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獨特的敘事話語結構,各體文學論文_第1頁
歷史小說獨特的敘事話語結構,各體文學論文_第2頁
歷史小說獨特的敘事話語結構,各體文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小說獨特的敘事話語結構,各體文學論文歷史小講跨越歷史和文學兩個學科,其性質甚為特殊。它既是一種文學形式,有著與生俱來的虛構性和表現(xiàn)性,又處在歷史學構造的強大話語背景之下,并深受其影響,構成了獨特而復雜的敘事話語構造。話語是一定數(shù)目的陳述之間的分布系統(tǒng),是對象、各類陳述行為、這些概念和主題選擇之間的某種規(guī)律性。對象、陳述行為的方式、概念、主題的選擇所屈服順從的條件是話語構成的規(guī)則。據(jù)此我們能夠從下面三個層面:言語層面〔講什么?〕、敘事層面〔怎么講?〕和思想層面〔為什么而講?〕對歷史小講的敘事話語進行分析。一話語從語言學角度能夠定義為句子、語句、言語和篇章,是遵循一定規(guī)則的言語活動。在語匯層面,歷史學和歷史小講有著共同的、對應著特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意義系統(tǒng)。諸如革命秦始皇戊戌變法等語匯,在兩種性質的文本中有著基本一致的所指意義。但上升到言語活動層面,兩種文本語言的能指意義則有所不同。言語活動能夠分為語言和言語兩個層面。語言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它相對固定且具有規(guī)約性,只憑社會成員間通過一種契約而存在。而言語屬于個人領域,是個人講的話語。歷史小講言語建構的基點是一系列已有的歷史史料,它是由一系列歷史人物、事物和場所等語匯組合成的語言材料,已自成一整套較固定和完好的意義系統(tǒng)。而言語建構的整體效果則是構成可對話的歷史話語語境。羅蘭巴爾特以為,標志歷史話語轉入的是被稱為審核方式〔monitorialmode〕的轉換語,就是把信息〔報道的事件〕、信碼陳述〔報道者的作用部分〕以及有關信碼陳述的信息〔作者對其資料來源的評價〕,組合在一起。這是證明歷史話語身份的證據(jù),它包括了對于資料來源和見證者報道的各種敘述,以及對引證其他原文的該史學家的報道行為的各種闡述。對于歷史信息的選擇、整理和敘述所構成的豐厚歷史史料,不僅僅是進入歷史話語的切入口,也是構成歷史話語的基本元素之一。史料作為構成歷史時代景象的微小現(xiàn)實細節(jié),是歷史小講敘述行為的出發(fā)點。歷史小講從審美的角度運用虛構的想象來表現(xiàn)史料。假如單單羅列一些歷史史料就會淪入歷史學敘述的圈套,而撇開史實,離開環(huán)繞和制約著其言語的特定環(huán)境,僅僅用特指某些歷史人物或事物的名詞〔如新歷史小講用來虛構一些國恨家仇,權利紛爭,人性丑惡故事的古代事物及人物的符號〕,甚至模擬古人的語言形式寫對話,那么這只是敘事手段調配出的文化幻覺,構建的是一場虛幻的文字游戲。小講因找不到相應的地址而無法走進歷史,最終將消解其歷史性的本質特征,成為仿歷史小講或偽歷史小講。因而,歷史小講語言的使用中,能指的意義大于所指的意義,語境的意義超過了詞匯本身的意義。當表示特定時空的語言符號被抽離了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的語境含義而成為一種抽象的象征符號時,歷史話語就變得無效。歷史學提供的史料只是構建歷史小講話語的支點和元素,小講家對它的處理不僅僅止于移情作用,而要通過對歷史證據(jù)的藝術處理,即由作者主觀轉化后呈現(xiàn)的,對被社會長期共同積累的經(jīng)歷體驗所塑造過了的史實進行文學虛構和審美想象,將表現(xiàn)同類歷史內涵的不同形象組合成一個個特定凝縮的歷史意象,由考證歷史知識到重新體驗歷史,才能構成其歷史小講的話語特征。這種話語形式于詩意的形象體驗中表現(xiàn)一定社會思想和時代精神,于一定歷史場景的逼真細節(jié)和對話中,呈現(xiàn)豐富生動的人物精神世界,展現(xiàn)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和一個國家的歷史記憶和歷史體驗,探尋歷史在我們今天始終持續(xù)著在活生生起作用的氣力,并對身處歷史長河中人類的當下現(xiàn)在狀況進行反思。歷史小講言語層面的話語最終是以構架其可理解、可對話的歷史語境為最高層面。歷史的氣力決定了在某個時期只能有某種生活。人類文化的遺傳密碼是歷史小講語言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的邊界。