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接受模式課件_第1頁
科技接受模式課件_第2頁
科技接受模式課件_第3頁
科技接受模式課件_第4頁
科技接受模式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技接受模式梁定澎編著前程出版資訊管理理論科技接受模式梁定澎編著前程出版資訊管理理論科技接受模式:是由理性行為理論所演變出來的一個以科技為主的採用理論,也是過去在資管領域被使用最廣泛的一個理論,主要是用來預測使用者接受新科技的程度。本章共分四節(jié)1.第一節(jié)導論2.第二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3.第三節(jié)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4.第四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是由理性行為理論所演變出來的一個以科技為主的採第一節(jié)導論科技接受模式(TAM)是Davis(1989)以理性行為理論(TRA)為基礎,以知覺有用性(PU)及知覺易用性(PEU)兩個構面,來解釋或預測資訊科技採用意圖的決策模式。第一節(jié)導論科技接受模式(TAM)是Davis(19第二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知覺有用性:人們會傾向使用他們認為可以幫助其工作做得更好的軟體。知覺易用性:即使?jié)撛谑褂谜呦嘈拍撤N應用軟體確實有用,但使用者所需花費的心力遠超過系統(tǒng)使用的效益,則使用者會傾向不採用此系統(tǒng)。第二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知覺有用性:人們會傾向使用他們認2.1TAM研究的演進TAM研究分為四個時期:1.導入期:(1)比較TAM與TRA。(2)將TAM研究在各種科技、長期研究及不同的研究情境,以驗證TAM是否過於簡易。2.確認期:開始驗證TAM原始量表。3.擴展期:探索新變數(shù)與原本TAM構面的關係,並尋找知覺有用性及其外部變數(shù)。4.精緻期:一、彙整過去結果開發(fā)下一代TAM。二、解決過去研究所浮現(xiàn)的限制。2.1TAM研究的演進TAM研究分為四個時期:1.2.2相關理論基礎「自我效能理論」一個人如何在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有能力採取適當?shù)男袆又袛唷!赋杀拘б娴涔牎?Cost-benefitParadigm)有限理性下評比各種方案優(yōu)劣的方案之一,針對某一解決方案,以其利益/本益比作為分析基礎。2.2相關理論基礎「自我效能理論」一個人如何在各種不同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採用理論」(AdoptionofInnovations)影響創(chuàng)新被採用的因素,與創(chuàng)新事物的相容性、相對優(yōu)勢及複雜性等因素有關?!纲Y訊報告的評估」(EvaluationofInformationReports)知覺重要性:是指資訊是否相關、有意義、重要性、資訊價值等。知覺可用性:是指資訊格式是否含糊、明確或具可讀性等複雜度係指人們知覺創(chuàng)新事物相對難以理解與使用的程度2.2相關理論基礎「創(chuàng)新採用理論」(AdoptionofInnovatio「通路安排模式」(ChannelDispositionModel)可以用來解釋資訊報告的選擇與使用。影響資訊通路之安排有兩個重要因素。1.認知資訊品質(zhì)(AttributedInformationQuality)2.認知存取品質(zhì)(AttributedAccessQuality)「其他理論」包含資訊管理領域以外的相關研究,Hauser&Simmie(1981)探討使用不同溝通技巧對消費者的影響。其理論架構包含易用性與效能兩個構面。2.2相關理論基礎「通路安排模式」(ChannelDispositionM第三節(jié)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科技接受模式包括了外生變相、知覺構面、態(tài)度、意象與實際行為等幾個構面,以解釋或預測資訊科技使用的影響因子。第三節(jié)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科技接受模式包括了外生變相、3.1知覺構面知覺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此科技對於工作表現(xiàn)及未來的助益。*察覺有用性同時受到知覺易用性與外部變因的影響知覺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使用者知覺到科技容易使用的程度。