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銅時代.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1頁
第二章 青銅時代.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2頁
第二章 青銅時代.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3頁
第二章 青銅時代.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4頁
第二章 青銅時代.電子教案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文化史第二章青銅時代本章主要內(nèi)容一、文明的初現(xiàn)二、青銅器及三代的物質(zhì)文明三、文字的早期形態(tài)四、三代的天命觀念和人文傳統(tǒng)五、禮樂制度與社會生活導言青銅時代:使用青銅器。約相當于從夏代(公元前2千年)至春秋戰(zhàn)國之交(公元前5世紀),經(jīng)歷了約1500年??鬃樱骸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币?、文明的初現(xiàn)人類社會組織的階段性特點青銅器的使用城市的初現(xiàn)宗教性的禮儀中心文字的使用中華文明是多元的商周的年代分界人類社會組織的階段性特點蒙昧、野蠻、文明三大階段,可與現(xiàn)代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及鐵器三個時代相對應:

蒙昧下層期──人類幼年期,植物采集蒙昧中層期──使用火,魚食──集團婚(群婚)

蒙昧上層期──發(fā)明弓,肉食

野蠻下層期──制作陶器野蠻中層期──飼養(yǎng)家畜──對偶婚(普那路亞婚)野蠻上層期──金屬冶煉

文明期──發(fā)明文字──一夫一妻制婚姻

目前歷史學界和人類學界關(guān)于文明出現(xiàn)的標志尚存在爭議,在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初現(xiàn)、青銅器的使用、階級與國家的建立、宗教性禮儀中心的筑成等因素中,或強調(diào)其一,或強調(diào)其中的幾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生態(tài)千差萬別,其進入文明階段的順序、時間、模式也會多種多樣,實難以某一固定模式加以裁量??梢钥隙?,中國新石器時代晚近期的一些文化遺址中,普遍發(fā)現(xiàn)了標志著文明初現(xiàn)的多種征象。三星堆遺址文物1.青銅器的使用早于殷墟的青銅文化,除了相當于商代前期的鄭州二里岡、湖北黃陂盤龍城等遺址之外,還有距今約4000年的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甚至還可上溯至仰韶文化、紅山文化中,最早的銅器(刀)出現(xiàn)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東鄉(xiāng)林家遺址)中。排除銅石并用的階段,中國青銅時代可能起始于距今4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時期。在該遺址中出土了鼎、爵、觚、斝、盉等禮器,戈、箭鏃、戚等兵器,刀、鑿、錛、錐等工具,已具有簡單的器物組合、花紋圖案和鑄造技巧。夏代鑲嵌綠松石腰牌。二里頭文化是同時期中國最發(fā)達的青銅文化,文明的各個要素已經(jīng)具備。此類銅牌飾共出土3件,均作長圓形,中間作成一面略凸的鏤孔,兩側(cè)各附兩個半環(huán)鈕,以不同的綠松石片鑲嵌排列成精巧的獸面紋。2.城市的初現(xiàn)

宮殿基址、陵墓、居住及手工業(yè)遺址等則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基本因素。早于殷墟的商代城址有偃師尸鄉(xiāng)溝、鄭州、湖北盤龍城等處。再向前追溯,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的黃河、長江流域及其他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有用夯土或石頭筑成的城邑遺址,已具城市雛形,如龍山文化的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章丘城子崖、壽光邊線王等遺址。

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采用“四阿重屋”之式,即四面霤水,兩層屋檐。3.宗教性的禮儀中心