很多場合,歷史隱蔽地進入了人們的精神,占據(jù)了通常的言辭語匯,主宰人們現(xiàn)有的目光和決斷。歷史譜系本身就有一種先在的暗示,是不可任意篡改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先在確實定性把歷史小講和其他小講類型區(qū)別開來。社會語言學的代碼牽涉到諸意義的社會的構造化和它們不同但又有內在聯(lián)絡的語境語言學的實現(xiàn)。相對于歷史學家對主觀情感和意志保持刻意距離,并將讀者排除在考慮之外,歷史小講家個人對于歷史的敘述既包含了他的個人經(jīng)歷體驗,又包括了前人和過去社會傳遞而來的經(jīng)歷體驗。因而,歷史小講的語言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和解讀符碼,既表示出作家個人的歷史經(jīng)歷體驗和人生體驗,又能表現(xiàn)人類共同的歷史思想和精神,華而不實蘊含著以往人們對這個歷史對象的記憶、敘述和評價的語言符碼組成的先驗符號系統(tǒng)。二敘事是言語再現(xiàn)的方式。歷史小講話語在敘事層面具有雙層構造。假如講歷史學的敘述目的是構成初級指涉物的事件,即在一種穩(wěn)定文化中培養(yǎng)出的各種故事類型的情節(jié)構造的話,那么歷史小講的敘事則既包括了對這種初級指涉事件的歷史敘述,又包括在這里之上的詩性敘事,而后者具有建構意義的功能。這種詩性敘事有一條置換的鏈條將作者置換成虛構的敘事者的角色,再將敘事者置換進想象中的角色的生活然后故事〔在歷史事件或是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中〕的本源又置換成了敘事的虛構事件。它將歷史學中的事件、行為者和場所等編碼為諸故事要素,把歷史事件轉變成故事,進而生產(chǎn)出嶄新的意義。一方面,歷史小講的敘事話語仍然受一定歷史話語譜系的制約。歷史按著一定的路標行走,其特有的意象植根于詳細情境中,植根于人類習慣和制度的發(fā)展源流中。歷史小講的敘述有著自明的規(guī)則,在其初級指涉敘述層之上的敘事話語只能遵循特定的敘事道路追溯歷史。這不僅僅是歷史聚焦點的規(guī)定,同時還是敘事話語的規(guī)定敘事話語只能處理一個歷時系列的事件軌跡。另一方面,歷史小講運用一系列敘事策略對歷史事實進行排列、組合和重構,對其進行虛構性的文學敘事。歷史小講以歷史情景中的人作為敘事的核心,通過內聚焦、外聚焦和零聚焦等多種聚焦手法的綜合應用和轉變,文本從內部和外部展現(xiàn)了歷史情境中的人情和人性。同時,文本還從人物或敘述者的限定性視角出發(fā),將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順序、原因和結果,根據(jù)一定的策略編排而構成事件的發(fā)生構造。這種構造具有高度的隱喻性,它賦予歷史情節(jié)以特定的聚合價值。同時,文本還通過壓制和貶低了一些因素,抬高和重視了其他因素,對某個歷史事件給予了價值評判。除了運用聚焦手段之外,歷史小講還通過將歷史情節(jié)戲劇化而對歷史事實進行有意識的重新描色,施加特定的故事構造類型,并在歷史情節(jié)中添加各種沖突: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個之間的沖突,使歷史事件由一個客觀存在變?yōu)榫哂谢蛳矂』?、或悲劇化、或鬧劇化效果的情節(jié)建構。其次,歷史小講的時間架構是以審美體驗時間為軸心的,這種體驗時間不能被數(shù)字標記或被邏輯分析而只能由純粹意識或意向性來予以把握。它使得歷史小講能夠不受直線型時間軸的束縛,從歷史學敘述的前后相承、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中掙脫出來,運用反復、中斷、跨越、省略、倒敘和插敘等敘事手段,重組甚至逆轉歷史敘述的線性鏈條,構建自由穿梭的時間場域,實現(xiàn)對歷史的虛構敘事。文本運用中斷的敘事手段,切斷了歷史事件之間的連續(xù)性;而運用省略的手法則將歷史中的某個時段加以忽略,構成有意味的敘事空白;還可將某個歷史片段反復敘述,使一連串關系連貫的歷史事件被不斷相互替代而構成碎片的系列狀態(tài),進而打亂了歷史敘述前后相承的因果鏈。由于歷史學意義的線性敘述邏輯鏈的斷裂,小講敘事將很多歷史敘事中必然的、穩(wěn)定的、單一的板塊裂變?yōu)榕紶柕?、可能的和多樣的結點納入其敘述范圍。第三,歷史學和歷史小講對于歷史敘述的基本語式不同。托多羅夫將敘述語式分為敘述和描寫兩種。描寫是向我們展示事物,敘述是向我們講出這些事物。編年史敘述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描寫,而歷史小講則是一種具有虛構和想象性的敘述行為。