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研究生院:教師教學之道_第1頁
20150728研究生院:教師教學之道_第2頁
20150728研究生院:教師教學之道_第3頁
20150728研究生院:教師教學之道_第4頁
20150728研究生院:教師教學之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教學之道與青年教師聊天:南京師大地科院沙

潤今天所聊的“教學”,并不確指哪一門課教學,更不是具體的某一節(jié)課如何教學。因我已經(jīng)逐漸脫離教學一線,只能借助中西方哲人的理念、在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結合本人多年上課的經(jīng)驗、教訓、失誤,從形而上的層面談談我理解的這個“教學之道”,但愿不太浪費大家的時間。為了不至于信馬由韁,擬定聊天提綱如下:一、教學的哲學追問二、因材施教的當代解讀三、教學的境界

一、教學的哲學追問

科學的追問,求真藝術的追問,求美宗教的追問,求善5(一)科學的追問:事實判斷

求真,教學的科學追問涉及: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教學理念的先進性;教學方法的得當性等。據(jù)pku-emba的一段微信:一百多年前清代光緒皇帝到成立之初的京師大學堂做過一次講話。他說:“平常大家學習程朱理學,學到的無非是存天理,滅人欲??墒欠覀兊臍v史,歷朝歷代,靠圣人之學,仁義道德當真就能夠治國平天下了?滿口仁義道德是無法挽救一個國家的危亡的,你們想想,你們所學的四書五經(jīng)、你們苦苦研習的八股文,能夠抵抗洋人的堅船利炮嗎?能夠改變貪腐橫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國家積弊叢生的局面嗎?”可見光緒皇帝已經(jīng)有了一點求真務實的思想。僅僅知道要擺脫舊傳統(tǒng)索縛去尋求新知識是不夠的,因為真正擺脫舊傳統(tǒng)極不容易。丁肇中教授:《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摘要)

中國傳統(tǒng)教育認為: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即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xiàn)代學術發(fā)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xiàn)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所謂的實驗。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被確定為能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反倒被埋沒了。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曾依照朱熹的理論,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頭痛而宣告失敗。王陽明先生把探察外界(唯物)誤認為探討自己(唯心)。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僅僅靠悟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質疑和毅力。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埋頭讀書,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因為傳統(tǒng)文化背景,今天大部中國學生習慣于接受理論知識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批判精神。所以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創(chuàng)新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我贊成丁肇中教授倡導的科學精神和求真的路徑。即便是王陽明后來的軍事、社會活動體現(xiàn)出的“行知合一”,實際上表明了王陽明對自己年輕時“格竹子”思維的摒棄,他在社會活動和軍事活動的實踐中,由行而知,致知,而且致良知。這從另一面旁證了丁教授“真理源于對事物客觀探索”的觀點。其實,丁教授的觀點在近100年前,就由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教授所提出。1919--1920年,他曾經(jīng)應邀到中國講學。杜威的理論是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他提出“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jīng)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他反對傳統(tǒng)的灌輸和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學習,“從做中學”,認為學生不從實踐或實驗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杜威的教育理論對于我們當今的教學來說,仍然非常有意義。課堂教學所求的“真”和如何求真的科學追問,丁教授和杜威先生已從哲學角度給出了精到的回答。(二)藝術的追問:審美判斷求美,追問對象是主體的情感精神;

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追問的對象涉及:教學內容本身呈現(xiàn)的美;教學載體(語言、各種媒體)呈現(xiàn)的美;各種課型中師生的禮儀及和諧情感氛圍的營造;在中國當老師,對孔子的教育思想應該大致了解,我們還是看看孔夫子的上課藝術吧。案例:孔子的上課方法

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鬃訉W生太多,有姓名可考的目前僅35人??鬃由险n就是與學生聊天,《論語》就是他們聊天的紀錄??鬃右话悴恢苯訉λ袑W生談話,孔子上課或在屋里、或在戶外,大家一起討論。真正的交流人不能多,據(jù)北大李零教授的研究:孔子上課一般只有兩三個學生,頂多四人。然后利用大徒弟對小徒弟進行傳幫帶??鬃訌娬{教育要遵從和尊重每個人的個性,保證受教育者能夠“率性”成長。

