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09《自然辯證法導論》復習提綱導言部分自然辯證法的中心線索、研究內容和學科性質是什么?自然辯證法在科學技術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學習自然辯證法的意義。自然觀部分古代樸素自然觀、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特點、科學基礎和局限性。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歷史作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創(chuàng)立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基本觀點是什么?系統及其基本范疇。要素與結構、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系統有哪些基本特征?了解宇宙起源假說和生物進化論的基本思想。自然系統演化的規(guī)律性有哪些表現?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熵的概念?物質系統進化的條件是什么?為什么說開放系統是系統進化的前提?什么是漲落?漲落與系統演化有什么關系?什么是混沌及其基本特征。自然系統演化循環(huán)的普遍性和多樣性。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類實踐活動對自然系統有什么影響?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和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沙掷m(xù)發(fā)展的含義、核心思想及基本內容是什么?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途徑。科技方法論部分科學技術方法的含義和特點。怎樣理解科學問題?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選題的基本原則有哪些?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經驗事實的區(qū)別與聯系。什么是科學觀察?科學觀察應遵循什么原則?科學儀器的引入對觀察方法的發(fā)展有什么意義?科學實驗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擬實驗的特點及類型。為什么說"觀察滲透理論",它與觀察客觀性的關系。什么是科學發(fā)現的機遇?怎樣才能抓住機遇?科學假說的特點、作用以及提出科學假說的方法論原則?為什么說邏輯分析和證明是實踐檢驗假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證實與證偽在科研中的作用和關系。發(fā)明的含義,發(fā)明的判定標準和專利。技術活動的基本程序。分析與綜合、歸納法與演繹法、類比等邏輯方法的客觀基礎、作用及局限性。理想實驗及其作用和特點。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特點和作用。靈感與機遇有什么關系??茖W實驗與技術試驗的關系??萍加^部分科學和技術的內涵和特征是什么?對科學分界有哪些不同的觀點?科學技術的基本社會屬性是什么?科學技術的社會規(guī)范是什么?為什么必須堅持科學精神?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內在矛盾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茖W技術發(fā)展模式和規(guī)律??茖W技術發(fā)展的社會因素有哪些?為什么說社會生產是科技發(fā)展的基礎。社會科技能力的含義、組成要素及其作用。什么是科技體制,科技體制有哪些類型?科技能力和科技體制的辯證關系。熊比特創(chuàng)新理論的基本觀點。技術創(chuàng)新的涵義及一般過程是什么?什么是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型國家?技術創(chuàng)新與經濟全球化??茖W技術有哪些社會功能、特點及其表現?為什么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何看待科技的負面效應?有哪些不同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科技價值觀的基本觀點是什么?為什么說科學技術不能決定社會的一切?兩種文化的爭論有什么意義?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關系?09《自然辯證法導論》復習提綱[緒論]1、自然辯證法的中心線索、研究內容和學科性質是什么?P1-P3中心線索: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研究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認識論、科技技術方法論〔方法論、科學技術觀〔價值觀學科性質:自然辯證法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相交叉的哲學學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從自然觀、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觀方面,研究自然界、科學技術方法的一般規(guī)律及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決定了它是介于哲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哲學的二級學科。2、自然辯證法在科學技術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P13-P1820世紀以來,自然辯證法的科學技術基礎大大拓寬,對現代西方科學技術哲學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自然辯證法將自然觀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將科學技術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聯系起來考察。現代科學革命時期,自然辯證法的思想和觀點啟發(fā)了科學家和哲學家對科學社會學、技術社會學、科學學與技術文化學等學科的新的認識,形成西方科學技術哲學這一研究領域。自然辯證法內在地蘊涵著社會進步的文化理念,它是建立在科技發(fā)展基礎上的世界歷史意識,有助于我們以積極的姿態(tài)與科學的精神對待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做到文化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3、學習自然辯證法的意義是什么?P18-P191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科技觀和掌握科學方法論。2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辯證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想。3可以提高科學工作者的辨證思維能力和方法意識。4幫助我們擴大知識面,增強科技意識,樹立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精神,有助于提高觀察、分析社會問題和辨別偽科學的能力。5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學素養(yǎng),還可以向哲學輸送營養(yǎng),為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貢獻。[自然觀]1、古代樸素自然觀、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特點、科學基礎和局限性。一、古代樸素自然觀P29-P31特點:直觀性、思辨性和籠統性。古代自然哲學以研究本體論為主,探討世界本原。人們以信念和直觀代替了深入的探索,依靠經驗和直觀認識自然界,具有樸素唯物主義。也不滿足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力圖尋求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和規(guī)律性以及世界無限多樣性的統一性,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古代樸素自然觀的研究方法以簡單的觀察法和演繹法為主,沒有形成獨立科學方法論??傮w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成為以后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淵源,但也包含一些唯心主義的思想,為以后哲學的分裂埋下了種子??茖W基礎:粗陋的觀察和思辨的猜測。局限性:那時人們不能對自然界和社會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缺乏具體實證,只是憑直覺對事物進行思辨抽象。由于生產力和認識水平的限制,人們只能從整體上籠統地考察事物,對于自然界各個具體領域的細節(jié)是不清楚的。二、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P37-P42特點: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第一,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機械的還原論將事物割裂開來,缺乏對事物的整體認識。機械的決定論只承認必然性否認偶然性。第二,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大多數科學家不僅否認自然界的運動演化和發(fā)展,而且不能從自然界本身來說明宇宙運動的動力。一方面,當時宗教仍然是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當時的自然科學水平還無法認識和回答自然界存在和變化的終極原因??茖W基礎:文藝復興運動營造了氛圍;開始重視實驗;牛頓的力學體系占主導;絕對時空觀等。局限性:近代科學力圖用機械力學的觀點去解釋自然現象,描繪自然圖景,形成了以力學科學為背景的自然觀。牛頓為整個近代自然科學提供了堅固的理論基礎,使機械唯物論的自然觀取得了統治地位,主要是積極的,但也有消極的一面??茖W還遠遠沒有揭示出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和運動、發(fā)展的內在復雜的規(guī)律,科學需要進一步的發(fā)展。2、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歷史作用。P37-P42歷史必然性:1近代科學力圖用機械力學的觀點去解釋自然現象,描繪自然圖景,形成了以力學科學為背景的自然觀。2牛頓為整個近代自然科學提供了堅固的理論基礎,使機械唯物論的自然觀取得了統治地位。歷史作用:1不僅擺脫了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束縛,也克服了舊的自然科學的缺陷,使自然科學在16、17世紀獲得了較大的進步。2形成了以觀察實驗方法、數學分析方法、歸納演繹方法為主的近代科學方法論,從而取代了古代以直觀和思辨為主的自然哲學。3、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創(chuàng)立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基本觀點是什么?P42-P47;P50自然科學基礎:天文學〔星云假說、地質學〔漸變論、物理學〔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電磁理論、化學〔原子論、元素周期律、生物學〔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從運用觀察實驗等經驗方法收集積累材料階段,進入到對所獲經驗材料進行綜合整理并從理論上加以概括說明的階段?;居^點: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承認自然界的物質本原性,認為自然界存在客觀辯證法。