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顧城詩歌的童話特征及其形成機制_第1頁
論顧城詩歌的童話特征及其形成機制_第2頁
論顧城詩歌的童話特征及其形成機制_第3頁
論顧城詩歌的童話特征及其形成機制_第4頁
論顧城詩歌的童話特征及其形成機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7川師范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論顧城詩歌的童話特征及其形成機制學生姓名:滕菲院系名稱:文學院專業(yè)名稱:漢語言文學班級:2006級1班學號:2006011027指導教師:白浩論顧城詩歌的童話特征及其形成機制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內(nèi)容摘要:被稱為“童話詩人”的顧城是詩壇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不去關注現(xiàn)實的世界而是追求一種內(nèi)心的體驗和感受。他的詩歌正是體現(xiàn)了他由內(nèi)而外的童話氣質,他用奇妙、靈動、色彩斑斕的清新意象,充滿幻想夢幻的手法,純潔童稚而不帶雜質的語言在自己的詩歌中構筑了一個理想化的純潔透明的童話世界,這種強烈的童話特征既體現(xiàn)了強烈的時代的特點,反映出當時一代人的迷茫與覺醒后的無助,但是與同時期其他朦朧派的詩人相比又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在他的詩歌中清晰地呈現(xiàn)出了一個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用他單純的視角看世界的樣子。顧城這種詩歌風格的形成與他所處的時代大背景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文化大革命之后包括顧城在內(nèi)的是人群開始關注自身所處的一個生存狀態(tài)和現(xiàn)實境遇,這時的顧城更關注自己內(nèi)心對待世界的情感體驗。同時顧城的童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的環(huán)境讓他充分地融入大自然中為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和創(chuàng)作原型。這些種種的原因讓顧城的詩歌組成了夢幻般遠離喧囂的“生命幻想曲”。關鍵詞:顧城童話特征形成TOC\o"1-5"\h\z內(nèi)容摘要 2一、 顧城詩歌中的童話特征 4(一) 顧城詩歌中意象的選擇中所具有的強烈的童話色彩 4(二) 孩子般童稚語言的使用是詩歌童話特征的表現(xiàn)之一 5(三) 詩歌藝術手法的運用也是詩歌童話特征的變現(xiàn)之一 6(四) 顧城與同時代的其他朦朧詩人相比較有著共性但是其人其詩的童話特性也有著獨特時代意義。 7\o"CurrentDocument"二、 顧城詩歌童話特征的形成機制 9(一) 時代的大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鑄就了這樣一位“童話詩人” 9(二) 童年的經(jīng)驗是顧城詩歌中童話世界構建中的重要因素 9(三) 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就是對真善美的一種向往和追求 10\o"CurrentDocument"參考文獻: 11論顧城詩歌的童話特征及其形成機制“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了童話中的幽蘭”——舒婷《童話詩人》“我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1]同作為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朦朧詩人的舒婷曾經(jīng)在《童話詩人》給與了顧城“童話詩人”的美譽。而“童話詩人”這一稱譽對于顧城來說也是極為恰當?shù)亩ㄎ?。的確,顧城從心理上看始終是一個沒有長大而又喜歡做夢的孩子,他精心創(chuàng)作的詩歌構建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童話王國,他的詩歌是孩子的詩歌,是孩子的夢,那是一個純凈的充滿美的天國。[2]他的詩歌國度猶如他內(nèi)心世界,有著孩子般的童真、童稚。從1956年到1993年,顧城的人世只走了37年,在他這短暫的人生旅程中,他以其純粹的執(zhí)著追求穿越喧囂熱鬧的現(xiàn)實世界,營造了一個純潔美麗的心靈世界。