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_第1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_第2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_第3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_第4頁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師用書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教師教學用書六年級下冊北京目錄用說明…………………………1教科書整體結構表…………………4本冊教科書的教學日標與內容概要………………5主要材料清單………………………7各單元說明與教學建議……………8微小世界一、單兀概述………………………8二、單元教學日標…………………9三、分課時教學建議(背景和日標、教學準備、教科書說明、教學建議)……10第1課放大鏡………………10第2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14第3課放大鏡下的晶體·.......................................................................1g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23第5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28第6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31第7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36第8課微小世界和我們·.......................................................................42四、評價建議····························································……47五、參考資料····························································……48物質的變化一、單元概述····························································……56二、單元教學日標························································……58三、分課時教學建議(背景和日標、教學準備、教科書說明、教學建議)...............5g第1課我們身邊的物質·.......................................................................5g第2課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62第3課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65第4課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6g第5課鐵生銹了·................................................................................73第6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76第7課控制鐵生銹的速度·....................................................................7g第8課物質變化與我們·.......................................................................g2四、評價建議·····························································……87五、參考資料·····························································……88宇宙一、單兀概述····························································……92二、單元教學日標·························································……94三、分課時教學建議(背景和日標、教學準備、教科書說明、教學建議)...............g5第1課地球的衛(wèi)星一月球·.................................................................g5第2課月相變化·................................................................................gg第3課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103第4課日食和月食·..........................................................................107第5課太陽系·................................................................................111第6課在星空中(一).....................................................................116第7課在星空中(二).....................................................................120第8課探索宇宙·.............................................................................123四、評價建議···························································……129五、參考資料····························································……130環(huán)境和我們一、單元概述·····························································……155二、單元教學日標························································……156三、分課時教學建議(背景和日標、教學準備、教科書說明、教學建議)···········……157第1課一天的垃圾···················································……157第2課垃圾的處理·..........................................................................15g第3課減少丟棄及重新利用·..............................................................162第4課分類和回收利用·....................................................................165第5課一天的生活用水···············································……169第6課污水和污水處理·....................................................................171第7課考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174第8課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176四、評價建議····························································……180五、參考資料·····························································……181使用說明與教科版科學教科書配套的《科學教師教學用書》是為切合教師教學的實際需要而編寫的,三至六年級共8冊。為了能清晰而簡明地表達課程設計的意圖,同時方便教師備課,我們設計了一些欄日和提供了相應的資源。下面是與使用有關的幾點說明。一、教師用書的體例和作用本冊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列出本學期的主要教學內容和在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希望達成的日標。為教師了解全學期的教學任務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主要材料清單列出本學期探究活動涉及的主要實驗和需要的器材料,供教師作計劃和提前準備時使用。各單元說明與教學建議用文字形式介紹本單元的主要教學活動和活動間的結構,說明本單元的教學在整個教科書框架體系中的地位和意義。單元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列出本單元要實現(xiàn)的教學日標,為教師把握單元教學提供方向。背景和目標這是分課時,說明教學內容選擇的知識背景和學生的認識背景,方便教師理解教學活動的設計意圖。所列的教學目標是直接針對該節(jié)課的。教科書說明用圖文對照的形式詳細說明正文、照片、圖片、圖表、對話框所包含的意義,對教科書正文中提出的問題給出必要的答案或說明?!虒W建議有針對性地為教學提供參考性策略,對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提示?!u價建議立足單元教學指出評價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據以及可采用的評價方法。二、課時安排建議修訂后的教科書每冊均安排了4個教學單元。3,4年級每個單元包含7個教學活動,5,6年級為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這是根據日前全國絕大部分地區(qū)小學科學課中、高年級均為每周2課時的現(xiàn)狀安排的。