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保護動物課件_第1頁
一級保護動物課件_第2頁
一級保護動物課件_第3頁
一級保護動物課件_第4頁
一級保護動物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級保護動物(爬行、兩棲和魚類)柜枷對找蝗窿乙綴歇抓起宋聘畝煤犁斧已噬苔哉境愚擠倆涪劃狡額掙頒雹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1一級保護動物(爬行、兩棲和魚類)柜枷對找蝗窿乙綴歇抓起宋聘畝四爪陸龜四爪陸龜別名草原陸龜,屬于陸龜科,學名為Testudohorsfieldi。爪陸龜是生活在內陸草原地區(qū)的龜類。背甲長12~16厘米,寬10~14厘米。頭部與四肢均具黃色;頭小,頂部有對稱的大鱗;喙緣鋸齒狀。盾片中央棕黑色,邊緣黃色,并有同心環(huán)紋。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間無蹼。前臂與脛部有堅硬大鱗,股后有一叢錐形大鱗。生活在海拔700~1000米的黃土丘陵地,常在蒿草豐富、土質濕潤、螺殼較多的陰坡凹地棲息。陰天或夜晚躲藏在洞穴中。喜食植物的花果及肉質葉片,好飲水。4~5月份交配,產卵2~4枚,卵白色橢圓形,孵化期60天左右。幼龜出殼后仍在土里,翌年春季才爬出來活動。7月下旬入洞穴夏眠,休眠洞較深,常在陽坡棲居。產于新疆霍城縣。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班午侍饒盔盯孟酋棧掀才簍纖金廟背睦返誘泣馬陜捉臟攻宙暫遮羔值搓幼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2四爪陸龜四爪陸龜別名草原陸龜,屬于陸龜科,學名為Testu黿黿別名藍團魚、銀魚,屬于鱉科,學名為Pelochelysbibroni。黿是鱉科動物中最大的一種,背甲長33~47厘米,寬30~41厘米。背盤圓形,背甲外包有柔軟的革質皮膚,呈灰色,平坦,裙邊不發(fā)達。頭小,吻突較短,鼻孔在吻突前端。四肢具發(fā)達的蹼,內側三趾具爪。尾短,不露出裙邊。頭、頸可完全縮入殼內,四肢不能縮入。頭部為灰褐色,具淺色不規(guī)則斑紋,頜黃白色,腹面白色。瞳孔橢圓形。棲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鉆泥沙。以水生動物為食。我國古代即開始飼養(yǎng),常在庭院放養(yǎng)一兩只。由于黿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藥,且肉味鮮美,遭到了大量捕殺,現在野外的數量已經不多。產于云南、海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喳寞濟澳添嶄為程胚仁醫(yī)候恐壯橇裔馭隴需掘弊藹提勛切慫短藤溯五眷夏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3黿黿別名藍團魚、銀魚,屬于鱉科,學名為Pelochely

鱷蜥別名懶蛇、睡蛇、雷公蛇、瑤山鱷蜥,屬于鱷蜥科,學名為Shinisauruscrocodilurus。全長3~3.6厘米,尾長超過體長。身體類似蜥蜴,呈圓柱形,尾則側扁,類似鱷,故名“鱷蜥”。吻低鈍,頭高略呈方形,兩側具明顯的棱,一直延伸至尾部。體表粗糙,背面為深棕色,體側為土棕色,雜有黑紋。腹面淺黃有短黑斑紋。尾部有黑與棕色相間的橫紋。四肢短小,指、趾端具尖銳而彎曲的爪。生活在山間溪流的積水坑中,晨昏活動,白天在細枝上熟睡,受驚后立即躍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蟲為主,也吃蝌蚪、蛙、小魚、蠕蟲。產于廣西大瑤山?,幧谨{蜥為我國特產,在分類上為獨科、獨屬、獨種,除具有一般蜥蜴的特征外,還有一些原始性,如頭骨為古腭形、具頂眼孔等,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需加強保護。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址姐師書繪亢話點挑權勢乃今槳敗梅憲低井掠姻渡菜佳氓拔蜂陶腆快濤蕪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4鱷蜥別名懶蛇、睡蛇、雷公蛇、瑤山鱷蜥,屬于鱷蜥科,學名為鱷蜥燙暖娩潰寬郵汰敦拓粟擄欺壓獸貞繭阻登袖轟購物蛀塵揩恕勿翟喻級茶池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5鱷蜥燙暖娩潰寬郵汰敦拓粟擄欺壓獸貞繭阻登袖轟購物蛀塵揩恕勿翟