它通過敘述者的敘事向人們展示某段歷史及其背后的意蘊,其本質上的虛構性不應在被提及的人物、事物、事件的非實在性中尋找,而應在提及行為本身的非實在性中尋找。一方面,已有的歷史記憶在經(jīng)歷時間與敘事造型之間具有重要的中介功能。歷史敘述中的先驗想象力具有溝通權威歷史敘述之間的裂隙,賦予歷史的敘述或描寫以連續(xù)性的作用,它是作家為表示出某個主題、某種意義所作的,是必須想象已存在事物的知覺想象力。歷史小講要構架歷史話語語境也不能完全忽略這種知覺想象力的先驗性。另一方面,歷史小講中,為了彌補史冊記載的缺陷,根據(jù)雖沒有發(fā)生但有可能發(fā)生的原則,作家會有所想像,有所虛構,有所制造。這種虛構是一種意向性行為,具有一個認知的和意識的指向。它能夠突破我們對歷史認知的局限,對一些已存在的歷史人物、他們的處境、行為動機和思想情感進行文學想像。當作家設想歷史中可能的對話和人的意識活動等細節(jié)時,就是在回憶著自個的歷史經(jīng)歷體驗,或者帶著同情和想象而進入了別人的歷史經(jīng)歷體驗,進而對潛在歷史事實作補充性書寫,以填補歷史敘述中的若干裂縫。因而,歷史小講能夠表現(xiàn)歷史的多種可能性、補充大量未知和缺場的歷史細節(jié),特定歷史語境下日常生活場景,甚至質疑歷史的合理性等。這些是歷史學家在缺乏確鑿可靠的史料根據(jù)的情況下無法完成的歷史想象。三歷史小講作家則是投入了對生命的激情體驗和對人類命運的深邃考慮來寫作的。歷史小講的敘事話語在語言和言語、敘述實踐層面之上還有著思想實踐這一更高層次層面。它是陳述主體進行意識形態(tài)再生產(chǎn),對特定意義和思想予以構型的實踐活動。首先,思想實踐層面的歷史小講敘事注入了作者當下的存在體驗。作家在寫作歷史小講之前會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獲得對一定歷史時期豐厚的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經(jīng)過各具差異的作家心靈而被不斷再生產(chǎn)。作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表示出這種歷史記憶。歷史小講中具體表現(xiàn)出了作家的價值立場、解釋評判以及敘述形式,構成歷史小講話語的實踐活動。它是作家的精神在作品中的匿名擴散。這種擴散既包括對歷史的演繹、派生和輝映,也包括差異、替代、排擠和轉化。歷史中的人物早已灰飛煙滅,其生的狀態(tài)、死的經(jīng)過已作為一種歷史記憶封存在史書典籍中。歷史小講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個個歷史上的個體向死而在存在狀態(tài),打破了當下與過去的時間界線,使得作家自由穿梭于古今。歷史之于作家不應是一塊布景板,或是用來掛小講的釘子,而應該是能夠進行生存本質探尋求索的鮮活語境。另一方面,歷史時間的限定性讓作家領悟到個體存在的有限性。作家尋找到古代與當下之間連接的契合點,返回到當下,以當下的生存體驗與歷史情境相遇,突破時間有限性的限制,認識本身的發(fā)展源流,擴展了自個存在體驗的場域,獲得對存在本質澄清的凝視,并完成對本身將來發(fā)展的把握。其次,時代意識的反思實踐也是歷史小講敘事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與一個時代思維的所有其他形式和表現(xiàn)同屬一個大話語網(wǎng)絡。歷史小講作為一種文學形式,處在當下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信仰、倫理和道德話語等話語形態(tài)組成的網(wǎng)絡之中,其題材范圍、主題思想、價值立場等確實立無不受其規(guī)約。話語具有社會化的構造功能。歷史小講的話語遭到同時代意識形態(tài)織造的話語群影響,使歷史得到重新觀照、解析后,被賦予新的可能性解釋。在這里,歷史小講的敘事話語介入了整個意識形態(tài)的再生產(chǎn),作家試著從這一意義出發(fā)去闡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當下時代的意義。以下為參考文獻:[1]米歇爾???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2]湯因比,等.歷史的話語:當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M].張文杰編.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