物質是運動的物質承擔者,從天體到生命都是自然界運動發(fā)展的結果。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非生命運動和生命運動等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相互轉化的能力不會消失,物質不滅、運動不滅,自然界是無限流動和循環(huán)發(fā)展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再次,馬克思主義不僅強調了客觀辯證法的存在,而且也論述了"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闡述了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關注人的主體性因素在自然觀中的地位,闡述了"人類學的自然界",把自然界、人類和社會看成是一個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遵循統一的客觀規(guī)律。4、系統及其基本范疇。要素與結構、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系統的定義P74系統是指存在于一定環(huán)境中,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屬性的要素〔部分,以一定結構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的基本范疇P76系統包括系統的要素、系統的結構、系統的環(huán)境和系統的功能等幾個基本范疇。要素與結構的相互關系P76所謂要素,指的是構成系統的組分或組元。所謂結構,是指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系統要素和系統整體的相互聯系和組織方式的總和,是構成系統諸要素的關系、秩序和結構。任何系統都是要素和結構的統一體。要素是結構的基礎和物質承擔者,系統的結構是系統內部要素的秩序。一個自然系統的性質和功能首先依賴它的要素,但結構對要素具有相對獨立性,結構對于系統功能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結構與功能的相互關系P77所謂系統的功能,指的是系統作為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特定作用、行為、能力和功效。系統的功能是結構的表現,是系統整體的效應,體現了系統對外部作用過程的秩序,即系統與環(huán)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和輸出變換關系。結構相對穩(wěn)定,功能則易于變化。結構蘊藏于內,功能表現于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結構是功能的基礎。系統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要素和結構的變化引起功能的變化。另一方面,功能是結構的外在表現,功能對結構有反作用。系統的功能取決于組成系統的要素和結構,而結構是否合理則通過系統的功能表現出來。功能的發(fā)揮有時會損耗結構,一定條件下功能的優(yōu)化和進化又會"改進"結構。從一定意義上看,結構對功能有決定作用,但結構與功能是非單值的、或然的決定關系。系統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P78所謂系統環(huán)境,是指與環(huán)境發(fā)生相互作用而不屬于該系統的所有事物總和。系統只有在一定環(huán)境中才能維持其存在,系統的功能作用必須通過與環(huán)境的作用才能表現出來,系統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一方面系統對環(huán)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有輸出,系統的整體功能對環(huán)境具有適應和改造的雙重效應。另一方面環(huán)境對系統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有輸入,環(huán)境也制約功能發(fā)揮的狀態(tài)和水平,環(huán)境的變化促使系統功能的調整和變革。環(huán)境對系統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環(huán)境提供系統賴以生存的條件;其次,環(huán)境對系統進行選擇和控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一切自然系統的發(fā)展法則。由于外部環(huán)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不斷發(fā)生變化。5、系統有哪些基本特征?P80-P91系統論認為,整體性、動態(tài)性、層次性、自組織性是所有系統的基本特征。這些既是系統論的基本思想,也是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表現了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而且具有科學方法論的含義。一、系統的整體性系統的整體性是指系統具有不可還原的整體性質,即作為物質系統的整體出現了它的組成要素〔部分所沒有的性質,或者失去了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質。整體性又稱新質突現,即系統出現新的性質、新的功能、新的規(guī)律的突變。從質的角度看,整體性是包括物質系統在內的一切系統最根本的性質,主要反映了系統整體與要素部分之間質的相互關系。從量的角度來看,物質系統的整體同時具有兩種關系,"加和性關系"和"非加和性關系"。加和性關系和非加和性關系實際上表示的是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耦合關系。二、系統的動態(tài)性任何一個系統都是穩(wěn)定與漲落、動態(tài)與定態(tài)的辯證統一。穩(wěn)定性是系統存在的根本條件,而動態(tài)性是系統的基本特征之一。系統的穩(wěn)態(tài)性是指物質在一定環(huán)境的條件下能夠保持某種狀態(tài)的常態(tài),系統的動態(tài)性指任何系統都處在產生、發(fā)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不斷變化之中,系統狀態(tài)是時間的函數。系統的穩(wěn)定態(tài)與動態(tài)性是相對的,因條件和范圍的變化而變化。系統的穩(wěn)態(tài)性的大小與系統對漲落的承受力相聯系,漲落的限度與臨界點的域值有關。系統的穩(wěn)態(tài)和動態(tài)是辨證的統一,它們的矛盾關系到系統的存在和演化。三、系統的層次性層次性是自然系統的基本屬性。所謂層次,是指事物和系統的等級性。層次結構不是系統內部結構的簡單分層,而是縱向等級性與橫向多元性的辯證統一、構成性關系與相干性辯證統一、間斷性與連續(xù)性的辯證統一?!采舷乱蚬溛镔|層次是自然界進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環(huán)節(jié),自然界存在著復雜多樣的層次結構,物質系統的層次性反映了系統內部的有序聯系。四、系統的自組織性自組織性是指系統進行的自我組織,系統在無外來指令或外來干預的情況下自發(fā)形成的一種宏觀有序現象。物質系統的自組織現象是一種普遍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自然系統都有可能從無序向有序的變化。系統的穩(wěn)定性、系統的層次等級或橫向聯系,都是系統自組織的表現。6、了解宇宙起源假說和生物進化論的基本思想。P59-64;P69-727、自然系統演化的規(guī)律性有哪些表現?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自然系統演化的一般特點P97-P108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自然界事物運動普遍具有不可逆性,即物質形態(tài)和物質運動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是不可倒退、不可重演的。不可逆性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屬性。2有序和無序的辯證統一有序和無序的差異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任何系統都是不同程度的有序與無序的辯證統一。有序和無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自然物質系統的演化,是不斷打破穩(wěn)態(tài)、建立新的穩(wěn)態(tài)的過程,是有序與無序之間的轉化過程,是進化與退化的辯證統一過程,是系統從一種結構到另一種結構的自組織演化過程。3對稱和對稱破缺的辯證統一對稱和對稱破缺與自然系統演化的無序和有序相聯系。自然界的演化就是一個不斷從對稱向對稱破缺發(fā)展的過程。物質層次的出現,物質多樣性的出現,物質規(guī)律的多樣性,事物的獨特性,都是系統對稱破缺的表現。破缺越多,事物的有序性就越大。非平衡才能導致對稱破缺,所以非平衡是有序之源。4進化和退化的辯證統一進化和退化是標志系統演化趨勢的范疇。進化和退化是辯證的統一。首先,進化和退化相包含。以進化為主的過程內在地包含著退化,而退化為主的過程也包含某某種進化。其次,進化和退化同生共存。即系統的進化往往是以環(huán)境某些方面的退化為代價的,它們是同步發(fā)生的。再次,進化與退化的區(qū)別也是相對的,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宏觀無序的系統在微觀上仍然可能是有序的。進化和退化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進化和退化是自然系統演化的不同狀態(tài)。自然系統演化的規(guī)律性的表現P97-P125不可逆性、方向性和循環(huán)性。不可逆性:一個物質系統發(fā)生某種狀態(tài)變化之后,如果該系統不能與環(huán)境同時恢復到原來狀態(tài),則變化過程不可逆。方向性:不可逆過程的雙重作用,導致物質系統演化的兩種不同方向和趨勢:進化和退化。有序和無序作為自然系統進化和退化的量度指標。循環(huán)性:周而復始的變化。不可逆性在演化中起的作用P100-P101實踐證明,自然界中的一切自發(fā)過程都具有不可逆性,即它不具有時間反演對稱性。不可逆性對事物的作用和影響常常是不同的。不可逆過程如果發(fā)生在近平衡態(tài)附近,那么,它的作用會導致有序結構的破壞,促使物質系統由有序變?yōu)闊o序;不可逆過程如果發(fā)生在遠離平衡態(tài)的非線性平衡區(qū),再加上其他條件,就會有重要的建設作用。8、如何理解熵的概念?P102-P104在熱力學中,熵是系統的狀態(tài)函數,是描述系統無序度的概念。其物理表達式如下:或式中:S為熵;Q為容量;T為絕對溫度。即一個系統的熵等于系統在一定過程中所吸收〔或耗散的熱量除以它的絕對溫度。只要有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系統的熵就會增加,這是一個自發(fā)的不可逆過程。熵是能量轉化為無效部分的度量,熵的增加就意味著有效能量的減少。在自發(fā)的不可逆過程中,系統內部的總熵變總是大于零。對于孤立系統而言,其不可逆過程使系統趨于熱力學平衡態(tài),它遵守熱力學第二定律。而熵的增加與系統混亂程度的增加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系統內部的熵增加,則系統內部的混亂度增加,系統無序度增加。反之亦然。在現代科學發(fā)展的過程中,熵可以用來表示組成系統的大量微觀粒子無序度的量度。根據概率理論,熵表示物質狀態(tài)的可能性或不確定性的程度,即系統狀態(tài)概率的度量。在信息論中,熵可用作某事件不確定度的量度。9、物質系統進化的條件是什么?為什么說開放系統是系統進化的前提?物質系統進化的條件P108-P113一、開放系統是系統進化的基本前提開放和遠離平衡態(tài)是系統進化的必要條件。系統演化的熵變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這里dS是系統內發(fā)生各種作業(yè)所引起的總熵的改變。diS〔熵增是系統內部不可逆過程產生的熵變。