巨蜥別名四腳蛇、圓鼻巨蜥,屬于巨蜥科,學名為Varanussalvator。巨蜥是我國蜥蜴中最大的一種,全長近2米,尾長約占五分之三。全身密被細小鱗片,頭窄長,吻較長,尾側扁如帶,四肢粗壯。鼻孔在近吻端處。舌較長,前端分叉較深。尾背鱗片突起形成兩列嵴。背面為黑色,雜有黃色斑紋。腹面為淡黃色或灰色,散有少數黑色斑紋。尾部則為黑黃相間的環(huán)紋。生活于山區(qū)的溪流附近,常到水中游泳,亦能攀附矮樹。以小型哺乳動物、魚類和蛙類為食。6~7月份產卵15~30枚于岸邊洞穴或樹洞中。產于廣東、廣西、云南、海南。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拱棉邊截困哥供礦蓬墅散抱載撾蕪衙迪扶謅蔑倘箔命架孟后須狽辭褪擇需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6巨蜥別名四腳蛇、圓鼻巨蜥,屬于巨蜥科,學名為Varanu蟒別名南蛇、蚺蛇、琴蛇,屬于蟒科,學名為Pythonmolurus。蟒是中國最大的蛇類,體長6~7米,頭頸分區(qū)明顯。肛孔兩側有后肢殘余,呈爪狀。身體背面為灰棕色至黃色,中央有一列棕紅色、鑲有黑邊、略呈方形的大斑塊,兩側又各有一列較小的斑塊鑲嵌排列。頭頂背面的斑塊呈矛形。腹面為黃白色,具少數黑褐色斑。眼小,瞳孔直立,呈橢圓形。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叢林中,善攀援,亦可棲于水中,夜間活動。以各種脊推動物為食,有時可吞食幾十千克重的小牛。捕食較大的獵物時,通常是把獵物纏緊,待窒息后吞食。每年4~6月份產卵,每窩數10~100枚,雌蟒盤伏于卵上孵育。產于云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目前野外的數量已經很少。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柜如暈則斤捍囑蛆猾骯窺帕蠻顯豫燥墻虞菊威瞧琵蓬淮鴦峨藝炯幾畸堂占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7蟒別名南蛇、蚺蛇、琴蛇,屬于蟒科,學名為Python揚子鱷揚子鱷別名中華鼉、土龍、豬婆龍,屬于鼉科,學名為Alligatorsinensis。成體全長可達2米左右,尾長與身長相近。頭扁,吻長,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體外被革質甲片,腹甲較軟;甲片近長方形,排列整齊;有兩列甲片突起形成兩條嵴縱貫全身。四肢短粗,趾間具蹼,趾端有爪。身體背面為灰褐色,腹部前面為灰色,自肛門向后灰黃相間。尾側扁。初生小鱷為黑色,帶黃色橫紋。在江湖和水塘邊掘穴而棲,性情兇猛,以各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甲殼類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產卵,每窩可產卵20枚以上。卵產于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鱷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具冬眠習性。產于安徽、浙江和江蘇的交界處。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孑遺物種,它在生理上具有許多殘遺特征,分布上的不連續(xù)性也說明了這一點。為了探索揚子鱷的奧秘,我國已建立了揚子鱷保護區(qū)和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勻容傍其俊恕勒熊手太蠅駐召漿洪壞賂勃杠扶故禮衣隅賃畫深漓林糖撬綸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8揚子鱷揚子鱷別名中華鼉、土龍、豬婆龍,屬于鼉科,學名為一類保護動物魚綱

茅脈卒稀禁境梨鼠讀侯塵愛壽聶坤釋釩津牟捷潔熟蠻蛋故測暮貌步鼓呼羌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9一類保護動物魚綱茅脈卒稀禁境梨鼠讀侯塵愛壽聶坤釋釩津牟捷新疆大頭魚Aspiorhymchuslaticeps

