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測試復習資料_第1頁
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測試復習資料_第2頁
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測試復習資料_第3頁
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測試復習資料_第4頁
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測試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29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測試復習資料(法律法規(guī)知識部分)(2021年11月)憲法一、憲法的地位和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過四個憲法,現(xiàn)行憲法為1982年憲法,并歷經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訂。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地位和法律效力。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據(jù);第二,憲法與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三,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第四,同普通法律相比,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為嚴格。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shù)通過。二、我國的根本制度和基本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菊沃贫龋憾帱h合作XX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窘洕贫龋汗兄茷橹黧w,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國家機構的類型及其職權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國家行政機關、監(jiān)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jiān)督。一切國家機關實行精簡的原則,實行工作責任制,實行工作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制度,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反對官僚主義。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lián)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努力為人民服務。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主席;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家監(jiān)察機關──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和各級監(jiān)察委員會;國家軍事領導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家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國家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職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在我國的國家機構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國家機關的權力都不能超越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jiān)督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shù)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立民族委員會、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委員會、外事委員會、華僑委員會和其他需要設立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專門委員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國家主席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我國實行集體元首制)、對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四十五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以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根據(jù)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職權有頒布法律權、發(fā)布命令權、任免權、榮譽授予權、外事權。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zhí)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權力機關的執(zhí)行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是最高監(jiān)察機關。監(jiān)察委員會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監(jiān)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監(jiān)察機關辦理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zhí)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國家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是國家審判機關,屬于司法機關體系。我國各級人民法院的基本職責是:通過獨立行使審判權,懲辦一切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經濟糾紛,維護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以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公有財產,保護公民私人合法財產和其他各種合法權利,從而保障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順利進行。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國家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是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我國各級人民檢察院的職責是:通過獨立行使檢察權,對國家機關、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實行監(jiān)督,鎮(zhèn)壓一切危害國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動,打擊各種犯罪分子,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保衛(wèi)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維護憲法和法律,維護社會、生產、工作、教學、科研等秩序,保護社會主義公有財產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合法權利,從而保障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順利進行。中央軍事委員會是我國最高的軍事領導機關,領導全國武裝力量。四、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公民: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緳嗬?.政治權利和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3.人身自由權利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4.社會經濟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造勞動就業(yè)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fā)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yǎng)的設施,規(guī)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實行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5.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yè)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6.特定人的權利公民年老、疾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yōu)待軍人家屬。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yǎng)和選拔婦女干部。7.監(jiān)督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XX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guī)定取得賠償?shù)臋嗬??;玖x務:(1)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各民族團結;(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4)保衛(wèi)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5)依法納稅。五、地方人民政府與所屬工作部門的關系政府工作部門是按照一定標準對政府工作進行分解和分類,并以此為依據(jù)建立的負責政府某一方面事務的機構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在接受同級政府領導的同時,在業(yè)務上接受上級政府工作部門對口或對應機構的指導。政府各工作部門在同級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下工作,相互間具有配合、協(xié)調及一定的制約關系。