與同時期的其他朦朧詩人相比較顧城有著更為鮮明突出的個性特征,他不像其他詩人如北島、梁小斌等人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語言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和現(xiàn)實狀況從而對抗當時動蕩的現(xiàn)實世界和浮躁不安的社會心理,他是用兒童的視角觀察著現(xiàn)實世界,用回歸自然的一些簡潔意象來組成他特有的意象群,然后用干凈純潔充滿童真的文字去追求一個自己理想的國度,一個透明的充滿奇幻色彩的純美世界,這是在心靈直覺的引導下開始的創(chuàng)作,所以詩歌多是他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映照,是他童心世界的現(xiàn)實反映,從詩歌中可以窺探到他是一個“童年質情節(jié)”極強的人,他的詩歌正是體現(xiàn)了強烈的童話特征。一、顧城詩歌中的童話特征(一)顧城詩歌中意象的選擇中所具有的強烈的童話色彩“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征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典型。”一一引自童慶炳先生的《文藝理論教程》。簡單的說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在顧城的詩歌中他的意象的選取有著濃郁的童話色彩,顧城的審美意識的基本特征便是他的童話意識。在長期與大自然身心交融的過程中,顧城發(fā)展了他的審美直覺捕捉能力,透過大自然光和影的奇妙變化,顧城窺見了生命的另一重自由境界,大自然從而同化于他的心理結構之中,成為他內(nèi)在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所以在顧城的詩歌中的意象大多以自然意象為主,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童年經(jīng)驗”,由于顧城10歲時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后隨父下放到山東農(nóng)場,在那兒顧城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所以他的童年生活是與自然為伴絢麗多彩的。同時受法布爾的《昆蟲記》的影響,[1] 顧城,《顧城精選集——世紀文學60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頁[2] 顧城,《顧城精選集——世紀文學60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頁[3] 齊峰任悟階耳,《朦朧詩名篇鑒賞辭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74頁他的詩歌中有很多大自然的物象和有生命的東西,所以可以說他童年的夢境在他的詩歌王國中得到了延續(xù)。顧城的詩歌中的意象多以自然意象為主,將這些意象進行和諧有序的的組合,“大海,陽光,月色,沙灘,蒲公英,蝴蝶,蜜蜂,蟋蟀,紫云英,鳥兒,花兒”等等都成為詩歌中經(jīng)常使用的意象,這些意象都是大自然中未加任何修飾的,在顧城的心中猶如他自己的心靈世界那樣原始而不受腐蝕污染,如《睡蓮》“在綠影的搖蕩中/你夢著/使最純的云朵/都顯得陳舊/不是雕欄/不是晴空閃過的長窗/不是蜜蜂的低語/或彩蝶禮貌的吻/是顆晶亮的水珠吧/它被石子濺起/石子來自海岸/曾裝在一個頑童的兜里/”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詩歌中自然意象“云朵,蜜蜂,彩蝶,水珠”的運用時非常頻繁的,信手拈來。并且自然意象的組合相當自然流暢,在詩中還流露出對童年時代的頑童經(jīng)歷的一種深深地懷念和不舍,一直用一顆單純質樸的童心來感受世間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不僅如此,他詩歌中的自然意象還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在他的眼中自然中的萬物不僅是有生命的而且還是和人類有著一樣的感官和行為意識,如《我贊美世界》“我贊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話多的詩”,從詩中我們看到一個可以與人進行交流的自然世界,自然有著人類的表現(xiàn)形式與人類進行思想的交流。