祭祀活動在中國上古極頻繁,因而祭祀中心的出現(xiàn)也極早,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中都有發(fā)現(xiàn),如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中所見的女神廟、女神像、積石冢,良渚文化反山、瑤山遺址中所見的堆土祭壇、玉制禮器,等等。4.文字的使用具有文字特性的刻繪符號,其出現(xiàn)遠比成型的甲骨文提前很多,甚至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初露端倪?!皣沂俏拿魃鐣母爬ā??!妒酚洝贰吨駮o年》等文獻記載表明,中國古史系統(tǒng)中的夏朝首次完成了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zhuǎn)變,階級分化明顯,國家體系完整,這正是文明初現(xiàn)的決定性標志。夏代青銅爵。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酒器,其薄壁、長流、鋬與一足重合的“四點式”風格,是夏代青銅器的典型特征近年來,學術(shù)界越來越重視中國文明起源的獨特面貌,如宗法血緣組織的連續(xù)性、血緣組織與地緣組織合一的特點、中國人極其重視的禮制活動等等,都是世界其他文明中罕見的要素。商代文明是中國古代早期文明的典型。但殷墟文化顯然已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成熟的文明形態(tài),在其之前必有肇始。中國古代文明的初現(xiàn),至少不晚于公元前20世紀,約相當于文獻記載中的夏朝。中華文明是多元的夏朝不是中國境內(nèi)跨入文明門檻的唯一中心。兩種文明發(fā)生的一元論(又稱單境論)。現(xiàn)代考古學揭示出,中國境內(nèi)的人種、文字、葬俗葬式、彩陶和青銅等方面都獨具系列,承遞明確,“中國文明西來說”已不攻自破。黃河流域中心論受到挑戰(zhàn)。從東北到華南的廣大范圍內(nèi),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都顯露出文明的跡象,恰似“滿天星斗”。尤其是長江流域,其文化發(fā)達程度令人驚嘆,完全堪與同一時期的黃河流域相媲美。事實表明,中國文明是多元發(fā)生的,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間,在東亞大陸黃河、長江流域的廣袤土地上,陸續(xù)出現(xiàn)多處文明的政治實體,其物化形式就是分布廣泛的都邑,這些都邑是一批而非單獨的一個,這種眾多小國分立與抗爭的勢態(tài),可與夏代之前即已形成“萬國”的古史傳說相應證,說明中國文明起源既是本土的亦是多中心的。三星堆出土的貼金銅人頭像。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其神像眼球突出、鼻梁挺拔,與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商朝已正式跨入文明門檻,尤其是公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殷之后。殷都的城市基址、宮殿、陵墓、宗廟、手工業(yè)作坊、帶字甲骨和大量青銅器,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早期文明社會范本。西周則發(fā)展了早期文明。夏、商、周三代,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商朝車馬坑及馬車復原圖。傳世文獻記載,夏代就發(fā)明了車,但目前考古尚未發(fā)現(xiàn)夏代車的遺存,晚商以前的遺址中也罕見馬的骨骸。

“夏商周斷代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版。

武王伐紂克商的精確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以此為基礎(chǔ),通過對有銘文的標準青銅器進行時序排列,再與其他考古成果相參校,證之以傳世文獻,已經(jīng)初步得出武王伐紂至共和元年之間各王(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厲)的精確紀年。二、青銅器及三代的物質(zhì)文明

