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碩士政治理論課全講課件_第1頁
2018秋碩士政治理論課全講課件_第2頁
2018秋碩士政治理論課全講課件_第3頁
2018秋碩士政治理論課全講課件_第4頁
2018秋碩士政治理論課全講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秋碩士政治理論課第一講理性、信仰與社會發(fā)展提綱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理性與信仰(一)、古希臘及之前的理性與信仰1、蒙昧時代信仰一枝獨大。2、古希臘自然哲學來源于信仰啟示3、蘇格拉底把哲學轉(zhuǎn)向研究人自身。4、泛希臘時期哲學宗教化與宗教信仰哲學化(二)中世紀:基督信仰時代(三)近代前期西歐粗放型工業(yè)文明時代的理性與信仰(四)、19世紀下半葉以來理性與信仰的新變化小結(jié)二、對我國文化建設的啟示

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理性與信仰

相關概念:什么叫理性?什么叫信仰?赫拉克利特認為,理性就是“邏各斯

(logos)”,它主宰支配著整個世界,人們不能憑感官而要靠思維才能認識和把握它。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人的靈魂中有理性和非理性(情感、欲望)兩部分,理性思維的規(guī)則是人類獲得對客觀世界的真知,即知事物之所以然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笛卡爾的唯理論中,理性認知方法,即演繹法是獲得可靠知識的方法。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理性與信仰

綜上所述,理性是在概念基礎上所進行的判斷和邏輯推理的思維形式,是一種邏輯地認知世界、把握事物和深入進行獨立探究并進行設疑、判斷和選擇的辯證思維能力,是思維著的主體觀念掌握對象世界的高級方式。它講究反思、懷疑、開放。理性的高級范例:哲學與科學。

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理性與信仰

什么叫信仰?指的是人們對某種思想、理論、學說無比信服和尊崇,乃至于以之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動指南。信仰講究確信、不懷疑地服從,以啟示與頓悟作為認識事物的方法。信仰作為人類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現(xiàn)象,同時也是人類最高的意識活動和意識形式,是統(tǒng)攝、指導其他意識活動、意識形式的精神領袖。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理性與信仰

一個人有了信仰,內(nèi)心會有一個對照的力量,并且他也必須對這個力量負責,因而顯得比較內(nèi)省和內(nèi)斂,信仰往往展現(xiàn)為人內(nèi)在的對自我要求的定力,信仰要求信徒反省思考自己的過錯,認真懺悔,然后重新做人。信仰的高級形式:宗教。

