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1頁
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2頁
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3頁
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4頁
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災害專題復習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純自然的原因而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或嚴重人員傷亡的一類自然現象,是指自然界物質運動過程中一種或數種具有破壞性的自然力,通過非正常方式的釋放而給人類造成的危害。自然災害一般包括天文災害(如超新星爆發(fā)、隕石沖擊、太陽輻射異常、電磁異暴、宇宙射線等);地質災害(如火山爆發(fā)、地震、山崩、地陷、雪崩、海嘯、滑坡、泥石流等);氣象水文災害(如風災、水災、旱災、雪災、雹災、雷電、寒潮、霜凍、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倒灌、熱浪、局部強氣候異常、厄爾尼諾現象等);土壤生物災害(如荒漠化、鹽漬化、塵暴、森林火災、病蟲害、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從高考的考查內容來看,高考對于自然災害的考點主要集中在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兩大類上。一、天文災害:太陽活動的表現、標志、周期及對地球的影響是高考試題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太陽活動在光球層和色球層上的表現分別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其活動周期約為11年。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使地球氣候異常、影響電離層,導致地面通訊的中斷及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二、氣象氣候災害:氣象氣候災害的成因、發(fā)生規(guī)律及其防御往往成為高考的熱點內容。而利用天氣系統和氣候因子分析氣象氣候災害的成因與時空分布規(guī)律往往成為高考的最佳切入點。因此復習時要結合大氣環(huán)流、各種氣候特點了解氣象氣候災害產生的機制、發(fā)生的時間、影響和分布的主要區(qū)域,產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對策。如結合冷空氣、鋒面等因素分析旱澇、寒潮等災害,結合大氣運動分析臺風、伏旱、中國華北春旱等災害成因。1、旱澇災害。旱澇災害是對我國影響最大的一種氣象氣候災害。連續(xù)性暴雨或短時間大暴雨都會造成洪澇災害。亞洲是每年洪水發(fā)生最多的地區(qū)。我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主要發(fā)生在南方和東部地區(qū)。但受冬、夏季風的強弱等氣象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旱澇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不同的表現。在廣大的西北地區(qū),干燥少雨,旱情嚴重。在東部季風區(qū),旱澇受季風強弱影響。在夏季風北上時期,當北方干冷空氣較強時,雨帶停留南方時間相對較長,形成南澇北旱;當北方干冷空氣較弱時,雨帶較快越過江淮流域,北方因雨水過多發(fā)生夏澇,南方出現旱象。除這種旱澇同時出現于不同地區(qū)的情況外,在一地區(qū)內,先澇后旱或先旱后澇交替出現,也是常有的現象。從中國歷年旱澇情況看,大致是東北澇多于旱;華北盛夏多洪澇,春旱十分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大體上夏多洪澇,盛夏多伏旱。所以抗旱防澇,是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一件大事。

