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永豐縣聯(lián)考2022年中考四模化學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江西省吉安永豐縣聯(lián)考2022年中考四?;瘜W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江西省吉安永豐縣聯(lián)考2022年中考四?;瘜W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江西省吉安永豐縣聯(lián)考2022年中考四?;瘜W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江西省吉安永豐縣聯(lián)考2022年中考四模化學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中考化學模似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qū)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guī)定答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30分)1.如圖所示是甲、乙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甲粒子是陽離子 B.乙粒子是原子C.兩種粒子屬于同種元素 D.甲粒子的化學性質比乙粒子穩(wěn)定2.下列圖示實驗能達到目的的是A.探究溶劑種類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B(tài).探究鐵生銹的條件與O2、H2O有關C.鑒別NH4Cl溶液和NH4NO3溶液D.比較鐵與鋅的活動性強弱3.下列除雜方法不正確的是物質(括號內為雜質)主要方法AO2(水蒸氣)通過裝有濃硫酸的洗氣瓶BCuO(木炭)在空氣中充分灼燒CNaNO3溶液(NaOH)加入適量的FeCl3溶液,并過濾D除去CaO中的CaCO3高溫加熱到固體質量不變A.A B.B C.C D.D4.空氣成分中,約占體積分數0.03%的氣體是()A.氧氣 B.氮氣 C.稀有氣體 D.二氧化碳5.以下是實驗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氣體的裝置圖,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實驗室用雙氧水制取氧氣,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裝置②B.實驗室收集氧氣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裝置③,氣體從導管b進入C.實驗室干燥氧氣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裝置④,氣體從導管a進入D.實驗室收集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圖⑤臨時存放6.下列物質間的轉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A.Fe→Cu B.KNO3→NaNO3 C.Mg→MgO D.H2SO4→HCl7.實驗室制取氧氣并進行相關性質實驗的裝置或操作如下圖,其正確的是()A.用帶火星的木條驗滿 B.鐵絲在氧氣中燃燒C.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D.該裝置可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8.依據下列20℃時的實驗和數據回答。已知20℃時,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別為36g和88g。序號①②③④⑤固體種類NaClNaClNaNO3NaNO3NaNO3固體的質量/g3060306090水的質量/g100100100100100下列關于①~⑤所得溶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溶質質量: B.溶液質量:C.溶質質量分數: D.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9:109.歸納是學習化學常用的方法。下列歸納全部正確的是()A.操作順序B.生活化學①制取O2停止加熱時,先熄滅酒精燈,后撤導管②配制溶液需經過計算、稱量、溶解(或稀釋)等①碳酸氫鈉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②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裝食品C.解釋說明D.化學鑒別①稀有氣體作保護氣,因為其化學性質穩(wěn)定②一氧化碳用于冶煉金屬,因為其具有還原性①用酚酞溶液鑒別氫氧化鈉是否變質②帶水星的小木條鑒別O2和CO2A.A B.B C.C D.D10.下列實驗方案設計中所用的方法或試劑,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選項實驗目的方法或試劑A鑒別鐵粉和木炭粉硫酸銅溶液B除去生石灰中的石灰石加水C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碳酸鈉粉末D除去CO2氣體中的CO氫氧化鈉溶液A.A B.B C.C D.D11.化學為現代藥物研發(fā)提供了重要實踐。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主角”白血病治療藥物伊馬替尼是化工合成的產物,其化學式為C29H31N70。關于伊馬普尼的說法正確的是A.伊馬普尼是由29個碳原子、31個氫原子、70個氮原子構成B.伊馬普尼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30C.伊馬普尼是有機化合物D.伊馬普尼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大12.下列各組物質的稀溶液,不另用其他試劑就能鑒別出來的是A.Na2CO3、HCl、CaCl2、HNO3B.FeCl3、NaOH、Na2SO4、KClC.K2CO3、KOH、Na2SO4、BaCl2D.KNO3、HCl、NaOH、MgCl213.下列各圖中“●”和“”分別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B. C. D.14.關于分子和原子兩種微粒的敘述正確的是A.物質只能由分子構成 B.相同原子可能構成不同的分子C.分子質量一定大于原子質量 D.化學變化中分子數目一定發(fā)生變化15.品紅是一種常用的染色劑,小雪同學把適量品紅分別加到熱水和冷水中,發(fā)現品紅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擴散的快,從分子角度解釋,主要原因是()A.品紅分子在熱水中的運動速率比在冷水中快B.