公務員法一、公務員的概念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二、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權利:(一)獲得履行職責應當具有的工作條件;(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處分;(三)獲得工資報酬,享受福利、保險待遇;(四)參加培訓;(五)對機關工作和領導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六)提出申訴和控告;(七)申請辭職;(八)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義務:(一)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二)按照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認真履行職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jiān)督;(四)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五)忠于職守,勤勉盡責,服從和執(zhí)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六)保守國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七)遵守紀律,恪守職業(yè)道德,模范遵守社會公德;(八)清正廉潔,公道正派;(九)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義務。三、公務員的職務分類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xiāng)科級正職、鄉(xiāng)科級副職。非領導職務層次在廳局級以下設置。公務員職位類別按照公務員職位的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yè)技術類和行政執(zhí)法類等類別。四、對公務員的處分種類及其構成要件1.種類: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2.構成要件:①事實清楚;②證據(jù)確鑿;③定性準確;④處理恰當;⑤程序合法、手續(xù)完備。五、公務員交流與回避的種類1.交流種類:公務員可以在公務員隊伍內部交流,也可以與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調任、轉任和掛職鍛煉。2.回避種類:職務回避、公務回避和地區(qū)回避。公務員執(zhí)行公務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一)涉及本人利害關系的;(二)涉及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以及近姻親關系的利害關系的;(三)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執(zhí)行公務的。六、公務員辭職與辭退公務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辭去公職:(一)未滿國家規(guī)定的最低服務年限的;(二)在涉及國家秘密等特殊職位任職或者離開上述職位不滿國家規(guī)定的脫密期限的;(三)重要公務尚未處理完畢,且須由本人繼續(xù)處理的;(四)正在接受審計、紀律審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終結的;(五)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不得辭去公職的情形。公務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辭退:(一)在年度考核中,連續(xù)兩年被確定為不稱職的;(二)不勝任現(xiàn)職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三)因所在機關調整、撤銷、合并或者縮減編制員額需要調整工作,本人拒絕合理安排的;(四)不履行公務員義務,不遵守公務員紀律,經教育仍無轉變,不適合繼續(xù)在機關工作,又不宜給予開除處分的;(五)曠工或者因公外出、請假期滿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連續(xù)超過十五天,或者一年內累計超過三十天的。七、公務員的申訴控告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處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按照規(guī)定向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該人事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提出申訴。處分;辭退或者取消錄用;降職;定期考核定為不稱職;免職;申請辭職、提前退休未被批準;未按規(guī)定確定或者扣減工資、福利、保險待遇;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可以申訴的其他情形。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處分不服向行政監(jiān)察機關申訴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jiān)察法》的規(guī)定辦理。原處理機關應當自接到復核申請書后的三十日內作出復核決定。受理公務員申訴的機關應當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處理決定;案情復雜的,可以適當XX,但是XX時間不得超過三十日。復核、申訴期間不停止人事處理的執(zhí)行。公務員申訴的受理機關審查認定人事處理有錯誤的,原處理機關應當及時予以糾正。公務員認為機關及其領導人員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向上級機關或者有關的專門機關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機關應當按照規(guī)定及時處理。行政處罰法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guī)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第三條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第四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并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guī)定的程序實施。第五條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jié)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guī)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jù)。第六條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第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第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行為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第二章行政處罰的種類和設定第九條行政處罰的種類:(一)警告、通報批評;(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yè)、責令關閉、限制從業(yè);(五)行政拘留;(六)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行政處罰。第十條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第十一條行政法規(guī)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guī)定,行政法規(guī)需要作出具體規(guī)定的,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guī)定。法律對違法行為未作出行政處罰規(guī)定,行政法規(guī)為實施法律,可以補充設定行政處罰。擬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應當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并向制定機關作出書面說明。行政法規(guī)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情況。第十二條地方性法規(guī)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guī)定,地方性法規(guī)需要作出具體規(guī)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guī)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違法行為未作出行政處罰規(guī)定,地方性法規(guī)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guī),可以補充設定行政處罰。擬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應當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并向制定機關作出書面說明。地方性法規(guī)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情況。第十三條國務院部門規(guī)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guī)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國務院部門規(guī)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通報批評或者一定數(shù)額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guī)定。第十四條地方政府規(guī)章可以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guī)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規(guī)的,地方政府規(guī)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通報批評或者一定數(shù)額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guī)定。第十五條國務院部門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定期組織評估行政處罰的實施情況和必要性,對不適當?shù)男姓幜P事項及種類、罰款數(shù)額等,應當提出修改或者廢止的建議。第十六條除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外,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第三章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第十七條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第十八條國家在城市管理、市場監(jiān)管、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化市場、交通運輸、應急管理、農業(yè)等領域推行建立綜合行政執(zhí)法制度,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和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機關行使。第十九條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第二十條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規(guī)定,可以在其法定權限內書面委托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托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委托書應當載明委托的具體事項、權限、期限等內容。