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消毒劑應用技術(shù)_第1頁
常用消毒劑應用技術(shù)_第2頁
常用消毒劑應用技術(shù)_第3頁
常用消毒劑應用技術(shù)_第4頁
常用消毒劑應用技術(sh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常用消毒劑應用技術(shù)常用化學消毒劑按其殺滅微生物的效能可分為高效、中效和低效消毒劑三類。高效消毒劑能殺滅包括細菌芽胞和真菌孢子在內(nèi)的各種微生物,又稱滅菌劑。如含氯或含碘消毒劑、過氧乙酸、過氧化氫、臭氧、甲醛、戊二醛和環(huán)氧乙烷等;中效消毒劑可殺滅細菌芽胞以外的各種微生物,如乙醇和煤酚皂溶液等;低效消毒劑只能殺滅一般細菌繁殖體、部分真菌和親脂性病毒,不能殺滅結(jié)核桿菌、親水性病毒和細菌芽胞,如洗必泰和新潔爾滅等。

處理直接接觸損傷皮膚粘膜或經(jīng)皮膚粘膜進入組織器官的物品,應用高效消毒劑;處理不進入組織器官或僅接觸未破損的皮膚粘膜的物品,可用中效消毒劑?;瘜W消毒劑的消毒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使用時除根據(jù)被消毒物品所污染的微生物和有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外,還應考慮應用消毒劑的種類、濃度、用量、作用溫度和時間等。

4.1液氯

分子式Cl2,分子量70.906,含量:氯≥99.5%。

4.1.1理化性狀:液氯是一種微黃色透明液體,15℃時比重為1.42,常壓下沸點為-34.5℃,易揮發(fā)為黃綠色有強烈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有毒氣體。氯氣比同溫度的空氣重約2.5倍,在0℃和25℃時氯氣在水中的溶解度為1.46g和0.64g。

液氯能與一切金屬化合,并能與多種有機物和無機物反應。氯與水作用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受熱和光照又生成鹽酸,對金屬腐蝕性很強。

4.1.2殺菌作用:氯的殺菌作用主要取決于次氯酸。次氯酸為很小的中性分子,它能擴散到帶負電的菌體表面,并通過細胞壁,穿透到菌體內(nèi)部起氧化作用,次氯酸的濃度越高,殺菌作用越強。

4.1.3液氯的毒性:液氯排到空氣中即成氯氣,氯氣對人的呼吸道、皮膚粘膜和其他器官(如肺)傷害很大,輕者使皮膚干燥,眼睛流淚,重者引起凍傷(指液氯)、燒傷。氯的濃度高或接觸時間較長時,常能引起呼吸道深部病變、細支氣管炎、支氣管周圍炎、肺炎及肺水腫;高濃度的氯侵入呼吸道時可以很快造成死亡,即所謂“內(nèi)擊性死亡”。

4.1.4對物品的損壞:含水量<0.06%的干燥氯氣與銅鐵不起作用,濕氯氣為強腐蝕性氣體,可與多種金屬作用。在使用過程中應觀察鋼瓶液位或壓力,防止水或其他物質(zhì)倒灌入瓶內(nèi)造成腐蝕或泄氯及爆炸事故,并經(jīng)常保持瓶體表面涂漆良好。

4.1.5穩(wěn)定性:液氯和氯氣是極活潑的氧化劑,性質(zhì)極不穩(wěn)定。液氯鋼瓶貯存不能超過40℃,應遠離火源和電焊,不能在日光下曝曬。

4.1.6使用范圍:液氯主要用于自來水的消毒和醫(yī)院污水消毒。

4.1.7使用方法

4.1.7.1自來水廠的水質(zhì)消毒:水源水經(jīng)沉淀、混凝、過濾后,把液氯通過轉(zhuǎn)子加氯機與水質(zhì)充分混合消毒,根據(jù)水質(zhì)情況,加氯量通常為1~4mg/L,作用30分鐘后,使出廠水的余氯保持在0.3~0.5mg/L。

4.1.7.2醫(yī)院污水消毒:先將液氯鋼瓶中的液氯減壓至0.1~0.2MPa,通過緩沖器再通到氯水桶中,使成0.3%的氯水。配制的0.3%氯水與醫(yī)院污水定量池的雙虹吸裝置相通,當定量池污水排放時,氯水同時定量投放,調(diào)節(jié)氯水開關(guān),使污水排放口的余氯含量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醫(yī)院污水排放標準。

4.1.8注意事項

4.1.8.1預防鋼瓶腐蝕的措施

(1)鋼瓶內(nèi)部倒灌進水應清洗、烘干后才能存放或裝氯;

(2)水分不合格的液氯不得充裝;

(3)充裝液氯后的鋼瓶用氨水檢查無漏氣時,才能運輸、出廠和存放;

(4)正壓使用液氯時,瓶內(nèi)留氯0.3~0.5MPa,以防異物倒灌入瓶。

4.1.8.2鋼瓶漏氯的緊急處理

(1)非工作人員,往上風向疏散,以防氯氣中毒,工作人員應戴有氧氣裝置的防毒面具立即排除故障;

(2)漏氯時,先對瓶灑水降溫,將漏出的氯導入水或堿水中,或?qū)撈客迫氚踩刂?,再用液氨鋼瓶噴氨與氯氣反應。

4.1.8.3安全運輸和使用液氯的注意事項

(1)運輸液氯:鋼瓶放車廂、頭朝一方,瓶在車上應固定牢靠、瓶高不超過車廂;

(2)車上應備有滅火器材和防毒面具,夏季要有遮陽設(shè)施防止曝曬;

(3)車上嚴禁煙火,禁止與易燃、易爆物品同車運輸;

(4)運輸途中,發(fā)現(xiàn)鋼瓶發(fā)燙或有異常聲響,必須立即停車設(shè)法降溫,就地處理;

(5)使用前檢查鋼瓶是否發(fā)燙、漏氯。稱重時禁止敲擊、碰撞。使用大型鋼瓶時,兩針形閥一上一下,垂直放正,用上面的一個針形閥。使用液氯的場所,嚴禁煙火。稱重衡器校驗期不得超過3個月。液氯存放室應有報警設(shè)備,以防氯氣超標;

(6)操作液氯的工作人員上崗前必須經(jīng)過培訓。

4.1.8.4在居民密集的區(qū)域或離病房近的地段,不得存放或使用液氯作消毒,以防意外事故。

4.1.9有效氯含量測定

4.1.9.1試劑:0.0500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2m01/L硫酸溶液;10%碘化鉀溶液;0.5%淀粉溶液。

4.1.9.2器材:5ml吸管1支;10ml2支;25ml滴定管1支;250ml碘量瓶3個;25ml移液管1支;250ml容量瓶1個;研缽、稱量瓶、吸球各1個。

4.1.9.3操作步驟:稱取含氯消毒劑1克(精確到0.001g)(漂白粉應先經(jīng)研缽研磨),或量取若干毫升,放入250ml容量瓶中,稱量杯及研缽用蒸餾水洗3次,洗液全部轉(zhuǎn)入容量瓶。向容量瓶加蒸餾水至刻度、混勻。向碘量瓶中加2mol/L硫酸10m1,10%碘化鉀溶液10ml,混勻的消毒液5ml。溶液即出現(xiàn)棕色。蓋上蓋并混勻后置暗處5分鐘,用0.0500mo1/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游離碘,邊滴邊搖勻,待溶液呈淡黃色時加入0.5%淀粉溶液10滴(溶液立即變藍色),繼續(xù)滴定至藍色消失。記錄所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總量,重復3次取平均值計算。

4.1.9.4計算:根據(jù)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用量,計算有效氯含量,亦即1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1ml相當于0.0355g有效氯。因此可按下式計算有效氯含量:

式中:M為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摩爾濃度;V為滴定中所用的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毫升數(shù);W為碘量瓶中含消毒劑的克數(shù)(液體消毒劑為毫升數(shù))。

4.1.10污水總余氯的測定

4.1.10.1原理:采用碘滴定法。用碘標準溶液反滴定(與余氯反應后)過量的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

4.1.10.2試劑:0.00564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5%碘化鉀溶液;pH4醋酸鹽緩沖液;0.1mol/L碘溶液;0.100mol/L亞砷酸鈉標準溶液;0.0282mol/L碘標準液;0.5%淀粉溶液。

4.1.10.3操作步驟:污水水樣中余氯小于10mg/L時,取200ml污水樣;余氯多時,應按比例減少水樣體積。將200ml污水樣加入500ml錐形瓶中,加入5m10.00564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1m15%碘化鉀溶液和1ml醋酸鹽緩沖液,使pH保持在3.5~4.2之間。用0.0282mol/L碘標準液滴定,接近終點時,加入1m1淀粉溶液,滴至剛顯淡藍色為終點(混勻后藍色不應消失)。把最后1滴碘液的體積(約為0.05ml)從讀數(shù)中減去。200ml污水消耗1m10.00564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時,相當于存在1mg/L余氯,故余氯在5mg/L時,需用5m1試劑;余氯10mg/L時,應加入10ml試劑,碘滴定法測得的余氯為總余氯,并按下式計算:

式中:C1為總余氯(mg/L);A為0.00564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毫升數(shù);B為0.0282mol/L碘標準溶液的毫升數(shù);C為污水樣毫升數(shù)。

