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張-方劑學基礎理論_第1頁
第12張-方劑學基礎理論_第2頁
第12張-方劑學基礎理論_第3頁
第12張-方劑學基礎理論_第4頁
第12張-方劑學基礎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二章方劑學基礎理論方劑:針對具體病癥,按照組方原則,選擇藥物,酌定劑量,規(guī)定適宜劑型及用法的中藥組合,是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具體體現(xiàn),在確立治法的基礎上,最后完成藥物的治療處方。方劑學:是研究和闡明方劑基礎理論及其臨床應用等相關知識的一門學科。方劑病人證候表現(xiàn)(自訴及診察)病因病機證治法中藥論治方劑代表著作:1.《傷寒論》2.《金貴要略》3.《備急千金要方》4.《千金翼方》5.《外臺秘藥》6.《圣濟總錄》7.《太平惠民和劑局方》8.《普濟方》9.《醫(yī)方集解》10.《成方切用》唐王燾《外臺秘要》收方6000余首,引錄大量醫(yī)學著作,是研究唐以前醫(yī)學的重要文獻。宋翰林醫(yī)官王懷隱等編著的《太平圣惠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寫的方書,載方16834首,既繼承了前代醫(yī)學成就,又總結了當代醫(yī)學經(jīng)驗,是一部臨床實用的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初載方297首,后經(jīng)多年的多次重修,增補至788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編制的成藥典?!妒備洝份d方近2萬首,是又一部由政府編寫的方書,內容豐富,堪稱“宋代醫(yī)學全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兒科專著。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婦科專著。金元時期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開后世方論之先河,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組方原理,是第一部專門剖析方劑理論的專著。明朱棣編《普濟方》載方61739首,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方書。明吳昆《醫(yī)方考》載方700余首,是歷史上第一部詳剖方劑的理論專著,“考其見證,考其名義,考其事跡,考其變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故?!鼻逋舭骸夺t(yī)方集解》載方700余首,將方劑按功用分類。方劑與治法方劑地位:是祖國醫(yī)學中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辨證:根據(jù)疾病所表現(xiàn)的證候,分析、辨別疾病當前階段的病因、病機、病性、病位等。論治:是在辨證清楚的基礎上,對該病確定恰當?shù)闹委煼椒?,在治法的指導下選用適宜的藥物組成方劑。治法:是臨床辨明證候之后,在治療原則的指導下,針對病證的病因病機所擬訂的治療方法。方劑與治法的關系1、從歷史的發(fā)展看,先有方,后有法。2、從臨床辨證論治來看,“方從法出,以法統(tǒng)方”,方從屬于法。3、方與法是辨證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治法是組方的依據(jù),方劑是治法的具體體現(xiàn)。治法的形成與發(fā)展

1、《黃帝內經(jīng)》中最早提出治法。2、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進一步充實了治法。3、清代程鐘齡《醫(yī)學心悟》中明確提出治法,將諸多治法概括成“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種治法。八法的意義:是對眾多治法的高度概括,是中醫(yī)學中歸納法的具體體現(xiàn)。方劑的組成一、方藥配伍:根據(jù)病情的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藥物配合在一起使用。二、組方的目的1.增強藥物作用,提高療效,滿足病情需要2.隨證選藥組方,以全面照顧病情,擴大治療范圍。3.降低藥物毒性,緩和峻猛之性,調和藥味,以達安全用藥以及便于服用的目的。組方原則最早見于《內經(jīng)》?!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崩铌健镀⑽刚摗分猩昝?“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币?、方劑的組成原則“依法選藥,主從有序,輔反相成,方證相和”二、君臣佐使的組方結構君藥: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佐藥應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構成:1)單味藥構成主藥:麻黃湯中用麻黃作主藥,發(fā)散風寒,宣肺平喘。

