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黨家中學高二語文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2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黨家中學高二語文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2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黨家中學高二語文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2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黨家中學高二語文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2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黨家中學高二語文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山東省濟南市章丘黨家中學高二語文期末試卷含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題。唐人古體古體詩,亦名古詩、古風或往體詩,指的是產(chǎn)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體。它的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不過唐人的古體以五言、七言為主,雜言也多以七言為主體。五七言古詩自漢魏以來已經(jīng)有了悠久的傳統(tǒng),至唐代又發(fā)生了新變。唐代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復雜化,要求詩歌作品在表現(xiàn)范圍上有較大的開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的近體詩走向定型化,更促使這種少受時空限制的古詩朝著發(fā)揮自己特長的道路邁進。一般說來,較之魏晉六朝詩歌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唐人的古詩則趨向筆力馳騁、氣象崢嶸、邊幅開闊、語言明暢,不僅抒寫波瀾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動,還直接敘述事件,刻畫人物,鋪排場景,生發(fā)議論,使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發(fā)揮。唐代詩人中也有接近于漢魏古詩含蓄淳厚作風的,如王、孟、韋、柳,但較為少見,不構成唐人古詩的主流。另外,在音節(jié)上,唐代古詩受今體詩的影響,或則吸取聲律的和諧與對仗的工整,或則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徑,皆不同于晉、宋以前詩歌韻調的純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調論者以唐人古詩為漢魏以來古詩的“變體”,并不算錯。只是他們從伸正黜變、榮古虐今的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貶抑唐人古詩的成就,甚至宣言“唐無五言古詩”(李攀龍《唐選詩序》),那就太過分了。清王士禛《古詩選》在五言古詩部分選了一百多位漢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陳于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家,還說是“四唐古詩之變,可以略睹焉”(《古詩選?五言詩凡例》),顯示出同一偏見。倒是明末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強調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體”,它以敷陳充暢為特色,不能拿漢魏古詩委婉含蓄的作風來硬加繩尺,可謂通達之見。至于同屬唐人古體,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別,這個問題比較微妙,須細心體察。我們看五七言的區(qū)分,雖只在每句相差兩個字上,但造成的節(jié)奏感和韻調感卻很不一樣。五言字少,念起來有一種安詳舒緩的氣度,近乎平時的語調;七言音促,上口時會給人以發(fā)揚蹈厲的感覺,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試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杜甫《石壕吏》)這樣的句子,無論敘事還是抒情,口氣何等自然平實,不帶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杜甫《襄江頭》),以至于“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馬》)則不管是悲慨還是喜頌,是仄腳還是平收,念起來都有一種異乎尋常說話的調門。抑揚抗墜,鏗鏘成韻。我國古代傳統(tǒng)上有誦詩和歌詩的區(qū)分,西洋歌劇音樂亦有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歧異,五言和七言在調式上的分別大抵如此。這就是為什么五七言古詩盡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詩在東漢以后即日漸脫離音樂,取得獨立的發(fā)展,七言詩卻長時期停留在樂府歌行體的范圍內,直到唐代還常以七言短章合樂歌唱的緣故。(節(jié)選自陳伯?!短圃妼W引論》)1.關于古體詩,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古體詩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現(xiàn)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生命力更強的近體詩后,逐漸走向衰微。B.古體詩的格律限制并不嚴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長可短,押韻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與聲律的特點。C.古體詩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唐人古體以五言、七言為主,更似絕句律詩。D.五七言古體至唐而新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唐人古體雖為“古體”,其實已與以往古風不同。2.下列關于“漢魏古詩”和“唐人古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漢魏古詩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在作品表現(xiàn)范圍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詩那樣開闊。B.就含蓄淳厚的作風而言,漢魏古詩略勝一籌;就表情達意的功能而論,唐人古詩則更具優(yōu)勢。C.唐人古詩有的在今體詩的影響下表現(xiàn)為聲律和諧與對仗工整,有的繼承漢魏古詩有意“反律化”。D.兩者各具特色,由漢魏古詩到唐人古詩,是變化,是拓展;一味地貶抑唐人古詩,失之偏頗。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清王士禛對唐人五言古詩只認可五家,足見其偏見;明許學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觀點可謂通達。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明確了唐人古體中的五言和七言在節(jié)奏感和韻調感方面的不同。C.本文引用的語句分詩論和詩句兩類,其作用是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不同時代古體詩形式和內容的異同。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讀來抑揚抗墜,鏗鏘成韻。參考答案:1.D2.C3.C1.