孔子重樂教,他教《詩經(jīng)》,總是配樂而歌,琴不離手,弦歌一堂。即使說話,也是邊彈琴邊說話。因為上課是聊天式,孔子與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分享他人觀點的狀態(tài),并將理想信念教育帶入了一個公共的話語空間和自由的言談語境之中,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他人真實存在的切實體驗。作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力主恢復禮樂,提倡仁愛,要求學生自由思考,不能對老師的觀點無條件接受??鬃拥氖谡n是開放的、靈活的、藝術的。孔子教學的藝術方式至今仍有價值,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今天,藝術哲學和手段也都有了極大發(fā)展,如何在教學中用您的藝術眼光和所擅長的手法體現(xiàn)出課堂藝術,是大家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三)宗教的追問:道德判斷求善,追問的是的思想道德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追問的對象涉及:教學內容所承載的價值觀;教學過程所體現(xiàn)的道德觀;師生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哲學觀。本質上這是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案例:孔子的道德追求“德高為范,技高為師”??鬃邮侵居诘?、據(jù)于德,好學深思,被稱為萬世師表。儒家教學定位也很準確,不培養(yǎng)圣人,因為圣人要求太高,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儒家把教學重點聚焦于一般人經(jīng)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君子。君子的道德觀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中,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讓人全面發(fā)展,孔子表達得很明確:“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成為一個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應該明德守仁,全面發(fā)展。

在當代教學中,我們追問的不僅是道德、思想的價值觀,還包括資源、人口、環(huán)境等方面的價值觀和倫理觀。這都需要大家進一步深入探究。業(yè)務教學中關于“善”的追問和探究,是當前教學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小結以教學內容為主體,求真;以教學藝術為手段,求美;以學風師德為精神,求善;三者融合打通,突顯出課堂教學的精、氣、神;共同指向教學的終極目標:全面育人。二、因材施教的解讀(一)因材施教的常規(guī)解讀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后世認同的最重要的教學原則??鬃拥囊虿氖┙虩o處不在。在看待學生的優(yōu)勢與不足上,在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甚至在回答不同性格學生的問題上,都能體現(xiàn)。

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好的方法就馬上實行嗎?孔子回答:不行,要考慮家庭情況,看父兄是否同意。然而,當冉有去問同一個問題時,孔子卻肯定地回答說:聽說了就要實行!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個弟子公西華大惑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比較懦弱,所以我就鼓勵他,推他走快一點;而子路個性好勝,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讓他緩和一些。20/40因材施教理論上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材質、個性、基礎等條件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差別化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因材施教首先是對材進行判斷。(判斷依據(jù)不少)那么大家入學成績都差不多,怎樣因材?我的經(jīng)驗主要是從興趣、特長等方面去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材。教學內容如何選???在基本教學要求滿足的前提下,因材推薦進一步學習的選擇性內容,實行個性化教學。教學方法如何設計?老師滿堂灌最省事,但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好的教學設計能夠挖掘學生潛力,有效發(fā)展思維能力、批判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某位前輩老師回憶上世紀50年代上大學,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上課經(jīng)常出思考題和開參考書的老師,看起來教學不負責任,實際上對學生幫助最大,可以發(fā)展學生潛力和自學思考力。