系統內部的熵總是大于或等于零,即diS≥0。deS〔熵流是系統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引起的熵變,其值可正可負。系統的演化是熵增和熵減兩個矛盾對立統一的結果。在開放系統中,若dS<0,整個系統的熵的減少,系統才可能從原有的混沌狀態(tài)向時間空間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tài)轉化。系統在開放的條件下,獲得足夠大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可以給系統帶來負熵流,使系統從無序演化為有序;通過內外因作用和自組織,才有可能進化。開放系統在環(huán)境作用下,系統原來的穩(wěn)態(tài)會因為漲落而改變,系統才有可能形成自組織的有序結構。開放系統是系統自組織的前提和先決條件。二、非線性相互作用是系統進化的根據開放系統的和外界環(huán)境只是提供了系統從無序狀態(tài)向有序狀態(tài)轉變的可能性,系統的有序狀態(tài)的形成或維持,則要靠系統內部各個要素和層次間的相互作用,即非線性作用。非線性相互作用是系統形成有序結構的內因,是系統有序結構形成的根據。系統內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具有兩個重要特征:相干性,即各要素相互關聯,而且可以長程關聯,使系統出現整體上的協同效應。非均勻性,即非線性作用會導致時間、空間、功能的對稱破缺,使系統從無序轉化為有序。由非線性導致的相干作用、分支和臨界的突變,是系統出現新質的內在原因。三、漲落是系統演化的誘因所謂漲落,是指系統中的某些變量或行為相對于宏觀均值的偏離。漲落的作用與系統所處的狀態(tài)有關。當宏觀系統處于熱力學平衡態(tài)或近平衡態(tài)時,小的漲落會被衰減,即使大的漲落也會被耗散掉,系統回到平均值附近。但系統狀態(tài)處于臨界點附近時,微小的漲落會通過系統內部的相干耦合而放大成為"巨漲落",系統就會失穩(wěn),系統將出現從無穩(wěn)定態(tài)躍遷到新的穩(wěn)定態(tài)的新質突變。漲落是隨機的、偶然的、雜亂無章的。一方面,漲落可以由系統內部要素變化引起的,構成系統的各子系統的相干作用造成了系統整體的漲落。另一方面,漲落也可以是由于系統的隨機變化引起的,環(huán)境的不停變化使系統出現隨機漲落。隨機漲落是任何自然系統中所不可避免的,并會導致系統出現新型行為。漲落體現了系統演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辯證統一。漲落既是對處在穩(wěn)態(tài)系統的破壞,又是維持系統在新的穩(wěn)態(tài)的動力。通過漲落,系統就經歷了一個"穩(wěn)定—失穩(wěn)—新的穩(wěn)定……"的演化過程。沒有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就會失去自由的實質,沒有漲落,就沒有系統自身的演化和新事物、新結構層次的產生。穩(wěn)定并不是不變,系統作為一個過程的集合體,其中的各個層次一直處于生成和消亡的變化之中。開放系統是系統進化的前提P108-P110見前。10、什么是漲落?漲落與系統演化有什么關系?P111;P111-P113見前。11、什么是混沌及其基本特征。P113-P118現代混沌理論中,混沌并不是純粹的無序,而是泛指在決定論方程體系中出現的貌似無規(guī)則的、類隨機的運動,即確定性系統的內在隨機性導致的非平衡無序狀態(tài)。一般來說,混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對于具有內在隨機性的系統,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tài)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奇異吸引子"混沌并不意味著絕對無序,而是有序的"前兆和伙伴",混沌與有序同在。混沌是包含于無序中的有序模式,它隨機出現但卻包含著有序的隱藏結構和模式。在混沌現象中會出現奇異吸引子現象。奇異吸引子是指在相空間內,系統被吸引并最終固定于某一狀態(tài)的形態(tài),一切靠近動力系統連續(xù)長期行為軌道的運動都趨向它。三、分形分形是混沌通過數學計算的表達。分形是具有非均勻分布和自相似層次結構的客體。分形具有無標度的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揭示了局部與整體的對稱。12、自然系統演化循環(huán)的普遍性和多樣性自然系統演化循環(huán)的普遍性P121-P122循環(huán)是指周而復始的周期性變化。自然界物質形態(tài)和物質運動的辯證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環(huán)運動。它是自然界物質運動在發(fā)展變化中出現的前進性、階段性、曲折性和復歸性的表現,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普遍形式之一。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著循環(huán)的現象。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周期性,是自然界循環(huán)演進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自然系統演化循環(huán)的多樣性P121-P123首先,循環(huán)在質上的多樣性。在自然界中,物質形態(tài)和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內部的矛盾運動和運動規(guī)律不同,因而它們的循環(huán)在質上各不相同。其次,循環(huán)階段和周期長短的多樣性。循環(huán)階段的多樣性造成了循環(huán)周期的差異性,它們是事物內部與外部事物聯系和變化發(fā)展的結果。再次,循環(huán)所需的特定條件的多樣性。由于事物本身質的差異性和循環(huán)的多樣性,使得它們的循環(huán)條件是不同的。循環(huán)是物質系統在整體上得以發(fā)展的前提,循環(huán)也是物質系統得以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循環(huán)既體現了自然界各種事物的穩(wěn)定性和確定性,也體現了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多變性和發(fā)展性。13、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P128-P134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以后,就產生了人和自然的相互關系,即"對象性"關系。一、主體和客體的分化主體和客體的分化是人與自然界分化的結果,人對物質世界的把握就是在實踐中主體與客體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主體就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人??腕w是同主體活動有功能聯系的具體指向的東西,是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主體和客體是對象性關系,主客體關系是在實踐中生產的,它們有自身特定的規(guī)定性。另一方面,主體和客體不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二、實踐是人和自然對象性關系的紐帶實踐是人類〔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客體的客觀物質活動,是人和自然對象性關系的紐帶。首先,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實踐。實踐使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成為自然界制約的對象。同時,人通過實踐又把自然界當作自己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構成了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其次,人通過實踐才逐漸了解了自然的現象、性質、規(guī)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人類,其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再次,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三、能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關系人和自然是實踐基礎上的對象性關系,體現了能動性和受動性的辯證統一,兩者不可割裂,不可偏廢。首先,人具有受動性,即主體的人要受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人類依賴于自然界提供的各種資源和生存環(huán)境才能生存。人與自然的分化并不意味著人可以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肉體的機能和屬性必然受自然法則的支配。其次,人具有能動性,即主體對自然客體有能動作用,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活動和能力。人能夠意識到自己作為主體的存在,人的活動是自覺的和有目的的活動。14、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類實踐活動對自然系統有什么影響?人工自然P135人工自然指人類實踐手段所及從而變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控制、加工、改造創(chuàng)建的屬人的自然。人工自然及人類實踐活動對自然系統的影響P139-P141從主體的價值角度看,人類實踐活動一般會帶來兩種結果。一種是積極的后果,如荒原變良田等,人工自然的發(fā)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另一種是消極的結果,如亂砍濫伐等、溫室效應等,由于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加劇,許多環(huán)境系統都向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迅速惡化,嚴重阻礙了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tài)是一個動態(tài)的自組織系統,是在結構和功能上統一有序的超循環(huán)系統,內部存在著復雜的反饋機制。人工自然的出現改變了純"自然平衡"的現狀,成為引發(fā)自然系統漲落不可忽視的力量。人類手中所能掌握和控制的自然力量,已經對整個生物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然界在提供人類生存的各種條件的同時,常常表現出人類無法控制的現象和力量,出現各種災難。一方面是自然界自發(fā)地、按照自身固有規(guī)律運動和發(fā)展,并對人類產生極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類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干擾自然界而導致的災難性的后果。人工自然的每一步擴大,都是人類文明成果的擴大,同時也意味著向自然索取的領域和力度的擴大。現代科技對自然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再生能力,甚至瀕臨自然界自我再生的極限。15、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和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P142-P145人口問題。糧食問題。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問題。生態(tài)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P145-P147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包含了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統一,人的能動性和受動性的辯證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的思想。