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商標法中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_第1頁
論商標法中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_第2頁
論商標法中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_第3頁
論商標法中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_第4頁
論商標法中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論商標法中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以吉利“陸虎”商標爭議案為例董篤篤中國計量學院講師2013-05-0509:29:46來源:《知識產(chǎn)權》2013年第1期關鍵詞:在先原則/消費者保護原則/公眾使用規(guī)則/類似使用

內(nèi)容提要:根據(jù)公眾使用規(guī)則,除在先的商標昵稱的公眾使用外,若商標持有人類似使用了商標昵稱,便應享有排除他人使用該商標昵稱的權利。若商標昵稱僅是被公眾使用而無類似使用,商標持有人若欲獲得排除他人使用該昵稱的權利,應證明商標昵稱之公眾使用的目的在于給商標持有人帶來與該商標相關的利潤。

隨著商標法從侵權法向財產(chǎn)法的演變,商標法內(nèi)部“保護消費者原則”與“在先原則”這兩大基本原則間的沖突也日益突顯。對于該沖突的解決,僅僅將商標法定性為知識產(chǎn)權法帶來的毋寧是模糊與不確定性,畢竟知識產(chǎn)權本身都是一個前途未卜的觀念?;驹瓌t的具體化過程可容納不同的價值取向或立法政策。在欠缺明確價值判斷或政策指引的前提下,基本原則的內(nèi)涵與邊界大多借助個案裁決來逐步澄清,個案裁決也可為價值判斷或政策選擇提供良好的討論平臺。本文擬圍繞我國2011年吉利“陸虎”商標爭議案展開分析,結合中美兩國商標法相關判例,努力探求平衡保護消費者原則與在先原則的具體操作方法。

一、吉利“陸虎”商標案爭議的實質

是保護消費者原則與在先原則間的沖突吉利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吉利”)于1999年11月10日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提出申請,并于2001年3月7日核準注冊第號“陸虎”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類別為《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第12類“摩托車;陸地車輛發(fā)動機;陸地車輛變速箱;汽車;貨車(車輛);汽車(車輛);小汽車;汽車;汽車車身;運貨車”(類似群為1202、1203)。2011年,吉利對該商標申請續(xù)展,該商標的有效期已續(xù)展至2021年3月6日。

2004年4月16日,英國路華公司(下簡稱“路華”)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下簡稱“商評委”)對“陸虎”商標提出撤銷注冊申請,認為其“陸虎”及其“陸虎”牌汽車已經(jīng)為廣大的中國消費者所熟悉和認可,在中國的汽車市場具有了相當?shù)闹群陀绊懥Γ瑺幾h商標與路華在先使用并有廣泛市場影響力的“陸虎”商標構成混淆性近似,吉利構成惡意搶注,違反了《商標法》第31條的規(guī)定,應予以撤銷。路華為證明其主張,提交了1999年11月10日之前我國媒體對“陸虎”商標的宣傳報道材料復印件。商評委認為,在爭議商標申請注冊前尚無充分證據(jù)證明申請人主動在中國市場宣傳、使用“陸虎”商標,并具有一定影響,故爭議商標未構成《商標法》第31條所指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jīng)使用并有一定影響力的商標的情形。裁定爭議商標予以維持。[1]

路華不服該裁定,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下簡稱“北京一中院”)提起訴訟。北京一中院認為,“鑒于在爭議商標申請日以前,從相關媒體對‘LANDROVER’品牌的原權利人寶馬公司的相關負責人的采訪文章中可以看出,寶馬公司認可中文‘陸虎’對其‘LANDROVER’越野汽車商品進行指代,可以證明其在中國將中文‘陸虎’作為其‘LANDROVER’的中文商品名稱。并且,在相關公眾中,中文‘陸虎’在中國市場的使用已經(jīng)具有一定影響,第三人作為專業(yè)的汽車生產(chǎn)企業(yè),理應知曉中文‘陸虎’與‘LANDROVER’的對應關系以及在行業(yè)內(nèi)的知名度,但其仍然將中文‘陸虎’申請注冊在汽車等商品上,其行為明顯具有不正當性,不符合《商標法》第31條的規(guī)定。判決撤銷商評字〔2010〕第17256號關于第號‘陸虎’商標爭議裁定?!盵2]之后,商評委和吉利均不服,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下簡稱“北京高院”)提起上訴,要求撤銷一審判決,維持第17256號裁定。但北京高院支持一審判決,駁回上訴。[3]

