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lDRAW創(chuàng)建鑿刻效果 2_第1頁
CorelDRAW創(chuàng)建鑿刻效果 2_第2頁
CorelDRAW創(chuàng)建鑿刻效果 2_第3頁
CorelDRAW創(chuàng)建鑿刻效果 2_第4頁
CorelDRAW創(chuàng)建鑿刻效果 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在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學習了如何在CorelDRAW中使用最基本的形狀創(chuàng)造鑿刻的視覺效果。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如何處理更為復雜的形狀,以及調配逼真的顏色來模擬光照效果。如果你還不曾閱讀第一部分,那么也許現(xiàn)在從那里開始會比較好,因為我們在隨后的學習中所要用到的技巧和一些設置,都是以第一部分所介紹內容為基礎的。(閱讀第一部分:用CorelDRAW創(chuàng)建鑿刻效果I)解決不同類型的對象不用說,你希望應用鑿刻效果的形狀不總是些簡單的圓形、方形或多邊形。實際上,你可以將這種效果應用于絕大部分可以在CorelDRAW11中創(chuàng)建的任何類型的形狀。然而,每次解決問題的方法將取決于對象的不同類型。讓我們借下面三個與眾不同的例子來討論一下,鑿刻面是如何被創(chuàng)建的。手繪線條首先,我們來看看如何對一條簡單的開放曲線路徑施用我們的鑿刻效果。這個過程包括繪制一條開放路徑,使用一種較粗的輪廓寬度,將輪廓轉換為對象,然后將對這個轉換對象應用鑿刻效果。如果你還沒有為應用鑿刻效果準備好一條線,那么請使用貝塞爾工具創(chuàng)建一條開放的路徑。確保這條路徑本身沒有相交,并盡可能以最少的節(jié)點產生平滑曲線。然后,選擇這條路徑并將它復制到剪貼板上。(Ctrl+C)(圖01)圖01(注意:最后一步由于沒有在圖像中產生任何變換,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但這一步很重要,如果你遺漏了,那么下面你不得不回到這里重新開始。)在路徑被選擇的情況下,選擇挑選工具,使用屬性欄的輪廓寬度選項來增加線條的寬度(在本例中為16pt)。隨后,選擇Arrange菜單下的ConvertOutlinetoObject(安排〉將輪廓轉換為對象)命令(Ctrl+Shift+Q),將線條的輪廓狀態(tài)轉換為一條閉合路徑的對象。屏幕下方的狀態(tài)欄表現(xiàn)了這一變換:由剛才的填充一無、輪廓一某色、16pt,轉換為填充一某色、輪廓一無。(圖02)圖02(注:在這一步完成之后,如果你直接進行第3步和以后的步驟,你會發(fā)現(xiàn)即使完全按照教程來做,圖像也會和示例不太一樣,區(qū)別在于封閉形狀是否被自動填充顏色。原因是在這里,原著作者省略了將第2步完成的對象去除填充屬性,添加輪廓顏色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轉換,那么下面封閉形狀后對象就會自動填充現(xiàn)有填充顏色。下面的效果圖是按對象去除填充并添加輪廓顏色處理后的,所以可以看到所有的形狀曲線封閉后填充和輪廓屬性沒有改變。這一轉換并不重要,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讓讀者觀察下面形狀變換。沒有它基本上不會影響最后的結果,甚至可以省略一些填充步驟。所以原著作者并沒有強調這一點。但為了不給初學者造成困惑,譯者做了這些說明。其實只要觀察對象的屬性狀態(tài)就可以很輕易的理解這些不同之處。)在工具箱中選擇形狀工具(F10),用它選擇形狀兩端封閉處的任一對節(jié)點,用屬性欄上的BreakCurve按鈕分割曲線(圖03a)。然后選擇Arrange>BreakCurveApart(排列〉拆分曲線)命令(Ctrl+K),獨立對象上的每一條線段,也就是說,曲線被分為兩條短直線和兩條長曲線。為了不影響以后的操作,選擇對象兩端封口處的直線段,用鍵盤上的方向鍵將它們稍稍偏離原來的位置,如圖03b所示。位移的位置并不重要,因為呆會兒還要把它們移回原位,所以移動不用太精確,便于記憶就好。圖03a圖03b(注:如果沒有進行上一步注解中的轉換過程,那么在分割曲線后,對象的狀態(tài)再次發(fā)生變換,曲線的顏色消失了。為了便于以后的操作,可用右鍵單擊調色板中的某種顏色,再次為曲線上色。)從剪貼板上粘貼原始路徑的副本到頁面內(Ctrl+V)。在默認情況下,副本會精確地粘貼在原件所在的位置。但你仍然需要對節(jié)點進行一點編輯工作。使用形狀工具,如圖所示位置,在路徑副本曲線的端點旁雙擊以添加節(jié)點。隨后雙擊刪除路徑兩端原有節(jié)點。使用挑選工具選擇改造后的曲線,檬口旨口躺系摹?”創(chuàng)建一個路徑的副本。(圖04a,04b)

