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3 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之間的關系-備戰(zhàn)2020年高考語文之閱讀題必考題型攻克秘籍_第1頁
專題3 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之間的關系-備戰(zhàn)2020年高考語文之閱讀題必考題型攻克秘籍_第2頁
專題3 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之間的關系-備戰(zhàn)2020年高考語文之閱讀題必考題型攻克秘籍_第3頁
專題3 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之間的關系-備戰(zhàn)2020年高考語文之閱讀題必考題型攻克秘籍_第4頁
專題3 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之間的關系-備戰(zhàn)2020年高考語文之閱讀題必考題型攻克秘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之間的關系一、【2019年高考課標全國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者來說,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這個問題——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習近平同志強調(diào),“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chuàng)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藝界普遍認識到,只有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回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蓬勃生機。然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還有許多作家、藝術家困惑于現(xiàn)實是如此宏大豐富,以至于完全超出個人的認識和表現(xiàn)能力。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現(xiàn)實太精彩了,它甚至遠遠走到了小說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隨時發(fā)生著習焉不察而影響深遠的變化。這就為作家、藝術家觀察現(xiàn)實、理解生活帶來巨大困難。對于他們而言,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生活的現(xiàn)象和表象,大約是不難的,難就難在理解生活復雜的結構,理解隱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層的東西。那么,這“更深層的東西”是什么呢?去過天安門廣場的朋友一定會對矗立在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印象深刻,許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誦讀這段話,我們就會意識到,這改天換地的宏偉現(xiàn)實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人民當之無愧是時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認識到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時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時代,認識沸騰的現(xiàn)實。認識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是為了從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間,是為了解決我是誰、我屬于誰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以來,無論是經(jīng)歷革命與戰(zhàn)爭考驗的現(xiàn)代作家,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批經(jīng)歷了知青歲月的當代作家,他們內(nèi)心其實都有一方情感根據(jù)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關系。這些作家是屬于某個情感共同體的,這個共同體時刻提醒著他,他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與這世界上更廣大的人群休戚相關。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文化產(chǎn)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誠然,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責任感的藝術家會深深感到,我們就生活在那些為美好生活、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人們中間,理應對我們的共同奮斗負有共同責任。我們有責任通過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認同。這種認同,是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認同,是與新時代偉大歷史進程的同頻共振,作者和藝術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兒子,積極投身于人們爭取美好未來的壯闊征程,才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閃耀著明亮光芒的文藝,照亮和雕刻一個民族的靈魂。(摘編自鐵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作家樹立了與時代積極互動的理念,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B.對人民的情感認同,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多作家創(chuàng)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因為普通勞動者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D.真正扎根時代、富有責任感的藝術家,無須考慮人民群眾的娛樂和消費需求?!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的內(nèi)容,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A項,曲解文意,且“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說法過于絕對,相關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為“文藝界普遍認識到,只有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回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蓬勃生機”;C項,強加因果,“人民是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與“普通勞動者才是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相關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D項,“無須考慮人民的娛樂和消費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說“誠然,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故選B。