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天幕毛蟲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方法,植物保護論文_第1頁
黃褐天幕毛蟲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方法,植物保護論文_第2頁
黃褐天幕毛蟲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方法,植物保護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褐天幕毛蟲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方法,植物保護論文黃褐天幕毛蟲〔Malacosomaneustriatestacea〕屬鱗翅目〔Lepidoptera〕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在我們國家分布非常廣泛,是主要食葉性害蟲之一,通過取食果樹和闊葉樹等的葉子,繼而對樹木為害,發(fā)生嚴重時能將被害樹木葉片全部吃光,次年出現(xiàn)枯枝現(xiàn)象,甚至有的樹木整株枯死[1-2].近年來,黃褐天幕毛蟲在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杏林大發(fā)生,發(fā)生重災區(qū)杏樹葉片幾乎被啃光,樹木光合作用遭到嚴重影響,造成杏的產(chǎn)量和質量都大幅度下降[3].杏樹作為當?shù)氐闹饕?jīng)濟作物之一,由于黃褐天幕毛蟲在杏樹林的大爆發(fā),給當?shù)卦斐傻慕?jīng)濟損失不可忽視。為了及時、高效地對黃褐天幕毛蟲進行監(jiān)測和治理,本研究于2020-2020年期間通過林間調查和室內飼養(yǎng)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對黃褐天幕毛蟲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觀察,并對其防治方式方法進行了研究,旨在為其監(jiān)測和綜合治理提供科學根據(jù)。1材料和方式方法1.1林間調查在山西大同市陽高縣黃褐天幕毛蟲為害嚴重的杏樹林中設立試驗地〔北緯4014,東經(jīng)11343〕,從卵孵化開場,定期抽樣調查,觀察各蟲期的形態(tài)特征及生活習性。該地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7℃,1月平均氣溫-11℃,7月平均氣溫22℃,全年降雨量約為400mm.1.2室內觀察1.2.1幼蟲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觀察在試驗地采集大小不同的幼蟲,放置于裝有新鮮杏樹葉片的養(yǎng)蟲籠內〔50cm50cm50cm〕,天天更換一次新鮮的杏樹葉片以便幼蟲取食,觀察幼蟲的取食行為和化蛹行為,并記錄葉片質量的變化。1.2.2成蟲形態(tài)及行為觀察1.2.2.1羽化行為觀察取裝有新鮮杏樹枝葉的養(yǎng)蟲籠〔80cm80cm80cm〕,把黃褐天幕毛蟲的繭平鋪于枝葉上,將養(yǎng)蟲籠置于通風處,保持自然溫度,光周期同自然光周期,天天枝葉外表噴適量水〔防止枝葉枯萎〕,每隔2d更換一次新鮮的杏樹枝葉。觀察養(yǎng)蟲籠內成蟲的羽化行為,每小時統(tǒng)計一次羽化成蟲的性別及數(shù)量。1.2.2.2求偶、交配行為觀察及壽命調查將同一天羽化高峰期羽化的未交配雌蛾和雄蛾按雌、雄比為1∶1放入小紗籠〔60cm60cm60cm〕中進行飼養(yǎng),另取2個同樣大小的小紗籠分別放入一樣數(shù)目未交配雌、雄蛾,雌、雄蛾單獨飼養(yǎng)。