4.1.11飲用水余氯量測定

4.1.11.1甲土立丁比色法:余氯可與甲土立丁(聯(lián)鄰甲苯胺,orthotolidine)作用生成黃色化合物,根據(jù)顏色的深淺判斷余氯量的多少。顏色深淺的判斷一般多用標準比色管進行。使用標準比色管測定時,將比色管加水樣10ml,加入甲土立丁試液(稱甲土立丁lg置研缽內(nèi)研細,加入30%鹽酸5ml,調(diào)成糊狀,加蒸餾水至1000ml而成)0.5ml混勻,放置3~5分鐘,與標準管相比即可測出余氯的含量。

4.2次氯酸鈉

分子式NaOCl,分子量74.44,含量:工業(yè)制備的次氯酸鈉含有效氯10~12%,次氯酸鈉發(fā)生器電解食鹽產(chǎn)生的次氯酸鈉有效氯為1~5%左右。

4.2.l理化性質(zhì):純品次氯酸鈉為白色或灰綠色結(jié)晶,工業(yè)產(chǎn)品為淡黃色或乳狀液,pH高達10~12。有氯臭,無殘渣,易溶于水。次氯酸鈉為強氧化劑,有較強的漂白作用。對金屬器械有腐蝕作用。

4.2.2殺菌作用:同液氯。

4.2.3影響氯消毒劑殺菌作用的因素

4.2.3.1pH:pH值對氯在溶液中的殺菌作用影響最大。pH值愈高,氯的殺菌作用愈弱,pH值降低,其殺菌作用增強。

4.2.3.2濃度:在pH、溫度、有機物等不變的情況下,有效氯濃度增加,其殺菌力增強。

4.2.3.3溫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溫度的升高能增強殺菌作用,此現(xiàn)象在低濃度時較明顯。

4.2.3.4有機物:有機物能消耗有效氯,降低其殺菌效能。

4.2.3.5水的硬度:水中的Ca2+、Mg2+等離子對次氯酸鹽溶液的殺菌作用沒有任何影響。

4.2.3.6氨和氨基化合物:在含有氨和氨基化合物的水中,游離氯的殺菌作用大大降低。

4.2.3.7碘或溴:在氯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碘或溴可明顯增強其殺菌力。

4.2.3.8硫化物:硫代硫酸鹽和亞鐵鹽類可降低氯消毒劑的殺菌作用。

4.2.4毒性:濃次氯酸鈉對皮膚粘膜有刺激和腐蝕作用。分裝、生產(chǎn)和使用次氯酸鈉的工作人員,應穿工作服、戴橡皮手套、眼鏡和防毒口罩,若不慎濺入眼睛或沾染皮膚應立即用大量冷水沖洗。

4.2.5穩(wěn)定性:次氯酸鈉在pH10~12時,性質(zhì)較穩(wěn)定,可儲存半年以上,有效氯喪失0.5~1%;經(jīng)加水稀釋后,有效氯很快降低,遇光、遇熱也易分解,必須用黑色塑料桶盛裝,放在避光通風處儲存。

4.2.6使用范圍及用法:見表4-1。

表4-1次氯酸鈉使用范圍及用法

4.2.7有效氯含量測定和余氯測定:與液氯相同。4.3次氯酸鈣

又名漂白粉精,分子式Ca(OCl)2·3H2O,分子量197.029,含量:含有效氯80~85%(一般按80%計算)。

4.3.1理化性狀:次氯酸鈣為白色粉末,有氯臭,易溶于水,有少量沉渣,含雜質(zhì)少,不易受潮分解,常溫保存210天僅分解1.87%。

對纖維織品有比較強的腐蝕與漂白作用。溶液呈堿性,其pH隨濃度增加而升高。

4.3.2殺菌作用:與氯相同。

4.3.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與次氯酸鈉相同。

4.3.4使用范圍及用法見表4-2。

4.3.5有效氯含量測定與液氯相同。

4.4漂白粉

漂白粉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鈣,還含有氯化鈣、氧化鈣和氫氧化鈣。含量:漂白粉含有效氯25~32%,一般以含有效氯25%為合格產(chǎn)品,有效氯<15%不適于消毒之用。

4.4.1理化性狀:漂白粉為白色或淡黃色粉末,有氯臭,能溶于水,溶液呈渾濁,并產(chǎn)生沉渣。

4.4.2殺菌作用:漂白粉殺菌譜廣,對細菌繁殖體、病毒、真菌孢子及細菌芽胞都有殺滅作用,漂白粉加水產(chǎn)生次氯酸,由次氯酸起殺菌作用。

4.4.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同次氯酸鈉。

4.4.4毒性:當漂白粉桶破損,氯氣外溢時,對人體刺

表4-2漂白粉與次氯酸鈣的使用范圍及用法

激與氯氣中毒相同,當皮膚直接接觸干漂白粉時可致燒灼感,當干粉濺入眼內(nèi)可導致燒傷。

4.4.5對物品的損壞:漂白粉對金屬的腐蝕性強,對布類有漂白和腐蝕作用。

4.4.6穩(wěn)定性:漂白粉的穩(wěn)定性很差,遇熱、日光、潮濕即分解,在一般保存過程中,有效氯每月可減少1~3%。

4.4.7使用范圍:可用于飲水消毒和污水處理;傳染病人排泄物和污染環(huán)境等的消毒。

4.4.8使用方法

4.4.8.1對農(nóng)村、居民點等小集體的分散式供水消毒時,先將漂白粉調(diào)配成消毒液再投入水內(nèi),攪動混合,經(jīng)30分鐘后,檢查余氯,達到要求后才可使用。

4.4.8.2可用其水溶液進行噴灑、浸泡、擦拭。

4.4.8.3糞便消毒:對傳染病人的糞便用20%漂白粉澄清液1:2或用排泄物的1/5量干粉消毒2~6小時。

4.4.8.4污水消毒:有傳染性的污水每噸投入含有效氯25%的漂白粉1~2kg攪勻消毒2小時后排放。

4.4.9注意事項

4.4.9.1配制溶液應先測定有效氯含量,然后按校正濃度調(diào)整用藥量。

4.4.9.2消毒紡織品、金屬制品,勿使用過高濃度,作用時間不宜過長;消毒后,應盡快用清水將殘留藥物沖洗干凈,以防腐蝕、漂白。

4.4.9.3漂白粉應保存在通風、干燥、陰涼處。

4.4.9.4配制漂白粉藥液時應戴口罩、橡皮手套和眼鏡,漂白粉盛器應嚴密封口,發(fā)現(xiàn)桶有破損及時更換容器。

4.4.10有效氯含量測定:同液氯。

4.5氯化磷酸三鈉

氯化磷酸三鈉分子式Na3PO4·1/4NaOCl.12H2O,分子量398.5,含有效氯3~5%。

4.5.1性狀:白色結(jié)晶狀粉末,熔點60℃,結(jié)晶有微弱氯臭,易溶于水中,在20℃時溶解度為20,1%水溶液pH為11.7,去油垢力強,有漂白作用。對水中的雜質(zhì)或泥沙有較強的混凝作用。在常溫下不揮發(fā)。

4.5.2殺菌作用:氯化磷酸三鈉所含次氯酸鈉與水作用產(chǎn)生次氯酸,起殺菌作用。

4.5.3毒性:小白鼠灌胃屬實際無毒級,無明顯蓄積作用、無致突變活性。低濃度對皮膚無刺激性。

4.5.4對物品的損壞:對絲綢有一定破壞作用,對一般金屬有腐蝕作用,1~3%濃度的水溶液對不銹鋼器械無明顯腐蝕作用。

4.5.5穩(wěn)定性:本品在室溫條件下貯存,易吸水潮解。

4.5.6使用范圍及使用方法:具有良好的去污作用,適于作消毒前物品清潔處理,使用濃度以1%為宜。

4.5.7注意事項

4.5.7.1由于氯化磷酸三鈉有較強的混凝作用,在配制藥液時不宜用井水、河水、塘水配制。浸泡空針或輸液器時最好用冷開水或蒸餾水配制以防形成絮狀沉淀粘附器壁。

4.5.7.2氯化磷酸三鈉應貯存在通風干燥處,防止粉劑吸水結(jié)塊。

4.5.8有效氯含量測定同液氯。

4.6二氯異氰尿酸鈉

又名優(yōu)氯凈,分子式C3O3N3Cl2Na,分子量219.95,含量:有效氯60~64%(一般按60%計算)。

4.6.1理化性狀:本品為白色結(jié)晶粉末,有較濃的氯氣味,易溶于水,25℃時,溶解度為25,溶液呈弱酸性,溶于水中產(chǎn)生次氯酸。

4.6.2殺菌作用:二氯異氰尿酸鈉水解常數(shù)較高,殺菌能力較其他氯胺類消毒劑為強。與次氯酸鹽類消毒劑相比,在低濃度下,二氯異氰尿酸鈉作用較慢;在高濃度下,因其溶液可保持弱酸性,所以殺菌效果有時可優(yōu)于次氯酸鹽類。

殺菌譜廣,對細菌繁殖體、病毒、真菌孢子及細菌芽胞都有較強的殺滅作用。

4.6.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6.3.1濃度與作用時間:二氯異氰尿酸鈉的殺菌作用隨濃度的升高與作用時間的延長而加強。