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理性與信仰

(一)、古希臘及之前的理性與信仰1、蒙昧時代信仰一枝獨大。蒙昧時代人類的理性尚處于潛在狀態(tài),人們只通過口口相傳的神話去理解世界。當人類面對一個客觀現(xiàn)象而無能力理解卻又一定要理解時,神話就出現(xiàn)了,神話的作用在于消除人們的恐懼,使人們能安心生存下來。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遠古時代的人們認為,宇宙中所發(fā)生的事情是善惡兩種力量作用的結(jié)果,或者是由那些看不見的力量如神所控制,對這種力量進行某種儀式操作,就能夠控制自然和社會。這是人類主體性意識萌生的標志。蒙昧時代信仰表現(xiàn)為多神崇拜和能力崇拜.早期信仰的一大特點是宗教和道德分立。神與道德無關,神性亦非必善。各個神明的意旨和行為,和人類的行為一樣,善惡相間,是非難辨。神也犯罪做惡,也可行善施惠。宗教禮儀也不必是至善道德性的,如禮拜宙斯,并沒有什么必守的約章,也不必做什么善事,更無需避行什么惡事。個人的信仰只是個人的事,與社會群體公認的價值無關。這與原始社會人們散漫,社會關系簡單相適應。人信仰眾神只是因為神的本領比人高。人遵循的是“能夠=必須=必然”的公式。這種公式引致的結(jié)果是能力、權力和暴力決定一切。這是《荷馬史詩》(公元前12世紀)時代的特征。2、古希臘自然哲學來源于信仰啟示(1)古希臘自然哲學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奴隸社會、自由民主政治和求真的好奇心。(2)代表人物及思想泰勒斯:萬物來源于水。為什么要確定水而非其他?原來,荷馬史詩時代流傳下來一種宗教觀念:奧克安培(海洋之神)與德蒂絲(海洋女神)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始祖。神靈們對著發(fā)誓的見證物也是水。泰勒斯用自然界的存在物——水,從整體上解釋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與變化,突破了神話或原始宗教“擬人化”的世界觀,從認識上把自然與人分開,使自然成為一種與人無關的考察對象,從而確立了認識上或研究上的客觀性原則,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大飛躍。2、古希臘自然哲學來源于信仰啟示畢達哥拉斯學派:借助宗教發(fā)展理性的典范。數(shù)理信仰:世界遵循數(shù)理規(guī)則,人通過把握數(shù)理規(guī)則可以與宇宙同在。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是和諧的,和諧的世界一定是簡潔的。來源:巴比倫數(shù)學,有賦予數(shù)以神秘色彩的傳統(tǒng)。意義:人的自信心增強,數(shù)理科學得以確立。畢達哥拉斯用宗教純化理性追求畢氏主張物質(zhì)現(xiàn)象都由數(shù)目形成,例如音樂的七音,是由七個數(shù)字而成,相調(diào)相輔。宇宙乃音韻波動之形體,人可吸取宇宙的音波,以達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的修養(yǎng)就在靜觀吸吮宇宙的音波。真善美就是宇宙的最高音波。唯有純潔的心靈,才能靜觀宇宙,上達天韻。因而必須純化弟子的精神,于是制定嚴格的管理規(guī)則。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局限

畢達哥拉斯學派數(shù)理信仰的特點:濃厚的神秘色彩中建構(gòu)了為真理而真理的科學精神,但其缺陷也是明顯的。希帕索斯之死是該學派極限性的標志。3、蘇格拉底把哲學轉(zhuǎn)向研究人自身:認識你自己。

自然哲學從泰勒斯(前六世紀)到阿拉克薩戈拉(前五世紀)達到極盛,這時,關于世界本原的研究進入困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眾說紛紜一籌莫展,這令蘇格拉底失望。他認為,萬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物不是他所能把握的,不如轉(zhuǎn)而研究人自身。名言:“知識即美德,無知即罪惡?!薄拔唇?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碧K格拉底創(chuàng)立了反思、定義等理性認知方式,也對神性定了新規(guī)------善是神的本性蘇格拉底之前,神有善神與惡神之分,蘇格拉底之后,神被賦予善的本性,去惡神,留善神。而善的追求更多的體現(xiàn)在集體生活的公益上,他一方面要照顧公益,一方面要持有個性,當兩者不能兼有時,唯有舍生取義。所以他的死比泰山還重。(為什么?)柏拉圖的二元論哲學對信仰的促進柏拉圖的學說針對當時紙醉金迷、生活靡爛的現(xiàn)實,主張物質(zhì)為惡,精神為善。一切罪惡來自肉體肉欲,一切美善則來自精神意志。幸福在于克制肉欲發(fā)揚精神,德行在乎明心見性而止于至善。這為以后的禁欲主義提供理論資源。他推崇數(shù)學在認知中的作用。與畢達哥拉斯一脈相承。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哲學對宗教信仰的促進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醫(yī)生,他自小受父親影響,對生物學特別關注,他的哲學很受生物學的影響。主張萬物由質(zhì)料和形式組成,認為自然物按本身的性質(zhì)而行動,所有的自然現(xiàn)象都是作用過程或過程的表現(xiàn)。任何過程都有目的:“天地生草,乃為畜牲預備食物,生畜牲,乃為人預備食物或器具”-----《政治學》這種目的論為上帝創(chuàng)世說提供理論資源。在理性認知方面,三段論邏輯推理是他的貢獻。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4、泛希臘時期哲學宗教化與宗教信仰哲學化