該案爭議的焦點在于:僅憑借我國媒體對“陸虎”標識的宣傳報道,是否足以證明路華“使用”了“陸虎”商標,并據(jù)此認定吉利注冊與“陸虎”相近似之“陸虎”商標的行為,構成《商標法》第31條后半句“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jīng)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商評委主張,僅依靠我國媒體的報道(包括相關媒體的中文翻譯),即使“陸虎”與路華在消費者中已形成對應關系,只要路華沒有主動使用“陸虎”進行宣傳,就不構成第31條的“使用”。但北京高院則主張,即使沒有主動宣傳,只要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媒體或商標持有人使用了中文“陸虎”,就構成第31條中的“使用”。從結果看,商評委更傾向于財產(chǎn)理念下的在先原則;主張無論消費者如何理解“陸虎”,只要自己沒有對該標識予以投資,路華便不應享有相關權利。而北京高院更傾向于反不正當競爭理念下的保護消費者原則;主張無論誰投資、是否投資,都應首先維護消費者利益。

二、公眾使用規(guī)則的發(fā)展——保護消費者原則與在先原則的協(xié)調(diào)

傳統(tǒng)上,商標法以“消費者保護理論”為基礎,基本上是侵權法規(guī)則,即侵占商標權人信譽的侵權行為和欺騙消費者的侵權行為。但財產(chǎn)化后的商標法則以“制造商激勵理論”為基礎,賦予了標志的在先使用人監(jiān)視偽造標志行為的權利,以保護商標創(chuàng)作投資、與商標有關的產(chǎn)品的廣告和宣傳投資、與產(chǎn)品有關的其他投資等投資形式。我國2001年對《商標法》進行修改時將原來第1條中“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的表達修改為“以保障消費者和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并由此確立了商標法中在先原則與保護消費者原則這兩大基本原則。[4]一般而言,商標法的“消費者保護”和“制造商激勵”常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斑@兩個理論可能會在某些案件中導致不同的結果。假如生產(chǎn)商已經(jīng)投入大量資金創(chuàng)作和宣傳一個商標,但公眾還未開始把該標志與該產(chǎn)品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將產(chǎn)生什么結果?其競爭者能在相同或相似的商品上使用該標志嗎?”[5]

對此,美國商標法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已積累了一系列涉及商標昵稱之公眾使用的判例。這些判例所形成的規(guī)則被稱為“公眾使用規(guī)則(PublicUseRule或PublicUseDoctrine)”。[6]從1916年可口可樂(Coca-Cola)訴KokeCo.ofAm.案[7]開始,可口可樂訴LosAngelesBrewing案[8]、可口可樂訴Christopher案[9]等都適用保護消費者原則,承認商標持有人可因商標昵稱的公眾使用而享有排除他人使用商標昵稱的權利。1942年可口可樂訴Busch案[10]第一次確認,若商標持有人沒有使用商標昵稱,在其以商標昵稱的公眾使用為由主張相關權利時,保護消費者原則與在先原則間會發(fā)生明顯沖突。該案法院認為,從純粹的商標法來看,可口可樂因沒有自己使用“KOKE-UP”而不應享有商標法上的權利;但從更寬泛的反不正當競爭的角度看,公眾使用的、并能發(fā)揮指示產(chǎn)品來源功能的商標昵稱,應享有與商標同樣的保護。1980年大眾公司(VolkswagenwerkAktiengesellschaft)訴Hoffman案[11]第一次明確將“公眾使用規(guī)則”界定為商標法中的規(guī)則,而非僅僅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guī)則;主張即使商標持有人未使用商標昵稱,若不反對公眾使用,其在商標昵稱上的權利便應獲得保護。但該案法院也增加了公眾使用之商標昵稱受保護的要件,即“商標持有人不反對公眾使用”。該要件與保護消費者原則間存在沖突,因為無論商標持有人是否反對,商標昵稱和商標在消費者那里都已形成對應關系。與此相關的判例多圍繞《蘭哈姆法》第2條第4款[12]中的“在先使用”而展開,核心焦點是:憑借在先的商標昵稱之公眾使用,商標持有人是否應有權要求他人撤銷對于該商標昵稱的注冊;或者,當商標昵稱的在先權利人要求撤銷商標持有人對于商標昵稱的注冊時,商標持有人是否有權反對。圍繞這些問題而產(chǎn)生的判例,呈現(xiàn)出兩種類型化趨勢:

第一,除在先的商標昵稱的公眾使用外,若商標持有人“類似使用(analogoususe)”了商標昵稱,便應享有排除他人使用該商標昵稱的權利。比如,在1973年BunnyClub案[13]中,申請人Pieper要求美國商標審理與上訴委員會(下簡稱“TTAB”)撤銷Playboy所注冊的“BunnyClub”商標。TTAB拒絕了申請人的撤銷申請。因為Pieper于1964年成立“BunnyClub”;但Playboy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在其雜志或圖片上使用“Bunny”標識,于1960年成立了由被稱為“bunnies”的成員所組成的俱樂部,該俱樂部被新聞報道稱為“BunnyClub”。在1975年以后的一系列“Bug”案中,大眾公司要求TTAB撤銷Thermo-Chem的注冊商標“BUGCOOLER”。[14]TTAB支持了該撤銷申請。因為“BUG”是消費者對于大眾公司某產(chǎn)品的昵稱。大眾公司在Thermo-Chem注冊商標之前,盡管沒有在產(chǎn)品上使用“BUG”標識,但大眾公司及其銷售商在廣告中使用了“BUG”標識。同年,大眾公司要求撤銷LieffringIndustries,Inc.的注冊商標“WUNDERBUG”。[15]TTAB認為,由于大眾公司的銷售商在廣告中使用了“BUG”標識,因此被申請人的注冊商標構成了混淆的可能性,裁定予以撤銷。1976年大眾公司要求撤銷AdvanceWelding&Mfg的注冊商標“TULEBUG”。[16]TTAB再次主張,鑒于廣告中對于“BUG”的公眾使用,盡管大眾公司沒有將“BUG”作為商標使用,但其仍有權要求撤銷被申請人的注冊商標“TULEBUG”。在1977年OXY案[17]中,申請人Norac是注冊商標“OXY”的持有人,要求撤銷被申請人Occidental一系列含有“OXY”的注冊商標。TTAB認為,Occidental在Norac注冊之前,已將“OXY”作為其上市股票的標識,因此拒絕撤銷。至于“類似使用”的認定標準,可類推適用1996年T.A.B.Sys.訴PacTelTeletrac案,[18]考察使用方式創(chuàng)設某標識與產(chǎn)品間對應關系之公共辨識度的本質及程度。

第二,僅依靠在先的商標昵稱的公眾使用,但商標持有人沒有任何使用時,應考察公眾使用的目的,以決定商標持有人是否應享有排除他人使用該商標昵稱的權利。在“BIGBLUE”案[19]中,IBM于1988年申請注冊“BIGBLUE”商標,但bigblue公司以其于1984年就開始使用“BIGBLUE”為由提出異議。IBM主張,其早在1960年代就通過公眾使用而形成了與“BIGBLUE”的對應關系。TTAB認為,僅依靠媒體或消費者的公眾使用,并不足以使IBM對“BIGBLUE”享有某種排他性權利,也不足以使其享有注冊商標的權利。但由于最后IBM撤回了注冊申請,TTAB最終的態(tài)度也不得而知。在“ACE”案[20]中,AmericanCinemaEditors要求TTAB撤銷NationalCableTelevisionAssociation的注冊商標“ACE”;宣稱在被申請人注冊之前,其已通過單純的新聞報道等公眾使用獲得了某種權利。TTAB支持了申請人的請求。但被申請人不服,上訴至法院,認為申請人舉證的那些公眾使用,不足以證明申請人將“ACE”作為交易名稱來使用。對此,法院采取的標準是:若標識昵稱之公眾使用的目的是給該標識持有人帶來與其該標識相關的利潤,就足以使標識持有人獲得排除他人使用的權利。

