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課件_第1頁
工學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課件_第2頁
工學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課件_第3頁
工學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課件_第4頁
工學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大慶石油學院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大慶石油學院1緒論地震波的運動學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地震組合法原理共反射點疊加法地震波的速度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地震勘探的發(fā)展方向報告提綱緒論報告提綱2一、概念地震勘探:通過人工方法激發(fā)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層中傳播的情況,以查明地下的地質(zhì)構造,為尋找油氣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務的一種勘探方法。二、地震勘探的生產(chǎn)工作流程1、野外工作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在地質(zhì)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確定的有含油氣希望的地區(qū),布置測線,人工激發(fā)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儀把地震波傳播的情況記錄下來。進行野外生產(chǎn)工作的組織形式是地震隊。這一階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盤盤記錄了地面振動情況的磁帶。一、緒論一、概念一、緒論32、室內(nèi)資料處理這個階段的任務是根據(jù)地震波的傳播理論,利用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對野外獲得的原始資料進行各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處理工作,以及計算地震波在地層內(nèi)傳播速度等,這一階段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圖”和地震波速度資料。3、地震資料的解釋地震資料的解釋工作,就是要以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地震波傳播的理論和石油地質(zhì)學的原理,綜合地質(zhì)、鉆井和其他物探資料,對地震剖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一、緒論2、室內(nèi)資料處理一、緒論4二、地震波的運動學

一、基本概念1、地震波:在巖層中傳播的彈性波。形成彈性波的條件是要有一種能傳播彈性振動的介質(zhì),并且要在這種彈性介質(zhì)中激發(fā)振動。2、地震子波:用炸藥激發(fā)地震波時,爆炸產(chǎn)生的脈沖向外傳播10多米后,地層開始產(chǎn)生彈性形變,形成地震波。再向外傳播,由于介質(zhì)對高頻成分的吸收,直到傳播更大距離后,振動圖的形狀逐漸穩(wěn)定,成為一個具有2~3個相位延續(xù)60~100毫秒的地震波。二、地震波的運動學一、基本概念53、費馬原理:波在各種介質(zhì)中的傳播路線,滿足所用時間為最短的條件4、惠更斯原理:利用波前的概念來處理問題5、縱波:炸藥爆炸造成巖石膨脹和壓縮,這種形變使質(zhì)點振動的方向與波傳播的方向不一致。6、橫波:由于實際的爆炸作用不具有球形對稱性及實際的地層不是均勻介質(zhì),會產(chǎn)生使質(zhì)點沿著與波傳播方向相垂直的振動。7、體波:縱波和橫波可以在介質(zhì)的整個立體空間中傳播,把它們合稱為體波。8、面波:只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彈性的介質(zhì)分界面附近觀測到,其強度隨離開界面的距離加大而迅速衰減的波。9、直達波:由震源出發(fā)向外傳播,沒有遇到分界面直接到達接收點的波。二、地震波的運動學3、費馬原理:波在各種介質(zhì)中的傳播路線,滿足所用時間為最短的610、波阻抗:波在介質(zhì)中的密度與波速之積。波阻抗界面才是反射界面,速度界面不一定是反射界面。11、時距曲線:波到達測線上任一觀測點的時間同觀測點與激發(fā)點之間的距離的明確定量關系。12、正常時差:界面水平的情況下,對界面上某點以炮檢距x進行反射波旅行時同以零炮檢距(自擊自收)進行觀測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時之差。NMO(正常時差校正)、DMO(傾角時差校正)13、動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況下,從觀測到的波的旅行時減去正常時差,得到x/2處的t0時間。14、傾角時差:由激發(fā)點兩側對稱位置觀測到的來自同傾斜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時差。15、視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沿測線觀測時得到的速度。16、回折波:波不是從震源出發(fā)沿直線傳到地面各觀測點的,而是沿著一條圓弧形的射線,先向下到達某一深度后又向上拐回地面,到達觀測點,這樣的“直達波”稱為回折波。二、地震波的運動學10、波阻抗:波在介質(zhì)中的密度與波速之積。波阻抗界面才是反射7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一、野外工作方法1、野外工作基本任務是采集地震數(shù)據(jù)。主要內(nèi)容是激發(fā)地震波,接受地震波。以及地震測線、激發(fā)點的測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體工作,它包括兩個階段工作。(一)實驗工作(1)干擾波調(diào)查;(2)地震地質(zhì)條件的了解;(3)選擇激發(fā)地震波的最佳條件;(4)選擇接收和記錄地震波的最佳條件。(二)生產(chǎn)工作(1)地震測量;(2)地震波的激發(fā);(3)地震波的接收。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一、野外工作方法82、干擾波的類型(一)規(guī)則干擾波(1)面波:它的特點是頻率低、速度低、時距曲線是直線、面波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大,振動延續(xù)時間也越長,形成“掃帚狀”,即發(fā)生頻散。妥善選擇激發(fā)條件和組合是克服面波的主要辦法。(2)聲波:它是空氣中傳播的彈性波,比較穩(wěn)定,頻率較高,延續(xù)時間較短,呈窄帶出現(xiàn)。為了避免聲波干擾,應盡量不在淺水及淺井中放炮,盡量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辦法以增強有效波和防止干擾。(3)淺層折射波:在表層存在高速層,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層埋藏淺,可能觀測到同相軸為直線的淺層折射波。(4)側面波:在地表條件比較復雜的地區(qū)進行地震勘探工作時,還會出現(xiàn)一種來自非測線平面的干擾波。(二)識別和區(qū)分干擾波與有效波(1)干擾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視速度范圍不同(2)干擾波是沿著地表附近傳播的,有效波是從地下垂直來到地面的(傳播方向)(3)動校正后的剩余時差(4)傳播規(guī)律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2、干擾波的類型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9二、地震測線的布置1、測線布置的兩點基本要求(1)測線應為直線(2)一般應垂直構造走向2、不同勘探階段的測線布置要求(1)路線普查(2)面積普查(3)面積詳查(4)構造細測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二、地震測線的布置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10四、地震波的激發(fā)1、對激發(fā)的要求(1)有足夠的能量(2)應使地震有效波具有較強能量、顯著的頻譜特性和較高的分辨能力。2、激發(fā)條件的選擇(1)激發(fā)巖性的選擇(2)激發(fā)深度的選擇(3)激發(fā)藥量的選擇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四、地震波的激發(fā)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11五、地震波的接收1、對地震儀器的基本要求(1)對來自深層的地震信號進行放大;(2)儀器必須有頻率選擇的作用;(3)估計地震波的最大動態(tài)范圍;(4)地震記錄儀器需要有良好的分辨率;(5)地震儀必須有精確的記時裝置,并在記錄地震信息的同時標上時間標志;(6)儀器結構輕便,穩(wěn)定,耗電少,操作簡單,維修方便。2、道間距的選擇(1)道間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檢波器之間的距離。(2)道間距過大,將導致同一層有效波追蹤辨認的可靠性受影響,道間距過小,則使野外工作量增加。(3)選擇道間距應以在地震記錄上能可靠地辨認同一有效波的相同相位為原則。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五、地震波的接收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12一、地震勘探中干擾波的特點和組合法的提出有效波和干擾波的差別(1)在傳播方向上不同(2)在頻譜上不同(3)經(jīng)過動校正后的剩余時差可能有差別(4)在它們出現(xiàn)的規(guī)律上可能有差別。二、簡單線性組合的方向特性1、組合:把n個檢波器的輸出疊加起來,作為一道的信號。2、即在最有利條件下,組合的方向性效應與組內(nèi)檢波器數(shù)相等,檢波器個數(shù)n越多,信噪比的改善越大。四、地震組合法原理四、地震組合法原理13三、組合對隨機干擾的統(tǒng)計效應1、隨機干擾:地震勘探中經(jīng)常遇到的一類特殊的干擾它是具有各態(tài)歷經(jīng)性質(zhì)的平穩(wěn)隨機過程,它有三個統(tǒng)計參數(shù):平均值、方差和相關函數(shù)四、確定組合參數(shù)的方法步驟和基本原則1、干擾波的調(diào)查2、理論分析和計算3、正常時差和傾角時差對組合的影響五、組合方式1、不等靈敏度組合2、面積組合3、震源的組合四、地震組合法原理三、組合對隨機干擾的統(tǒng)計效應四、地震組合法原理14五、共反射點疊加法一、共反射點疊加法概念共反射點疊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蓋的觀測方法,在室內(nèi)處理中采用水平疊加技術,最終得到水平疊加剖面。水平界面的共反射點時距曲線與水平界面的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在形式上是一樣的,但共反射點時距曲線反映界面上一個點的情況,而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況。五、共反射點疊加法一、共反射點疊加法概念15二、多次反射波的特點1、多次波的類型(1)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層界面發(fā)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發(fā)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發(fā)生反射,來回多次。(2)短程多次波:地震波從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來后,再在地面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個較淺的界面發(fā)生反射。(3)微屈多次波:在幾個界面上發(fā)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路徑是不對稱的,或在一個薄層內(nèi)受到多次反射。(4)虛反射:進行井中爆炸激發(fā)時,激發(fā)能量的一部分向上傳播,遇到地面再反射向下2、多次波的剩余時差多次波的剩余時差:把某個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動校正后的反射時間與共中心點處的tom之差。五、共反射點疊加法二、多次反射波的特點五、共反射點疊加法16三、多次覆蓋參數(shù)多疊加效果的影響及其選擇原則1、道間距的選擇隨著道間距的增大,有利于壓制與一次波速度相近的多次波,但是,道間距也不能太大,特別是排列長時,一次反射也可能存在剩余時差。2、偏移距的選擇加大偏移距能使多次疊加壓制多次波的效果提高。偏移距太大會使激發(fā)點的一些道因炮檢具太大而產(chǎn)生一些問題。3、覆蓋次數(shù)的選擇疊加次數(shù)越多,對于干擾波的壓制越好,特別是對壓制與反射波速度差異較大的多次波有利。4、選擇觀測系統(tǒng)的原則和步驟(1)要根據(jù)地下地質(zhì)情況,地質(zhì)任務和干擾波的特點來選擇(2)必須確保有效波處于通放帶(3)經(jīng)濟原則五、共反射點疊加法三、多次覆蓋參數(shù)多疊加效果的影響及其選擇原則五、共反射點疊加17四、影響疊加效果的因素1、動校正速度選取不準確的影響(1)對一次波的影響,如果選取的動校正速度與一次波的實際速度有誤差,一次波不會校正到x/2處的回聲反射時間t0(2)當動校正速度大于一次波速度而使一次波校正不足,則多次波的剩余時差將增大,這樣可以使多次波進入壓制帶而更有利壓制多次波;相反,當動校正速度小于一次波速度,剩余誤差將越小,到一定程度則多次波可能進入通放帶而不受壓制。2、地層傾斜對疊加效果的影響(1)共反射點分散的影響此時的水平疊加實際上是共中心點疊加,而不是共反射點疊加。(2)界面傾斜時動校正剩余時差的影響傾斜地層的剩余時差總是負的,也就是說在同一個t1時,傾斜層的動校正量總是比水平層的要小,對傾斜層的一次波來說總是校正過量。五、共反射點疊加法四、影響疊加效果的因素五、共反射點疊加法18六、地震波的速度一、影響地震波在巖層中的傳播速度因素1、巖石彈性參數(shù)2、巖性的關系3、密度的關系4、構造歷史和地質(zhì)年代的關系5、埋藏深度的關系6、孔隙度和含水性的關系7、頻率和溫度的關系8、沉積巖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規(guī)律六、地震波的速度一、影響地震波在巖層中的傳播速度因素19二、幾種速度的概念1、平均速度:一組水平層狀介質(zhì)中某一界面以上的介質(zhì)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過該界面以上各層的總厚度與總的傳播時間之比。2、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層狀介質(zhì)情況下的反射波時距曲線近似地當作雙曲線,求出的波速就是這一水平層狀介質(zhì)的均方根速度。3、等效速度:4、疊加速度:主要用于動校正疊加,疊加速度譜中能量團最大對應的速度。六、地震波的速度二、幾種速度的概念六、地震波的速度20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

