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教學設計完美版_第1頁
六國論教學設計完美版_第2頁
六國論教學設計完美版_第3頁
六國論教學設計完美版_第4頁
六國論教學設計完美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國論》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針對性,培養(yǎng)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和“以史為鑒共創(chuàng)未來”的與時俱進精神。通過聽示范朗讀和自由誦讀相結(jié)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識疑難點,在教師引導啟發(fā)下,學生能結(jié)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總結(jié)文言實、虛詞、活用情況和句式特點。了解本文嚴謹?shù)恼撟C結(jié)構(gòu)和靈活多樣的論證方法。二、學習重點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彌、至于、顛覆、再、殆、速、智力、不行、當、禮、故事、”的含義;歸納多義詞“得、非、或、相、勢”的義項;掌握文中重要虛詞“而、之、以、為”的用法;總結(jié)歸納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洞悉“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中心論點的內(nèi)涵,了解蘇洵如何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理清思路,弄清論點和論據(jù)的關系。三、學習難點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文章“改造史例、為文造勢、為文造情”的史論筆法。四、課時安排二課時五、教學流程課前預習:教師在簡單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預習要求:1.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順熟練地讀完全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理清句意,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基礎知識,提出疑難問題。預習作業(yè)主要在夜自習上完成,同學在預習過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舉手提問,讓學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講課時教師除了補充些文言知識外,其他如實詞、虛詞、句式、翻譯等文言知識均由提問學生(學生的覆蓋面要大)、檢查預習效果的形式來完成。第一課時:一、 導入(2分鐘)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zhí)K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nèi)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lián)系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菜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原來蘇軾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第一個大動蕩、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時期。七雄爭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對這段歷史,后人多有評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蘇軾和蘇轍之父)就曾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那就是《六國論》。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來領略蘇洵精辟與廣博的分析。二、 解題、作者簡介(3分鐘)六國: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六國就是指的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傲鶉摗痹谶@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2.“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散文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兩種,即政論文和史論文,政論文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史論文主要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提問:本文屬于政論文還是史論文?(史論文)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詩書 可謂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人稱“老蘇”,與兒子“大蘇”(蘇軾)、“小蘇”(蘇轍)并稱三蘇。后人有詩稱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聯(lián)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三、通讀全文,讀準字音。?請四個男生讀課文,并請其他同學評價,糾正讀音。(5分鐘)易讀錯的字:(1)弊在賂(IU)秦 (2)六國互喪(scng)

(4)小則獲邑(yi)(6)暴((4)小則獲邑(yi)(6)暴(pU)霜露(8)草芥(jie)(10)洎(ji)牧以讒誅(zh12)勝負之數(shù)(shU)(14)或未易量(limg)(16)悲夫(fu)(18)日削(xue)月割20)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5)思厥(jue)先祖父7)暴秦之欲無厭(ycn)(9)與(yU)嬴(ying) 而不助五國I11)革滅殆(dci)盡(13)當(tEg)與秦相較15)下咽(ycn)17)為(wei)秦人積威之所劫(19)茍(geu)以天下之大(gUshi)整體把握文章論證結(jié)構(gòu)(20分鐘)?全班齊讀課文,要求在讀的過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論點及各段的主要內(nèi)容。?提問:本文在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賂”何以使得六國破滅?答:第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開門見山,鮮明簡潔!并且接著強調(diào)“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是正面解釋由于賄賂秦國導致實力虧損,才是被消滅的根本原因。?提問:聯(lián)系課文后邊的內(nèi)容來看,“是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賄賂了秦國呢?哪些國家沒有賄賂秦國?“六國中“不賂者”因何破滅?(師補充介紹秦滅六國的順序:秦滅韓——滅魏——滅楚——滅燕——滅趙——滅齊)答: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齊、燕、趙。