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器的使用及發(fā)展夏商周都城考中國的青銅時代從紅銅時代(銅石并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鐵器時代。紅銅質(zhì)地軟,熔點高,不適于制作工具,其時仍以石器為主,齊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后期正處在中國的紅銅時代。玄鳥婦壺的鳥紋拓片。商代青銅器上常見的玄鳥(燕子),是商族的圖騰。青銅器的使用及發(fā)展青銅是銅錫合金,呈青灰色,其熔點低于純銅(紅銅),硬度卻高于純銅,鑄造性能好。可作兵器、禮器、炊具、生產(chǎn)工具等各種用途。先秦稱銅為金,“青銅”一詞始于東漢辛延年的詩《羽林郎》“貽我青銅鏡”之句。青銅器的大量出現(xiàn),上可追溯到夏代,距今約4000年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有青銅器出土,中國青銅器的諸特點,如銅錫合金、塊范鑄法、規(guī)律性的器類及組合等等,在此時已基本顯現(xiàn)。到東周時期,青銅器仍普遍使用,但鐵器于春秋已出現(xiàn),戰(zhàn)國日漸普及,屬“銅鐵并用時代”,所謂“美金(指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指鐵)以鑄鉏夷斤劚,試諸壤土”。故準確意義的“青銅時代”是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歷時約15個世紀之久,還不包括戰(zhàn)國這一“銅鐵并用”時期,甚至延及漢魏唐宋時期,仍有青銅器的使用,如青銅鏡。三代的青銅冶煉及鑄造完全由官府控制,其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成文于戰(zhàn)國的《周禮·考工記》,對商周以降的青銅冶煉技術(shù)作出概括: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這里的“金”指銅,“齊”即劑字,為劑量義。這是世界上保存下來最早的合金比例記載,現(xiàn)代治金科學的研究表明,它與古代青銅器的實際成分大體相符。青銅器主要有以下幾類:飪食器。如鼎、鬲、甗、簋、盨、簠、敦、俎、豆等。出土青銅器型制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為青銅禮器的代表;酒器和水器。如爵、斝、觚、觶、卣、尊、盉、盤、匜、壺、鑒、缶等;兵器。如戈、矛、鉞、刀、戚、戟、鏃、鏇、劍、盾、胄等。生產(chǎn)工具。如耒、耜、鋤、鏟、斧、刀、鉆、鑿、錐、鋸、銼等;樂器。如鐘、鐃、鉦、鎛、錞于、鼓等。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青銅編鐘共65件,總重量達5千多斤,為世界樂器史上的奇觀。酗亞鉞。山東青州出土,鉞是一種禮儀兵器,代表著權(quán)力。《尚書·牧誓》記載,武王滅商時便“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中國古代青銅器大多成組成列出土,器物的組合也頗具規(guī)律性,如殷商時期盛行“重酒的組合”,以觚、爵、斝類為多;西周時期盛行“重食的組合”,以鼎、簋、盤、匜等常見。與世界其他民族的青銅時代稍有不同,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固然也充作生產(chǎn)工具,但主要用于祭祀和戰(zhàn)爭。這是因為,當時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三代青銅器的主體并非生產(chǎn)工具,而是禮器和兵器。而實際上“戎”是為了衛(wèi)“祀”,戎前戎后又必得有祀,故而禮器最尊,食器、酒器、樂器、兵器皆可充作禮器,如鼎、鉞等都成為王權(quán)的象征。在周人所居的故地,有多處青銅窖藏被發(fā)掘,其中以禮器和樂器居多,少有兵器和車馬器。例如,在扶風縣莊白村窖藏,就發(fā)掘各類青銅器103件,其中包括著名的史墻盤,它們屬于微史家族;在岐山董家發(fā)現(xiàn)的青銅窖藏中出土青銅器37件,它們屬于西周時期的裘衛(wèi)家族。在這些集中埋藏的禮器上,都有長篇銘文記載其祖先追隨周王南征北戰(zhàn)的功業(yè),以及追孝先祖的頌辭,并銘刻有該家族的族徵,它們的功用和得以埋藏的原因仍在探討之中。商周青銅器的紋飾風格幾經(jīng)變化,有弦紋、夔紋、渦紋、饕餮紋、云雷紋、蟬紋、象紋、竊曲紋、瓦紋、花瓣紋等,然而其主體仍是虛擬的動物紋──饕餮及其由之衍變而來的其他紋飾,那神秘、怪譎的特點也與青銅禮器維護王權(quán)、標明等級身份的文化功能有關(guān)。青銅禮器所反映出的連鑄、合鑄、嵌錯、鏤空、針刻、失蠟等技藝,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標志著當時鑄造工藝的最高水準。總之,青銅這種當時最先進的材料,不是首先用于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而是優(yōu)先用于制造禮器和兵器,充作國家政權(quán)要件。兵器是暴力手段,是國家強制力量的物質(zhì)保證;禮器則是溝通神人的工具,又是政治權(quán)力的象征,據(jù)有青銅器的數(shù)量之多寡,象征著其等級之高低和身份之貴賤。青銅器以物質(zhì)形態(tài)反映著商周時代的禮樂文化。夏商周三代的物質(zhì)文明還可以從都城、宮殿等方面得到反映。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夏代都城是二里頭,商代都城有偃師、鄭州、安陽殷墟(包括新近發(fā)現(xiàn)的洹北商城)三處,西周都城有宗周豐鎬和東都洛陽兩處。《世本·作篇》云:“禹作宮室。”二里頭夏代晚期都邑遺址中,房屋建筑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級的大型宮殿居于城中,其夯土基址分為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大的長度竟達360余米,一號宮室由正殿、中庭、門道、塾、廊廡等部分組成,可能是當時統(tǒng)治者的禁內(nèi)和行政中心。夏商周都城考偃師商城南北長1700多米,東西寬1200多米,面積達190萬平方米,已發(fā)現(xiàn)城門7座,城外有10米多寬的護城濠,城里又有一座宮城和兩座衛(wèi)城,以城墻分隔。鄭州商城四垣長約1700米,面積約317萬平方米,也有內(nèi)外城郭,宮殿建筑在1-2米的夯土臺階上。殷墟宮邑面積在300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宮殿區(qū)、寢廟、王陵區(qū)(或上層貴族墓地)等,房屋結(jié)構(gòu)復雜,可與當?shù)爻鐾良坠侵械南嚓P(guān)文字對應考察。從《詩經(jīng)》和《史記》的相關(guān)記載可知,西周文王建都于豐,武王建都于鎬,后者又稱宗周。武王克商后,又在東方洛陽營建都城,此即成周。目前關(guān)于豐、鎬的具體所在,考古發(fā)掘中尚無確指,但是在今天陜西灃河東、西兩岸約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連續(xù)發(fā)現(xiàn)了系列的西周遺址,出土有墓葬、車馬坑、水井、手工作坊和大量陶器、銅器。灃東普渡村一座西周墓中出土的青銅盉上,有銘文“穆王在下國居”的字樣??脊虐l(fā)掘所提示的三代都城有如下特點:第一,都城的選址和城墻、護城河等因素,表明這些都城都具有軍事攻防功能;第二,城內(nèi)朝堂、宗廟、寢殿布居,表明這些都城明顯具有政治功能;第三,城內(nèi)宮殿區(qū)、墓葬區(qū)和作坊區(qū)都有規(guī)律地分布,說明都城內(nèi)部居民的階級分化和身分等級甚是分明;第四,城門、街道、中軸線和內(nèi)外城套合等因素,說明當時都城建筑的整體規(guī)劃與后代城市建筑的相關(guān)理念之間有著淵源關(guān)系。中國古代的城市,與后代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時期的城市不同,也與西方民族的城市不同,前者是先城后市,后者是先市后城?!吨芏Y·考工記》云:“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吳越春秋》也說:“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民?!闭慰刂啤④娛鹿シ篮蜕袷コ绨?,是中國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夏商周三代尤其如此。鳳雛周人宗廟復原圖??脊艔驮淖趶R遺址,也由屏(或樹)、寧(或著)、中庭、門塾、東西階、大室、東西庭、廡等部分組成,與《詩經(jīng)》《儀禮》《爾雅》等傳世文獻所記載的格局相近。三、文字的早期形態(tài)