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展開論證,在邏輯上也是逐層遞進的。B.文章論證兼顧現(xiàn)實與歷史,既有對當下創(chuàng)作的分析,也有對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內(nèi)容,巧妙銜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撐了論點。D.文章末段論證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時代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體現(xiàn)?!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nèi)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jù),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對最后一段的論證中心理解錯誤,文章最后一段論述的中心應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故選D。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于那些認為現(xiàn)實走在小說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難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復雜結構和本質(zhì)內(nèi)容。B.對藝術家而言,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既意味著巨大挑戰(zhàn),也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促使他們投身沸騰的生活。C.老舍曾說:“不去與勞動人民結為莫逆的好友,是寫不出結結實實的作品的”,這與文中情感共同體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國當下文化產(chǎn)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由量的問題轉向質(zhì)的問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應少而精,凝聚共識?!敬鸢浮緿【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能力。做此類題時,第一步,把握題干信息要點;第二步,逐個選項到文中找對應點,概括分析,判斷正誤。D項,“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應少而精”推斷錯誤,原文最后一段說“我國文化產(chǎn)品供給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強調(diào)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重點在“精”也就是“質(zhì)上”,而沒有說“少”。故選D。二、【2019年高考課標全國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稟有一種極為難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與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與理性兼長并美的詩人,他一方面具有極大極強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觸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華;另一方面又有著極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脫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與局限,做到博觀兼美而無所偏失。這種優(yōu)越的稟賦表現(xiàn)于他的詩中,第一點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就詩歌體式風格方面而言,古今長短各種詩歌他都能深入擷取盡得其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更能融會運用,開創(chuàng)變化,千匯萬狀而無所不工。我們看他《戲為六絕句》之論詩,以及與當時諸大詩人,如李白、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等,酬贈懷念的詩篇中論詩的話,都可看到杜甫采擇與欣賞的方面之廣;而自其《飲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則可見到他對各種詩體運用變化之神奇工妙;又如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別”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漢魏五言古詩變化而出的一種新面貌。就詩歌內(nèi)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無論妍媸巨細,悲歡憂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態(tài),都能隨物賦形,淋漓盡致地收羅筆下而無所不包,如寫青蓮居士之“飄然思不群”,寫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寫丑拙則“袖露兩肘”,寫工麗則“燕子風斜”;寫玉華宮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響;寫洗兵馬之歡忭,寫出一片欣奮祝愿之情、其涵蘊之博與變化之多,都足以為其稟賦之博大、均衡與正常的證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則是杜甫嚴肅中之幽默與擔荷中之欣賞,我以為每一位詩人對于其所面臨的悲哀與艱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應態(tài)度,如淵明之任化,太白之騰躍,摩詰之禪解,子厚之抑斂。東坡之曠觀,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氣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別之,不過為對悲苦之消融與逃避。其不然者,則如靈均之懷沙自沉,乃完全為悲苦所擊敗而毀命喪生,然而杜甫卻獨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現(xiàn)為面對悲苦的正視與擔荷。所以天寶的亂離,在當時詩人中,唯杜甫反映者為獨多,這正因杜甫獨具一份擔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時代的血淚,都成為了他天才培育的澆灌,而使其有如此強大的擔荷之力量的,則端賴他所有的一份幽默與欣賞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極主觀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極客觀的從容的觀賞,如著名的《北征》詩,于飽寫沿途之人煙蕭瑟、所遇被傷、呻吟流血之余,卻忽然筆鋒一轉,竟而寫起青云之高興,幽事之可悅,山果之紅如丹砂,黑如點漆,而于歸家后,又復于饑寒凜冽之中,大寫其幼女曉妝一片嬌癡之態(tài)。