【試題分析】這是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項“逐漸走向衰微”無中生有。B項“因而”,強加因果,由文中內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與聲律”皆是古體詩的特點,前后沒有因果關系。C項“更似絕句律詩”沒有依據(jù)?!究键c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此類題目答題時應注意分清答題的區(qū)域,錯誤設置一般為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瀏覽選項,在文中找到選項對應的區(qū)位,然后仔細分析,比如本題,題干要求選出“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應位置尋找選項的內容,選項A項“逐漸走向衰微”無中生有。B項“因而”,強加因果,由文中內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與聲律”皆是古體詩的特點,前后沒有因果關系等。2.【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久麕燑c睛】解答此類題目的時候,首先應認真審題,“下列關于‘漢魏古詩’和‘唐人古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那就要求考生應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內容;然后認真辨析所給的選項,把文本的信息和選項進行比較,看選項有無改變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題A項,在文中第三段“進入21世紀了,西方文化潛在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C項說“繼承漢魏古詩”在文中沒有依據(jù)。3.【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其作用是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不同時代古體詩形式和內容的異同”不正確,引用的詩論部分,有的是為了說明古人對唐代的古詩有偏見,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詩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為了說明王士禛對唐代古詩有偏見。【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像這種題目,考生應先認真審題,要從題干中審明答題的方向,比如本題中,“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與選項有關聯(lián)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與選項是否一致。比如選項C,“其作用是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不同時代古體詩形式和內容的異同”不正確,引用的詩論部分,有的是為了說明古人對唐代的古詩有偏見,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詩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為了說明王士禛對唐代古詩有偏見。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書院教育,是宋元明時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組織形式?!皶骸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不過,那時的書院主要還只是編書、藏書以及讀書的場所。作為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教育場所的書院,是到宋代才出現(xiàn)的。當時,剛剛經(jīng)歷五代十國戰(zhàn)亂,文化教育亟待振興,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傳陣地,以私人講學為核心的書院教育,就順應這種時代需要而出現(xiàn)了。宋代書院教育,以其官私結合的教育體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組織形式,呈現(xiàn)出與古代私學大不相同的面貌。不僅如此,書院教育與宋代官學之間也有較大區(qū)別。雖然書院也選用儒家經(jīng)典作為教材,但它更側重于引導生徒修養(yǎng)品性、增長才識,而不是為了適應科舉。不過,書院的教學內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學以及科舉所要求的范圍,也正因為如此,書院能夠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勵,并獲得長足的發(fā)展。書院教育直接影響了宋代學術的發(fā)展,成為宋代理學發(fā)展的搖籃。一方面,書院中掌教的“山長”,一般都會把自己的思想定為書院的教育宗旨,以此來聚集生徒,開展講學活動。書院生徒在聆聽山長集中講學、向山長請教以外,還有充分的時間組織自學和學術討論,這種濃厚的探討學問的風氣為思想和學術的發(fā)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書院中的講學內容既包括掌教者個人的學術思想,也包括正統(tǒng)的儒家經(jīng)學思想,還包括一些后來逐漸為官方所接受的民間思想。書院因此而成為各種思想和學術交流的場所,書院之間更以學術論辯、講學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學術的深入研討和互相影響,從而為宋代理學的成熟準備了條件。此外,南宋時期一些理學家開始掌教各大書院,推動了書院教育與學術研究結合的進程,也促進了理學的傳播與深入發(fā)展。著名的理學家陸九淵曾經(jīng)受邀前往白鹿洞書院講學,他講授《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聽講的人都很感動,甚至于有聽講者為之落淚。書院交流的盛況以及書院教育推行理學思想所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唐代書院教育是順應戰(zhàn)亂后文化教育亟待振興,以及思想傳播的需要而出現(xiàn)的。B.宋代書院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組織形式,以官私結合體制和私人講學為主要特點。C.宋代書院教育中選用的教材與官學相似,但其人才培養(yǎng)的標準與官學大相徑庭。D.各代書院教育的教學內容都能遵從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機會獲得長足的發(fā)展。2.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代和宋代都有“書院”這一名稱,不過,唐代的書院和宋代的書院是名同實異的關系。B.書院中的私人講學、學術討論及書院間的學術論辯、講學交流,是宋代書院中常見的教育活動。C.宋代書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聽山長講學、向山長請教,并在山長的組織下開展自學和討論。D.南宋時期一些理學家開始掌教各大書院,這種變化,有利于書院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相結合。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書院的講學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學術相互影響,都有機會得到發(fā)展完善。B.作為教育體制的宋代書院,與此前的古代私學既相區(qū)別,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C.宋代書院中的生徒,對當時朝廷科舉考試的總體要求,大致上也能夠適應。D.一些民間思想,往往通過書院教育的途徑來達到逐漸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參考答案:1.B