中國文字的發(fā)明甲骨文金文中國文字的發(fā)明文字發(fā)明并用于文獻記錄,也是文明時代來臨的一個基本標志。與古代的埃及圣書字、蘇美爾文字、克里特文字等一樣,古漢字也是獨立產(chǎn)生的,也經(jīng)歷了由圖畫文字到表意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國古來即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其實,文字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在漫長世代由無數(shù)先民集體創(chuàng)造的。第一章曾論及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玉器刻劃符號,這些尚未破讀的符號可能即是漢字的前身,它們與后來定型漢字之間的銜接演變過程,目前正在研究之中。西周初年周公有言:“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說明至少在夏商之際中國已有了記事的典冊。目前所見中國正式的古文字,最初發(fā)現(xiàn)于商代,有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銘文等類型。繼之而起的周代青銅銘文,與殷商甲骨文一脈相承,繼續(xù)向前演變。1.甲骨文今日所見到的商朝文字最多的是甲骨文。其主要發(fā)現(xiàn)地是河南安陽小屯殷墟。殷墟甲骨文是殷商王室從事祭祀、征伐、田獵、農(nóng)事等活動時進行占卜的記錄,因刻于龜甲、獸骨上,故稱“甲骨文”;又因其內(nèi)容為卜問記錄,故又稱“甲骨卜辭”;殷商時便作為國家檔案集中保管,清末光緒年間從殷都遺址大批出土,故稱“殷墟卜辭”,或“殷虛書契”(“虛”即“墟”字,“契”為“刻”意)。殷墟出土的帶字甲骨迄今約有16萬片,可析出5千個以上的單音字,目前已有近2千個字可以識讀。每篇甲骨卜辭的格式頗有規(guī)律,大致分為敘辭(述占卜之時、地、人)、命辭(向龜陳述欲貞問之事)、占辭(因龜兆而判定吉兇)、驗辭(占卜后記錄應驗的事實)等四部分。甲骨文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古代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fā)展的關(guān)鍵形態(tài)。甲骨文的字形結(jié)構(gòu),已出現(xiàn)后世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即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所概括的“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其中尤以象形字為多,如(日)、(月)像天體,(土)、(田)像地貌,(人)、(女)像人體,(羊)、(牛)像動物。此外還有會意字,如(明),取日月交輝意;形聲字,如(盂),上聲下形;指事字,如(上)、(下);假借字,如(正)借為征;轉(zhuǎn)注字,如(考)、(老)互注。武丁時期的卜骨刻辭。河南安陽小屯出土,武丁(高宗)時期是商王朝的鼎盛階段。近年來在陜西等地又發(fā)掘出土了西周甲骨文,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在周原的周人窖藏中連續(xù)發(fā)現(xiàn)西周甲骨近2萬片,有字者約300片,共計1千多字,時間早自周文王,晚迄昭、穆王時期。西周甲骨在甲骨的鉆鑿、卜法以及卜辭的字體等方面,都與殷墟卜辭略有不同象形文字體現(xiàn)的刑罰舉例。