沒有賄賂的國家是因為賄賂的國家而滅亡的,因為“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單獨保存自己對抗強大的秦國。老蘇似乎早已料到讀者會有如此疑問,于是緊接著從反面闡述了“不賂者”喪的原因,通過設問消除了讀者的疑問,使總論點穩(wěn)固、周密、無懈可擊,同時也形成了總論點下的兩個分論點。?提問:文章第三段圍繞哪一個分論點展開?答:第3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提問:文章第四段圍繞哪一個分論點展開?答:第4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提問:第五段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評價六國的滅亡,意在闡述什么樣的政治主張?答:第5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張。?提問:第六段中作者為什么將六國的情況和北宋的情況做對比?師補充北宋當時的政治處境。答:第6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歷史與現(xiàn)實有時候是驚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一個“賂”字把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以“六國破滅之道”來諷諫,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改弦更張,勿蹈復轍,于是寫下了這篇醒世文章??偨Y(jié):局部研習文章(一)第一、二小節(jié):1.?提問:解釋詞義(1分鐘)(1)非.兵.不利 (2)戰(zhàn)不善.(3)(5)破滅之道.也(6)或.曰 (7)(9)不賂者以.賂者喪(10)蓋.失強援,教師補充(2分鐘)弊.在賂秦六國互.喪不能獨完.(4)賂秦而力虧.(8)率.賂秦耶非:①不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六國論》)②不對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稓w去來兮辭》)③無,沒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茍子?勸學》)或:①或許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②有人、有的人或曰:’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③有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聯(lián)系“莫”:沒有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沒有誰?提問: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故曰:弊在賂秦也。什么句式?(1分鐘)

①動詞,得到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②適宜,得當 此言得之(《六國論》)③找到至德不得(《莊子?秋水》)④捕獲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⑥看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答:典型的判斷句式,也在古代漢語中只是表示判斷語氣的語氣助詞?!肮胖ト?,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實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在古代漢語中用“亦”表示現(xiàn)代漢語中“也”的意思。3.?提問:翻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2分鐘)答:“而“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道:原因,聯(lián)系“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二)第三小節(jié):1.?提問:解釋詞義(答:典型的判斷句式,也在古代漢語中只是表示判斷語氣的語氣助詞?!肮胖ト?,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實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在古代漢語中用“亦”表示現(xiàn)代漢語中“也”的意思。3.?提問:翻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2分鐘)答:“而“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道:原因,聯(lián)系“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二)第三小節(jié):1.?提問:解釋詞義(2分鐘)(1)秦以.攻取之外(4)其.實.百倍(7)思厥.先祖.父.(2)(5)(8)(10)子孫視.之不甚惜(11)(13)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15)至.于.顛.覆.,教師補充:理固宜.然分鐘)得:?。畡t獲邑,大.則得城(3)較秦之.所.得.則.秦之所.大.欲.(6)暴.霜露,斬荊棘(9)舉.以.予.人(12)(14)(16)固.不在戰(zhàn)矣以.有尺寸之地然.后.得一夕安寢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此言得.之2.?提問:翻譯(7分鐘)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的孤例,,但經(jīng)???。舉以與人,兩種解釋)六、結(jié)語(1分鐘)蘇洵這位充滿憂患意識,關心國家命運的北宋散文家,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以六國為喻,反復申述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其結(jié)果是削弱自己,強大敵人,最終導致自己的滅亡。這堂課我們整體感知了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和具體研習了文章的一、二、三段的文言知識,然而針對“賂秦而力虧”“不賂者以賂

請大家做者喪”這兩個分論點作者又是怎樣進行論述的呢?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好預習工作。請大家做七、作業(yè)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礎知識,包括重要實詞、虛詞的含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及用法。完成《學習與評價》(必修教材配套練習)語言基礎及內(nèi)容大意部分練習八、板書弊在Y賂秦力虧,破滅之道過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八、板書弊在Y賂秦力虧,破滅之道過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嘆古)不賂者以賂者喪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諷今)第二課時:一、 導入(1分鐘)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從內(nèi)容上理解了蘇洵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在于一個 “賂”字,在從“賂者”和“不賂者”的角度分別進行論述后,借古諷今,對北宋統(tǒng)治者進行規(guī)勸。