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生手機使用的“認知失調〞,心理健康論文內容摘要:目的:觀察我們國家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從行為表現和行為后果認知兩個維度分析大學生群體的手機使用情況,進而分析大學生手機使用經過中的認知協(xié)調程度。方式方法:利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分析法,對我們國家27個省份的1277名大學生手機使用的認知協(xié)調情況進行深切進入調研,根據知行和諧關系式量化驗證12種手機使用行為的認知悖離度。結果:12種手機使用行為中的9種認知悖離度較高,存在知行不一現象。華而不實,使用手機時間過長、使用手機出現睡眠問題和使用手機導致視力下降三項行為屬于高行為表現且是高危害認知。補充修改為:結果:12種手機使用行為中的9種認知悖離度較高,存在知行不一現象。華而不實,使用手機時間過長、使用手機出現睡眠問題和使用手機導致視力下降三項行為屬于高行為表現且是高危害認知,認知悖離度分別高達3.127、2.724、2.057。結論:當認知失調時,大學生群體不但驗證了認知心理學中的三種調適途徑,還創(chuàng)造出第四種調適策略。本文關鍵詞語:大學生;手機使用;認知失調;IPA模型;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大數據的公共管理基礎理論、研究方式方法與實踐案例研究〔項目編號:19FGLB063);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mobilephoneuseofcollegestudentsinmycountry,analyzethemobilephoneuseofcollegestudentsfromthetwodimensionsofbehavioralperformanceandbehavioralconsequencecognition,andthenanalyzethedegreeofcognitivecoordinationintheprocessofcollegestudentsmobilephoneuse.Methods:UsingtheIPA(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analysismethod,anin-depthinvestigationwasconductedonthecognitivecoordinationofmobilephoneuseamong1277collegestudentsin27provincesinmycountry.Contradictorydegree.Results:Nineofthetwomobilephoneusebehaviorshavehighcognitivedissonance,andthereisaphenomenonofdifferentknowledgeandaction.Amongthem,thethreebehaviorsofusingmobilephonesfortoolong,sleepingproblemswhenusingmobilephonesandeyesightdeclinewhenusingmobilephonesbelongtohighbehaviorperformanceandarehighharmcognition,withcognitivedeviationashighas3.127,2.724and2.057respectively.Conclusion:Whencognitivedissonanceoccurs,collegestudentsnotonlyverifythethreeadjustmentpathsincognitivepsychology,butalsocreatethefourthadjustmentstrategy.Keyword:collegestudents;Usemobilephone;Cognitivedissonance;IPAmodel;前言2021年8月2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了第48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10.11億,華而不實手機網民規(guī)模到達10.07億,99.6%的人使用手機上網。在職業(yè)構造上,網民最大的構成群體是學生,學生群體占網民群體的21%,占比最多,對于大學生而言,過度使用手機存在著降低身體素質、浪費時間、注意力下降等消極影響。近年,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傳播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研究者們逐步關注大學生的社交媒體行為和手機使用問題。本研究嘗試從行為表現和行為后果認知兩個維度來分析大學生群體的手機使用情況,研究行為表現與行為認知后果能否存在失調問題。