古代稱銅為金,鑄刻在銅器上的銘文即稱“金文”,或稱“吉金文字”;因在這類文字大多鑄刻在禮器“鼎”和樂器“鐘”上,故又稱“鐘鼎文”。商前期的銅器一般均無銘文,商后期帶銘文的銅器也不多見,即使有銘文,一器物也只有一二字,多者幾字,最多不過50字。金文到西周方發(fā)達起來,一件銅器銘文洋洋百余字的并不罕見,文字在一兩百以上的有《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等器銘,最長的《毛公鼎》銘文,達497字。西周時期的《史墻盤》(1976年出土)有275字,《逨盤》(2003年出土)有373字。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有銘銅器也常見出土,如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王鼎》(1978年出土)銘文,共有459字。大盂鼎銘文。西周早期器物,共19行291字,銘文記載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并賜給香酒、命服、車馬及1700余名人口,周王告誡盂,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敬承文、武二王的德政,盡力輔佐自己。2、金文金文是王室大事和貴族社會生活的銘記,內(nèi)容有祭典、征伐、冊命、訓誥、追孝、約劑等,其程式化的辭句,大多是頌揚周王室和為公侯祖先歌功頌德的文字,與《詩經(jīng)》《尚書》的部分篇章可以印證。上舉《史墻盤》和《逨盤》都是記載貴族家族歷史的長篇銘文,通過銘文所記載的微氏和單氏家族的世系,以及他們世代追隨周王所建立的歷史功業(yè),可以復原西周的歷史和文化。商朝青銅器銘文所見武器使用舉例。

甲骨文是以刀鐫刻于堅硬的甲骨上,故而筆畫纖細,直筆和方折多;而金文多是在松軟的模范上刻好再鑄成,故而筆畫粗肥,圓筆和團塊多。后期金文也向線條化、平直化發(fā)展,甚至出現(xiàn)了美術(shù)化的趨勢,如鳥書、蟲書。隨著社會生活的日趨豐富,反映在文字上,盛于周代的金文比盛于商代的甲骨文單字數(shù)劇增。金文的造字法,與甲骨文相較,形聲字比例加大,已顯示出漢字的形聲化趨向。文字的演變。