*知覺易用性會受外部變因之影響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存在明顯且正向的影響3.1知覺構面知覺有用性(PerceivedUseful3.2外生變項與科技接受模式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兩個信念並不足以完全解釋態(tài)度,必須納入外生變項才能更深入的探討影響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關鍵因素。3.2外生變項與科技接受模式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兩個信念「社會影響」1.以內(nèi)化及認同讓使用者認為自己應該使用該系統(tǒng),因而覺得該系統(tǒng)是有用的。2.透過公眾形象影響使用者的知覺有用性,建立或維持在該團體中良好的印象?!刚J知工具價值」人們對知覺有用的判斷,有部分來自該系統(tǒng)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他們的需求認知。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TAM2

)在使用者產(chǎn)生知覺有用性的前置因素加上社會影響與認知工具價值帶來的影響。3.3科技接受模式之修正「社會影響」「認知工具價值」人們對知覺有用的判斷,修正後的科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1.績效預期: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會受到個人對資訊系統(tǒng)的期望影響。2.努力預期:使用者預期使用該系統(tǒng)所需要花費的心力。3.社會影響:個人對於新科技的接受與使用,會受到他人的影響。4.促成條件;個人相信現(xiàn)有組織與技術結構都會支持資訊科技系統(tǒng)的使用。進一步交叉分析外生變項(如性別、年齡、經(jīng)驗、自願使用),發(fā)現(xiàn)兩個以上變項的複合作用使影響更為顯著。3.3科技接受模式之修正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1.績效預期:資訊科技的3.4TAM的價值與限制1.科技接受模式提供了使用者對科技接受意向研究的精簡模型,可檢驗許多影響接受度的因素。2.並提供系統(tǒng)化的研究架構,解決先前研究相關因素雜亂的現(xiàn)象。TAM提供的價值3.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可作為檢視採用新系統(tǒng)意願的重要考量。4.針對不同科技採用情況來增加變項,驗證各種變項之關係。3.4TAM的價值與限制1.科技接受模式提供了使用者對科3.4TAM的價值與限制實證研究上,學者僅針對現(xiàn)有的架構加入變項,使其無法擺脫原有的研究架構。2.因廣泛使用TAM進行相關研究,而降低其他資訊理論之相關探討。TAM的限制3.4TAM的價值與限制實證研究上,學者僅針對現(xiàn)有的架構第四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TAM在資訊管理領域常會結合其他理論或構面來探討不同背景下的資訊科技接受與採用問題。第四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TAM在資訊管理領域常會結合其科技接受模式梁定澎編著前程出版資訊管理理論科技接受模式梁定澎編著前程出版資訊管理理論科技接受模式:是由理性行為理論所演變出來的一個以科技為主的採用理論,也是過去在資管領域被使用最廣泛的一個理論,主要是用來預測使用者接受新科技的程度。本章共分四節(jié)1.第一節(jié)導論2.第二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3.第三節(jié)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4.第四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是由理性行為理論所演變出來的一個以科技為主的採第一節(jié)導論科技接受模式(TAM)是Davis(1989)以理性行為理論(TRA)為基礎,以知覺有用性(PU)及知覺易用性(PEU)兩個構面,來解釋或預測資訊科技採用意圖的決策模式。第一節(jié)導論科技接受模式(TAM)是Davis(19第二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知覺有用性:人們會傾向使用他們認為可以幫助其工作做得更好的軟體。知覺易用性:即使?jié)撛谑褂谜呦嘈拍撤N應用軟體確實有用,但使用者所需花費的心力遠超過系統(tǒng)使用的效益,則使用者會傾向不採用此系統(tǒng)。第二節(jié)科技接受模式的起源知覺有用性:人們會傾向使用他們認2.1TAM研究的演進TAM研究分為四個時期:1.導入期:(1)比較TAM與TRA。(2)將TAM研究在各種科技、長期研究及不同的研究情境,以驗證TAM是否過於簡易。2.確認期:開始驗證TAM原始量表。3.擴展期:探索新變數(shù)與原本TAM構面的關係,並尋找知覺有用性及其外部變數(shù)。4.精緻期:一、彙整過去結果開發(fā)下一代TAM。二、解決過去研究所浮現(xiàn)的限制。