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市疾控培訓詳解演示文稿_第1頁
細菌性痢疾市疾控培訓詳解演示文稿_第2頁
細菌性痢疾市疾控培訓詳解演示文稿_第3頁
細菌性痢疾市疾控培訓詳解演示文稿_第4頁
細菌性痢疾市疾控培訓詳解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細菌性痢疾市疾控培訓詳解演示文稿第一頁,共四十二頁。(優(yōu)選)細菌性痢疾市疾控培訓第二頁,共四十二頁。概述

簡稱菌痢由志賀菌屬(Genus

Shigellare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理變化:直腸、乙狀結腸的炎癥與潰瘍?yōu)橹?;臨床表現(xiàn):以畏寒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感及排粘液膿血便為特征;屬乙類傳染病。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發(fā)病率逐年降低,2011年我市6.55/10萬。第三頁,共四十二頁。病原學志賀菌屬細菌也稱痢疾桿菌為腸桿菌科,革蘭陰性桿菌,無鞭毛及莢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依據抗原結構不同,分為A、B、C、D四群,即志賀、福氏、鮑氏及宋內痢疾桿菌,以及43個血清型(不含亞型)。國外以D群占優(yōu)勢,我國以B群為主(占62.8~77.3%),2a型為多,D群次之,近年局部地區(qū)A群↑。第四頁,共四十二頁。各群特點1)A群:又稱痢疾志賀氏菌。不發(fā)酵甘露醇。有12個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為三個亞型B群:又稱福氏志賀氏菌發(fā)酵甘露醇。有15個血清型(含亞型及變種),X、Y變種沒有特異性抗原,僅有不同的群抗原C群:又稱鮑氏志賀氏菌。發(fā)酵甘露醇,有18個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D群:又稱宋內氏志賀氏菌。發(fā)酵甘露醇,并遲緩發(fā)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個血清型。有兩個變異相,即Ⅰ相(S型)和Ⅱ相(R型)第五頁,共四十二頁。病原學痢疾桿菌對外界環(huán)境有一定抵抗力,D群>B群>A群。日光照射30’、加熱至60℃10’或100℃1分鐘殺滅。對酸及一般消毒劑均很敏感。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物品上可存活1~3周,但在陰暗、潮濕、冰凍條件下能生長數(shù)周,在糞便中存活時間的長短同氣溫、糞便中雜菌等有關。第六頁,共四十二頁。第七頁,共四十二頁。第八頁,共四十二頁。第九頁,共四十二頁。病原學各型志賀菌死亡裂解后→內毒素(脂多糖)。A群、個別D群→外毒素(志賀毒素),參與致病作用。痢疾桿菌對抗藥物產生耐藥性,耐藥性產生是與染色體基因突變和R質粒(亦稱R因子)在同屬種間、異屬種間不斷相互傳遞有關。第十頁,共四十二頁。流行病學

傳染源:患者、帶菌者。傳播途徑: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由同性戀者的口交、肛交、吻肛等傳播途徑感染發(fā)病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觸,或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第十一頁,共四十二頁。流行病學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患后無鞏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間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桿菌之間無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全年散發(fā),夏秋多見。菌痢年齡分布有學齡前兒童和青壯年兩個高峰。第十二頁,共四十二頁。發(fā)病機理與病理變化

發(fā)病機理

痢疾桿菌胃胃酸殺滅

未被殺滅的細菌腸道正常人腸道菌群對外來菌有拮抗作用腸粘膜表面可分泌特異性IgA阻止細菌吸附侵襲機抵抗力病原菌數(shù)量多時?第十三頁,共四十二頁。痢菌菌毛貼附、侵入結腸粘膜上皮細胞基底膜固有層增殖、裂解,釋放內毒素、外毒素局部炎癥反應全身毒血癥大部分細菌在固有層被單核—巨噬細胞噬殺滅,少量可達腸系膜淋巴結,也很快被網狀皮系統(tǒng)消滅,因此痢疾桿菌菌血癥實屬少見第十四頁,共四十二頁。發(fā)病機理與病理變化當固有層下小血管循環(huán)障礙水腫、滲出、上皮細胞變性、壞死淺表性潰瘍等炎性病變時刺激腸壁神經從→腸蠕動↑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膿血便等。感染A群菌釋放外毒素