知識性內容可以自學;原理性內容可以在指導下自學、討論并探究其運用;技能型內容要實踐。有些課程中大量基礎的知識性內容都可以指導學生自學,用不著都講。(二)因材施教的進一步理解在當今的教學背景下,因材施教的觀念會導致非北大清華的高校老師對自己學生的不自信,談到教育改革,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這樣的改革北大清華是可以做的,因為他們的學生都是尖子,有很強的自覺性。我們的學生不行,減少學分他們就都去玩電腦游戲了?!边@在二本、三本院校會感受更深。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導下的教育實踐,對學生之材的單一智力判斷導致非頂級學校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普遍不信任,也導致學生自己對學習的不太自信。教師對學生之“材”的判斷本質上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以單一的智力發(fā)展維度對全面發(fā)展中的學生予以匆忙的判斷,很可能限制學生的成長。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還蘊含著“學生和教師并不平等”的潛臺詞。似乎只有教師才是知識和真理的掌握者,處處以自己為本,強調“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不考慮學生是否還有老師所不具備的不同類型的水。這與以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并不合拍。真理可以讓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方法也是多樣的?,F(xiàn)代教學,學生也是教師,教師也是學生,師生完全平等。教師和學生互相啟發(fā)探究,學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也會自由地生長,這樣就有了新思想培育的土壤。所因之“材”難以對應總是變化著的學生。教學應該面向超越教師想象力的、學生變化的未來,教師在課堂上應給予學生足夠挑戰(zhàn)。超越當下的知識層面,深入到知識的探索層面,可能問題本身當下并無答案,但可以促使學生開創(chuàng)超越想象的未來。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不同觀點和研究方向的寬容,對失敗和錯誤的寬容。當前信息數(shù)量極其龐大,我們可以輕易地在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文獻中找到,但信息本身與思維和能力無關,而后者卻是提取和處理信息的關鍵。只有經(jīng)由實驗、實踐和探究,信息才能轉變?yōu)橹R和能力,發(fā)展系統(tǒng)思維能力,導致積極的個人持續(xù)學習。25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學習需要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從“知識”的本質看,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實(包括觀念),二是聯(lián)系。事實就是單個的點,聯(lián)系則是把點連接起來的線。點線構成的網(wǎng)絡,就是知識結構。“事實”決定了你的知識廣度,“聯(lián)系”決定了你的知識深度。知識體系是非常個性化的,要避免受信息碎片化的影響,碎片信息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當我們接受碎片信息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充“事實”,但并沒有增加“聯(lián)系”。雖然會降低認知成本,但常常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碎片化信息通過連續(xù)的新鮮內容,不斷刺激大腦,讓我們始終處于興奮和喜悅中而難以自拔,這也是我們難以抑制刷微信、刷朋友圈的緣故。但這類碎片化信息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聯(lián)系”,難以被我們“提取”用以拓展知識結構。知識結構決定了如何思考。長期接受碎片信息,將弱化對于復雜事物的系統(tǒng)思維能力。因此學生必須在教師引導下構建的個性化的知識體系,把你已經(jīng)知道的學科知識歸類整合,組成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網(wǎng)絡就是你的知識體系。興趣導向下知識點的增加:找到知識體系的觸點,即自己感興趣的、但尚未進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識點。閱讀、學習的時候,有意識地去接觸這些觸點的知識,思考它能否可以跟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逐步拓展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梳理:找到了對應的點,重點就是弄通路徑。將這個新的知識點,跟已經(jīng)知道的某個點之間的路徑查清楚、弄清楚,將它們連接起來,使這個知識點成為你新的“觸點”,既拓展了你的知識網(wǎng)絡,也發(fā)展了系統(tǒng)思維能力。這是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創(chuàng)新導向的教改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在引導不同學生構建并發(fā)展他們自己個性化的專業(yè)知識體系而不滿足于僅給他們一個千篇一律的知識結構。這樣因材施教的教學幫助學生按照學的邏輯去尋找自己,教的邏輯必須弱化,學科知識的內容僅僅是當下教育的媒介以及未來學習和研究的背景,在這樣的價值觀之下,教師需要了解學生有時產(chǎn)生的與常規(guī)教學計劃不同的學習情況,并且在可能的情況下予以特別支持,以興趣導向構建個性化專業(yè)知識體系并挖掘其潛力。當互聯(lián)網(wǎng)走入學習領域之后,學生的自我學習有了更加方便的條件,這包括靈活全面的網(wǎng)絡檢索、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庫以及逐漸發(fā)展的網(wǎng)絡課程如慕課等。引導并支持學生在課本之外的自我學習,這對于知識創(chuàng)新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當代因材施教的教學邏輯是:教師應當培養(yǎng)出今后超越自己的學生。所謂超越,意味著所培養(yǎng)的學生能夠超越教師的經(jīng)驗、想象力和期望。如果之前教師更多關注學科知識,未來應更多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思維層次、思維邏輯和思維習慣,這也是發(fā)展知識體系的基本能力。這種超越,并不指向學生當下的考試成績,而是指向著學生今后,甚至是40歲、50歲時的擁有的創(chuàng)造力,意味著學生在未來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當下因材施教的教師不再是“園丁”,不再將學生們生長出的枝枝杈杈剪去,滿足于將學生們修理成只懂得教材知識的人才;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師將引導學生一同學習,這樣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的學生,將來能夠進入那些目前尚不存在的職業(yè),運用目前尚未發(fā)明的技術手段去解決那些我們至今尚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我們不否認因材施教在當代的意義,但對于入學分數(shù)相近的學生,所因之“材”的判斷更側重類型劃分而非所謂的智力高低,施教則發(fā)展為更主動的、興趣導向的選擇性“導學”和個性化知識體系的建構與發(fā)展。三、教學的三重境界教學基于科研,教學也是學術。一般意義的教學,教什么?厲以寧:“教知識、教方法、教眼界”。楊振寧:“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學會正確的思維。”現(xiàn)代教學不是“教書”,而是“教人”。教學的重點: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自學能力。教師的德學才識決定了教學的境界。案例:林清玄:茶匠的心