2.C

3.D點睛:這是一道篩選并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于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xiàn)象、材料運用的準確性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范圍、偷換概念等等。2.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題時要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題中C項,從原文第二段第三句“書院生徒在聆聽山長集中講學、向山長請教以外,還有充分的時間組織自學和學術討論,這種濃厚的探討學問的風氣為思想和學術的發(fā)展留下了很大余地”可以看出,選項“并在山長的組織下開展自學和討論”表述有誤。3.試題分析: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側重文章觀點的考核。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的細微差別。題中D項,第二段只是提及書院也接受了為官方說接受的思想,并沒有說官方是通過什么途徑接受民間思想的,選項推斷有誤。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一般認為,中國文化分為兩類: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治、經(jīng)濟、倫理、道德等等。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東西,連汽車、飛機等等當然都包括在內。我想按照知和行兩個范疇,把中國文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等,這屬于知的范疇;一部分是綱紀倫常、社會道德等等,這屬于行的范疇。這兩部分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文化。在這兩部分的后面存在著一個最為本質,最具有特征的、深義的中華文化。寅恪先生論中國思想史時指出: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故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此雖通俗之談,然稽之舊史之事實,驗以今世之人情,則三教之說,要為不易之論;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于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者有不如佛道二教者。事實正是這個樣子。對中國思想史進行仔細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說的中國文化二分說,則不難發(fā)現(xiàn),在行的方面產(chǎn)生影響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佛道二家。潛存于這二者背后那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深義文化是三綱六紀等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專就佛教而言,以及十二因緣等等,它的學說與實踐也有知行兩個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無常、無我、都屬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諦等,則介于知行之間,其中既有知的因素,有行的成分。與知密切聯(lián)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輪回,則完全沒有倫理的色彩。傳到中國以后,它那種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的三綱六紀等等,完全是對立的東西。在與中國文化的劇烈沖擊中,佛教如果不能適應現(xiàn)實情況,必然不能在中國立定腳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偽裝,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別強調“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義以適應中國具有濃厚綱紀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可見中國深義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這一點,中國不少學者是感覺到了的。梁漱溟先生說:中國人把文化的重點放在人倫關系上,解決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馮友蘭先生說: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獄、輪回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主要講的是“人學”,注重的是人。國外一些眼光敏銳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這一點,比如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曾說: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jié)制,使得我們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節(jié)選自季羨林《中國文化的內涵》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按照一般的觀點,我們家中的電視、冰箱等電器也可以算作是廣義的文化。B.寅恪先生認為,華夏民族受到儒家影響最深的是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C.無常、無我、苦、八正道、四圣諦等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都屬于知的方面。D.佛教中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文化中的三綱六紀等等是完全對立的東西。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先對中國文化進行分類,再運用舉例、引用等論證手法對觀點進行論證。B.文章舉早期佛典中強調“孝”為例,論證中國深義文化力量之大,不可抗御。C.文章認為中國文化包括知與行兩方面,并就兩方面的相互關系展開詳細論證。D.文章引用了中外學者的觀點,論證中國深義文化是綱紀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立定腳跟,只是因為佛教適應了現(xiàn)實情況做出了某一些偽裝。B.歌德認為中國人在行為情感等方面和他們完全一樣,只是中國人更合乎道德而已。C.馮友蘭認為基督教文化就是“天學”,佛教文化是“鬼學”,中國文化是“人學”。D.中國文化注重倫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節(jié)制,這使得中國得以延續(xù)發(fā)展幾千年。參考答案:1.C

2.C

3.D【1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C項,“八正道、四圣諦等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都屬于知的方面”分析錯誤,原文是“八正道、四圣諦介于知行之間”。故選C。【2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論點、論據(jù)、論證以及論證結構等的把握,同時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C項,“并就兩方面的相互關系展開詳細論證”分析錯誤,文章并未對“知”與“行”的相互關系展開詳細論證。故選C?!?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篩選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類題,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lián)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lián)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A項錯誤,“只是因為……”分析錯誤。佛教適應現(xiàn)實情況做出偽裝只是能在中國立定腳跟的原因之一,佛教本身自有其價值。B項錯誤,“完全一樣”分析錯誤。原文是“幾乎一樣”。C項錯誤,根據(jù)原文,三種文化主要講的是“天學”、“鬼學”和“人學”。故選D?!军c睛】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這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涉及的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看看有沒有曲解文意、張冠李戴、偷換概念、范圍縮小或擴大、混淆關系、輕重范圍失當、因果顛倒等問題。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杜暹,濮陽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謹,事繼母以孝聞。初舉明經(jīng),補婺州參軍,秩滿將歸,州吏以紙萬余張以贈之,暹惟受一百,余悉還之。時州僚別者,見而嘆曰:“昔清吏受一大錢,復何異也!”俄授鄭尉,復以清節(jié)見知,華州司馬楊孚深賞重之。尋而孚遷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結罪,孚謂人曰:“若此尉得罪,則公清之士何以勸矣?”

開元四年,遷監(jiān)察御史,仍往磧西覆屯。會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葉,更相執(zhí)奏,詔暹按其事實。時暹已回至涼州,承詔復往磧西,因入突騎施,以究虔瓘等犯狀。蕃人赍金以遺,暹固辭不受。左右曰:“公遠使絕域,不可失蕃人情?!卞卟坏靡咽苤?,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驚,度磧追之,不及而止。暹累遷給事中,丁繼母憂去職。十二年安西都護張孝嵩遷為太原尹或薦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奪.情.擢拜安西副大都護。明年,于闐王尉遲眺陰結突厥及諸蕃國圖為叛亂。暹密知其謀,發(fā)兵捕而斬之,并誅其黨與五十余人,更立君長,于闐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綏撫將士,不憚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為戶部尚書。上行幸東都,詔暹為京留守。暹因抽當番衛(wèi)士,繕修三宮,增.峻.城.隍.,躬自巡檢,未嘗休懈。上聞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肅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懷也?!倍四辏∽?,謚曰“貞孝”。

暹在家孝友,愛撫異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儉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以終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視其喪事,內出絹三百匹以賜之。尚.書.?。肮世糍庂浾撸渥有⒂炎衿渌丶s,皆拒而不受。(選自《舊唐書·列傳第四十八》,有刪改)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十二年/安西都護張孝嵩遷為太原尹/或薦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奪情擢

拜安西副大都護/

B.十二年/安西都護張孝嵩遷為太原尹/或薦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奪情擢

拜安西副大都護/

C.十二年/安西都護張孝嵩遷為太原尹/或薦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奪情擢

拜安西副大都護/

D.十二年/安西都護張孝嵩/遷為太原尹/或薦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奪情擢

拜/安西副大都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奪情”是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中國古代規(guī)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親父母的

喪事,“自聞喪日起,不計閏,守制二十七月,期滿起復”;但是為了應對各種局勢,

“奪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居喪,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守喪期間

從軍作戰(zhàn)稱為“墨绖從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跋摹笔枪糯鷿h民族的自稱;在古代,

