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也有個“臨安城”_第1頁
滇南也有個“臨安城”_第2頁
滇南也有個“臨安城”_第3頁
滇南也有個“臨安城”_第4頁
滇南也有個“臨安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滇南也有個“臨安城”

“臨安二月天氣暄。滿城靚妝春服妍?;ù仄焱ゅ\圍巷,佛游人嬉車馬闐。”明朝詩人楊慎的這首《臨安春社行》,寫的不是杭州,而是西南邊陲的一個古城——建水。

輕微之處皆文化

建水的“古”和其他古城不太一樣。被稱為古城的地方不少,那些地方有古時的建筑或痕跡,如城樓、廟宇、小橋等,像是在櫥窗中表示的“古”。建水的“古”,是留存并延續(xù)在生活中的,在這里,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沒有損失。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挑著扁擔賣水的,躺在庭院里小憩的,門口支著小攤賣木瓜水的,圍坐在小攤前吃燒豆腐的,在紫陶上細細作畫又刻填的,靠著鋤頭坐在橋頭乘風納涼的,背一籠早上剛摘的青菜沿街叫賣的……古老的生活方式浸透在這里,親切熟諳,隨處可見。

現代詩人于堅到了建水,分外驚疑,“楊慎詩里描寫的建水,并未隔世,我?guī)缀跻詾椋瑮钌鞑艛R筆走了不久。楊慎筆下的這個建水城大體上還存在著。不僅是城池、建筑、雕梁畫棟、朱門閭巷、水井、牌坊、飯館、荷塘稻田……最重要的是,楊慎詩中寫到的那個世界,雖然細節(jié)已經變更了大量,但空氣照舊可以感受到。”

在相對完整的占城內部,斑駁滄桑的明清民居星羅棋布,數十座元明清三代的寺廟道觀和官府衙署錯落有致,上百口古井照舊在發(fā)揮功用。

團山村、新屋村、老易屯、貝貢村等美輪美奐的古村落散落于城外,像星星一般拱衛(wèi)著建水古城。

無論是巍然挺立六百余年的東門朝陽樓,還是建筑規(guī)模和占地面積位居全國其次的建水文廟,或是有“滇南大觀園”之稱的漢族傳統(tǒng)民居朱家花園,都表示出古城不一樣的氣魄和底蘊。

輕微之處皆盡文化的厚重,路邊的一棟建筑,一道小巷,斗拱廊柱,石雕柱礎,地磚臺階,瓦頭屋角,土墻磚墻,軒窗朱門,壁畫石刻,花紋云紋……即使是巴掌大的方寸之地,也令人駐足。不忍離去。

可與昆明府和大理府比肩

據《建水縣志·簡本》載,建水城,漢時屬益州郡母攝縣地,西晉時屬寧州興西郡。唐南詔在此筑惠歷城,屬通海都督?!盎輾v”是古彝語,漢語譯為“建水”,是“大?!敝?,那時每逢夏秋之季,壩子里溪水升漲如海。

元初這里設建水千戶,后改為建水州,屬臨安路。明代時仍稱建水州,但改路為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拓地改建磚城,所以建水城也被稱為臨安城。清乾隆年間,建水州改為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再改稱建水縣。

從南詔國筑惠歷城開頭,建水城歷經元明清數百年不斷的蛻變,這期間,中原移民或因屯田駐兵,或因戴罪流放,或因貿易往來,紛紛集聚于此,先進的文化和工藝得以在這里生根發(fā)芽,多樣的飲食傳統(tǒng)也在這里交流碰撞。

建水在明清時期已成為滇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其富庶昌盛程度,可與昆明府和大理府比肩。

后來,隨著個舊錫礦的挖掘開采,一批豐饒起來的建水人紛紛返鄉(xiāng)。耗巨資營造其居住之所,于是一座座雕梁畫棟的華美大宅在這里拔地而起。他們按照江南的營造傳統(tǒng),做實了“臨安”府,讓漢文化在滇南小城開了花結了果。

但也正是由于個舊錫礦導致的經濟和行政中心轉移,建水在現代化工業(yè)浪潮中被遺忘。躲過了大拆大建,被保存下來,就像于堅在《建水記》里所說,“以致今天在中國,人們要表明曾經存在過一個‘雕欄玉砌’的詩意世界,找回那些傳統(tǒng)的建筑樣式、生活方式……只有去建水?!?/p>

不愿卷入“現代”的潮流

為什么在這么偏遠的地方,會存在一個與中國古典生活相印證的城市?

除了前文提到的曾富庶過又被邊緣化的歷史理由,可能更重要的是“自信”。

建水人對其所處的鄉(xiāng)土景觀,包含自然和歷史文化景觀,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外觀看,他們在堅守傳統(tǒng)的居住空間和生活方式,不容許使其卷入“現代”的潮流,在外人看來這種堅守可能是僵化,是固執(zhí),但這份堅守,其實源于自信。

建水的漢人從中國最富庶的地區(qū),帶著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力來到此處,他們在這里用先進的生產工具開疆拓土,用儒家文化內化八方。兼容并蓄,直到這里變成了他們記憶中的“天堂”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文化自信建立起來,這種自信深入骨髓,頑固得心愛。

彩霞輝映雙龍橋(盧維前/攝)在吉城照舊保存完整的空間秩序里,我們貌似感受到了那份自信和堅強。整齊劃一的街道布局,光可鑒人的青石板路,指點著行人做事要方方正正,坦蕩磊落;藏在小巷子里的那三疊水的門樓以及橫柱上的木雕彩繪,彰示著一個家族的家規(guī)家訓和對子孫的期許;院落內的書畫格言和石刻木雕,又在無聲之中教諭一旁玩耍的孩童為人處事之道。

建水人打小就在這樣的空氣中浸潤和熏陶,時間一長,自然就被“養(yǎng)”得儒雅,“育”得有底蘊。他們按心目中的“天堂”來打造建水,又在這一“天堂”般的地方“詩意地棲息”,相輔相成,良性循環(huán)。

“琴書筆硯作生涯,誰肯戀榮華。有時相伴漁樵話,興盡飲流霞。茶不醉,不歸家?!眻F山村皇恩府的一面墻上,寫著這段話。這是對古城生活的最好表達:它是建水的過去,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