2)兩味以上藥物組成:相類-銀翹散中的銀花和連翹共奏清熱解毒之效。相使-桂枝湯中的桂枝與白芍。3)幾個法合用:氣血兩虛證-補氣法+補血法臣藥: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物;或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構成:相類和相使性配伍如:麻黃湯中桂枝配麻黃-加強功效(發(fā)汗解表)杏仁配麻黃-輔助治療兼證(止咳)如:黃連解毒湯中芩、柏、梔子是輔藥佐藥:佐助藥:配合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用以治療次要病證的藥物。佐制藥:消除或緩解君、臣藥毒性與烈性的藥物。反佐藥:病重邪甚以及拒藥不受的情況下,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構成:相制性配伍A.如:三物備急丸治療寒積證(胸腹冷痛,脹滿,便秘,四肢逆冷,脈沉遲等),用溫下法治療。巴豆為君,干姜為輔助溫中,大黃佐制巴豆的辛熱及毒性。B.如:麻杏石甘湯,石膏是佐藥,制約麻黃的發(fā)汗偏性。使藥:引經(jīng)藥:引導方中藥物的藥力直達病所。調和藥:能調和方中諸藥的性能,協(xié)調諸藥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矯味作用。麻黃湯君藥—麻黃,辛溫,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臣藥—桂枝,辛甘溫,透營達衛(wèi),解肌發(fā)汗,助麻黃發(fā)汗解表,兼溫經(jīng)止痛。佐藥—杏仁,苦溫,降瀉肺氣,助麻黃平喘。使藥—炙甘草,甘溫,調和諸藥。臨證組方時1、每一方中必有君藥。2、不是每一種臣佐使藥都具備。3、不是每藥只任一職。4、藥味繁多的,按其藥物作用歸類,分清主次即可。病證癥結合的組方思路1、因病選藥2、因證配伍3、因癥用藥組方的變化一、藥味的增損1、佐使藥的加減(隨證加減)在主證不變的情況下,對某些藥物進行加減,以適應次要兼證是需要,不致于引起功效的根本改變。如四君子湯和六君子湯。2、臣藥的加減(藥物配伍的變化)改變了方劑的配伍關系,使方劑的功效發(fā)生根本變化。如麻黃湯和麻杏甘石湯。二、藥量的加減1、改變藥力。如四逆湯與通脈四逆湯。2、擴大治療范圍。桂枝湯與桂枝加芍藥湯3、改變主治。四物湯重用熟地用治血虛,重用川芎用治血淤。三、劑型的變化藥力大小和緩峻的變化。第三節(jié)方劑的應用形式和用法

常用劑型湯劑、散劑、丸劑(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膏劑、酒劑、丹劑、茶劑、露劑、錠劑、條劑、搽劑、栓劑、沖劑、片劑、膠囊劑、糖漿劑、口服液、注射劑1.湯劑:

A.制法:古稱湯液,是將藥物飲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制成的液體劑型。作用:主要供內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

B.特點:吸收快、能迅速發(fā)揮藥效,特別是能根據(jù)病情的變化而隨證加減,適用于病證較重或病情不穩(wěn)定的患者。李杲說:“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p>

C.不足:服用量大,某些藥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揮發(fā)散失,不適于大生產,亦不便于攜帶。

煎藥法與服藥湯劑是臨床最常用的劑型,根據(jù)藥物性質及病情的差異,應采取不同的煎藥方法?!夺t(yī)學源流論》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藥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器具或不銹鋼制品亦可,忌用鐵器、銅器。煎藥用水: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均可。煎藥火候:武火、文火”,煎藥方法:浸泡,再煎煮(先武,沸后文),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特殊用法:

(1)先煎;

(2)后下;(3)包煎;

(4)單煎;(5)烊化;(6)

沖服;

(7)打粉。服藥法服藥時間病在上焦,或對胃腸有剌激─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補益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臨臥服急性重病─不拘時服慢性病─應按時服治瘧藥─宜在發(fā)作前2小時服服用方法A.劑型:服用湯劑,一般一日1劑,分2-3次,溫服。B.藥物性質峻、毒藥:小量始,漸加量,取效即止,藥后調護。

解表藥:取微汗,不可大汗C.病人情況服藥嘔吐者─與姜汁同服;亦可冷服,小量頻服昏迷病人:鼻飼法用藥飲食注意:水腫病人:宜少食鹽

消渴病人:宜忌糖

下利病人:慎油膩

寒證病人:禁生冷等方劑學的學習方法及要求一、具備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二、明確方劑學的學科特點三、以章(法)為綱,以節(jié)(方)為目,綱目聯(lián)系四、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