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于東、西、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

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護城河,“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后來城隍成為漢族宗教文

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

和儒家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

D.“尚書省”是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fā)

展而來,是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杜暹孝順友愛。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僅特別恭敬謹慎地侍奉繼母,

而且十分關心愛護異母弟弟杜昱;在任給事中時,還因繼母去世而辭去官職,回家守

喪。

B.杜暹為官清廉。在他進入突騎施營帳查究蕃人與郭虔瓘等人的沖突時,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贈送的黃金,但他把黃金埋在幕帳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傳書讓蕃人去收取。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擔任安西副大都護期間,突厥和一些蕃國圖謀叛亂,杜暹暗中探知他們的陰謀,便發(fā)兵逮捕斬殺諸蕃首領,并誅殺其黨羽,使于闐得以安定。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撫將士,不怕勞苦,深得蕃漢人民擁戴;皇上巡幸東都,作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調輪流值勤的衛(wèi)士修繕三宮等,受到了皇上的稱贊。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俄授鄭尉,復以清節(jié)見知,華州司馬楊孚深賞重之。(5分)

(2)會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葉,更相執(zhí)奏,詔暹按其事實。(5分)參考答案:4.C5.C(城隍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6.C(于闐王尉遲眺秘密勾結突厥和一些蕃國圖謀叛亂,被逮捕斬殺的是于闐王尉遲眺。)7.(1)不久杜暹被任命為鄭縣縣尉,又因清廉節(jié)儉而被人所知,華州司馬楊孚非常賞識器重他。(授、以、被動句、重分別1分,句意1分)(2)適逢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責,詔令杜暹查明事實。(會、葉、執(zhí)奏、按各1分,句意1分)【文言文參考譯文】

杜暹,濮陽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別恭敬謹慎,侍奉繼母以孝順聞名。起初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補任婺州參軍,任滿將還鄉(xiāng),州吏贈送他一萬多張紙,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張,其余全部還給州史。當時來告別的州府官員,看到這種情景感嘆道:“從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錢,杜暹之舉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為鄭縣縣尉,又因清廉節(jié)儉而被人所知,華州司馬楊孚非常賞識器重他。不久楊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獲罪交由法司斷罪,楊孚對人說:“如果這個縣尉獲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來勉勵呢?”

開元四年,杜暹升任監(jiān)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檢查屯田駐軍。適逢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責,詔令杜暹查明事實。當時杜暹已返回涼州,接到詔令又前往漠西,于是進入突騎施營帳,以查究他們與郭虔瓘等人沖突的情況。蕃人以黃金相贈,杜暹堅決推辭不受,左右的人說:“您遠道出使這邊遠的地方,不可辜負了蕃人的情意?!?/p>

杜暹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了黃金,埋在幕帳之下,走出蕃境以后,他才傳書讓蕃人去收取。蕃人大驚,越過沙漠追趕他,追趕不上,方才作罷。杜暹多次升遷,任給事中,因繼母去世辭去官職回家守喪。開元十二年,安西都護張孝嵩調任太原尹,有人推薦杜暹前往代替他,蕃人佩服他的清廉謹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喪期未滿起任安西副大都護。第二年,于闐王尉遲眺秘密勾結突厥和一些蕃國圖謀叛亂,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陰謀,便發(fā)兵逮捕斬殺了他,并誅殺了他的黨羽五十多人,重新選任了君長,于闐才安定下來。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撫將士,不怕勞苦,很得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的擁戴。

開元二十年,杜暹任戶部尚書?;噬蠈⒁残覗|都,詔令杜暹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調輪流值勤的衛(wèi)士,修繕三宮,加高城墻,他親自巡查,從不懈怠。皇上聽說后稱贊他說:“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勞能干。自從擔任留守,事事都能盡職,治政使官吏整肅,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開元二十八年,病逝,謚號為“貞孝”。

杜暹在家孝順友愛,十分關心愛護異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勞節(jié)儉為己任,年輕時立誓不接受親友饋贈,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喪事的辦理,宮內拿出三百匹絹賜與他家。尚書省及過去與他共事的官吏贈給的喪葬財物,他的兒子杜孝友遵守父親一向的約束,一概拒絕不曾接受。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高適,字達夫,滄州渤海人。少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給。其性傲于權貴,窺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詩什,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喜為好詩者稱誦。宋州刺史張九皋深奇之,薦舉有道科。時右相李林甫擅權,薄于文雅,唯以舉子待之,適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見而異之,表為左驍衛(wèi)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從翰入朝,盛稱之于上前,已而又去。祿山亂,召翰討賊,即拜適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佐翰守潼關。翰敗,帝問群臣策安出,適請竭禁中之寶藏募死士抗賊,未為晚。不省。天子西幸,適走間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義有素,而病奪其明,乃至荒踣。監(jiān)軍諸將不恤軍務,以倡優(yōu)蒲簺①相娛樂,渾、隴武士飯糲米日不厭,而責死戰(zhàn),其敗固宜。又魚炅、何履光、趙國珍屯南陽,而一二中人②監(jiān)軍更用事,是能取勝哉?臣數(shù)為楊國忠言之不肯聽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恥帝頷之。俄遷侍御史,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帝以諸王分鎮(zhèn),適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肅宗雅聞之,召與計事,因判言王且敗,不足憂。帝奇之,除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詔與江東韋陟、淮西來瑱率師會安陸。方濟師而王敗。李輔國惡其才,數(shù)短毀之,下除太子少詹事。梓屯將段子璋反,適從崔光遠討斬之。而光遠兵不戢③,遂大略,天子怒,罷光遠,以適代為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吐蕃取隴右,適率兵出南鄙,欲牽制其力,既無功,遂亡松、維二州及云山城。召還,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渤??h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適尚節(jié)義,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而言浮其術,不為搢紳所推。然政寬簡,所蒞,人便之。其詒書賀蘭進明,使救梁、宋,以親諸軍;未度淮,移檄將校,絕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為義而知變。(節(jié)選自《舊唐書?高適傳》)注:①蒲簺[púsài]:亦作“蒲塞”。蒲,樗蒲。樗蒲和簺是古代的二種博戲。亦泛指博戲;賭博。②中人:指宦官。③戢[jí]:收斂、約束。10.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情況相同的一項A.宋州刺史張九皋深奇之