歷史背景:雅典與斯巴達戰(zhàn)爭之后,人心厭戰(zhàn),企望秩序和和平。斯巴達的文化經(jīng)濟無法建造較高的文化,北方的馬其頓人崛起,青年亞歷山大帝以武力創(chuàng)建了空前的大帝國。整個的東方,由埃及到印度,都納入他的版圖。他的大帝國給未來的世界文化撒下了新生的種籽。他的政策是普及希臘文化,把希臘的文化思想、語言宗教,灌注于各個占領民族。他在埃及地中海濱建立亞歷山大城,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有三百多萬居民。市內(nèi)有世界最大的圖書館,藏有近百萬手抄本。在帝國境內(nèi)的民族,尤其上層社會都懂得希臘文,講希臘話。4、泛希臘時期哲學宗教化與宗教信仰哲學化這一時期推行的是天下一家,萬民一主的大同觀念。亞歷山大帝雄才大略,身先士卒,著波斯服,獎勵異族婚姻,親自主持部將八十名、士卒一萬人與波斯女人的集團婚禮。他委派波斯人擔任重要軍政角色,鄭重宣布精神大同、天下一家的觀念。去世前一年,舉行亞歐二洲的婚禮,這個象征性的典禮,寓有深刻的意義。希臘哲學把許多初民式的神話變成有意義的哲理,也把初民式的粗野禮儀改為有深義的象征。(亞非神秘教的祭祀牲畜,奉祭之后,信眾紛紛爭撕祭牲,血肉淋漓。信眾吃肉飲血,狂奔亂舞,跡近淫穢。)希臘哲學將這些粗陋的習慣改為文明有禮的圣餐,用寓意來解釋行為的內(nèi)在意義,故卑陋的風俗變成可敬的禮儀。(二)、中世紀:基督信仰時代。

羅馬帝國的橫暴專制開了基督教的門路。

-----黑格爾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帝國分崩離析,此后兩百年,希臘處于戰(zhàn)爭和動亂之中,希臘歸入羅馬帝國的版圖,希臘人不再是享有政治自由權利的公民,而是外族統(tǒng)治的順民,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變成了對個人安危的擔憂,追求真理的激情變成了對幸運女神降臨的祈望,人們生活在恐懼不安和捉摸不定的環(huán)境中,只能在宗教中尋求精神安慰。(二)、中世紀:基督信仰時代正如黑格爾在《歷史哲學》所說的,古羅馬的開國者(綸繆拉斯和利瑪)是從小就離家的盜匪,最早的羅馬人不是通過自由戀愛求婚成家的,而是通過武力奪取婦人。正因此,古羅馬人沒有天然道德的感覺,而是自私為己(即使對家庭)嚴酷無情。羅馬人財富不是來自勤勞積蓄而是來自劫掠。可見,文雅和修養(yǎng)不合羅馬人的本性,他們崇尚武力征奪,重秩序,輕理性思辨。在征服東方世界過程中東西文化碰撞交融需要一種統(tǒng)一的文化。這個時期信仰至上。信仰主義是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形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神學是至高無上的學問,理性、哲學和科學匍匐在宗教和神學的腳下,扮演了為其服務的工具角色。(二)、中世紀:基督信仰時代耶穌基督為何值得崇拜?基督教為什么能超越猶太教而成為普世宗教?因為耶穌舍生為仁,是善的化身。耶穌對族群宗教的超越:主張和平,避免以牙還牙的流血事件。主張不要刻板遵守教義,特殊情況下,安息日一樣可以做事。主張信仰面前人人平等,女人與男人一樣可以祈禱,猶太民族并沒有天生的優(yōu)選權。把關注點放在貧、病、罪犯和遭受厄運的人身上而不是放在守猶太律法者身上。基督教的重要作用是教化(教父哲學)奧古斯?。?54-430年):(著有《懺悔錄》從放蕩不羈至從良,乃受母親的母愛感化及高尚圣潔人物的感染而致。)他用柏拉圖哲學解釋上帝創(chuàng)世說。奧古斯丁認為只有善才是本質(zhì)和實體,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惡只不過是“善的缺乏”或“本體的缺乏”。上帝作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沒有在世間和人身上創(chuàng)造罪惡。罪惡的原因在于人濫用了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離了善之本體(上帝)。早期基督圣徒的奉獻精神本尼迪克(480-550)(也譯本篤)生于意大利貴族家庭,痛感羅馬人的生活荒淫無度,18歲出家隱修,創(chuàng)建“本篤會”,入會修士一經(jīng)發(fā)“三絕誓言”,就終身不能反悔:發(fā)誓放棄一切私人財富,過獨身生活,服從教會。本尼迪克派教徒通過這三樣行為,抵抗著世上最大的三樣誘惑:金錢,性,以及野心。