(1).干旱干旱通常指淡水總量少,不足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經濟發(fā)展的氣候現象。旱災只是屬于偶發(fā)性的自然災害,甚至在通常水量豐富的地區(qū)也會因一時的氣候異常而導致旱災。干旱和旱災從古至今都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隨著人類的經濟發(fā)展和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現象日趨嚴重,這也直接導致了干旱地區(qū)的擴大與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是一個突出的世界性問題。干旱也是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氣候災害。干旱的成因和對策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從自然因素講,主要是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減少,全球氣候變暖,但是近年來人類的一些自身活動也加劇了水的供需的失衡。從人為因素上來考慮,人為活動導致干旱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有:①人口大量增加,導致有限的水資源越來越短缺。②森林植被被人類破壞,植物的蓄水作用喪失,導致地下水和土壤水減少。③人類活動造成大量水體污染,使可用水資源減少。④用水浪費嚴重,在我國尤其是農業(yè)灌溉用水浪費驚人,導致水資源短缺。影響: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定應對措施在我國,采取多種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結合的農業(yè)結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控制人口、植樹造林、治理污染、發(fā)展環(huán)保產業(yè)已成為基本國策,作為農業(yè)大國,我們落后的灌溉方式也正在向高效節(jié)能的灌溉方式轉變。(2).洪澇洪澇的成因洪澇災害具有雙重屬性,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經濟屬性。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方面條件:第一,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準,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第二,社會經濟條件:只有當洪水發(fā)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qū)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qū),而中下游地區(qū)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洪澇的類型洪澇可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洪澇的特點從洪澇災害的發(fā)生機制來看,洪澇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區(qū)域性和可重復性。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洪澇幾乎全部都發(fā)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黃河流域則有不同的特點。洪澇災害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和普遍性。洪澇災害不僅對社會有害,甚至能夠嚴重危害相鄰流域,造成水系變遷。在不同地區(qū)均有可能發(fā)生洪澇災害,包括山區(qū)、濱海、河流入???、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邊地區(qū)等。洪澇具有可防御性。人類不可能徹底根治洪水災害,但通過各種努力,可以盡可能地縮小災害的影響。洪澇的防治洪澇災害的防治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減少洪澇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盡可能使已發(fā)生的洪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①監(jiān)測和預報②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分洪區(qū)③生物措施:長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發(fā)生洪澇的機會。④管理(非工程措施):切實做好洪水、天氣的科學預報與滯洪區(qū)的合理規(guī)劃、洪泛區(qū)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區(qū)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2.寒潮由強冷空氣入侵造成(冷鋒)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冷空氣過程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除西藏云貴地區(qū)外)