君子以為義而知變B.六王畢,四海一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C.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具以表聞D.歷職郎署

朝歌夜弦11.選出下列各句中各加點詞語的意義古今都一致的一項A.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齊楚之精英B.適拂袖而去

然政寬簡C.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形影相吊

可憐焦土1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臣數(shù)為楊國忠言之/不肯聽/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恥/帝頷之。B.臣數(shù)為楊國忠言之/不肯聽/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恥/帝頷之。C.臣數(shù)為楊國忠/言之不肯聽/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恥/帝頷之。D.臣數(shù)為楊國忠/言之不肯聽/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恥/帝頷之。1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節(jié)度使,官名,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jié),節(jié)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jié)度使。B.江東,指長江以東地區(qū),又稱江左。長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為西南往東北走向,于是將長江以東的地區(qū)稱為“江東”。C.高適擔任諫議大夫時,率性敢言,那些權貴近臣都很看不起他。再加上他經(jīng)常夸夸其談討論國事,言論超過自己的能力,所以那些官員們更看不起他。D.高適生于多難的時代,一生以建功立業(yè)作為理想追求。永王謀反,他曾移檄將校讓他們與永王斷絕聯(lián)系,以澄清自己。所以君子們認為他合乎道義,了解時局。14.請將文中劃線句子和《陳情表》中的一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渾、隴武士飯糲米日不厭,而責死戰(zhàn),其敗固宜。(2)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參考答案:10.D