品紅分子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容易分解C.熱水中水分子間有間隔,冷水中水分子間無間隔D.熱水中品紅分子變大了,冷水中品紅分子變小了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16.水是人類最寶貴的資源,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水。①自來水生產中通常會加入氯氣,其作用是____,加入的氯氣與水發(fā)生反應:Cl2+H2O→HClO+HCl,則生產所得自來水的pH____7(填“>”“=”或“<”);②工業(yè)制氫氣常用電解水法,下圖一為電解水實驗,其反應化學方程式為____,a管連接電源的____極,a管和b管中所得氣體質量比約為____;③水是一種常見溶劑,上圖二為甲、乙兩種固體(不含結晶水)溶于水的溶解度曲線。Ⅰ.圖中P點含義為____;Ⅱ.將t1℃的甲的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寫一種);Ⅲ.t2℃時90克甲的飽和溶液恒溫蒸發(fā)20克水,析出____克固體;Ⅳ.t2℃時,從甲和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析出等質量的固體,蒸發(fā)較多水的是____(填“甲”或“乙”)物質的飽和溶液。三、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17.(8分)鹽城盛產海鹽。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在市場購到粗鹽,帶回實驗室進行提純。①在溶解,過濾,蒸發(fā)等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儀器是______(填儀器名稱)。②配制50g質量分數為6%的NaC1溶液,需稱量NaCl固體_____g,若用粗鹽配制上述解液,則所配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會_____(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探究活動:以NaCl為原料可以制取金屬鈉。興趣小組同學認為Na是活潑金屬,能與CuSO4等鹽溶液反應,生成相應的金屬單質。(提出問題)Na與CuSO4溶液反應,是否有Cu生成?(設計實驗)興趣小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如圖裝置進行實驗。I.向大試管中加入一定體積煤油。II.用小刀切一小塊鈉,放入大試管,塞上橡皮塞。III.打開活塞,通過長頸漏斗向試管中加入CuSO4溶液。使煤油的液面升至膠塞,關閉活塞,觀察現象。(實驗現象)(1)Na在煤油與溶液交界處上下來回振動。表面產生氣泡,逐漸變小直至消失。(2)溶液顏色逐漸變淡,有藍色絮狀沉淀和少量黑色固體生成。(3)打開活塞,用燃著的木條放在尖嘴管口處,氣體被點燃。(查閱資料)①Na通常存放在煤油中;②煤油不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③2Na+2H2O=2NaOH+H2↑;④Cu(OH)2△CuO+H2O。(實驗分析)①根據上述信息,可獲知金屬鈉的物理性質是_____(答出一點即可)。(2)實驗中長頸漏斗的作用________(填數字序號)。①便于添加CuSO4溶液②收集氣體③防止壓強過大沖開活塞(3)對于產生的氣體,有些同學猜想是H2,有些同學猜想是SO2。小組同學經過討論,排除了SO2,理由是________。經過進一步實驗,確認氣體是H2.(4)將反應后的混合物過濾,向濾渣滴加足量稀硫酸,濾渣完全溶解。寫出濾渣與稀硫酸反成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寫出一個即可)。(實驗結論)Na與CuSO4溶液反應,無Cu生成。(實驗反思)Na與CuSO4溶液無Cu生成,原因可能是_______。(定量分析)另取一定量上述CuSO4溶液。完成下列實驗。利用數據,計算無色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___________。(寫出計算過程,滴入的酚酞溶液質量忽略不計。)18.(8分)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在廚房用含有洗滌劑的冷水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比用純凈的冷水要清洗的干凈,下列有關其原因解釋中合理的是_____(填序號)。①洗滌劑有吸附作用②油污可以溶解于水③洗滌劑有乳化的功能配制溶液時,老師發(fā)現某同學配制的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鈉溶液中,氯化鈉質量分數小于10%.導致所配溶液質量分數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要求寫兩條)。實驗室選用以下裝置制取純凈、干燥的CO2,并驗證其部分性質。①請在A中簡要補畫出CO2的制取裝置圖。_____②A裝置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③C裝置中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④寫出如何檢驗D裝置中CO2已收集滿的方法。_____將30.9g氯酸鉀(KC1O3)和二氧化錳的固體混合物裝入試管中,加熱制取氧氣,同時生成氯化鉀。待反應完全后,將試管冷卻,稱量,可以得到21.3g固體物質。請計算原固體混合物中氯酸鉀的質量。__________________四、探究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9.0分)19.(8分)將4cm光亮鎂條放入一定量的稀HCl中,產生大量氣泡后出現白色固體。小組同學為探究白色不溶物的成分進行如下實驗。在MgCl2溶液中,常溫下發(fā)生反應:Mg+2H2O═Mg(OH)2↓+H2↑。Ⅰ.生成的MgCl2過多而析出Ⅱ.反應后有鎂粉剩余Ⅲ.生成了Mg(OH)2沉淀相同3次實驗,過濾并用蒸餾水洗滌固體,直至最后一次洗滌所得濾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無___(填現象),分別得到干燥潔凈固體mg。對比實驗:將mg固體與mg___,分別加入5mL蒸餾水中,充分振蕩,觀察固體有無明顯減少。結論:假設Ⅰ不成立。取mg固體,加入稀鹽酸。若觀察到___現象。結論:假設Ⅱ也不成立。取mg固體,全部溶于稀硝酸,將所得溶液分成兩等份。①向一份溶液中滴加過量的NaOH溶液,生成了1.16gMg(OH)2沉淀;②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過量的AgNO3溶液,生成了2.87g沉淀。結論:假設Ⅲ也不成立,若已知白色固體化學式為[Mgx(OH)y___z],則缺少的元素符號為___。經計算分析x:z=___,x:y=___。請寫出得到白色固體和H2的化學方程式(已知兩者計量數比為1:2):___。