寒潮影響

寒潮是我國冬春季節(jié)的主要災害天氣,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從秋末到第二年初春期間,常受北方強冷空氣的侵襲。當強冷空氣襲來時,北風勁吹,氣溫驟降,有時伴有風沙或雨雪,并出現霜凍,給生產、交通、電信帶來一定危害。降溫使農作物受凍害,特別是在秋春季節(jié)農作物成熟期及生長期產生的凍害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大風能吹翻船只,摧毀建筑物,破壞牧場;大雪、凍雨可壓斷電線、折斷電桿,造成通信和輸電線路中斷,交通運輸受阻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關系,寒潮對中國各地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北方受寒潮影響較大。發(fā)生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影響范圍大,我國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響(包括海南、臺灣等地)寒潮防御因此要做好寒潮的預報工作,提早做好防寒準備,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提前發(fā)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船在大風前返航提醒有關部門作防寒準備。3.臺風成因:熱帶氣旋強度最強的一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種類:發(fā)生于太平洋的稱為臺風,發(fā)生于孟加拉灣和加勒比海的稱為颶風。西北太平洋上是全球臺風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中國是世界上受臺風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主要集中在廣東、臺灣、海南、福建等省。季節(jié):是夏秋季節(jié)影響我國的主要災害天氣。影響中國的臺風是來自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面上的熱帶空氣旋渦。盛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的臺風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瓊、臺、粵、閩、浙等)影響很大。影響過(危害):當臺風過境時,往往帶來狂風、暴雨、風暴潮,在海面上可以掀起滔天巨浪和海潮,導致潮流上漲,影響漁類和海洋運輸;在登陸地區(qū)還會沖毀堤壩、碼頭,淹沒良田,摧毀建筑物,形成洪澇和風災。功:臺風帶來的強風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華南和華東等地的“伏旱”,暫時消除酷暑。臺風防御:監(jiān)測和預報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國已初步具備了利用氣象衛(wèi)星等高科技手段對臺風的監(jiān)測手段,能較準確地對臺風進行預報。4.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洲及太平洋東部和中部赤道海域海水異常增溫并東流到達南美西岸的現象。因其多始于圣誕節(jié)前后,故被稱作“厄爾尼諾”(西班牙語即“圣子”的意思)。厄爾尼諾的出現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整個生態(tài)系統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特別是厄爾尼諾會對熱帶氣候產生影響,加劇熱帶地區(qū)的旱澇災害的發(fā)生,同時厄爾尼諾會對大氣環(huán)流與洋流產生影響,改變熱帶風暴出現的時間、頻率、強弱等。許多自然災害與厄爾尼諾現象有著直接的關系。(1)厄爾尼諾與全球性氣候異常厄爾尼諾現象使全球的水熱狀況發(fā)生變化,并改變大氣環(huán)流的原有模式,從而導致全球范圍的特大洪澇和嚴重干旱災害。暖水流以及它與大氣作用產生的濕熱空氣轉向東太平洋之后,會造成大面積的暴風驟雨,對整個北半球的大氣環(huán)流造成干擾作用,最終改變正常氣候狀況導致全球性氣候發(fā)生異常變化,發(fā)生水旱和颶風之類的嚴重災害。(2)厄爾尼諾現象與全球性變暖厄爾尼諾暖流西流過程中與黑潮續(xù)流發(fā)生碰撞,使其向北移動。黑潮續(xù)流是橫越太平洋的一支暖流,來自日本附近,通常把巨大的熱量輸往東太平洋海域。它的北移,使北部海域水溫上升,北半球氣溫升高。5.拉尼娜是指赤道東太平洋地區(qū)海水水溫比正常年份偏低(冷)、冷水區(qū)比正常年份偏大的現象,又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對它的形成仍有不少難解之謎。但據觀察,一次厄爾尼諾消失之后,往往出現拉尼娜,這與沃克環(huán)流的收縮變化有關。當厄爾尼諾高峰期以后,西太平洋赤道海區(qū)的海水因為流向東、中太平洋,比正常年份要少得多,水溫也低,因而沃克環(huán)流的源動力就大為減弱,迫使進入南美大陸的氣流開始西退,厄爾尼諾開始減弱,逐漸衰亡。由于沃克環(huán)流源頭的熱量比正常年份要少得多,從西太平洋赤道海區(qū)上升后在空中向東偏南運動的氣流下降的位置偏西,因而,東太平洋赤道海區(qū)會出現大片水溫偏低的海水。拉尼娜現象就出現了。待西太平洋海水逐漸增多,東南信風逐漸增強,沃克環(huán)流逐漸恢復到正常位置,全球氣候也就趨于正常。6.氣候變暖全球變暖是目前全球環(huán)境研究的一個主要議題。全球變暖將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還給生態(tài)系統、農業(yè)生產帶來嚴重影響。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溫室效應增長可能是主要因素。對于冰川來說則有顯著影響了。氣溫的輕微上升都會使高山冰川的雪線上移,海洋冰川范圍縮小。由于近年來溫室氣體的不斷增加,造成了全球性氣溫上升,導致海水受熱膨脹、高山冰川融化、南極冰蓋解體,使得海平面上升。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世界上某些地區(qū)的降水將減少,而蒸發(fā)將增大,致使徑流減少。地表徑流減少導致一系列的缺水問題。世界上本來就存在一些水資源短缺的地區(qū),在此背景下將變得更加困難,荒漠化是必然結果。氣候變暖對生態(tài)系統的影響海洋生態(tài)系統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海水溫度變化以及某些洋流型的潛在變化,可能引起涌升流發(fā)生區(qū)和魚類聚集地的變化。某些漁場可能會消失,而另一些漁場則可能擴大水分供給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轉變成作物種植和糧食生產中的脆弱性,使干旱或半干旱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風險增大7.沙塵暴沙塵暴(黑風暴)是大風揚起沙塵,水平能見度低于1000米的惡劣天氣,屬于沙塵天氣(浮塵、揚沙、沙塵暴)中最強的一種。沙塵暴易發(fā)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風的季節(jié),多發(fā)生于沙漠及鄰近的地區(qū),中亞、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亞是世界四大沙塵暴區(qū),中國北方是中亞沙塵暴區(qū)的一部分。我國北方冬春季節(jié),特別是春季,空氣不穩(wěn)定,多大風(冷鋒活動),氣溫回暖解凍,干旱少雨而蒸發(fā)加劇,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類不當活動破壞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塵來源,是導致沙塵暴日益頻繁的重要原因。造成的危害表現在:強風、風蝕土壤,沙埋,嚴重的大氣污染,影響交通等。通過氣象衛(wèi)星對沙塵暴的監(jiān)測,目前已能作出準確預報。減緩沙塵暴災害頻率與強度,關鍵在于做好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工作,如建設防護林,從沙源區(qū)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對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發(fā)展高效節(jié)水農業(yè),推廣免耕法,加強國際合作等。8.逆溫在對流層中,總的情況是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遞減降低,這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它熱量的主要來源是地面的長波輻射,因此距離地面越遠獲得的熱量就越少,溫度也就越低。其二,越靠近地面空氣密度越大,水汽和固體雜質越多,因而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也就越強,溫度越高。但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會出現隨著高度的升高,對流層的氣溫不再下降,而是上升,也就是逆溫現象。引起逆溫現象的原因很多,如:地面輻射冷卻,空氣平流冷卻,空氣下沉增溫,空氣湍流混合等,但無論哪一種逆溫現象,都對天氣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地面強烈輻射冷卻而形成的逆溫,稱為輻射逆溫,如圖,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a為輻射逆溫形成前的氣溫垂直分布的情況,為正常狀態(tài)b在晴朗無云或少云的夜間,地面很快輻射冷卻,近地面的氣溫也隨之降溫,由于越靠近地面則受影響越大,降溫就越快越大c隨著地面輻射的冷卻加劇逆溫繼續(xù)發(fā)展,一直到日出前,達到最大d、e日出后,地面很快升溫,逆溫便逐漸由地面開始消失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幾百米,在大陸上常年可以出現,以冬季最強,夏季夜短,逆溫層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在山谷與盆地區(qū)域,由于冷空氣還會沿著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輻射逆溫加強,往往數天不會消失。此外,暖空氣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會使暖空氣冷卻,越靠近地面空氣降溫越多,而上層空氣受冷地面的影響小,降溫較少,于是產生逆溫,以及冷暖氣團相遇時,暖氣團在上冷氣團在下,形成鋒面逆溫等。9.霧: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于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