地震剖面上識別各種波的標志:在實際生產(chǎn)中用于解釋的是一張由許多地震道依次排列起來的地震剖面??梢韵氲剑鞣N不同類型和傳播特點的波的同向軸,在地震剖面會出現(xiàn)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就是我們進行解釋時,在地震剖面是識別各種波的依據(jù)。(在地震資料解釋中,在地震剖面上識別出各種波的工作叫做“波的對比”)下面介紹各種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點。1、同相性:同一個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鄰地震道上的到達時間是相近的,每道記錄下來的振動圖是相似的,并且會一個個套起來,形成一條平滑的有一定長度的同相軸,這個特點也叫相干性。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剖面上識別各21振幅顯著增強:由于在野外采集和室內(nèi)處理中采取了許多增強信噪比的措施,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擾背景的能量。反射波一般能以較強的振幅出現(xiàn)在干擾背景上,2、波形特征:由于震源所激發(fā)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傳播的路程相近,傳播過程中所經(jīng)受的地層吸收等因素的影響也相近,所以同一反射波在相鄰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包括主周期、相位數(shù)、振幅包絡形狀等)是相似的。。3、時差變化規(guī)律:地震剖面已經(jīng)過了動校正和水平疊加,可以看作自激自收記錄。在地震剖面上一次反射波同相軸是直線;繞射波和多次波同相軸仍是彎曲的;而折射波,直達波等其他原來在共炮點記錄上是直線型的同相軸,動校正后就變成了曲線,這是在地震剖面上識別波的類型的重要依據(jù)。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振幅顯著增強:由于在野外采集和室內(nèi)處理中采取了224、時差變化規(guī)律地震剖面已經(jīng)過了動校正和水平疊加,可以看作自激自收記錄。在地震剖面上一次反射波同相軸是直線;繞射波和多次波同相軸仍是彎曲的;而折射波,直達波等其他原來在共炮點記錄上是直線型的同相軸,動校正后就變成了曲線,這是在地震剖面上識別波的類型的重要依據(jù)。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4、時差變化規(guī)律地震剖面已經(jīng)過了動校正和水平疊加,可以看作23疊加偏移和偏移疊加利用已經(jīng)得到的水平疊加剖面資料作為原始資料進行各種偏移處理。這類方法統(tǒng)稱為疊加偏移或稱先疊后偏,疊后偏移等等。從原始的野外資料開始,進行真正的偏移疊加,這種做法稱為偏移疊加,也有所謂疊前偏移,先疊后偏等稱法。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疊加偏移和偏移疊加利用已經(jīng)得到的水平疊加剖面24

繞射波的概念:幾何地震學的觀點認為,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層巖性的突變點(如斷層的斷棱,地層尖滅點,不整合面的突起點等),這些突變點就會成為新震源,再次發(fā)出球面波,向四周傳播。這種波動在地震勘探中稱為繞射波。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繞射波的概念:幾何地震學的觀點認為,地震波在傳25物理地震學的基本概念物理地震學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繞射是最基本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積元產(chǎn)生的繞射波的總和。這種繞射成為廣義繞射。分辨能力及意義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指用地震記錄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層厚度△h是多少?第二,沿橫向的分辨能力,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質(zhì)體,例如可能分辨的最小斷塊面積△s多大?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物理地震學的基本概念物理地震學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繞射是最26地震資料解釋工作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地震野外工作獲得的原始資料,經(jīng)過室內(nèi)處理后,得到可供解釋的地震剖面和其它成果圖件,解釋人員要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從而達到了解、推斷地下地質(zhì)情況的目的。所謂地震資料的解釋工作就是利用地震剖面及其它物探資料(如重力、電法、磁法)和地質(zhì)、鉆井資料,解決這些問題,即完成如下任務: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資料解釋工作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地震野外工作獲得的原始27(1)波的對比運用地震波在傳播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對地震剖面進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識別出真正是來自地下地層的反射波。并且把一張剖面上,屬于地下同一地層的反射波識別出來;把不同剖面之間,屬于地下同一地層的反射波識別出來。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1)波的對比運用地震波在傳播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對地震剖面進28(2)進行地震剖面的地質(zhì)解釋根據(jù)鉆井資料和各種地層的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推斷地震剖面上各反射層所相當?shù)牡刭|(zhì)層位。以及分析地震剖面上反映的各種地質(zhì)現(xiàn)象和構造下構造現(xiàn)象,如斷層、地層尖滅、不整和、古潛山等。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2)進行地震剖面的地質(zhì)解釋根據(jù)鉆井資料和各種地層的反射波29(3)繪制構造圖根據(jù)工區(qū)內(nèi)各條縱橫交錯的地震測線所得到的地震剖面,作出反映地下某一個地層起伏變化的完整情況的圖件——地震構造圖。最后根據(jù)石油地質(zhì)方面的資料,推斷構造是否有含油氣的可能,提供鉆探井位。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3)繪制構造圖根據(jù)工區(qū)內(nèi)各條縱橫交錯的地震測線所得到的地30在地震記錄上利用有效波的動力學特點和運動學特點來識別和追蹤同一界面的波的工作叫做波的對比。剖面地質(zhì)解釋的主要任務包括:第一.確定標準層及其相當?shù)牡刭|(zhì)層位,搞清地層厚度的變化及其接觸關系。第二.了解構造形態(tài)及其特征。第三.確定斷層的性質(zhì)、落差及斷面的產(chǎn)狀。第四.了解基底埋藏深度即沉積厚度。第五.劃分構造帶。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在地震記錄上利用有效波的動力學特點和運動學特點來識31水平切片:就是用一個水平面去切三維數(shù)據(jù)體得到某一時刻tk各道的信息。等時切片也稱為地震露頭圖,因為它反映不同地層在同一時間的出露情況。