此外,杜甫雖終生過著艱苦的生活,而其詩體中卻往往有“戲為”“戲贈”“戲作”等字樣,凡此種種,都說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嚴肅中之幽默與擔荷中之欣賞,相反而相成的兩方面的表現(xiàn)。這種復雜的綜合,足以為其稟賦之博大、均衡與正常的又一證明。(摘編自葉嘉瑩《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后之成就》)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杜甫有一種難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與理性,對事物進行綜合全面的把握。B.從杜甫論詩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古今長短各種詩歌的體式風格都有正面評價。C.杜甫的詩歌涵括范圍非常廣泛,善于以變化的筆觸,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情物態(tài)。D.對于天寶年間的亂離,杜甫在詩中既有主觀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觀視角的關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觀視角的觀照。【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的內(nèi)容,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B項,“他對古今長短,各種詩歌的體式風格都有正面評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說“古今長短各種詩歌他都能深入擷取盡得其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評價”。故選B。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用先總論后分論的結構,論證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從體式風格和內(nèi)容兩方面,來論證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C.文章在論證詩人對待悲苦的態(tài)度時,將杜甫和陶淵明、屈原等詩人作了對比。D.文章論證了杜甫所以對時代苦難有擔荷力量,是因為他廣泛汲取了前人傳統(tǒng)。【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nèi)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jù),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因為他廣泛汲取了前人傳統(tǒng)”強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說“使其有如此強大的擔荷之力量的,則端賴他所有的一份幽默與欣賞的余裕”。故選D。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不正確的一項是()A.杜甫之前的詩人,或以感性見長,或以理性見長,至杜甫方能二者兼?zhèn)?。B.杜甫勇于嘗試各種詩體,在七言律詩上謹守傳統(tǒng),在五言古詩上則作出革新。C.對逃避、被擊敗與正面擔荷這三種回應危機方式,作者在情感態(tài)度上一視同仁。D.杜甫詩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來自嚴肅與幽默之間、擔荷與欣賞之間的平衡?!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能力。做此類題時,第一步,把握題干信息要點;第二步,逐個選項到文中找對應點,概括分析,判斷正誤,要扣住題干要點結合原文逐項判斷。A項,“杜甫之前的詩人,或者以感性見長,或者以理性見長”無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說,“杜甫是一位感性與理性兼長并美的詩人”,并沒有評價杜甫之前的詩人。B項,“在七言律詩上謹守傳統(tǒng),在五言古詩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舉一系列詩人要論證的觀點是“古今長短,各種詩歌他都能深入截取,盡其所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更能融會運用,開創(chuàng)變化”。C項,“作者在情感上一視同仁”曲解文意,從第三段的論述看,作者列舉“逃避”和“被擊敗”這兩種回應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過對比突出對杜甫“正面擔荷”這種應對方式的欣賞和肯定。故選D。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是《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語文修訂版)新增加的考點,這個新考點在2017年全國新課標三套語文試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語文試卷中均有明顯體現(xiàn)。其實,在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多年考查中,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作為論述文的三要素,一直涉及其中,只是沒有單獨作為考點列出來而已。在2017年新修訂的高考大綱中,明確列出了這個考點,表明對這方面的考查將會更加重視,今后在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試題設置上也會進一步強化?!?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語文修訂版)明確界定了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的選材范圍和考查目標:“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從中可以看出,新增加“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考點,將是今后幾年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的主要考查目標之一。1.論點。論點是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或主張。論點有如下特點:第一,論點一般表述為一句話,所表達的意思要準確、鮮明。第二,論點出現(xiàn)的位置多變,有的直接出現(xiàn)在開頭,開門見山;有的放在文章結尾,大多以所以、總而言之、總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為標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現(xiàn)在文章中間,勾連首尾;有的標題就是全文的論點,直觀醒目。當然,也有少數(shù)文章并沒有明確表明觀點的語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2.論據(jù)。論據(jù)是用來論證論點的材料,它包括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事實論據(jù),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證據(jù)、可靠的史實等。