參考答案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30分)1、C【解析】

A、甲粒子的質子數是8,核外電子數是8,屬于原子.故A說法不正確;B、乙粒子的質子數是8,核外電子數是10,屬于陰離子.故B說法不正確;C、由于甲、乙的核內的質子數相同,屬于屬于同種元素.故C說法正確;D、由上述分析可知,甲粒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6,在反應中已得到兩個電子,乙粒子是帶兩個單位的負電荷陰離子.故D說法不正確.故選C.2、A【解析】

溶質的溶解性和溶劑種類有關;鐵和水、氧氣同時接觸時容易生銹;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和氨氣;進行對比試驗要確定好常量和變量。【詳解】A、根據氯化鈉溶解的質量不同,說明溶劑種類對物質溶解性有影響,該選項能夠達到實驗目的,故A正確;B、左邊試管中的鐵釘生銹,是因為鐵釘和水、氧氣同時接觸,右邊試管中的鐵釘不能生銹,是因為鐵釘沒有和氧氣接觸,不能說明鐵釘生銹是否需要水,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B不正確;C、試管中都產生刺激性氣味,不能區(qū)分兩種物質,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C不正確;D、利用的酸不同,金屬不同,變量有兩個,不能比較鐵與鋅的活動性強弱,該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D不正確。故選A。3、C【解析】

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與氧氣反應,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B、木炭在空氣中充分灼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C、NaOH能與適量的FeCl3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能除去雜質但引入了新的雜質氯化鈉,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D、CaCO3固體高溫煅燒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

故選:C?!军c睛】根據原物質和雜質的性質選擇適當的除雜劑和分離方法,所謂除雜(提純),是指除去雜質,同時被提純物質不得改變。除雜質題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①加入的試劑只能與雜質反應,不能與原物質反應;②反應后不能引入新的雜質。4、D【解析】

氧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21%,氮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78%,稀有氣體大約占空氣體積的0.94%,二氧化碳大約占空氣體積的0.03%。故選D?!军c睛】空氣中各成分的體積分數分別是:氮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78%、氧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21%、稀有氣體大約占空氣體積的0.94%、二氧化碳大約占空氣體積的0.03%、水蒸氣和其它氣體和雜質大約占0.03%。5、B【解析】A.裝置②是固液常溫反應制取氣體的裝置,實驗室用雙氧水制取氧氣,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裝置②,正確;B.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氣的密度大,均可使用裝置③,氣體從導管a進入占據下方空間,空氣則被趕到上方空間而從b排出,錯誤;C.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不與其反應的氣體,裝置④是洗氣裝置,導氣管是長進短出,實驗室干燥氧氣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裝置④,氣體從導管a進入,正確;D.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對于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集氣瓶正放,實驗室收集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圖⑤臨時存放,正確。故選B。6、B【解析】

A.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銅,轉化能一步完成,錯誤;B.由KNO3轉化為NaNO3,假設能反應,對應的是硝酸鹽和鉀鹽,而硝酸鹽和鉀鹽均是可溶性鹽,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條件,該反應不能實現,正確;C.鎂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轉化能一步完成,錯誤;D.硫酸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轉化能一步完成,錯誤。7、B【解析】