在每個小紗籠中懸掛一個用5%的蜂蜜水浸濕的脫脂棉球,為成蟲提供營養(yǎng)源。天天24h觀察其活動、求偶和交尾行為,定時清理紗籠中死亡的成蟲,記錄紗籠中剩余成蟲的性別及數(shù)量。1.2.3成蟲產(chǎn)卵行為觀察將交尾后的雌蟲轉移至另一紗籠〔30cm30cm30cm〕中,觀察雌蟲的產(chǎn)卵行為,統(tǒng)計產(chǎn)卵量及遺腹卵量。2結果與分析2.1形態(tài)特征2.1.1成蟲雄成蟲體長〔1.580.24〕cm、翅展〔3.260.27〕cm,觸角為雙櫛齒狀,體翅淡黃色,前翅有2條深褐色的細橫線,2條線間的部分色較深呈褐色寬帶;后翅中部的褐色橫線不明顯〔圖1-a〕.雌成蟲體長〔2.230.20〕cm、翅展〔4.470.20〕cm,觸角為鋸齒狀,體翅顏色較深為黃褐色,腹部色也較深。前翅紅褐色,中部有條深褐色寬帶,寬帶兩側色較淡,前翅褐色寬帶紋的內外側呈淡黃褐色紋;后翅斑紋不明顯,呈淡褐色〔圖1-b〕。2.1.2卵橢圓形,灰白色,高〔1.280.12〕cm,頂部凹下,卵殼非常堅硬,數(shù)百粒卵圍繞當年新生杏樹枝條整潔排列成圓桶狀,形似頂針或指環(huán),因而,其也被稱為頂針蟲〔圖1-d〕。2.1.3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體長〔4.380.58〕cm,頭部灰藍色,頂部有2個黑色的圓斑,體側有鮮艷的藍灰色、黃色和黑色相間的橫帶,體背線為黃白色,氣門黑色。體背長有黑色的長毛,側面為淡褐色長毛〔圖1-e和圖1-f〕。2.1.4蛹雄蛹體長〔1.900.12〕cm,雌蛹體長〔2.280.11〕cm,雄蛹體長明顯較雌蛹短〔P0.05〕,而體色相差不大,剛開場為黃褐色,隨后逐步變成深黑褐色,體表有金黃色細毛〔圖1-g〕。2.1.5繭雄繭和雌繭體長分別為〔2.420.12〕,〔3.00.11〕cm,均為黃白色,橢圓形,絲質雙層且堅固。2.2生活史在大同市陽高縣杏樹林,黃褐天幕毛蟲一年發(fā)生一代,以胚胎發(fā)育的幼蟲在卵殼內越冬,第2年5月上旬小幼蟲開場鉆出卵殼,取食卵塊附近杏樹枝條上的新生嫩葉,隨后轉移到杏樹樹枝分杈處吐絲、結網(wǎng)構成白色網(wǎng)幕。5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場結繭化蛹,6月底7月初為成蟲羽化盛期,成蟲羽化后即交尾產(chǎn)卵,卵多產(chǎn)于被害杏樹當年新生枝條上〔圖1、表1〕.2.3生活習性2.3.1幼蟲幼蟲共5齡,1~3齡的黃褐天幕毛蟲幼蟲白天群集在網(wǎng)幕中,晚上爬出網(wǎng)幕取食杏樹葉。幼蟲近老熟時開場分散活動,白天往往潛伏在樹干下部或樹杈處,晚上爬到樹冠上取食,此時幼蟲食量大增〔圖2〕,極易爆發(fā)成災,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幼蟲為害盛期,同期老熟幼蟲開場于單片杏樹卷葉內、2片或多片杏樹葉間以及果園兩旁雜草叢中結繭化蛹。2.3.2成蟲2.3.2.1羽化行為天天14:00-24:00均可觀察到成蟲羽化,華而不實,以17:00-19:00羽化最為集中,羽化數(shù)占當天羽化總量的73%〔圖3〕。黃褐天幕毛蟲羽化時,蛹體在白色網(wǎng)幕中蠕動,用頭部頂破蟲繭,待頭部蛹殼開裂出一小孔,成蟲逐步從蛹殼中爬出,鉆出網(wǎng)幕。剛羽化的成蟲雙翅潮濕且折疊成皺縮狀,整個背部外露,隨著成蟲頻繁振翅,雙翅漸漸展開,隨后雙翅合攏立于背上,與脊背成90角,大約10~15min后雙翅水平放下于身體兩側。