4.6.3.2溫度:溫度升高,二氯異氰尿酸鈉的殺菌作用增強。

4.6.3.3有機物:有機物可降低二氯異氰尿酸鈉的殺菌能力。

4.6.3.4酸堿度:在酸性條件下比堿性條件下的殺菌作用為佳。

4.6.4毒性:屬低毒消毒劑,無蓄積毒性及誘變作用。

4.6.5對物品的損壞:本藥水溶液對金屬、天然纖維紡織品有腐蝕作用,對有色衣物有漂白作用。

4.6.6穩(wěn)定性:干粉貯存穩(wěn)定,水溶液的穩(wěn)定性差,隨溫度的上升或時間的延長,有效氯喪失率增加。此外,紫外線照射可加速有效氯喪失。

4.6.7使用范圍與方法見表4-3。

4.6.8注意事項

4.6.8.1水溶液穩(wěn)定性差,宜新鮮配制。

4.6.8.2本藥不宜作金屬器械消毒以防腐蝕。

4.6.8.3本藥有較強的漂白作用,不宜作有色衣物的消

表4-3二氯異氰尿酸鈉溶液消毒范圍及劑量

毒。

4.6.8.4用本藥消毒餐具應用清水沖洗以除去殘留氯。

4.6.9有效氯含量測定:與液氯同。

4.7氯胺T

分子式C7H7O2NClNaS·3H2O,分子量227.645,含量:含有效氯24~26%。

4.7.1理化性狀:本品為白色微黃色晶粉,有輕微氯味,易溶于水,25℃時溶解度為12,溶液為弱堿性,可形成次氯酸,水解常數(shù)為4.9×10-8。

4.7.2殺菌作用:氯胺T是一種具有廣譜殺菌能力的消毒劑,對細菌繁殖體、病毒、真菌孢子和細菌芽胞都有殺滅作用,其殺菌作用主要由于產(chǎn)生次氯酸,同時氯胺T本身可能有直接殺菌作用,因其水解常數(shù)較低,次氯酸從氯胺釋放較從次氯酸鹽中釋放為慢,因此殺菌效力較小,但作用時間較長。

4.7.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與次氯酸鈉等相同,氯胺T在堿性和大量有機物存在的環(huán)境中殺菌作用減弱。

4.7.4毒性:與漂白粉等相同,因其水解常數(shù)低,溶液形成的次氯酸有限,因此毒性較次氯酸鹽為輕,氯胺T對皮膚的刺激作用較小且易去除。

4.7.5對物品的損壞:與二氯異氰尿酸鈉相似。

4.7.6穩(wěn)定性:水溶液穩(wěn)定性差,經(jīng)20天有效氯喪失17%,而晶粉的性質(zhì)穩(wěn)定,密封保存一年有效氯喪失<0.1%。

4.7.7使用范圍及方法

4.7.7.1氯胺T對疫源地消毒的用法:見表4-4。

4.7.7.2氯胺T活性溶液:將氯胺T溶液中加入半量或等量的氯化銨或硫酸銨即成其活性溶液,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例如用加有氯化銨或硫酸銨的1%氯胺T活性溶液在室溫下作用5分鐘可殺死布片上的炭疽芽胞桿菌。

4.7.8注意事項

4.7.8.1藥液最好新鮮配制,不宜存放過久。

4.7.8.2噴灑氯胺T活性液時,要戴口罩和防護眼鏡。

4.7.8.3眼部受氯胺T刺激時,用2%碳酸氫鈉液沖洗。

4.7.8.4誤服氯胺T中毒時,用2%硫代硫酸鈉溶液洗胃,皮下注射咖啡因,瀉劑可用硫酸鎂。

4.7.9有效氯含量測定:與液氯相同。

表4-4氯胺T消毒的對象與劑量

4.8碘酊

又名碘酒,含量:本品含量2%(W/V)。配方為:碘20g,碘化鉀15g,95%乙醇500ml,水加至1000ml。

4.8.1理化性狀:本品為紅棕色澄明液體,有碘與乙醇的特臭。

4.8.2殺菌作用:本品起殺菌作用的主要是碘。碘是廣譜殺菌劑,對大部分細菌、病毒、真菌以及細菌芽胞均有殺滅作用。1%碘酊15~30分鐘能完全破壞HBsAg的抗原性。

4.8.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8.3.1酸堿度:在酸性條件下,游離碘增多,殺菌作用較強;在堿性條件下,游離碘減少,殺菌作用減弱,若碘的濃度高于0.02%時,pH在2.2~8.0范圍內(nèi),都能保持較好的殺菌作用。

4.8.3.2有機物:有機物可降低碘的殺菌作用。碘的濃度1000mg/L時,若存在少量有機物,可加入0.1%鹽酸;若有機物過多,其殺菌作用基本喪失,但外科消毒用2%碘,有機物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4.8.3.3碘化物:溶液中若存在大量碘化鉀時,可使游離碘變?yōu)檫^碘化物,反而失去其殺菌作用。但加入約等量的碘化鉀,對殺菌作用無影響。

4.8.4毒性:碘有毒性??諝庵性试S的閾值為1mg/m3。碘中毒時,可引起惡心、嘔吐、虛脫、痙攣以及昏迷。

4.8.5對物品的損壞:碘的腐蝕性較氯輕微,但可使物品著色,遇淀粉呈深紫色,天然纖維織物沾有碘酊液不易洗脫。

4.8.6穩(wěn)定性:碘酊中的碘可在室溫下升華,故應存放于密閉的有色容器中,在溫度高于40℃時,碘很快升華,應放陰暗處。

4.8.7使用范圍:碘酊主要用于皮膚消毒,廣泛用于外科術(shù)前、注射前的皮膚消毒;小切口、擦傷的處理。

4.8.8使用方法

4.8.8.12%碘酊用于皮膚擦拭消毒,作用1分鐘,再用70%乙醇擦凈殘余碘。

4.8.8.22%碘酊可用于體溫計的浸泡消毒,浸泡1~5分鐘,再用70%乙醇洗凈。

4.8.8.32%碘酊可用于飲水消毒,每升水5~10滴,作用30分鐘。

4.8.9注意事項:碘對皮膚粘膜有強烈作用,濃度過高可引起皮膚發(fā)泡,形成碘灼傷,導致脫皮,用碘酊消毒皮膚后,需用70%乙醇脫碘,碘酊不宜用于眼、口腔及粘膜的消毒,新生兒慎用,碘過敏者偶有發(fā)現(xiàn),故禁用于碘過敏者。碘酊不宜與紅汞同涂于一處皮膚,以免產(chǎn)生碘化汞腐蝕皮膚。

4.8.10含量測定

4.8.10.1碘測定:精密量取本品10mL,置帶塞錐形瓶中,加醋酸1滴,用0.1000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至無色,每1m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相當于12.69mg的碘。

4.9碘伏

碘伏是碘與表面活性劑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隨表面活性劑種類不同,其性狀各異。含量:液體碘伏含有效碘0.5~1.0%(W/V);固體碘伏含有效碘10~20%(W/W)。

4.9.1理化性狀:氣味小,對粘膜無刺激,儲存穩(wěn)定,腐蝕性小。

4.9.2殺菌作用:碘伏有廣譜殺菌作用,能殺滅細菌芽胞,對乙型肝炎病毒有滅活作用。

4.9.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9.3.1本品系用離子表面活性劑配制,故可受溶液中拮抗物質(zhì)的影響。

4.9.3.2溫度:溫度對碘伏的殺菌作用有一定影響,當由20℃升至40℃時可增強殺菌作用。4.9.3.3有機物:可使碘伏的殺菌作用減弱。

4.9.4毒性:碘伏屬低毒類消毒劑,隨配方不同毒性有所不同。

4.9.5對物品的損壞:碘伏對鋁等金屬器械有輕微腐蝕性,對織物無腐蝕性,黃染易洗去。

4.9.6穩(wěn)定性:在室溫下避光密閉貯存穩(wěn)定。

4.9.7使用范圍:可用于外科洗手,術(shù)前及注射部位皮膚的消毒,粘膜消毒,餐具、玻璃制品的洗消,以及生吃蔬菜和瓜果等的消毒。

4.9.8使用方法:使用前必須測定有效碘含量,根據(jù)不同使用對象配成所需濃度的溶液(表4-5)。

表4-5碘伏的用法與用量

4.9.9注意事項:碘伏應避光密閉保存,不宜貯于高溫下;若受熱高于40℃時即分解放出碘蒸氣而使之失效。

4.9.10有效碘含量測定:與碘含量測定方法基本相同,以0.1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直接滴定碘伏溶液至無色,以所消耗的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計算有效碘含量。每1ml的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相當于12.69mg的碘。

4.10過氧乙酸

過氧乙酸又名過醋酸。分子式C2H4O3,分子量76.052含量:國產(chǎn)過氧乙酸有效成分含量為16~20%左右,用前按比例由甲液和乙液配制者有效含量較恒定,市售過氧乙酸原液隨保存條件和時間不同,其有效濃度有不同程度下降。故用前宜測定其有效含量,根據(jù)實測有效含量配制所需濃度的消毒液。若有效成分濃度低于12%則不宜使用。

4.10.1理化性狀:無色透明液體,有刺激性的酸味,易揮發(fā),可溶于水和乙醇等有機溶劑,沸點110℃,比重1.226。溶液呈弱酸性,具強氧化作用。遇熱、強堿、有機物或重金屬離子等易分解,高濃度(>45%)溶液經(jīng)劇烈振蕩或加熱可爆炸(閃點40℃),我國市售消毒用品無此危險。

4.10.2殺菌作用:具有廣譜、速效、高效殺菌作用??蓺绺鞣N細菌、真菌、病毒和細菌芽胞,對肉毒桿菌毒素也有較強的破壞作用。

4.10.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10.3.1濃度和作用時間:濃度增加或作用時間延長,可加強殺菌作用,濃度減半,消毒時間需增為原來的2~5倍。