理論論據(jù),指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們公認的道理等。運用事實論據(jù)要詳略得當,引用理論論據(jù)要準確恰當。當列舉多個論據(jù)論證一個論點時,論據(jù)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順序,同時,也要注意詳略。3.論證。論證是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一般來說,論點是解決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jù)是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而論證(包括論證的過程和方法)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據(jù)的展開要圍繞論點進行,論據(jù)的運用要典型、新穎、有說理性。對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對三者或者其中兩者的綜合考查。(一)“論證結構”類選項解題技法論證結構的常見模式議論文的論證結構有很多種,常見的有總分式、并列式、層進(遞進)式、對照式四類。1.總分式這種結構模式是指論證的層次之間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一般包括三種:總—分、分—總、總—分—總。注意開頭段或者結尾段,如果開頭段提出問題(或就是中心論點),那么一般都是“總—分”式,因為正文多半是論證過程;如果開頭段和結尾段互相呼應,那么就是“總—分—總”式。2.并列式這種結構模式的特點是:幾個段落、部分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在幾個并列的段落或部分之前常常出現(xiàn)“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等語言標志。3.層進式(遞進式)這種結構模式的特點是:文章的各段落或部分之間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關系,各部分的前后順序有嚴格的要求,不能隨便變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往往由淺入深,常常有一些遞進式的語言標志,如“不僅如此”“而且”“甚至”等。4.對照式這種結構模式的特點是:在論證過程中,把兩種事物或意思加以對比,或者用一種事物或意思來比照另一種事物或意思。二、論證結構類題解題兩步1.驟析選項,標敏感點2.回原文,找對應點(論證結構)(二)“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類選項解題技法1.論點的判斷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事件、現(xiàn)象、人物、觀念等)所持的見解和主張。一般是針對論題的帶有明確的表態(tài)性的完整的判斷句。2.論據(jù)的判斷論據(jù)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jù)。包括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3.論證方法的判斷論證方法是指論據(jù)和論點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即論證過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解決的是“怎樣用論據(jù)論證論點”的問題。一個論證過程可以只包含一個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一、(河南省信陽市2019—2020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中國社會文化中的世故朱鴻召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向來頗受關注,關于它的研究成果也很豐富,有的描述其過程,有的介紹其禮儀,有的探討其影響,角度不同,內(nèi)容多樣。這些都為人們更全面地了解春節(jié)擴展了視野、提供了幫助。然而,春節(jié)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它是如何演變的?我們應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這些問題仍然有待深入探討。“春節(jié)”一詞,最早見于漢代揚雄撰、晉代范望注的《太玄經(jīng)》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其略云:行屬于火,謂之差者,立春節(jié)……當然,《太玄經(jīng)》所謂“春節(jié)”還不是我們今天作為一年開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這個節(jié)氣。由于這個節(jié)氣標志著陽氣由弱而強、由衰而盛的轉折,古人對其特別重視,而后逐漸廷展開來,形成了系統(tǒng)的歷法禮儀。關于“月正”問題,史上有不同描述。漢代孔安國傳、唐代孔穎達疏的《尚書注疏》卷三記載了三國時期王肅的看法:“殷周改正,易民視聽,自夏已上,皆以建寅為正?!币馑际侵v,殷、周改了歷法,只是為了讓人們一新耳目,其實在夏朝以前都以正月建寅。王肅所謂夏朝以前,到底可以推到什么時代?孔穎達等經(jīng)學家們推到了堯舜;但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有言:黃帝乃“順天地之紀”,《史記正義》進一步說“順天地陰陽四時之紀”。根據(jù)《尚書·洪范》的解釋,“歷數(shù)”就是歷法,具體而言即推算歲時節(jié)氣的次序。如何推算?從現(xiàn)有史料看,也就是通過天干、地支的組合,來標識年月日時。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尚稱,“黃帝受神莢,命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歷”。由此可見,以天干、地支為組合元素的歷法模式產(chǎn)生于黃帝時代是有案可稽的。既然如此,也就有了每年的“元日”或“歲旦”。盡管今天我們難于知曉黃帝時期如何命名歲首,但那個時代創(chuàng)造的歷法模式卻為后來的春節(jié)禮俗奠定了基礎。關于春節(jié)的禮俗,無論是經(jīng)典文獻,還是地方志書,都有大量記載。如《呂氏春秋》記載,在立春節(jié)氣,天子親自率領朝廷要員,到京畿東郊去舉行“迎春”祭典。東郊祭祀完畢,天子賞賜參加祭祀典禮的官員,發(fā)布蘊含陽德與柔和精神的指令,廣泛布施,惠及百姓。同時,詔命太史官保管好文獻經(jīng)籍,制定歷法。要求太史官仰觀天象,明了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使歷法的制定準確無誤,讓星象位置與運行周期的記錄成為往后的遵循。還有,在正月元日,舉行開春的“籍田”典禮。其目的是祈求上天賜予五谷豐登?!凹铩眱x式之后,天子率眾回到太寢祖廟,賜酒予眾官,開懷暢飲。從其敘述的語境來看,立春可能是前一年的十二月,從那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元日,朝廷舉行了一系列的典禮活動?!秴问洗呵铩酚涊d的是先秦以前的情況,反映了上古社會對農(nóng)耕的高度重視。秦漢以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遷,古老的“籍田”儀式逐漸淡化,而“歲旦”之日的禮儀則不斷增加新內(nèi)容。(摘編自詹石窗《春節(jié)禮俗及其文化精神》,《光明日報》2019年1月30日)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研究盡管成果豐富,但在某些方面仍無定論。B.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差》的注文中。C.王肅認為,在堯舜時期,人們都以正月建寅,到殷周時改了歷法。