A、檢驗氧氣是否收集滿時,應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圖中所示操作錯誤;B、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會放出大量的熱,為了防止炸裂集氣瓶要預先在瓶底鋪一層細沙或裝入少量水,圖中所示操作正確;C、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瓶口要蓋上玻璃片,圖中所示操作錯誤;D、二氧化錳是黑色粉末,在此裝置中始終與過氧化氫溶液接觸,不可一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圖中所示操作錯誤。故選B。8、D【解析】

A、30g氯化鈉能夠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溶質質量是30g,60g氯化鈉能夠溶解36g在100g水中,溶質質量是36g,選項正確;B、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鈉達到飽和,溶液質量是136g,60g硝酸鈉能夠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質量是160g,選項正確;C、兩種溶液都是不飽和溶液,溶質質量相等,溶液質量相等,因此溶質質量分數相等,選項正確;D、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88g::10,選項錯誤,故選D。9、C【解析】

A.制取O2停止加熱時,先撤導管,后熄滅酒精燈,以防冷水倒吸、炸裂試管,故錯誤;

B.聚氯乙烯受熱會釋放出有毒的氯化氫氣體,所以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裝食品,故錯誤;

C.稀有氣體作保護氣因為其化學性質穩(wěn)定;一氧化碳用于冶煉金屬,因為其具有還原性,故正確;

D.氫氧化鈉變質生成的碳酸鈉也顯堿性,與氫氧化鈉都能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色,所以無法用酚酞溶液鑒別氫氧化鈉是否變質,故錯誤。

故選:C。10、A【解析】

A、硫酸銅溶液中加入鐵粉,鐵與硫酸銅發(fā)生置換反應,有紅色固體析出,溶液由藍色變?yōu)闇\綠色,硫酸銅溶液中加入碳粉,單質碳與硫酸銅不反應,無明顯現象,用硫酸銅溶液可以鑒別鐵粉和碳粉,A選項能達到實驗目的,符合題意;B、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石灰石與水不反應且不溶于水,加水不能除去生石灰中的石灰石,B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不符合題意;C、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泡,碳酸鈉與稀硫酸反應產生氣泡,二者的現象一樣,不能用碳酸鈉粉末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C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不符合題意;D、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一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不反應,不能用氫氧化鈉溶液除去CO2氣體中的CO,D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不符合題意。故選A。11、C【解析】

A、伊馬普尼由伊馬普尼分子構成,每個伊馬普尼分子由29個碳原子、31個氫原子、70個氮原子組成,不符合題意;B、伊馬普尼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29+31+14×70=1359,不符合題意;C、伊馬普尼含碳元素,屬于有機物,符合題意;D、伊馬普尼中碳元素、氫元素、氮元素的質量比為:(12×29):31:(14×70)=348:31:980,故伊馬普尼中氮元素的含量最大,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睛】相對分子質量: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化合物中元素的質量分數=。12、D【解析】

A、Na2CO3溶液與稀硝酸、稀鹽酸反應均能產生氣體,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無法鑒別稀硝酸、稀鹽酸,故不加其它試劑不能鑒別。

B、FeCl3溶液是黃色的,能與FeCl3溶液反應產生紅褐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但其余兩兩混合均沒有明顯象,無法鑒別Na2SO4、KCl,故不加其它試劑不能鑒別。

C、BaCl2與K2CO3、Na2SO4溶液反應均能產生白色沉淀,但其余兩兩混合均沒有明顯象,故不加其它試劑無法鑒別。

D、組內四種物質的溶液兩兩混合時,混合產生白色沉淀的是NaOH、MgCl2,再將剩余的兩種溶液分別滴加至白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鹽酸,無明顯變化的是KNO3溶液;再將過量的NaOH、MgCl2分別滴加至加入稀鹽酸沉淀消失后的溶液中,能產生白色沉淀的是氫氧化鈉溶液,無明顯變化的是氯化鎂溶液,故不加其它試劑可以鑒別。

故選:D?!军c睛】本題難度較大,解此類題的思路是:先用物理性質,一般先看顏色、聞氣味;再用化學性質,用已鑒定出的藥品依次去鑒別其他物質,有不同現象時方可鑒別。13、C【解析】

A、圖中只有一種分子,屬于純凈物,A選項不正確,不符合題意;B、圖中只有一種分子,屬于純凈物,B選項不正確,不符合題意;C、圖中有兩種分子,屬于混合物,C選項正確,符合題意;D、圖中只有一種分子,屬于純凈物,D選項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军c睛】本題從微觀上考查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qū)分,結合微粒示意圖,只含一種分子的物質屬于純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分子構成的物質屬于混合物。認真觀察微粒圖是解題的關鍵。14、B【解析】