該會會士在混亂破敗的年代中一方面努力修行,抄寫古典文獻;一方面勞動,墾荒,默默奉獻,為恢復文明作出重要貢獻。托馬斯·阿奎那(

1225年-1274)利用亞里士多德哲學對上帝存在的證明(經(jīng)院哲學)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關于形式和質(zhì)料的學說,主張世界是上帝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斷言世界的創(chuàng)造是有時間開端的,同時,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個等級制的宇宙;最低層是大地及由水土火氣四種元素構(gòu)成的一切物質(zhì),之上是植物、動物和人,再上是天體,再之上就是整個世界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三位一體的上帝;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基督教把上帝規(guī)定為萬能的主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上帝來安排,萬事萬物之間存在一種有條不紊的秩序。凡事沒有出于偶然的,都有神的旨意和計劃。因此人要想方設法尋求、明白神的旨意,然后按著神的旨意而行。特點:強調(diào)必然性,否定偶然和變化,從而容易導致宿命論,壓抑人的靈動性。強調(diào)世界的井然有序,給人以信心和鼓舞,為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提供精神支柱。

強調(diào)勞動神圣,超越古希臘神精神文化。基督信仰時代科學哲學為何得不到發(fā)展?基督信仰的出現(xiàn)是社會整合的需要?!皬娜鮿萑后w的信仰到成為上層社會推崇的宗教,它有一個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這一過程恰是基督教排斥異己的過程?!?-----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xiàn)代科學為何出現(xiàn)在西方?》希帕蒂婭之死就很說明問題。但是,理性得不到發(fā)展重要原因是人們關心靈魂救贖勝于一切,關注天國勝于關注現(xiàn)實。希帕蒂婭之死既是科學與宗教矛盾激化的犧牲品,實質(zhì)上也是西里爾(宗教)--奧化茨(主政官)矛盾沖突的犧牲品。希帕蒂婭(370—415)死亡之謎中世紀后期僧侶羅吉爾·培根(1214-1293

)倡導認知世界的新方法:實驗法羅吉爾·培根出生于英格蘭的貴族家庭,1230年進牛津大學,熟悉古典著作,提倡實驗的重要性,斷言只有實驗科學才能解決自然之謎。他預言人類可以造出自動車輛、輪船、潛艇、飛機等,現(xiàn)在這些都一一實現(xiàn)。但他的思想不受教會所容。(曾兩度被關共24年之久)實驗法的提倡是基督教文明重視手工操作的結(jié)果。(三)、近代前期西歐粗放型工業(yè)文明時期的理性與信仰1、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開創(chuàng)了歷史新紀元;2、17世紀理性的崛起;3、18世紀法國戰(zhàn)斗無神論的極端機械論對宗教信仰的排斥;4、18世紀末浪漫主義開啟了理性的批判。1、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開創(chuàng)了歷史新紀元人文主義是對禁欲主義的反叛;標志著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獨身生活、安貧和服從盲目的信條是違反真實的道德的。

-----黑格爾達·芬奇(1452

-

1519)