地震波的動力學是區(qū)別與它的運動學來說的。運動學是研究波的傳播規(guī)律,例如它的傳播路徑、傳播速度、旅行時間等。波的動力學則主要從能量的角度來研究波的特征,例如波的能量、振幅、波形、吸收等。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水平切片:就是用一個水平面去切三維數(shù)據(jù)體得到32由于地震波實質(zhì)上是在地下巖層中傳播的彈性波。而彈性波的基本規(guī)律是由彈性波的波動方程來反映的,因而討論地震波的動力學問題就是討論波動方程的建立和它的解,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在地震勘探中的具體應用。彈性波分為彈性縱波和彈性橫波。在縱波的情況下質(zhì)點的震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一致,這時波所經(jīng)過的介質(zhì)只發(fā)生體積的脹縮;這就是說介質(zhì)的位移矢量場是無旋的。在橫波情況下質(zhì)點的震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垂直。這時波所經(jīng)過的介質(zhì)只發(fā)生剪切和旋轉(zhuǎn)運動;也就是說,介質(zhì)的位移矢量場是無源的。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由于地震波實質(zhì)上是在地下巖層中傳播的彈性波。而彈性波的基本規(guī)33

地震地層資料巖性解釋的發(fā)展概況在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由地震資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時信息,和速度信息查明地下地層的構造形態(tài)、埋藏深度。在這方面地震勘探技術在各種構造圈閉油氣藏的勘探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人類對能源需要的不斷增長和構造尤其藏的大量發(fā)現(xiàn)與開發(fā)比較容易找到的構造油氣藏越來越少,于是人們不得不更多的注意尋找和開發(fā)各種非構造油氣藏,即地層圈閉油氣藏。與之相應,也必然向地震勘探技術,特別是對解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除了解釋出地下地質(zhì)構造形態(tài)外還要對地震剖面作出地層、巖相以及沉積環(huán)境等方面的解釋。最后對整個盆地的沉積特征、古地理及地質(zhì)發(fā)展史做出解釋,為尋找地層圈閉油氣藏服務。為了配合油氣藏的開發(fā),還要利用地震資料提供地層巖性,確定儲層厚度、孔隙度和孔隙流體的性質(zhì)等更具體的參數(shù)。這種難度更高的油氣藏勘探工作的需要,是促進地震勘探在地層巖性解釋方面取得進展的最基本的動力。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地層資料巖性解釋的發(fā)展概況在70年代以前34二.地震資料地層巖性解釋內(nèi)容地震資料的地震巖性解釋分為:地震地層學和地震巖性學。地震地層學是根據(jù)地震剖面總的地震特征來劃分沉積層序,分析沉積巖相和沉積環(huán)境,進一步預測沉積盆地的有利油氣聚集帶。地震巖性學是把注意力放在單個的反射層或一個小的反射層組上。采用地震技術(如各種特殊處理),提取各種地震參數(shù)(振幅、速度、頻率等)并緊密結合地質(zhì)、鉆井、測井資料,研究地層的巖性、厚度分布、孔隙度、孔隙中流體的性質(zhì)等。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二.地震資料地層巖性解釋內(nèi)容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35亮點、暗點亮點技術是利用反射波振幅檢測油氣的第一項取得成效的方法技術。所謂亮點,狹義的說是指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氣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對增強的“點”,因為在剖面圖底片上這種強反射透明的發(fā)白(在剖面圖上是黑的),而與其上、下、左、右的反射相比,更顯其明亮,因此叫亮點。所謂暗點,即砂巖很致密不含氣時,頁巖/砂巖界面形成很強的反射;而當砂巖有孔隙且含氣使波速降低時,正好使兩種速度差變小,界面反射系數(shù)反而降低,這樣不僅不能形成亮點,反而只能產(chǎn)生很弱的反射。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亮點、暗點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36影響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激發(fā)條件決定了地震波的起始振幅;波前擴散,介質(zhì)吸收,界面的反射和透射,多次反射,反射界面的形態(tài),及各種干擾以及記錄儀器的特性等。薄層反射的頻率特性的特點:在波阻抗關系,地震波脈沖長度、速度變化、所選用的濾波特性、薄層厚度等因素不同的條件下,將觀測到復合反射波波形復雜變化,有時高頻分量加強,有時低頻分量加強,有時是某些頻率被加強而另一些頻率被削弱。較厚的薄層波形的穩(wěn)定性比較薄的薄層為差。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影響反射波振幅的因素: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37第一節(jié)構造地質(zhì)基礎地震構造解釋技術的目的是運用先進手段,來解決石油地質(zhì)勘探中的構造問題,而構造地質(zh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對于地球物理構造解釋人員,這些概念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更為重要。因此,在地震構造解釋技術講述之前,對構造地質(zhì)的基礎做一簡要的介紹。構造基礎知識分為五個內(nèi)容,包括構造運動、斷層、褶皺、構造和圈閉。一、構造運動的期次從大陸地殼的形成到至今,經(jīng)歷了多次的構造運動,發(fā)育了全系列的地層.包括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共計20個系群的地層(見表8-1-1)。主要的構造運動分為8期。

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第一節(jié)構造地質(zhì)基礎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38

表8-1-1地層時代表地層年代年齡(百萬年)構造運動新生界第四系第四紀2.5喜山運動上第三系N晚第三紀23.3下第三系E早第三紀65中生界白堊系K白堊紀135燕山運動侏羅系J侏羅紀208三疊系T三疊紀250印支運動表8-1-1地層時代表地層39古生界上二疊系P二疊紀290海西運動石炭紀C石炭紀362泥盆系D泥盆紀409下志留系S 志留紀440加里東運動奧陶系O奧陶紀510寒武系€寒武紀570古上二疊系P二疊紀290海西運動石炭紀C石炭紀362泥盆系D40元古界上震旦系Z震旦紀800薊縣運動青白口系Qb青白口紀1000中薊縣系JX薊縣紀1400長城系Cch長城紀1800下滹沱群Ht滹沱期2300呂梁運動太古界五臺群Wt五臺期2500阜平群FP阜平期3100阜平運動遷西群Qx遷西期3850元上震旦系Z震旦紀800薊縣運動青白口系Qb青白口紀1000411.阜平運動太古代阜平末期發(fā)生的即有水平運動因為有垂直運動的大型造山運動.北方地區(qū)尤為明顯,隨后沉積了太古代晚期的五臺群地層,五臺群地層與下覆地層之間有明顯的角度不整合關系.2.呂梁運動下元古界滹沱群地層沉積后發(fā)生的大型構造運動.這也是一期重要的構造運動.北方多數(shù)地區(qū)中上元古界地層與下覆結晶基底花崗片麻巖接觸。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23.薊縣運動呂梁運動后北方的華北地臺以薊縣剖面為代表,發(fā)育了比較完整的中上元古界地層,表現(xiàn)為粗-細-粗完整的沉積旋回.南方以三峽剖面為代表發(fā)育了元古代最晚的地層震旦系.在中上元古界沉積后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造山運動-薊縣運動.現(xiàn)今可以看到中上元古界的褶皺和古生界的超覆,以及兩套地層之間的大型角度不整合.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3.薊縣運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34.加里東運動早古生代后期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加里東構造運動.加里東構造運動主要表現(xiàn)為垂直升降運動,水平運動不明顯.在北方地區(qū)缺失下古生界上奧陶統(tǒng)和志留系地層以及上古生代早期的泥盆系地層.5.海西運動晚古生代的末期發(fā)生的構造運動.與加里東構造運動的性質(zhì)基本相同,以垂直構造運動為主,但規(guī)模較小.6.印支構造運動主要發(fā)生在三疊紀的晚期,這是一次比較重要的構造運動,構造運動的形式既有水平運動,也有垂直升降運動.在受到水平力擠壓的作用下,形成各種褶皺逆沖斷層,垂直構造運動形成隆起剝失,為古潛山的發(fā)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加里東運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47.燕山運動