馬克思將自然—人—社會看作是一個統一的系統,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去把握自然環(huán)境問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將自然、人、社會割裂開來的弊端。他主張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相處,樹立人與自然休戚相關、生死相依的生態(tài)意識,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不協調,其根源在于人與人的關系不協調。要真正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必須先解決人與人的矛盾。人與自然關系具有道德意義正是根源于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人關系的一體化,根源于人類的根本利益關系。16、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含義、核心思想及基本內容,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途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含義、核心思想及基本內容P148-P150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定義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fā)展。包含"滿足需要"和"限制危害"兩個重要概念??沙掷m(xù)發(fā)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fā)展應建立在生態(tài)的持續(xù)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fā)展決策的基礎上??沙掷m(xù)發(fā)展的基本內容是:1可持續(xù)發(fā)展把消除貧困當作是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項首要條件。2可持續(xù)發(fā)展強調的是發(fā)展,認為經濟、社會、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人們既要達到發(fā)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3可持續(xù)發(fā)展強調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實現美好生活的機會。4可持續(xù)發(fā)展呼吁人們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在生產時要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要多利用,少排放。5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必須徹底改變對自然界的傳統態(tài)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價值標準。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途徑P150-P151首先,必須確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自然觀和科學的發(fā)展觀,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想認識前提。生態(tài)自然觀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繼承和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它的具體表現。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發(fā)展的評價指標,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自然觀。其次,通過發(fā)展和依靠科學技術的途徑,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一方面,全球問題的產生與人類利用科學技術開發(fā)、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相關,與人工自然擴展過程中導致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失調相關。另一方面,科技也有調節(jié)和改善環(huán)境的作用。再次,通過社會進步和社會變革建立完善的社會制度是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條件。社會和諧發(fā)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前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真正實現只能伴之以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改變才有可能。..[科技技術方法論]1、科學技術方法的含義和特點。P161-P165科學技術方法的含義P162狹義的科學方法僅指自然科學方法論即研究自然科學中的一般方法。廣義的科學方法即研究一切科學的最普遍的方法,是研究主體和客觀對象發(fā)生關系并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主要手段??茖W技術方法的特點P163-P165一般來說,構成科技方法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四個特點:首先,從目的性和對象性上看,方法都要服從和服務于一定的目的,包括目標、任務、要求、需要、意向等方面。沒有目的性,就無所謂方法。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的需要、利益、意愿和目的不斷變化發(fā)展也導致方法的不斷進步。其次,從合規(guī)律性和可操作性上看,科技方法也必須符合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違背科技原理的方法不可能是真正的科技方法。可操作性和有規(guī)律性是科技方法的一個重要標志。一方面,任何被證實的理論、原理和觀點,一旦可以操作,就轉為了方法;另一方面,人們探求、試驗和創(chuàng)造方法的過程,也是逐步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過程。再次,在工具性上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在施用中要憑借一定的工具,作為其精神的與物質的手段。精神性的工具是規(guī)律性的內化,物質性的工具是規(guī)律性的外化或物化。最后,方法的應用都是具體的。不存在抽象的方法和方法的抽象應用,方法都是與主體和對象相對應的。2、怎樣理解科學問題?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選題的基本原則有哪些?科學問題P176-P178所謂科學問題,是指科學主體在一定的科學背景知識下提出的關于科學實踐和科學認識中遇到的需要解決而又尚未解決的矛盾??茖W問題具體可表現為現實與目標、客觀與主觀、已知與未知等一系列科學研究中的矛盾。科學問題與非科學問題的區(qū)別在于科學問題是正確問題、真實問題、待解問題的合取,非科學問題是虛假問題、無知問題和錯誤問題的析取??茖W問題在科研中的作用P184-P188一、科學發(fā)現從問題開始這是由科學發(fā)現和科學問題各自的特點決定的。能成為科學發(fā)現起點的東西,必須是科學研究的組成部分,又是能推動科學研究作為目標去解決或尋找的東西??茖W發(fā)現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展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二、問題引導科學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問題不但是科學發(fā)現的起點,而且正是問題推動著科學研究,把研究工作引向更加廣泛的領域。在科研過程中,問題引導著發(fā)現,而新的發(fā)現又會激發(fā)出新的問題,提供新的探索前景。問題和發(fā)現的相互引發(fā)機制是導致科學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三、問題起著評價理論的作用一個理論能夠解決問題無疑是一個理論成功的標志,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一個理論的優(yōu)劣,不但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不矛盾,而且正體現了實踐標準的內核和精髓。一個準確反映事物普遍規(guī)律的理論必然是能夠解決大量實際問題的力量,而決不是解決實際問題時碌碌無為、軟弱無能,甚至是脫離實踐、與實踐無關的理論??蒲羞x題的基本原則P191-P196一、需要性原則需要性原則是指選擇的課題應當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科技本身發(fā)展的需要。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產實踐的需要。二、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是指選擇的課題應該具有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方面的根據,應該把課題置于當時的科學技術背景中進行具體分析,使之成為在科學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討的問題。科學性原則要求我們所選擇的課題首先必須是待解問題、真實問題,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三、創(chuàng)新性原則創(chuàng)新性原則是指選擇的課題應是前人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的疑難問題。創(chuàng)造性是科學研究的靈魂,沒有創(chuàng)造性就沒有科研的價值。四、可行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是指選擇課題時應該考慮完成課題的主觀和客觀條件,應該根據實際具備的或經過努力可以具備的條件來確定課題??陀^條件包括技術、資料、儀器、設備、資金等。3、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經驗事實的區(qū)別與聯系。科學事實〔F3與客觀事實〔F0、經驗事實〔F1、F2的概念P197-P200科學事實是科學實踐的結果,是指人們對科學實踐中所觀察到的客觀存在的事件、現象和過程的真實的描述〔F3??茖W事實的基本特點是可靠性和基礎性??陀^事實是指客觀世界存在的現象、事件和過程。只是存在而已,不包含人的主觀認識因素,與哲學上的客觀實在概念同義〔F0。經驗事實是指用某種語言或文字對觀察的客觀事實所做出的陳述和判斷。首先,經驗事實是人們通過感官或者儀器對客觀事實的數字、圖像等的反映和記錄,它是客觀實在和人的感官或儀器相互作用結果的表征。如果人的感官沒有收到干擾或儀器沒有出現誤差,那么其記錄的事物現象就是客觀的,可以與客觀事實同義,屬于認識論范疇〔F1。其次,人們必須對觀察記錄到的客觀事件、現象和過程作出陳述〔F2??茖W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區(qū)別與聯系P198客觀事實是科學事實的客觀基礎,是科學勞動者的認識對象。從認識論上看,客觀事實是第一性的,不存在正確與否的問題,它只是存在而已??陀^事實是科學事實的客觀基礎,是科學勞動者的認識對象,科學事實是從客觀事實轉化而來的??