在設計時,我們也考慮到個別省份科學課的開設已經實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彈性。針對這樣的地區(qū),我們建議在課時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辦法來解決:(一)對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例如“比較水的多少”“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等;(二)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開展單元性的評價活動;(三)實現(xiàn)教科書中已設計的拓展性活動,或資料庫中的拓展性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fā)展是十分有意義的。如“小桿秤的制造”“設計制作一個強磁力電磁鐵”等。為此每個單元安排3節(jié)左右的機動課時是適宜的,也是可操作的。三、教學目標的表述在這套教師用書中,我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的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將教學日標分別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表述??茖W概念的陳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話來完成的,它比一個簡單的詞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表達的是一個科學的觀點或思想??茖W概念也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體概念。每一個核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體概念組成的,而具體概念是從科學事實中歸納出來的。以科學概念作為教學日標,將促進學生對事實的理解,有助于他們形成重要的科學觀念和思想,體現(xiàn)了科學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四、概念圖和圖表的使用修訂后的教科書引人了多種形式的概念圖和圖表,因為它們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用工具。運用這些工具,學生可以記錄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時用來描述概念。教師也可以借此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為教學確定起點。維恩圖是一種選擇、分類和比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梢詭椭鷮W生記錄下他們的觀察結果。兩個圓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屬于陸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屬于水生植物的特征應分別記在一個圓里,而它們的共同特征則應記人兩個圓的交叉部分。網狀圖是概念圖中的一種,它的作用是用圖解的形式記錄與中心詞有關的觀點和內容,呈現(xiàn)中心詞和與之相關內容之間的關系。使用網狀圖可以幫助學生圍繞中心詞作盡可能多的聯(lián)想,由此教師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識是學生已經知道的。氣泡圖是一種簡單的網狀圖,它可以幫助學生對中心詞(主題)作出聯(lián)想,記錄下他們已經觀察和了解到的內容。柱狀圖(條形圖)是在坐標圖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數(shù)據表達,表現(xiàn)為條形圖,一般由兩組數(shù)據組成,例如時間和影長、時間和溫度等。柱狀圖可以直觀地表現(xiàn)數(shù)據之間的差異。記錄不僅僅可以用文字,科學圖畫也是適合小學生記錄觀察和與人分享信息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圖畫傾注更多的精力在細節(jié)上。為了真實地記錄,學生必須仔細地觀察,記下每個小的特點和線條。使用這種記錄方法可以提高每個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也可以從中評價他們的觀察、表達和理解的能力。教科書整體結構表修訂后的教科書共32個單元,更好地體現(xiàn)r課程標準的要求。覆蓋r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標準所規(guī)定的相關內容。教科書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兩大主線并行發(fā)展的方式建立r自己的整體結構。書中每個單元后設置r資料庫,是為r便于學生深人理解該單元的科學概念、豐富他們的已有經驗和發(fā)展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是科學課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僅供學生閱讀。┌──┬────────┬────────┐││上學期│下學期│├──┼────────┼────────┤│三年│植物│植物的生長變化││級├────────┼────────┤││動物│動物的生命周期││├────────┼────────┤││我們周圍的材料│溫度與水的變化││├────────┼────────┤││水和空氣│磁鐵│├──┼────────┼────────┤│四│溶解│電││年├────────┼────────┤│級│聲音│新的生命││├────────┼────────┤││天氣│食物││├────────┼────────┤││我們的身體│巖石和礦物│├──┼────────┼────────┤│五│生物與環(huán)境│沉和浮││年├────────┼────────┤│級│光│熱││├────────┼────────┤││地球表面及其變化│時間的測量││├────────┼────────┤││運動和力│地球的運動│├──┼────────┼────────┤│六│工具和機械│微小世界││年├────────┼────────┤│級│形狀與結構│物質的變化││├────────┼────────┤││能量│宇宙││├────────┼────────┤││生物的多樣性│環(huán)境和我們│└──┴────────┴────────┘本冊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huán)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拔⑿∈澜纭眴卧?,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了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fā)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拔镔|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qū)別開來。“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huán)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huán)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tǒng),不同宇宙空間分布著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環(huán)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fā),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認識到環(huán)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并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huán)境保護行動。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小學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著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huán)境。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本冊的重點是: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tǒng)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shù)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3.學習對現(xiàn)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huán)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xiàn)象與證據的關系,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主要材料清單“微小世界”單元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觀察對象: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蔥、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或其他纖維。