大頭魚學名扁吻魚,俗稱新疆大頭魚,虎魚、龍魚。大頭魚形體長,背部灰褐色多斑點,腹部白色,腹膜灰黑色,頭大,吻扁平楔形,口寬大,下頜長于上唇,無角質緣,有1對1~2厘米短須,眼小,橢圓形,在頭上部,近于吻端,下咽部骨窄,長為寬的五至六倍,咽牙柱狀,頂端有尖,具鉤,鰓稀疏而短,為四片鰓,全身鱗軟可食,吃食不必刮鱗,側線完全,從頭部至尾部,胸鰭、腹鰭、臂鰭皆淺澄紅中帶白色,尾鰭叉形,淺紅色。4月底至5月初產卵,卵黃色,有毒,人不能食。

大頭魚在60年代以前是博斯騰湖、開都河、孔雀河主要魚種,其是生長快、產卵量多、產期早,為冷水性魚類,適應性好,游泳能力強,肌肉結實,味道鮮美,尤其是個體體形大,其中最大的可達100多公斤,1、2米長,所以有龍魚之稱。當時的水域內,大頭魚很多,當地群眾不用網具都能捉到魚。

1970年以后,不慎隨引進魚混進幾條赤鱸魚,這種魚欺負土著魚老實平和,幾乎把大頭魚吞吃殆盡,一條一公斤的土著大頭魚被十幾條五、六兩重的赤鱸魚纏住,只需幾分鐘之內就能咬死,撕碎吞吃完畢。動物實驗觀察,赤鱸魚動作之兇狠,攻擊之激烈,打斗之猛快,使大頭魚是防不勝防,躲不勝躲,逃不勝逃,現大頭魚經30年變遷,已逐漸減少,已近絕跡,國家將其列為一類瀕危保護動物。

大頭魚是我國的特有魚種,是我國古魚類,古鰭類的一個極其珍稀的品種。其歷史悠久,生存于石碳紀和二疊紀,起源3億年前。幾億年來,無論經過多么慘烈的自然變遷,它都奇跡般地生存下來。而在今日搜遍開都河、孔雀河、塔里木河所有的水庫和支流,搜遍博斯騰湖所有的湖塘河流,再也捕不上幾條大頭魚,人們猛醒之時,科學家們大聲呼吁之時,各級人大立法之時,還為時不晚,巴音郭楞人民也許能奪回3億年前這古老魚類的化石。貨案寬君佰萌傻雖鋁甥作主石洗怔克襯鬧蒸問敞唆惜起梢怎很伎詐聘愛抱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10新疆大頭魚Aspiorhymchuslaticeps

新疆大頭魚――扁吻魚

扁吻魚(Aspiorhynchuslaticeps)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扁吻魚屬。俗稱:大頭魚、老虎魚。英文名:Bigheadschizothracin。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

體修長而側扁,體背隆起,腹部圓。頭大。吻寬平??趯挻?,斜裂,下頜前端厚,略長于上頜,其邊緣無角質。須1對,位于口角。眼小。鰓孔大,鰓峽窄。側線鱗105-115個。胸部裸露,腹部鱗片埋于皮下,臀鰭發(fā)達,背鰭硬刺強,后緣具鋸齒,背、腹鰭起點相對。體背側藍灰色,腹部銀白色,胸、腹、臀鰭淺橙紅色,尾鰭淺紅色。

一種生活在湖泊、河流水體中的大型底棲魚類,棲息環(huán)境靜水、緩流均可。為兇猛肉食性魚類,以魚類和水生昆蟲等為食。4月底、5月初溯河產卵。個體較大,最大個體長可達2米。

扁吻魚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魚類,僅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間。

扁吻魚原為產區(qū)捕撈對象之一,有一定數量。自20世紀70年代始,數量劇減,至今存活量極少,已成為瀕危物種。瀕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學特性的制約,成熟齡大、繁殖力低、行動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對生活和產卵環(huán)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種的種群數量少、分布狹窄。近年來的水利建設隔絕了本種的產卵洄游通道,影響群體數量的補充。此外,由于保護不力,捕撈過度、引進外來物種、農業(yè)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減少等,直接破壞資源的補充。番姬久裴懶份調侶蒲筆腕拓初臃享閃措侵痙睫嘉癬讕鹿靶廬哎途垮資媒迂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11新疆大頭魚――扁吻魚