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fā)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y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后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開辟了道路。思考題:達·芬奇成為全才式人物是因為他智力遠超于群嗎?哥白尼

(1473-1543)

:用舊傳統(tǒng)化解信仰與經(jīng)驗的沖突日心說提出的緣由:第一、教會修訂歷法的需要;第二、哥白尼堅持畢達哥拉斯信仰;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是和諧的,和諧的世界一定是簡潔的。第三、回到古希臘阿里斯塔克宇宙模型。

馬丁·路德(1483~1546)

宗教改革是對教會腐敗的反叛,它為科學家探索自然正名。

在一次旅途中,馬丁·路德遭遇了暴風雪,他禱告神的保佑,在渡過難關后,他信守承諾,毅然決然到修道院當修士。他因反對兜售贖罪券而掀起宗教改革的大旗。為科學家鉆研自然之書提供精神支柱------探索自然并非褻贖上帝,而是頌揚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偉大。宗教改革是時教會為何不得人心?因為有些教會人士虛偽,墜落,敗壞教會名聲?!敖虝环矫嫫矶\慈善和平,另一方面發(fā)動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仇殺和對抗。”“圣徒們祈求圣潔的生活,現(xiàn)實中教皇生活糜爛、墜落?!薄皩μ靽南蛲⒃谄降取⒉酆托帕x等信念上,而現(xiàn)實則骯臟、無序、令人絕望?!?------芒福德《技術與文明》開普勒(1571-1630):用經(jīng)驗修正信仰獲得碩果。天空三大規(guī)律(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的建立過程:開普勒與哥白尼一樣是畢達哥拉斯主義者,認為宇宙是簡潔的和諧的、美的。開普勒用弟谷的材料來計算,選火星的觀測數(shù)據(jù)為計算材料,發(fā)現(xiàn)不論如何計算,火星的軌道都不可能是圓形的,那么是相信老師的材料還是相信古代的理論呢?他選擇相信老師的材料。建立第一定律。放棄圓軌道觀念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的理念影響了他:圓就是和諧,和諧才是宇宙的本質(zhì)。后來通過計算,他發(fā)現(xiàn)第二定律:同樣時間掃過同面積。即圓這種和諧可以用均勻來替代,我們只要維持這種均勻,也是維持了一種和諧。換句話說,希臘人崇尚圓,是因為圓代表一種均勻。所以自己放棄圓這種形式,退回到最核心的均勻概念,并不會走得太遠,而還是在希臘傳統(tǒng)之中。所以他堅定了信心,繼續(xù)尋找軌道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第三定律。伽利略(1564-1642

年)集工匠傳統(tǒng)與學者傳統(tǒng)于一身伽利略既是勤奮的科學家,又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深信科學家的任務是探索自然規(guī)律,而教會的職能是管理人們的靈魂,不應互相侵犯。1633被判終身監(jiān)禁,1992年獲評反。他開創(chuàng)了數(shù)學、實驗與邏輯相結(jié)合的認知方法。集工匠傳統(tǒng)與學者傳統(tǒng)于一身。2、17世紀理性的崛起;1689年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并通過《權力法案》,這表明:在英國,崇尚宗教神學的宗教制度永遠的逝去了。崇尚專制王權的封建王權制度逝去了。

緊接而來的便是追求自由,民主,理性,進步的早期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的到來!

弗郎西斯·培根(1561-1626)

他代表了科學研究的經(jīng)驗主義傳統(tǒng)。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經(jīng)驗主義主張科學研究從觀察開始,知識來源于經(jīng)驗。(適應于科學大廈剛要建立)笛卡爾(1596-1649

年)哲學家、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代表了科學研究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拔宜脊饰以凇?。(人可以憑理性而不必靠信仰上帝而存在。)“給我運動和廣延,我將構(gòu)造出宇宙?!保ɡ硇缘囊估勺源螅├硇灾髁x主張科學研究從問題出發(fā),只有經(jīng)受住邏輯推演的知識才是可靠的。(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笛卡爾,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更顯示這一傳統(tǒng)的重要性)牛頓(1643-1727)建立經(jīng)典力學,助長了理性的自信。