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物質的變化”單元實驗材料:火柴、生銹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淀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銹、硫酸銅溶液、涂有油漆的鐵制品、小自行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坝钪妗眴卧M實驗材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碍h(huán)境和我們”單元觀察實驗材料:廣口瓶、洗凈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裝盒。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各單元說明與教學建議微小世界一、單元概述通過前面三年半的科學課學習,學生已對身邊世界的許多物質及現(xiàn)象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六年級下冊,將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指導學生認識較微觀的世界。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發(fā)展,視野不斷開擴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fā)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人類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fā)現(xiàn)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秘密。本單元所指的“微小世界”,和通常所說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微觀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電子等極微小的物質粒子的領域。由于觀察條件和學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單元不從物質的分子、原子、電子這個角度去展開。只是擴展到用放大鏡和簡易的顯微鏡能觀察到的微細的觀察領域。如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小的昆蟲,昆蟲的器官,植物的細胞、水中常見的微小生物,等等。本單元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到的內容有光學、生物、物質的結構、科學發(fā)展史等方面。但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本單元也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單元,課堂上的學習只是一個開端,希望學生把觀察活動延續(xù)到課后,把觀察內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各課內容簡要如下:第1課“放大鏡”。學生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第2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和第3課“放大鏡下的晶體”。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了解。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幫助學生了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fā)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fā)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及結構,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和細胞。第5,6和7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及細胞,了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第8課“微小世界和我們”,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fā)展以及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成果進行梳理,并通過查閱資料匯報交流,了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二、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jié)。.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shù)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微生物有在特殊環(huán)境下生存的結構。.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過程與方法.運用手執(zhí)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學習使用適當?shù)钠鞑募凹夹g觀察細胞和微生物。.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通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匯報。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發(fā)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2.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3.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4.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fā)明成果表示敬佩。三、分課時教學建議第1課放大鏡(一)背景和目標眼睛是人的主要觀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視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體。多少年來,發(fā)明一種能看到更小物體的工具一直是人類的夢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發(fā)明了放大鏡。今天放大鏡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被廣泛使用。學生對放大鏡并不陌生,從三年級起放大鏡就伴隨著孩子們的科學學習。但是他們對人類發(fā)明放大鏡的意義以及放大鏡的結構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課鼓勵學生在帶著新的問題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學習和了解一些關于放大鏡的簡單光學知識。科學概念.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過程與方法.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二)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圓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相關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三)教科書說明教科書共3頁,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第二部分:放大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第三部分:放大鏡的特點。第一部分: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人類視覺工具的發(fā)明是從放大鏡開始的,我們的教學活動也從這里開始。學生對于放大鏡比較熟悉,他們常用放大鏡,但對于放大鏡的特點及功能又不完全明白。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編寫了這個部分。這部分內容通過以下兩個活動進行:一是讓學生回憶科學課學習中放大鏡的作用;二是學生填寫網狀圖和交流討論,了解人們使用放大鏡的工作范圍及意義。第二部分:放大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活動目的是對比用放大鏡和肉眼觀察到底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安排這個活動呢?因為許多學生只知道放大鏡能放大物體的圖像。讓學生再次用肉眼和放大鏡對比觀察科學課本上的照片以及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學生會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jié)。學生用放大鏡觀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電視機、計算機的屏幕,觀察的結果是不僅圖像放大了,而且還會發(fā)現(xiàn)肉眼不能發(fā)現(xiàn)的秘密,那就是圖像是由色彩點組成的。為什么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點組成的?因為印刷上采用的是網點技術。彩色畫稿或彩色照片,其畫面上的顏色數(shù)有成千上萬種。若要把這成千上萬種顏色一色色地印刷,幾乎是不可能的。印刷時先將原稿進行色分解,分成青、品紅、黃、黑四色色版,再進行加網。原稿圖像一經加網以后,就把圖像分割成無數(shù)個規(guī)則排列的網點,構成網點負片,最后拷貝、曬成各色印版。