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儒釋道的精髓課件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儒釋道的精髓課件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儒釋道的精髓課件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儒釋道的精髓課件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儒釋道的精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統(tǒng)文化與當前社會一.儒釋道思想基本特征二

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三.傳統(tǒng)文化對當前社會的影響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的精髓1.儒家發(fā)展歷程(1)孔孟之道的發(fā)展史誕生于春秋戰(zhàn)國: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集大成者為孟子;發(fā)展于漢代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的主張,并逐漸成為主導文化;勃興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曾經(jīng)帶來盛唐氣象;衰弱于明清:“五四”對孔孟之道的全盤否定復興于現(xiàn)代:西方新儒學的興起和當今中國的儒學熱。1.1、孔子與儒家思想孔子推行“禮”,倡導“仁”,政治思想體系以德治主義為核心?!?。(1)思想核心:“仁”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是為仁,做事原則: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修身:仁義禮智信治國:德政-仁政回復周禮三綱五常倫理:親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禮)教育原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看孔子的思想修身—治國;理念優(yōu)先不能算作是有完整體系的哲學思想本體認知的不完善——人物關系(主客關系)方法論的不足這兩方面由后人補充完善,but·····春秋戰(zhàn)國西漢宋明產(chǎn)生并初步發(fā)展、百家之一確立正統(tǒng)地位新發(fā)展并形成儒教1.孔子:仁、禮、忠恕、中庸、為政以德2.孟子:仁政、民貴君輕、3.荀子:仁義、君舟民水、禮治、制天命而用之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朱熹:理氣論-先理后氣、心性論-存天理,滅人欲、三從四德3.王陽明: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末清初1李贄:儒學異端、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否定孔子權威;用童心說(真實的思想感情)2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公其非是于學校;工商皆本3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提出“眾治”,主張經(jīng)世致用,注重實學;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帝王獨尊是君臣之道喪失的根源1.3儒家思想發(fā)展歷程的知識結構董仲舒3.三綱五常設太學,以儒家經(jīng)典教授學生1.二程:天地只有一個理,批判與繼承確立正統(tǒng)地位董仲舒3.三綱五常1.4、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和處事原則

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強調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建功立業(yè)。1.4.1重德(1)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左傳》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即三不朽。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價值觀永垂不朽,流芳百世人要臉樹要皮(2)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言1.4.2、重義輕利

認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但義高于利,是人們更高層次的追求。

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3、為人子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1.4.3以和為貴的待人之道論語:“禮之用,和為貴?!泵献樱骸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笨鬃訉Α昂汀碧岢隽藘蓷l原則:一是“君子和而不同。”二是“君子和而不流。”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這是儒家關于人際關系方面的德性原則。1.4.4.中庸為美的處事之道庸者,以中為用;所以,孔子講“過猶不及”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薄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儒家關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則。做事不要太苦;享欲不要太樂;待人不要太苛;用物不要太榮。1.4.5.克己復禮的修身之道孔子:“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笨鬃舆€曾經(jīng)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標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明代王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是儒家關于對己方面的德性原則。1.4.6.誠信無欺交往之道

論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這是儒家關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則。

思考: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糟粕和精華?

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與消極影響有哪些?(個人整理,僅供參考)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①道德規(guī)范意識——有利于道德教育;②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安定團結;③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設;④和為貴思想——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①它是封建文化的主體,它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縛了人們的意志和人格,②重天道,天命,人治思想,不利于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③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負面作用明顯;④它宣揚的等級制度,君權思想。愚忠愚孝等更應拋棄。重義輕利,不利于商業(yè)化的發(fā)展。探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學能不能推動中國的現(xiàn)代化呢?

可以的。比如,儒學中“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對我國的民主建設就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儒學中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的學習同樣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如“三人行,必有吾師”“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沖擊下,只要賦予中國傳統(tǒng)儒學以新的時代涵義,就可以推動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梢缘??!叭收?,愛人”是儒學的思想核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儒家“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主張也可以幫助我們完善自己的性格,在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不能惟利是圖。2.道家發(fā)展史(1)道家之學的產(chǎn)生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經(jīng)》中提“道法自然”的思想。集大成者莊子則提出“不刻意”的命題來闡發(fā)之。

(2)道家的衰落與復興道家在幾經(jīng)曲折之后具有復興的趨勢。林語堂把道家的智慧稱為“自然”的智慧?!靶碌兰摇痹诿绹皻W洲的興起。中國未來的命運:“自由就是無為而治”

2.2、道家思想核心1哲學本體論——道生萬物2樸素的辯證法—道者反動、陰陽3清靜無為的處世哲學(清心寡欲、以柔克剛)44無為而治的政治觀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崇尚自然,倡導無為,是道家哲學最主要的思想無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即掌握事物規(guī)律,順其自然。看似沒做什么,實則已經(jīng)控制住了。無為是種智慧,宇宙的智慧,無言的智慧。不用控制什么,大家都是自由的?!独献印罚骸暗婪ㄗ匀弧?,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1.崇尚天道的自然無為(自然界的法則)儒家與道家的顯隱之別剛健有為、入世進取柔順無為、退守潛隱