霧形成的條件:①冷卻,有使水汽凝結的冷卻過程和凝結核。②加濕,增加水汽含量,地表空氣中水汽充沛。霧的種類:①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wěn)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②平流霧: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③蒸發(fā)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fā)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fā)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④城市中的煙霧;是人類的活動造成。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xù)時間往往較長。霧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fā);二是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fā)。霧的危害:霧造成的損失非常驚人。大霧天氣導致地面能見度太低,影響交通、輸電線路、霧天由于濕度過大,人呼吸不暢,心情抑郁不安,呼吸道疾病與關節(jié)、腰腿痛等發(fā)病率顯著提高。例如:①、秋天的黃昏,夜晚或早晨日出之前出現在低洼地區(qū)的淺霧。例如農村的學生早上上學和晚上放學時經??吹窖U裊炊煙。會發(fā)現天地間有一層薄薄的青霧。②、冬半年我國大陸上多為高壓控制,天氣晴朗,很有利于霧的形成。為什么呢?因為晚上天氣晴朗,大氣的逆輻射弱,地面降溫快。③、我國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霧區(qū)。重慶有中國的霧都之稱。因為這些地方很有利于逆溫的形成。④、當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時,往往會形成平流霧。如海霧:我國沿海春夏為多霧季節(jié)。霧:是懸浮于近地面空氣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千米的情況,形成霧的基本條件是地表空氣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凝結的冷卻過程和凝結核。10.列表比較:主要的氣象災害