11.B

12.A

13.C

14.(1)渾州、隴州兩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飯食,而且不能吃飽,要求這樣的軍隊去拼死作戰(zhàn),失敗本來(當然)就是很自然的事。(2)只是因為祖母劉氏猶如太陽接近西山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0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詞類活用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弄清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詞類活用有名詞動用,名詞做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名詞,動詞用作名詞,形容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動詞的意動用法和數(shù)詞的活用等,根據(jù)具體的句子具體的分析。選項A,奇:意動用法,以……為奇;義:名詞活用作動詞,合乎道義。選項B,一:數(shù)詞活用作動詞,統(tǒng)一;哀:為動用法,為……哀。選項C,外:名詞作狀語,在外面;聞:使動用法,使……聞。選項D,職,名詞活用作動詞,任職;弦:名詞活用作動詞,彈琴奏樂。故答案選D?!?1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古今異義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弄清楚古今異義差別,這是一道理解文言實詞中的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的詞語的題目,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的詞語大致有幾種情況,一般的是古漢語的一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詞語,而古漢語的一個詞語就對應一個現(xiàn)代漢語的詞組,選項A,鉤心斗角:古義: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義:常用來比喻用盡心思,明爭暗斗。精英:古義:金玉珠寶;今義:精華,也指出類拔萃的人;選項B,兩句加點詞古今義都一致。拂袖而去:形容生了氣,一甩袖子就走了。寬簡:寬容簡明;選項C,不行:古義:不能行走;今義:表否定。成立:古義:成人自立,指成年;今義:①開始存在、站得住腳,②組織、機構已經(jīng)形成;選項D,吊:古義:慰問;今義:懸掛;可憐:古義:可惜;今義:值得憐憫、同情。故答案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首先把語句放入文本,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臣數(shù)為楊國忠言之不肯聽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恥帝頷之”,這句話的含義是:我多次向楊國忠說到這些事,他不肯聽。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難,不值得深以為恥?!毙诜浅Y澩恼f法。根據(jù)對文句的理解,“為楊國忠”作“言”的狀語,中間不停頓,排除CD;“有今日行”為完整動賓結構,有今天的西行逃難,中間不停頓,排除B。故答案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注意考點及考向的特點,認真的比對文意與選項的差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xiàn)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jié),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選項C,“高適擔任諫議大夫時,率性敢言,那些權貴近臣都很看不起他”中“看不起他”說法有誤,文中的“側目”是害怕的意思。故答案選C。【14題詳解】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解答此類試題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1)飯:吃,名作動;厭、滿足,飽;而:連詞;責:要求;固,本來、當然。(2)以:因為;日薄西山:太陽接近西山,喻人的壽命即將終了;朝不慮夕: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或者朝不保夕?!军c睛】翻譯句子的具體方法是留、刪、補、換、調、變,“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皠h”,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補”,就是增補。變單音詞為雙音詞,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皳Q”,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罢{”。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白儭?,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參考譯文:高適,字達夫,滄州渤海人。他年輕時候潦倒失意,不置辦家產(chǎn)。后來客居在梁州、宋州一帶。宋州刺史張九皋認為他是個奇才,推舉他參加有道科考試,他考中了。調任封丘尉,他不滿意,便離開了。后客居河西,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上表舉薦他為左驍衛(wèi)兵曹參軍,掌書記。安祿山叛亂,玄宗征召哥舒翰討伐叛賊,任命高適為左拾遺,后轉任監(jiān)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哥舒翰兵敗,玄宗問群臣有什么好辦法,高適請求用盡宮中收藏的珍寶招募勇士抗擊賊寇,為時還不晚。皇帝未加考慮。(安祿山兵逼西安)玄宗向西逃難,高適從小路追趕,在河池追上他,于是進言:“哥舒翰平素忠義,因為生病使他不能明斷,才導致失敗。督率軍隊的各位將領不關心軍務大事,(每天)以歌舞賭博相娛樂,渾州、隴州兩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飯食,而且不能吃飽,要求這樣的軍隊去拚死作戰(zhàn),失敗當然就是很自然的事。另外,魚炅、何履光、趙國珍屯軍南陽,而一兩個太監(jiān)在監(jiān)督軍隊時又大權獨攬,這樣怎能取勝?我多次向楊國忠說到這些事,他不肯聽。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難,不值得深以為恥?!毙诜浅Y澩恼f法。高適不久遷任侍御史,后來又提拔為諫議大夫,他率性敢言,權貴近臣都害怕他。玄宗打算用諸位王子分別鎮(zhèn)守各地,高適極力反對。不久永王叛亂,肅宗早就聽說高適有才能,于是召見他一起商議大事,高適就斷言永王將要失敗,不值得憂慮。肅宗覺得他是一個奇才,任命他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使,命令他和江東的韋陟、淮西的來瑱率領軍隊在安陸會師。軍隊正在渡黃河時,永王就已經(jīng)失敗了。李輔國嫉妒高適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詆毀高適,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適太子少詹事。梓屯守將段子璋反叛,高適跟隨崔光遠去征討并斬殺了段子璋。然而崔光遠沒有約束好士兵,士兵大肆搶掠百姓,皇帝非常生氣,把崔光遠撤了,用高適取代他做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吐蕃奪取了隴右,高適率兵到南鄙,想牽制吐蕃的兵力,(但最后)沒有立功,還把松州、維州和云山城丟掉了。皇帝召他回來,讓他做了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他為渤??h侯。高適在永泰元年去世,朝廷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忠”。高適崇尚氣節(jié)道義,喜歡滔滔不絕地談論王霸大業(yè)。他生逢亂世,一生以建功立業(yè)作為理想追求,但實際能力不足以實現(xiàn)理想,因此,不被官員們所推重。但是他為政寬容簡明,每到一地任職,大家都覺得很方便。他五十才開始寫詩,一開始就寫得好,他也很滿意自己的詩有氣質。他每寫完一篇,當時的人就將其作品傳播開來。他寫信給賀蘭進明,建議急速援久梁州、宋州,以親近各軍;寫信給許叔冀,告知要消除對他人的怨恨,共同援救梁州、宋州;渡淮河前,他在給各將校的公文中,告訴他們同永王斷絕關系,以表明自己清白無辜。當時上層社會都認為他是合乎道義并且是了解時局變化的。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題。董槐,字庭植,濠州定遠人。少喜言兵,陰讀孫武、曹操之書?;泵采鮽ィ瑥V顙而豐頤,又美髯,論事慷慨,自方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嚴,聞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學,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被毙睦?,乃學于永嘉葉師雍。嘉定十四年,起為廣德軍錄事參軍,民有誣富人李桷私鑄兵結豪杰以應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獄,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為反者解說,族矣。”槐曰:“吏明知獄有枉,而擠諸死地以傅于法:顧法豈謂諸被告者無論枉不枉,皆可殺乎?”不聽。頃之,守以憂去,槐攝通判州事,嘆曰:“桷誠枉,今不為出之,生無由矣?!蹦藶榉滢o,明其不反,書上,卒脫桷獄。紹定三年秋,權通判鎮(zhèn)江府。至州,會全叛,涉淮臨大江,大府急發(fā)州兵。槐即日將兵濟江而西,全遁去,乃還。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點湖北刑獄。常德軍亂,夜縱火而噪。槐騎從數(shù)人于火所,且問亂故。亂者曰:“將軍馬彥直奪吾歲請,吾屬將責之償,不為亂也?!被弊R上,召彥直斬馬前,亂者還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來歸者十余萬,議者皆謂:“方軍興,郡國急儲粟,不暇食民也?!被痹唬骸懊?,吾民也,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歸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視其賦,則吏侵甚,下教曰:“吾蒞州,而吏猶為盜不自悔,吾且誅之!”吏乃震恐,愿自新?;币虺窕己Γ詫⒈R淵兇猾不受命,斬以徇師,軍中肅然。帝日鄉(xiāng)用②槐,槐言事無所隱,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為容悅。帝問修太乙祠,則對曰:“土工洊起,民罷于征發(fā),非所以事天也?!钡蹎栠吺?,對曰:“外有敵國,則其計先自強。自強者人畏我,我不畏人?!被泵孔?,帝輒稱善。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風雷電,槐起衣冠而坐,麾婦人出,為諸生說《兌》、《謙》二卦,問夜如何?諸生以夜中對,遂薨。(《后漢書·鄧寇列傳》,有刪節(jié))[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鄉(xiāng)用:重用。③洊(jiàn):再度。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遇槐嚴