主要發(fā)生在中生代,期間有三幕次級各種活動.印支構造運動形成的造山和隆起后,在早中侏羅世形成構造反彈,形成造山期后的含煤系斷陷沉積-燕山一幕.晚侏羅世和早白堊形成大量火山噴發(fā)的斷陷沉積-燕山二幕.晚白堊世沖斷回返,形成燕山運動的三幕.燕山運動的一幕是以左旋擠壓為主的應力場,燕山運動的三幕為右旋扭張的應力場.中生代末期燕山運動最為強烈,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古地貌,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古潛山.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7.燕山運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58.喜山運動

主要發(fā)生在新生代的早第三紀.我國的東部地區(qū)形成右旋扭張的伸展箕狀坳陷以及相對應的隆起.至晚第三紀構造活動衰退,回返,變?yōu)楹恿飨喑练e的坳陷沉積.總之,以上8期只為主要的構造運動,在油氣勘探研究中,對盆地的演化、構造的形成、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積都十分重要。另外在不同地區(qū)也要關注大構造發(fā)育中的次級構造活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8.喜山運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6二、斷層

把地層沿破裂面發(fā)生相對位移的現(xiàn)像稱為斷層,它是構造活動的伴生產(chǎn)物。斷層由兩個重要的要素構成:相對運動的兩盤地層,地層相對運動的錯動面,前者稱為上升盤或下降盤,后者稱為斷面。當斷層順破裂面相對位移的方向平行于地層產(chǎn)狀時,相對運動的兩盤沒有明顯的位移,當相對運動的方向斜交或垂直地層產(chǎn)狀時,會發(fā)生明顯的相對位移。按照斷層相對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沿傾斜斷面兩盤做上下運動的正斷層和逆斷層;沿垂直斷面兩盤做斷層走向相對運動的走滑斷層;沿地層層面相對運動的順層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二、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71.正斷層沿傾斜斷面上盤向下滑動,下盤向上滑動的斷層稱為正斷層。正斷層向下滑動的一盤稱為下降盤,向上滑動的一盤稱為上升盤(圖8-1-1a)。正斷層在剖面上有許多種組合類型。相向而掉的稱為地塹,相反而掉的稱為地壘,同相而掉的稱為斷階。相交型的有Y字型斷層,Y字分支的斷層為派生的次級斷層。平面組合的類型有“多”子型斜列組合,帚狀組合,沿主斷裂形成的羽狀組合等。以上的平面斷層組合特點反映了斷裂應力場中不但有垂直分量應力,而且也有走向分量應力,這種斷裂組合特點也是判斷是否存在張扭應力的標志,以及伸展和走滑斷層的存在(圖8-1-1b)。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正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82.逆斷層沿傾斜斷面上盤向上運動,下盤向下運動的斷層稱為逆斷層(圖8-1-2)。根據(jù)斷面的產(chǎn)狀分為高角度逆斷層和低角度逆斷層,高角度逆斷層傾角大于450,常發(fā)育在正斷層的地區(qū)。小于450逆斷層也稱為逆掩斷層,多數(shù)在300左右。低角度逆斷層一般發(fā)育在構造的擠壓區(qū)。逆斷層的剖面組合形式主要有四種。1)對沖式逆斷層由兩條斷面傾向相反,相對逆沖的低角度逆斷層組成。小型對沖式逆斷層常與背斜構造伴生,大型對沖式逆斷層多形成于坳陷的邊緣地帶(圖8-1-3)

.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2.逆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92)背沖式逆斷層由兩組斷面相向傾斜的逆斷層組成,表現(xiàn)為由背斜核部中心分別向兩個相反方向擬沖,復背斜伴生的兩組逆斷層,分別在兩翼產(chǎn)出,組合形式總體呈扇形.3)疊沖式或疊瓦式逆斷層較為常見的組合形式是由一系列產(chǎn)狀相近的逆斷層上盤依次向上逆沖,剖面上成疊瓦狀。疊瓦狀逆斷層常表現(xiàn)為前上陡,后下緩的特點,各條斷層向下常會攏成一條主干斷層,總體呈帚狀.4)平?jīng)_式逆斷層或順層式逆斷層這類斷層的特點是斷層基本上順層面或不整合滑動.這類斷層多見于巖層變形不太強烈地區(qū).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2)背沖式逆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503.走滑斷層斷層兩盤地層基本上順斷層走向相對滑動的斷層.典型的走滑斷層一般斷面都為高角度,即900左右(見圖8-1-4)走滑斷層的走向與地層的傾斜具有不同關系時,也有不同的剖面特點:斷層的走向與地層的走向平行時,正交斷層走向的剖面沒有明顯的斷距;斷層的走向與地層的傾斜方向一致時,當斷面傾斜時,上盤沿地層下傾方向運動,垂直斷層走向的剖面呈現(xiàn)正斷層特點.

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3.走滑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51走滑斷層典型的剖面結構是花狀組合構造(見圖8-1-4).走滑斷層的上部沿主干斷層向兩翼分支,弧狀分支斷層弧頂相對,向下相交于主干斷層,即形成花狀結構.逆斷層的稱正花狀構造,正斷層的稱負花狀構造.走滑斷層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平面上相對運動的一盤具有擠壓特征,末端具有拉張?zhí)卣鳎矫嫔弦灿袔追N組合形式:多字型排列組合,帚狀排列組合,羽狀排列組合.這三種平面組合的構造形跡是判斷是否具有走滑特征的重要標志.

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走滑斷層典型的剖面結構是花狀組合構造(見圖8-1-4).524.順層斷層沿找不整合面、地層層面發(fā)生相對錯動的斷層。前述平?jīng)_式斷層是順層斷層的一種,此外還有正斷層式順層斷層。三、褶皺是指巖石受力發(fā)生的彎曲形變。它可以有多種分類。1、剖面分類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分類。主要根據(jù)褶皺的軸面產(chǎn)狀和兩翼產(chǎn)狀的不同進行分類(見圖5-1-5)。(1)直立褶皺:軸面接近900,兩翼傾向相反,傾角近乎相等(見圖5-1-5a)。(2)歪斜褶皺:軸面傾斜,兩翼傾斜相反,傾角不相等(見圖5-1-5b)。

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順層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53(3)倒轉(zhuǎn)褶皺:軸面傾斜,

