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制度(精選6篇)_第1頁
禮樂制度(精選6篇)_第2頁
禮樂制度(精選6篇)_第3頁
禮樂制度(精選6篇)_第4頁
禮樂制度(精選6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禮樂制度(精選6篇)禮樂制度篇1禮樂制度是宗法等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表現。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guī)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例如稱呼“死”,不同等級的貴族也不一樣:天子——駕崩、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祿、平民、奴隸——去世。西周春秋時代所講究的“禮”,是貴族根據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制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fā)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系的一種手段。周公制禮規(guī)定了吉禮(祭禮)、兇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周公為了鞏固統治,集前朝之大成。從禮鞏固階級分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輿論,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的階級區(qū)分。樂則被升華成了一種待遇,對于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待遇,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鞏固階級統治。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如祀天神,“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祭地示,“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周禮·春宮》)兩君相見,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他國使臣則用小雅《鹿鳴》、《四杜》、《皇皇者華》、(《左傳·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關于樂隊和歌舞隊的編制,也有嚴格規(guī)定。樂隊的規(guī)定是:“王宮縣”,即排列成東西南北四面;“諸侯軒縣”,排列三面;“大夫判縣”,排列兩面;“士特縣”,只排列一面。歌舞隊的規(guī)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稱為“八佾”;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稱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稱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稱為“二佾”(《周禮·春宮》及注)。周公做禮制樂目的之一是為鞏固等級制社會,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反對“淫樂”(《史記·殷本紀》:“紂好酒淫樂,嬖于婦人?!?,采取“節(jié)樂”(用禮樂來節(jié)制人)措施。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fā)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并逐漸趨于僵化。統治階級為了推行“統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煩瑣的禮儀和與之相配合的音樂。到春秋后期,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這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按禮,天子的舞用“八佾”,這時季孫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責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禮,天子祭祖唱《雍》詩來撤除祭品,這時魯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認為這種事不該出于“三家之堂”。按禮,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這時季孫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責他不懂禮(《論語·八佾篇》)。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一種表現??傊?,所有這些關于禮樂的規(guī)定,都是為了加強人們的等級觀念,最后達到鞏固其統治的政治目的。1.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xù)打下了根基。下列關于西周禮樂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禮樂制度規(guī)范了人們的身份地位B.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禮樂制度C.禮樂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D.郡縣制、宗法制和禮樂制構成了西周的禮樂文明2.