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今天就讓我們繼續(xù)來領略本文嚴謹?shù)恼撟C結(jié)構(gòu)和磅礴的氣勢。二、 檢查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3分鐘)?提問:請同學翻譯(1)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2)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3)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三、 局部研習文章(一)第三小節(jié)齊讀第三小節(jié),思考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飲鴆止渴)?提問:本段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明確:第三段運用對比論證,比較秦和“賂”之國不同的做法與結(jié)局,分別從三個方面展開對比:數(shù)量上,小邑一一大城;得百倍一一失百倍;大欲一一大患。程度上:得難一一獻易;有限一一無厭;奉繁一一侵急。中間有形象的描述,如寫先人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過程,用“暴霜露,斬荊棘” ;寫成效來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張手法,極言其所得甚微。對于“割城”、“賂地”的具體方式,“今日”“明日”夸張地說明了“賂秦”的頻繁,“五城”“十城”用層遞的方式揭示賂秦的數(shù)量越來越大,換來的只是“一夕安寢”,實在是損失巨大,收效甚微。一個“視”字,一個“又”字,用類似漫畫的手法刻畫出割地求安者的癡態(tài)和秦國侵略者的貪婪。 “起”與“寢”緊緊相應,突出秦兵來得急,茍安已不可得。這樣描寫把歷史大事寫得活靈活現(xiàn), 讓讀者如身臨其境。韓魏楚三國君王沒有看到長遠利益,只為眼前考慮,患的是政治上的近視眼。在本段的最后,還采取引證法,引用《戰(zhàn)國策》中的話,從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通過三小層就賂秦國家滅亡的原因進行論述,有理有據(jù),確鑿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二)第四小節(jié)齊讀第四段解釋詞義(2分鐘)(1)終繼五國遷滅⑵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3)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4)燕趙之君,始有遠略(5)義不賂秦(6)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7)斯用兵之效也(8)始速禍焉(9)二敗而三勝(10)后秦擊趙者再(1)李牧連卻之(12)洎牧以讒誅(1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14)智力孤危(15)刺客不行(16)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17)當與秦相較 (18) 或未易量教師補充:(2分鐘)° ?…相:①互相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偏指一方,相當于“你”他”等相見恨晚遞相,先后 死者相藉(《捕蛇者說》)親自觀看 伯樂相馬?提問:后秦擊趙者再。句式?(狀語后置)?提問:翻譯(4分鐘)(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於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始”與“始有遠略”區(qū)別,)⑵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向使…則…表示假設關系的常用句式)?提問:齊、燕、趙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唇亡齒寒)諸侯國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感情色彩齊國與應嬴而不助五國智力孤危鄙夷燕國以荊卿為計贊美趙國牧以讒誅戰(zhàn)敗而亡惋惜

聯(lián)系:趙國似乎專門出大將,我們學過的有廉頗“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在長平之戰(zhàn)趙國君王聽信讒言棄廉頗而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造成長平之戰(zhàn)打敗,幾十萬大軍被秦軍活埋?!帮L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刺秦王前于易水邊在好友高漸離擊筑聲中唱的短歌,體現(xiàn)了一種刺秦的悲壯情懷和不完成任務是不會還的堅定意志。6.教師總結(jié):本段從不賂秦的國家(齊、燕、趙)滅亡的原因進行論述,說明“不賂者”的滅亡也是“賂”的結(jié)果,進而總說六國,提出假設,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如果韓、魏、楚不賂秦,齊不附于楚,燕趙有正確的決策,也有不滅亡的可能。把“賂者”的失敗和“不賂者”的失敗聯(lián)系起來,全面深入地論證了中心論點。三)第五、六小節(jié):2)以事.秦之心禮.天下奇才4)日削月割,以.趨于亡6)其勢弱于.秦8)茍.以天下之大(2)以事.秦之心禮.天下奇才4)日削月割,以.趨于亡6)其勢弱于.秦8)茍.以天下之大(10)是.又在六國下.矣(5)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7)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9)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提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句式?(被動句)(2分鐘)?提問:翻譯(5分鐘)(1)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2)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3)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4.?提問:比一比,誰讀得好。請同學朗讀第五、六段,其他小組同學進行評點,注意語氣、語調(diào),讀出情感四、 拓展(啟發(fā)學生辯證看待文章中關于“燕行刺客”,趙“用武而不終也”的論據(jù))五、 結(jié)語本文在一個“賂”字上,即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共同點,六國與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對外策略,以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對比、類比推理、比喻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鑒,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歷史是一面鏡子,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歷史,不懂吸取教訓,只會重蹈覆轍。所以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蔽覀儸F(xiàn)在生活在安寧祥和的年代,戰(zhàn)爭的硝煙已經(jīng)消散多年。當時間日復一日不斷延伸開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