2.3.2.2成蟲壽命在未交配情況下,雌、雄蛾的最長壽命均為7d,但平均壽命雄蛾〔〔4.570.035〕d〕明顯高于雌蛾〔〔4.130.142〕d〕〔P0.05〕?;祓B(yǎng)條件下,雌、雄蛾的壽命分別為〔3.6200.166〕,〔4.0700.365〕d,與未交配雌、雄的壽命相比均縮短。2.3.2.3求偶和交尾行為成蟲羽化后,在白天大多靜止不動,遭到驚嚇時才會進行短距離飛行,晚上活動頻繁。成蟲羽化后的第1個暗期大部分雌蛾即開場求偶,呈現(xiàn)召喚狀態(tài),雌蛾求偶時其兩翅微向兩側外伸,后腹末端經(jīng)幾次伸縮后,露出產(chǎn)卵器及性腺體,性腺體翹起與腹部成一定角度,假如沒有進行交尾,此狀態(tài)可維持1~2h.雌蛾的召喚對雄蛾能產(chǎn)生明顯的定向行為,當雄蛾接遭到雌蛾釋放的性信息素信號時,便定向飛往雌蛾,在其周圍頻繁振翅飛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并不時伸出抱握器,不斷用翅和身體接觸雌蟲,直至交尾成功。交尾時雌雄成蟲尾部連在一起,多呈一字形,極少數(shù)為人字形,并保持靜止不動。2.3.2.4產(chǎn)卵行為當天交配過的雌蛾即開場產(chǎn)卵,產(chǎn)卵前雌蛾四處爬行,腹部彎曲,雙翅微顫,尾部露出偽產(chǎn)卵器,探測尋求適宜的位置進行產(chǎn)卵。在養(yǎng)蟲籠內,雌蛾多產(chǎn)卵于紗網(wǎng)四周邊緣縫隙處;在林間,雌蛾多產(chǎn)卵于當年新生的細杏樹枝條上。每頭雌蛾一般產(chǎn)1個卵塊,每個卵塊的卵量為200~400粒不等,少數(shù)雌蛾能產(chǎn)2個卵塊。實驗室內觀察發(fā)現(xiàn),未交配的雌蛾也有產(chǎn)卵行為,且平均產(chǎn)卵量大于交配過的雌蛾〔表2〕。2.4天敵種類相關文獻報道,天幕毛蟲天敵種類繁多,在卵期、幼蟲期、蛹期有不同種類寄生性天敵,多為寄生蜂,也有少數(shù)寄生蠅,而捕食性天敵以益鳥為主,如喜鵲、大山雀、紅尾伯勞等[4].本試驗在室內飼養(yǎng)的蛹內發(fā)現(xiàn)了2種寄生性天敵,即寄生蜂和寄生蠅〔圖4-A,B〕.在2020年寄生蜂的寄生率很低,1%,未見寄生蠅;2020年寄生蜂的寄生率上升到5.8%,寄生蠅的寄生率為2.3%.2.5防治2.5.1卵期和蛹期防治黃褐天幕毛蟲是一種喜陽的昆蟲,成蟲一般在杏樹林的邊緣產(chǎn)卵,冬季杏樹葉片脫落,在杏樹枝條上的卵塊非常容易被發(fā)現(xiàn),便于采集。因而,能夠在冬季通過人工剪除黃褐天幕毛蟲的卵,并集中燒毀的方式方法進行防治。2.5.2幼蟲期防治2.5.2.1人工防治利用白天低齡幼蟲群集網(wǎng)幕內的習性,將帶有網(wǎng)幕的葉片和枝條及時剪除,通過人工搗毀絲巢進行滅殺。2.5.2.2藥劑防治5月上中旬,幼蟲多處于2-3齡時期,此時害蟲取食量少,抵抗力弱,是防治的最佳時期,可使用生物制劑來控制蟲口密度,有效減少幼蟲為害,如采用蘇特靈常量噴灑、苦參堿噴灑、阿維菌素超低量噴霧等方式方法。2.5.3成蟲期防治在成蟲羽化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利用成蟲的趨光性進行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降低成蟲交配率,進而控制其產(chǎn)卵量,減少越冬卵基數(shù)。2.5.4利用天敵防治通過適時適量釋放寄生性天敵和保衛(wèi)益鳥等捕食性天敵進行生物防治。3結論與討論。當前,對黃褐天幕毛蟲形態(tài)特征的報道[5],只對成蟲期的雌蟲和雄蟲的形態(tài)特征進行了差異性描繪敘述,卻未從蛹和繭的雌、雄個體大小不同進行區(qū)分,本研究對此進行了具體比擬。本研究結果表示清楚,雄蛹和雌蛹體長分別為〔1.900.12〕,〔2.280.11〕cm,雄繭和雌繭體長分別為〔2.420.12〕,〔3.00.11〕cm,雄蟲的蛹和繭的個體明顯比雌蟲小。