周朝制定各種禮樂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作為各級貴族的生活準則B.作為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C.作為懲罰違禮貴族的依據D.作為統治階級的娛樂享受3.朱元璋認為,“禮樂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藥石”,“刑政二者,不過輔禮樂為治耳”。這表明他()A.強調嚴刑峻法的統治方式B.重視禮樂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揚休養(yǎng)生息的政治主張D.兼采儒法二家為統治思想參考答案:1.D2.B3.B禮樂制度篇2禮樂制度的解體或消亡時期宋至清近千年,是為禮樂制度的持續(xù)發(fā)展直至隨封建社會解體而或稱消亡、或稱被民間禮俗變化接衍的時期。首先,從宋至清一直延續(xù)的是隋唐定型之后的五禮及其用樂制度,而且不斷有人對此進行新的診釋,諸如《五禮通考》等著述的存在,顯示對既有理念的認同。第二點是為鼓吹樂在發(fā)展中的變化,即唐代在太常寺屬下鼓吹署管理的鼓吹樂,在宋代曾一度歸至教坊,一段時間之后又將教坊回歸太常管理,這是管理機構所產生的變化,但最終還是回到太常,則說明對于鼓吹樂的性質還是被認同為禮樂者。第三點是關于鼓吹樂自身的變化,宋金時期,從西域傳人一種新的吹奏樂器開始廣泛應用于鼓吹樂隊中,這就是在史書中被稱之為“金口角”、“蘇爾奈”、“喇叭”的嗩吶。這種樂器的出,豐富了鼓吹樂隊領奏樂器,在既有笙管笛組合的基礎上延展出嗩吶、笙、笛領銜之樂隊多種樣態(tài)與其并列。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云:“喇叭,鎖那,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這是對嗩吶進人鼓吹樂隊主流的生動寫照。持續(xù)發(fā)展中的第四點亦非常重要,那就是從明代《太常續(xù)考》中我們能夠比較全面地把握吉禮用樂的樂曲全貌,以樂譜記錄的形式而存在,這在既有禮書中如此全面記錄吉禮樂曲尚屬首次。隨著大清帝國的解體,歷經三千余載、中國傳統社會的禮樂制度在國家意義上得以壽終正寢。這種禮制下的禮樂經歷了確立、演化、定型、持續(xù)發(fā)展直至消解四個階段,在成就了禮樂文明作為中華文明有機組成部分的同時,也見證了傳統中華文明的興衰演化,但不管怎樣講,畢竟禮樂文明的豐富內涵已經深深融人中華文明之中。禮樂制度篇3中國的有歷史史料證明的朝代發(fā)展經常被人們大致認為經歷了夏、商、周、秦、兩漢、三國、蜀漢、吳、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西夏、金、元、明、清。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民族文化,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治理國家的制度。文化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中華之文化;制度雖然不同,但都是一種繼承和創(chuàng)新。而禮樂制度成熟于周朝時期,體現了當時以周公為集體的統治者們的智慧。他們思想的成熟和文化的成熟不是完全出于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而是也繼承和反思了以往王朝治理國家的優(yōu)點和失敗的教訓。由于社會發(fā)展全靠大自然,夏朝被大自然所左右,統治者們的思想文化是以信天命為主導。殷商時期,他們?yōu)榱私y治國家,思想文化就變成了以信鬼神為主導。到了周朝,他們了解了大自然給予人民的現狀,其思想文化便是敬天命而遠之,以人為本。通俗的說就是周朝的統治者把人當人看。這與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非常相似。當時,以周公為代表的統治集體創(chuàng)建了三個制度來治理國家。第一是封建制度,也是一種分權制,指周天子把國封給諸侯,形成封土建國,諸侯把自己的國分封給大夫,形成立家。這樣以來,社稷被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天下、國和家。三個層次對應的有三種貴族,分別為天子、諸侯和大夫。第二是宗法制,其包括三個內容,一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規(guī)定男子只能有一個正妻,可有多個側室。二是嫡長子制,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嫡長子,嫡長子是父親的正統繼承人。正妻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是嗣子,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是庶子。三是副家長制,指家族中的長房、長孫等為最高管轄權。宗法制也是為了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周王稱天子,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他們的職位由嫡長子繼承。這些世襲的嫡長子,稱為宗子。他們掌握自己范圍內的軍政大權和本族財產,負責本族的祭祀,管理本族的成員,同時代表貴族統治和剝削人民。第三是禮樂制度,其核心是在等級制度下的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禮樂制度中“禮”的核心作用是維持社會秩序。其核心是五服制度,也叫喪葬制度或喪服制度。“樂”的核心作用是使得人形成“樂統同”的和諧理念,即使得人與人之間心心相映,息息相通,而凝聚起來。因此,禮樂制度中的“禮”和“樂”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猶如太極圖當中的陰陽二魚,其交錯在一起,游離在同一個圓中旋轉,擁有同一個圓心。此圓心相當于是以德治國。禮樂制度猶如是有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構成。即以德治國為核心,“禮”和“樂”為兩個重要的支撐點。