遇:對待。

B.吾屬將責之償

責:譴責。C.斬以徇師

徇:示眾。

D.麾婦人出

麾:揮手使……離去。9.文中“諸生以夜中對”的“以”字,與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請以戰(zhàn)喻C.斧斤以時入山林

D.險以遠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董槐年輕時,喜歡談論軍事,把自己比作諸葛亮和周瑜。他父親很生氣,以為董槐喜歡說大話,不過是個狂妄的書生罷了。B.李桷因有人誣陷謀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獄,董槐看出是樁冤案,據(jù)理力爭,上書為他翻案,終于使他獲釋。C.嘉熙元年,常德發(fā)生兵亂,縱火喧鬧,董槐騎馬跟在幾個人后面趕到火場,問清士兵作亂原因后,斬殺了侵占年度軍餉的將軍馬彥直,平息了騷亂。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檢查稅收時,發(fā)現(xiàn)小吏侵吞現(xiàn)象嚴重,于是下達告諭要嚴懲,小吏們震驚恐懼,愿意悔過自新。11.請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民,吾民也,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5分)譯文:(2)土工洊起,民罷于征發(fā),非所以事天也。(5分)譯文:參考答案:8.B

“責”是“要求”的意思9.B

A項“介詞,表目的,來”;B項和例句“用”;C項“按照”;D項“而”。10.C

文中有“槐騎從數(shù)人于火所”一句,其中“從”是“率領、帶領”的意思,而不是“跟隨”的意思。11.(10分)(l)百姓,是我們的百姓。發(fā)放我們的糧食救濟他們,有什么不可以?(“民,吾民也”是判斷句?!罢瘛蓖ā百c”,救濟?!昂?,為什么,怎么。)(2)土木工程再度興起,百姓被征集調遣搞得疲憊不堪,這不是用來侍奉上天的做法。(“罷”通“?!?,疲憊不堪?!八浴保坝脕怼摹?。)【參考譯文】董槐,字庭植,定遠縣城人。年少時就喜歡談論軍事,暗地里讀孫武、曹操的書。他身體魁梧,額頭寬,兩頰豐潤,長有漂亮的胡須。談論時事慷慨激昂,常自比為諸葛亮、周瑜。父親董永對他要求很嚴格,聽到他自比諸葛亮、周瑜的事后,非常生氣,嘆息道:“你不努力讀書,又喜歡講大話,只不過是個狂妄的書生罷了,我不愿意你成為這樣的人??!”董槐心里很慚愧,于是就學于永嘉葉師雍的門下。嘉定十四年,朝廷任用他做廣德軍錄事參軍。有人誣告富人李桷私下里鑄造兵器,暗中結交豪杰來響應叛臣李全,圖謀不軌??な鼐蛯⒗铊龃度氇z。董槐通過查訪,看出是樁冤案,告訴郡守??な卣f:“為叛臣說請,當誅族?!倍闭f:“執(zhí)法官吏明知案件有冤情,卻還要把他推向死地來付會法律,難道法律規(guī)定被告人不論冤枉不冤枉,都要殺頭嗎?”郡守仍不予理會。不久,郡守因辦理父喪去官,董槐負責處理郡事,感嘆道:“李桷確實是冤枉的,現(xiàn)在如果不想辦法放了他,恐怕活不了了?!庇谑菫樗?,表明他沒有謀反之心,奏章呈上后,李桷終于得釋。紹定三年秋天,暫任鎮(zhèn)江府通判,剛到任,恰逢李全謀反,李全渡過淮水逼近長江,上級緊急從州里調撥軍隊。董槐當日就帶兵渡過長江,向西挺進,李全逃走,于是帶兵返回。嘉熙元年,被調往常州主持政務,三天后,董槐任湖北提點刑獄時,常德軍中發(fā)生騷亂,夜里放火吵鬧,董槐帶領幾個隨從騎馬趕到火場,問作亂者為什么這樣?亂者說:“將軍馬彥直掠奪我們的年度軍餉。我們要求他償還,并不是要反叛。”董槐坐在馬上,叫來彥直立斬于馬前,于是騷亂的人都回到了隊伍中。嘉熙三年,主持江州政務。秋天,渡江來歸附他的災民有十多萬人。官吏們都說:“國家正在用兵之際,急需儲備的糧食,哪里還顧得了給災民糧食吃呢?”董愧說:“百姓,是我們的百姓。發(fā)放我們的糧食救濟他們,有什么不可以?”于是災民們到了他這里如同回到了家一樣得到了救濟。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他檢查稅收,發(fā)現(xiàn)被官吏侵吞稅收現(xiàn)象嚴重,于是下令說:“我管理江西,官吏還敢侵吞稅收不悔過自新的,我將殺了他!”于是盜取賦稅的官吏都震驚恐懼,愿意悔過自新。董槐趁機為民除害,裨將盧淵兇狠狡猾不聽從命令,董愧將他在軍中斬首示眾,于是軍中整肅,沒有人再敢胡作非為了?;噬弦惶焯斓刂赜枚?,董愧論事不隱藏自己的觀點,意在阻止皇上有不利于治理國家的想法,不說取悅于皇上的話。皇上問修太乙祠的事,他回答說:“土木工程再度興起,百姓被征集調遣搞得疲憊不堪,這不是用來侍奉上天的做法。”皇上問邊疆的事,他回答說:“外面有敵國,就應該謀畫先讓自己強大起來,能自強的人別人怕我,我不怕別人?!倍⒚看紊献?,皇上總是稱贊他說得好。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風,雷鳴電閃,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著。揮手讓婦人出去,給弟子們講解《兌》、《謙》二卦,問他們現(xiàn)在是夜里什么時候,弟子們回答說現(xiàn)在是半夜,于是就去世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站在古鎮(zhèn)譙樓,我不禁撫今追昔。古鎮(zhèn)作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歷史,但黃峭遣子孫秉承家訓到各地創(chuàng)業(yè)傳承家風的故事,至今讓人