種類概念成因時間、分布主要災害防御措施臺風颶風熱帶氣旋強度最強的一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①每年的夏秋季節(jié)②亞洲東部、南部和北美洲東海岸③中國沿海地區(qū)的臺、閩、粵、瓊等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監(jiān)測和預報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措施暴雨洪澇指24小時雨量在50㎜以上①自然原因: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持續(xù)時間較長的降水天氣系統②人為原因: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等活動加劇了洪澇災害。夏秋季節(jié)全球范圍①亞洲是每年洪水發(fā)生最多的地區(qū)②中國因季風氣候最典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①淹沒農田,造成人員傷亡②經濟財產受損①監(jiān)測和預報②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分洪區(qū)③非工程措施:洪泛區(qū)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區(qū)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干旱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全年全球范圍都可能發(fā)生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定采取多種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結合的農業(yè)結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密寒潮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冷空氣過程由強冷空氣入侵造成(冷鋒)發(fā)生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影響范圍大,我國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響(包括海南、臺灣等地)降溫使農作物受凍害,大風能吹翻船只,摧毀建筑物,破壞牧場;大雪、凍雨可壓斷電線、折斷電桿,造成通信和輸電線路中斷,交通運輸受阻提前發(fā)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船在大風前返航提醒有關部門作防寒準備風沙天氣西北季風吹揚干旱地區(qū)的沙塵,加之地表植被破壞冬春季節(jié),以春季最嚴重,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qū)風大、大氣含沙量大,能見度低,范圍廣,影響生產和生活營造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環(huán)保意識

三、水文災害(赤潮)赤潮是需要關注的熱點知識。1.發(fā)生赤潮的原因:

①海水富營養(yǎng)化是赤潮發(fā)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

。由于城市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yǎng)物質在水體中富集,造成海域富營養(yǎng)化。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yǎng)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②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是赤潮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境因子,20—30℃

是赤潮發(fā)生的適宜溫度范圍。海水的化學因子如鹽度變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在赤潮發(fā)生時,水域多為干旱少雨,天氣悶熱,水溫偏高,風力較弱,或者潮流緩慢等水域環(huán)境。③赤潮的危害①赤潮對海洋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②當赤潮發(fā)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③赤潮對海洋漁業(yè)和水產資源的破壞:破壞漁場的鉺料基礎,造成漁業(yè)減產;赤潮生物的異常發(fā)制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huán)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④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于有毒赤潮區(qū)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赤潮的預防①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營養(yǎng)化②建立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視網絡,加強赤潮監(jiān)視③加強海洋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開展赤潮的預報服務④科學合理地開發(fā)利用海洋⑤搞好社會教育和宣傳。四、地質地貌災害地質地貌災害是歷年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的重點內容,復習地質地貌災害時要結合地殼運動、內外力作用、植被破壞、地形、地勢、氣候等因素分析,特別是在結合并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解釋世界上一些火山、地震的分布規(guī)律。1.地震-地震成災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內部某些部分,在內力作用下突然急劇運動而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振動現象??梢苑譃椋簶嬙斓卣?、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我國處于兩大地震帶上,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震級: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等級,一次地震只有一個等級,用里氏為單位。烈度:指地震對地面的破壞程度。震源:巖層發(fā)生斷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與震源相對應的地面上的一點。震源深度:震源與震中的垂直距離地震災害