兩翼向同一方向傾斜,一翼的地層倒轉(zhuǎn)(見圖5-1-5c)。(4)平臥褶皺:軸面近水平,一翼地層正常,另一翼地層倒轉(zhuǎn)(見圖5-1-5d)。(5)翻轉(zhuǎn)褶皺:軸面彎曲的平臥褶皺(見圖5-1-5e)。2、按褶皺形成機制分類根據(jù)褶皺形成機制可以分為4類。這種褶皺成因分類在石油地質(zhì)的研究中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1)縱彎褶皺作用巖層受到順層擠壓作用而發(fā)生的褶皺,稱為縱彎褶皺。地殼的水平運動是形成這種作用的主要地質(zhì)條件,大多數(shù)縱彎褶皺是縱彎褶皺作用形成的。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褶皺(3)倒轉(zhuǎn)褶皺:軸面傾斜,兩翼向同一方向傾斜,一翼的地層54縱彎褶皺的應力特點:根據(jù)應力的分析,縱彎褶皺有三部分受力分布。褶皺的外凸一側受到平行于彎曲弧的引張而拉伸,內(nèi)凸一側則受到平行于彎曲弧的擠壓而壓縮,二者之間有一個應力分布,這種特點具有比較普遍的意義(見圖5-1-6)??v彎褶皺的應力特點也使褶皺伴生一些次級的構造現(xiàn)象。在縱彎褶皺中和面以上的拉伸部位常出現(xiàn)小型的正斷層和張節(jié)理,而在中和面以下的壓縮部分派生小型的逆斷層以及可能發(fā)生的小褶皺。當有大型的正斷層貫穿褶皺上下時,則正斷層在中和面以上的伸展部分斷面具有張性的特點,在中和面以下的壓縮部分斷面具有壓性的特點??v彎褶皺中層面作用明顯時還會發(fā)生另外兩種形式。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縱彎褶皺的應力特點:根據(jù)應力的分析,縱彎褶皺有三部分受55一是彎滑作用,這種作用沒有統(tǒng)一的中和面,各單層有各自的中和面并型成小褶皺。二是彎流作用,這種作用不但發(fā)生層間滑動作用,而且某些巖層的內(nèi)部還出現(xiàn)物質(zhì)的流動現(xiàn)象。層內(nèi)物質(zhì)的流動方向,一般是從翼部流向轉(zhuǎn)折端,使褶皺核部的地層加厚??v彎褶皺的受力特點在石油地質(zhì)和油氣勘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橫彎褶皺作用巖石受到和層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發(fā)生的褶皺,稱為橫彎褶皺作用。地殼的差異升降,大型巖漿侵入體的頂托作用,鹽巖流動形成的底辟作用以及同沉積作用所形成的褶皺都屬于橫彎褶皺。與縱彎褶皺作用相比,這種作用是局部的和次要的(見圖5-1-7)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一是彎滑作用,這種作用沒有統(tǒng)一的中和面,各單層有各自的56橫彎褶皺與縱彎褶皺有明顯不同的特點:(1)橫彎褶皺的整個巖層都處于拉伸狀態(tài),各層都沒有中和面.(2)縱彎褶皺作用往往形成頂薄褶皺,而且有可能造成放射狀地層.(3)橫彎褶皺作用引起的彎流作用是使揉性巖層物質(zhì)從彎曲的頂部向兩翼流動.在翼部的韌性巖層,由于重力作用和層間差異流動,可能會形成軸面向外傾倒的層間小褶皺.3)剪切褶皺作用剪切褶皺作用又稱滑褶皺作用,這種作用使巖層沿著一系列與層面不平行的密集剪切面發(fā)生差異滑動而形成褶皺.剪切褶皺作用所形成的褶皺并非巖層發(fā)生了彎曲變形,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橫彎褶皺與縱彎褶皺有明顯不同的特點:第八章地震構造解57而是巖層面沿近乎垂直層面的密集平行剪切面發(fā)生滑動e而顯現(xiàn)出“彎曲”的外貌(見圖5-1-8).剪切褶皺作用多發(fā)生在變質(zhì)巖區(qū).4)揉流褶皺作用揉流褶皺作用是指高韌性巖石(如巖鹽、石膏、煤層等)處于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下變成高韌性體,受到外力的作用后發(fā)生流動變形形成的復雜多變的褶皺.如巖丘構造的底辟核的膏巖層就是一種形態(tài)復雜的揉流褶皺.

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而是巖層面沿近乎垂直層面的密集平行剪切面發(fā)生滑動e而顯現(xiàn)出“58四、構造地質(zhì)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和巖體在內(nèi)、外力地質(zhì)作用下發(fā)生的變形,從而構成形狀各異的地質(zhì)體.地質(zhì)構造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大的可至成百上千公里,小的僅在一定范圍內(nèi)能觀察到構造的完整形態(tài).在石油地質(zhì)的研究中為了有利于油氣的勘探,通常把有一定規(guī)模的褶皺單體、復雜化的褶皺單體以及斷層和褶皺復合的單體形態(tài)稱為構造.如背斜、向斜、鼻狀構造等.褶皺側重于剖面形態(tài)的描述.而構造包括了斷層和褶皺,也可能是單一的褶皺體,也可能是斷層和褶皺復合體,因此構造是對體的描述.構造通常的形態(tài)分類如下.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四、構造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591.背斜構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地層發(fā)生彎曲變形,形成向四周傾伏的構造稱為背斜構造縱彎褶皺的應力特點也使褶皺伴生一些次級的構造現(xiàn)象。在縱彎褶皺中和面以上的拉伸部位常出現(xiàn)小型的正斷層和張節(jié)理,而在中和面以下的壓縮部分派生小型的逆斷層以及可能發(fā)生的小褶皺。當有大型的正斷層貫穿褶皺上下時,則正斷層在中和面以上的伸展部分斷面具有張性的特點,在中和面以下的壓縮部分斷面具有壓性的特點。縱彎褶皺中層面作用明顯時還會發(fā)生另外兩種形式。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背斜構造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60[工學]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課件61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大慶石油學院物探基礎知識及工作流程大慶石油學院62緒論地震波的運動學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地震組合法原理共反射點疊加法地震波的速度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資料的構造解釋地震勘探的發(fā)展方向報告提綱緒論報告提綱63一、概念地震勘探:通過人工方法激發(fā)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層中傳播的情況,以查明地下的地質(zhì)構造,為尋找油氣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務的一種勘探方法。二、地震勘探的生產(chǎn)工作流程1、野外工作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在地質(zhì)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確定的有含油氣希望的地區(qū),布置測線,人工激發(fā)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儀把地震波傳播的情況記錄下來。進行野外生產(chǎn)工作的組織形式是地震隊。這一階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盤盤記錄了地面振動情況的磁帶。一、緒論一、概念一、緒論642、室內(nèi)資料處理這個階段的任務是根據(jù)地震波的傳播理論,利用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對野外獲得的原始資料進行各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處理工作,以及計算地震波在地層內(nèi)傳播速度等,這一階段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圖”和地震波速度資料。3、地震資料的解釋地震資料的解釋工作,就是要以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地震波傳播的理論和石油地質(zhì)學的原理,綜合地質(zhì)、鉆井和其他物探資料,對地震剖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一、緒論2、室內(nèi)資料處理一、緒論65二、地震波的運動學