若產生失調,則進一步討論其失調程度與大學生面對失調的策略選擇。通過調查問卷與深度訪談結合的方式方法,將較為完好地勾畫出數字原生代大學生手機使用的心智行為形式圖。1研究現在狀況近十年互聯網的普及與智能手機的興起對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產生了較大影響,通過對知網、萬方、Emerald等數據庫2018年以來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現有文獻對于大學生社交媒體和手機使用的研究大體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是對大學生社交媒體和手機使用狀況、新媒體下生活學習方式、人際交往方式等變化的研究。樓錫錦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為樣本,對大學生的手機使用狀況進行了分析[1],相關研究亦表示清楚手機的使用對現代大學生群體的工作/學習方式、娛樂休閑方式、社會交往方式、信息查找方式、媒體偏好等方面會產生顯著影響[2]。其后,學者們進一步研究在手機使用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新特點、信息傳播構造的變化[3],以及學習方式的變化[4]。其次是對大學生網絡成癮、手機依靠及成癮、微信成癮等行為的研究。作為一種有依靠性和戒斷困難性的技術成癮現象,手機依靠是學業(yè)拖延產生的重要誘發(fā)因素[5]。盛忠光系統(tǒng)地研究了手機依靠性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機理,并以為手機的使用通過戒斷異常感覺和狀態(tài)、突顯行為、社交安心撫慰、心境變化等四個方面影響大學生的行為選擇。[6]網絡成癮、手機成癮、社交媒體成癮等本質上是新媒體時代的伴生產物。[7]根據Andreassen的研究,個體過度關注社交媒體,登錄和使用媒體的動機強烈,將影響到本身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人際交往和身心健康。[8]最后是對新媒介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價值觀、責任意識的研究。部分學者以為應通過加強手機平臺運用、借助微博等社交平臺等方式方法提升大學生德育水平。[9]考慮到新媒體對于大學生價值觀構成和塑造的重大影響,王典指出應該對新媒體進行必要的監(jiān)督和管理。[10]相關研究還發(fā)現,在責任意識方面,自控能力較低的個體往往傾向于選擇及時行樂而對具有延遲知足特性的學業(yè)任務產生拖延行為。[11]研究顯示,近年大學生群體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每日大于等于5小時的人數占比高達70%,大學生群體過度使用手機易導致視力下降、脊椎病、睡眠不良、焦慮、抑郁、社會能力下降等問題,[12]現有研究為分析手機的使用動機、改良大學生的學習和思政教育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較少有研究基于宏觀背景,從習慣視角來分析大學生群體使用手機對心理健康尤其是認知能力方面的影響。除此之外,認知心理學以為,人的行為受認知所驅動,要想改變個體的行為,首先需要改變其認知。因而,從認知方面分析和解構大學生的手機使用行為或將揭示出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心智形式。認知心理學將認知經過看成一個信息加工經過。態(tài)度被定義為一種積極的或者消極的朝向某個觀點、個體、物體或情景反響的趨勢。最初根據認知協(xié)調論,社會心理學家們以為人們的態(tài)度決定人們的行為,了解人們的態(tài)度就能夠預測他們的行為。但其后的幾十年間不斷有研究表示清楚人們所講與所做的經常矛盾。1957年,Festinger提出著名的認知失調〔cognitivedissonance〕理論。以為當人們做的事與他們看待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觀點、意識不一致時,將產生情緒上的不適感,以及負面生理喚醒。因而,認知失調中的個體就會通過一些改變來減輕或是消除不安感[13]。通過先設計相關問題了解大學生群體手機使用行為,再了解對這些行為影響程度的認知,將其比照分析則可驗證該樣本能否做到了認知協(xié)調。筆者以為,認知協(xié)調的標準是知行合一,例如,若大學生群體以為一項行為不會造成負面后果,那么多做這類行為則是意識與行動相符合,處于認知協(xié)調狀態(tài),此時若真實情況是該項行為會造成嚴重負面后果,而認知協(xié)調確實是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基準形式,那么教育工作者就能夠通過宣傳教育來改變大學生對該行為的認識,進而減少這類行為發(fā)生。然而現實中大部分情況是大學生群體對某類行為的危害認識較為明確,但仍然高頻率地實行該類行為,這類意識與行為不一致的現象稱為認知不協(xié)調。