茖W事實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描述、正確的判斷,它是第二性的。沒有客觀事實,沒有認識的對象,就不可能有科學事實??陀^事實轉化為科學事實的過程,也就是科技工作者獲取科學事實的過程科學事實與經驗事實的區(qū)別與聯系P199首先,科學事實屬于經驗事實。這不僅指其內容應該與經驗有關,而且是指它的獲取方式應該與經驗、實踐有關??茖W事實應該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得的知識,而不僅僅是通過邏輯推論或大膽猜測。其次,科學事實不同于其他的經驗事實〔如生產事實、生活事實等,不僅帶有經驗的性質,而且通過科學歸納可以轉化為科學理論??茖W事實的表述應該比較精確,系統,科學事實應該可以復核、可重現。再次,科學事實不僅僅是經驗的,而且與理論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4、什么是科學觀察?科學觀察應遵循什么原則?科學儀器的引入對觀察方法的發(fā)展有什么意義?科學觀察P201科學觀察是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自身感官或借助科學儀器,對自然發(fā)生條件下的對象進行考察和感知,以獲取科學事實為目的的一種感性活動??茖W觀察應遵循的原則P202-203為了提高科學觀察效率和保證觀察材料的準確性,觀察者在觀察中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客觀性原則。要求觀察者按研究對象的本來面目去觀察它和反映它。要做到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2全面性原則。要求觀察者盡可能地觀察對象的各個方面、各種因素、各種關系和各種規(guī)定,力求獲得豐富而完整的科學事實,客觀地反映事物的全貌。3典型性原則。要求觀察者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觀察對象。4可觀察原則。是指科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原則上可以被人們的感官直接感覺到或借助于觀察儀器最終被感官間接感知的物質客體的原則。科學儀器的引入對觀察方法發(fā)展的意義P203-P204首先,科學儀器能夠幫助人們克服感覺器官的局限,在廣度和深度上增強人的認識能力,使過去觀察不到的現象顯示出來了,人的認識因而進入了新的領域。其次,科學儀器能夠提高人類認識的精確性,使過去分辨不清的東西變得清晰了,觀察結果更加客觀、精細、準確。排除某些主觀因素影響。但科學儀器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儀器本身受到社會生產力的制約??茖W儀器的精度不是絕對的,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茖W儀器不直觀,對觀察對象也存在干擾和影響。5、科學實驗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擬實驗的特點及類型??茖W實驗P205科學實驗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科學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科學儀器和設備,在人為控制和模擬客觀事物的條件下獲得科學事實的方法??茖W實驗的作用P205-P206一、科學實驗可以純化和簡化研究對象??茖W實驗中,人們可以利用各種實驗手段,控制和隔離相關因素,使除了供研究的因素發(fā)生變化外,其他的因素保持不變。2科學實驗可以強化和激化研究對象。借助于科學技術的成就,實驗能夠創(chuàng)造出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狀態(tài)下無法出現的或幾乎無法出現的特殊條件。3科學實驗具有可重復的性質。實驗的可重復性,意味著同一類實驗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由任何人重復。模擬實驗的特點及類型P207-P209模擬實驗是指通過設計一種與被研究客體相似的替代物即模型,然后通過模型的研究將信息外推到原型的實驗。模擬實驗的特點是用模型替代對客觀本身的研究,而其替代的根據就是模型與原型的相似。模擬實驗可以克服時空上、經濟上或人道上的某些限制,開展對研究對象的實驗研究。根據模型與原型之間相似關系的特點,可以把模擬實驗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大類。物理模擬是以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物理過程相似或幾何相似為基礎的一種模擬實驗。數學模擬是以模型和原型之間的數學方程相似為基礎的一種模擬實驗。6、為什么說"觀察滲透理論",它與觀察客觀性的關系。P209-P213"觀察滲透理論"P209-P211按照觀察滲透理論的觀點,觀察并不是漫不經心的掃描,而是受某種觀念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動。觀察尤其是科學觀察往往由許多不同環(huán)節(jié)組成,但是任何觀察的最本質、最核心環(huán)節(jié)就是感覺。感覺作為認識活動,它是由感覺材料和感覺材料的組織方式這兩種因素構成。感覺材料直接來自于被觀察對象對感官的刺激,而感覺材料的組織方式同觀察者的背景知識有關。感是對外界刺激地接受,覺是對刺激的辨別、領悟。所以從感覺上來看,觀察不是中立的、與主觀因素無關的。首先,理論對觀察起到"定向"的作用,并滲透于觀察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其次,理論對觀察到的科學事實起著理論分析和加工改造的作用。"觀察滲透理論"與觀察客觀性的關系P212-P213觀察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是相互聯系的,觀察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觀察是一個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又作用于客觀的過程,客觀性不是排斥任何主觀的東西,而是指人的主觀認識要符合客觀事物的東西。在堅持"觀察滲透理論"的前提下,主張觀察具有客觀性的意義在于:1觀察中存在著來自對象的客觀因素。這說明觀察具有客觀性,這不是說觀察是純客觀的、中性的,而只是指出:觀察中確實存在著不依人的意志、感覺、理論為轉移的實在因素。2觀察中存在著糾正謬誤的機制。這也說明觀察具有客觀性,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科學中,這種糾錯機制是存在的。在看待觀察和理論的關系上,我們要擺脫狹隘經驗論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束縛,也應該排除任何理論干擾,防止主觀的東西越少,客觀的東西就越多。對于科學認識來說,正確的理論是觀察客觀性的保障,是實現觀察的客觀性,就必須要有理論的滲透,理論滲透的越廣泛、深刻,觀察就越客觀。7、什么是科學發(fā)現的機遇?怎樣才能抓住機遇?P213-P215科學發(fā)現的機遇P213在觀察和實驗過程中由于意外現象,可能導致新的科學發(fā)現甚至重大科學突破,人們稱為機遇。抓住機遇P214-P215產生機遇的基本原因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辯證統一,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偶然性中也隱藏著必然性。要抓住機遇,需做的如下幾點:1有豐富的知識準備的頭腦,才能領悟偶然現象的意義;2要有批判的頭腦,不受原有知識的束縛,才能抓住線索,有所發(fā)現;3科研中必須要保持對意外事件的高度警覺性。8、科學假說的特點、作用以及提出科學假說的方法論原則?P216-P222科學假說的概念P216科學假說是根據已知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對待解的科學問題所作出的一種假定性或試探性的解決方案,是有待進一步檢驗的科學知識??茖W假說的特點P216-P217科學假說的兩個基本特點:科學性與假定性。首先,科學假說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它的提出是以一定的科學事實或科學理論為依據的,并且它的論斷在實踐中被檢驗。其次,科學假說帶有推測和假定的性質,其真假有待實踐進一步驗證。其基本思想和主要部分是未經檢驗、尚存疑問或包含不確定性的思想形態(tài),因而科學假說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尚需進一步檢驗。因此,科學假說是科學性和推測性的統一,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科學假說的作用P217-P2181科學假說是通向科學理論的橋梁。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普遍性的規(guī)律,科學假說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2科學假說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媒介。具體表現為:在對未知領域所掌握的理論和經驗知識不夠充分的條件下,人們可以運用各種邏輯的或非邏輯的思維方法,以假說的形式進行大膽的探索,提出創(chuàng)新見解。3科學假說為科學研究指明方向。假說不僅能對研究工作起一定的組織作用,還能對新的觀察、實驗提供指導。4不同科學假說的爭論有利于科學認識的發(fā)展。不同科學假說往往是從不同的側面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探索,它們之間的爭論,有助于揭露矛盾、啟發(fā)思考、相互補充,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提出科學假說的方法論原則P220-P2221解釋性原則。是指假說和已知事實的關系。2對應性原則。是指假說和已知科學理論的關系。3可檢驗原則。是指假說和科學實踐的關系。4簡單性原則。它是對科學假說在邏輯形式方面的要求。9、為什么說邏輯分析和證明是實踐檢驗假說的有機組成部分?證實與證偽在科研中的作用和關系。邏輯分析和證明是實踐檢驗假說的有機組成部分P224-P225實踐是檢驗的唯一標準;假說的檢驗包含兩個步驟:一是邏輯分析,從假說出發(fā),運用演繹推理,引出結論。二是實踐檢驗,如果假說沒有邏輯矛盾而且在實踐中獲得相應事實,那么該假說就轉變?yōu)檎胬怼_壿嫹治鰧僬f的形成、檢驗具有重要的作用,符合邏輯規(guī)律是真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只有邏輯分析才能明確被檢驗的假說是否有邏輯矛盾和可供檢驗的推論、實踐提供的證據在何種意義上證實或否證了被檢驗的假說等。邏輯證明在檢驗中起著重要作用。邏輯證明作為實踐檢驗的必要補充主要表現在:第一,邏輯證明把實踐經驗由特殊提高到普通,從而輔助實踐檢驗。第二,邏輯證明是實踐檢驗的先導,它為實踐檢驗提供理論依據。第三,有些理論要借助邏輯推理來證明,是實踐檢驗的重要輔助手段。實踐檢驗離不開必要的邏輯分析,邏輯證明是實踐檢驗的有機組成部分。邏輯證明不能成為同實踐標準相并列的第二條真理標準,它是不能離開實踐的。因為邏輯證明所遵守的規(guī)則是在實踐中產生的。邏輯證明所依據的前提是否正確,要由實踐來檢驗。邏輯證明的思維過程和結論是否正確,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由實踐來做最后的檢驗。證實與證偽在科研中的作用和關系P225-P230檢驗假說的兩種途徑。證實證偽在邏輯上具有不對稱性,證偽比證實有更強的確定性和優(yōu)越性。但即使是對假說或理論的證偽,也面對著如下復雜的情況:1觀察的可錯性使證偽愈加復雜化。2輔助假說的作用使證偽過程復雜化。10、發(fā)明的含義,發(fā)明的判定標準和專利。P282-P283發(fā)明的含義P282嚴格意義上講,發(fā)明主要限于技術領域。廣義的技術發(fā)明指人為地創(chuàng)造出某種本來并不存在或從未有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狹義的技術發(fā)明或一些發(fā)明家所理解的發(fā)明是指獲得專利的發(fā)明。