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他站在伽利略和開普勒肩膀上,建立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在理性進步方面,他繼承了古希臘科學探索的公理法,發(fā)明了微積分,使對事物的研究實現(xiàn)了可測量化。3、18世紀法國極端機械論法國啟蒙運動把理性推向了極端,百科全書派的響亮口號是:“把一切都拉到理性的法庭面前來接受審判”。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上地位,對一切傳統(tǒng)的信仰和秩序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卻唯獨忽略了對自身的批判。因為人類生活總充滿不確定性,是理性所無法算計的。機械崇拜時期的資本主義文明科學與技術各自精彩,力學為唯一成熟的學科。技術發(fā)明靠沒有多少科學修養(yǎng)的工匠。工廠追求大馬力的機器,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過度生產(chǎn)。缺失人文關懷的科學技術變成剝削壓迫弱勢群體的工具,技術革新從一開始就是資本家對于工人反抗的回答:“一旦資本召喚科學為它服務,難以控制的勞工就會變得溫馴了?!憋@然,機器體系不是為了節(jié)約勞力,而是為了取消勞力。國家主義興起,為爭奪可供傾銷和剝削的地域而付諸武力。請觀看世界歷史《英國資本主義的起源》。機械崇拜時期的資本主義文明在社會生活方面:資本家淪為資本的奴隸,工人淪為工資的奴隸?!氨┌l(fā)戶為了資本積累放棄美食、放棄為人父母的興趣,放棄健康和大部分正常的娛樂?!庇瞄幐钅芰?、饑餓和剝奪教育機會使工人成為工資的奴隸。礦山和紡織廠缺失基督教文化元素,代之的是酒館?!霸谶@種情形下,不是宗教是窮人的鴉片,而是鴉片是窮人的宗教?!?-----芒福德因缺失勞動保護,職業(yè)病比比皆是,加上生活困苦,工人預期壽命比中產(chǎn)階級少20歲。4、18世紀末浪漫主義開啟了理性的批判18世紀末19世紀初興起的浪漫主義,有一個著名的口號“回到中世紀”。是對極端機械論(拉普拉斯決定論)的巔覆。浪漫主義強調(diào)直覺、想象力、和感覺,是對強調(diào)演繹推理的絕對性的理性主義的反叛。浪漫主義者普遍厭惡資本主義物質(zhì)文明,反感庸俗丑惡的現(xiàn)實。以盧梭為例。盧梭(1712~1778)論《科學與藝術》1750年法國第戎學院設獎金征文:《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盧梭的文章獲得第一名,該文批判奢侈、不必要的裝飾以及沒有實際用途的科學、藝術與文學教育。批判上層社會的虛偽與腐朽。推崇小私有者的民主主義者所理想化了的自由與平等的秩序。

康德(1724-1804)