在他的眼中石頭有著:“善良的牙齒”并“會粗糙地微笑”《小花的信念》,“樹冠在反復追憶著你的歌”《就義》“每朵花都有輕柔的翅膀”《夢》,[4]這種貫穿于詩歌中的深刻的生命意識成為顧城表現(xiàn)他自身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映照,外在的單純無憂的大自然猶如顧城自己的心靈,不愿意受到社會世俗污濁的影響,而是想逃避當時的現(xiàn)實而選擇用孩子的眼光來看一個童話的世界,所以顧城也將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我相信我的聽眾一一天空,還有/海上迸濺的水滴/他們將覆蓋我的一切”詩歌中世間萬物都融為一體,他們有著同樣的呼吸和自由構成一個靈動、和諧、自由、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對大自然執(zhí)著的熱愛讓顧城的詩歌用大自然純潔的意象來有機地筑造了一個寧靜、美好卻又不失生機趣味的童話世界。(二)孩子般童稚語言的使用是詩歌童話特征的表現(xiàn)之一顧城詩歌之所以打動人心正是因為他詩歌語言的純凈、靈動、充滿了孩子般的稚氣,有著地地道道的兒童化的語言,句式簡潔,語言通俗易懂,如《雪人》“在你門前/我堆起一個雪人/代表笨拙的我/把你久等/你拿出一顆棒糖/一顆甜甜的心/埋進雪里/說這樣才會高興/”詩歌中這些語言簡單明了,看似兒童的稚語但是讀來卻極易打動人心?!把┤恕?、“棒糖”都是一些直觀而簡單的事物就像出自天真無邪的孩子的口中,卻編營造出一種有優(yōu)美的意境。顧城詩歌的語言不僅簡潔明了而且還具有鮮明、活潑的風格,如《羽化》“因為一個過長的夢/我變成了蛹/在古木的皺紋間/度過嚴冬……冷嗎,不冷/太陽在越走越近/一陣溫暖的微波/是我睜開眼睛/……飛呵,飛吧/春天多么透明/我要整個天宇/而不是星星點點的藍空/”這首詩表現(xiàn)了蠶蛹破繭成蝶的涅槃過程,其中蘊含著一種不屈服的力爭向上的倔強品質,這就有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其中,一切語言在顧城的手中都仿佛是有生命的。但是,顧城詩歌中不僅僅只是直白的語言,在他的看似很通俗易懂的兒童化的語言中卻蘊藏著深刻的內(nèi)在含義,在他將那些司空見慣的語言組合到一起的時候他的詩歌表達出一種回味無窮的深意,如《星月的來由》“樹[4]王建永,《從“童心”到“童話”一一顧城詩歌創(chuàng)作的童心視角》,《批評與闡釋?當代文壇》,2009年4月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了幾個微笑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在這首顧城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首很出名的小詩中他用童稚純真的語言將大自然中很平常的一些事物“樹枝”“天空”“月亮”“星星”組合在詩歌中卻表達的是一種深刻的寓意,是對外面世界的一種深刻的揭露,這正是他與其他一些朦朧詩人的不同,他用這種童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社會對時代的反抗與回擊。這正體現(xiàn)了顧城從一種童真純美的語言上表現(xiàn)出無限的深意和深度的思考和覺醒。顧城詩歌的語言除了大量運用充滿童真純美的兒童化的語言之外還頻繁地使用了色彩,其中最明顯的是這首詩《感覺》“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過兩個孩子/一個鮮紅/一個淡綠/”,這首詩中運用了“灰色,鮮紅,藍綠”這幾個表示顏色的詞語,其中“鮮紅”和“淡綠”帶有明顯的童話色彩的詞,富有生機與活力,同時也與前面的“灰色”形成對比,將生動的顏色與死氣沉沉的灰色形成對比,在簡潔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喧囂漠然的城市與純真無暇的孩子世界的透視,是顧城內(nèi)心世界的外在表現(xiàn)。[5](三)詩歌藝術手法的運用也是詩歌童話特征的變現(xiàn)之一顧城的詩歌中的童話特征不僅僅是在意象的選擇和童稚的言語,也在與他的詩歌中運用了許多夸張奇幻的比喻與搭配、超豐富多彩的想象尤其是對于夢幻的表現(xiàn)和對夢的描寫在顧城的詩歌中俯拾即是,除此之外,他一些非常出夢但具有爭議的詩歌中運用了一定的象征手法,富有一定的哲理和深意。顧城在他的詩歌中運用大量生動形象但是又獨具特色和新奇的比喻,用孩子般的視角來為我們營造一個奇妙的意境,如“我好像變成了植物/再也離不開泥土/愛情在哪里萌發(fā)/也將在哪里成熟”《我好像……》,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自己新奇地比喻成植物,隨著愛情而生長成熟在泥土中,同時愛情在我們眼中也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同時這樣與自然的融合正符合顧城童話世界的風格,與外界紛繁的世俗世界也形成一個對比。