印刷時再進行色的合成,由于我們眼睛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分辨不出來。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為什么看到的一個個小點由紅、綠、藍三色組成?這是因為電視攝像機的鏡頭攝人人或景物的影像后,利用折光鏡將光線分成3路,由3個攝像管分別感受光線中紅、綠、藍三種原色光,然后將感受的光線轉變?yōu)殡娦盘枴_@些電信號被彩色電視機收到后便控制彩色顯像管里的3個電子束(電子槍)。顯像管管底的內壁涂有一層光敏材料一熒光粉,構成熒光屏。熒光屏在向外的一面含有40萬組熒光點,每組由三個熒光點組成,它們受到電子束激發(fā)后就產生對應的紅、綠、藍色光。這些熒光點很小,平時肉眼無法看見,而用放大鏡就能看見它是由紅、綠、藍三色組成。通過對比學生知道放大鏡下的物體不僅放大了,而且有些細節(jié),如課本或報紙上的圖片、計算機和電視機的屏幕,不用放大鏡是看不出它們由許多小點組成的。這樣的發(fā)現(xiàn)使他們很驚訝,引起觀察的興趣,從中體驗到用放大鏡和不用放大鏡所看到的物體不僅只是大小不同。學生經常用放大鏡,但是不一定知道正確的使用方法。課文資料中,提示了正確使用放大鏡的方法。觀察方法一:讓放大鏡靠近觀察的物體,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然后移動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放大鏡盡量靠近眼睛。放大鏡不動,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第三部分:放大鏡的特點這是一個探究活動。探究兩個問題:“放大鏡為什么能放大物體的圖像?”“什么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shù)比較大?”希望學生觀察放大鏡鏡片的特點,并比較它的鏡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有什么不同,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秘密。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中央厚邊緣薄。接下來,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鞏固和加深學生的理解。首先讓他們判斷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器具有沒有放大的作用?這需要一種推理性的假設:放大鏡鏡片是透明、中央厚邊緣薄,它具有放大圖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鏡片同樣的結構,就應具有同樣的放大功能。然后通過實際的觀察,學生的假設得到驗證。在此基礎上讓他們進行概括總結:放大鏡的鏡片特點是透明、中央厚邊緣薄,凡是和放大鏡片具有同樣特點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最后讓學生思考分析:人們?yōu)槭裁窗逊糯箸R叫做凸透鏡?是因為鏡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一步一步加深學生對放大鏡特點的理解。放大鏡之所以能放大,是因為放大鏡片是凸透鏡。光線通過凸透鏡會發(fā)生折射,當物體在凸透鏡的焦距以內,從物體某一點引出的平行于主光軸的人射線,和通過光心的人射線不能匯聚到一點,只能在反向延長線上匯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個放大的虛像。(四)教學建議1.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顒拥乃悸肥菑奈覀兛茖W課學習中對放大鏡的使用,再到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放大鏡的使用,從中了解放大鏡使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學生填寫的網狀圖有三層,最中間是“放大鏡”,第二層是哪些行業(yè)、哪些工種的人經常使用放大鏡,最外層是他們用放大鏡干什么?;顒尤盏氖橇私馊藗兪褂梅糯箸R的廣泛性及意義。為了打開思路,這個活動要讓學生先在小組討論,然后再由每個學生自己填寫。最后大組交流完成全班的大表格。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和總結。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鏡說明了使用的廣泛性,其中公安、科研等很多重要的部門都使用放大鏡,說明使用放大鏡的重要價值。通過這兩個活動要讓學生明白使用觀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觀察比只用肉眼觀察優(yōu)越。2.放大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在觀察前,教師要了解學生是如何使用放大鏡的,他們知道正確的方法嗎?如果都知道,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簡單進行小結。如果學生的方法不太規(guī)范,教師要講解、指導并示范。也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資料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讓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科學課本上的照片以及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觀察過程中,一定要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即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進行對比。圖片可用科學課本上的,也可以選用報紙上的,圖片大些效果更好些。由于學生對放大鏡比較熟悉,可能會沒有興趣。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梢栽黾右恍┯^察對象,比如織物的纖維、同樣的鋼筆或毛筆在不同的紙上留下的筆跡有什么不同、顏色水在不同的紙上浸潤的情況、觀察鋼筆的墨水從哪里來,等等。3.放大鏡的特點。這是一個探究活動。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提出問題后放手讓他們獨立研究。探究問題:C1}放大鏡為什么能放大物體的圖像C2)什么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shù)比較大

為此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準備放大鏡,還要準備玻璃片和玻璃鏡片。同時至少準備兩種不同倍數(shù)的放大鏡。第一個活動重點是觀察鏡片的特點。第二個活動重點是比較不同放大鏡鏡片邊緣和中央的厚度差異,即鏡片中央凸起的程度??赡苡袑W生會認為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和鏡片的直徑有關系,因此教師給學生準備的最好是直徑相同而凸度不同的兩種放大鏡。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教師自己要準備幾對直徑相同而放大倍數(shù)不同的放大鏡作為備用。比如直徑大的,而放大倍數(shù)有大有小的放大鏡;直徑小的而放大倍數(shù)有大有小的放大鏡。判斷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器具有沒有放大作用時,要注意給器皿加滿水,空的器皿是起不到放大作用的。最后要讓學生解釋這些器具加滿水后為什么能放大或為什么不能放大?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只要和放大鏡片同樣的透明、邊緣薄而中央厚的結構,就具有同樣的放大功能。對于“放大鏡的鏡片特點呢?人們把放大鏡叫做凸透鏡,想想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相信學生是能夠自己解決的,應該讓學生自己解決。放大鏡放大的道理是因為光線通過凸透鏡產生折射。這個道理對于學生比較深奧,不必作為教學內容。第2課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一)背景和目標昆蟲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昆蟲的種類和數(shù)量繁多,生活范圍廣,有著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因此有許多豐富的可供觀察的內容。但許多昆蟲個體較小,僅用肉眼人們無法看清它們的身體構造,也不便于觀察它們的活動和生活習性。本課將引領學生用放大鏡探索奇妙的昆蟲世界。學生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觀察昆蟲對許多學生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上冊的動物單元他們對昆蟲已有一些接觸,但遠遠不能滿足探索的好奇心?,F(xiàn)在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昆蟲世界,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用觀察工具的重要性??茖W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和更遙遠的物體。.發(fā)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二)教學準備學生分組觀察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三)教科書說明本課對昆蟲觀察的活動,是從昆蟲的身體構造到昆蟲的生活習性,由易到難,由靜到動。昆蟲生活習性的觀察活動要延伸到課外。教科書共兩頁,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體構造”;第二部分是“蚜蟲和它的天敵一草嶺”。