的三大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求真)《實踐理性批判》(向善)《判斷力批判》(臻美)他主張應劃定理性的范圍,為信仰留地盤。一生推崇牛頓力學,認為基督教是合理的宗教?!叭耍瑢崉t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個目的,并不是只供這個或那個意志利用的工具?!薄坝袃蓸訓|西,我們愈經(jīng)常愈長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黑格爾(1770-1831):絕對理念主宰一切,整體優(yōu)于部分。黑格爾處于一個社會轉(zhuǎn)型狂飆突進的時代,理性節(jié)節(jié)勝利,但法國大革命伴隨而來的大恐怖引起他對自由的任性與整體統(tǒng)一難以協(xié)調(diào)的憂慮,從而提出他的有機整體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主張,全體中的實在性或優(yōu)越性比部分中的要多,而全體越組織化,它的實在性和優(yōu)越性也隨之增大。這證明他喜歡國家而不喜歡無政府的個人集群。黑格爾(1770-1831):絕對理念主宰一切,整體優(yōu)于部分。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xiàn)象都是它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fā)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xiàn)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四)、19世紀下半葉以來的理性與信仰1、19-20世紀的科學主義(信仰科學)與人本主義(信仰人的意志力);2、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3、20世紀以來的理性與信仰新變化;1、19-20世紀的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①實證主義(即科學主義)者主張,科學是唯一的知識、永恒的真理,是裁判全部文化的根據(jù)、標準和尺度.人的科學精神由此背棄人文精神而發(fā)展成為科學主義,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不再感興趣了,人和主觀性被看成是科學研究的最大敵人,科學完全變成了純粹客觀的與人無涉的自然性存在,科學研究變成了完全中立的自明的被給予性,科學似乎自己就可以進行研究,而科學的意義似乎也只在于科學本身。(科學是價值中立的嗎?)②人本主義者主張,在認識世界過程中,人并不只是旁觀者,他按他的本份就是世界秩序的創(chuàng)造者”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叔本華(1788-1860)(德):意志哲學;尼采(1844-1900)(德):超人哲學。弗羅伊德(1856-1939)(奧):精神分析哲學榮格1875-1961)(瑞士):分析心理學,提出集體無意識概念。

①實證主義(哲學科學化)背景:實驗科學走向成熟,進入整理經(jīng)驗材料的階段。實證主義是強調(diào)感覺經(jīng)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產(chǎn)生于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創(chuàng)始人為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將哲學的任務歸結(jié)為現(xiàn)象研究,以現(xiàn)象論觀點為出發(fā)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xiàn)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并力圖將哲學溶解于科學之中。①實證主義(哲學科學化)實證主義的階段性發(fā)展成果:第一代:孔德的實證哲學;以為科學可以統(tǒng)領一切,解決一切問題。(背景:受科學萬能思潮影響)第二代:馬赫主義;強調(diào)人的感性經(jīng)驗,否定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背景:因世紀之交的物理學危機而否認人認識世界的能力,否認自然科學知識的真理性,否認真理的客觀標準,馬赫最早批判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認為運動是相對的。)第三代:邏輯實證主義。(背景:科學知識傳播交流,需要消除歧義)

①實證主義哲學實證主義者認為形而上學思辨是無意義的,如第三代代表人物石里克所言:形而上學家從古希臘就致力于追求超越于現(xiàn)象之上的事物的本質(zhì),并且使他們經(jīng)過純粹思辨而得來的東西成為知識與真理,而這些本質(zhì)或者性質(zhì),是不可能進行認識的,同樣,不可能將這些不能認識的東西化成知識與真理。實證主義提出一種關于知識進步的證實原則,主張一切知識都要經(jīng)受經(jīng)驗事實的檢驗,能夠獲得證實的就是真理。但是,經(jīng)驗事實是可信和客觀的嗎?實證主義的不完善性第一,從上面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到,經(jīng)驗事實有可能是因人而異的,因而并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第二,實證主義哲學家大多數(shù)是從科學轉(zhuǎn)向哲學的,他們與傳統(tǒng)思辨型哲學家有很大不同,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學科功底導致了他們對形而上學問題的誤解。第三,以科學知識為研究對象,導致既脫離科學實踐,也脫離社會實踐。