一、基本概念1、地震波:在巖層中傳播的彈性波。形成彈性波的條件是要有一種能傳播彈性振動的介質(zhì),并且要在這種彈性介質(zhì)中激發(fā)振動。2、地震子波:用炸藥激發(fā)地震波時,爆炸產(chǎn)生的脈沖向外傳播10多米后,地層開始產(chǎn)生彈性形變,形成地震波。再向外傳播,由于介質(zhì)對高頻成分的吸收,直到傳播更大距離后,振動圖的形狀逐漸穩(wěn)定,成為一個具有2~3個相位延續(xù)60~100毫秒的地震波。二、地震波的運動學一、基本概念663、費馬原理:波在各種介質(zhì)中的傳播路線,滿足所用時間為最短的條件4、惠更斯原理:利用波前的概念來處理問題5、縱波:炸藥爆炸造成巖石膨脹和壓縮,這種形變使質(zhì)點振動的方向與波傳播的方向不一致。6、橫波:由于實際的爆炸作用不具有球形對稱性及實際的地層不是均勻介質(zhì),會產(chǎn)生使質(zhì)點沿著與波傳播方向相垂直的振動。7、體波:縱波和橫波可以在介質(zhì)的整個立體空間中傳播,把它們合稱為體波。8、面波:只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彈性的介質(zhì)分界面附近觀測到,其強度隨離開界面的距離加大而迅速衰減的波。9、直達波:由震源出發(fā)向外傳播,沒有遇到分界面直接到達接收點的波。二、地震波的運動學3、費馬原理:波在各種介質(zhì)中的傳播路線,滿足所用時間為最短的6710、波阻抗:波在介質(zhì)中的密度與波速之積。波阻抗界面才是反射界面,速度界面不一定是反射界面。11、時距曲線:波到達測線上任一觀測點的時間同觀測點與激發(fā)點之間的距離的明確定量關系。12、正常時差:界面水平的情況下,對界面上某點以炮檢距x進行反射波旅行時同以零炮檢距(自擊自收)進行觀測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時之差。NMO(正常時差校正)、DMO(傾角時差校正)13、動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況下,從觀測到的波的旅行時減去正常時差,得到x/2處的t0時間。14、傾角時差:由激發(fā)點兩側對稱位置觀測到的來自同傾斜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時差。15、視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沿測線觀測時得到的速度。16、回折波:波不是從震源出發(fā)沿直線傳到地面各觀測點的,而是沿著一條圓弧形的射線,先向下到達某一深度后又向上拐回地面,到達觀測點,這樣的“直達波”稱為回折波。二、地震波的運動學10、波阻抗:波在介質(zhì)中的密度與波速之積。波阻抗界面才是反射68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一、野外工作方法1、野外工作基本任務是采集地震數(shù)據(jù)。主要內(nèi)容是激發(fā)地震波,接受地震波。以及地震測線、激發(fā)點的測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體工作,它包括兩個階段工作。(一)實驗工作(1)干擾波調(diào)查;(2)地震地質(zhì)條件的了解;(3)選擇激發(fā)地震波的最佳條件;(4)選擇接收和記錄地震波的最佳條件。(二)生產(chǎn)工作(1)地震測量;(2)地震波的激發(fā);(3)地震波的接收。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一、野外工作方法692、干擾波的類型(一)規(guī)則干擾波(1)面波:它的特點是頻率低、速度低、時距曲線是直線、面波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大,振動延續(xù)時間也越長,形成“掃帚狀”,即發(fā)生頻散。妥善選擇激發(fā)條件和組合是克服面波的主要辦法。(2)聲波:它是空氣中傳播的彈性波,比較穩(wěn)定,頻率較高,延續(xù)時間較短,呈窄帶出現(xiàn)。為了避免聲波干擾,應盡量不在淺水及淺井中放炮,盡量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辦法以增強有效波和防止干擾。(3)淺層折射波:在表層存在高速層,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層埋藏淺,可能觀測到同相軸為直線的淺層折射波。(4)側面波:在地表條件比較復雜的地區(qū)進行地震勘探工作時,還會出現(xiàn)一種來自非測線平面的干擾波。(二)識別和區(qū)分干擾波與有效波(1)干擾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視速度范圍不同(2)干擾波是沿著地表附近傳播的,有效波是從地下垂直來到地面的(傳播方向)(3)動校正后的剩余時差(4)傳播規(guī)律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2、干擾波的類型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70二、地震測線的布置1、測線布置的兩點基本要求(1)測線應為直線(2)一般應垂直構造走向2、不同勘探階段的測線布置要求(1)路線普查(2)面積普查(3)面積詳查(4)構造細測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二、地震測線的布置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71四、地震波的激發(fā)1、對激發(fā)的要求(1)有足夠的能量(2)應使地震有效波具有較強能量、顯著的頻譜特性和較高的分辨能力。2、激發(fā)條件的選擇(1)激發(fā)巖性的選擇(2)激發(fā)深度的選擇(3)激發(fā)藥量的選擇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四、地震波的激發(fā)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72五、地震波的接收1、對地震儀器的基本要求(1)對來自深層的地震信號進行放大;(2)儀器必須有頻率選擇的作用;(3)估計地震波的最大動態(tài)范圍;(4)地震記錄儀器需要有良好的分辨率;(5)地震儀必須有精確的記時裝置,并在記錄地震信息的同時標上時間標志;(6)儀器結構輕便,穩(wěn)定,耗電少,操作簡單,維修方便。2、道間距的選擇(1)道間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檢波器之間的距離。(2)道間距過大,將導致同一層有效波追蹤辨認的可靠性受影響,道間距過小,則使野外工作量增加。(3)選擇道間距應以在地震記錄上能可靠地辨認同一有效波的相同相位為原則。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五、地震波的接收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73一、地震勘探中干擾波的特點和組合法的提出有效波和干擾波的差別(1)在傳播方向上不同(2)在頻譜上不同(3)經(jīng)過動校正后的剩余時差可能有差別(4)在它們出現(xiàn)的規(guī)律上可能有差別。二、簡單線性組合的方向特性1、組合:把n個檢波器的輸出疊加起來,作為一道的信號。2、即在最有利條件下,組合的方向性效應與組內(nèi)檢波器數(shù)相等,檢波器個數(shù)n越多,信噪比的改善越大。四、地震組合法原理四、地震組合法原理74三、組合對隨機干擾的統(tǒng)計效應1、隨機干擾:地震勘探中經(jīng)常遇到的一類特殊的干擾它是具有各態(tài)歷經(jīng)性質(zhì)的平穩(wěn)隨機過程,它有三個統(tǒng)計參數(shù):平均值、方差和相關函數(shù)四、確定組合參數(shù)的方法步驟和基本原則1、干擾波的調(diào)查2、理論分析和計算3、正常時差和傾角時差對組合的影響五、組合方式1、不等靈敏度組合2、面積組合3、震源的組合四、地震組合法原理三、組合對隨機干擾的統(tǒng)計效應四、地震組合法原理75五、共反射點疊加法一、共反射點疊加法概念共反射點疊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蓋的觀測方法,在室內(nèi)處理中采用水平疊加技術,最終得到水平疊加剖面。水平界面的共反射點時距曲線與水平界面的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在形式上是一樣的,但共反射點時距曲線反映界面上一個點的情況,而共炮點反射波時距曲線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況。五、共反射點疊加法一、共反射點疊加法概念76二、多次反射波的特點1、多次波的類型(1)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層界面發(fā)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發(fā)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發(fā)生反射,來回多次。(2)短程多次波:地震波從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來后,再在地面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個較淺的界面發(fā)生反射。(3)微屈多次波:在幾個界面上發(fā)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路徑是不對稱的,或在一個薄層內(nèi)受到多次反射。(4)虛反射:進行井中爆炸激發(fā)時,激發(fā)能量的一部分向上傳播,遇到地面再反射向下2、多次波的剩余時差多次波的剩余時差:把某個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動校正后的反射時間與共中心點處的tom之差。五、共反射點疊加法二、多次反射波的特點五、共反射點疊加法77三、多次覆蓋參數(shù)多疊加效果的影響及其選擇原則1、道間距的選擇隨著道間距的增大,有利于壓制與一次波速度相近的多次波,但是,道間距也不能太大,特別是排列長時,一次反射也可能存在剩余時差。2、偏移距的選擇加大偏移距能使多次疊加壓制多次波的效果提高。偏移距太大會使激發(fā)點的一些道因炮檢具太大而產(chǎn)生一些問題。3、覆蓋次數(shù)的選擇疊加次數(shù)越多,對于干擾波的壓制越好,特別是對壓制與反射波速度差異較大的多次波有利。4、選擇觀測系統(tǒng)的原則和步驟(1)要根據(jù)地下地質(zhì)情況,地質(zhì)任務和干擾波的特點來選擇(2)必須確保有效波處于通放帶(3)經(jīng)濟原則五、共反射點疊加法三、多次覆蓋參數(shù)多疊加效果的影響及其選擇原則五、共反射點疊加78四、影響疊加效果的因素1、動校正速度選取不準確的影響(1)對一次波的影響,如果選取的動校正速度與一次波的實際速度有誤差,一次波不會校正到x/2處的回聲反射時間t0(2)當動校正速度大于一次波速度而使一次波校正不足,則多次波的剩余時差將增大,這樣可以使多次波進入壓制帶而更有利壓制多次波;相反,當動校正速度小于一次波速度,剩余誤差將越小,到一定程度則多次波可能進入通放帶而不受壓制。2、地層傾斜對疊加效果的影響(1)共反射點分散的影響此時的水平疊加實際上是共中心點疊加,而不是共反射點疊加。(2)界面傾斜時動校正剩余時差的影響傾斜地層的剩余時差總是負的,也就是說在同一個t1時,傾斜層的動校正量總是比水平層的要小,對傾斜層的一次波來說總是校正過量。五、共反射點疊加法四、影響疊加效果的因素五、共反射點疊加法79六、地震波的速度一、影響地震波在巖層中的傳播速度因素1、巖石彈性參數(shù)2、巖性的關系3、密度的關系4、構造歷史和地質(zhì)年代的關系5、埋藏深度的關系6、孔隙度和含水性的關系7、頻率和溫度的關系8、沉積巖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規(guī)律六、地震波的速度一、影響地震波在巖層中的傳播速度因素80二、幾種速度的概念1、平均速度:一組水平層狀介質(zhì)中某一界面以上的介質(zhì)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過該界面以上各層的總厚度與總的傳播時間之比。2、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層狀介質(zhì)情況下的反射波時距曲線近似地當作雙曲線,求出的波速就是這一水平層狀介質(zhì)的均方根速度。3、等效速度:4、疊加速度:主要用于動校正疊加,疊加速度譜中能量團最大對應的速度。六、地震波的速度二、幾種速度的概念六、地震波的速度81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