委托行政機關和受委托組織應當將委托書向社會公布。委托行政機關對受委托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jiān)督,并對該行為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受委托組織在委托范圍內,以委托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托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第二十一條受委托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依法成立并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二)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業(yè)務并取得行政執(zhí)法資格的工作人員;(三)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第四章行政處罰的管轄和適用第二十二條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fā)生地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第二十三條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第二十四條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可以決定將基層管理迫切需要的縣級人民政府部門的行政處罰權交由能夠有效承接的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行使,并定期組織評估。決定應當公布。承接行政處罰權的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執(zhí)法能力建設,按照規(guī)定范圍、依照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處罰。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當加強組織協(xié)調、業(yè)務指導、執(zhí)法監(jiān)督,建立健全行政處罰協(xié)調配合機制,完善評議、考核制度。第二十五條兩個以上行政機關都有管轄權的,由最先立案的行政機關管轄。對管轄發(fā)生爭議的,應當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也可以直接由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第二十六條行政機關因實施行政處罰的需要,可以向有關機關提出協(xié)助請求。協(xié)助事項屬于被請求機關職權范圍內的,應當依法予以協(xié)助。第二十七條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免予刑事處罰,但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行政處罰實施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應當加強協(xié)調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強證據(jù)材料移交、接收銜接,完善案件處理信息通報機制。第二十八條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當事人有違法所得,除依法應當退賠的外,應當予以沒收。違法所得是指實施違法行為所取得的款項。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對違法所得的計算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第二十九條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guī)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shù)額高的規(guī)定處罰。第三十條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第三十一條精神病人、智力殘疾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智力殘疾人有違法行為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第三十二條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脅迫或者誘騙實施違法行為的;(三)主動供述行政機關尚未掌握的違法行為的;(四)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xiàn)的;(五)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其他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第三十三條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改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當事人有證據(jù)足以證明沒有主觀過錯的,不予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行政機關應當對當事人進行教育。第三十四條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制定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規(guī)范行使行政處罰裁量權。行政處罰裁量基準應當向社會公布。第三十五條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行政機關尚未給予當事人罰款的,不再給予罰款。第三十六條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fā)現(xiàn)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XX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XX至五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前款規(guī)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fā)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xù)或者繼續(xù)狀態(tài)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第三十七條實施行政處罰,適用違法行為發(fā)生時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規(guī)定。但是,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時,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已被修改或者廢止,且新的規(guī)定處罰較輕或者不認為是違法的,適用新的規(guī)定。第三十八條行政處罰沒有依據(jù)或者實施主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處罰無效。違反法定程序構成重大且明顯違法的,行政處罰無效。第五章行政處罰的決定第一節(jié)一般規(guī)定第三十九條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立案依據(jù)、實施程序和救濟渠道等信息應當公示。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政機關必須查明事實;違法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第四十一條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利用電子技術監(jiān)控設備收集、固定違法事實的,應當經過法制和技術審核,確保電子技術監(jiān)控設備符合標準、設置合理、標志明顯,設置地點應當向社會公布。電子技術監(jiān)控設備記錄違法事實應當真實、清晰、完整、準確。行政機關應當審核記錄內容是否符合要求;未經審核或者經審核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證據(jù)。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違法事實,并采取信息化手段或者其他措施,為當事人查詢、陳述和申辯提供便利。不得限制或者變相限制當事人享有的陳述權、申辯權。第四十二條行政處罰應當由具有行政執(zhí)法資格的執(zhí)法人員實施。執(zhí)法人員不得少于兩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執(zhí)法人員應當文明執(zhí)法,尊重和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第四十三條執(zhí)法人員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zhí)法的,應當回避。當事人認為執(zhí)法人員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zhí)法的,有權申請回避。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審查,由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決定作出之前,不停止調查。第四十四條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jù),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要求聽證等權利。第四十五條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jù),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jù)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采納。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陳述、申辯而給予更重的處罰。第四十六條證據(jù)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shù)據(jù);(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xiàn)場筆錄。證據(jù)必須經查證屬實,方可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jù)。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jù),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jù)。第四十七條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對行政處罰的啟動、調查取證、審核、決定、送達、執(zhí)行等進行全過程記錄,歸檔保存。第四十八條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行政處罰決定應當依法公開。公開的行政處罰決定被依法變更、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確認無效的,行政機關應當在三日內撤回行政處罰決定信息并公開說明理由。