是一種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地震分布:①世界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帶分布于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連續(xù)成帶性明顯,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和地中?!柴R拉雅山帶(橫越歐亞非三洲,帶狀特性更加鮮明。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②大洋脊地震帶: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③此外,大陸內部還有一些分布范圍相對較小的地震帶。如東非裂谷地震帶。我國鄰近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帶的交接地區(qū),地震頻繁。④中國地震帶分布: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和京津地區(qū);西南青藏高原地區(qū)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的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地震的危害:地震是一種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可以造成房屋倒塌、人畜傷亡、地面裂縫、噴沙冒水、甚至還能引起滑坡、崩塌、火災、瘟疫等其他災害。強烈的地震是嚴重的自然災害,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與安全,影響國計民生。地震防御:①監(jiān)測-加強科研,災情預警②管理-災害管理,健全法規(guī)③預防-工程措施、生物措施④宣教-開展防災減災教育,提高環(huán)保意識⑤此外,天氣和動物的異常反應,地光、地聲的產生,也是地震將到來的預兆。2.火山-火山成因:火山爆發(fā)給人類帶來慘重的災難,嚴重影響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進入21世紀以來,地全球火山進入一個高噴發(fā)期。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溫度大約1500攝氏度,這里的巖石處于高熱狀態(tài),部分熔融產生所謂的巖漿。由于巖漿的溫度比周圍的巖石高,密度也較小,所以它會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過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巖石.一旦巖漿找到通達地表的途徑,它就會立刻噴出地表,形成熔巖.火山爆發(fā)時所噴出的熔巖大都來自地表下100~300千米的地方。火山分類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錐式火山構造

火山口、火山錐、火山通道火山的分布:(1)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從南北美洲、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經勘察加半島、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直至新西蘭。約占全球的60%。(2)紅海沿岸和東非帶。

(3)地中海-印度尼西亞火山帶。(4)洋底火山帶。有的火山在水下噴發(fā),有的已露出水面,成為火山島嶼。我國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連池、白頭山天池等?;鹕轿:?①火山爆發(fā)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結合形成泥石流能沖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xiāng)村和城市,使得無數人無家可歸。泥土、巖石碎屑形成的泥漿可象洪水一般淹沒了整座城市。②火山爆發(fā)時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③火山物質會遮住陽光,導致氣溫下降。④此外,它們還會濾掉某些波長的光線,使得太陽和月亮看起來就像蒙上一層光暈,或是泛著奇異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時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觀。⑤火山爆發(fā)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十分深遠。也給人類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豐富的地熱。火山灰富含養(yǎng)分能使土地更肥沃,如火山灰讓周圍的土地肥沃,當地的葡萄年年豐收。3.滑坡-影響滑坡的因素自然因素:①晝夜的溫差,季節(jié)的溫度變化,促使巖石風化,降低其抗剪強度;夏季炎熱干燥,使粘土層龜裂,遇暴雨水沿裂縫滲入,大氣降水,斜坡土體濕化,重量增大,粘聚力低,均能導致崩塌滑坡的產生。②降雨、融雪和地下水位:降雨和融雪的滲透水作用,是產生滑坡的最主要外因。其作用一是滲透水進入土體孔隙或巖石裂縫,使土石的抗剪強度低;二是滲透水補給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壓增加,對巖土體產生浮托作用,土體軟化、飽和,結果也造成抗剪強度的降低。所以,降雨和融雪一般對滑坡可起到誘發(fā)或促進作用。③地表水的沖刷、淘蝕、溶解和軟化裂隙充填物;地表水下滲,使土體達塑性;當水滲入不透水層上時,接觸面潤濕,減少摩擦力和粘聚力,促使崩塌滑坡產生。

④地下水量的增加,使巖土體含水量增大,地下水位的增高,使巖土重量增大,浸濕范圍擴大,地下水流速的加大,促使土體潛蝕作用,均促使崩塌滑坡產生。

⑤地下水的動水壓力、靜水壓力是崩塌滑坡的動力破壞因素。

⑥水庫、河道水流沖刷、潛蝕、淘蝕坡腳,削弱斜坡的支撐部分,河水漲落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均能引起崩塌滑坡的失穩(wěn)破壞。

⑦地震的影響:地震是誘發(fā)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為因素:

①采掘礦產資源:采礦不按規(guī)范執(zhí)行,預留礦柱少,亂采濫挖,造成采空區(qū)坍塌,導致山體開裂,繼而發(fā)生崩塌滑坡。

②開挖邊坡: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開挖邊坡,使斜坡下部失去支撐部分,形成人工陡邊坡,造成崩塌滑坡的發(fā)生。

