如鹽或鐵,才從外部購買。

4、西歐的封建莊園經濟的影響:①使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形式得到進一步穩(wěn)固②在政治上進一步強化了封建等級體制

〔六〕西歐“封建農奴制度〞

1、農奴應該承當的義務:〔1〕租種領主土地,要向領主繳納租稅?!?〕要為領主服勞役。

2、農奴的特點:〔1〕農奴常年勞累,常用怠工、逃亡等方式發(fā)泄不滿。〔2〕缺乏人身自由,依附于封建主。〔3〕生活極端貧困,平均壽命較短。

〔七〕城市的興起和發(fā)展

1、興起條件:從11世紀起,隨著農業(yè)的和經濟的恢復,人們開場把剩余產品拿到市場上交換,促使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

2、代表性城市:〔1〕巴黎和倫敦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業(yè)中心。12世紀時,巴黎成為西歐最大的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對外貿易活躍。〔3〕fo羅倫薩以手工業(yè)享譽歐洲。

3、作用:〔1〕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和行會的構成?!?〕促進市民階級的構成。〔3〕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4、行會:手工業(yè)者根據不同行業(yè)組成的社會組織。構成條件——城市的興起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目的——為了對抗封建領主的欺壓,保護手工業(yè)者的共同利益。

5、“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P34閱讀卡。

〔1〕一些城市通過贖買、起義等方式獲得自治權。

〔2〕城市居民還通過斗爭擺脫了農奴身份,成為自由人。

〔3〕逃亡到城市的農奴,只要在城市中住滿一年零一天,就能夠取消與領主的從屬關系,成為自由人。

6、中世紀西歐的農村與城市、農奴與市民的差異:

〔1〕政治上:農奴缺乏人身自由,與封建主之間存在封建依附關系。城市市民則享有很大的自由。〔2〕經濟上:農村莊園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城市則商業(yè)發(fā)達,貿易繁榮,比擬開放。

第二課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一〕阿拉伯半島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huán)境:

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位于亞洲西南的交通要沖,絕大部分地區(qū)為草原和沙漠。

2、生活方式與社會狀況:

半島上的大部分阿拉伯部落長期過著游牧生活。

六、七世紀之交,阿拉伯半島上的部落之間為爭奪水源和牧場而相互仇殺,社會矛盾特別劇烈。面對社會動亂,各個階層的人都渴望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

〔二〕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

1、背景:阿拉伯半島社會矛盾劇烈,社會動亂,人們渴望統(tǒng)一。

2、創(chuàng)立:〔1〕時間:610年;〔2〕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3〕經典:(古蘭經);〔4〕教徒:穆斯林;〔5〕建筑:清真寺?!?〕教義:號召人們放棄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影響:有助于打破狹隘的部落界線,促進半島統(tǒng)一。

3、伊斯蘭教教歷紀元的元年:伊斯蘭教主張賑濟貧民,善待奴隸,反對高利貸,遭到了麥加貴族的反對。622年,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那,在那里獲得支持。這一年因而成為伊斯蘭教教歷紀元的元年。〔三〕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

1、伊斯蘭教產生與阿拉伯半島統(tǒng)一之間的關系

〔1〕伊斯蘭教是在阿拉伯半島社會動亂,人們渴望統(tǒng)一的基礎上產生的。〔2〕伊斯蘭教宣揚只信奉唯一的神安拉,有助于打破狹隘的部落界線,促進半島統(tǒng)一。

2、基本統(tǒng)一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溫習提綱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溫習提綱

穆罕默德領導穆斯林軍隊獲得屢次戰(zhàn)爭的勝利,到他逝世之前〔632年〕,伊斯蘭教被阿拉伯人接受,半島基本實現統(tǒng)一。

〔四〕阿拉伯帝國

1、建立:為了爭奪商路和土地,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哈里發(fā)〕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對外戰(zhàn)爭,從7世紀中期起,穆斯林軍隊先后征服了西亞、北非、西班牙和中亞等地。到8世紀中葉,阿拉伯國家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伊斯蘭教也隨之傳播,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繁榮:帝國初期的100年間,國勢強盛,經濟繁榮,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特別發(fā)達。首都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yè)大都市之一,也是帝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衰落:由于阿拉伯帝國是通過長期的對外擴張建立起來的,社會矛盾日趨劇烈,10世紀后,阿拉伯帝國趨于衰落。

〔五〕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1、輝煌的文化成就:

〔1〕數學、天文學、化學、醫(yī)學方面獲得很高的成就。①數學:阿拉伯人在數學上的最大奉獻是改造了印度人發(fā)明的從0到9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由此產生了“阿拉伯數字〞的名稱。當代“代數學〞一詞也來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數學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編著的代數學著作傳入歐洲后,直到16世紀仍為各大學的通用教科書。②醫(yī)學:阿拉伯醫(yī)學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阿拉伯最著名的醫(yī)生有:巴格達醫(yī)院院長拉齊斯,著有(醫(yī)學集成)。伊本·西那,寫有(醫(yī)典)。

〔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主體建筑風格多為宏偉的圓頂,周圍環(huán)繞拱形回廊與高高屹立的尖塔。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一大圣寺。

〔3〕文學:(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不朽之作。它由各民族的民間故事聚集整理而成,內容包括神話傳講、王宮軼事、童話寓言等,生動地描繪了阿拉伯帝國社會生活的多姿多彩的畫面。

2、文化成就輝煌的原因:

〔1〕阿拉伯民族是個擅長學習、重視文化的民族。〔2〕阿拉伯帝國時期是阿拉伯文化構成與發(fā)展時期,當時人才輩出,他們從東西方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

3、阿拉伯文化在東西方文化溝通中的作用:

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使者,阿拉伯文化在東西方文化溝通中起了橋梁的作用。主要表現有:〔1〕將很多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為日后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改造了印度人發(fā)明的從0到9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產生了“阿拉伯數字〞的名稱?!?〕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清真寺的建筑風格傳播到世界很多地方?!?〕阿拉伯人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fā)明傳入歐洲?!?〕將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

4、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特點:

〔1〕在數學、天文學、化學和醫(yī)學等科學技術方面,獲得很高的成就,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具有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國地跨三洲,促進了伊斯蘭文化的傳播,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個不同地區(qū)文化的融合;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消化埃及、兩河流域和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構成的,有很強的包涵性。

第三課日本的大化改新

〔一〕古代日本的發(fā)展歷程

1、1世紀前后,日本開場出現早期國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國家最為強大。

2、5世紀時,大和統(tǒng)一了日本本土。大和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大王,后來改稱“天皇〞。宗教信仰:日本盛行自然崇拜和精靈崇拜,日本人信仰多神,十分崇拜太陽神——天照大神。天皇也被稱為天照大神的后嗣,代表天照大神主宰人間。

3、7世紀:大化改新。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4、8世紀:701年,日本參照中國的律令制度,編訂了日本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基礎。

5、10世紀:日本社會逐步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武士階層。

〔二〕大化改新

1、背景:〔1〕7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特別尖銳。〔2〕日本周邊,當時中國大唐王朝高度繁榮,朝鮮半島上的一些國家也蒸蒸日上?!?〕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建立天皇專制中央集權國家?!?〕曾經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實行變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

2、經過:〔1〕645年,皇室和改革派發(fā)動宮廷政變,鏟除反對改革的蘇我氏勢力,強化了中央政權。孝德天皇繼位,年號為“大化〞。〔2〕646年,孝德天皇公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

3、內容:〔1〕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4、意義:〔1〕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yè)繁榮,手工業(yè)發(fā)展,商業(yè)活躍。〔2〕改革后,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tǒng)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溫習提綱

八上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溫習提綱

的標志。

〔三〕古代中日文化溝通:

1、使者往來:〔1〕據史書記載,大約2200年前,中國的徐福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很多人以為他去的就是日本?!?〕公元57年,居日本南部的倭奴國派使者到中國,中國皇帝賜使者印綬。〔3〕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fo教。

2、公元1世紀后中日溝通的發(fā)展:成批的中國織工、陶工等隨日本使者到日本,對日本的紡織業(yè)、制陶業(yè)等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大唐時期,中日溝通到達一個高峰。

3、大化改新期間:效仿隋唐的政治制度實行改革,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4、大化改新后的中日文化溝通:〔1〕教育: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在地方設國學?!?〕宗教:fo教經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后,發(fā)展很快?!?〕美術和文學:中國的唐詩和書法在日本深受歡迎。〔4〕建筑:710年,日本仿照唐都長安的式樣,建立了新都平城京。

5、有學者以為,像日本人那樣自覺地、大規(guī)模地文化引進,在西方歷史中是找不出同樣的例子的。這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點?

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擅長學習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不斷模擬和創(chuàng)新。

6、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有限,資源匱乏,但日本如今已是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學習了古代日本的歷史,你有何啟示呢?

①我們應該擅長學習別人的長處,來發(fā)展本人。②適時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③作為青少年要樹立憂患意識,對本人的國家和民族有強大的責任感。

綜合探究二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樣性

〔一〕什么是文化景觀?什么是宗教文化景觀?

1、我們通常把人類在地表上活動的產物叫做“文化景觀〞。

2、人類在地表上的宗教活動的產物叫做“宗教文化景觀〞。宗教是一種文化,各種與宗教有關的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