由于外毒素的特性,故腸粘膜細胞壞死,如水樣腹瀉及神經系統(tǒng)癥狀明顯。第十五頁,共四十二頁。中毒型菌痢

是機體對大量病原菌毒素產生的異常強烈反應。急性微循環(huán)障礙和細胞代謝功能紊亂。感染性休克、DIC、腦水腫中樞性呼吸衰竭,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MOF)。第十六頁,共四十二頁。慢性菌痢

1、急性期治療不及時、不徹底

2、機體抵抗力↓,尤其胃腸道的原有疾患或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有關。第十七頁,共四十二頁。病理變化累及整個結腸,以乙狀結腸與直腸為顯著。1、急性期:①腸粘膜基本病變是彌漫性纖維蛋白滲出性炎癥。②壞死上皮細胞和滲出物脫落后形成灰白色假膜,脫落后形成粘膜潰瘍。

③腸粘膜穿孔少。第十八頁,共四十二頁。病理變化

2、慢性期:

慢性期可有腸粘膜水腫與腸壁增厚、疤痕與息肉形成,少數(shù)病例可引起腸腔狹窄。

第十九頁,共四十二頁。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shù)小時至7天)。病前多有不潔飲食史。急性菌?。郝粤〖玻浩胀ㄐ?/p>

輕型

中毒型第二十頁,共四十二頁。普通型(典型)

⑴發(fā)熱中毒癥狀:急起畏寒、發(fā)熱,體溫38~39℃以上,伴頭昏、頭痛、惡心等全身中毒癥狀

⑵腸道癥狀:腹痛、腹瀉(排便10余次/數(shù)十次),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

⑶體征:左下腹壓痛明顯,腸鳴音亢進。病程約一周左右。 少數(shù)患者轉成慢性菌痢。第二十一頁,共四十二頁。輕型(非典型)

一般不發(fā)熱或有低熱。腹痛輕,腹瀉次數(shù)少,每日不超過10次,粘液多,一般無肉眼膿血便,里急后重輕/無。病程一般為3~6日。少數(shù)轉為慢性。第二十二頁,共四十二頁。中毒型多見于2~7歲健壯兒童起病急驟,進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突起高熱,嚴重毒血癥狀、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為主要表現(xiàn)。腸道癥狀不明顯(注意與乙腦區(qū)別)按臨床表現(xiàn)分三型:休克型、腦型、混合型第二十三頁,共四十二頁。中毒型(1)休克型(周圍循環(huán)衰竭型):較常見,以感染性休克為主要表現(xiàn):

①面色蒼白,口唇或甲紫紺;上肢濕冷,

②血壓下降,脈壓差變?。?0mmHg。

③脈搏細數(shù),心率快心音弱。

④尿少或無尿。

⑤出現(xiàn)意識障礙。第二十四頁,共四十二頁。中毒型(2)腦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者可出現(xiàn)呼吸衰竭,病人于驚厥、抽搐后突然呼吸停止。此型較嚴重,病死率高。①早期劇烈頭痛、頻繁嘔吐,血壓可略升高,呼吸與脈搏可略減慢;伴嗜睡或煩躁,為顱內壓增高、腦水腫早期臨床表現(xiàn)。②晚期反復驚厥、血壓下降、脈細速、呼吸節(jié)律不齊、深淺不勻等中樞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可不等圓,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可出現(xiàn)病理反射;意識障礙明顯加深,直至昏迷。第二十五頁,共四十二頁。中毒型

(3)混合型:以上兩型同時或先后存在,最為嚴重的一種臨床類型,病死率極高(90%以上)。實質上包括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多臟器功能損害與衰竭(MOF)。第二十六頁,共四十二頁。慢性痢疾病情遷延不愈﹥2個月以上者;菌痢慢性化的相關因素有:⑴急性期未及時診斷和抗菌治療不徹底;⑵易致慢性的福氏志賀菌感染或耐藥菌株感染;⑶病人原有營養(yǎng)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腸道IgA減少;⑷病人原有慢性胃腸疾病或腸道寄生蟲病等。分為急性發(fā)作型、遷延型及隱匿型三型第二十七頁,共四十二頁。慢性痢疾1、慢性遷延型:發(fā)生率約10%急性菌痢遷延不愈,常有腹痛、腹瀉,排粘液便或膿血便,亦有便秘腹瀉交替出現(xiàn)。左下腹可有壓痛,部分病人可捫及增生呈條索狀的乙狀結腸。長期腹瀉者可有營養(yǎng)不良、貧血及乏力癥狀。第二十八頁,共四十二頁。慢性痢疾2、急性發(fā)作型:此型約占5%有病史,常有誘因(著涼、勞累、進食生冷食物等);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同急性典型菌痢,程度輕;腹痛、腹瀉、膿血便,發(fā)熱常不明顯。