地震剖面上識別各種波的標志:在實際生產(chǎn)中用于解釋的是一張由許多地震道依次排列起來的地震剖面??梢韵氲剑鞣N不同類型和傳播特點的波的同向軸,在地震剖面會出現(xiàn)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就是我們進行解釋時,在地震剖面是識別各種波的依據(jù)。(在地震資料解釋中,在地震剖面上識別出各種波的工作叫做“波的對比”)下面介紹各種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點。1、同相性:同一個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鄰地震道上的到達時間是相近的,每道記錄下來的振動圖是相似的,并且會一個個套起來,形成一條平滑的有一定長度的同相軸,這個特點也叫相干性。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剖面上識別各82振幅顯著增強:由于在野外采集和室內(nèi)處理中采取了許多增強信噪比的措施,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擾背景的能量。反射波一般能以較強的振幅出現(xiàn)在干擾背景上,2、波形特征:由于震源所激發(fā)的地震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傳播的路程相近,傳播過程中所經(jīng)受的地層吸收等因素的影響也相近,所以同一反射波在相鄰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包括主周期、相位數(shù)、振幅包絡形狀等)是相似的。。3、時差變化規(guī)律:地震剖面已經(jīng)過了動校正和水平疊加,可以看作自激自收記錄。在地震剖面上一次反射波同相軸是直線;繞射波和多次波同相軸仍是彎曲的;而折射波,直達波等其他原來在共炮點記錄上是直線型的同相軸,動校正后就變成了曲線,這是在地震剖面上識別波的類型的重要依據(jù)。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振幅顯著增強:由于在野外采集和室內(nèi)處理中采取了834、時差變化規(guī)律地震剖面已經(jīng)過了動校正和水平疊加,可以看作自激自收記錄。在地震剖面上一次反射波同相軸是直線;繞射波和多次波同相軸仍是彎曲的;而折射波,直達波等其他原來在共炮點記錄上是直線型的同相軸,動校正后就變成了曲線,這是在地震剖面上識別波的類型的重要依據(jù)。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4、時差變化規(guī)律地震剖面已經(jīng)過了動校正和水平疊加,可以看作84疊加偏移和偏移疊加利用已經(jīng)得到的水平疊加剖面資料作為原始資料進行各種偏移處理。這類方法統(tǒng)稱為疊加偏移或稱先疊后偏,疊后偏移等等。從原始的野外資料開始,進行真正的偏移疊加,這種做法稱為偏移疊加,也有所謂疊前偏移,先疊后偏等稱法。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疊加偏移和偏移疊加利用已經(jīng)得到的水平疊加剖面85

繞射波的概念:幾何地震學的觀點認為,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層巖性的突變點(如斷層的斷棱,地層尖滅點,不整合面的突起點等),這些突變點就會成為新震源,再次發(fā)出球面波,向四周傳播。這種波動在地震勘探中稱為繞射波。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繞射波的概念:幾何地震學的觀點認為,地震波在傳86物理地震學的基本概念物理地震學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繞射是最基本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積元產(chǎn)生的繞射波的總和。這種繞射成為廣義繞射。分辨能力及意義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指用地震記錄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層厚度△h是多少?第二,沿橫向的分辨能力,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質(zhì)體,例如可能分辨的最小斷塊面積△s多大?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物理地震學的基本概念物理地震學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繞射是最87地震資料解釋工作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地震野外工作獲得的原始資料,經(jīng)過室內(nèi)處理后,得到可供解釋的地震剖面和其它成果圖件,解釋人員要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從而達到了解、推斷地下地質(zhì)情況的目的。所謂地震資料的解釋工作就是利用地震剖面及其它物探資料(如重力、電法、磁法)和地質(zhì)、鉆井資料,解決這些問題,即完成如下任務: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資料解釋工作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地震野外工作獲得的原始88(1)波的對比運用地震波在傳播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對地震剖面進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識別出真正是來自地下地層的反射波。并且把一張剖面上,屬于地下同一地層的反射波識別出來;把不同剖面之間,屬于地下同一地層的反射波識別出來。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1)波的對比運用地震波在傳播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對地震剖面進89(2)進行地震剖面的地質(zhì)解釋根據(jù)鉆井資料和各種地層的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推斷地震剖面上各反射層所相當?shù)牡刭|(zhì)層位。以及分析地震剖面上反映的各種地質(zhì)現(xiàn)象和構造下構造現(xiàn)象,如斷層、地層尖滅、不整和、古潛山等。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2)進行地震剖面的地質(zhì)解釋根據(jù)鉆井資料和各種地層的反射波90(3)繪制構造圖根據(jù)工區(qū)內(nèi)各條縱橫交錯的地震測線所得到的地震剖面,作出反映地下某一個地層起伏變化的完整情況的圖件——地震構造圖。最后根據(jù)石油地質(zhì)方面的資料,推斷構造是否有含油氣的可能,提供鉆探井位。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3)繪制構造圖根據(jù)工區(qū)內(nèi)各條縱橫交錯的地震測線所得到的地91在地震記錄上利用有效波的動力學特點和運動學特點來識別和追蹤同一界面的波的工作叫做波的對比。剖面地質(zhì)解釋的主要任務包括:第一.確定標準層及其相當?shù)牡刭|(zhì)層位,搞清地層厚度的變化及其接觸關系。第二.了解構造形態(tài)及其特征。第三.確定斷層的性質(zhì)、落差及斷面的產(chǎn)狀。第四.了解基底埋藏深度即沉積厚度。第五.劃分構造帶。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在地震記錄上利用有效波的動力學特點和運動學特點來識92水平切片:就是用一個水平面去切三維數(shù)據(jù)體得到某一時刻tk各道的信息。等時切片也稱為地震露頭圖,因為它反映不同地層在同一時間的出露情況。

地震波的動力學是區(qū)別與它的運動學來說的。運動學是研究波的傳播規(guī)律,例如它的傳播路徑、傳播速度、旅行時間等。波的動力學則主要從能量的角度來研究波的特征,例如波的能量、振幅、波形、吸收等。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水平切片:就是用一個水平面去切三維數(shù)據(jù)體得到93由于地震波實質(zhì)上是在地下巖層中傳播的彈性波。而彈性波的基本規(guī)律是由彈性波的波動方程來反映的,因而討論地震波的動力學問題就是討論波動方程的建立和它的解,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在地震勘探中的具體應用。彈性波分為彈性縱波和彈性橫波。在縱波的情況下質(zhì)點的震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一致,這時波所經(jīng)過的介質(zhì)只發(fā)生體積的脹縮;這就是說介質(zhì)的位移矢量場是無旋的。在橫波情況下質(zhì)點的震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垂直。這時波所經(jīng)過的介質(zhì)只發(fā)生剪切和旋轉(zhuǎn)運動;也就是說,介質(zhì)的位移矢量場是無源的。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由于地震波實質(zhì)上是在地下巖層中傳播的彈性波。而彈性波的基本規(guī)94

地震地層資料巖性解釋的發(fā)展概況在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由地震資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時信息,和速度信息查明地下地層的構造形態(tài)、埋藏深度。在這方面地震勘探技術在各種構造圈閉油氣藏的勘探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人類對能源需要的不斷增長和構造尤其藏的大量發(fā)現(xiàn)與開發(fā)比較容易找到的構造油氣藏越來越少,于是人們不得不更多的注意尋找和開發(fā)各種非構造油氣藏,即地層圈閉油氣藏。與之相應,也必然向地震勘探技術,特別是對解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除了解釋出地下地質(zhì)構造形態(tài)外還要對地震剖面作出地層、巖相以及沉積環(huán)境等方面的解釋。最后對整個盆地的沉積特征、古地理及地質(zhì)發(fā)展史做出解釋,為尋找地層圈閉油氣藏服務。為了配合油氣藏的開發(fā),還要利用地震資料提供地層巖性,確定儲層厚度、孔隙度和孔隙流體的性質(zhì)等更具體的參數(shù)。這種難度更高的油氣藏勘探工作的需要,是促進地震勘探在地層巖性解釋方面取得進展的最基本的動力。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地震地層資料巖性解釋的發(fā)展概況在70年代以前95二.地震資料地層巖性解釋內(nèi)容地震資料的地震巖性解釋分為:地震地層學和地震巖性學。地震地層學是根據(jù)地震剖面總的地震特征來劃分沉積層序,分析沉積巖相和沉積環(huán)境,進一步預測沉積盆地的有利油氣聚集帶。地震巖性學是把注意力放在單個的反射層或一個小的反射層組上。采用地震技術(如各種特殊處理),提取各種地震參數(shù)(振幅、速度、頻率等)并緊密結合地質(zhì)、鉆井、測井資料,研究地層的巖性、厚度分布、孔隙度、孔隙中流體的性質(zhì)等。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二.地震資料地層巖性解釋內(nèi)容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96亮點、暗點亮點技術是利用反射波振幅檢測油氣的第一項取得成效的方法技術。所謂亮點,狹義的說是指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氣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對增強的“點”,因為在剖面圖底片上這種強反射透明的發(fā)白(在剖面圖上是黑的),而與其上、下、左、右的反射相比,更顯其明亮,因此叫亮點。所謂暗點,即砂巖很致密不含氣時,頁巖/砂巖界面形成很強的反射;而當砂巖有孔隙且含氣使波速降低時,正好使兩種速度差變小,界面反射系數(shù)反而降低,這樣不僅不能形成亮點,反而只能產(chǎn)生很弱的反射。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亮點、暗點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97影響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激發(fā)條件決定了地震波的起始振幅;波前擴散,介質(zhì)吸收,界面的反射和透射,多次反射,反射界面的形態(tài),及各種干擾以及記錄儀器的特性等。薄層反射的頻率特性的特點:在波阻抗關系,地震波脈沖長度、速度變化、所選用的濾波特性、薄層厚度等因素不同的條件下,將觀測到復合反射波波形復雜變化,有時高頻分量加強,有時低頻分量加強,有時是某些頻率被加強而另一些頻率被削弱。較厚的薄層波形的穩(wěn)定性比較薄的薄層為差。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影響反射波振幅的因素:第七章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理論基礎98第一節(jié)構造地質(zhì)基礎地震構造解釋技術的目的是運用先進手段,來解決石油地質(zhì)勘探中的構造問題,而構造地質(zh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對于地球物理構造解釋人員,這些概念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更為重要。因此,在地震構造解釋技術講述之前,對構造地質(zhì)的基礎做一簡要的介紹。構造基礎知識分為五個內(nèi)容,包括構造運動、斷層、褶皺、構造和圈閉。一、構造運動的期次從大陸地殼的形成到至今,經(jīng)歷了多次的構造運動,發(fā)育了全系列的地層.包括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共計20個系群的地層(見表8-1-1)。主要的構造運動分為8期。