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禮”和“樂”。"禮"中的五服制度就是指家里有人去世時根據血緣關系而決定穿什么樣喪服的制度。五服制度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斬衰cui35、齊zi55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個等級在喪葬時所穿布料都是麻布,只不過在布的生熟、做工和時間有所不同。斬衰,一般是生布,且不能用剪刀裁,不能縫邊,亂刀砍制而成。在葬禮上,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父母為嫡長子,要穿斬衰。守喪期3年。齊衰,一般是熟布,用剪刀裁,縫邊。例如,父親死后,兒子為母親守喪期3年;父親在世,兒子為母親守喪期1年;夫為妻守喪期1年;孫子孫女為祖父母守喪期5個月;重孫和重孫女為曾父母守喪期3個月。大功,一般是相對粗的布,用剪刀裁,縫邊。穿這一等級衣服的人一般是堂兄弟姐妹,已出嫁的姑姑等。守喪期9個月。小功,一般是比較細的布,用剪刀裁,縫邊。在外祖父、舅舅、姨等的喪事上需穿這一等級的衣服。守喪期5個月。緦麻,一般是細布,裁剪,縫邊。在高祖父母、外公外婆、女婿等的喪事上需穿這一層級的衣服。守喪期3個月。五服制度的作用是別內外、定親疏、序長幼和明貴賤。這很明顯是把人分門別類了。一個生活在周朝的人,他很清晰誰是內,誰是外;誰是親,誰是疏;誰是長誰是幼;誰是貴,誰是賤。例如,父系為內,如堂親屬,母系為外,如表親;舅、姑、姨父的親近度距離依次降低;男尊女卑、君尊臣卑;子為父要有斬衰之禮,而父為子就看情況而定了;姑表親為貴,姨表親為賤;舅老爺就沒姑奶奶的地位高。上述內容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即禮儀。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禮儀的關鍵核心是等級,而等級又稱倫,“倫”字的核心概念是秩序。闡述禮樂制度(等級制度)的原理是倫理,表現倫理法則的又叫禮法,表現倫理法則的制度是禮制,表現倫理原則的情感就叫仁愛,即有差別的愛。而“以人為本”的核心又是人人平等,就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人??墒俏宸贫扔职讶朔譃槿诺取S捎跊]有人愿意做人下人,生活在這個等級社會的人們是不會快樂的。那么此制度應該是維持不下去的。以周公為集體的領導人看到了這一點,他們便采取另外一個措施來彌補五服制度的不足。此措施就是建立樂文化,即音樂文化。“樂”字有兩個讀音,一是yue51,音樂的樂;二是le51,快樂的樂。在古代,這兩個讀音的概念是相通的,音樂能使人快樂,快樂又像音樂一樣。周統治者以此為基礎,告訴老百姓,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像音樂一樣,若像音樂一樣我們就快樂了。那么音樂有什么特點呢?音樂是由樂音構成的,其基本元素就是是樂音。何為樂音?樂音有四個區(qū)別,分別為音高、音強、音長和音色。排列組合一起就會形成相應的美妙音樂,也就達到了一種和諧,而和諧的核心理念是要達到多樣統一。因此,樂能夠調節(jié)等級制度帶給人的不愉快。為什么能夠緩解人的不愉快呢,因為音樂有三大功能,一是宣泄功能,二是調節(jié)功能,三是情感傳達功能。這三功能足以讓人達到和諧的地步,統治者就容易得到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綜上所述,禮樂制度的成功構建能夠說明以周公為代表的周人,思想和智慧已經達到了很成熟的階段,其也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什么會產生百家爭鳴文化現象的第一個原因——新制的成熟。這樣一個如此周密的智慧的制度,在實行幾百年以后,為什么會面臨崩潰呢?這里跟高考文學常識的考點不相連了,就不做說明了。禮樂制度篇4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后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創(chuàng)建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fā)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為了徹底搞清楚禮樂及禮樂制度的相關問題,小編拜讀了項陽老師的《中國禮樂制度四階段論綱》,和大家分享一下。何為禮樂?學界認為禮樂生成于夏商,確立于周公制禮作樂。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國家首要大事祭祀儀式中所用的樂當然是為禮樂,而且祭祀儀式中所用禮樂是禮樂整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講還是因為除了祭祀儀式之外,在“國之小事”等多種禮儀場合所用的樂也是禮樂。這些禮不是國之大事之禮,然而,不管國之大事還是國之小事,既然都納入國家禮制系統,則應視之為禮制體系的整體,凡在國家禮制規(guī)定性中所用的樂,都應稱之為禮樂,國家禮樂顯現出豐富性的內涵。禮樂制度的確定期如果說,中國禮樂制度確立之后有著三千載的貫穿,而不是隨著戰(zhàn)國的結束而消亡,那么,就應該審視禮樂制度有著怎樣的起伏變化,厘清其發(fā)展演化的脈絡。在這種意義上,項陽老師將兩周定為禮樂制度的確立期。雖然周公制禮作樂使禮樂制度彰顯,經歷了八百年又由于所謂“禮崩樂壞”似乎使禮樂制度消解,其實這只不過是顯示了禮樂制度第一個“周期”的變化,諸侯以降各等級所偕越的是“周之禮”,壞掉的是“周之樂”,但國家必有禮樂之觀念已經是根深蒂固,非但沒有降解,而是被后世統治者不斷加人新的理解與詮釋,并有制度和音樂本體實踐上加以保障,因此,從整體意義上講,禮樂制度其實是經歷了一次轉型。這種轉型包括理念上的變化,諸如國家祭祀中所用的禮樂“六代樂舞”不再相沿、也不相傳,是隨朝代更替而改變,所謂“秦、漢、魏、晉代有加減……有帝王為治,禮樂不相沿?!?《魏書》)從樂隊組合上也顯示這種轉型的意義。