圖04b圖04b圖04a選擇上一步復制的曲線副本,將其與作為形狀外圍輪廓的曲線結合(Ctrl+L)。使用形狀工具,選擇復合形狀一端相鄰的兩個節(jié)點,用屬性欄中的ExtendCurvetoClose(延長并閉合曲線)命令按鈕延長并閉合曲線的一端(圖05a)。在另一端也重復同樣過程?,F(xiàn)在,將第4步中從剪貼板粘貼過來的路徑與形狀內側的曲線結合,重復閉合曲線形狀的過程。完成之后,你將得到沒有封口的鑿刻形狀的兩個面。(圖05b)圖05b圖05b圖05a(注:如果我的表述無法讓你弄懂閉合曲線的過程,沒有關系,我們將在下一個例子中有具體細致的圖解。在這里只要盡可能的理解琢磨就好。)用挑選工具選擇一條在第3步中被移走直線段,用微調的方法將它還原到原始位置上。用貝塞爾工具,點擊線段一端的節(jié)點,跟著點擊兩個鑿刻面交匯處的那個節(jié)點,最后點擊線段另一端的端點,封閉形狀(圖06a)。對鑿刻形狀的另一端重復同樣的過程。(圖06b)(注:為了方便對齊兩個鑿刻面的交匯點,可以啟用對齊對象功能。具體可參考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過的相關內容。)由于這個鑿刻對象大部分是由彎曲形狀組成的,所以我們對它們應用射線填充來創(chuàng)建明暗效果。使用交互式填充工具,先選擇位于上方的鑿刻面,將屬性欄中的填充類改為射線填充,應用默認的漸變設置。拖動填充的白色手柄至形狀的左上部分,從屏幕右邊的色板中選擇任何一種較暗的顏色,將其拖至填充的第二個手柄中,代替原有顏色。然后,選擇位置較低的鑿刻形狀,和剛才一樣更改填充屬性,不過這次要將射線填充的白色手柄移動到形狀的右下方。明暗處理完成之后,記得要將鑿刻形狀兩端的兩個小三角形填充和射線填充中暗色相同的顏色,最后,不要忘記去除所有對象的輪廓屬性。(圖07)圖07簡單文字形狀的鑿刻創(chuàng)建鑿刻文字效果更具有實際用價值。相對來說,簡單的字符形狀容易制作,但在開始之前,你需要分析每個字符的形狀特征。在這種字符類的情況中,通常一步調和是最好用的技巧。下面我們來示范如何對一個簡單的sans-serif字符形狀應用這種效果。用文本工具(F8)創(chuàng)建一個藝術文本字符(單擊后在繪圖頁面輸入字符),然后使用屬性欄上的項目更改字符大小、字體等屬性。下面的例子是一個大寫的字母C,字體設為“FranklinGothicHeavyItalic”。選擇挑選工具,將字符轉換為曲線(Ctrl+Q)。使用形狀工具(F10),選擇形狀曲線上兩段直線上(即C形的兩端)的節(jié)點,用屬性欄上的BreakCurves(分割曲線)命令按鈕打破節(jié)點間的連接。隨后,用Arrange>BreakApart(排列〉拆分曲線)命令將曲線段