4.10.3.2有機物:有機物可降低過氧乙酸的殺菌作用,殺滅有20%血清保護的細菌所需過氧乙酸濃度需增加4~15倍(繁殖體)或2~3倍(芽胞)。

4.10.3.3溫度溫度高殺菌作用強,溫度低殺菌作用弱,在10℃至-30℃間每相差10℃,殺菌作用相差1.2~5倍,但在零下30℃仍有顯著殺菌作用。

4.10.3.4濕度:在相對濕度20~80%時,濕度越高,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效果越好,濕度低于20%,殺菌作用很弱。

4.10.4毒性:2%過氧乙酸水溶液屬低毒消毒劑;用0.2%過氧乙酸水溶液喂小白鼠,過氧乙酸總量達500mg/kg時,無死亡發(fā)生。0.2%溶液對健康皮膚無刺激,但長期接觸可使皮膚粗糙。消毒粘膜不宜超過0.02%。

4.10.5對物品損壞:對金屬有腐蝕作用,對天然纖維織物有漂白和褪色作用。

4.10.6穩(wěn)定性:未加穩(wěn)定劑時,消毒用的過氧乙酸原液,室溫下貯存兩個月有效濃度可下降20%。加有穩(wěn)定劑密閉放陰暗處時,6個月下降不到20%。

4.10.7使用范圍:除無保護層易腐蝕的金屬制品和褪色的紡織品外,一般均可用過氧乙酸消毒,如玻璃、塑料、搪瓷、不銹鋼、化纖、油漆制品等。低濃度的溶液及其氣霧可用于消毒橡膠制品、棉紡織品、水果、蔬菜及皮膚等。

4.10.8使用方法

4.10.8.1用溶液浸泡、噴灑、擦抹等。所需的藥物濃度與作用時間見表4-6。

4.10.8.2熏蒸:用于消毒房間內(nèi)的空氣及污染表面:①清潔掃除明顯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②打開柜門和抽屜、掛好衣服、攤開被褥;③取出怕腐蝕的物品;④關(guān)閉窗戶,將較

表4-6過氧乙酸消毒不同對象的方法與劑量

大孔隙用紙封閉:⑤安好火源(電爐或炭爐等)及蒸發(fā)容器(陶瓷、搪瓷或玻璃制品);⑥置過氧乙酸于蒸發(fā)容器內(nèi),對細菌繁殖體用1g/m3,對細菌芽胞用3g/m3;⑦室內(nèi)相對濕度低時,在室內(nèi)灑水或蒸發(fā)水使相對濕度達70~90%。溫度低時,加熱使室溫達20℃左右;⑧退出室外,關(guān)嚴房門:⑨藥物將蒸發(fā)完時,熄滅火源。若需進入室內(nèi)宜戴防毒面具;⑩熏蒸60~90分鐘后,開窗通風排氣。

4.10.9注意事項

4.10.9.1配制過氧乙酸時,忌與堿或有機物質(zhì)混合,以免產(chǎn)生劇烈分解,甚至發(fā)生爆炸。

4.10.9.2配制消毒液的容器最好用塑料制品,以防腐蝕,原藥應貯存在陰涼通風處。

4.10.9.3使用高濃度溶液時,謹防濺入眼內(nèi)或皮膚上,萬一濺及,應立即用水沖洗。

4.10.9.4稀釋的過氧乙酸溶液分解較快,必須臨用前配制,稀釋液在常溫下(15~25℃)保存不宜超過2天,最好用蒸餾水配制并加蓋貯存。

4.10.9.5金屬器材與天然纖維紡織品經(jīng)浸泡消毒后,應盡快用清水將藥沖洗干凈,熏蒸消毒對物品損害雖小,但反復多次處理也可能被腐蝕或漂白,需反復處理時,每次熏蒸后仍應將有關(guān)物品刷洗或用濕布擦凈。

4.10.9.6新購或新配的原藥每批宜測定其有效含量,然后按實測有效含量稀釋成所需濃度的溶液使用。

4.10.9.7必須在低溫下消毒時,可加乙醇防凍。0℃時加10%乙醇,-10℃時加20%,-20℃時加30%,-30℃時加40%。

4.10.10有效含量的測定

4.10.10.1試劑:0.0500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2mol/L硫酸溶液,10%碘化鉀溶液,0.01mol/L高錳酸鉀溶液,10%硫酸錳溶液,3%鉬酸銨溶液,1%淀粉溶液。

4.10.10.2操作步驟:(1)準確量取過氧乙酸樣品1m1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混勻;(2)取此稀釋液5ml于100ml碘量瓶中,加2mol/L硫酸5m1和10%硫酸錳3滴:(3)用0.01mol/L高錳酸鉀溶液滴定至粉紅色;(4)加10%碘化鉀溶液10ml和鉬酸銨3滴,放暗處5分鐘;(5)用0.0500mol/L硫酸鈉溶液滴至淡黃色;(6)加入1%淀粉溶液3滴(溶液隨即呈藍褐色);(7)繼續(xù)用0.0500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至藍褐色消失;(8)計算硫代硫酸鈉的總用量,同一批樣品測定2~3份;(9)計算消耗硫代硫酸鈉的總用量平均值;(10)同時作空白試驗,即用蒸餾水代替過氧乙酸重復上述步驟;(11)計算過氧乙酸有效含量。

過氧乙酸有效含量(%)(W/V)=〔M(V1-V2)0.076N0〕100%

式中:M=硫代硫酸鈉溶液的克分子濃度;V1及V2=滴定時試樣及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ml數(shù);0.076=每ml1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相當于過氧乙酸的克數(shù)V0=碘量瓶中所含過氧乙酸樣品量(m1)。

4.11過氧化氫

其水溶液又名雙氧水,分子式H2O2,分子量34.015.含量為26~28%(W/W)。

4.11.1理化性狀:無色,幾乎無臭的透明液體,微酸,可產(chǎn)生泡沫,易溶于水,在水中可分解為水及氧。遇光、有機物或金屬和堿易分解,遇還原劑,具氧化作用,遇更強的氧化劑,具還原作用。

4.11.2殺菌作用:能殺滅各種微生物,屬高效滅菌劑。

4.11.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濃度增加,作用時間延長,溫度升高均可使殺菌作用增強,有機物可降低其殺菌作用。

4.11.4毒性:對皮膚粘膜有輕度刺激性,濃溶液可引起皮膚粘膜燒傷,吸入過多可使人中毒,最高空氣容許濃度為1.4mg/m3。

4.11.5對物品的損壞:對金屬有輕度腐蝕作用,對天然纖維織物有輕度漂白褪色作用。

4.11.6穩(wěn)定性:純過氧化氫極穩(wěn)定,微量金屬離子、堿、光和熱均可促其分解,用去離子水并加穩(wěn)定劑可制成穩(wěn)定的不同濃度溶液,30%過氧化氫放陰冷處,一年喪失不大于2.5%。

4.11.7使用范圍:可用于消毒丙烯酸樹脂制成的外科埋植物,隱形眼鏡,不耐熱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裝,飲水等,也可用于口腔含漱和外科清洗傷口。

4.11.8使用方法:對物品消毒可用3~6%溶液浸泡或擦拭10分鐘,要求滅菌則需用10~25%溶液作用1小時,清洗傷口可用3%溶液,含漱用1~1.5%溶液,也可用3%溶液噴成氣溶膠消毒房間。20~31mg/m3,40分鐘可殺滅空氣中流感病毒。

4.11.9注意事項

4.11.9.1于密閉容器內(nèi)避光放冷處保存。放置數(shù)年后,用前宜檢測其有效濃度。

4.11.9.2配制稀溶液時應用去離子水、蒸餾水或其他清潔水。

4.11.9.3不可與還原劑、堿、碘化物、高錳酸鹽和其他強氧化劑混合使用。

4.11.9.4濃溶液不可接觸皮膚粘膜和眼睛。

4.11.10有效含量測定:①取樣品1ml放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②精確量取10ml置錐形瓶中,加2mol/L硫酸20ml混勻;③用0.0200mol/L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至粉紅色;④按每ml0.0200mol/L高錳酸鉀標準溶液相當于1.701mg過氧化氫計算過氧化氫的有效含量(%)(W/V)。

4.12臭氧

臭氧又名三子氧,分子式O3,分子量48.00。

4.12.1理化性狀:臭氧在常溫下為帶藍色的爆炸性氣體,有特臭,為已知最強的氧化劑,密度為1.658(空氣=1)。臭氧氣體經(jīng)冷壓處理可呈液狀,其液體的密度為1.71,沸點為-112.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高,但因分壓較低,故在平時使用溫度與壓力下,只能得到每升數(shù)毫克的溶液。含臭氧的溶液,溫熱時會爆炸。臭氧穩(wěn)定性極差,在常溫下可自行分解為氧,在270℃高溫下可立即轉(zhuǎn)化為氧。1%水溶液在常溫大氣中半衰期為16分鐘,所以臭氧不能象其他常用工業(yè)氣體那樣用瓶裝貯存,一般為現(xiàn)場生產(chǎn),立即使用。

4.12.2殺菌作用:臭氧是一種廣譜殺菌劑,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和芽胞、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壞肉毒桿菌毒素。臭氧在水中殺菌速度較氯快。

4.12.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12.3.1pH:用臭氧水溶液消毒時,若pH增高,則所需濃度必須增加。