兩周時期由于金石樂懸作為制度下重器,在士以上階層中雖然依制排列的方位有異、數量多寡不同、卻可以普遍擁有,所謂“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這就造成樂懸擁有者無論哪一種樣式的禮樂、甚至俗樂都會使用這樣的樂隊組合形式。禮樂制度的演化期項陽老師將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定為禮樂制度的演化期,這樣講是因為這一時期有轉型的特征,沒有定型而為后世全盤接受和效法的整體把握。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宮廷太常系統實際上一直在對禮制加以改造,如此具有“合并同類項”的意義,在反復與游移中逐漸向五禮歸攏,換言之,即是將兩周時期所用更多禮的類型歸至五禮類下。(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從用樂的角度講來,更是可以顯現這一時期處于演化的過程之中,這一時期與兩周最大的差異在于鼓吹樂的出現。以及,秦漢以降那種金石樂懸作為士以上社會人士普遍擁有的制度規(guī)定性不再,這大概是那些視擁有樂懸為禮樂標志物的研究者認為禮樂制度消解的一個動因。然而,這種“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的樂隊組合并非不存在,只不過不再具有兩周時期被廣泛運用的普適性意義,這種樂隊組合更多用于宮廷和王府一級,這就顯得越來越小眾化,雖然至高無上,卻有些“不食人間煙火”,馬王堆、南越王、洛莊等漢墓中出土的樂懸可以明確反映這一點,這是我們所講從樂本體上認知禮制變化處于演化期的道理。禮樂制度的定型期從樂的視角認知并從禮制上綜合考量,項陽老師認為隋唐可視為禮樂制度的定型期,亦可稱之為成熟期。這樣認知出于以下考量。我們看到,《隋書》記載時人理念對禮樂之定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先是隋人在承繼南朝舊樂時認定了“華夏正聲”的存在,敏銳地提到了清商曲為“漢來舊曲”,無論樂曲還是樂器都是為“華夏正聲”。這種理念的出現對后世無論樂調的承繼、樂曲的創(chuàng)制以及樂器的使用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隋書》中提出的另外一個重要理念“雅樂為國樂”。究竟禮樂與雅樂的概念哪一個為大呢?顯然應該是禮樂概念為大,即禮樂涵蓋了雅樂,雅樂是為禮樂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之所以將禮樂與雅樂的概念混用,更多還在于講話與認知時的語境,即在某種本來就是禮的場合,獨有雅樂在場,如此說法不為錯,但從整體說來,辨清禮樂與雅樂的關系還是非常必要。《隋書》中的認定使得一個上千載沒有說清楚的概念得以明晰,這是文獻中首次出現“國樂”的概念。所謂國樂,應該是在國家重要的儀式場合代表國家形象而以樂的形式存在者,諸如我們現在的國歌具有同樣的含義。有了漢魏南北朝之演化,隋代之新認知,從理念上對于“華夏正聲”和“國樂以雅為稱”有精到的把握,進人唐代又有百年之探索實踐,最終形成《大唐開元禮》中的用樂樣態(tài):專門為此設置樂署歸之兩種不同樂隊組合并負責管理演練,以及創(chuàng)制相關禮儀中所用樂曲,使之服務于國家所需功能性禮儀的狀況。至此,五禮及其用樂的理念、形式得以定型,這是我們將隋唐時期視為禮樂定型階段的根本理由。禮樂制度篇5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有數端。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禮記?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把“禮”作為區(qū)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于規(guī)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qū)別事物或行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該做和不該做的?!岸Y”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正義。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鬃釉唬骸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guī)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墩撜Z?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奔葟娬{了“和為貴”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yōu)楹投?,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境界。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抖Y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薄肮蕵氛撸斓刂?,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稑酚洝氛f:“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chì)之音矣?!逼溆梦逡舯扔鞲鞣N人物,說明要有序協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孝經》也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奔礃方逃刑找毙男裕谷丝鞓钒矊?,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總的來說,禮的本質是差異,也就是說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的各種人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guī)范,絕對不可混肴。