“口哨是漂亮的嘆息/他是星星發(fā)明的/在希望的天窗上/懸掛著綠蘋果/”,“土地是彎曲的/我看不見你/我只能遠遠看見/你心上的藍天/”“陽光在展示困倦的美麗”“一群小鳥嘰嘰喳喳/他們在講自己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將一些看似不相關的事物組合在一起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將詞語的意義達到更大意義的發(fā)揮。顧城是一個喜歡做夢的詩人,“夢,具有一種非凡的力量,在他荒誕不經(jīng)的表面背后往往揭示出人的靈魂顫動,夢是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一種藝術。他可以曲折地表達出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隱蔽的要求和被壓抑的欲望”。[6]他的詩歌就是在充滿想象的夢幻之中營造了一個童話的世界。顧城早期的代表作就是與“夢”有關的,《生命幻想曲》“把我的幻影和夢/放在狹長的貝殼里/柳枝編成的船篷/還旋繞著夏蟬的長鳴/拉緊桅繩/風,吹起晨霧的帆/我開航了/”他用他童真而純美的心感應著對人類共同的對真的,善的,美的的追求。[7]這首詩在明快純潔的感情基調之下,構筑了一個屬于自己也屬于那個時代同齡人的美好夢幻,并且[5] 王力明,《淺論顧城詩歌的童話色彩》,《文學語言學研究》,2007年10月下旬刊[6] 王運卿,《“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一論顧城的詩歌創(chuàng)作》,《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1月,第6卷第1期[7] 王育梅,《童話的幻境與迷途一一顧城是做的本質論勘察》,《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月,第27卷第1期開始了他追夢的歷程。所以說《生命夢幻曲》是顧城夢幻一般的生命中追夢的一個開始,在這之后又許多詩歌都是直接寫夢的如《幻想與夢》、《夢痕》、《風的夢》。“用'夢’來表現(xiàn)'童話世界’,這與顧城童年生活的浪漫天真、生命的奔放不羈和接受的文學影響是分不開的。顧城用'夢'的手掌觸摸生命和死亡,一瞬間可以感受從生到死的全過程。[8]“是的,他醒了/醒在一個明亮的夢里/凝望著梳洗完畢的天空/他在長大/按照自己的愿望年輕地生長著/”《風的夢》。“青春”“夏夜”“花兒”“紫云英”“蟈蟈”“樹枝”……這一切都在他追求的夢中成為點綴和裝飾,在這其中他充分調動感知覺、幻覺、錯覺、通感等各種感覺方式,充分突出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再創(chuàng)性,讓他的夢幻成為他也成為那一代人更是讀者自己心中各自的一座“童話世界”。當然,除了這些常見的藝術手法之外顧城遠遠不是一個膚淺的只知道表現(xiàn)單純世界的詩人,在他的具有童話特征的詩歌中往往有著更加深刻的含義,這通常會用象征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尤其變現(xiàn)在一些頗具爭議卻有著極大影響力的一些帶有深意的小詩,如《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云時很近/”,這首詩有人說是愛情詩,但是也有人說他單純是寫朋友間的關系的變化,而是寫社會中人和人之間關系的不和諧,而人與自然的一種毫無芥蒂的一種親密,因為在詩中“你”和“我”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與人,而“云”則是代表大自然,人與人之間很難溝通了解,所以雖然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和大自然卻是遠在天邊卻近在咫尺。如果要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想人看云時那么近就必須得消除隔閡、跨越鴻溝。[9]這首詩歌象征意味極濃,言簡意賅卻隱藏著如此大的深意,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性復歸自然的一種向往和渴望,是顧城童真的歸復。(四)顧城與同時代的其他朦朧詩人相比較有著共性但是其人其詩的童話特性也有著獨特時代意義。作為在“文革”期間成長起來的一代“朦朧”詩人他們經(jīng)歷了從黑暗走向光明的精神歷程,“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流派’的意義在于,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探索,在精神實質和主導意向上存在著共同點。這表現(xiàn)為:對于窒息著新的審美追求的傳統(tǒng)藝術規(guī)范的反叛姿態(tài);對于詩人的工作、詩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信念”。