四、三代的天命觀念和人文傳統(tǒng)夏商周的天命神鬼觀夏代的天命神鬼觀商代人的天命神鬼觀周代的天命神鬼觀周人天命觀與夏商的變動夏商周的天命神鬼觀總體說來,夏商周三代是一個神權(quán)彌漫的時期,是一個鬼神觀念盛行的社會?!抖Y記·表記》謂: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大禹陵夏代的天命神鬼觀夏代文獻不足,其天命鬼神觀念難于厘清,但商代尊神重鬼的文化風尚則在甲骨卜辭中得到明確的反映。商人信仰的神有三類──上帝神、祖先神和自然神,又以上帝神為主。甲骨卜辭多次出現(xiàn)的“帝”或“上帝”,被認為宇宙萬物的最高主宰,能呼風喚雨、給人間降禍賜福,卜辭中常有“帝其令雨”、“帝其令風”、“帝其降堇(饉)”、“帝其降禍”、“帝降食受(授)又(佑)”的文例。據(jù)陳夢家研究,甲骨文中上帝的權(quán)能,包括令雨、令風、令云霞、降艱、降禍、降潦、降食、除若(順、祥)、帝若(允諾)、授佑、授年害年、帝咎王、帝佐王、帝與邑、官(憂)、帝令等16個方面。其功能既能為禍祟又可賜福佑。

商代人的天命神鬼觀商人也頻繁祭祖先神,形成“周祭制度”,即在一年內(nèi)分36旬,按照一定的順序周而復始地對先祖先妣輪番進行祭祀。商王認為祖先是上帝派到人間主宰一切的,祭祀先公先王與祭祀天帝彼此呼應。商人還保留著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遍祀山川四方,風神雷電。商人又迷信人死后精靈長存,稱之為鬼,并對之加以祭拜,所謂“殷人尚鬼”。天神、地祇、人鬼都是殷人頂禮膜拜的對象,其祭祀范圍之廣,祭祀之頻繁,祭典之隆盛,皆為歷代罕見,甲骨卜辭中反映的祭法和祭名,計有上百種之多,真是“率民以事神”。人面紋方鼎。商代青銅器,四面浮雕著五官齊全的人像。

周代的天命神鬼觀周代發(fā)展了殷商的至上神觀念,稱至上神為“天”,或“昊天上帝”,認為王權(quán)既為天所授,又為王祖所遺,故周人敬天法祖。于是,宗教與政權(quán)、族權(quán)三位一體,水乳交融,形成以天帝為皈依,以宗法家族為基礎(chǔ),以君權(quán)為核心的國家民族宗教?!熬刺旆ㄗ妗弊源顺蔀橹袊说幕拘叛?,延綿三千年而不衰。周人的祭祀祖先,與商人“周祭制度”不同,實行的是所謂“昭穆之制”,即在宗廟或陵寢中,將先祖按照輩次排作左右二列,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左奇右偶,依等級輪流配享。周初諸侯國分布圖。周人通過分封制度(“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建立了以姬姓貴族為骨干的政治網(wǎng)絡,掌控全國。《荀子·儒效》謂:“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人天命觀與夏商的變動周人以“蕞爾小邦”,于“甲子昧爽”一舉而滅掉“大邑商”,儒家稱之為“湯、武革命”。政權(quán)的轉(zhuǎn)變,也帶來文化的變革。周人的天命觀與夏商以來稍有變動,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德”的強調(diào)?!暗隆弊质滓娪谖髦芙鹞?,如《盂鼎》《克鼎》,《詩經(jīng)·周頌》中也提到“文德”“懿德”,《尚書·康誥》中說:“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動谏系?,帝休?!薄渡袝分羞€多處提到周王“有德”“秉德”“明德”“敬德”,“德”成為周人先王配受上帝或昊天保佑的理由,也是周人得到天命,得到人民擁戴的理由。周人還將德與孝對稱,對天命而言有德,對祖先而言有孝,這是周人政權(quán)合法性的重要理據(jù)。此即《莊子·天下篇》所說的周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倍菍Α懊瘛奔础叭恕钡闹匾?。周人鑒于殷周鼎革的教訓,意識到“天命靡(無)?!焙汀靶∪穗y?!?,對鬼神世界保持一種審慎、疏離的態(tài)度,“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統(tǒng)治者在戰(zhàn)爭、作城和耕作等社會活動中,認識到人民是決定政權(quán)存亡的重要因素,天的意志也通過民的意志表達出來,“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所以統(tǒng)治者不僅要“順乎天”,而且要“應乎人”,恤民和保民成為統(tǒng)治者的一般共識。周人“維新”所強調(diào)的是,要實施變革以應天命,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這樣,在宗法宗教中滲入人文成分,天命觀中理性的成分增加。絕對的天神崇拜宗教在中國始終沒有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敬天法祖的宗法宗教構(gòu)成中國宗教的主體,與周文化造成的人文—理性趨勢不無關(guān)系。相對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而言,中國文化中的人文傳統(tǒng)具有早熟的特點。五、禮樂制度與社會生活

