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句式練習試題及答案_第1頁
高考文言文句式練習試題及答案_第2頁
高考文言文句式練習試題及答案_第3頁
高考文言文句式練習試題及答案_第4頁
高考文言文句式練習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高考文言文句式練習試題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練習試題及答案

一、賓語前置

㈠以“之”“是”為標志。固定句式名手是“何……之有?”“”唯……是……”等。

1.是區(qū)區(qū)者,何難之有?吾儕愿盡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22重慶)

譯文:這是區(qū)區(qū)小事,?我們容許為此盡力,用沿途乞討得到的錢物,供應先生食用。

2.齊桓公與邦人飲,曰:“叟盍為寡人壽也?”對曰:“野人不知為君王之壽?!被腹唬骸邦烈咱胖畨圩9讶艘?!”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壽,金玉之賤,人民是寶?!保?000年上海卷)

譯文:要使我們的國君長壽,。

㈡否決句中代詞做賓語前置。前置代詞賓語以“之”最為多見,或指事,或代人,均須譯出。

3.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2022課程標準乙卷)

譯文:,我也應當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酋長當面譴責我們,或者還有可能把事情辦好。

4.使為子孫而為之,那么子孫不能我救也。(2022年湖南卷第9題)

譯文:假使為了子孫而去做這些事,。

5.有滏陽人焦通……(梁)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令觀于孔子廟。(2022上海卷第18題)

譯文:有個滏陽人叫焦通……,而將他帶到州學,強令他到孔子廟去觀摩學習。

㈢疑問句代詞賓語前置。最常見的代詞“何”,此外還有“胡”“奚”“焉”“安”

“惡”“曷”“烏”等。

6.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曷為攻之?(2022天津卷第13題)

譯文:果真(假設切實)得不到宋國,而且做不道義的事情,?

7.不能肅淸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022課程標準卷Ⅱ第7題)

譯文:(我)不能肅清兇殘的逆賊,讓王室到了這種地步,我只能抱憾于九泉,!

8.又奚為既來而共惡所呼者而迫之耶?(2022江西卷第13題)

譯文:卻一起憎惡那只呼叫它們的雞并且逼走它呢?

9.然那么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烏得無言乎?(3分)(2022湖北卷第12題)

譯文:既然這樣,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沒有誰比我早的了,?

二、定語后置

㈠以助詞“者”為標志,有時還呈現(xiàn)為“(名)+有……者”的布局。

10.甫抵里闬,親故之問寒溫表慶賀者,肩摩踵接。(2022年重慶)

譯文:剛到達鄉(xiāng)里,,肩挨肩,腳跟腳。

11.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2022上海)

譯文:,案子拖了很久沒有結案。

12.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2022上海)

譯文:,把沈周的名字報了上去,于是被傳喚進去畫墻。

㈡以助詞“之”為標志

1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shù)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重慶卷第10題)

譯文:,,必定攜重金不遠數(shù)百里去拜他為師,確定要得到才罷休。

14.士非好死而樂傷也,為其將知寒暑饑飽之審,而見勞苦之明也。(山東卷第13題)

譯文:士兵并不是熱愛戰(zhàn)死亡情愿受傷,只是由于他的將領,。

㈢以“之……者”為復合標志

15.縉紳之交于孟祥者,為詩以歌詠之,征予為之記。(2022湖南)

譯文:,作詩歌來歌詠它,叫我給它作一篇記。

16.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譯文:,存在之處都這樣。

三、被動句

㈠“見”為被動句標志,或“見……于……”連用,均譯為“被、受到”。

17.筠性弘厚,不以藝能高人,而少擅才名,與劉孝綽見重當世。(2022四川)

譯文:王筠天性寬弘敦厚,不因有技藝才能而自視高人一等,而且年輕時就有才華名望,。

18.光武所幸之處,輒先入清宮,甚見親信。(2022山東)

譯文:光武帝親臨的地方,(陰興)總是事先進入清理宮室,。

19.甫數(shù)以其術干諸卿,常不見聽信。(2022山東卷)

譯文:申甫屢屢憑借他的兵術拜謁高官大臣,。

㈡“為”為被動句標志,或“為……所”連用,亦均譯為“被、受到”。

20.有滏陽人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2022上海卷第18題)

譯文:有個滏陽人叫焦通,侍奉雙親禮數(shù)缺失,。

21.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仆脆弱,尤缺乏當也。(2022江蘇第8題)

譯文:至于老師的名稱,,更是缺乏以承受了。

22.世即用我,而我奚以為用?(2022四川卷)

譯文:世間即使要重用我,?

㈢單用“于”為被動句標志,譯為“受、受到、遭到”及“被”。

2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譯文:

24.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而您,所以燕王想跟你結交。

四、狀語后置

狀語常由“以+(名)”“于+(名)”的介詞布局充當。

25.勿懼以罪,勿止以力。(2022年山東卷)

譯文:

26.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2022年湖北卷)

譯文:古代安葬,,安葬在原野中,不起墳堆,不栽樹木,后來的圣人。

27.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晉侯、秦伯派兵包圍了鄭國,。

五、判斷句

一為“……者,……也”,一為“是……也”;前式考生極易漏寫判斷詞“是”,后式那么易把充當主語的“是”(應譯為“這”)誤當作判斷詞。

28.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2022重慶卷第10題)

譯文:用完他們的錢財,耗盡他們的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而找巫師太晚了。

29.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2022江西)

譯文:有個叫華生的人,世代家居江北,。

30.既加之以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2022重慶)

譯文:已經用刑法處置了他們,還把他們當強盜對付,。

六、主謂倒裝

《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的主謂倒裝。在高考翻譯題中,也時有這類句子展現(xiàn)。如下例:

31.殮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2022江蘇)

譯文: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入棺,。

四、其他習慣用法

㈠“得無(非)……”“得非……”,分別由慣用詞組“得無”“得非”與語氣詞“乎”前后響應構成。一般譯為“可能……吧”“約莫……吧”及“莫不是……吧”“不就是……嗎?”