我國專利法對發(fā)明的定義是:發(fā)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發(fā)明的判定標準P2831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fā)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fā)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fā)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國家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并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2創(chuàng)造性〔或先進性。是指同現有技術相比,該發(fā)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技術進步,即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同已有的技術相比有本質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并非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專業(yè)人員所顯而易見的。3實用性。是指該發(fā)明能夠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11、分析與綜合、歸納法與演繹法、類比等邏輯方法的客觀基礎、作用及局限性。分析與綜合P244-P247分析: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解為一定的組成部分或要素并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客觀對象的各個組成部分或要素按其內在聯系結合起來考察,以形成關于對象整體認識的思維方法??陀^基礎:整體和部分的辯證統一。作用:分析的作用在于使認識從整體深入到局部;綜合的作用是使認識從部分上升到整體,以達到對事物整體的深刻認識。局限性:分析能夠深入,但只是側重于研究部分,只能認識事物的部分,具有片面性,綜合在分析的基礎上能夠克服片面性。歸納法與演繹法P247-P251歸納:通常是指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從個別的事物推出該類事物共同的本質或一般規(guī)律的推理方法。演繹:通常是指從一般到個別的邏輯推理方法,從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推出其個別結論的推理方法??陀^基礎:事物個性和共性、個別和一般的辯證統一。作用:歸納法1是從個別性的經驗知識中尋找和發(fā)現普遍性理論原理的重要方法;2是從個別性的經驗知識中論證和評價普遍性理論原理的重要方法。演繹方法是1邏輯證明的工具;2是在理論上解釋和預言科學事實的手段;3是假說和理論通往實踐檢驗和實際應用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局限性:歸納法首先是一種或然性的推理方法,在推理前提為真的情況下,結論仍可能是假的;其次,僅僅依靠歸納法難以作出深刻的科學發(fā)現。演繹推理首先其結論的可靠性受到前提的制約;其次,演繹方法是創(chuàng)造性比較小的思維方法。比較與類比P251-P257比較:是確定對象之間差異和共同點的邏輯方法。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斷它們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陀^基礎:事物之間差異性和同一性。作用:比較1有助于揭示事物不同時期或事物不易察覺的差異性和同一性;2追溯事物發(fā)展的歷史淵源和順序;3對理論研究的結果與觀察實驗事實之間是否一致做出判斷;4比較方法還是分類、類比、分析等科學方法的基礎或重要手段。類比1是提出科學假說的重要手段;2是促進技術發(fā)明的重要手段;3是模擬實驗的邏輯基礎。局限性:比較方法1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完全可能存在于被比較的現象之外;2事物的性質和關系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取哪些方面進行比較才有意義、全面試比較方法本身無法解決的。類比推理1受客觀基礎的限制;2類比推理的邏輯根據不充分。它的結論只具有或然性。12、理想實驗及其作用和特點。P257-P260理想實驗P257理想實驗也稱思想實驗、假象實驗。它將真實客體的某些屬性和條件推向現實中不可能具有的極限狀態(tài),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在思想中塑造理想模型和實驗過程的思維方法。理想實驗的特點P257-P258,P260雖然理想試驗是一種思維活動,但它并不是脫離實踐的主觀臆想。這是因為:1理想實驗的設計是以客觀存在的事物和過程為原型的,建立在對已有科學事實和理論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2對所構思的實驗情景的思維操作,必須符合確定的邏輯規(guī)則。3理想實驗所獲得的結論是否正確,最終要經受實踐的檢驗。理想實驗的作用P259-P2601理想實驗可以充當真實實驗的先導。2理想實驗可以克服真實實驗中無法擺脫的物質技術條件的局限。3理想實驗是理論上進行發(fā)現、論證和反駁的重要手段。另外,盡管理想實驗在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對它的作用也不應過分夸大,它無法再現真實實驗的全部情景。由理想實驗所得出的推論,還必須由觀察或者實驗的結果來檢驗。13、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特點和作用。靈感與機遇有什么關系。形象思維的概念和客觀基礎P263形象思維是在感性形象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意象、聯想和想象來揭示客觀對象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思維方式。其客觀基礎是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事物的本質總是要通過具有一定直觀性的現象表現出來。形象思維的特點P263-P264形象思維具有形象性、整體性、富有情緒色彩的想象等特點。首先,形象思維的"細胞"是形象,而不是概念。形象思維是以形象或形象組合的方式反映客觀事物。其次,形象思維具有整體概括性。形象就其內容而言,有具體和抽象之分。再次,形象思維具有想象的特點。想象是在聯想基礎上通過加工原有的意象而創(chuàng)造出新意象的思維活動。形象思維的作用P264-P2651形象思維是揭示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突出地表現在構思形象模型和進行理想實驗的過程中,形象思維是思想實驗的思維基礎。2形象思維是理解抽象程度很高的概念和理論的重要手段。形象思維不僅以形象為其思維"細胞",而且以形象為其思維成果。3形象思維是技術上創(chuàng)造人工自然物的先決條件。仿生學就是形象思維的直接應用。直覺思維的概念P265直覺思維是指不受某種固定的邏輯規(guī)則約束而直接領悟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形式。直覺、洞察、靈感、頓悟都屬于直覺思維的范疇。直覺思維的特點P2661直覺思維具有非邏輯性的特點。它并不依賴程序化的邏輯一步步推理,極具跳躍性。2直覺思維具有偶然性或意外性的特點。直覺出現一般都非常迅速,時間極短,難以預料。3直覺思維有時伴隨著被稱為"靈感"的特殊心理體驗和心理過程。它是認識主體的創(chuàng)造力突然達到超水平發(fā)揮的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直覺思維的作用P267直覺思維是在科學發(fā)現和技術發(fā)明過程中產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說,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徑之一,是揭示事物深層次本質和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靈感與機遇有什么關系P268-P269;P213-P215靈感是人們在嘗試、反復研究某個問題而百思不得其解,在把問題暫擱一邊和思維松懈之時,由于受某種偶然因素的激發(fā)產生的頓悟,使問題迎刃而解。靈感是直覺思維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認識主體的創(chuàng)造力突然達到超水平發(fā)揮的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機遇是指在觀察和實驗過程中由于意外現象導致的科學發(fā)現甚至重大科學突破??萍际飞嫌捎跈C遇而引起的新發(fā)現和信發(fā)明屢見不鮮,機遇是科學發(fā)現和技術發(fā)明的重要形式之一。機遇發(fā)生在實踐活動中,表現為對客觀現象的意外發(fā)現;而靈感則發(fā)生于思維活動中,屬思維現象。靈感要求研究者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儲備和融會貫通地領會各種科學方法的要領。它是一瞬間的思維火花,卻是長期積累的一種升華。靈感不受邏輯規(guī)則的束縛,其結果是或然性的,它創(chuàng)造性更大而可靠性更小。它不能直接提供可靠的科學研究成果,而是提供有益的啟示、新的思路、設想和途徑。14、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的關系。P291-P293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的概念科學實驗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科學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科學儀器和設備,在人為控制和模擬客觀事物的條件下獲取科學事實的方法。技術試驗是指在技術方案構思、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為了確認和提高技術成果的功能效用和技術經濟水平,人們利用儀器、設備人為地控制條件、變革對象,進而在有利的條件下考察對象的實踐方式和研究方法??茖W實驗與技術試驗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有認識客體、獲取數據資料的目的,都有實踐變革的性質、內容和結構,都要運用邏輯的與非邏輯的方法??茖W實驗與技術試驗的不同之處實驗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客體,試驗的研究對象多是機器設備等人工創(chuàng)造物;實驗主要表現為從客觀到主觀、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試驗則是從主觀到客觀,是實現理論物化和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過程;實驗是為了有效地運用規(guī)律性,首先要有定性分析,試驗是為了有效地運用規(guī)律性的知識,在諸多的行為可能性中找到相對更優(yōu)廉和更合理的方案,試驗過程中定量分析始終占重要地位。實驗常常采用"減法",即盡可能將研究對象純化、簡化,以便找到因果規(guī)律。試驗則常常采用"加法",將科學實驗中簡化的東西在實際中還原出來,盡可能在真實的條件下研究技術對象和技術方案。.PAGE1.[科技技術觀]1、科學和技術的內涵和特征是什么?對科學分界有哪些不同的觀點?科學的內涵和特征P297-P2981就科學活動的成果而言,科學是由概念、規(guī)律和理論等組成的知識體系,它對事物的反映比日常的經驗知識更深刻、更系統、更準確、更抽象。2就科學活動本身而言,科學是一種以探索客觀世界規(guī)律為目的、相對獨立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和預見性。3就科學成果的社會應用而言,科學是一種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實踐力量,具有一般生產力的特點。