第四十九條發(fā)生重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fā)事件,為了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fā)事件引起的社會危害,行政機關對違反突發(fā)事件應對措施的行為,依法快速、從重處罰。第五十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實施行政處罰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或者個人隱私,應當依法予以保密。第二節(jié)簡易程序第五十一條違法事實確鑿并有法定依據(jù),對公民處以二百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三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第五十二條執(zhí)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zhí)法證件,填寫預定格式、編有號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并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拒絕簽收的,應當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上注明。前款規(guī)定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當事人的違法行為,行政處罰的種類和依據(jù)、罰款數(shù)額、時間、地點,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以及行政機關名稱,并由執(zhí)法人員簽名或者蓋章。執(zhí)法人員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第五十三條對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當事人應當依照本法第六十七條至第六十九條的規(guī)定履行。第三節(jié)普通程序第五十四條除本法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的可以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外,行政機關發(fā)現(xiàn)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的,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jù);必要時,依照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可以進行檢查。符合立案標準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立案。第五十五條執(zhí)法人員在調查或者進行檢查時,應當主動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執(zhí)法證件。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有權要求執(zhí)法人員出示執(zhí)法證件。執(zhí)法人員不出示執(zhí)法證件的,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有權拒絕接受調查或者檢查。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應當如實回答詢問,并協(xié)助調查或者檢查,不得拒絕或者阻撓。詢問或者檢查應當制作筆錄。第五十六條行政機關在收集證據(jù)時,可以采取抽樣取證的方法;在證據(jù)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先行登記保存,并應當在七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jù)。第五十七條調查終結,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對調查結果進行審查,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作出如下決定:(一)確有應受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二)違法行為輕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不予行政處罰;(三)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予行政處罰;(四)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對情節(jié)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第五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在行政機關負責人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之前,應當由從事行政處罰決定法制審核的人員進行法制審核;未經法制審核或者審核未通過的,不得作出決定:(一)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二)直接關系當事人或者第三人重大權益,經過聽證程序的;(三)案件情況疑難復雜、涉及多個法律關系的;(四)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進行法制審核的其他情形。行政機關中初次從事行政處罰決定法制審核的人員,應當通過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yè)資格。第五十九條行政機關依照本法第五十七條的規(guī)定給予行政處罰,應當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二)違反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事實和證據(jù);(三)行政處罰的種類和依據(jù);(四)行政處罰的履行方式和期限;(五)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六)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行政處罰決定書必須蓋有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的印章。第六十條行政機關應當自行政處罰案件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內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第六十一條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在宣告后當場交付當事人;當事人不在場的,行政機關應當在七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將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當事人。當事人同意并簽訂確認書的,行政機關可以采用傳真電話電話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將行政處罰決定書等送達當事人。第六十二條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未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的規(guī)定向當事人告知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內容及事實、理由、依據(jù),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不得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當事人明確放棄陳述或者申辯權利的除外。第四節(jié)聽證程序第六十三條行政機關擬作出下列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一)較大數(shù)額罰款;(二)沒收較大數(shù)額違法所得、沒收較大價值非法財物;(三)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四)責令停產停業(yè)、責令關閉、限制從業(yè);(五)其他較重的行政處罰;(六)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第六十四條聽證應當依照以下程序組織:(一)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后五日內提出;(二)行政機關應當在舉行聽證的七日前,通知當事人及有關人員聽證的時間、地點;(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或者個人隱私依法予以保密外,聽證公開舉行;(四)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回避;(五)當事人可以親自參加聽證,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六)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席聽證或者未經許可中途退出聽證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行政機關終止聽證;(七)舉行聽證時,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jù)和行政處罰建議,當事人進行申辯和質證;(八)聽證應當制作筆錄。筆錄應當交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核對無誤后簽字或者蓋章。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拒絕簽字或者蓋章的,由聽證主持人在筆錄中注明。第六十五條聽證結束后,行政機關應當根據(jù)聽證筆錄,依照本法第五十七條的規(guī)定,作出決定。第六章行政處罰的執(zhí)行第六十六條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后,當事人應當在行政處罰決定書載明的期限內,予以履行。當事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經當事人申請和行政機關批準,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第六十七條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除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的規(guī)定當場收繳的罰款外,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不得自行收繳罰款。當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的銀行或者通過電子支付系統(tǒng)繳納罰款。銀行應當收受罰款,并將罰款直接上繳國庫。第六十八條依照本法第五十一條的規(guī)定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執(zhí)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一)依法給予一百元以下罰款的;(二)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zhí)行的。