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民事訴訟中的“經驗法則”_第1頁
小議民事訴訟中的“經驗法則”_第2頁
小議民事訴訟中的“經驗法則”_第3頁
小議民事訴訟中的“經驗法則”_第4頁
小議民事訴訟中的“經驗法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議經驗法則“經驗法則”一詞對于法律實務界的人而言也許還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常理”,人們就十分熟悉了。近年來,“經驗法則”或“常理”這一概念受到了法律實務界和社會的普遍關注,在一些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案件中,法官使用了常理或經驗法則來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引起了人們爭論。人們提出的問題是,常理或經驗法則能否作為裁判的依據?其在訴訟中具有什么作用?如何確定常理或經驗法則?應當由誰來判斷?應當如何運用常理或經驗法則?如此等等。經驗法則是一個法學術語,在國外,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經驗法則是訴訟法和證據法中經常使用的概念。所謂經驗法則,是指人們從生活經驗中歸納獲得的關于事物因果關系或屬性狀態(tài)的法則或知識。經驗法則既包括一般人日常生活所歸納的常識,也包括某些專門性的知識,如科學、技術、藝術、商貿等方面的知識。人們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經驗法則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在訴訟中,當事人和法官也都要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經驗法則進行訴訟活動和審判活動。當事人要利用經驗法則推論自己的事實主張和法律主張,法官則會利用經驗法則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判斷和認定,對法律概念和當事人的法律行為進行解釋??梢哉f,沒有一個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能夠離開經驗法則?!睹袷略V訟證據規(guī)定》第64條規(guī)定的“日常生活經驗”即是指經驗法則。經驗法則分為絕對經驗法則和相對經驗法則。前者有絕對的效力,違背該法則的證據材料不可采。如在一個黑夜,沒有照明的情況下,只看到模糊的影色,這是符合絕對經驗法則的,是真實的。某證人稱在此種情況下看清了他人的面相和服裝樣式、顏色,那就違反了絕對經驗法則,是不真實的。相對經驗法則沒有絕對的效力,它是指在通常情況下,某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具有較大的可能性,但并非絕對會發(fā)生,具體情況如何需要有關人員綜合判斷。如證人證言,一般來說歷時已久的案件,證人往往只記得大概的日期。如果時隔數(shù)年或數(shù)月,證人可能只記得月份和季節(jié),對發(fā)案的確切日期無法記憶。但如果發(fā)案當天是節(jié)假日或對證人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證人仍有可能作準確的陳述。再如,談話的內容簡單,比較容易記住,談話的內容較多過長,證人很難陳述全部內容,而且可能加入自己的見解或只強調某一部分內容。但是如果談話的內容富于刺激性如辱罵、恐嚇、威脅等,證人也容易記住。下面舉一實例,說明相對經驗法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一名男子某晚竄到自己所認識的一名婦女家中,乘該女之夫不在之際將其奸淫,后因該婦女控告而案發(fā)。在被告不承認是強奸的情況下,認定違背意志的主要證據是:一是該女子立即向本單位的保衛(wèi)部門進行了告發(fā),前后證詞穩(wěn)定,無明顯不合理之處;二是該女出示了當時被撕掉扣子的衣服,作為反抗的證據,而被告承認脫衣服時用力較猛;三是該女獨居,房間較偏僻,身材較矮小,而被告身材較高大,以威脅和暴力足以制服對方,該女稱由于被告以死相威脅,不敢拼命反抗;四是被害人已懷孕三個月;五是女方過去沒有生活作風問題,與丈夫關系好,與被告關系一般沒有感情基礎;六是被告雖稱女方開始有所推辭,后來仍表示同意,但其供詞不穩(wěn)定,自相矛盾,缺乏說服力。此案后以強奸定罪處罰。此案中運用了一系列相對經驗法則:婦女在沒有其他客觀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于事后告發(fā),一般是因被告人的行為違背其意志;穩(wěn)定的供證一般比較真實可靠;衣服撕壞是被害人反抗的證據;女方懷孕數(shù)月通常性要求不強;女方過去無作風問題,應當是家庭關系好,而與對方無感情和性愛基礎,發(fā)生性關系應違背女方意愿等等。這一系列的相對經驗法則綜合起來,合乎常理地得出結論。然而,就每一相對經驗法則而言都不具有絕對性,因為常理并不排除例外。盡管相對經驗法則無絕對效力,但為我們判斷證據的真實性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對違背相對經驗法則的證據材料應提出較多的質疑。實踐中大多用的是相對經驗法則,下面通過對具體證據的判斷加以歸納。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是適用法律的前提和基礎,對事實的認定是基于證據法上就無數(shù)事實關系中選擇其中最為接近其真實價值的事實,由事實認定者借助主觀能動機能在排除各種疑問后對假設中待證事實的一種確認。其具體作用體現(xiàn)在:第一,決定證據的關聯(lián)性。證據的關聯(lián)性表現(xiàn)為,由一方當事人向法庭提供的證據與為這些證據所要證明的事實結論之間具有證明價值的關系。證據的關聯(lián)性是事實之間存在邏輯上推論的一種經驗的實質關系,其關聯(lián)性應受制于客觀事實之間因常態(tài)事理而發(fā)生因果關系的規(guī)則,這便是經驗法則對證據關聯(lián)性的基本作用。第二,決定證據的可采性。證據的關聯(lián)性基本上是邏輯問題,而證據可采性則屬于法律要解決的問題。可采納的證據包括所有與爭執(zhí)點有關的、不屬于排除范圍之內的證據。凡被采納為證據的,自然享有證據能力。無論是對證據可采性很少加以限制的大陸法系,還是制定較多證據可采性排除規(guī)則的英美法系,在決定證據時都離不開經驗法則的運用,只是法官自由裁量范圍的大小存在不同。第三,發(fā)揮證據間的推理作用。任何待證事實僅憑一個證據而難以獲得正確的心證。作為法官對于當事人所舉的一份證據,如不足以從中獲得正確的心證時,即應對其他證據予以調查,其中包括能夠直接作為認定事實根據的直接證據以及憑借本身的價值并不能直接作為認定事實根據的間接證據。在涉及某一具體案件,因其具體的待證事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之分。對事實的認定,無論采用直接證據還是間接證據來判斷有關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是否存在關聯(lián)性以及實質上的證明價值,都必須借助于特定的推理過程,尤其是間接證據或間接事實之間更是如此,但是,這種推理過程無一不以經驗法則為基礎,因為任何待證事實的確立不能有悖于事理,否則將不能認為已獲得了有關正確的心證。第四,體現(xiàn)對證據力價值的評價作用。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面對范圍廣泛的證據,究竟有關證據含有何種立證事實,其立證價值如何,何者能夠在排除有關假定疑問的基礎上更為接近真實,以及接近的程度如何,對于這些證據力價值的評定,自近代以來,各國證據法皆采用自由心證主義,原則上在立法上不加以限制,而交由法官自由裁量。對此,法官雖能夠自由裁量,但這種裁量權的行使也并非沒有相應的標準,即應使裁量權的行使的基準保持在合理性范圍之內,其中,經驗法則也是一項不能違背的“強行”原則?!白C據是正義的基礎、打官司就是打證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