4.12.3.2濕度:用臭氧熏蒸消毒時,相對濕度高則效果好,低則效果差,對干燥菌體幾乎無殺菌作用。

4.12.3.3溫度:溫度降低有利于臭氧的溶解,可增強其消毒作用,甚至在0℃時亦能保持較好的殺菌效果。如水溫為4~6℃時,臭氧殺菌用量為100,水溫10~21℃時為160,水溫36~38℃時則為320,有機物可降低其殺菌作用。

4.12.4毒性:空氣中臭氧濃度達0.01~0.02mg/L時即可嗅知;濃度達1mg/L可引起呼吸加速、變淺、胸悶等癥狀;在2.5~5mg/L時,可引起脈搏加速,疲倦,頭痛,停留1小時以上可發(fā)生肺氣腫,以至死亡。作業(yè)現(xiàn)場空氣中容許的閥限值為0.2mg/m3。

4.12.5腐蝕性:臭氧為強氧化劑,可損壞多種物品,濃度越高對物品損害越重,可使銅片出現(xiàn)綠色銹斑,特別是使橡膠老化,色變暗,彈性降低,以致變脆、斷裂,使織物漂白褪色等。

4.12.6穩(wěn)定性:臭氧穩(wěn)定性極差,常溫下即可自行分解為氧。停止發(fā)生后,通風30~60分鐘,其濃度與大氣水平一樣。

4.12.7使用范圍:在消毒方面,臭氧的用途主要有下列幾種。

4.12.7.1液體消毒:飲用水、工業(yè)生活污水和飲料水的凈化消毒。

4.12.7.2物體表面消毒:飲食用具、理發(fā)工具、食品加工用具、衣物、錢幣、票卷等放密閉箱內(nèi)消毒。

4.12.7.3防腐保存:蔬菜,水果,蛋類,魚肉類干鮮土特產(chǎn),水產(chǎn)品加工、貯存和冷藏等。

4.12.8使用方法

4.12.8.1液體消毒:臭氧消毒飲用水時,其用量取決于水質(zhì),應由試驗確定精確值,比較清潔的水,一般加臭氧濃度為0.5~1mg/L,作用5~10分鐘后,水中保持剩余臭氧濃度為0.1~0.5mg/L;對于污染較嚴重的飲用水,臭氧用量可增至3~6mg/L。對污水處理,污水中使用的臭氧濃度為100~200mg/L,作用30分鐘,在多數(shù)情況下可殺滅或破環(huán)其中所有微生物及其毒素,并能改善水質(zhì),作用時間愈長,效果愈好。

4.12.8.2消毒空氣:對密閉空間的空氣用5~10mg/m3濃度的臭氧作用30分鐘。

4.12.9注意事項:由于臭氧為強氧化劑,對物品損害較大,很少用作熏蒸消毒,國家將臭氧濃度列為大氣監(jiān)測指標,規(guī)定大氣中允許濃度為0.2mg/m3,故消毒宜在無人條件下進行。

4.12.10含量測定:在500ml錐形帶塞玻璃瓶中,加入350ml蒸餾水和20ml20%KI溶液,在排氣管分流取臭氧化氣體2L通入錐形瓶,再滴5m1濃度為3.0000mol/L的H2SO4溶液,靜置5分鐘后用0.1000mol/L的Na2S2O3滴定,反應至淺黃色時加1ml0.5%的淀粉指示劑,滴定至無色,計算消耗的Na2S2O3量,每ml1mol/LNa2S2O3溶液相當于48.00mg的O3。

式中:M=Na2s2O2克分子濃度,應標定到小數(shù)點后四位;V=Na2S2O3消耗m1數(shù)。

當O3濃度較高時,可以取1L臭氧化氣,則計算公式為:

O3濃度(mg/L)=24MV

4.13甲醛

甲醛又名蟻醛,分子式CH2O,分子量30.03,含量:常溫下多以福爾馬林和多聚甲醛存在,福爾馬林含甲醛40%,不低于36%。多聚甲醛含甲醛91~99%。

4.13.1理化性狀:無色可燃氣體,具強烈的刺激性,易溶于水及醇,易聚合,密度為1.067,還原作用強,其水溶液稱福爾馬林,顯酸性,在冷處久置,可部分聚合發(fā)生渾濁或沉淀,加熱又可使其澄清。

4.13.2殺菌作用:甲醛的氣體和水溶液都有廣譜殺菌作用,對細菌繁殖體、芽胞、分枝桿菌、真菌、病毒都有較強的殺滅作用。

4.13.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13.3.1濃度和時間:濃度增加,作用時間延長,殺菌作用增強,但當空氣中的甲醛已達飽和,再增加濃度則聚合也增加,殺菌效果并不增強。4.13.3.2溫度:溫度升高,殺菌作用增強,5%甲醛水溶液殺滅炭疽桿菌芽胞,20℃時需32小時,37℃時只需1.5小時。

4.13.3.3有機物:有機物可降低甲醛的殺菌作用,用90%馬血清保護的白色葡萄球菌比用明膠保護者消毒時間長10倍。

4.13.3.4相對濕度:甲醛氣體消毒以80~90%為好,不宜低于70%,濕度太低易于聚合,空間濃度低,殺菌效果也降低。

4.13.3.5被消毒物品的性質(zhì)和數(shù)量:多孔性物品及易吸收甲醛的物品如毛織品多時,空間的甲醛被其吸收過多,濃度降低,應增加甲醛用量,否則殺菌效果降低。

4.13.4毒性:對皮膚、粘膜刺激強烈,皮膚接觸過久可角質(zhì)化及變黑,有的可引起濕疹樣皮炎,口服90ml福爾馬林可能致死,氣體對眼及呼吸道有強烈刺激,甚至使人窒息死亡。空氣含1.34mg/m3可嗅到氣味,容許濃度為5mg/m3。

4.13.5對物品損壞:甲醛溶液中存在甲酸,對金屬有輕度腐蝕。

4.13.6穩(wěn)定性:國產(chǎn)福爾馬林中加有10~15%甲醇,可防止聚合,利于長期貯存。

4.13.7使用范圍:可用于大多數(shù)物品的消毒或滅菌,特別適于忌濕物品如毛、皮制品的熏蒸消毒、生物制品的防腐,但不適于食品的消毒。

4.13.8使用方法

4.13.8.1液體浸泡消毒:①甲醛水溶液:10%甲醛水溶液用于浸泡解剖材料或病理組織標本,0.3~0.4%福爾馬林水溶液用于疫苗中滅活病毒。②8%甲醛-醇溶液:用70%乙醇配制,用于醫(yī)療器械浸泡消毒,作用5分鐘可殺滅細菌繁殖體,10分鐘可殺滅結(jié)核分枝桿菌和親水性病毒,18小時可達滅菌。③4%甲醛-硼砂溶液:由10%福爾馬林溶液加5%硼砂制成,浸泡清潔金屬器械過夜可達滅菌。④11%福爾馬林-異丙醇溶液:用異丙醇將福爾馬林稀釋至11%,再加0.1%硼砂和1%萜品醇制成,用于醫(yī)療器械的浸泡滅菌。

4.13.8.2氣體熏蒸消毒

4.13.8.2(1)產(chǎn)生甲醛氣體的方法:①福爾馬林加熱法:將福爾馬林放入蒸發(fā)皿(不銹鋼、陶瓷、搪瓷等制品)內(nèi)直接加熱。②福爾馬林化學反應法:先將氧化劑如高錳酸鉀、漂白粉、三合二等放于容器內(nèi),再將福爾馬林倒入,福爾馬林與氧化劑的比例約為1:0.5~1,容器宜大些放于遠離易燃物品之處,福爾馬林宜加水半倍,以防反應太激、液體外溢或引起燃燒。③多聚甲醛加熱法將多聚甲醛研成粉末放平底金屬板上,均勻輔開,加熱150℃以上即可產(chǎn)生甲醛氣體,將多聚甲醛干粉與硅油混合后加熱,使熱力較均勻更好。④多聚甲醛化學反應法:將多聚甲醛干粉與二氯異氰尿酸鈉干粉按24:76比例混合均勻,制成醛氯合劑,點燃即可產(chǎn)生殺菌氣體,兩種藥物最好臨用前混合。⑤蒸氣噴霧法:以蒸氣(壓力196~294kPa)作動力,通過霧化器,將福爾馬林噴成氣溶膠,使之擴散于消毒空間。⑥自然擴散法:將福爾馬林放于消毒空間,待其自然擴散,適于小型物品在小容器內(nèi)消毒。

4.13.8.2(2)對室內(nèi)空氣及表面熏蒸消毒,方法如下:①將門窗關(guān)閉,并將與室外相通的孔隙用紙密封,并將抽屜及柜門打開。②檢測并調(diào)節(jié)室內(nèi)溫度至18℃以上,相對濕度在70~90%,若濕度太低可在地面灑水或在福爾馬林內(nèi)加水一同蒸發(fā)。③測定室內(nèi)空間大小,安好甲醛氣體發(fā)生裝置后,退至室外。④所需藥物用量及作用時間見表4-7。⑤達到要求作用時間后,從室外打開門窗,充分通風散氣至無刺激氣味才進入室內(nèi),若必須立即進入需戴防毒面具,或用25%氨水加熱蒸發(fā)或噴霧以中和之。氨水用量為所用福爾馬林之半,中和時間為30分鐘。