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在該類行為中很難發(fā)揮作用。鑒于此,筆者將以認知理論為基礎,通過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表現程度和危害認知程度兩個維度,建構重要性表現度的IPA分析模型〔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對大學生手機使用的認知協(xié)調情況進行深切進入的研究。2研究設計2.1研究問題基于對相關文獻和認知協(xié)調理論的整理分析,提出三個詳細研究問題:Q1.大學生手機使用中能否存在認知不協(xié)調?Q2.若存在認知不協(xié)調,哪些方面失衡程度更高層次?Q3.當發(fā)生認知沖突時,大學生群體會采取哪些方式方法進行調適?2.2研究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介入式觀察法、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問卷調查法和半構造化訪談法三類研究方式方法。首先與周圍大學生共同學習、介入式觀察日常經過中對大學生群體使用手機情況。根據觀察結果和文獻資料設計問卷調查的問題,經專家對內容效度進行評價后,開展線下的預調查。問卷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如性別、學歷、生源地、接觸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的時間等;第二部分測量大學生對12種手機使用行為表現的程度,采用Likert五級量表,除少部分能夠量化的題目以外,多數題目的候選項基本以沒有、不多、一般、多、很多的遞增態(tài)勢呈現;第三部分測量大學生對12種手機使用行為引致后果的嚴重程度認知,也采用Likert五級量表,從根本不嚴重、比擬不嚴重、一般、較嚴重、十分嚴重依次遞增。為檢驗問卷信度,采用了重測信度法,線下調查在30天的間隔時間里測試兩輪。經過重測信度分析,行為表現程度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32,行為影響程度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08,信度相關系數較高,表示前后測量一致性較高,穩(wěn)定性好。因而兩個量表都具有較高信度,合適其后的IPA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研究者于2021年5月6日-5月11日利用騰訊問卷進行了線上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77份,覆蓋全國27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高校在讀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SPSS17.0對問卷所獲數據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據此展開IPA模型研究并判定大學生使用手機的認知沖突情況。最后,研究者對26名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他們在認知失調時的應對辦法。2.3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改良的IPA分析IPA〔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分析法,即重要性表現度分析法,由Martilla和James在1977年提出,本意是運用顧客對商品〔或服務〕各屬性的重視程度和對各屬性績效表現程度的評價來測量顧客滿意度。通常重要性設為橫軸,績效表現設為縱軸,再分別以顧客對商品〔或服務〕各個屬性重要性、績效表現評價之總平均值作為橫軸和縱軸的分割點,將整個坐標空間分為四個象限。通過比擬各個屬性落在哪個象限就能夠推斷出個體對該屬性的滿意程度。IPA分析法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簡潔而直觀地分類顯示兩個維度下的四種狀況。本研究的主題是大學生群體的12種手機使用行為表現和與12種行為相對應的行為后果的主觀評價之間能否存在認知一致的關系,運用IPA這種四象限圖能夠很直觀地觀察到12對行為的認知協(xié)調程度。在本研究中改良后的IPA分析法中,橫軸指是大學生對行為后果的認知評價強弱;縱軸指的是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表現程度的高低。利用12種行為類型均值的總平均值分割坐標空間后,將得到四個區(qū)域。