這種有差異的秩序叫“禮”,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禮忽視,非禮忽聽,非禮忽言,非禮忽動”。但是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不會和諧。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又“作樂"。樂講和同,樂當然是指音樂,但已超越了音樂,以音樂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的情緒。禮和樂不可偏廢,“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樂文明是國家和諧的基礎??鬃又鲝垺叭蕫邸保翱思簭投Y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節(jié)用愛人,伺使民于時",是對執(zhí)政的要求。在孔子看來,仁是禮的基礎,禮是貴淺有序,樂是對禮的調度。禮樂不僭越,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所以,一個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遠·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最高理想??鬃釉趯χ艹Y樂制度有所損益的基礎上,對禮樂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獨特的禮樂精神。在道德倫理、修身治國、構建融洽的社會關系方面都有生動的闡述,在解決人自身矛盾,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繼承和借鑒的寶貴品質。禮樂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可以說是國家和民族保持永久魅力和活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內在要求。用禮樂文明的秩序與和諧理念,用禮樂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生發(fā)“禮尚往來”、以“誠”相待、以“信”相許、以“義”相重的情操,造就孝親睦鄰、敬業(yè)樂群、尊師敬長、禮賢下士、溫良謙恭、平和中正的君子風范,也只有當禮樂精神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成為中國人的社會意識和文化精神,才能實現主體與外界的和諧,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只有社會有禮,人心和樂,才能成就新時代的“禮儀之邦”!禮樂制度篇6禮樂制度”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人是周公。武王伐紂后不久,周武王去世傳位于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命周公——周武王之弟輔政。之后N多歷史證明,相對戰(zhàn)爭善后工作而言,戰(zhàn)爭本身反而是簡單的。周武王立下不世之功便撒手人寰,把燙手的山芋一腳踢給了自己的弟弟。當時,擺在周公面前有兩大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向天下解釋周王朝政權的合法性問題;而是如何避免周人重蹈商人的覆轍,保證天下長治久安,政權千秋萬代的問題。周公創(chuàng)造性地設立一整套的理論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將兩大難題合二為一,一并解決。這就是“禮樂制度”,也是儒家思想的前身。周公的理論從講故事開始,故事大概是這樣。上有天,下有地,天圓地方。圓的天猶如鍋蓋扣在方的地上,所漏四角為四海,所以整個世界稱為“天下”,也可稱為“四海之內”。世界的中心在今天河南登封市,登封的地下有一塊巨石稱為“地膽”,與天上的“天星”遙相呼應。據說周公親自做過試驗,從地膽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走到天邊的距離完全一樣。哈哈...,小朋友,你們相信嗎?不管你信不信,當時的人們可都相信了。接下來,天下是誰的?天的。咦,被商人統治多年的民眾貌似比較容易接受這個說法,看來周公也是投其所好。天能夠直接統治和管理天下嗎?不能,因為天是高高在上的,是神秘莫測的。那么天下由誰來統治和管理呢?天子——天的嫡長子。天授權自己的嫡長子代為行使天下的管理權,稱為“天命”。所謂“天命難違”,就是你不想干也得干,感覺好像周人得了天下,周武王和成王成為天下至尊,多大不情愿似的。那天命是不是永恒的,一成不變的呢?不是,難道你沒有看到原來的天子商紂王,就被天收回了授權、革除了天命嗎?革除天命簡稱“革命”,這個詞一直沿用到今天。商紂王為什么被革命了呢?因為他“失德”,就是失去德行,比如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踐踏生命大搞人牲和人殉等,都是失德的行為。商紂王失德被革命,讓有德的周武王取而代之。周王朝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就得到圓滿的回答和解決。接著來,天為何要把天命授予天子——天的嫡長子,而不是授予別的兒子?周公創(chuàng)造“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長子繼承制”“父權制”一整套理論支撐他的說法。貴族男人只能有一名正式的妻子,但可以有多名側室——稱為“妾”。正妻所生第一個兒子為嫡長子,其他兒子為次子,妾所生的兒子為庶子。例如,無論從相貌、學問、能力各方面,袁紹都要比袁術出色,年齡也要大一些,但袁術卻十分瞧不起袁紹,就因為袁術是嫡子,而袁紹是庶子,地位高下立判。嫡長子具有權力和財富的繼承權,然后再將這一切傳給自己的嫡長子,以此類推形成的系統,就叫“嫡系”。今天依然將最親密的、最忠誠的隊伍叫做“嫡系部隊”,就是源自于此。當然,之前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