教科書首段提出本課的觀察活動任務,并了解學生已有的昆蟲知識。第一部分:奇特的身體構造這部分的活動主要激發(fā)學生用放大鏡探索昆蟲世界的興趣。觀察的內容有: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這些器官能反映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當然觀察內容不限于昆蟲的這幾方面,這里只是打開學生的思路,引領學生進人昆蟲世界,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學校的條件自己確定觀察的內容。觀察主要在課堂上進行,為此教師在課前要準備足夠的昆蟲標本,供分組觀察用。教科書第5頁右上是蠅的復眼的照片。昆蟲的眼睛分單眼和復眼,復眼在頭部上方的兩側。在放大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復眼由許多小眼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蟲其復眼中的小眼的數(shù)日不同,例如有一種螞蟻的工蟻只有1個小眼;蝴蝶有1.2萬一1.7萬個小眼;蜻蜓則有1萬一28萬個小眼;家蠅有4千個小眼。小眼的構造很精巧,它有一個如凸透鏡一樣的集光裝置,叫角膜鏡,就是小眼表面的六角形凸鏡,下面連著圓錐形的晶體,在這些集光器下面連接著視覺神經。每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體的一部分,整個眼睛看物體就像一個拼湊物。昆蟲的復眼雖然由許多小眼組成,但它們的視力遠不如人類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米一2米,蒼蠅只能看到40毫米一70毫米??墒牵ハx對于移動物體的反應卻十分敏感,當一個物體突然出現(xiàn)時,蜜蜂只要0.0l秒就能做出反應。捕食性昆蟲對移動物體反應能力更加迅速敏捷。教科書左面是蟋蟀長在足內側的耳朵。昆蟲的耳朵不像人類的耳朵,它有各種各樣的外形,在身體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如蟬的耳朵長在腹部第二節(jié)附近;夜蛾的耳朵長在胸、腹部之間凹處;雄蚊和螞蟻的聽覺毛長在觸角上;嶂螂的聽覺毛長在尾須上。蟋蟀是大家所喜愛的昆蟲,可以發(fā)出優(yōu)美動聽的鳴叫。它們用來聽音的耳朵長在前足脛節(jié)上,是一個膜狀構造,稱為鼓膜聽器。蟋蟀的聽器外形為卵圓形或縫隙狀,鼓膜里有100^-300個感覺細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種發(fā)出的召喚、求愛、交尾、攻擊、報警等聲音信號,從而做出回答。據測定,蟋蟀的足聽器感知范圍為700赫茲^-5000赫茲,但它們實際能夠感受到的音波范圍要比測試范圍廣得多。第5頁右中是學生畫的幾種不同昆蟲的觸角。昆蟲的頭部都有一對觸角,昆蟲的觸角像“天線”,能感觸物體,嗅到氣味,還能平衡身體。不同種類的昆蟲,“天線”的形態(tài)也各不相同:蟋蟀、蝗蟲的觸角呈絲狀;螞蟻的觸角是膝狀;蝴蝶的觸角是棒狀;雄蛾的觸角是羽毛狀;天牛的觸角是鞭狀。昆蟲的觸角就像電視機上的天線,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擺動,以接受來自不同方位的氣味。家蠶雄蛾的一根觸角上約有1.6萬個毛狀感覺器,它們接受氣味的能力非同小可。雄蛾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釋放出來的氣味。一種天蛾能感受到幾里以外同種異性的氣味。觸角的形狀和著生的位置是鑒別昆蟲種類的重要特征。第5頁右下是放大鏡下蝴蝶翅的照片。蝴蝶的翅本來和蜻蜓、蟬的翅膀一樣,是膜質、透明和無色的,但它們的翅面上密密地覆蓋著一層粉末。如果我們用手摸一下這種翅,手上就會粘上粉末,而翅上就會顯出透明的一塊。這些粉末在放大鏡下觀察,是些像魚鱗似的小東西,昆蟲學上稱之為鱗片。每個美麗的鱗片都有一個小柄,像魚鱗似地鑲嵌在翅蠟上的鱗片窩里。每個鱗片有幾十條到1000多條脊紋,它們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紋上有許多并行的薄片,像書頁一樣疊合在一起。這些脊紋在光照下閃爍出美麗的光芒。第二部分:蚜蟲和它的天敵一草嶺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激發(fā)學生進一步觀察昆蟲,從觀察靜止的昆蟲標本過渡到觀察活著的昆蟲的生活習性,難度有所增加。第6頁上“蚜蟲和它的天敵一草嶺”是對蚜蟲和草嶺進行比較深人的跟蹤觀察。觀察者從蚜蟲和其天敵草嶺的肢體、進食、偽裝等幾方面,以及它們的關系,作了比較細致的觀察和生動具體的記錄、描述。蚜蟲是一種常見的危害性很大的害蟲,其身體很小,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它的身體的大致外形。它們常聚集在植物的嫩莖上吸食植物的汁液。6頁右上是一只雌性蚜蟲正在生小蚜蟲,蚜蟲可以不用雌雄交配而由雌蟲直接生小蚜蟲,這種繁殖方式叫孤雌生殖。蚜蟲的天敵一草嶺,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昆蟲。教科書中之所以選草嶺,是因為草嶺是一種重要的蚜蟲天敵,比較普遍,其生活習性也有很多奇特的地方。因為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它,所以對它不太熟悉。其實只要在蚜蟲多的植物附近注意觀察,是經??梢钥吹讲輲X的。草嶺是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成蟲的頭頂長著一對又細又長的觸角,頭的兩側是閃著金色光澤的大眼睛。它的身體多呈嫩綠色,翅膀透明,縱橫交錯的翅脈形成格狀的網絡,就像披著輕紗一般美麗。草嶺產卵的方式十分奇特,雌草嶺常把卵產在蚜蟲密集的植物葉片反面。產卵時先從尾部拉出一根絲,然后在絲的頂端產一橢圓形卵,往往是一簇簇卵產在一起。在蚜蟲多的地方,還能找到草嶺的幼蟲。草嶺的成蟲和幼蟲都能捕食蚜蟲以及其他危害農作物的小蟲,尤其是幼蟲十分擅長捕食蚜蟲,素有“蚜獅”之稱。其口器外形像兩把鐮刀,左、右的上下Pv分別合成刺吸式構造,能插人蚜蟲體內。但這個過程需要在放大鏡下觀察才能看得清楚。教科書第6頁右下是草嶺的幼蟲正在捕食蚜蟲。它把蚜蟲的體液吸干后,還會把蚜蟲的空殼粘在自己的背上作為偽裝,成了披著蚜殼的“獅子”。教科書上的“蚜蟲和它的天敵一草嶺”僅是一個舉例。希望能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并從中受到啟發(fā),樂意參與這個活動。能選擇1^-2種昆蟲在放大鏡下進行比較深人細致的觀察和記錄。這里的觀察和記錄都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對觀察結果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這個活動,經歷了活動的過程,活動中認真地觀察、記錄和總結,就達到了教學的要求。(四)教學建議1.奇特的身體構造。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觀察昆蟲的構造和器官,教學主要在課堂上進行。因此教師事先要準備足夠多的昆蟲標本供學生觀察,可以是身體完整的,也可以根據觀察的需要只有某個器官或某個部分的。教師可以在開學初就布置學生在家長或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采集。也可以把它作為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內容。采集前要教給學生采集方法和安全事項,盡量不傷害有益昆蟲。新課開始,教師可以這樣引人:我們曾經觀察過螞蟻、蝗蟲、蠶蛾,它們都是昆蟲。昆蟲是自然界中數(shù)量和種類最多的生物。它們有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也有許多特殊的構造和本領,我們知道嗎?法布爾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昆蟲有趣的事情。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個法布爾式的觀察家,來探索昆蟲世界的秘密。接著分組觀察:各組學生輪流觀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蟲的眼睛,昆蟲的各種觸角、口器等,觀察時先用眼睛觀察然后再用放大鏡觀察,邊觀察邊記錄。然后大組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蝴蝶的翅原來是由許多彩色的小鱗片組成的;它們的眼睛原來是由許多小眼睛組成的;昆蟲的觸角是各種各樣的……在大組交流了觀察結果后,教師對學生的觀察進行小結和評價,適當補充有關的知識,并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昆蟲世界的興趣。2.蚜蟲和它的天敵一草嶺。教師可以這樣激勵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昆蟲世界的秘密:我們前面觀察的都是昆蟲的標本,如果我們到大自然中去,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觀察它們,在蔚藍的天空下、在蟬鳴的歌聲中去觀察,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也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秘密。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觀察范例一“蚜蟲和它的天敵一草嶺”。讀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激勵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探究精神和態(tài)度。接著布置新的探究任務一觀察某種昆蟲的生活習性。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討論觀察的想法和打算。比如想觀察昆蟲的哪些方面的問題怎樣觀察并讓幾個小組在全班交