若是高危害認知搭配低行為表現的區(qū)域,則界定為認知協(xié)調狀態(tài);若是低危害認知搭配高行為表現,顯然也是認知協(xié)調狀態(tài);但若是高危害認知搭配高行為表現則違犯了認知協(xié)調理論中的知行合一,是認知不協(xié)調狀態(tài);同樣低危害認識+低行為表現也是不協(xié)調狀態(tài),但該區(qū)域由于行為頻次較低,可以視為是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中被相對漠視的部分。顯然,在本研究中,將重點分析認知嚴重不協(xié)調部分,即高危害認知+高行為表現區(qū)域。3結果分析3.1樣本總體特征描繪敘述在對來自中國27個省市自治區(qū)的樣本進行描繪敘述性統(tǒng)計分析之后,能夠得到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分布〔表1〕。在1277份有效問卷中,女性935人,男性342人,華而不實女性所占比重很大,為73.2%,男性占26.8%。這一現象的發(fā)生的可能原因是:在多數綜合類大學,女生所占比例高于男生。從被調查者當前的學歷構造來看,本科一二年級的學生為44.7%,本科三四年級的學生為32.5%,全日制碩士為12.1%,非全日制碩士為9.7%,博士研究生為0.9%;從生源地來看,農村學生為50%,城鎮(zhèn)學生為22.9%,城市學生為27.1%,因而城鄉(xiāng)各占一半;從學生個人每月的花費來看,低于600元的占2.2%,600-1199元的占21.4%,1200-2999元的占63.9%,3000元及以上的占12.9%;從接觸手機上的社交媒體〔如微信、QQ、微博、抖音〕的時間來看,61.3%的人超過6年,低于1年的僅有0.8%。3.2手機使用行為表現程度和行為影響程度的均值與排序在手機使用行為表現程度方面,12種手機使用行為的均值介于1.673~4.348之間〔參見表2〕,除干擾課堂學習、發(fā)生安全事故和產生焦慮情緒三項行為均值較低以外,其余九項的均值都超過了3,講明這九項行為表現較為頻繁。十分是B1項使用手機的時長,均值到達了4.348。行為表現均值最低的是B7項使用手機發(fā)生安全事件,僅為1.673。在手機使用行為后果影響認知方面,12種行為的均值都超過了3,介于3.294~4.142之間,表示清楚大學生對這12項行為的影響嚴重性都有比擬高的評價。十分是B7〔發(fā)生安全事件〕和B12〔導致視力下降〕,分別到達了4.142和4.049。表1調查樣本的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表2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表現程度和行為影響程度分析3.3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的IPA分析經過計算,12個手機使用行為表現均值的總平均值是3.09;12個手機使用行為后果影響認知均值的總平均值是3.71。因而,在以行為后果影響認知〔Importance〕為橫軸和以行為表現程度〔Performance〕為縱軸的坐標圖中,能夠將橫軸上3.71和縱軸上3.09的位置作為分割線,把坐標圖分成四個區(qū)域,構成大學生手機使用的重要性表現程度IPA四象限圖,如此圖1。圖1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IPA矩陣分析第一象限〔I〕代表高行為表現+高危害認知的區(qū)域,包括B1、B10和B12。講明對這三個行為的影響嚴重性評價高于整體題目的平均危害度認知,同時也高于整體題目的平均行為表現分值。表現出明顯的認知失調。因而有必要深切進入分析在使用手機時長、使用手機出現睡眠問題和使用手機導致視力下降這三項行為上,為何受訪大學生既以為這類行為后果非常嚴重,但卻高頻次地進行著該類行為,下文將展開詳細分析驗證。第二象限〔II〕代表高行為表現+低危害認知區(qū)域,包括B4和B6兩項行為。這一位置講明大學生群體對使用手機獲取碎片化知識和使用手機導致人際交往能力退化行為的影響嚴重性評價低于整體題目的平均危害度認知;在行為表現上高于整體題目的平均值。這一區(qū)域也是認知協(xié)調領域。需要十分講明B9,它介于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之間,即大學生群體對于使用手機導致體能下降的判定中,有些人以為下降明顯,有些人以為下降并不明顯??赡苁怯捎隗w能下降概念較為廣泛,學生們有不同的理解。但B9應該是一個不重要的認知失調行為。第三象限〔III〕代表低行為表現+低危害認知區(qū)域,包括B8、B11、B2三個行為。講明大學生群體對這三個行為的影響嚴重性評價低于整體題目的平均危害度認知,也低于整體題目的平均行為表現分值。即受訪大學生以為使用手機影響面對面的社交活動、使用手機產生焦慮情緒和使用手機干擾課堂學習并不是危害度高的行為;和第一象限相比,這一區(qū)域的行為存在一定的認知不協(xié)調。但是,可以以以為這一區(qū)域里面的行為是大學生們并不太關注的范疇,因而也就不太多做這類行為。第四象限〔IV〕代表低行為表現+高危害認知區(qū)域,包括B3、B5、B7這三個行為項目。講明大學生群體對這三個行為的影響嚴重性評價高于整體題目的平均危害度認知,但低于整體題目的平均行為表現分值。