。黃峭子孫們在一個地方站穩(wěn)腳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創(chuàng)業(yè),周而復始。多年的遷徒,不僅是地理上的變動,更是歷史與文化的傳揚。一批賢者傳播文明火種,發(fā)展文化基因,在當代孕育了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體現(xiàn)了當?shù)厝烁谊J敢拼的精神風貌。家訓家風為何能顯示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孫黃子曦娓娓道來:黃峭棄官歸鄉(xiāng)后創(chuàng)建和平書院,培養(yǎng)棟梁人才,撰寫《家訓》十七款;當代古鎮(zhèn)人則

,把古代家訓家風沐浴于時代新風中,賦予其新的內容。中國自古就是重視家風傳承的國度,家是人生的起點,也是國家的根基,(

),會對子孫后代優(yōu)良品格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在令人

且充滿誘惑的世界里,我們多想想先輩的諄諄教誨,回憶先輩們

的創(chuàng)業(yè)艱辛,定能從中獲得強大的精神動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穩(wěn)致遠。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茿.津津樂道

繼往開來

眼花繚亂

篳路藍縷B.樂此不疲

繼往開來

目不暇接

櫛風沐雨C.津津樂道

革故鼎新

目不暇接

篳路藍縷D.樂此不疲

革故鼎新

眼花繚亂

櫛風淋雨18.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一批賢者延續(xù)文明火種,發(fā)展文化基因,在當代孕育了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它體現(xiàn)了當?shù)厝烁谊J敢拼的精神風貌。B.一批賢者延續(xù)文明火種,發(fā)展文化基因,在當代所孕育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體現(xiàn)了當?shù)厝烁谊J敢拼的精神風貌的表現(xiàn)。C.一批賢者傳播文明火種,延續(xù)文化基因,在當代所孕育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體現(xiàn)了當?shù)厝烁谊J敢拼。D.一批賢者傳播文明火種,延續(xù)文化基因,在當代所孕育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體現(xiàn)了當?shù)厝烁谊J敢拼的精神風貌。19.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祖先創(chuàng)造了作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輝煌文明B.祖先創(chuàng)造的輝煌文明,是一種永恒的精神能源C.文明的輝煌由祖先創(chuàng)造,是一種永恒的精神能源D.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創(chuàng)造的一種輝煌文明參考答案:17.A

18.D

19.B【17題詳解】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語的意思,再結合語境辨析正誤。津津樂道:很有興趣地說個不停。樂此不疲:因喜歡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這里黃峭遣子孫秉承家訓到各地創(chuàng)業(yè)傳承家風的故事讓人們很有興趣,應用“津津樂道”。革故鼎新: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F(xiàn)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繼往開來:繼承前人的事業(yè),開辟未來的道路。這里是說當代古鎮(zhèn)人把古代家訓賦予新時代的內容,應用“繼往開來”。目不暇接:形容東西多,來不及觀看或看不過來。眼花繚亂:看著復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也比喻事物復雜,無法辨清。這里是說充滿誘惑的世界很復雜,應用“眼花繚亂”。篳路藍縷: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chuàng)業(yè)的艱苦。櫛風沐雨:櫛,梳頭發(fā);沐,洗頭發(fā)。風梳發(fā)雨洗頭。形容人經(jīng)常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昂`路藍縷”專指開創(chuàng)的艱苦,“櫛風沐雨”側重形容辛苦。這里是說應用先輩們創(chuàng)業(yè)艱辛,應用“篳路藍縷”。故選A。【18題詳解】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瀏覽劃線句,然后按照主謂賓的成分壓縮句子,先觀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當、殘缺等問題,再分析修飾成分。然后比對選項,找出選項間的不同之處再比較。A項,搭配不當,“延續(xù)”與“火種”“發(fā)展”與“基因”不能搭配;“它”字贅余。B項,搭配不當,“延續(xù)”與“火種”“發(fā)展”與“基因”不能搭配;句式雜糅,“體現(xiàn)了”和“的表現(xiàn)”雜糅。C項,搭配不當,“發(fā)展”與“基因”不能搭配;成分殘缺,句末應加上“的精神風貌”。故選D?!?9題詳解】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也考查選用句式的能力,題型是語句復位題。做題時要從話題是否統(tǒng)一、句間邏輯關系是否合理、語言風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適等角度綜合考慮。據(jù)括號前“中國自古就是重視家風傳承的國度”以及括號后“會對子孫后代優(yōu)良品格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可知中間應填由祖先繼承的什么會對后代子孫起作用,而據(jù)“優(yōu)良品格”,可知起作用的應是“精神”之類。AD項,都落到“輝煌文明”,與后文內容不搭配,排除帶哦AD;C項“文明的輝煌由祖先創(chuàng)造”表述與括號前內容不協(xié)調,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