流自己的想法,大家對他們的計劃提出問題和建議。教師也可事先擬出一定的小課題,供學生參考、選擇。小課題的內容要盡量小,要符合學生的探究水平,并具有可行性。比如:螞蟻能預報天氣嗎嶂螂怎樣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觸角有什么不同蜜蜂怎樣采集花粉,等等。雖然這些小課題的答案在一些書刊上都有,但要要求學生自己經過實際觀察得出結果,不要摘抄現(xiàn)成答案。最后教師提出觀察要求、完成任務的時間、安全及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注意事項。這個觀察活動的時間可以較長一些,比如在學期即將結束時,每組學生交出觀察結果。對觀察結果的評價標準應符合小學生的實際,不能要求太高。只要認真按計劃堅持觀察,并寫出觀察結果都應該得到鼓勵。第3課放大鏡下的晶體物體的微細結構(一)背景和目標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guī)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及科研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數(shù)物質的晶體是用肉眼看不見的,我們只有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體是許多固態(tài)物質的一種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本課的觀察活動將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相信在我們帶領學生走進這個世界之后,學生很快就會對奇妙的晶體世界著迷,從此對它熱情關注??茖W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過程和方法.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用圖記錄觀察結果。.自制食鹽等晶體。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二)教學準備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三)教科書說明內容共兩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察美麗的晶體”;第二部分是“制作晶體”。活動內容是先觀察再制作。第一部分:觀察美麗的晶體教科書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注意過各種各樣物質的結構是怎樣的嗎如果我們用放大鏡觀察身邊的物質,我們能發(fā)現(xiàn)什么呢這個問題的日的是了解學生的想法,同時提出即將學習的任務。

觀察物質的結構從身邊熟悉的食鹽、堿面、味精等物質開始,讓學生用肉眼和放大鏡分別觀察食鹽、堿面??纯捶糯箸R下的食鹽、堿面和我們平常肉眼看見的是否一樣。同種物體的每一個顆粒的形狀是否大致一樣?在放大鏡下,學生將看到的是各種物質的顆粒都是晶瑩、剔透有著各自一致的幾何形體的微粒,比如食鹽、白糖的晶體都是立方體的,味精的晶體是柱狀等。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認識晶體:白糖、食鹽、堿面、味精的顆粒都由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組成,人們把這樣的物質叫做晶體。接著教科書通過圖片向學生介紹自然界中的晶體。第8頁上的照片分別是水晶、雪花、維生素c、黃銅礦等晶體。晶體的形狀很有規(guī)則,有的是立方體,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針;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正因為各種物質的晶體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狀,所以晶體也是鑒別礦物的依據。地質學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觀察巖石中的晶體,判斷它的礦物成分,以鑒別巖石。第8頁右上的圖片顯示的是在顯微鏡下花崗巖中石英、長石、云母的三種晶體。第二部分:制作晶體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fā)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指導學生制造晶體的方法可以有減少水分和降低溫度兩種。減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種溶液風干即使其水分蒸發(fā),使物質重新析出;降低溫度,即先把某種物質的溶液加熱制成飽和溶液,然后冷卻,使物質重新析出。課本上介紹的制作的方法是蒸發(fā)法,即先制作物質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讓其自然蒸發(fā)。用這種方法制作的晶體比較小,教科書上還介紹了一種制作比較大的晶體的方法。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鹽,直到食鹽全部溶解為止。用漏斗過濾溶液,將過濾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潔的玻璃杯內,在杯中懸吊一根細線,一端拴上一小塊食鹽晶體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靜置數(shù)天。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現(xiàn)了第一批晶體,濾去溶液中殘留的晶體,然后把懸在細線上的晶體浸人過濾后的溶液中,晶體會緩慢地生長。如果在杯中繼續(xù)倒人飽和食鹽溶液,則晶體的生長會持續(xù)幾周甚至幾個月。(四)教學建議1.觀察美麗的晶體。學生在四年級曾經觀察過礦物的晶體,教師可以從這里切人。再次出示一些礦物的晶體如水晶、黃鐵礦、方解石的圖片,問問學生還記得這是什么嗎?它們的形狀有什么特點(有著比較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然后教師接著說,除了礦物有著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自然界的許多物體也有這樣的結構,我們知道嗎?白糖、食鹽、堿面是我們做飯菜時經常用到的材料,今天我們來仔細地觀察它們的形態(tài)。接著是學生分組觀察活動。要求學生用肉眼觀察白糖、食鹽、堿面,再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它們又是怎么樣的。不僅觀察每一顆粒的形狀,還要觀察同種物質的所有顆粒的形狀。并在記錄單上畫出白糖、食鹽、堿面、味精的晶體形狀。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要學生總結,這些物體的顆粒有什么特點。最后教師小結:在放大鏡下看到的食鹽、白糖、味精、堿面,雖然它們形狀各不相同,但同種物質的顆粒都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這樣的物質叫做晶體。然后教師問問學生還知道自然界中的哪些晶體物質。除了學生的回答和教科書上插圖所示,教師還可以進行補充,比如裝水的容器中的水垢等。并告訴學生在自然界很多固體物質都是晶體,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比如花崗巖中的三種礦物晶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形狀不是很清楚,這就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了。地質工作者鑒別巖石和礦物時,就常常根據晶體形態(tài)來作出判斷。2.制作晶體。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知道自然界的晶體是怎樣產生的嗎?然后講解自然界的晶體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結晶過程產生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fā)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強和溫度條件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教師可展示相關課件。我們自己來制作晶體。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得到晶體呢。我們現(xiàn)在制造晶體的方法就是利用我們學過的方法一蒸發(fā)的方法。步驟如下:先制作食鹽或堿面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為了蒸發(fā)得塊,滴后要輕輕晃一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放在通風的地方。也可以用夾子夾住玻片在酒精燈上微微加熱,加熱時玻片離酒精燈火焰遠一些,慢慢烘干。在溶液蒸發(fā)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用手或器物觸摸它。制作好食鹽或堿面晶體,再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并畫圖記錄它們的形態(tài)。因為溶液的自然蒸發(fā)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也可讓學生在等待溶液結晶的過程中,先觀察別的班級已經做好的晶體,然后再觀察自己做的晶體。最后教師出示自己做好的大的晶體,學生一定很吃驚,也很激動。這時問學生,愿不愿意制作更大的晶體,讓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制作方法,課后自己制作。如果有時間,建議教師向學生介紹晶體的用途,最好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如果沒有時間,可讓學生自己去收集和閱讀相關資料,做成資料卡片,在全班張貼展示。課外延伸:了解有關晶體的知識,觀察身邊更多的晶體。第4課怎樣放得更大(一)背景和目標在使用放大鏡的過程中,學生都希望放大鏡能把物體放大更多倍數(shù),以便把物體看得更清楚。這也是在顯微鏡發(fā)明之前,人們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標。