[10]也就是說他們對于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有著強烈的否定與批判精神并且敢于創(chuàng)造性地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在新的文學形式之下他們自身肩負的詩人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有著那個時代青年的特定理想主義的色彩,其表現(xiàn)在詩歌中就成為每個詩人不同的藝術個性和追求,所以顧城開辟了一個不同于北島、舒婷、楊煉等人的充滿童話特征的語言環(huán)境和氛圍,構建了一個亦真亦幻代表著詩人理想國度的“童話世界”。顧城的詩歌和同時代的其他詩人一樣,對當時的時代大背景有著自己的關注,只是表現(xiàn)在詩歌中他的方式比其他詩人更加獨特。他的詩不像北島的詩,北島在詩歌中是用憤世嫉俗的的語言表達的是一種對黑暗現(xiàn)實怒目金剛式的反抗。他的語言堅硬晦澀而又充滿著質感,充滿了硬漢式的正義感在其中。他的詩很少表現(xiàn)自己,很少關注自己的命運,而是對于正義和人道事業(yè)有著強烈的追求,因此他始終是以角斗士的姿態(tài)肩負則時代和社會的義不容辭的使命,塑造了一個散發(fā)著[8] 王建永,《從“童心”到“童話”一一顧城詩歌創(chuàng)作的童心視角》,《批評與闡釋?當代文壇》,2009年4月[9] 古遠清,《海峽兩岸朦朧詩品賞》,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179[10] 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414頁傳統(tǒng)文化精神和光輝氣息的悲劇英雄形象。北島的《回答》成為當時中國沉悶大地上的一縷曙光,是在當時的一種社會氛圍中抒寫出的。[11]但是顧城的詩歌他更加注重心靈感覺的瞬間把握,是使人內(nèi)心世界的反應。他的語言是“童話式”的,空靈、簡潔之中有透露出一種平靜、睿智和深沉。我們從他的詩歌中看不到像北島詩歌那樣直露的憂郁、反抗和叛逆,“是用他自己的'小我’來和社會的這個'大世界’進行對抗,是純粹和蕪雜的對抗,是一種靈性與世俗的對抗,是虛與實的對峙”,[12]在這種對抗中用靈動干凈的語言表現(xiàn)了自己內(nèi)心最深處的悲哀和反叛,這是一種孩子式的反抗,如《我的幻想》“我在幻想著,/幻想在破滅著;/幻想總把破滅寬恕,/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無可救藥的悲傷感,當幻想一次次被現(xiàn)實打敗時那種深深地無奈和無助讓詩人看不到出路和未來,所以在顧城有些詩歌中籠罩著一絲朦朧的哀愁與憂郁,這與他夢中的幻想世界是想違背的,讓讀者讀來也覺得憂郁悲傷之感震撼人心。由此可見,顧城是一個率真而又深刻,單純而又任性的社會觀察者。他不愿意將自己所看到和正經(jīng)歷著的事情直白地表述出來所以他選擇采用和別人說童話的方式來變現(xiàn),所以顧城的內(nèi)心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的純而又美的“童話世界”。對大自然理想世界的向往讓顧城的詩歌刻上了與同時代其他詩人不同的藝術價值。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時期的一些詩人有時也會和顧城一樣用孩子的視角和兒童般的語言來抒寫詩歌如梁小斌的《雪白的墻》,這也是一首從表面上看充滿童真文字的詩歌,語言非常的純凈透明,但是我們可以從詩歌中看出字里行間都孕育著無比深沉的思索和吶喊。他和顧城的不同在于,梁小斌的詩歌和舒婷、北島的一樣,意在表達對民族進程、歷史動蕩和現(xiàn)實世界的揭示和批判,所以他的詩很深沉、凝重和充滿嚴肅感的并且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深刻的啟示。[13]而從讀顧城的詩歌很少感受到凝重的感覺,即使是對社會對外界的反抗也是用簡單而單純的語言來表現(xiàn)一個自己心中那個美好的國度,用這種非成人的方式來對抗那個社會和時代。當然,詩人的反抗并沒用讓自己的心靈得到真正地解脫,那不過是他自己的一場夢,是虛構的世界,有著極其強烈的虛幻色彩,他把幻想和現(xiàn)實置換,一味地放大自己的的主觀世界。但是,他卻無法徹底地擺脫現(xiàn)實的黑暗,夢醒之后的感覺真切而切膚,這種在現(xiàn)實中痛苦的掙扎直接而真實,讓他找不到出路,于是他在現(xiàn)實和夢幻的夾縫中開始了自己生命的流浪。