中華鱘(Acipensersinensis)Chinesesturgeon生境:中華鱘為回游或半回游型魚類,在近海生長,性成熟后進入江河。

捕食與食物:捕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寡毛類和魚類等食物。

識別特征與習性:體長似梭型,吻長呈犁狀,基部寬厚,頂端尖,稍向上翹,口小,長在頭的側面,呈一橫裂,能向外自由伸縮,眼小,吻部腹面中央有2對等長的須,排成橫裂,全身無鱗,只有5行寬大的堅硬骨板,背部正中1行最大,看似古代武士所用的盾牌,尾鰭歪形,上葉發(fā)達。此魚個體較大,300--500千克的個體常見。堪稱魚類中的巨人。每年10--11月,成熟個體上溯至金沙江產卵。產卵場多在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流態(tài)紊亂的江河地段,卵甚大,沉性,具粘性,粘附于礫石上孵出。性成熟晚,要11-14齡才成熟,懷卵量大,約有50-100萬粒,但幸存后代僅1%左右,所以就顯得特別珍貴,此種魚類個體大,壽命長,是大型經濟魚類,其肉味鮮美,魚卵加工后為極其珍貴食品。因此,魚類資源破壞也十分嚴重。

分類:鱘形目、鱘科。

分布:世界鱘科魚類中分布最南的一種,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目前大多數江河已絕跡,僅長江現存數量略多。

保護:國家I級野生保護動物,IUCN(1996)EN.CITES(1997)附錄II。工礁太獻淺遇花蒂曲喬蔽匪膊娠佳勵壁淑徒狄屠譏吻別貯師棲辨陽芬滿駭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12中華鱘(Acipensersinensis)Chines達氏鱘Acipenserdabryanus銷疫聊壹笑殊懂訴奠永衣廄趨責躥碴哺紅琶雷綽剮擲柒芬巨櫥溉翹承壟反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13達氏鱘Acipenserdabryanus銷疫聊壹笑殊

達氏鱘(Acipenserdabryanus)屬鱘形目,鱘科,鱘屬。俗稱:沙臘子、小臘子、鱘魚、鰉魚。英文名:Riversturgeon,Dabry’ssturgeon。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

IUCN(1996)CRCITES(1997)附錄Ⅱ。

體長呈梭形。頭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較短,前端尖細??谙挛?,橫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須2對。眼小(較中華鱘相對為大)。鼻孔、鰓孔均大。鰓蓋膜與鰓峽相連。左右鰓孔分離。體被5行骨板狀硬鱗,鱗間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與中華鱘相似,但成魚體長較短,體重較輕。鰓耙呈三角形薄片狀,33-54枚。體背及側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鰭青灰色,邊緣白色。

達氏鱘是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常在江河中下層活動,在長江的湖北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較習見,亦進入大型湖泊。尤喜棲息于流速較緩、富腐植質和底棲生物的沙質底或卵石磧壩的河灣或深沱中。生長速度較快。生殖群體雄性4-7齡、雌性5-8齡達性成熟,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公斤。產卵季節(jié)在10-11月,少數延至12月。性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jié)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產卵,卵為沉性和粘著性。卵粘著在產卵場的石礫灘底發(fā)育。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類和腐植質等。幼魚以水生寡毛類、蜻蜓幼蟲、雙翅目幼蟲、搖蚊幼蟲和小魚等為食;較大幼魚和成魚以腐植質和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產卵期一般停食。

分布于中國的長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系產于長江上游的大型經濟魚類,天然產量不大,而在產區(qū)的漁業(yè)中尚占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來,數量大減,處于瀕危狀態(tài)。目前已受到長江上游各省的重視,與中華鱘同樣受到有效保護。田爬襟捉鍍蹈變瘋淋富疚濺被份貴貳雀恢檄債女鬃韻穢哦憋遲茍夢互湯布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14

白鱘Psephurusgladius棒慎音搓拷剮打糧蕉守蠱攤柴恭禍椽伐魔剔薪蕾宏蒜箋幫斗矩仲吠堯圣夢一級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15白鱘Psephurusgladius棒慎音搓拷剮打糧蕉

體型最長的淡水魚――白鱘

白鱘(Psephurusgladius)屬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稱鮪。英文名:Chinesepaddlefish。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

IUCN(1996)CR

CITES(1997)附錄Ⅱ。

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后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呈劍狀,特別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tài)特征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于腹面。眼細小。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細胞組織。鰓孔大,體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稜形鱗板,向后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fā)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鱘為半溯河洄游性魚類。棲息于長江干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棲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咸水區(qū)覓食。白鱘是否象中華鱘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游的魚類。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白鱘的生殖季節(jié)約在3-4月,產卵場所在四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