但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有限的,直到17世紀,人們發(fā)現(xiàn)用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提高放大倍數(shù),從而發(fā)明了顯微鏡,人們的這個日標才得以實現(xiàn)。本課指導學生經歷前人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用兩個放大鏡自制一個顯微鏡,并嘗試用自制的顯微鏡進行觀察??茖W概念.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顯微鏡的發(fā)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過程與方法.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人類發(fā)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認識到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fā)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zhí)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二)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卡紙(或現(xiàn)成的紙筒)、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發(fā)展的歷史等)。(三)教科書說明內容共兩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做個簡易顯微鏡”;第二部分為“顯微鏡的發(fā)展”。教科書的閱讀資料中有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及顯微鏡的發(fā)展史。第一部分:做個簡易顯微鏡教科書首先提出怎樣把物體放得更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然后啟發(fā)學生用兩個放大倍數(shù)不同的凸透鏡組合起來觀察物體,比較用兩個透鏡和一個透鏡看到的物體圖像有什么不同?從中發(fā)現(xiàn)把兩個透鏡組合起來觀察物體,放大倍數(shù)會大大提高。這個活動引領學生經歷一個顯微鏡的發(fā)明過程。在17世紀,人們無意中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shù),從而發(fā)明了最早的顯微鏡。為什么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能把物體放得更大呢?用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來分析:這兩個凸透鏡是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對著物體的透鏡焦距較小,叫物鏡。對著人眼的透鏡叫日鏡,焦距較大。把物體放在物鏡的焦點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會在它的焦距到2倍焦距之間,而恰好是日鏡的焦距內生成一個放大的倒立的實像,這個放大的像通過日鏡的折射后進人人眼,人們就會在日鏡中看到一個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虛像。也就是日鏡把物鏡得到的放大的實像進一步放大。本課讓學生用兩個放大鏡,調整它們的距離來觀察物體,從中去發(fā)現(xiàn)這樣的組合能把物體放得更大,這是引領學生經歷前人發(fā)明的過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怎樣計算呢?是用日鏡的放大倍數(shù)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梢宰寣W生計算一下,從計算的結果也可以知道兩個透鏡組合而成的顯微鏡比單個透鏡的放大倍數(shù)大得多。接下來的活動是讓學生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物體。實際驗證一下物體的圖像在顯微鏡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會發(fā)現(xiàn)一些用肉眼和用單個放大鏡不能看到的細節(jié),并把新的發(fā)現(xiàn)記下來。課文中的觀察對象有青苔、花蕊、花粉等。選用這些物體作為觀察對象的理由是:青苔用肉眼看起來分不清一株一株的個體,看到的只是綠茸茸的一片像地毯,而在顯微鏡下能看清它們的每個植株;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一花粉,也是微小世界的一個大家族,用肉眼和單個的放大鏡觀察花粉,其形態(tài)不一定看得很清楚,而在顯微鏡下它們形狀各異、千姿百態(tài)。圖中的花粉正處在萌發(fā)狀態(tài),新鮮花粉放在糖水中可以萌發(fā)出花粉管,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長。當然教師也可因地制宜選用合適的觀察材料。教科書資料一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這個故事能激發(fā)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的興趣,并學習列文虎克堅持不懈、刻苦鉆研的精神。第二部分:顯微鏡的發(fā)展這個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介紹顯微鏡的發(fā)展歷史。17世紀,人們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制成的顯微鏡只是顯微鏡的前身,荷鑄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這架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shù)可達1500倍左右;1932年德國科學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是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shù)提高到一萬倍。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已經成功研制出放大率為200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看見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1983年人們又發(fā)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和三維掃描。帶偏壓(電壓差)的兩個平板導體間只要不接觸是不會有電流流過的,可是當這兩個導電平板靠得很近,相隔小于1個納米時,即使不接觸,也會產生電流,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隧道效應。如果把一個平板導體替換為一個很尖的導電針尖,并使針尖沿樣品表面進行精確的三維移動,就可將樣品表面的形貌和表面電子態(tài)等有關表面信息記錄下來。這樣一來測量平板間隧道電流的實驗裝置就變成了觀察表面形貌特征的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具有很高的空間分辨率,橫向可達0.1納米,縱向可優(yōu)于0.0l納米。它主要用來描繪三維的原子結構圖。在納米尺度上研究物質的特性,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還可以實現(xiàn)對表面的納米加工,如直接操縱原子或分子,完成對表面的剝蝕、修飾以及直接書寫等。生物學家們研究單個的蛋白質分子或D}IA分子;材料學家們考察晶體中原子尺度上的缺陷;微電子器件工程師們設計厚度僅為幾十個原子的電路圖等,都可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顯微鏡的發(fā)展史反映了由于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促使技術在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fā)展,又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fā)展。電子顯微鏡的發(fā)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光學顯微鏡的放大率為什么后來一直提高不大?開始人們一直找不到原因,千方百計改進透鏡質量和儀器本身的設計,始終沒有多大進展,直到人們發(fā)現(xiàn)量子理論后,才逐漸認識到由于人眼可見光頻率范圍的限制,使我們無法觀察到線度比可見光波波長更小的物體。在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fā)現(xiàn)電子射線具有波動性,它的波長可以是可見光波長的十萬分之一,電子射線照射物體時,就能使更小的物體留下影像。在這樣的基礎上才發(fā)明了電子顯微鏡。由于電子顯微鏡的發(fā)明,人們才看到了物質組成的極小微粒原子以及病毒的樣子。一部顯微鏡的發(fā)展史充分反映了人類永遠不滿足現(xiàn)狀,對自然規(guī)律善于追求和不斷探索的精神。課文第11頁的照片是電子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四)教學建議1.做個簡易顯微鏡。本課教學可通過以下步驟進行。提出問題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很小的文字或圖片,學生發(fā)現(xiàn)看不清,我們怎樣才能把字看得比較清楚呢?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來討論。探索研究讓學生用兩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別拿兩個凸透鏡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后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會發(fā)現(xiàn)用兩個凸透鏡恰當?shù)慕M合在一起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圖像更大了。