[14]所以,顧城開始了他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生命的流浪,他去歐洲講學,和自己的妻子去激流島隱居,但是卻依然無法擺脫現(xiàn)實的無奈和恐懼,于是他這樣一個純粹的生命就承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負擔和精神上的枷鎖,最后精神世界走向了崩潰和粉碎,這就注定了顧城的一生是短暫而燦爛的,他只能到天國去尋找他的那一方凈土。[11] 齊峰任悟階耳,《朦朧詩名片鑒賞辭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頁[12] 滕永文,《解讀顧城其人其詩》,《文學教育》,2007年9月[13] 齊峰任悟階耳,《朦朧詩名片鑒賞辭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51頁[14] 郭鈞劍,《穿城而過一一透析顧城的詩歌世界》,《安徽文學》,2009年第5期二、顧城詩歌童話特征的形成機制這樣一位童話詩人由于種種的原因從成人世界里面逃離出來,詩成為他生命的本質,“正如黃黎芳說的:'讀顧城的詩,你會明白他,你會進入一種生活’?!盵15]顧城的詩是他精神生命的體驗和延續(xù),他用孩子的視角和語言來看待這個成人的世界,感受現(xiàn)實的生活。這樣就讓詩歌染上了孩子般童真的氣息但同時又隱藏著詩人思想中成熟而又深邃的精神之光。到底是什么讓顧城在人們眼中成為一個睜著“黑眼睛”的“任性的孩子”的形象呢,又是什么讓顧城要以這種孩子的方式來對待一切,讓詩歌充滿了童話的色彩?這或許就不得不提到顧城他所處的年代以及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他的童年的經(jīng)歷和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顧城內(nèi)心深處對真善美的一種追求與渴望。(一) 時代的大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鑄就了這樣一位“童話詩人”在七十年代末出現(xiàn)的“朦朧詩派”是作為當時的崛起的一個新詩群而引起大家的注意的,他的萌芽和起源其實要上溯到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興起了只是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再教育使得這些人對這場“革命”深深地失望了,他們開始對人生對理想的道路開始了重新的思考和認識,對原來的信仰,對當時的政治,也包括當時對文學的審美藝術規(guī)范產(chǎn)生了普遍的懷疑和重新審視的趨勢。于是,出現(xiàn)了一個“崛起的詩群”并且被賦予了“朦朧詩”“新詩潮”等稱謂,他們的創(chuàng)作“揭示了一代青年的心路歷程和社會心理,表現(xiàn)出對當代是個傳統(tǒng)規(guī)范的'叛逆’精神。他們的詩歌主張和藝術創(chuàng)作對當時后以后的詩歌發(fā)展,具有廣泛的影響。詩歌批評家把他們的帶有共同性的創(chuàng)作和詩歌活動,作為一種藝術思潮看待疽'[16]于是這一群閃耀著光輝的詩人憑借自己的真情實感開始了詩歌道路上對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北島創(chuàng)作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而顧城在這個大背景下他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宣告“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這一句話就描述了顧城的一生,他選擇用孩子的眼光的看待這個世界,任由自己的想法編制一個美麗的夢。他固執(zhí)地閉上眼睛與外面紛繁復雜而又充滿污穢的成人世界相抗衡,他沉浸在自己心中那方純凈的心靈領土,用靈動和純凈的語言筑造他自己心目中的“女兒國”。這種用孩童的世界來對抗成人世界的方式成為顧城詩歌的特色同時也成為詩歌進程中的一個時代的烙印。(二) 童年的經(jīng)驗是顧城詩歌中童話世界構建中的重要因素要探討顧城詩歌中童話特征的形成機制,就不得不提到顧城那一段獨特的童年經(jīng)驗。顧城是一個“童年質情節(jié)”極強的人,這在他的詩歌中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在“文化大革命”剛開始時他還是個剛滿10歲的少年,他目睹了這一場政治動亂,不久之后他就隨著他的父親顧工下放到山東的農(nóng)村,而他的父親也是一位詩人,所以在農(nóng)村的時光父親給與了顧城詩歌的啟蒙和自己創(chuàng)作的空間,父親把雋永的氣息帶給了幼小的兒子,也讓他了解了普希金、但丁、安徒生,他們父子二人還經(jīng)常在勞作之時進行對詩,浪漫的詩作氣息浸染了他幼小的心靈。