第六十九條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qū),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依照本法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七條的規(guī)定作出罰款決定后,當事人到指定的銀行或者通過電子支付系統(tǒng)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第七十條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國務院財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統(tǒng)一制發(fā)的專用票據(jù);不出具財政部門統(tǒng)一制發(fā)的專用票據(jù)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第七十一條執(zhí)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在二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第七十二條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shù)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加處罰款的數(shù)額不得超出罰款的數(shù)額;(二)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依法處理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匯款劃撥抵繳罰款;(三)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采取其他行政強制執(zhí)行方式;(四)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的規(guī)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行政機關批準延期、分期繳納罰款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的期限,自暫緩或者分期繳納罰款期限結束之日起計算。第七十三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處罰不停止執(zhí)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當事人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可以向作出決定的機關提出暫緩執(zhí)行申請。符合法律規(guī)定情形的,應當暫緩執(zhí)行。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加處罰款的數(shù)額在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期間不予計算。第七十四條除依法應當予以銷毀的物品外,依法沒收的非法財物必須按照國家規(guī)定公開拍賣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處理。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必須全部上繳國庫,任何行政機關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不得同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考核、考評直接或者變相掛鉤。除依法應當退還、退賠的外,財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第七十五條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處罰的監(jiān)督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組織開展行政執(zhí)法評議、考核,加強對行政處罰的監(jiān)督檢查,規(guī)范和保障行政處罰的實施。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應當接受社會監(jiān)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有權申訴或者檢舉;行政機關應當認真審查,發(fā)現(xiàn)有錯誤的,應當主動改正。第七章法律責任第七十六條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一)沒有法定的行政處罰依據(jù)的;(二)擅自改變行政處罰種類、幅度的;(三)違反法定的行政處罰程序的;(四)違反本法第二十條關于委托處罰的規(guī)定的;(五)執(zhí)法人員未取得執(zhí)法證件的。行政機關對符合立案標準的案件不及時立案的,依照前款規(guī)定予以處理。第七十七條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罰款、沒收財物單據(jù)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fā)的罰款、沒收財物單據(jù)的,當事人有權拒絕,并有權予以檢舉,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機關對使用的非法單據(jù)予以收繳銷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七十八條行政機關違反本法第六十七條的規(guī)定自行收繳罰款的,財政部門違反本法第七十四條的規(guī)定向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拍賣款項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七十九條行政機關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財物的,由財政部門或者有關機關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執(zhí)法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將收繳罰款據(jù)為己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jié)輕微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第八十條行政機關使用或者損毀查封、扣押的財物,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八十一條行政機關違法實施檢查措施或者執(zhí)行措施,給公民人身或者財產造成損害、給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八十二條行政機關對應當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不移交,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八十三條行政機關對應當予以制止和處罰的違法行為不予制止、處罰,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遭受損害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八章附則第八十四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違法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第八十五條本法中“二日”“三日”“五日”“七日”的規(guī)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節(jié)假日。第八十六條本法自2021年7月15日起施行。行政許可法一、行政許可的設定權限設定行政許可,應當遵循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發(fā)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下列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1)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2)有限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yè)的市場準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3)提供公眾服務并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yè)、行業(yè),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4)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準、技術規(guī)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5)企業(yè)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6)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二、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行政許可的實施主體主要有三種:(1)法定的行政機關。行政許可一般由具有行政許可權的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2)被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在法定授權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許可。(3)被委托的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規(guī)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受委托行政機關在委托范圍內,以委托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許可。三、行政許可的申請方式和受理條件1.申請方式:行政許可申請可以通過信函、電報、電傳、傳真電話電話電話、電子數(shù)據(jù)交換和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2.受理條件:①申請事項屬于該行政機關職權范圍;②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機關應當將申請材料的有關要求,盡可能具體和詳盡地告知申請人,有利于申請人正確地提交申請材料,避免出現(xiàn)需要補正、延誤受理的情況。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當場或者在五日內一次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行政機關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許可申請,應當出具加蓋本行政機關專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五、行政許可的期限符合申報條件、手續(xù)完備、證件齊全的,一般行政許可項目在20個工作日內作出行政許可決定,20個工作日不能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經本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XX10日,并應當將XX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法律、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六、行政許可的聽證程序適用條件1.