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_第1頁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_第2頁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_第3頁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_第4頁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血液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在心血管系統(tǒng)中循環(huán)流動。血液的基本功能:運輸功能緩沖功能吸收熱量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第一節(jié)血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組成和血量血漿:水、低分子物質、蛋白質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液血量:體內血液的總量,正常成人血量相當于體重的7%~8%.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二、血漿的化學成分水低分子物質:電解質,營養(yǎng)物質,激素蛋白質: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漿滲透壓概念:溶液中溶質分子通過半透膜的吸水能力。影響因素:與溶液中溶質顆粒數(shù)目成正比,與溶質種類和顆粒大小無關。構成: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血漿晶體滲透壓:由血液中晶體物質(電解質)所形成的滲透壓。作用:保持細胞內外水平衡。血漿膠體滲透壓:由血液中蛋白質(白蛋白)所形成的滲透壓。作用:保持血管內外水平衡。血漿的pH值:7.35~7.45(7.4)pH值的恒定:血漿的緩沖對作用,肺、腎的調節(jié)血漿緩沖對主要有NaHCO3/H2CO3、蛋白質鈉鹽/蛋白質、Na2HPO4/NaH2PO4

三對,其中第一對最重要.。第二節(jié)血細胞生理一、紅細胞的生理(一)紅細胞的數(shù)量和形態(tài)形態(tài):無核、雙凹圓碟形、可塑變形性數(shù)量:紅細胞(個/L)血紅蛋白(g/L)

男性4.5~5.5×1012120~160

女性4.2×1012110~150功能:運輸O2和CO2(二)

紅細胞的生理特性紅細胞可塑變形性紅細胞在血管中運行時,常常要通過口徑比它小的毛細血管和血竇孔隙,這時紅細胞發(fā)生變形,通過之后又恢復原先形狀。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

(suspensionstability)正常情況下,紅細胞能較穩(wěn)定地懸浮在血漿中,不容易下沉的特性稱為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原因:紅細胞表面積/體積之比較大,紅細胞與血漿之間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緩慢。血液在不停流動紅細胞膜的通透性:O2,CO2等氣體自由通過尿素可以自由通過電解質中負離子(CI-,HCO3-)較易通過,正離子(Na+,K+)很難通過。紅細胞沉降率(血沉)——通常以紅細胞在第1小時末下沉的距離。血沉快慢取決于—紅細胞是否容易相互疊連導致紅細胞相互疊連的原因—血漿成分改變紅細胞滲透脆性:

(osmoticfragility)紅細胞在低滲鹽溶液中發(fā)生膨脹、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可用于表示紅細胞對低滲鹽溶液的抵抗能力。

0.85%NaCl紅細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態(tài)0.42%NaCl紅細胞脹大破裂、開始溶血0.35%NaCl紅細胞完全溶血等滲溶液與等張溶液等滲溶液:溶液的滲透壓=血漿滲透壓如0.85%NaCl溶液。張力:是指溶液中不能透過細胞膜的顆粒所形成的滲透壓,等張溶液:能使紅細胞保持正常體積和形狀的鹽溶液

0.85%NaCl溶液和1.9%尿素溶液均為等滲溶液,但0.85%NaCl溶液是等滲溶液,而1.9%尿素溶液不是等張溶液,這是為何?

(三)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紅細胞生成所需原料:

蛋白質、鐵、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2.促進紅細胞的成熟的物質:

VitB12和葉酸3.紅細胞生成的調節(jié):促紅細胞生成素,雄激素第三節(jié)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正常情況下,小血管破損后血液將從血管流出,但幾分鐘后出血就自行停止。出血時間(bleedingtime)——

檢查方法:

生理意義:反映生理性止血狀態(tài),與血小板的數(shù)量和功能密切相關。生理性止血過程1.血管攣縮

損傷刺激;內皮細胞及血小板釋放縮血管物質2.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損處,形成止血栓(初步止血)3.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與維持

激活凝血系統(tǒng),使血漿中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槔w維蛋白,形成纖維蛋白網(wǎng)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釋放血小板聚集有兩個時相:第一時相(可逆聚集時相)第二時相(不可逆聚集時相)釋放:聚集的血小板釋放顆粒內的活性物質,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劑生理性致聚劑:ADP,TXA2,膠原,凝血酶病理性致聚劑:細菌,病毒,藥物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管損傷暴露血管內皮下膠原血小板激活(粘附、聚集、釋放)血小板止血栓血凝塊形成血管收縮凝血系統(tǒng)激活纖維蛋白形成三、血液凝固與抗凝(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定義:

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tài)變成不流動的凝膠狀態(tài)的過程。特點:血漿中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椴蝗苄岳w維蛋白,形成血凝塊。凝血因子(bloodclottingfactor)定義:血漿與組織中直接參與血液凝固的物質。種類:13種(其中FVI是FVa,實為12種)凝血因子的特點①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均為蛋白質②除FIII(組織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鮮血漿中,F(xiàn)Ⅱ、Ⅶ、Ⅸ、Ⅹ在肝臟合成,需維生素K參與。③凝血因子以無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血液中,經(jīng)其他酶水解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有活性,這一過程稱凝血因子的激活。激活后,在該因子右下角標上“a”④凝血過程

XXaVa、Ca2+凝血酶原凝血酶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內源性凝血途徑與外源性凝血途徑

聯(lián)系與區(qū)別區(qū)別:

內源性凝血途徑的始動因子是FXII,參與凝血過程的全部凝血因子均在血漿中。外源性凝血途徑的始動因子為組織因子(TF或FIII),來自組織。聯(lián)系:生成FXa以后,內源和外源兩條凝血途徑成為同一的途徑(二)抗凝系統(tǒng)細胞抗凝系統(tǒng)體液抗液系統(tǒng)體液抗凝系統(tǒng)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因子抗凝血酶III由肝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抗凝血酶III可以與FIXa、FXa、FXIa、FXIIa

和凝血酶分子中的絲氨酸殘基結合,使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中心失活。

2.肝素由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粘多糖,可與抗凝血酶III結合,增強抗凝血酶III的抗凝作用。還可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抑制物和其他抗凝物質來抑制凝血過程。3.蛋白質C系統(tǒng)4.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四、纖維蛋白溶解與抗纖溶第四節(jié)血型與輸血原則一、血型與紅細胞凝集血型(bloodgroup)——

紅細胞膜上特異抗原類型凝集原(agglutinogen)——

鑲嵌在紅細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凝集素(agglutinin)——

能與紅細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應的特異抗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