技術的內涵和特征P300-P302從系統的角度,我們將技術定義為: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利用自然規(guī)律,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由物質手段、工藝方法、勞動技能以及相關知識等要素構成的體系。技術是生產力,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其應用是負荷科學、社會政治、經濟、倫理文化意涵的。1技術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技術的優(yōu)劣和技術應用的善惡。2技術作為生產力是由不同形態(tài)的要素構成的體系。包括技能形態(tài)的要素、實體形態(tài)的要素和知識形態(tài)的要素。各種技術不僅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3技術的實質是一種以應用性為主要特征的知識,是如何把生產要素的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知識。強調技術的實質是知識,并不意味著技術只有知識一種形態(tài),也不意味著只有知識形態(tài)的技術才是重要的,因為:1、知識形態(tài)的技術一般需要在物化過程中得到修改、完善和驗證,一項尚未物化的技術還不是完全成熟的技術;2、技術的價值只有物化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茖W分界不同的觀點P298-P3001傳統科學意識中的真理性原則。2現代邏輯實證主義提出可證實原則。3批判理性主義學派提出的可證偽性原則。4歷史主義派提出的"科學共同體"、"范式"原則。2、科學技術的基本社會屬性是什么?P302-P304科學技術的基本社會屬性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科學技術的基本社會屬性有兩點:1科學技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首先,科學技術本身無階級性。它們所揭示和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固有規(guī)律,它們的內容只與自然界相關,并不反映人們的社會關系。其次,科學技術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歷史繼承性,不屬于社會上層建筑,不隨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社會制度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有促進或抑制作用,但并不能改變科學技術及其成果的性質。2科學技術是一般社會生產力。生產力分為直接生產力和一般生產力??茖W技術屬于一般社會生產力。第一,科學技術作為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蘊涵于各種物質生產過程中,應用于現在和未來的生產實踐中,并通過它創(chuàng)造出無窮無盡的、新的物質生產模式;第二,科學技術作為一般生產力,只有通過開發(fā)才能從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轉化為物質形態(tài)的生產力,從潛力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第三,科學技術知識作為生產的投入要素,有著與勞動,原材料,資本等傳統投入要素不同的性質。3、科學技術的社會規(guī)范是什么?為什么必須堅持科學精神?科學技術的社會規(guī)范P318-P321科學技術的社會規(guī)范是科技工作者共有的行為準則。它實際上反映了科學活動所內涵的精神、價值和目標,從事學術的科學家的行為與社會規(guī)范有密切聯系?!睻CDOS1普遍性原則。指的是科學成果應根據他們內在的價值衡量,不管提出者的國籍、民族、宗教、階級、年齡或科學上的地位??茖W陳述的正確與否不依賴于作者的特征和歸屬。2公有性原則。指的是科學研究的成果不屬于科學家個人,而屬于全世界,是全人類共有的財富,是大家共享的資源。3無私利性原則。指的是科學研究應該實事求是,來不得半點的虛假、不負責任和欺騙行為。4有條理的懷疑論原則。指的是科學家決不應不經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東西??茖W的本質就是批判。具體表現在:1、科學無教條;2、科學無禁區(qū)。必須堅持科學精神P321-P322科學精神是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衛(wèi)真理的精神。具體包括:批判懷疑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求實精神、寬容精神、不追求名利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實和創(chuàng)新??茖W精神是崇高的、神圣的,是一種獨立、誠實、實事求是的道德品質,它與弄虛作假、偽科學是對立的。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人必須具有科學精神。學者應該是社會的良知,學者所從事的學術研究事業(yè)本身就是追求真善美,唯真理是從。科學精神是科研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科技人員要想在科技工作中取得成果,除了必須在知識、智力上具有良好基礎之外,還必須在道德、興趣、感情、意志、性格上具有與科學活動相適應的良好素質,拒絕學術腐敗等學術道德失范的行為。4、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內在矛盾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茖W技術發(fā)展模式和規(guī)律??茖W技術發(fā)展的內在矛盾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P323-P3411科學認識與科學實踐的矛盾。是貫穿于科學技術發(fā)展過程始終的基本矛盾,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本動力。首先,科學實踐是科學認識的基礎和動力。a、科學技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一開始是由生產實踐決定的。b、科學實踐是科學認識的直接基礎,這是因為科學實踐是推動科學認識發(fā)展的直接動力。c、科學實踐也是檢驗科學認識真理性的直接標準。d、科學實踐為科學認識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新的啟示,為科學認識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領域。其次,科學認識對科學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a、沒有理論指導的科學實踐是盲目的,這種指導作用貫穿于科學實踐的整個過程。b、科學認識對科學實踐的指導作用,還表現在科學認識的相對獨立性。c、科學認識離不開科學實踐,而科學實踐也離不開科學認識,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再次,科學認識科學實踐的矛盾在技術活動中有許多表現。a、在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中,科學認識與科學實踐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科學理論與科學實驗的矛盾。b、在技術活動中,科學認識與科學實踐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技術目的與技術手段的矛盾、技術規(guī)范與技術實踐的矛盾。前者常常被認為是技術發(fā)展的基本矛盾。2不同觀點和不同學派的互相爭論。學術爭論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主要表現為:首先,爭論能打開思路,互相啟迪,取長補短,提高學術水平。其次,爭論有助于人們修正或拋棄錯誤的東西,確立和發(fā)展正確的觀點和理論。再次、爭論有助揭示原先認識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使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刻。3科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矛盾。是科學認識和科學實踐在代際之間的延伸所必需,也是科學技術得以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首先,繼承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基礎。其次,創(chuàng)新是繼承的目的和發(fā)展。4學科的不斷分化與綜合的矛盾。能推動科技發(fā)展,分化-綜合-分化不斷循環(huán)往復,不斷產生出新的學科,使科學技術朝著深度和廣度發(fā)展。科學技術發(fā)展模式和規(guī)律P342-P345科學技術的內在矛盾是科技發(fā)展的內因,是科技發(fā)展的原動力??茖W技術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方式,它的存在和發(fā)展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在有自己特有的運行規(guī)律。不平衡性是自然科學發(fā)展的一條普遍規(guī)律。不平衡性包括學科之間的不平衡性,時間上或區(qū)域上的不平衡性。5、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社會因素有哪些?為什么說社會生產是科技發(fā)展的基礎??茖W技術發(fā)展的社會因素P346-P3721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礎。2社會制度對科技發(fā)展有制約作用。3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科技發(fā)展有重要影響。4社會科技能力與科技體制對科技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社會生產是科技發(fā)展的基礎P346-P3491社會生產的需要是推動科技發(fā)展的根本動力。首先,在生產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出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刺激人們去從事科學發(fā)現、技術發(fā)明和技術創(chuàng)新,從而推動著科學技術向前發(fā)展。其次,社會生產的需要還決定著科技成果向產品或商品轉化的速度和規(guī)模,并制約著科技研究的方向和要素配置。2社會生產的供給是促進科技發(fā)展的基本保證。科技研究離不開物質手段和條件,尤其是在當代的科學研究中,實驗儀器和設備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綜上,社會生產不僅是科技產出的主要需求者和科技投入的主要供給者,而且社會生產部門正在日益成為科技活動的重要策源地,因此它是科技發(fā)展的根本基礎。6、社會科技能力的含義、組成要素及其作用。社會科技能力的含義P359社會科技能力指從事科技研究和科技開發(fā)的能力,是創(chuàng)造科技知識和物化科技知識的能力。在現代科技活動中,科技能力不僅表現為科技工作者個人的科技研究和開發(fā)的能力,而且表現為由科技工作者協作所產生的整體力量??萍寄芰梢詮奈⒂^和宏觀兩個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宏觀科技能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具有的從事科技研究和科技開發(fā)的能力。宏觀科技能力也稱社會科技能力,它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社會科技能力的組成要素及其作用P360-P365一、社會科技能力各要素在科技發(fā)展中有重要作用:1科技人員隊伍是影響科技發(fā)展的主要因素。2實驗技術裝備是發(fā)展科技的物質保障。3科技信息資源是開展科技工作的必要條件。4科技管理是提高科技工作效率的決定因素。5科技經費是開展科技工作的必要保證。