②非理性主義哲學(哲學文學化)非理性主義在本體論世界觀上否認世界是一個合乎理性的和諧的整體,把世界看作是一個無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誕的世界。它在認識論上片面強調(diào)內(nèi)心體驗、直覺洞察。叔本華最先開始對理性主義的批判,建立了意志主義的思想體系。叔本華(1788-1860)(德)的意志哲學第一、認為意志是世界的本體和萬物的根源,世界是意志的創(chuàng)造品。在叔本華看來,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意志的表現(xiàn)和客體化。意志不僅是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而且是動物、植物,以及無機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意志是一,表象是多,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意志客體化的程度不同。叔本華(1788-1860)(德)的意志哲學意志的客體化有高低級別之分。普遍的原始的自然力是意志在最低級別上的客體化。客體化的程度依植物、動物、人的級別遞長。意志既出現(xiàn)在每一盲目的自然力中,也出現(xiàn)在人的預謀行動中。意志是一種無時間性,無空間性,無因而成的活動,是一種不能遏止的盲目的沖動,是一種無目的、無止境、永不滿足的欲求。意志的基本特點是求生存、求生命。因此,意志就是生命意志。世界的核心也就是這生命意志。叔本華(1788-1860)(德)的意志哲學第二、在認識論上,認為人的認識不過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并為之服務的工具。他將人對表象世界的認識分為兩種:直觀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前者是后者的基礎。理性的功能只是在直觀的基礎上“構(gòu)成概念”。概念是一般,它是直觀的復寫,它的內(nèi)容來自直觀,是對直觀認識共同屬性的概括。名言: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第三、哲學特點:重視人自身的存在,強調(diào)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尼采(1844-1900

)的強力意志和超人哲學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躍,爭斗。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已開始了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盡管物質(zhì)財富日益增多,人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沖動,現(xiàn)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xiàn)代文明的病癥,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而根本原因是理性主義和基督教文化。尼采(1844-1900

)的強力意志和超人哲學他認為,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zhuǎn)化為統(tǒng)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權力意志,擴張自我,成為駕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應當藐視一切傳統(tǒng)道德價值,通過奴役弱者、群氓來實現(xiàn)自我。非理性主義哲學評價非理性主義對拓寬人們思維視野功不可沒。人的精神世界中兩個基本要素:理性與非理性,兩者在人的一切活動中都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理性強調(diào)對普遍性、絕對性和確定性的把握。但現(xiàn)實生活充滿特殊性、相對性和不確定性,單靠理性不能完全把握世界。非理性強調(diào)直覺、頓悟和靈感,恰好是理性的補充。過分強調(diào)其中一個而貶低另一個,總導致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如資本邏輯的冷酷和法西斯的殘暴都備受詬病。2、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首先對資本主義作了尖銳的批判。其次提出他的實踐唯物主義解決方案。①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第一,非正義的剝削。對兒童的剝削、低于基本生活費的工資、不人道的勞動時間以及無產(chǎn)隊級悲慘的生活狀況。第二、因異化、物化、商品拜物教而喪失自由。馬克思對于異化的分析的核心觀點就是指出資本主義其實是某種被去魅化的“宗教”,商品替代了神的位置:“工人們越是在其勞動中疏遠自己,他所創(chuàng)造的疏遠的、客觀的世界就越是強大,而他卻變得貧窮……宗教的情況同樣如此。人安置在上帝那里的東西越多,他自己保留的就越少?!钡谌?、社會生活是“冷冰冰的利已主義的算計”。①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第四、資本主義制度的非理性性質(zhì):生產(chǎn)過剩造成的周期性危機削弱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這揭示了其非理性的一面;第五、現(xiàn)代的野蠻狀態(tài)。資本主義“每個經(jīng)濟上的進步成為某種公共的災禍”而言,它也是某種社會退步的力量;第六、對資本主義的殖民性的/帝國式的擴張的批判第七、馬克思認為,根據(jù)資本的破壞性邏輯,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的損耗和土地的損耗之間是成正比的。指出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不可持續(xù)性。②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方案。“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薄叭说乃季S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②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方案。馬克思主張,人正是在實踐中,去解決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關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人的理性在實踐中不斷得以完善,而在認識與實踐中,人的信仰等非理性因素,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3、20世紀以來的理性與信仰新變化第一,新的科學革命,引致了人對世界的隨機性和不可逆性的認識,從而產(chǎn)生了新的世界觀------系統(tǒng)論世界觀。第二,戰(zhàn)爭與社會動蕩,引發(fā)對科技崇拜的懷疑。第三,社會科學的成熟,使人類加深對社會規(guī)律與人的精神世界的認知。第四,生態(tài)危機的出現(xiàn),引致了生態(tài)中心主義新信仰。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引致新的認知相對論:1999年終,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