第二十九頁,共四十二頁。慢性痢疾3、慢性隱匿型:一年內有痢疾史,無明顯癥狀,乙狀腸鏡檢查見粘膜炎癥甚至潰瘍等病變,大便培養(yǎng)可檢出志賀菌。三型中以慢性遷延型最多見,慢性隱匿型較少見。第三十頁,共四十二頁。實驗室檢查

㈠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急性期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高,慢性病人可有輕度貧血。糞便檢查:急性典型菌痢糞便每次量少,常只有膿血粘液而無糞質。鏡檢可見大量的白細胞、紅細胞和少量巨噬細胞。第三十一頁,共四十二頁。實驗室檢查㈡病原學檢查:大便培養(yǎng)出志賀菌有確診價值并可了解敏感藥物。為提高陽性率,宜在抗菌治療前采集新鮮糞便的膿血部分,不要混入尿液,立即送檢,并于早期多次送檢。第三十二頁,共四十二頁。治療急性菌痢的治療1.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ORS)或靜脈補液中毒癥狀嚴重時用氫可琥珀酸鈉100mg第三十三頁,共四十二頁。治療

2、病原治療由于耐藥菌株↑,最好應用≥2種抗菌藥物,可酌情選用下列各種藥物:

1)喹諾酮類:組織滲透性強,少有耐藥產生。首選。療程3~5日。

2)磺胺類:連用3~5日。

3)其他:慶大霉素、黃連素、三代頭孢菌素

第三十四頁,共四十二頁。治療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1.病原治療:選用有效藥物靜脈滴注,聯(lián)合用藥。兒童選用頭孢曲松、頭孢噻肟等三代頭孢菌素,成人可選用喹諾酮類。2.對癥治療:⑴降溫止驚。⑵休克型相關治療:①擴容糾酸,②改善微循環(huán),③保護重要臟器功能,④皮質激素、肝素酌情使用。⑶腦型相關治療:①脫水劑,②改善微循環(huán),③皮質激素,④防治呼吸衰竭。

第三十五頁,共四十二頁。治療慢性菌痢的治療:采用全身與局部治療相結合的治療原則。1、一般治療:⑴注意生活節(jié)律,避免勞累、著涼。⑵飲食:選用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不暴飲暴食。⑶積極治療并存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和腸道寄生蟲病。2、病原治療:⑴根據糞便培養(yǎng)藥敏結果選用抗菌藥物,聯(lián)合或交替用藥2~3療程,每療程10~14天。⑵久治不愈者可作保留灌腸治療,可選用5%~10%大蒜液,0.5%~1%阿米卡星溶液,1%新霉素等,灌腸液200ml,加潑尼松20mg,0.25%普魯卡因10ml,每晚一次,10~14天一療程3、對癥治療:腸功能紊亂用鎮(zhèn)靜或解痙藥物,如異丙嗪、復方苯乙哌啶等。有菌群失調者可用微生態(tài)制劑。第三十六頁,共四十二頁。預防管理好傳染源早期發(fā)現(xiàn)患者和帶菌者,早期隔離(直至糞便培養(yǎng)隔日一次,連續(xù)2~3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早治療,徹底治療。第三十七頁,共四十二頁。預防切斷傳播途徑

對于菌痢等消化道傳染病來說,切斷傳播途徑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認真貫徹執(zhí)行“三管一滅”(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糞便、消滅蒼蠅),注意個人衛(wèi)生,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嚴格貫徹、執(zhí)行各種衛(wèi)生制度。第三十八頁,共四十二頁。保護易感人群

近年來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能刺激腸粘膜產生分泌型IgA,以防止痢菌菌毛貼附于腸上皮細胞,從而防止其侵襲和腸毒素的致瀉作用。保護作用僅有6個月。流行期間,口服生大蒜、地棉等,有一定預防效果。第三十九頁,共四十二頁。(一)急性菌痢1、護理評估:(1)病史及心理、社會資料病史:起病情況;進食和飲水情況;伴隨癥狀;發(fā)病誘因;處理經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