6科技教育是推動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二、社會科技能力是推動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一般來說,科學認識和科學實踐等其他內在矛盾,只有運用社會科技能力才能形成、發(fā)現和解決。7、什么是科技體制,科技體制有哪些類型?科技能力和科技體制的辯證關系??萍俭w制P366-P367科技體制是指國家科技系統的組織制度,它主要包括科技活動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兩個方面的內容??萍蓟顒拥慕M織機構是指科技機構的設置情況。科技活動運行機制是指科技機構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萍俭w制類型P367-P3681分散型或分權型科技體制,側重經濟手段,以權力分散為特點。2集中型或集權型科技體制,側重行政手段,以權力集中為特點。科技能力和科技體制的辯證關系P370-P3721科技體制制約科技能力的發(fā)揮??萍寄芰Q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水平和速度,社會科技能力也總是在一定的科技體制中才能發(fā)揮作用。首先,社會科技能力中的無論哪一要素,都要通過科技體制所限定的組織機構和渠道進行分配、流通、管理和使用。其次,科技體制的完善和發(fā)達程度,還制約著社會科技能力的效率。只有建立與社會科技能力發(fā)展相協調的科技體制,才能使社會科技能力得到最高水平的發(fā)揮。2科技體制是其他各種社會因素對科學技術的作用得以落實的保證和依托。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部門對科學技術發(fā)展有哪些方面的要求、能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主要反映在國家制訂的科技方針科技政策中。8、熊比特創(chuàng)新理論的基本觀點。技術創(chuàng)新的涵義及一般過程是什么?熊比特創(chuàng)新理論的基本觀點P374-P3761創(chuàng)新是指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即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新組合,目的是建立一個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獲取潛在的超額利潤。2企業(yè)家精神。企業(yè)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要有眼光,要有膽量,要有組織能力。3創(chuàng)新促使社會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新—模仿—再創(chuàng)新"是科技推動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機制,創(chuàng)新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4創(chuàng)新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毀滅,也就是說,每一次創(chuàng)新既是創(chuàng)造,也是毀滅。技術創(chuàng)新的涵義P376-377所謂技術創(chuàng)新,是指發(fā)明的首次商業(yè)化應用成功。技術創(chuàng)新是以技術為基礎與導向,以促進技術成果產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為宗旨的創(chuàng)新活動。技術創(chuàng)新的一般過程P382-P384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可以簡化為三個階段,即R&D——工程化開發(fā)——產業(yè)化、商業(yè)化活動。9、什么是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型國家?技術創(chuàng)新與經濟全球化。自主創(chuàng)新P385-P386第一,自主創(chuàng)新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chuàng)新。這一性質是創(chuàng)新最核心的特性。第二,自主創(chuàng)新是既可獲得超額利潤,同時又具有高風險性的創(chuàng)新。第三,自主創(chuàng)新是具有連續(xù)性、系列性和擴張性的創(chuàng)新。第四,自主創(chuàng)新是以自己為主而有獨創(chuàng)性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型國家P388-P390對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一個定義是:把科技創(chuàng)新作為基本戰(zhàn)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yōu)勢,這一類國家稱之為創(chuàng)新型國家。為準確把握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內涵,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第一,從發(fā)展動力上,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chuàng)新來推動。第二,從發(fā)展資源的選擇上,創(chuàng)新型國家與資源消耗型國家不同,資源消耗型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創(chuàng)新型國家通過新技術可以減少資源的消耗。第三,從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點上,創(chuàng)新型國家主要以自主創(chuàng)新和科技進步為競爭優(yōu)勢,以此來發(fā)展自己的綜合競爭力。第四,從對外依賴程度上,創(chuàng)新型國家對外資依賴程度低,而外資依賴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主要依附于發(fā)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第五,從戰(zhàn)略設計角度,創(chuàng)新型國家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是一個不斷向目標逼近、不斷實現的過程。第六,從發(fā)展的特色上,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發(fā)展之路不是簡單的模仿。技術創(chuàng)新與經濟全球化P397-400技術創(chuàng)新對世界產業(yè)結構的影響必然導致經濟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當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發(fā)展,可以說技術創(chuàng)新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礎和契機。首先是科學研究的全球化,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以極快的速度迅速波及世界各國??茖W技術領域內國際合作也在加強。其次是企業(yè)技術戰(zhàn)略聯盟的出現。最后是由于技術創(chuàng)新使交通通訊費用降低。10、科學技術有哪些社會功能、特點及其表現?為什么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有哪些社會功能P401-P414一、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物質文明的發(fā)展。表現為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并由此提高和改善人們物質生活的質量。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表現為它是生產力發(fā)展中的主導因素,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還必須進入生產過程才能表現出來。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滲透與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a、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改變勞動力結構;b、改革和創(chuàng)新勞動資料;c、深化和擴大勞動對象;d、提高生產管理水平。2科學技術改變了現代經濟的增長方式??茖W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功能最集中的表現形式是改變了現代經濟的增長方式。3科學技術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a、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b、改變勞動方式,減輕勞動強度;c、促進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4、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二、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發(fā)達程度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茖W技術的精神文明建設功能,主要表現在它的認識功能和思想功能兩個方面:1科學技術的認識功能:a、發(fā)現問題、解釋現象、消除愚昧、增進文明;b、對已知的世界樹立確定的信念,對未知的世界給出合理的預言。2科學技術的思想文化功能:a、豐富的哲學內容推動著哲學變革;b、促進道德的完善和進步;c、促進教育內容的更新與形式的發(fā)展;d、科學技術對文化事業(yè)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05月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社會招聘(6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度公廁保潔服務與用戶滿意度調查協議3篇
- 2024年沁源縣婦幼保健站高層次衛(wèi)技人才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附帶答案
- 2024年塑料篷布編織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4年中國無色銅鈍化劑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4年中國插銷開關礦車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大直徑淺圓倉側壓力計算方法及其數值模擬研究》
- 《基于高密度電法的煤礦多層采空區(qū)數值模擬研究》
- 2024年不銹鋼涼水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夏令營活動贊助及經費支持合作協議3篇
- 承壓設備事故及處理課件
- 煤層氣現場監(jiān)督工作要點
- 工會經費收支預算表
- 舒爾特方格55格200張?zhí)岣邔W⒘4紙直接打印版
- 質量管理體系各條款的審核重點
- 聚丙烯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
- BBC美麗中國英文字幕
- 衛(wèi)生院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CDR-臨床癡呆評定量表
- 《八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個人工作總結》
- 鋁合金門窗制作工藝卡片 - 修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