表4-7室內(nèi)空氣及表面甲醛熏蒸消毒法

4.13.8.2(3)在甲醛消毒室或密閉容器內(nèi)對污染物品的消毒:①將污染物品充分攤開或稀疏掛起,使污染面間均有空隙,使甲醛氣易于流通,被消毒的物品不能用布、紙或塑料膜包扎。②檢測并調(diào)節(jié)溫度和濕度,使溫度達58~59℃,相對濕度達70~90%。③檢測或安放好甲醛氣體發(fā)生裝置。④根據(jù)空間大小,被消毒物品性質(zhì)、數(shù)量,可能吸收甲醛氣的多少,確定藥物用量及作用時間,表4-8可供甲醛熏蒸消毒皮毛服裝時參考。⑤密閉后施放甲醛氣,作用一定時間抽氣通風或敞開通風散氣或用氨水中和。

表4-8甲醛熏蒸消毒皮毛服裝、蒸氣噴霧法所需藥量及作用時間

4.13.9注意事項

4.13.9.1甲醛在低于5℃下易聚合,福爾馬林不宜放冰箱內(nèi)保存。

4.13.9.2甲醛對人有一定毒性和刺激性,使用時注意防護,浸泡消毒后的物品,最好用無菌水沖洗干凈后使用,熏蒸消毒后要充分通風散氣。

4.13.9.3用加熱法或化學反應法時必須注意防燃。

4.13.9.4熏蒸消毒時應保持必要的溫度和濕度,物品多、易吸附甲醛氣體時,如對多孔性物品消毒時宜適當增加福爾馬林用量,污染表面盡量暴露在外及氣體易流通之處。

4.13.10有效含量測定:在堿性溶液中,甲醛可被碘氧化,再用硫代硫酸鈉滴定多余的碘,根據(jù)碘的消耗量計算甲醛含量。

4.13.10.1試劑:①0.05mol/L碘溶液;②0.1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③1%淀粉溶液;④5%氫氧化鈉溶液;⑤稀鹽酸溶液(比重為1.12的鹽酸1份加水2份)。

4.13.10.2方法步驟:①準確量取福爾馬林5ml,放250ml容量瓶中,加蒸餾水至刻度,混勻;②取上述福爾馬林稀釋液5ml加至碘量瓶中;③加入5%氫氧化鈉溶液10ml和0.0500m1/L碘溶液40ml,從滴定管中緩慢加入,邊加邊搖,溶液呈鮮黃色,加塞放置20~30分鐘;④加入20~30ml稀鹽酸,從滴定管緩慢滴入0.1000m0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直至溶液呈淡黃色;⑤加入1%淀粉溶液2ml,再用0.1000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至無色;⑥計算甲醛含量(%)。

甲醛含量(%)(W/V)=〔M(40-V)0.03/V0〕100%

式中:M=碘溶液的克分子濃度;V=硫代硫酸鈉溶液滴定所消耗的毫升數(shù);0.03=每ml1mol/L碘溶液相當于甲醛克數(shù);V0=碘量瓶中福爾馬林樣品量的ml數(shù)。

4.14戊二醛

戊二醛分子式C5H8O2,分子量100.13,含量:國外濃縮戊二醛含純戊二醛49~51%,一般含25%;國內(nèi)濃者含20%,稀者含1.8~2.2%。

4.14.1理化性狀:純品為無色或淺黃色油狀液體,有微弱醛氣味,沸點187~189℃,易溶于水和醇,水溶液呈酸性(pH3~4)。

4.14.2殺菌作用:具有廣譜高效殺菌作用,屬高效滅菌劑。2%堿性戊二醛(pH7.5~8.5)水溶液作用2分鐘可殺滅細菌繁殖體,作用5分鐘可殺滅真菌和結(jié)核桿菌,作用10分鐘可殺滅病毒,殺滅細菌芽胞需3小時,強化酸性戊二醛破壞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10分鐘即可。

4.14.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14.3.1溫度:溫度升高,殺菌作用加強。2%堿性戊二醛溶液殺滅炭疽桿菌芽胞,40℃時2分鐘與20℃時15分鐘效果相同。

4.14.3.2有機物:有機物對戊二醛溶液殺菌作用影響較對其他消毒劑小,即使存在20%血清影響也不大。

4.14.3.3pH:pH為7.5~8.5時殺菌作用最強,pH>9迅速聚合,殺菌作用迅速喪失。

4.14.3.4超聲波:超聲波可使戊二醛的聚合物解聚,因而也可增強殺菌作用。

4.14.4毒性:對皮膚粘膜有輕微刺激性,但可能引起皮炎和過敏,2%戊二醛可使皮膚平滑并呈棕黃色,0.5%溶液則否,屬中等毒性消毒劑。大氣中最高允許濃度為1mg/m3。

4.14.5對物品損壞:對金屬除碳鋼外,一般腐蝕性很弱,特別是堿性戊二醛腐蝕性更弱。

4.14.6穩(wěn)定性:酸性戊二醛放陰冷處較穩(wěn)定,pH增至9時,則迅速聚合而喪失殺菌作用。2%堿性(用0.3%碳酸氫鈉調(diào)節(jié)pH至7.5~8.8)戊二醛水溶液于20℃放置2周,濃度即明顯降低,殺菌作用明顯減退;酸性強化戊二醛(由2%戊二醛溶液加入0.25%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而成。pH3.4)室溫下貯存18個月,殺菌力不減。稀釋后的消毒液可使用4周。中性戊二醛(由酸性強化戊二醛加碳酸氫鈉調(diào)整pH至7.0)溶液穩(wěn)定性比堿性溶液好,但不及酸性強化戊二醛,在室溫下可用3~4周。

4.14.7使用范圍:常用于滅菌或消毒醫(yī)療器械,特別適用于金屬器械和耐濕忌熱的精密儀器,也可用于衛(wèi)生防疫消毒,

4.14.8使用方法

4.14.8.1浸泡物品消毒:用2%戊二醛溶液(堿性、酸性強化或中性均可)浸泡外科或產(chǎn)科、牙科、泌尿科手術(shù)器械、內(nèi)窺鏡、麻醉裝置、人工呼吸器、體溫表、橡膠和塑料制品。作用15~30分鐘后,用無菌水沖洗擦干后使用,對金屬器械浸泡時最好加0.5%亞硝酸鈉防銹,要完全殺滅芽胞應浸泡4~10小時。

4.14.8.2擦拭消毒:用2%戊二醛溶液擦拭門、窗、桌椅、床、墻或地面等,對一般細菌繁殖體作用30分鐘,對肝炎病毒1~2小時,對細菌芽胞需2~3小時。

4.14.8.3噴霧或熏蒸消毒: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密閉容器內(nèi),用2%戊二醛噴霧或加熱蒸發(fā),于30℃,相對濕度80%以下,3~6ml/m3,作用1小時可達消毒目的。

4.14.9注意事項

4.14.9.1戊二醛對皮膚粘膜有刺激作用,特別接觸濃溶液時應戴橡皮手套,防止濺入眼內(nèi)及吸入,萬一接觸眼睛或皮膚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

4.14.9.2浸泡手術(shù)刀等碳鋼器材用中性強化戊二醛時,必須先加緩沖劑再加亞硝酸鈉防銹。

4.14.9.3乳膠及聚氯乙烯等制品用戊二醛浸泡消毒后用水沖洗10分鐘或在水中浸泡2小時后才能使用。

4.14.10有效含量測定:精確量取戊二醛1ml,置三角燒瓶中,加入0.25M亞硫酸氫鈉溶液20ml,放置5分鐘后,用滴定管滴加0.1M碘溶液,觀察無色溶液轉(zhuǎn)為黃色,又由黃色變?yōu)闊o色,并繼續(xù)滴至再次出現(xiàn)黃色,并保持3分鐘以上,記錄消耗的碘溶液的ml數(shù)。同時用蒸餾水代替樣品作空白對照,按以下公式計算戊二醛含量:

式中:

M=碘液的摩爾濃度

V2=空白消耗碘液的ml數(shù)

V1=樣品消耗碘液的ml數(shù)

100.12=戊二醛分子量

S=樣品ml數(shù)

4.15環(huán)氧乙烷

環(huán)氧乙烷又名氧化乙烯、氧丙環(huán),分子式C2H4O,分子量44.05,含量:純品含96%以上。防燃防爆制劑,環(huán)氟合劑含環(huán)氧乙烷11~12%(W/W),環(huán)碳合劑含環(huán)氧乙烷10%(W/W)。

4.15.1理化性狀:液體無色透明,具乙醚氣味。4℃時比重為0.89,沸點為10.8℃,60℃時蒸氣壓為5kg/cm2。能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可溶解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氣體,氣體對空氣比重為1.49(40℃),閃點<0℃。易燃易爆,空氣中濃度達3%以上即有爆炸危險。可穿透玻璃紙、馬糞紙、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

4.15.2殺菌作用:可殺滅各種微生物,屬高效滅菌劑。也可破壞肉毒毒素。

4.15.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15.3.1溫度:溫度升高可加強殺菌作用,濃度為440mg/L,溫度低于40.6℃時,每相差10℃,殺菌作用相差3.2倍,溫度高于40.6℃時則無明顯差別。

4.15.3.2濃度:濃度增高,殺菌時間可縮短。在5~37℃時,濃度加倍,殺菌時間可減半。

4.15.3.3相對濕度:對熏蒸消毒效果影響很大。小型容器內(nèi)以30~35%為宜,容積超過0.15m3時以60~80%為宜,濕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滅菌。