圖083.選擇交互式調和工具,點擊并在組成形狀的兩條曲線路徑間拖動,創(chuàng)建默認的調和效果。使用屬性欄,將調和的步數(shù)設為1。所產生的路徑將被作為鑿刻路徑。你會注意到,調和所產生的曲線形狀會有些奇怪,并不和任何一條C形的曲線形狀相似,這是因為節(jié)點還沒有被映射的緣故。(圖09)圖094.點擊屬性欄上的MiscellaneousBlendOptions(混合調和選項)按鈕,從下拉菜單中選擇MapNodes(映射節(jié)點)項。接下來,用帶有拐角的標示指針依次點擊位于這兩條曲線同一端的相鄰節(jié)點。這樣,調和產生的曲線就會如我們所愿變?yōu)榕c圖形匹配的C形了。使用挑選工具,用右鍵點擊調和對象,從彈出菜單中選擇BreakBlendGroupApart命令,拆分調和群組。有些時候,即使在映射節(jié)點之后,你也許還會發(fā)現(xiàn)調和產生的曲線仍有一些不夠準確的地方(如下圖中黃色高亮顯示的部分),那么這時你可以通過使用形狀工具,在那些不規(guī)則的節(jié)點上雙擊刪除它們,來糾正曲線形狀。(圖10a,10b)調和鼎*夠準確需冊改節(jié)點圖10b雕刻更復雜的字符形狀就像你會在下面發(fā)現(xiàn)的那樣,雕刻復雜的字符形狀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建的過程和前面大致相似,但有的步驟會復雜一些。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具體過程。1.首先,我們依然從一個藝術文本字符開始。這次我們使用大寫字母“H”本例中所用的字體是FranklinGothicHeavyItalic。使用造型工具,按住Ctrl+Shift鍵,點擊形狀上的任何一個節(jié)點以選擇全部節(jié)點。用屬性欄中的BreakCurve命令按鈕打破節(jié)點間的連接,然后選擇Arrange>BreakApart(排列〉拆分曲線)命令(Ctrl+K),獨立每條線段。右鍵點擊屏幕上調色板中的任一個色塊,將這種顏色作為對象輪廓的顏色。(圖15)圖15使用交互式調和工具,分別在H形狀的兩組豎線間創(chuàng)建步數(shù)為1的調和。用挑選工具右鍵點擊調和對象,從彈出菜單中選擇BreakBlendGroupApart命令,拆分調和群組。(圖16a)圖16a(注:調和方向不同結果也會有差別:如果你用H形狀下部的短直線和兩側的長直線調和,那么結果就會如圖16b所示,但這并不影響下一步的工作。)圖16b用H形中間兩條水平直線創(chuàng)建步數(shù)為1的調和,但你會發(fā)現(xiàn)調和出來的線段非常短小,要仔細看才能發(fā)現(xiàn),這顯然不符合我們的需要。那么我們就需要應用屬性欄中混合調和選項里的MapNodes命令來匹配節(jié)點。用標示指針依次點擊位于豎直方向上的同側兩個節(jié)點,這樣就會得到我們所需要的調和對象形狀。用挑選工具右擊調和群組,用BreakBlendGroupApart命令拆分。(圖17)圖17調和產生的路徑將作為鑿刻路徑,但它們還需要編輯整形。使用形狀工具,如下圖所示增加每條調和路徑的長度。用挑選工具選擇3條調和路徑,用數(shù)字鍵盤上的"+創(chuàng)建副本。先選擇一條豎線,用形狀工具在豎線與橫線的交匯處添加節(jié)點,隨后分別使用BreakCurve按鈕和BreakApart命令,將直線分為兩段。另一條直線也同樣操作?,F(xiàn)在,鑿刻形狀的每一面都有相應的路徑了。(圖18a)圖18a(注:這個過程沒有什么難點,只是繁瑣了一些,在圖18b中,我用彩色的加粗線條表示調和及復制

的線條,和黑色的原始形狀線段相區(qū)別。除了紅色的線條保持原位外,其它的都移動了一些,這樣大家就

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到所有的線條了)下面的過程就是組合各面。方法是先選擇一對相鄰的直線段,用結合命令(Ctrl+L)將它們組成復合形狀;再用形狀工具選擇每個復合形狀每一端的一對節(jié)點,并用ExtendtoCloseCurve命令按鈕閉合開放的形狀(圖19a)。耐心組合鑿刻形狀的每個組成部分(關于每對復合形狀的組成,不好用文字說明,大致可參考圖19b),之后,用貝塞爾工具封閉H形狀上下的4個三角形,結果應如圖19c所示。最后,按明暗規(guī)律為各對象上色并去除輪廓線。(圖19d)圖19a1圖1圖9d圖19c鑿刻形狀的明暗效果盡管以上每個例子的末尾我們都展示了著色后的效果,但我們還是需要了解一些應用色彩和明暗方面的基礎技巧。開始應用顏色之前,你還需要解決幾個關鍵問題。比如鑿刻的表面是向下凹的還是向上凸起的?光線將從哪個方向照射過來?光源的亮度如何?顏色如何搭配?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幫助你決定在合適的地方使用合適的顏色。當使用一種顏色進行標準填充時,朝光的鑿刻面顏色會顯得亮一些,同時其它面會顯得暗一些。這里有一個技巧,可以便捷地加亮所選擇的朝光面對象顏色,那就是應用Effects菜單下的Hue/Saturation/Lightness濾鏡(效果〉色相/飽和度/亮度)(Ctrl+Shift+U),確保激活了預覽按鈕,通過向右移動亮度滑塊,可以看到變換的結果。(圖20)圖20有一種直接使選擇對象顏色變暗的方法,就是增加CMYK顏色模式中黑色的百分比。選擇希望加暗的面,打開標準填充對話框(Shift+F11),點擊Models項,從顏色模式下拉菜單中選擇CMYK。逐漸增加黑色

圖21下圖中的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如何使用亮度來調配明暗和其中包含的小技巧。在這個例子中,純紅色(100洋紅+100黃)做為形狀的基礎色。我們只需增加色相/飽和度/亮度濾鏡中紅色通道的亮度值就可以加亮被光線照射的面,而增加填充顏色中的黑色的百分比可以加暗背光面。通過下圖中左邊的明亮光源和右邊的黯淡光源的對比,你應該可以很快掌握在圖像中改變設置來控制光照對比效果。稍微留意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這種較為精確的立體效果僅需對原始顏色作出4種調整就可以很好的模擬光照效果。(圖22)圖22顏色樣式提供了另一種快速調配顏色的方法。打開顏色樣式窗口(Window>Dockers>C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