杏樹是陽高縣的主要經(jīng)濟作物之一,陽高縣充分利用當?shù)亓己玫牡乩砦恢煤瓦m宜的氣候條件優(yōu)勢,著力建設當代化農業(yè)示范區(qū)杏樹經(jīng)濟林,特色杏果業(yè)已成為提高當?shù)剞r民經(jīng)濟收入、致富奔小康的支柱型產(chǎn)業(yè)之一[6-7].黃褐天幕毛蟲通過取食杏樹葉片繼而對樹木為害,致使杏的質量和產(chǎn)量大幅度下降,給當?shù)卦斐闪藝乐氐慕?jīng)濟損失。本試驗研究了黃褐天幕毛蟲生物學特性,對于把握其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時制定有效的監(jiān)測和防治措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冬天杏樹葉片脫落,枝條上的卵塊極易被發(fā)現(xiàn),便于采集,因而,可通過人工采集卵塊的方式方法來降低卵的孵化量;其次,利用白天低齡幼蟲群集潛伏在網(wǎng)幕內的特性,能夠通過精到準確噴灑藥物,避免過量使用藥物而造成環(huán)境污染以及資源浪費;成蟲具有趨光性,能夠通過黑光燈誘殺成蟲,進而降低交配產(chǎn)卵率。昆蟲性信息具有高效、無毒、無污染、不傷害天敵、專一性等優(yōu)點,當前,利用其對害蟲進行監(jiān)測和預防的技術已經(jīng)在國內外有很多應用實例[8-14].筆者通過對成蟲求偶和交尾行為的觀察,發(fā)現(xiàn)雌蛾對雄蛾有很強的引誘能力,并且成蟲的交尾行為只發(fā)生在夜間,這為進一步對其生殖行為學特性及性信息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每種防治方式方法均有其局限性[15-18],如人工防治需要消耗損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化學防治會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污染[15];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不具有選擇性,有可能殺害天敵及益蟲。因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從保衛(wèi)環(huán)境和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角度出發(fā)[19-20],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方式方法對黃褐天幕毛蟲進行監(jiān)測和治理。結合黃褐天幕毛蟲生活習性及運用性信息素進行預測預報、干擾交配以及大量誘殺成蟲對其進行預測和治理將成為一種有效且環(huán)保的生物防治手段[21-23].將生物學防治和其他防治方式方法相結合,對黃褐天幕毛蟲進行綜合防治,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待進一步研究。以下為參考文獻:[1]郝俊,譚志剛,陳自勇,等。黃褐天幕毛蟲幼蟲食葉量觀測及防治指標的測定[J].森林病蟲通訊,1998〔3〕:6-9.[2]馮淑軍,王枝梅,王富強,等。黃褐天幕毛蟲發(fā)生特點以及防治試驗初報[J].內蒙古林業(yè)科技,2003〔S1〕:42-44.[3]李建兵。陽高縣杏樹黃褐天幕毛蟲防治技術[J].山西林業(yè),2020〔6〕:47-4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