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實施行政許可應當聽證的事項,或者行政機關認為需要聽證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許可事項;2.行政許可直接涉及申請人與他人之間重大利益、申請人與利害關系人要求聽證的事項。申請人、利害關系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七、行政許可的撤銷行政許可的撤銷是指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jù)利害關系的請求或者依據(jù)其職權,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作出的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依法撤銷其法律效力的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jù)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jù)職權,可以撤銷行政許可:(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二)超越法定職權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三)違反法定程序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四)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準予行政許可的;(五)依法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依照前兩款的規(guī)定撤銷行政許可,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十、行政許可的注銷行政許可的注銷,是指基于特定事實的出現(xiàn),而由行政機關依據(jù)法定程序收回行政許可證件或者公告行政許可失去效力。為了維護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維護市場交易安全,在出現(xiàn)特定事實而使行政許可失去效力的時候,行政機關就應該辦理有關手續(xù)、注銷行政許可,向社會公示行政許可失去效力的事實。已經作出的行政許可決定自注銷決定生效之日起失去效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繼續(xù)從事該項活動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辦理有關行政許可的注銷手續(xù):(一)行政許可有效期屆滿未延續(xù)的;(二)賦予公民特定資格的行政許可,該公民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終止的;(四)行政許可依法被撤銷、撤回,或者行政許可證件依法被吊銷的;(五)因不可抗力導致行政許可事項無法實施的;(六)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應當注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十一、行政許可法律責任第七十二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法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jiān)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一)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行政許可申請不予受理的;(二)不在辦公場所公示依法應當公示的材料的;(三)在受理、審查、決定行政許可過程中,未向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履行法定告知義務的;(四)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請人必須補正的全部內容的;(五)未依法說明不受理行政許可申請或者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的;(六)依法應當舉行聽證而不舉行聽證的。第七十三條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jiān)督檢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第七十四條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jiān)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準予行政許可或者超越法定職權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二)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不予行政許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內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三)依法應當根據(jù)招標、拍賣結果或者考試成績擇優(yōu)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未經招標、拍賣或者考試,或者不根據(jù)招標、拍賣結果或者考試成績擇優(yōu)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第七十五條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擅自收費或者不按照法定項目和標準收費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jiān)察機關責令退還非法收取的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變相私分實施行政許可依法收取的費用的,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七十六條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許可,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guī)定給予賠償。第七十七條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監(jiān)督職責或者監(jiān)督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jiān)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七十八條行政許可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許可,并給予警告;行政許可申請屬于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事項的,申請人在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行政許可。第七十九條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取得的行政許可屬于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事項的,申請人在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行政許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八十條被許可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涂改、倒賣、出租、出借行政許可證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行政許可的;(二)超越行政許可范圍進行活動的;(三)向負責監(jiān)督檢查的行政機關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材料或者拒絕提供反映其活動情況的真實材料的;(四)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的其他違法行為。第八十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未經行政許可,擅自從事依法應當取得行政許可的活動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jiān)督檢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行政強制法一、行政強制法的基本原則合法性原則、適當性原則、教育與強制相結合原則;不得謀利原則。二、行政強制措施的種類和行政強制執(zhí)行的方式1.行政強制措施的種類:①限制公民人身自由;②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③扣押財物;④凍結存款、匯款;⑤其他行政強制措施。2.行政強制執(zhí)行的方式:①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②劃撥存款、匯款;③拍賣或者依法處理查封、扣押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④排除妨礙、恢復原狀;⑤代履行;⑥其他強制執(zhí)行方式。三、行政強制的設定權限1.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設定。2.尚未制定法律,且屬于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事項的,行政法規(guī)可以設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凍結存款、匯款;以及應當由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強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強制措施。3.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且屬于地方性事務的,地方性法規(guī)可以設定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扣押財物的行政強制措施。4.法律、法規(guī)以外的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強制措施。5.法律對行政強制措施的對象、條件、種類作了規(guī)定的,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不得作出擴大規(guī)定。6.法律中未設定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不得設定行政強制措施。但是,法律規(guī)定特定事項由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具體管理措施的,行政法規(guī)可以設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凍結存款、匯款和應當由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強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強制措施。四、可以不采取行政強制措施的情形(1)違法行為情節(jié)顯著輕微;(2)沒有明顯社會危害的;(3)采用非強制手段可以達到行政管理目的的情形。