因此,根據(jù)美國判例法所確立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僅憑借在先的媒體或消費者對于商標昵稱的公眾使用,是否足以使商標持有人享有某種權利,是有條件的,因而也是不確定的。該規(guī)則適用保護消費者原則,但也同樣考慮在先原則。

三、公眾使用規(guī)則協(xié)調(diào)在先原則與保護消費者原則的具體適用

結合美國商標法中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吉利“陸虎”商標爭議案中商評委與北京高院分別處于兩個極端,要么完全否認公眾使用的效力,要求路華對“陸虎”主動使用;要么完全承認公眾使用的效力,而不論公眾使用之情形如何。兩者都未遵循衡平在先原則與消費者保護原則的理念。根據(jù)公眾使用規(guī)則,為平衡兩者,以便協(xié)調(diào)吉利因在先申請“陸虎”商標而獲得的財產(chǎn)利益與消費者利益之間的關系,在認定吉利是否構成《商標法》第31條之“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jīng)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時,需證明在吉利申請注冊之前:第一,“陸虎”經(jīng)過公眾使用獲得了確定的昵稱,在消費者觀念中形成了與路華的唯一對應關系。第二,寶馬公司相關負責人(1999年寶馬汽車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接受相關媒體(《中國汽車報》)采訪時使用中文“陸虎”指代“LANDROVER”,應被視為“類似使用”了“陸虎”標識;這關鍵在于該采訪對于創(chuàng)設或提升“陸虎”與“LANDROVER”間對應關系之公共辨識度的本質及程度。第三,若不應被視為“類似使用”,應再考察《中國汽車報》、《經(jīng)濟日報》、《國際經(jīng)貿(mào)消息》、《汽車商標》等媒體對于“陸虎”之公眾使用的目的。

該案中,第一,“LANDROVER”的中文音譯為“蘭德·羅孚”,意譯為“陸地漫步者”,“陸虎”并不構成商標的指稱和使用。根據(jù)“陸虎”商標注冊時已發(fā)生的41份新聞報道或評論文章,應認定“陸虎”經(jīng)過公眾使用已成為“LANDROVER”的昵稱。但該昵稱并不是唯一的,“LANDROVER”的昵稱除“陸虎”外,還同時使用有“羅孚”、“蘭德羅孚”、“路華”等。第二,《中國汽車報》1999年9月2日“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報道中,時任寶馬汽車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使用“陸虎”指代“LANDROVER”的行為不足以構成對“陸虎”的“類似使用”。該訪談刊載于《中國汽車報》第4版“中國汽車新聞”中,屬于新聞報道,不具備創(chuàng)設或提升“陸虎”與“LANDROVER”對應關系之公共辨識度的本質。并且,在“LANDROVER”已擁有“陸虎”、“羅孚”、“蘭德羅孚”、“路華”多個昵稱的背景下,該首席代表并未提及“陸虎”與其他昵稱間的關系,也未明確提及“陸虎”與“LANDROVER”的對應關系,僅將“陸虎”與“LANDROVER”間的某種對應關系作為前提假設或背景,使用“陸虎”來介紹寶馬公司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情況,無助于“陸虎”與“LANDROVER”對應關系之公共辨識度的提升。第三,既然《中國汽車報》訪談中的使用行為不足以構成“類似使用”,則需考察其他新聞報道等公眾使用的目的。顯然,現(xiàn)有41份新聞報道的目的在于報道新聞時事或介紹汽車行業(yè)動態(tài)等,而不是為路華帶來與“陸虎”相關的營銷活動即實現(xiàn)利潤。因此,根據(jù)公眾使用規(guī)則,新聞報道等對于“陸虎”的公眾使用不構成“在先使用”,不足以使路華獲得排除他人使用的權利,吉利注冊“陸虎”商標的行為沒有侵犯路華的權利。