十七世紀,日本有一位山內候要到江戶參拜,隨身帶一茶匠前往。當時治安不好,茶匠只好帶上刀劍,扮成武士模樣。到了江戶,有一天茶匠在戶外走走。在池塘邊看到一位容貌猥瑣的武士,看來品性不佳。果然,那位浪人武士迎上前來,手按劍柄對茶匠說:“你看起來是來自北方的武士,能否讓我領教一下你的本領?”茶匠一陣心虛說:“我雖然身穿武士的衣服,但并非武士,我只是一個茶匠,比劍不是你的對手,請放過我吧!”浪人知道茶匠的軟弱,更逼迫他,要么比劍,要么交出身上所有財物。茶匠想這樣會破壞主人的聲譽與自己的名聲,便準備拼死。但又覺得這樣死了很不值,突然想到了剛才曾路過一個教習劍道的場館,說不定可以在那里學幾招劍法,以便在比劍死去時能有一個體面莊嚴的姿勢。

于是他對浪人說:“既然你非要與比劍,那就比吧,不過我必須先去復命,等回來時再和你比?!辈杞臣泵ε艿絼Φ鲤^求見劍師。當劍師知道茶匠是來學習體面死法時,說:“你是來這里第一個學求死的劍法的人,我會破例教你。既然你說是茶匠,就先請你為我表演一次茶道!”

茶匠一聽到要他泡茶,立即忘記比劍的事,全神貫注地泡起茶來,就好像泡茶是全世界惟一重要的事。他泡茶時那清朗、無念、莊嚴、絕俗的表情令劍師深受感動,并喝下他深信是這輩子喝過最好的一懷茶,他感嘆地說:“你已經(jīng)不必學習什么死的方法了,你剛才泡茶的心境,與任何武士決戰(zhàn)都能取勝呀!當你去赴約比劍時,首先就像做茶道的準備工作那樣,先鄭重地向他問候,同時告訴他你已做好比劍的準備;然后脫下外褂,小心折疊好,再將扇子放在上面;系上纏頭,圍上腰帶。最后抽出長劍高舉過頭,擺好將對手砍倒的姿勢,閉上眼睛,一聽到喝聲,就舉劍向他劈去,專注地完成這個過程,就像你剛才泡茶的樣子。”

茶匠道謝后向浪人約定的地方奔去,好像去為朋友泡茶,一點也沒有恐懼。他按劍匠的忠告一一做了。當他最后舉刀而立,呈現(xiàn)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格,無畏、無我、無念,浪人驚訝得連話都講不出來,連滾帶爬地逃走了。這是鈴木大拙在《禪與茶道》中引述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事物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茶道、劍道對于內在心靈的提升并無分別。上課甚至做其他事也都一樣。

要克服心里的不安、浮躁、慌亂、煩惱,最好的方法是放下其它,專注地做好眼前的事。

上課也一樣,課前請早幾分鐘到,以便收心進入上課狀態(tài),然后專注、認真、無我、無念地上好課。這樣您的“識”就能通過上課的行為轉化為您上課的境界。

第一重:教書境界表現(xiàn):教書以知識為本,依賴教材、缺乏創(chuàng)新,把教學當負擔,找不到上課的感覺。幾年后:對教學內容較熟,但在教學中仍重在教知識,只是照搬、調整,增減內容,教法上以重復和模仿為主,缺乏原創(chuàng)和二次創(chuàng)新。診斷:與課程相關的學科積累不足,未能吃透課程的育人目標;缺乏上課經(jīng)驗。對策:打好課程基礎,通覽國內外同類教材,自己編制課程教學大綱和講稿;重要知識點在理論和實踐上能融會貫通;多聽課多分析積累經(jīng)驗。36

第二重、教學境界表現(xiàn):走出了書本,找到了當教師的感覺,能將教學內容的

理論體系轉化為教師的認知體系,并進一步轉化為課

堂教學體系,授課重視認知教育,更重視在知識教學中對學生獨立思考、批判能力和創(chuà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