五、實施行政強制措施的主要步驟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應當遵守下列規(guī)定:(1)實施前須向行政機關負責人報告并經批準;(2)由兩名以上行政執(zhí)法人員實施;(3)出示執(zhí)法身份證件;(4)通知當事人到場;(5)當場告知當事人采取行政強制措施的理由、依據(jù)以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救濟途徑;(6)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7)制作現(xiàn)場筆錄;(8)現(xiàn)場筆錄由當事人和行政執(zhí)法人員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拒絕的,在筆錄中予以注明;(9)當事人不到場的,邀請見證人到場,由見證人和行政執(zhí)法人員在現(xiàn)場筆錄上簽名或者蓋章;(10)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程序。六、查封扣押的程序1.履行審批手續(xù)2.出示執(zhí)法證件,并當場交付查封、扣押決定書3.查封、扣押的財物要當場清點,開具清單,并由當事人與辦案人員共同簽名確認4.依法先行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在法定期限內補辦查封、扣押手續(xù)七、加處罰款的程序和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的程序加處罰款的程序: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行政相對人不自覺履行行政處罰決定時,行政機關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按罰款數(shù)額的一定比例科處相對人金錢給付義務,以促使相對人履行行政處罰決定。可見,加處罰款是行政機關針對行政相對人逾期履行法定義務的違法行為,根據(jù)行政處罰法作出的新的處罰決定,雖與原處罰決定有內在的因果聯(lián)系,但決非是原處罰決定的“延續(xù)”。因此,行政機關在決定對行政相對人加處罰款時,應按照法律規(guī)定啟動處罰程序,如告知、調查、聽證、送達等,否則該加處罰款有可能因程序不合法而被否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的程序:1.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救濟,又不履行行政決定,無自行執(zhí)行權的行政機關可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2.行政機關申請前應催告當事人自履行,催告10日后當事人仍不履行的,方申請法院(所在地有管轄權法院、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執(zhí)行3.法院接到申請后5日內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裁定,對不予受理裁定,行政機關可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4.法院對申請進行書面審查,7日內作出執(zhí)行裁定5.法院對明顯缺乏事實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依據(jù)、其他明顯違法并損害被執(zhí)行人合法權益的,應自受理后30日內在聽取雙方意見后作出是否執(zhí)行的裁定.對不予執(zhí)行裁定,行政機關可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6.緊急情況行政機關可申請法院立即執(zhí)行,經院長批準5日內執(zhí)行7.執(zhí)行費由被執(zhí)行人承擔,行政機關不繳納申請費劃撥、拍賣和依法處理所得款項上繳國庫或劃入財政專戶,不得截留、私分或變相私分。行政訴訟法一、行政訴訟的審查對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二、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zhí)照、責令停產停業(yè)、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zhí)行不服的;(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于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五)對征收、征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xié)議、土地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等協(xié)議的;(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除前款規(guī)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1)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2)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fā)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3)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4)法律規(guī)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三、行政訴訟的級別管轄與地域管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1)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2)海關處理的案件;(3)本轄區(qū)內重大、復雜的案件;(4)其他法律規(guī)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qū)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區(qū)域管轄行政案件。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人民法院發(fā)現(xiàn)受理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guī)定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fā)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四、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條件1、原告是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jù);4、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五、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適用依據(jù)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為依據(jù)。地方性法規(guī)適用于本行政區(qū)域內發(fā)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辦法和單行辦法為依據(jù)。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guī)章。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fā)布的規(guī)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fā)布的規(guī)章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六、行政案件的判決種類及適用情形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1)行政行為證據(jù)確鑿,適用法律、法規(guī)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2)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一)主要證據(jù)不足的;(二)適用法律、法規(guī)錯誤的;(三)違反法定程序的;(四)超越職權的;(五)濫用職權的;(六)明顯不當?shù)?。?)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4)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的,判決被告履行給付義務。(5)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一)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二)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銷或者判決履行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一)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二)被告改變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仍要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履行沒有意義的。(6)行政行為有實施主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沒有依據(jù)等重大且明顯違法情形,原告申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無效。(7)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的,可以同時判決責令被告采取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8)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9)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xié)議、土地房屋征收補償協(xié)議等協(xié)議的,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行政復議法一、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1)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yè)、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zhí)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2)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3)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zhí)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4)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于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5)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6)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yè)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征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8)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fā)許可證、執(zhí)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9)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10)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fā)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fā)放的;(11)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二、行政復議的受理條件與受理方式1.