四、公眾使用規(guī)則與我國商標法實踐

依據(jù)平衡消費者保護原則與在先原則的公眾使用規(guī)則,吉利“陸虎”商標爭議案中,路華不應享有排除他人使用“陸虎”及相似標識的權利。該結論與我國已有司法判例的態(tài)度相一致。在輝瑞有限公司案[21]中,北京一中院及北京高院都主張在缺乏商標持有人自己使用商標昵稱的證據(jù)下,商標昵稱之公共使用(包括新聞報道、政府規(guī)范性文件等)不足以使商標持有人享有排除他人使用商標昵稱的權利。在“索愛”商標爭議行政案[22]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該案中的爭議商標“索愛”,無論是作為未注冊商標的簡稱,還是作為企業(yè)名稱或知名商品特有名稱的簡稱,其受法律保護的前提是,對該標識主張權利的人必須有實際使用該標識的行為,且該標識已能夠識別其商品來源;在爭議商標申請日前,索尼愛立信公司并無將爭議商標作為其商業(yè)標識的意圖和行為,相關媒體對其手機產(chǎn)品的相關報道不能為該公司創(chuàng)設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權益。若依此判例,在吉利“陸虎”商標爭議案中,只要路華自己沒有實際使用“陸虎”標識,便不應受到法律保護。

盡管如此,我國以上司法判例的理念與公眾使用規(guī)則的理念不同,并沒有遵循平衡消費者保護原則與在先原則的理念,而是主張在先原則優(yōu)先于消費者保護原則。然而,在蒙特莎與費雷羅案中,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將“國外已知名的因素”納入“知名商品”的認定標準,忽視了對蒙特莎在爭議包裝、裝潢上大量投資的保護。其事實上是主張在與知名商品相關的判例中,消費者保護原則應優(yōu)先于財產(chǎn)理念下的在先原則。面對我國司法判例這種非此即彼式的態(tài)度,應如何平衡兩原則是我國法律實踐應當持續(xù)思考的問題。而引入并確立公眾使用規(guī)則是與我國經(jīng)濟大國的地位相適應的,同時也應是科學發(fā)展和諧社會指導下司法的必然回應。

注釋:

作者簡介:董篤篤,中國計量學院法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1]商評字〔2010〕第17256號。

[2](2011)一中知行初字第1043號。

[3](2011)高行終字第1151號。

[4]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頁。

[5][美]羅伯特·P·墨杰斯等:《新技術時代的知識產(chǎn)權法》,齊筠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43頁。

[6]SeePeterM.Brody.What’sInaNickname?Or,CanPublicUseCreatePrivateRights?Official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TrademarkAssociation.Vol.95.No.6.November-December,2005.

[7]Coca-ColaCo.v.KokeCo.ofAm.,235F.408,409(D.Ariz.1916),rev’d,KokeCo.OfAm.v.Coca-Cola,255F.894(9thCir.1919).

[8]1F.R.D.67(D.Cal.1939).

[9]37F.Supp.216(D.Mich.1941).

[10]Coca-ColaCo.v.Busch,44F.Supp.405(D.Pa.1942).

[11]489F.Supp.678(D.S.C.1980).

[12]《蘭哈姆法》第2條第4款規(guī)定,如果某一標記或標記的構成成分與他人已經(jīng)注冊的商標相近似,或與他人在先使用的商標或商號相近似,有可能造成消費者的混淆,或欺騙消費者,不得注冊為商標或作為商標來使用。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