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第一節(jié)構造地質(zhì)基礎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99

表8-1-1地層時代表地層年代年齡(百萬年)構造運動新生界第四系第四紀2.5喜山運動上第三系N晚第三紀23.3下第三系E早第三紀65中生界白堊系K白堊紀135燕山運動侏羅系J侏羅紀208三疊系T三疊紀250印支運動表8-1-1地層時代表地層100古生界上二疊系P二疊紀290海西運動石炭紀C石炭紀362泥盆系D泥盆紀409下志留系S 志留紀440加里東運動奧陶系O奧陶紀510寒武系€寒武紀570古上二疊系P二疊紀290海西運動石炭紀C石炭紀362泥盆系D101元古界上震旦系Z震旦紀800薊縣運動青白口系Qb青白口紀1000中薊縣系JX薊縣紀1400長城系Cch長城紀1800下滹沱群Ht滹沱期2300呂梁運動太古界五臺群Wt五臺期2500阜平群FP阜平期3100阜平運動遷西群Qx遷西期3850元上震旦系Z震旦紀800薊縣運動青白口系Qb青白口紀10001021.阜平運動太古代阜平末期發(fā)生的即有水平運動因為有垂直運動的大型造山運動.北方地區(qū)尤為明顯,隨后沉積了太古代晚期的五臺群地層,五臺群地層與下覆地層之間有明顯的角度不整合關系.2.呂梁運動下元古界滹沱群地層沉積后發(fā)生的大型構造運動.這也是一期重要的構造運動.北方多數(shù)地區(qū)中上元古界地層與下覆結晶基底花崗片麻巖接觸。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033.薊縣運動呂梁運動后北方的華北地臺以薊縣剖面為代表,發(fā)育了比較完整的中上元古界地層,表現(xiàn)為粗-細-粗完整的沉積旋回.南方以三峽剖面為代表發(fā)育了元古代最晚的地層震旦系.在中上元古界沉積后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造山運動-薊縣運動.現(xiàn)今可以看到中上元古界的褶皺和古生界的超覆,以及兩套地層之間的大型角度不整合.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3.薊縣運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044.加里東運動早古生代后期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加里東構造運動.加里東構造運動主要表現(xiàn)為垂直升降運動,水平運動不明顯.在北方地區(qū)缺失下古生界上奧陶統(tǒng)和志留系地層以及上古生代早期的泥盆系地層.5.海西運動晚古生代的末期發(fā)生的構造運動.與加里東構造運動的性質(zhì)基本相同,以垂直構造運動為主,但規(guī)模較小.6.印支構造運動主要發(fā)生在三疊紀的晚期,這是一次比較重要的構造運動,構造運動的形式既有水平運動,也有垂直升降運動.在受到水平力擠壓的作用下,形成各種褶皺逆沖斷層,垂直構造運動形成隆起剝失,為古潛山的發(fā)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4.加里東運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057.燕山運動

主要發(fā)生在中生代,期間有三幕次級各種活動.印支構造運動形成的造山和隆起后,在早中侏羅世形成構造反彈,形成造山期后的含煤系斷陷沉積-燕山一幕.晚侏羅世和早白堊形成大量火山噴發(fā)的斷陷沉積-燕山二幕.晚白堊世沖斷回返,形成燕山運動的三幕.燕山運動的一幕是以左旋擠壓為主的應力場,燕山運動的三幕為右旋扭張的應力場.中生代末期燕山運動最為強烈,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古地貌,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古潛山.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7.燕山運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068.喜山運動

主要發(fā)生在新生代的早第三紀.我國的東部地區(qū)形成右旋扭張的伸展箕狀坳陷以及相對應的隆起.至晚第三紀構造活動衰退,回返,變?yōu)楹恿飨喑练e的坳陷沉積.總之,以上8期只為主要的構造運動,在油氣勘探研究中,對盆地的演化、構造的形成、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積都十分重要。另外在不同地區(qū)也要關注大構造發(fā)育中的次級構造活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8.喜山運動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07二、斷層

把地層沿破裂面發(fā)生相對位移的現(xiàn)像稱為斷層,它是構造活動的伴生產(chǎn)物。斷層由兩個重要的要素構成:相對運動的兩盤地層,地層相對運動的錯動面,前者稱為上升盤或下降盤,后者稱為斷面。當斷層順破裂面相對位移的方向平行于地層產(chǎn)狀時,相對運動的兩盤沒有明顯的位移,當相對運動的方向斜交或垂直地層產(chǎn)狀時,會發(fā)生明顯的相對位移。按照斷層相對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沿傾斜斷面兩盤做上下運動的正斷層和逆斷層;沿垂直斷面兩盤做斷層走向相對運動的走滑斷層;沿地層層面相對運動的順層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二、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081.正斷層沿傾斜斷面上盤向下滑動,下盤向上滑動的斷層稱為正斷層。正斷層向下滑動的一盤稱為下降盤,向上滑動的一盤稱為上升盤(圖8-1-1a)。正斷層在剖面上有許多種組合類型。相向而掉的稱為地塹,相反而掉的稱為地壘,同相而掉的稱為斷階。相交型的有Y字型斷層,Y字分支的斷層為派生的次級斷層。平面組合的類型有“多”子型斜列組合,帚狀組合,沿主斷裂形成的羽狀組合等。以上的平面斷層組合特點反映了斷裂應力場中不但有垂直分量應力,而且也有走向分量應力,這種斷裂組合特點也是判斷是否存在張扭應力的標志,以及伸展和走滑斷層的存在(圖8-1-1b)。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正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092.逆斷層沿傾斜斷面上盤向上運動,下盤向下運動的斷層稱為逆斷層(圖8-1-2)。根據(jù)斷面的產(chǎn)狀分為高角度逆斷層和低角度逆斷層,高角度逆斷層傾角大于450,常發(fā)育在正斷層的地區(qū)。小于450逆斷層也稱為逆掩斷層,多數(shù)在300左右。低角度逆斷層一般發(fā)育在構造的擠壓區(qū)。逆斷層的剖面組合形式主要有四種。1)對沖式逆斷層由兩條斷面傾向相反,相對逆沖的低角度逆斷層組成。小型對沖式逆斷層常與背斜構造伴生,大型對沖式逆斷層多形成于坳陷的邊緣地帶(圖8-1-3)

.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2.逆斷層第八章地震構造解釋1102)背沖式逆斷層由兩組斷面相向傾斜的逆斷層組成,表現(xiàn)為由背斜核部中心分別向兩個相反方向擬沖,復背斜伴生的兩組逆斷層,分別在兩翼產(chǎn)出,組合形式總體呈扇形.3)疊沖式或疊瓦式逆斷層較為常見的組合形式是由一系列產(chǎn)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