[17]不僅郭鈞劍,《穿城而過一一透析顧城的詩歌世界》,《安徽文學》,2009年第5期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401頁張瑞雪,《顧城詩歌童話意境的根源》,《文學教育》,2009年02月如此,顧城童年受法布爾的《昆蟲記》的影響,他對充滿生機和趣味的大自然充滿了喜愛和贊美,所以他詩歌背景也就成了這個大自然的世界,他固執(zhí)地把這種童年的生活當做他童年經(jīng)驗的全部,他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這一片天地中去,于是便形成了他詩歌的一個背景:蔚藍的天空,廣闊的沙灘,皎潔的月光,無垠的大海,還有各種各樣的蟬鳴鳥叫,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成為顧城的精神的支撐,也成為他詩歌中的主角。于是在這段時間里面他創(chuàng)作出了他真正意義上的詩歌《星月的由來》,顯示出了驚人的想象力和語言天賦,“樹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他透出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從那之后漫長的時光被分解成簡潔、明快、純凈的語言文字。1976年,他將自己在農(nóng)村時的詩歌編輯成詩集《無名的小花》,記載了一代詩人顧城在少年時代隨父下鄉(xiāng)的心路歷程。后來他寫于1984年的詩《化石》就是他“童年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我厭惡/我長久地睡著/和大大小小的種子睡在一起/只有我,不會萌芽/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蓋土地。”這樣的詩歌,在顧城的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數(shù)量,[18]所以這個美好的童年夢境一直延續(xù)在他的詩歌中,并且盡一生的可能為這個童話世界增添繽紛的色彩。(三)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就是對真善美的一種向往和追求顧城作為那個動蕩年代的詩人,他經(jīng)歷過那一代人所共有的心理歷練并成長起來,但是種種的原因讓他沒有被社會所同化、污染,而是保持著一顆童心。顧城擁有自己理想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他用他自己孩子般的眼睛搜索和觀察到的外部世界,是以由“蟈蟈、紫云英、沙灘、月亮……”組成的,是顧城內(nèi)心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他筆下的世界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美好和不美好的東西都被顧城賦予了童話的色彩。就像在《我的幻想》中“我在幻想著/幻想在破滅著/幻想總把破滅寬恕/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詩人在真真切切的地幻想過美好的世界和理想之后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夢想破滅的疼痛,這是對夢想執(zhí)著追求的“任性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清晰地透徹的醒悟。當然顧城懷揣著一顆童稚的心有著善良的秉性所以他在詩歌中說“我想畫下早晨/畫下露水所能看見的微笑/畫下最年輕的/沒有痛苦的愛情……”一切事物在他眼中都是美好的,他對愛情充滿了期待和向往,他期待著不流眼淚的眼睛,他的心愛著世界,他的善良也感染了許許多多的人。他不允許暴力和丑陋進入他的世界,他要“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他要尋找并表現(xiàn)美,顧城正是這樣以孩童的方式,構筑愛的天國,這兒沒有丑陋和邪惡,只有純凈的美流光溢彩。這些都是孩子般的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是他詩歌純美詩情的一個源泉,這使得詩人才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去創(chuàng)作出如此風格獨特鮮明的詩作。“從少年到青年,顧城的成長中交織著現(xiàn)實的迷茫與苦難,經(jīng)歷著坎坷和動蕩,在政治高壓和文化沙漠中啟動了對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對于既缺少面包又固執(zh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