2.1TAM研究的演進TAM研究分為四個時期:1.2.2相關理論基礎「自我效能理論」一個人如何在各種不同環(huán)境下,有能力採取適當?shù)男袆又袛??!赋杀拘б娴涔牎?Cost-benefitParadigm)有限理性下評比各種方案優(yōu)劣的方案之一,針對某一解決方案,以其利益/本益比作為分析基礎。2.2相關理論基礎「自我效能理論」一個人如何在各種不同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採用理論」(AdoptionofInnovations)影響創(chuàng)新被採用的因素,與創(chuàng)新事物的相容性、相對優(yōu)勢及複雜性等因素有關?!纲Y訊報告的評估」(EvaluationofInformationReports)知覺重要性:是指資訊是否相關、有意義、重要性、資訊價值等。知覺可用性:是指資訊格式是否含糊、明確或具可讀性等複雜度係指人們知覺創(chuàng)新事物相對難以理解與使用的程度2.2相關理論基礎「創(chuàng)新採用理論」(AdoptionofInnovatio「通路安排模式」(ChannelDispositionModel)可以用來解釋資訊報告的選擇與使用。影響資訊通路之安排有兩個重要因素。1.認知資訊品質(zhì)(AttributedInformationQuality)2.認知存取品質(zhì)(AttributedAccessQuality)「其他理論」包含資訊管理領域以外的相關研究,Hauser&Simmie(1981)探討使用不同溝通技巧對消費者的影響。其理論架構包含易用性與效能兩個構面。2.2相關理論基礎「通路安排模式」(ChannelDispositionM第三節(jié)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科技接受模式包括了外生變相、知覺構面、態(tài)度、意象與實際行為等幾個構面,以解釋或預測資訊科技使用的影響因子。第三節(jié)TAM的理論架構與修正科技接受模式包括了外生變相、3.1知覺構面知覺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此科技對於工作表現(xiàn)及未來的助益。*察覺有用性同時受到知覺易用性與外部變因的影響知覺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使用者知覺到科技容易使用的程度。*知覺易用性會受外部變因之影響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存在明顯且正向的影響3.1知覺構面知覺有用性(PerceivedUseful3.2外生變項與科技接受模式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兩個信念並不足以完全解釋態(tài)度,必須納入外生變項才能更深入的探討影響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關鍵因素。3.2外生變項與科技接受模式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兩個信念「社會影響」1.以內(nèi)化及認同讓使用者認為自己應該使用該系統(tǒng),因而覺得該系統(tǒng)是有用的。2.透過公眾形象影響使用者的知覺有用性,建立或維持在該團體中良好的印象?!刚J知工具價值」人們對知覺有用的判斷,有部分來自該系統(tǒng)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他們的需求認知。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TAM2

)在使用者產(chǎn)生知覺有用性的前置因素加上社會影響與認知工具價值帶來的影響。3.3科技接受模式之修正「社會影響」「認知工具價值」人們對知覺有用的判斷,修正後的科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1.績效預期: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會受到個人對資訊系統(tǒng)的期望影響。2.努力預期:使用者預期使用該系統(tǒng)所需要花費的心力。3.社會影響:個人對於新科技的接受與使用,會受到他人的影響。4.促成條件;個人相信現(xiàn)有組織與技術結構都會支持資訊科技系統(tǒng)的使用。進一步交叉分析外生變項(如性別、年齡、經(jīng)驗、自願使用),發(fā)現(xiàn)兩個以上變項的複合作用使影響更為顯著。3.3科技接受模式之修正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1.績效預期:資訊科技的3.4TAM的價值與限制1.科技接受模式提供了使用者對科技接受意向研究的精簡模型,可檢驗許多影響接受度的因素。2.並提供系統(tǒng)化的研究架構,解決先前研究相關因素雜亂的現(xiàn)象。TAM提供的價值3.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可作為檢視採用新系統(tǒng)意願的重要考量。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