32.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2022年湖南)

譯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

33.治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徽之乎?”(2022年四川)

譯文:陳治中騎著跛驢,當時還是平民,看到先生風采神韻高潔簡淡,就問道:“?”

㈡“無乃……乎(歟、邪)”。“無乃”是復合虛詞,表示揣測、估計,后可接語氣詞“乎”“歟”“邪”,譯為“或許(是)……吧”。

34.摯友之喪而若此,無乃過歟?(2022天津第13題)

譯文:摯友去世(你)竟然凄愴到這個地步,

3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成乎?(2022天津)

譯文:現(xiàn)在我們要使他投降卻反倒殺掉他的使者,

㈢“孰與”是用于表對比的復合虛詞,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個)……?”。

36.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你們看廉將軍,

㈣“其……乎”,“其”為語氣副詞,“乎”為句末語氣詞,可譯為“莫非……嗎?”或“約莫……吧!”

37.名不成得而聞,身不成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22重慶卷第11題)

譯文:名字不成能讓人知道,身影不成能被人望見,?

38.若必治國家,那么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022天津)

譯文:假設確定要使國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

高考文言句式復習指要

1《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文閱讀的測驗要求是: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與用法,才能等級為B。

由于語言習慣的不同,古文言中存在著大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而這些句式也恰恰成為閱讀、理解古文言的關鍵所在。在這些句式中,需考生著重掌管的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下面將逐個舉行剖析。

一、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根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用以對主語舉行判斷,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

1.……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表示對主語加以斷定的判斷或闡明。

例1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也

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確定同時展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

例2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3.……者,……

有的判斷句,也可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但這種處境不常見。

例3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者也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斷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停頓,只起稱代作用,而且這種判斷句式在文言文中也對比常見。

例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觀者也?!稇?zhàn)國策·齊策》)

5.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例5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那么”等。

需要留神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展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的用法那么多起來。另外,斷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決判斷謂語前加的否決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形式:1.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

例6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

分析這里“惑”“欺”的動作分別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2.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

例7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資治通鑒》)

分析“受制于人”,即被人牽制或制服?!笆堋凇背闪吮粍泳涫?。

3.用“見”“于”“見……于……”表被動

例8秦城恐不成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分析這里的“見欺”表示被動,引出了施動者——“秦城恐不成得”的對象。

例9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同上)

分析這里的被動句采用了“見……于……”的形式,用“于”介紹出被動句的賓語。

例10暴見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分析此句用“見”表示被動,使用同例9,“于”的后面介紹出被動句的賓語。

4.“見”還有一種特殊用法與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

例11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

分析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F(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也是此種用法。

5.用“為”“為……所……”表被動

例12(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資治通鑒》)

分析此句采用“為……所……”的格式,“為”讀wèi,介詞,“被”的意思,與“所”合成,表示被動。

6.用“被”表被動

例13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分析此被動句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被動句意思一樣,直接采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7.無標志的被動句

例14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保ā顿Y治通鑒》)

分析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倒裝句式

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依次,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確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依次會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依次展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處境。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慨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15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p>

分析正常的句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確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⑴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例16沛XX在?(《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值得留神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對比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例17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分析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⑵文言否決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對于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留神:一是否決句,一般句中務必有“不”“未”“毋”“無”“莫”等否決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例18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⑶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義。

例1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保n愈《師說》)

分析“句讀”為“不知”的前置賓語,“句讀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⑷介詞賓語前置的處境除了第一種處境外,還有一種處境,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例20業(yè)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業(yè)文南向坐”中的“南”為方位名詞,此處做了“坐”的賓語前置。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形式。

例21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構成的定語后置。

例2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分析此句為“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構成的。

應留神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那么不后置.

4.介詞布局作狀語后置

介詞布局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處境:

⑴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2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理應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理應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24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處境而定其成分。

例2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理應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省略現(xiàn)象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主語省略

主語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響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往往省略主語。

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理由之一。

例26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年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說》)

分析此句中“殫其地之出……”之后的幾個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語“鄉(xiāng)鄰”,這是由于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故主語承前省。

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留神。

例27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分析這里省略的內容為“(村人)見漁人,乃大驚,(村人)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還家,(村人)設酒殺雞作食”。

2.謂語省略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處境下也有承接上文、響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

例28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那么)

分析“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謂語“擇”,這是由于兩者對舉,其意思明確,謂語可以承前省去。

3.賓語省略

賓語的省略有兩種處境: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

例29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分析“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其間“拜”的動詞后面省略了“之”代詞。

例30豎子缺乏與謀!(《鴻門宴》)

分析“豎子缺乏與謀!”此句“與”介詞后面省略了“之”代詞。

4.介詞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

例31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

分析“果地震隴西”中“隴西”理應與“于”合成介賓短語做“地震”的狀語。這是省略介詞“于”的形式。

五、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但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例32即可不死,而離散不見,……那么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