A、分子和原子、離子都可以構成物質。如: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銅是由銅原子構成。所以此項錯誤;B、相同原子可能構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即可以構成氧氣分子也可以構成臭氧分子。所以此項正確;C、分子質量不一定大于原子質量。如氦原子的質量(相對原子質量為4)就大于氫分子的質量(相對分子質量為2)。所以此項錯誤;D、化學變化中分子數目可能變化。如:氫氣在空氣中燃燒:2H2+O22H2O反應前分子數目是3個,反應后變?yōu)?個,分子數目發(fā)生了改變;氫氣在氯氣中燃燒:H2+Cl22HCl反應前分子數目是2個,反應后仍為2個,分子數目沒有改變。所以此項錯誤。故選B。15、A【解析】

品紅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擴散快,是因為溫度升高分子的運動速率加快。故選:A。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16、殺菌消毒<2H2O2H2↑+O2↑正8:1t1℃時,甲、乙的溶解度都是40g蒸發(fā)溶劑或加溶質16乙【解析】

①自來水生產中通常會加入氯氣,利用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HClO對自來水進行殺菌消毒,氯氣與水反應生成HClO和HCl,所得自來水的pH<7;故填:殺菌消毒<。②工業(yè)制氫氣常用電解水法,電解水是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化學方程式是,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是2:1,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中得到的是氧氣,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中得到的是氫氣;a管里氣體體積少,是氧氣,與電源的正極相連,b管里氣體體積多,是氫氣,與電源負極相連,a管和b管中所得氣體質量比約為8:1;故填:正8:1。③Ⅰ.圖中P點是在t1℃時,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40g;故填:t1℃時,甲、乙的溶解度都是40g。Ⅱ.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質、蒸發(fā)溶劑;故填:增加溶質(或蒸發(fā)溶劑)。Ⅲ.t2℃時,甲的溶解度是80g,表示100g水中溶解80g甲,溶液達到飽和狀態(tài);20g水能溶解16g甲,達到飽和狀態(tài),也就是甲的飽和溶液恒溫蒸發(fā)20克水,析出16克固體;故填:16g。Ⅳ.t2℃時,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從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析出等質量的固體,蒸發(fā)較多水的是乙物質的飽和溶液。故填:乙。三、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17、玻璃棒3偏小硬度小(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①③SO2不可燃Cu(OH)2+H2SO4==CuSO4+2H2O(或CuO+H2SO4==CuSO4+2H2O)鈉的化學性質非?;顫?,會先與硫酸銅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NaOH2.84%【解析】①在溶解,過濾,蒸發(fā)等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儀器是玻璃棒;②50g質量分數為6%的NaC1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為50g6%=3g;若用粗鹽配制上述溶液,則所配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會偏小;【實驗分析】①根據金屬鈉能用小刀切割,說明金屬鈉硬度??;根據鈉在煤油和溶液交界處上下來回振動,可知其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2)實驗中長頸漏斗的作用是①便于添加CuSO4溶液,③防止壓強過大沖開活塞,故選①③;二氧化硫不可以燃燒,故不可能是二氧化硫,是氫氣;濾渣是氫氧化銅或氧化銅,故反應方程式為Cu(OH)2+H2SO4==CuSO4+2H2O(或CuO+H2SO4==CuSO4+H2O);Na與CuSO4溶液無Cu生成,原因可能是鈉的化學性質非?;顫?,會先與硫酸銅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NaOH,故不能與硫酸銅發(fā)生置換反應;【定量分析】設硫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的質量為x2NaOH+H2SO4====Na2SO4+2H2O9814210gx=,解得x=1.42g最終生成6.4g的銅,則含6.4g的銅的氫氧化銅的質量為6.4g=0.98g,設生成0.98g的氫氧化銅的同時生成硫酸鈉的質量為y2NaOH+CuSO4=Na2SO4+Cu(OH)214298y0.98g=,解得y=1.42g,故100g溶液中硫酸鈉的質量為1.42g+1.42g=2.84g無色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84g=2.84%18、③稱量氯化鈉時左碼右物氯化鈉中含有雜質或量取水時仰視讀數CaCO3+2HCl=CaCl2+H2O+CO2↑干燥氣體用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如果木條熄滅則說明瓶內已收集滿二氧化碳。24.5g【解析】(1)在廚房用含有洗滌劑的冷水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比用純凈的冷水要清洗的干凈,其原因是洗滌劑有乳化的功能;(2)配制溶液時,老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