③水庫蓄、泄水與渠道滲漏:水庫蓄水,浸潤和軟化巖土體,加大巖土體中的靜水壓力、動水壓力;水庫泄水,水位急劇下降,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均能導致崩塌滑坡的發(fā)生。④堆填加載: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工廠,堆渣、棄渣、填土等如果堆放于易于產生崩塌滑坡地段,等于給斜坡增加了荷載,斜坡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誘發(fā)崩塌滑坡的發(fā)生。⑤采石、劈山放炮:采石、劈山等放炮強烈振動,使斜坡巖土體受振而松動,誘發(fā)崩塌滑坡的發(fā)生。

⑥亂砍亂伐:不適當的開墾農田等,亂砍濫伐,破壞植被,有利于雨水入滲,也能誘發(fā)的崩塌滑坡發(fā)生。4.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條件:有利于貯集、運動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條件;有豐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體物質來源;短時間內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適當的激發(fā)因素。

地形地貌條件:①溝谷形態(tài)。②溝床縱坡降。一般來講,溝床縱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發(fā)生,③溝坡坡度。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體物質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為泥石流直接供固體物質。溝坡坡度是影響泥石流的固體物質的補給方式、數量和泥石流規(guī)模的主要因素。④集水面積。⑤斜坡坡向。斜坡坡向對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動強度也有一定影響。陽坡和陰坡比較,陽坡上有降水量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長茂盛,巖石風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條件,故一般比陰坡發(fā)育。如我國東西走向的秦嶺和喜馬拉雅山的南坡上產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碎屑固體物源條件:①與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強度的關系;②與地層巖性的關系③當山高坡陡時,斜坡巖體卸荷裂隙發(fā)育,坡腳多有崩坡積土層分布;地區(qū)滑坡、崩塌、倒石錐、冰川堆積等現象越發(fā)育,松散土層也就越多;人類工程活動越強烈,人工堆積的松散層也就越多,如采礦棄渣、基本建設開挖棄土、砍伐森林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等。這些均可為泥石流發(fā)育提供豐富的固體物源。水源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成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fā)條件和搬運介質。泥石流水源提供有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庫(堰塞湖)潰決溢水等方式。①降雨是我國大部分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降水充沛,并且具有降雨集中,多暴雨和特別大暴雨的特點。特大暴雨是促使泥石流暴發(fā)的主要動力條件。處于停歇期的泥石流溝,在特大暴雨激發(fā)下,甚至有重新復活的可能性。②冰雪融水是青藏高原現代冰川和季節(jié)性積雪地區(qū)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當夏季冰川融水過多,涌入冰湖,造成冰湖潰決溢水而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更為常見。③

水庫(堰塞湖)潰決溢水。水庫潰決,大量庫水傾泄。而且下游又存在豐富松散堆積土時,常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5.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fā)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象。地面沉降的原因:從地質因素看,自然界發(fā)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種原因:①地表松散地層或半松散地層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層變成致密的、堅硬或半堅硬巖層時,地面會因地層厚度的變小而發(fā)生沉降。②因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地面凹陷而發(fā)生沉降。③地震導致地面沉降。人為因素: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采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在我國,由于各大中城市都處于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地下水的過度抽采更為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qū)還造成了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危害:①海水入侵。在沿海地區(qū),由于大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沿岸含水層并逐漸向內陸滲透,這種現象被稱為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的直接后果是地下淡水受到海水的污染、沿岸土地鹽堿化、水源受到破壞。②水土流失。③破壞建筑物防治:(略)6.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淀的整個過程。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山地丘陵和黃土地區(qū)地形起伏。②黃土或松散的風化殼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fā)生侵蝕。③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達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人為原因:我國人口多,糧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壓力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把只適合林,牧業(yè)利用的土地也辟為農田。大量開墾陡坡,生態(tài)系統惡性循環(huán);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