4.15.3.4物品性質(zhì):紙、布等有孔材料消毒效果好,玻璃、金屬等無孔材料消毒效果較差。塑料、橡膠、水液等可吸收大量環(huán)氧乙烷降低作用濃度,使殺菌作用減弱,鹽類晶體可保護其中的微生物不被環(huán)氧乙烷所作用。

4.15.3.5有機物:有機物可降低殺菌作用。

4.15.4穩(wěn)定性:裝于特制安瓿或耐壓金屬或塑料罐中,放陰涼處保存較穩(wěn)定,若封裝不嚴密則易散失。

4.15.5對物品的損壞:對賽璐珞有損壞,對金屬、棉、毛、橡膠等制品均無損害。

4.15.6毒性:環(huán)氧乙烷液體接觸皮膚可引起刺痛、冷感、紅腫、水皰及血皰甚至燒傷,以40~60%溶液對皮膚損害最重。吸入過量環(huán)氧乙烷氣體可引起頭暈、頭痛、惡心和嘔吐,嚴重者可引起肺水腫。工作環(huán)境中環(huán)氧乙烷容許濃度為2mg/m3。

4.15.7使用范圍:可用于各種物品的熏蒸消毒或滅菌。尤其多用于一次性使用醫(yī)療用品的滅菌與皮毛工業(yè)的消毒,也可用于醫(yī)院對忌熱忌濕物品的滅菌與衛(wèi)生防疫消毒,但不宜用于食品或飲料的消毒,不適用于房間的消毒。

4.15.8使用方法

4.15.8.1液體浸泡消毒:在冰浴中進行,對培養(yǎng)基、移植的活組織及其他生物制品,用1~2%環(huán)氧乙烷液體浸泡數(shù)小時后,取出放室溫或溫水浴中驅(qū)除殘留的環(huán)氧乙烷后即可使用。

4.15.8.2氣體熏蒸消毒

4.15.8.2(1)氣體產(chǎn)生:①用量少時可在室溫下自然蒸發(fā);②大型消毒用藥量大時,可加溫促其蒸發(fā),但不得用明火,只能用熱水浴,溫度不宜超過60℃。③防燃防爆合劑:環(huán)氧乙烷和惰性氣體可按比例分別通入滅菌容器內(nèi),也可混合裝于鋼瓶內(nèi)。使用時一起通入滅菌容器中,以前法較好。

4.15.8.2(2)熏蒸消毒方法

①塑料袋消毒法:適于中小型物品如醫(yī)療用具、手術(shù)包、敷料、衣被、書籍、人民幣、實驗器材等。塑料袋可用0.23~0.5mm厚的聚氯乙烯薄膜,袋口用夾子密封,也可用繩子扎緊,以不漏氣為原則。用藥量為1500mg/L,消毒16~24小時。

②丁基橡膠袋消毒法:消毒袋用丁基橡膠布制成,可承受壓力3kg/cm2,袋上有專門通氣小管。加藥時,先用尼龍繩扎緊袋口,后將袋內(nèi)多余空氣從小管擠出,再將小管與環(huán)氧乙烷瓶出氣口相接,緩慢打開環(huán)氧乙烷開關(guān)。冬天用60℃水浴使其氣化,待袋內(nèi)鼓足氣體,停止加藥,堵塞通氣管,隔10分鐘,袋內(nèi)藥物被吸收部分后,再如前法加藥一次,兩次加藥總量為2500mg/L,在室溫(>20℃)下,消毒2~4小時即達到滅菌。

③消毒柜消毒法:消毒柜可自動調(diào)節(jié)溫度、相對濕度和自控投藥量,多用于醫(yī)院、工廠、教學和科研單位常規(guī)消毒,投藥量為1200mg/L,于54±2℃和相對濕度為60±10%下作用2.5小時,800mg/L作用4小時。

4.15.3.2(3)藥物的驅(qū)散:消毒后的物品必須將吸附的環(huán)氧乙烷驅(qū)散后才能使用,吸附藥物較少的物品在室溫下放置1小時即可;吸附藥物較多的物品如橡膠、塑料制品需2小時以上,聚氯乙烯體外循環(huán)袋則需15~30天。為加速環(huán)氧乙烷的驅(qū)散,可用溫水浴,或在特制的裝置中,用過濾無菌熱空氣(50~60℃)吹散,可縮至8~12小時。

4.15.9注意事項4.15.9.1應經(jīng)常檢查環(huán)氧乙烷消毒袋(器)有無漏氣,如漏氣應修補或更換。環(huán)氧乙烷漏出檢查法:將飽和硫代硫酸鈉溶液加適量酚酞溶液,溶液若呈粉紅色,則用鹽酸使其成無色透明液體,用濾紙片浸以此液貼于可疑漏氣處,濾紙片變?yōu)榧t色則表明有環(huán)氧乙烷漏出。

4.15.9.2消毒時,應注意環(huán)境溫度和相對濕度,使勿超出要求范圍,擬消毒物品的溫度若超出消毒環(huán)境的溫度時,應將其放在消毒場所數(shù)小時,使與環(huán)境溫度接近后,才進行消毒。

4.15.9.3應盡量使環(huán)氧乙烷易于接觸被消毒物的表面,注射器應將芯子抽出,用塑料薄膜包裝的物品應滅菌后再密封,干固于表面的有機物和鹽類結(jié)晶應略加潤濕或清除后再進行消毒。

4.15.9.4環(huán)氧乙烷水解后可產(chǎn)生有毒的乙二醇,故不宜用于食品消毒。

4.15.9.5消毒室或消毒場所應保持良好通風,以便減少空氣中的環(huán)氧乙烷。

4.15.9.6環(huán)氧乙烷液體不可滴落于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袋上,以免溶解;賽璐珞不可用環(huán)氧乙烷消毒,以免損壞。

4.15.9.7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安全守則。

4.15.9.7(1)環(huán)氧乙烷貯存時,瓶口必須關(guān)嚴,貯存場所應通風、防曬、溫度低于40℃;不能有火源或轉(zhuǎn)動的馬達。小型鋁罐和安瓿裝有環(huán)氧乙烷不得存放于電冰箱內(nèi),搬運時應輕拿輕放。

4.15.9.7(2)消毒現(xiàn)場(大量使用時應在30~50m內(nèi))不得有明火作業(yè)、變電設(shè)備、轉(zhuǎn)動的馬達及其他可產(chǎn)生火星的設(shè)備和操作。

4.15.9.7(3)投藥時,應緩慢打開鋼瓶閥門,勿使藥液噴出。鋼瓶的出口不可朝向人的臉部,若皮膚粘膜或眼睛不慎沾上環(huán)氧乙烷液體,應立即用水沖洗,防止燒傷。

4.15.9.7(4)在消毒袋外打開安瓿時,事先應將安瓿放在冰浴中10~20分鐘,打開時安瓿頸不得朝向人臉。

4.15.9.7(5)大規(guī)模消毒只能在室外或防爆建筑中進行。現(xiàn)場除防爆燈外,禁用其他電氣設(shè)備,并設(shè)消防器材,以防萬一。

4.15.9.7(6)加熱蒸發(fā)環(huán)氧乙烷時,應先打開閥門,加熱不宜太猛,給藥完畢,在關(guān)閉閥門前,應先將熱水放掉或移走。

4.15.9.7(7)消毒過程中嚴禁穿著有釘?shù)男M入現(xiàn)場,以防摩擦產(chǎn)生火花而引起爆炸事故。經(jīng)常檢測是否漏氣,發(fā)現(xiàn)漏氣立即修補。

4.15.9.7(8)消毒完后,必須先打開門窗再開容器,室內(nèi)環(huán)氧乙烷氣味很濃時,不可打開電燈照明(防爆燈除外)。

4.15.9.7(9)橡膠、塑料、有機玻璃等用品或醫(yī)療器械,消毒后必須通風散氣后才可使用。

4.15.9.7(10)工作人員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應立即離開現(xiàn)場至通風良好處休息,重者應立即送醫(yī)院治療。

4.15.10有效含量測定

4.15.10.1化學滴定法

(1)試劑:①0.1000mol/L鹽酸-氯化鎂溶液:取MgCl2·6H2O120克,加0.2000mol/LHCl稀釋至100ml;②0.1000mol/L氫氧化鈉標準溶液:③0.5%甲基橙溶液。

(2)操作步驟:①取0.1000mol/LHC1-MgC12溶液20ml于40m1稱量瓶內(nèi),加塞后稱重。②于冰瓶中取出環(huán)氧乙烷樣品,用毛細滴管吸取3~4滴樣品盡快放入稱量瓶中,重新塞好充分搖勻,準確稱重。③加甲基橙溶液1滴作指示劑。④以0.1000mol/L氫氧化鈉溶液滴定使紅色變成黃色,記下氫氧化鈉的用量。⑤同時作空白試驗,即以蒸餾水代替環(huán)氧乙烷樣品重復上述步驟。⑥計算環(huán)氧乙烷含量。環(huán)氧乙烷含量(%)(W/W)=〔M(V1-V2)·0.044/W〕100%

式中:V1及V2為樣品及對照消耗的0.1000mol/L氫氧化鈉溶液的毫升數(shù);M為氫氧化鈉溶液的克分子濃度;0.044為每m11mol/L氫氧化鈉溶液相當于環(huán)氧乙烷的克數(shù):W=環(huán)氧乙烷樣品重量(克)。