這時,教師進行小結: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fā)明顯微鏡的過程。在17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外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能力,這就是最早期的顯微鏡。做個簡易顯微鏡教師講解制作方法和步驟。為使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便于調節(jié)。教師可以選用合適的紙筒(和放大鏡的鏡片直徑相當,又達到一定的長度),在一側縱切一條縫,縫的寬窄和放大鏡鏡柄的粗細差不多。然后把放大鏡從紙筒的一端放人,柄從縫中伸出,這樣放大鏡既被紙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動。其中的物鏡最好在紙筒的底端上邊幾厘米的地方固定,只移動日鏡。紙筒的長度最好根據凸透鏡的焦距來粗略地估算一下。學生用的透鏡一般放大倍數(shù)較低,而焦距相對較長,可能在幾厘米左右,那么紙筒要有3^-4倍焦距左右的長度。觀察時要注意提醒學生把觀察對象放在光線比較強的地方,還可以用手電筒或用鏡子反光的方法增加觀察對象的亮度。觀察周圍的物體讓學生用自制的顯微鏡去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或青苔、花粉等,看看觀察效果如何?;ǚ垡话愣己苄『苄?,教師要選擇提供較大的花粉品種讓學生觀察。不要局限于課文中提到的物體,還可以觀察前面我們曾用放大鏡觀察過的物體,比如昆蟲的翅、眼、觸角、足、口器,蔽類植物的袍子,等等。并把觀察到的圖像和原來用放大鏡觀察到的進行比較。閱讀資料學生自行閱讀課文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然后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么?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教育學生學習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2.顯微鏡的發(fā)展。介紹顯微鏡的發(fā)展歷史教師可利用課文第11頁的圖文資料介紹顯微鏡的發(fā)展歷史,最好能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補充講解。告訴學生我們制做的簡易顯微鏡是用透鏡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鏡對光折射而產生物像的。像這樣的顯微鏡叫做光學顯微鏡。因為人眼所見到的光有一定的范圍,因此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有一定限度的,有許多很小的物體,如細菌、病毒都無法看清。由于學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原理,不必講解。但要讓學生明白:顯微鏡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的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提出下一節(jié)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細胞。第5課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一)背景和目標我們的周圍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各種各樣生物有著自己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但是它們存在著一些共同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功能單位。自從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發(fā)現(xiàn)軟木是由細胞構成的以后,許多學者在顯微鏡下研究了植物的莖、芽和果實,血和低等動物等,發(fā)現(xiàn)它們都含有胡克所描述的細胞結構。隨著顯微鏡制造技術的提高,德國學者施萊登對于植物細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證明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另一個德國學者施旺,對于動物細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指出,細胞結構是一切動物共有的結構特征。他還指出了動物和植物在結構上的統(tǒng)一性,即不論動物和植物,其組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以上過程可以看出細胞學說是建立在大量研究事實的基礎上的。細胞學說的建立被恩格斯譽為m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學生在三年多的科學課學習中,通過大量的觀察活動已經認識了許多生物的特征。本課和下面一課的教學活動將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繼續(xù)認識生物的特征。本課重點活動是指導學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教科書內容主要有“觀察前的準備”“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其中“觀察前的準備”包括制作洋蔥表皮標本和學習使用顯微鏡??茖W概念.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過程與方法.學習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么不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細致觀察、詳盡記錄是重要的。.發(fā)展觀察生物標本、研究生物標本的興趣。.懂得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人們才能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的秘密。(二)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洋蔥、小刀、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放大鏡。教師演示器材:制作洋蔥表皮和正確使用顯微鏡的課件。(三)教科書說明在前面用自制的顯微鏡初次嘗試觀察的基礎上,本課指導學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教科書首先介紹了1663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復合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軟木細胞的故事,日的是讓學生了解細胞的發(fā)現(xiàn)過程,并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觀察活動分為三個步驟:制作洋蔥表皮裝片;了解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和步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第一部分:制作洋蔥表皮裝片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對觀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于觀察的物體,需要制作切片。教科書第12頁下面的插圖介紹了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需要的工具和器材。第13頁上的插圖是以洋蔥為例介紹制作裝片的方法。步驟是:把洋蔥鱗莖切成兩半,冊下其中一塊,注意不要弄掉內表皮;然后在內表皮上用小刀輕輕劃“井”字;用鑷子撕取“井”字中間的表皮。取到標本后就可以制作顯微鏡裝片,具體方法如下:1.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2.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折疊;3.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4.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將做好的洋蔥表皮裝片放到顯微鏡載物臺上。第二部分: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教科書第13頁的資料詳細介紹了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簡單說來可以概括為這樣幾步,即:安放一對光一上片一調焦一觀察。第三部分:觀察、記錄、描述洋蔥表皮細胞這個活動是學生獨立進行的觀察活動?;顒右髮W生分別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仔細觀察洋蔥表皮,把看到的內容畫下來。認真比較三次觀察到的圖像,看看有什么不同。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會發(fā)現(xiàn)放大鏡比肉眼、顯微鏡比放大鏡看到的細節(jié)更多,看得更清楚。但同時視野(看到的范圍)也小了許多。然后讓學生展示、描述所看到的洋蔥表皮,在此基礎上總結洋蔥表皮細胞的形態(tài)。最后告訴學生,我們看到的就是洋蔥表皮細胞。最后教師可出示洋蔥表皮細胞的課件,對細胞的構造做一個比較完整的介紹,只要求學生了解,不要求學生記住。(四)教學建議1.關于觀察器材和工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