受理條件:①有明確的申請人和符合規(guī)定的被申請人;②申請人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③有具體的行政復議請求和理由;④法定申請期限內提出;⑤屬于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的行政復議范圍;⑥屬于收到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復議機構的職責范圍;⑦其他行政復議機關尚未受理同一行政復議申請,人民法院尚未受理同一主體就同一事實提起的行政訴訟。2.受理方式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口頭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當場記錄申請人的基本情況、行政復議請求、申請行政復議的主要事實、理由和時間。行政復議原則上采取書面審查的辦法,但是申請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情況,聽取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的意見。三、行政復議機關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由申請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所屬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該派出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guī)定作出最終裁決。對上述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機關、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按照下列規(guī)定申請行政復議:(一)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關的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二)對政府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規(guī)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三)對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分別向直接管理該組織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或者國務院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四)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五)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撤銷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繼續(xù)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請人也可以向具體行政行為發(fā)生地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四、行政復議決定的期限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guī)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適當XX,并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XX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行政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zhí)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執(zhí)行:(一)被申請人認為需要停止執(zhí)行的;(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zhí)行的;(三)申請人申請停止執(zhí)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決定停止執(zhí)行的;(四)法律規(guī)定停止執(zhí)行的。五、行政復議中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的附帶性審查抽象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fā)布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的行為。對抽象行政行為的監(jiān)督主要通過非訴訟方式進行。主要有三種:一是人大和上級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二是備案審查;三是在行政復議中可以對下列抽象行政行為進行審查:(1)國務院部門的規(guī)定;(2)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guī)定;(3)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的規(guī)定。但是在行政復議中對這些規(guī)定的審查申請,只能隨針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申請附帶提出。刑法中有關國家工作人員的犯罪我國刑法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一、貪污賄賂罪貪污賄賂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使用公共財物、收受賄賂或者取得其他非法利益,破壞公務職務的廉潔性的一類犯罪行為。主要有:1.貪污罪貪污罪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與前兩款所列人員勾結,伙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一)貪污數(shù)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二)貪污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三)貪污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數(shù)額特別巨大,并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shù)額處罰。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訴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真誠悔罪、積極退贓,避免、減少損害結果的發(fā)生,有第一項規(guī)定情形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有第二項、第三項規(guī)定情形的,可以從輕處罰。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guī)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人民法院根據(jù)犯罪情節(jié)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zhí)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jiān)禁,不得減刑、假釋。2.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行為。挪用用于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歸個人使用的,從重處罰。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三種情形:(1)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如進行走私、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2)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這是指挪用人將數(shù)額較大的公款用作本人或他人營利活動的資本,如炒買股票、買房出租等。對這種情形的定罪,法律規(guī)定挪用公款的數(shù)額必須達到“較大”,但對挪用的時間長短沒有要求。行為人的營利目的有否達到不影響定罪。(3)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shù)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這里的歸個人使用,主要指用于個人的生活消費。對這種情形的定罪,不僅要求數(shù)額較大,而且要求超過3個月未還。3.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guī)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xù)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情節(jié)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前款所列單位,在經濟往來中,在帳外暗中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xù)費的,以受賄論。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托人財物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受賄罪的主要特征:(1)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2)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即利用職權或者與職務有關的便利條件。“職權”指本人職務范圍內的權利;“與職務有關的便利條件”指雖然不是直接利用職權,但利用了本人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3)客觀上有受賄行為。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A索取他人財物,即索賄。B非法收受他人主動給予的財物并為他人謀取正當?shù)幕虿徽數(shù)睦??!盀樗酥\取利益”不適用于索賄,即索取賄賂的行為,無論有無他人謀取利益,都可構成受賄罪。(4)主觀上有受賄故意。4.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或者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差額巨大的,可以責令說明來源。本人不能說明其來源是合法的,差額部分以非法所得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