4.15.10.2消毒物品中環(huán)氧乙烷殘留量檢測法

(1)環(huán)氧乙烷的萃取(頂端空間法):將被檢樣品2g截成碎塊,放入萃取容器中,加萃取劑——水10ml,頂端空間40ml,容器內(nèi)壓力為常壓,平衡時間20min,加熱溫度60℃。

(2)標準溶液的制備,取環(huán)氧乙烷標準品2μl,放入2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

(3)儀器操作條件

儀器,氣相色譜儀,氫焰檢測器。

操作條件:15%丁二酸乙二醇聚酯,ChromosorbW.HP60~80目:柱長2m,φ3mm;柱溫53℃;檢測140℃;氣化80℃;氣流量:N16ml/min;H42ml/min;空氣225ml/min;柱前壓108kPa。進氣量:進氣樣1m1(六通閥進樣)。

(4)檢測方法

①標準曲線法:用環(huán)氧乙烷標準溶液配制系列濃度,8.45~0.50ppm的6個標準溶液,按上述萃取法處理,進行色譜分析,繪制標準曲線(X:環(huán)氧乙烷濃度,Y:峰高)。將待測樣品萃取后,進行色譜分析,由標準曲線查得相應濃度。

②外標法:取標準溶液10ml,按上述萃取法處理后作為外標物。

計算公式:EOG含量(ppm)=(h1CsVsK)/(hsW)

式中:h1為樣品峰高(mm);hs為標樣峰高(mm):Cs為環(huán)氧乙烷標準濃度(μg/ml);Vs為標樣取用體積(ml);K為衰減值;W為樣品取樣量(g)。

在上述條件下環(huán)氧乙烷保留時間為1min20s。

4.15.11消毒效果監(jiān)測及評價:環(huán)氧乙烷消毒效果應定期進行監(jiān)測和評價。

4.15.11.1化學指示卡法:用于滅菌器和滅菌工藝測試。測試時將化學指示卡放在被測試物中,可了解環(huán)氧乙烷在滅菌過程中穿透情況及其分布均勻性,根據(jù)環(huán)氧乙烷與鎂鹽作用生成堿性的氫氧化鎂使指示卡變色,從而推測環(huán)氧乙烷接觸物品的劑量和是否達到無菌要求。

4.15.11.2生物指示劑法:用于測定滅菌效果。指示菌為枯草桿菌黑色變種(ATCC9372)芽胞,每菌片染菌量為5×105~5×106個,在54±2℃與相對濕度為60±10%的條件下,用600±30mg/L環(huán)氧乙烷作用,其D值應為2.6~5.8分鐘,存活時間≥7.8分鐘,死亡時間≤58分鐘。檢測時將此生物指示片放擬被滅菌物中,經(jīng)環(huán)氧乙烷滅菌后,取出此指示菌菌片放營養(yǎng)肉湯管中培養(yǎng),無菌生長說明達到滅菌目的。

4.16乙醇

乙醇又名酒精,分子式C2H6O,分子量46.07,含量:本品按比重計算,含C2H6O不得少于95.0%(V/V)。

4.16.1理化性狀:本品為無色透明液體,微有特臭(酒氣),味灼烈,易揮發(fā),易燃燒,燃燒時顯淡藍色火焰;熱至約78℃即沸騰;閃點為9~11℃。本品與水、甘油、氯仿或乙醚能任意混合。

4.16.2殺菌作用:65~80%乙醇作用1~5分鐘可殺滅一般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真菌孢子、親脂病毒。70%乙醇不到一分鐘能殺滅化膿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傷寒桿菌。由于乙醇的滲透作用,某些殺菌劑溶于乙醇中有增強殺菌的作用,但不能殺滅細菌芽胞。

4.16.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16.3.1濃度:乙醇殺菌需要一定量的水分,需稀釋到一定程度,才能獲得較高水平的殺菌效果,常用濃度為65~75%(V/V),濃度過高或過低均會降低殺菌作用。

4.16.3.2有機物乙醇遇蛋白質(zhì)使之變性、凝固,形成保護層而影響殺菌作用,故不宜用其消毒被血、膿、糞便污染的表面。

4.16.3.3溫度:溫度升高,殺菌力隨之加強。但溫度的影響不如對酚類、醛類明顯。

4.16.4毒性:用于消毒情況下對人無毒。個別人對乙醇過敏,接觸后可引起皮疹、紅斑。空氣中最高容許濃度為1500mg/m3。

4.16.5對物品的損壞:乙醇對一般物品無特殊損害作用,但可溶解醇溶性涂料。

4.16.6使用范圍

4.16.6.1用于皮膚消毒,多用75%乙醇棉球擦拭,或外科洗手時用70%乙醇浸泡。

4.16.6.2用于醫(yī)療器械消毒,可用70~80%乙醇浸泡,但僅用于一般不進入無菌組織的醫(yī)療器械,不可用于手術(shù)器械滅菌。

4.16.6.3體溫表消毒,用75%乙醇浸泡10分鐘以上。

4.16.7使用方法

4.16.7.1用75~80%乙醇溶液作浸泡、涂擦消毒時,作用時間為5~60分鐘。濃度若大于80%時,作用反而降低。因高濃度乙醇使接觸部位的表面蛋白迅速凝固,形成保護膜,阻礙了乙醇繼續(xù)滲透到深層發(fā)揮殺菌作用。

4.16.7.2消毒肺結(jié)核患者的痰液時,可將1體積的痰液和2體積的95%乙醇混勻作用30~60分鐘。對于干燥的痰膜,需用70%乙醇作用30分鐘以上,濃度若高于80%,殺菌效果反而降低。

4.16.7.3乙醇可作為溶劑以加強碘、洗必泰等消毒劑的作用。

4.16.8有效含量測定:用酒精比重計檢測酒精樣品的比重,再換算為有效含量。

4.16.9注意事項

4.16.9.1乙醇殺菌需一定水分,要稀釋到一定程度才能充分發(fā)揮殺菌作用。一般使用濃度不宜超過80%,浸泡的物品勿帶過多的水分,否則,因藥液稀釋而降低消毒效果。

4.16.9.2乙醇遇蛋白質(zhì)可使蛋白凝固,形成保護層而影響殺菌作用。因此,物品消毒前應盡量將表面沾附的有機物消除干凈。

4.16.9.3應置有蓋容器內(nèi)保存,并及時更換,以免有效成分揮發(fā)而影響消毒效果。

4.16.9.4涂有醇溶性涂料的物品表面,不宜使用乙醇處理,以免溶解涂料。

4.17煤酚皂溶液

煤酚皂溶液又名來蘇爾,本品主要成分為甲酚。甲酚分子式C7H8O,分子量108.14,含量:煤酚皂溶液含甲酚應為48~52%(V/V)。其配方為:甲酚500ml,植物油173g,氫氧化鈉27g,蒸餾水加至1000ml。

4.17.1理化性狀:本品為黃棕色至紅棕色的粘稠液體;帶甲酚臭氣。能與乙醇混合成澄清液體。

4.17.2殺菌作用:2~5%濃度的本品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可破壞肉毒毒素。對結(jié)核桿菌及真菌有一定殺滅作用,能殺滅親脂性病毒,不能殺滅親水病毒,不能殺滅細菌芽胞。

4.17.3影響殺菌作用的因素

4.17.3.1用硬水配制本品可使肥皂沉淀,降低殺菌作用。

4.17.3.2有機物也能降低其殺菌作用,但比其他高沸點煤焦油消毒劑影響較小,血清對其影響小于酵母。

4.17.4毒性毒性與石炭酸相似。本品對皮膚粘膜有腐蝕性及刺激性,可引起刺麻感。高濃度可使皮膚發(fā)白或產(chǎn)生紅斑,甚至可引起皮炎;部分人對其特殊臭味較敏感;作業(yè)現(xiàn)場空氣中容許的閾值為22mg/m3。

4.17.5對物品的損壞:本品可使織物變黃,橡膠物品變脆,油漆可剝蝕。

4.17.6穩(wěn)定性:本品遇光或在空氣中色漸變深,應避光和密閉保存。

4.17.7使用范圍:用于消毒手、環(huán)境及處理排泄物。

4.17.8使用方法:對污染的物體表面,如家俱、地板、器械表面可用1~5%溶液作擦拭消毒。對實驗室器皿可浸泡消毒:用1~5%水溶液浸泡30~60分鐘。對結(jié)核桿菌污染的物品應使用5%水溶液浸泡1~2小時:對排泄物消毒用5~10%的溶液。

4.17.9注意事項

4.17.9.1不宜用硬水配制本品,因硬水可使其中肥皂沉淀,降低殺菌作用。

4.17.9.2本品毒性大,氣味易滯留,勿用于食品或食具的消毒。

4.17.9.3本品屬天然酚類,天然酚類已公認對人體具有毒性,且不易裂解,故在水和其他環(huán)境中也是有害的,目前已較少用作常規(guī)消毒,并逐漸被其他消毒劑所代替。

4.17.10有效含量測定:取碳酸氫鈉1.5g,置250ml干燥蒸餾瓶中,精確加入已調(diào)節(jié)至25℃的本品25ml,再加入精制煤油80ml,搖勻,置沙浴上,附空氣冷凝管,緩緩蒸餾;餾出液導入分液漏斗中,待餾出液顯深黃色,停止蒸餾;將餾出液下部的水層棄去,煤油層中加25%硫酸溶液5ml,振搖,靜置2小時,棄去酸層;煤油層中精確加入25℃20%氫氧化鈉溶液20ml振搖5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