宗法制封建制禮樂制禮制樂制宗法制“宗”為象形字,謂屋宇下設(shè)神主祭祀。而“宗法”一詞始見于宋人張載《經(jīng)學理窟·宗法》一文,是對父系宗族內(nèi)的宗子法的簡稱。“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緣關(guān)系為前提,以父權(quán)和族權(quán)為維系力量,將同姓同氏者結(jié)成一個有共同經(jīng)濟政治利益的族群。儒家對宗法制度的概括是:

張載像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禰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近人王國維在其著名的《殷周制度論》中,將立嫡、廟數(shù)和同姓不婚三種制度視為商周文化的根本區(qū)別,認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近五十年來新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表明,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會晚期,商代前期主要實行兄終弟及制,此為母系氏族社會的遺跡。但至商代晚期,已有不嚴格的嫡庶之制,宗法制度初成;而西周宗法進一步嚴格化、完整化,形成周密有序的宗法制,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廟數(shù)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其核心內(nèi)容是在維護父權(quán)的基礎(chǔ)上,確立嫡長子繼承的世襲特權(quán),使權(quán)力早有歸屬,以免爭奪殘殺?!爸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代宗法制度正是吸收和繼承夏商文化的結(jié)果。周公像。周公“制禮作樂”,創(chuàng)造了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在內(nèi)的一系列典章制度??鬃酉瘛?鬃有蕖对姟?、《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封建制與宗法制相關(guān)聯(lián)的是封建制。這里的“封建”非指現(xiàn)代被濫用的封建,而是“封土建國”的簡稱,指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級秩序,分封諸侯,即授爵授民授疆土,使之在封域建立邦國。商代已實行分封,而周初“眾建親戚,以藩屏周”,實行“大封建”,使這一制度完備化。封建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天子是天下“大宗”,天下是其名義上的“王土”,集政治、宗法、宗教領(lǐng)袖于一身,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p>

但周天子實際控制的只是王畿之地(鎬京和洛邑四周),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建一百多個諸侯。作為“小宗”的諸侯對“大宗”周天子按期納貢、朝覲,應召出兵助王征伐,而內(nèi)政自主。這種按宗法原則世襲的封建制,盛行于西周,東周漸趨式微,秦漢以降被郡縣制所取代。

禮樂制度西周在確立宗法、分封制度的同時,又系統(tǒng)地制禮作樂,從外在社會規(guī)范到人的主觀情志實現(xiàn)全面控攝,以確保宗法等級秩序。西周晉侯蘇編鐘禮制禮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社會習俗和祭祀儀規(guī),在近年來發(fā)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跡中,已顯露出禮制的初型。進入文明和國家階段,統(tǒng)治階層便對之加以改造和條例化,以作為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制度的手段。如商周時代的“鄉(xiāng)飲酒禮”,便沿襲氏族制習俗,在會食聚餐時,尊長敬老,合議軍政;又如商周實行的天子每年耕種時節(jié)象征性帶頭耕地的“藉田禮”,也是繼承氏族長老率眾耕作的傳統(tǒng);再如氏族社會末期物物交換,有贈有報,有往有來,這一習慣便發(fā)展為文明時代的“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樂制樂在原始時代的社會習俗和祭祀儀規(guī)中,與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