即受訪大學生普遍以為使用手機導致注意力下降、使用手機導致深度考慮能力下降和使用手機發(fā)生安全事件是危害程度很高的行為;并在現實行為表現上傾向于較少頻次進行這類活動,屬于認知協(xié)調區(qū)域。尤其是對于使用手機發(fā)生安全事件的危害認識非常到位,這一行為是12種手機使用行為里面表現最稍微的。這講明絕大多數學生面對具有明顯影響本身安全問題的情形時對手機的使用較為警覺,即安全意識較強。3.4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認知失調程度的分析為了進一步判定大學生手機使用中的認知失調程度,需要對12項行為的認知行為悖離度進行分析和排序。本研究采用的是Likert五級量表,程度從弱到強的賦值依次是1、2、3、4、5。5分在影響后果量表和行為表現量表中都代表了最高一級。按照認識協(xié)調理論的基本邏輯,個體的行為由行為意念決定,行為意念取決于個體對該事物的認知。當我們以為某種行為后果很嚴重,就會降低做該行為的頻次。故存在下面認知和諧關系式:危害認識程度=5-現實行為程度,即Di=5-Dp。Di是指對某種行為的危害認知程度,Dp是指現實該行為的程度。Di=5-Dp〔公式1〕若某項目的危害認識程度大致相等于5-現實行為程度,則代表認知協(xié)調;若某項目的危害認識程度與5-現實行為程度的差值較大,則代表認知不協(xié)調。差值的大小反映了悖離程度的高低。因而不協(xié)調程度的計算能夠通過轉換公式1獲得:認知悖離程度=危害認識程度-〔5-現實行為程度〕,即CPd=Di-(5-Dp)。CPd是指某種行為的認知悖離程度。CPd=Di-〔5-Dp〕〔公式2〕把表2中的各項Di和Dp帶入公式2,能夠得到十二項行為的悖離程度和悖離排序。計算結果表示清楚〔表3〕,悖離程度最高的是使用手機時長,其次是使用手機導致視力下降和使用手機出現睡眠問題;悖離程度最低的是使用手機發(fā)生安全事件。除此之外,使用手機產生焦慮情緒、使用手機干擾課堂學習和使用手機導致人際交往能力退化也悖離程度較低。這一分析結果和IPA模型互相印證。表3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認知失調程度及其排序3.5手機使用行為認知失調的調適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Festinger〕指出,若人們的態(tài)度與行為不一致,則會產生不協(xié)調的痛苦,因而人們必將改變自個的態(tài)度或行為以使兩者重新協(xié)調。前述IPA矩陣分析和大學生手機使用認知失調程度的計算,使用手機時長、使用手機出現睡眠問題和使用手機導致視力下降是12種行為的知與行中最不協(xié)調的。那么,大學生群體是怎樣調適認知失調的呢?根據認知心理學,人們將通過三個途徑來消除認識失調所導致的壓力和身體不良:一是改變沖突行為,使其與態(tài)度一致;二是改變認知狀態(tài),使它和行為一致;三是構成新的認知,使其行為合理。[14]在問卷調查和訪談中,發(fā)現這三種方式方法都存在大學生群體中。比方,在對使用手機時長和你以為使用手機導致視力下降是嚴重的事情嗎?的穿插分析中,發(fā)現部分以為危害不嚴重的學生,同時也是使用手機時長最長的。表示清楚這部分學生有可能就是通過改變認知態(tài)度,使自個的認知和玩手機的行為相一致。再比方,在26名學生的深度訪談中,很多學生表示經過填寫調查問卷,覺得以后應該減少手機的使用。這是試圖通過改變行為來使認知協(xié)調。這里帶給教育工作者的啟示是:人類存在認知盲點,潛意識中的危害認識需要用適宜的手段來讓其顯性化,才可能引起行動的改變。在12項行為中使用手機引起安全事件的頻次最低,也從側面講明人們對于不應該在走路、開車等經過中使用手機具有強烈認同,這種認同來自對這類行為嚴重后果的警惕。再次印證了對于部分手機使用的危害,由于其后果在認知中較為模糊,危害通常是潛移默化的,因而大學生往往容易采取掩耳盜鈴行為,對該類行為后果視而不見。除此之外,在半構造化訪談中發(fā)現,借助新的彌補行為來讓認知協(xié)調是學生群體,尤其研究生群體中非常主要的調適方式。例如,當下有一個網絡新詞朋克養(yǎng)生,是指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既有著年輕人時髦朋克的不良行為,如熬夜等。又有著中老年人的養(yǎng)生習慣,如喝養(yǎng)生茶。如二者嚴密結合。例如一句金句:涂最貴的眼霜,熬最長的夜。該舉措通過增添一個新的行為,能夠適度降低原先行為失調所導致的消極情緒,進而增加其認知協(xié)調程度。4結論和討論手機在給大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一些消極因素逐步凸顯。本文以行為科學中的認知理論為基礎,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重要性-表現度IPA模型,通過12項常見的手機使用行為,討論這些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表現程度以及大學生對其行為后果的看法,并最終的得出認知悖離程度的排序。