人們常說秦漢之后無“純儒”,秦漢之后也無“純道”。二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融和。儒道本是一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說,他們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儒家道家道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反者道之動”、“禍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居卑不爭、以柔克剛的競爭之道《道德經(jīng)》“夫唯不爭,故無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碧搼讶艄?、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適可而止、知足常樂的生存之道3.佛教的發(fā)展歷程(1)創(chuàng)立于古代印度其創(chuàng)始人為喬達摩·悉加多,相傳他在菩提樹下悟道。(2)中國化過程:漢時傳入(白馬寺),隋唐時大發(fā)展:法相宗、律宗、密宗、天臺宗、禪宗、凈土宗以及藏傳佛教——喇嘛教等。3.1佛禪的核心思想

1.四大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保ā栋闳粜慕?jīng)》)

“空”即無常,故佛家講“諸法無?!钡慕塘x?!巴馑目铡保旱亍⑺L、火?!皟人目铡保哄X財、權位、家室、子女。因此,佛門主張“空觀大千世界”。2.四圣諦: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的真理苦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等八苦。(世間是苦果)

集諦:貪、嗔、癡“人生三毒”(業(yè)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滅諦:斷棄、離欲、滅沒、寂靜。(解脫與證果)道諦: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離苦的道路)3、普渡眾生:眾生是緣和惜緣的思想。印度佛教講“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教義。禪則更多地講個體生命與眾生的必然性(即“緣”的原本含義)。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問弟子,從而闡明眾生因緣的道理。4、因果報應佛祖有兩大口頭禪:其一是“三世輪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中國禪的教義里更強調現(xiàn)世報:欲知過去因,現(xiàn)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xiàn)在作者是。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種甚因結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佛家修行的智慧佛家以“諸法無我”的教義為出發(fā)點,給出的是注重修行的管理思路。佛家認為修行的目的是達到覺悟的境界。修行以破除對“我”的執(zhí)著為起點,通過對貪、嗔、癡之“人生三毒”的祛除,以達到空靈的人生境界。這一禪悟的境界不是要我們看空一切,而是教人看空應該看空的身外之物。佛家認為,一個覺悟的人是不可能沒有忠誠度和執(zhí)行力的。儒釋道三家思想比較儒:人所需要的!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么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道家:假如中國所有的書都要燒掉,只留下一本最有價值的書——《德道經(jīng)》南懷瑾:道家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y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佛: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

南懷瑾:佛學像百貨店,里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和諧:儒釋道三教共同追求的境界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理念作為文化方面的支撐。和諧理念的生成途徑是多維的,其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應該是我們在營造和諧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著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注傳統(tǒng)的。也是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陸中國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熱?!?/p>

1.“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達到的和諧境界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就是,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以道家、儒家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的觀念與做法,而是竭力主張在“敬天”、“畏天”的基礎上追求天人協(xié)調,天人合一。尤其是道家的思想,特別值得我們關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無為,任物自然?!崩罴s瑟:道家智慧的實質是禁止反自然的行為。生態(tài)平衡、環(huán)境污染、能源危機等令人憂慮的社會問題迭起,這無疑是破壞天人平衡與和諧的結果。正是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當代西方許多學者對傳統(tǒng)文化中“道法自然”、“畏天”從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要求在全社會形成有利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與政策法規(guī)等。2.“人我合一”:人與他人關系問題上達到的和諧境界與西方文化有悠久的利己主義(或稱合理利己主義)不同,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一直主張利他主義即仁道、恕道。儒家:孔子:“仁者不憂”,“仁者無敵”!道家:自在逍遙謙卑不爭佛家:因果報應看破、放下、隨緣、自在3.“欲理合一”:人自身內部欲望與理智關系問題上達到的內心和諧狀態(tài)。

人必須謹守“以理制欲”的原則。先秦思想家在承認欲望之合理性的同時幾乎毫不例外地主張對欲望必須進行理性的引導。儒家:以禮制欲道家:以道治欲——自然無為,清心寡欲佛家:以悟抑欲儒家:節(jié)欲。孟子主張寡欲:“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不使可欲”等。道家:無欲?!安灰娍捎?,使民心不亂。”;無欲則剛,“知足之足常足矣”。佛家:禁欲?!罢找娢逄N皆空,度一切苦厄?!保ā栋闳粜慕?jīng)》)古老格言:天欲滅之,比先使之狂。小人得志便猖狂!反對縱欲主義:“人之生也,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謂遁人也?!?/p>

(《列子·楊朱》)這和西方古希臘以來的張揚欲望傳統(tǒng)也是相反的。這個傳統(tǒng)對我們的啟迪可以歸結為:在人性修煉中培養(yǎng)“不使可欲”的自制力4、修養(yǎng)身心:三家的修煉觀!

儒家強調道德的力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道家強調自然的力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佛家強調覺悟的力量:佛教的“佛”就是覺悟者的意思,它從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由覺而悟,從而擁有信仰的過程。三、傳統(tǒng)文化對當前社會的影響積極影響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以人為本,儒、道天人合一)家國意識,提倡人的社會責任感。(儒家,大一統(tǒng)。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注重家庭和睦尊老愛幼(儒家思想—家庭倫理——仁孝)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儒家:忠孝禮智信,道家:厚德載物)注重家庭人倫。(儒家:仁孝觀念。忠孝禮智信)宣傳仁愛精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