本研究以大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首先獲得被調查者對12項手機使用行為的使用程度〔Performance〕,然后再請被調查者評價這12項行為后果的重要程度〔Importance〕,據此做出IPA模型矩陣,得到4種不同類型的知性組合。第一類是高危害認知+低行為表現,包括使用手機導致注意力下降、使用手機導致深度考慮能力下降和使用手機發(fā)生安全事件,講明大學生對這三類行為的后果很是警覺,因而在手機使用中較好地防備了它們的發(fā)生;第二類是低危害認知+低行為表現,包括使用手機影響面對面的社交活動、使用手機產生焦慮情緒和使用手機干擾課堂學習,講明大學生以為這些行為并未干擾到自個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在社交活動和課堂學習中,大多數學生是節(jié)制使用手機的;第三類是低危害認知+高行為表現,包括使用手機獲取碎片化知識和使用手機導致人際交往能力退化,講明大學生群體以為這兩類手機使用行為固然有一些危害,但是并不嚴重,因而仍然偏好做它們;第四類是高危害認知+高行為表現,包括使用手機時間過長、使用手機出現睡眠問題和使用手機導致視力下降,這類行為影響后果嚴重,但是學生群體仍然樂此不疲地進行著,表現出明顯的認知不協(xié)調,因而最需要關注和分析。為深切進入研究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認知失調之后的調適問題,筆者還對26名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進行了深度訪談。通過訪談與問卷數據的穿插分析,驗證了認知心理學中三種調適途徑的存在,同時揭示了第四種調適途徑:產生一個新的行為,促進認知協(xié)調。本研究與以往的大學生手機使用研究有較大的不同。一是研究理論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性的運用認知理論分析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揭示事物發(fā)展的真實樣子容貌和基本的運行規(guī)律。二是研究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表如今三個方面:運用IPA模型直觀地分析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的認知協(xié)調與不協(xié)調問題;運用知行和諧關系式量化12種行為的認知悖離程度;運用半構造化訪談反映和分析大學生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1年遼寧省大連市公開招聘警務輔助人員輔警筆試自考題2卷含答案
- 2021年遼寧省朝陽市公開招聘警務輔助人員輔警筆試自考題2卷含答案
-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
- 新疆和田地區(qū)(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課后作業(yè)(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湖南省湘潭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能力評測(上學期)試卷及答案
- 2025年氨綸項目申請報告
- 廣東省陽江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小升初真題(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整治方案3篇資料
- 2025年UV激光切割機項目申請報告模板
- 2025年新型功能材料項目申請報告模板
- 關于培訓的課件
- 2024上海市房屋租賃合同范本下載
- 2024消防安全警示教育(含近期事故案例)
- Starter Section 1 Meeting English 說課稿 -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2024)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
- 2025年蛇年年度營銷日歷營銷建議【2025營銷日歷】
- 2024年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試卷一)客觀題試卷及解答參考
- 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專項復習:期末壓軸題分類(原卷版)
- 2024年全國《汽車加氣站操作工》安全基礎知識考試題庫與答案
- 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學期期末英語試卷及解答參考
- 食堂項目經理培訓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期末考試卷(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