D.黃帝時代以“元旦”或“歲旦”來命名歲首,為后來春節(jié)禮俗奠定了基礎。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引述《太玄經(jīng)》注文,意在揭示“春節(jié)”最初是作為“立春”這個節(jié)氣出現(xiàn)。B.文章引述《史記正義》,意在證明以干支為組合元素的歷法模式始于黃帝時代。C.文章借“迎春”祭典和“籍田”儀式的記載,說明當時關于春節(jié)禮俗相當盛行。D.文章采用總分結構,第二、三、四段依次闡釋并有效回答了第一段列舉的問題。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含蘊著某種文化精神,而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尚需研究。B.《呂氏春秋》作為經(jīng)典文獻,其記載的立春節(jié)氣天子“迎春”祭典可信度較高。C.先秦以前春節(jié)禮俗活動,從立春到歲旦,要經(jīng)歷較長時間,且儀式感始終突出。D.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遷,影響了春節(jié)禮俗的傳承,新禮儀活動逐漸取代舊的禮儀。二、(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大附中2019—2020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作為20世紀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常讀常新的“五四”,已伴隨我們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的歲月,成為我們揮之不去的一抹青春記憶。對于“五四”的內(nèi)涵和外延,有著豐富的闡釋。具體說,它指稱的是發(fā)生于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體,以“外爭主權、內(nèi)懲國賊”為口號的學生游行示威事件。事件的發(fā)生在國內(nèi)外引發(fā)強烈的反響,成為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屈辱之憤懣情緒的總爆發(fā)。因此,事件后的第三天就有學者對其精神現(xiàn)象作了概括。作為五四運動主體,學生身份的羅家倫直接將其精神概括為“學生犧牲的精神”“社會裁制的精神”與“民族自決的精神”;作為導師的陳獨秀則將之呼為“直接行動”與“犧牲的精神”。從外延上看,“五四”有更為寬泛的含義,它可以囊括自《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直至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題。追溯五四運動前十年,呼喚青春應該說是文學與思想界的時代強音。時至“五四”,這一聲音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此,一代又一代的啟蒙先驅(qū)為這一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攜手共進。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振臂高呼:“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李大釗以《青春》為題勸告青年:“青春之國民與白首之國民遇,白首者必敗,此殆天演公例,莫或能逃者也?!标惇毿銊t以《敬告青年》與同仁共勉:“我輩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薄扒啻褐袊敝畼嬒?,已成為先進知識分子共同的最為重要的時代使命。“青春”主題,基本元素集中于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很容易形成共識,而在關于“五四”的價值、意義等問題上,近百年的時間里曾出現(xiàn)眾說紛紜的不同理解。當年,“研究系”的刊物《晨報》與革命黨人的刊物《民國日報》就在1920年5月4日“五四”周年紀念時出現(xiàn)了不同的發(fā)聲。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對“五四運動”也都有不同的立場和觀點。考察近百年的“五四”研究學術史,學術界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的學者,也都在不同的學術視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對“五四”這樣一個既不是短時段也不是太長時段的歷史記憶書寫來說,具有回歸與再撰的雙重要求。百年“五四”,我們可以將之定位為中時段:一方面,鑒于“青春”主題已經(jīng)在原有本色上被年輪涂刷上了一層層五顏六色、繽紛炫目的彩釉,當下的整理研究就有必要溯源正本、剝繭抽絲,以得“始終”;另一方面,再撰的目的無非是在回歸的前提下,重新書寫“五四”的林林總總、逶迤曲折,從而進一步建構起“五四學”的學術思想譜系。對此,雅克·勒高夫說:“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的關系無疑是把握或拿捏歷史分寸的瓶頸。體現(xiàn)這些不同時期記憶史面相的是各種史料,只有大量收集,從中甄別,我們才能觀察到“五四”歷史之全部面貌、演進和重構之脈絡、“五四”之永恒青春精神,才能以立體生動的歷史記憶梳理“五四”的“來龍”、展望“五四”的“去脈”。對“五四”的紀念,各個時期的報刊輿論也都充滿了變化的時代感,這些公共輿論所構建起來的現(xiàn)實意義無疑都是為了解讀當時中國所面臨的最迫切的變化,“五四”記憶和精神在每個時間節(jié)點上都表現(xiàn)出最強的時代聲音。同時,五四運動也成為諸多城市記憶之一部分,省域的、地域的、城市的,無論哪個層面,都體現(xiàn)出地方記憶對“五四”的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的最顯著認知。郁達夫撰文紀念魯迅時曾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借鑒這句感人的肺腑之言,我們要說: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不能稱得起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但有歷史卻總被遺忘,不能為其后人銘記,則是悲哀的、甚至是災難的。從這里出發(fā),為百年來一直激勵我們前行的精神符號——“五四”,在每個人心中建造起一座歷史博物館,這是夢想,是情懷,更是擔當。(選自張寶明《鉤沉一個民族的青春記憶》,有刪改)1.下列對于“五四”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精神遺產(chǎn)的“五四”精神常讀常新,是中華兒女的青春記憶,百年來激勵我們前行。B.以學生為主體的“五四”游行事件及引發(fā)的強烈反響,是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屈辱之憤懣情緒的總爆發(fā)。C.“五四”有寬泛外延,以“青春”為主題,囊括了自《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起所有的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題。D.對于“五四”的價值、意義,一直有不同理解;但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方面,卻易形成共識。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論述“五四”的內(nèi)涵和外延時,都先對其基本含義進行了闡釋,同時均使用了引論法和喻論法。B.論述百年“五四”書寫和定位時,作者提出要梳理其“來龍”,展望其“去脈”,語言鮮活生動。C.對“五四”的紀念,文章從時間、空間兩個角度著手,但都突出了顯著的時代精神和現(xiàn)實意義。D.開篇以“青春記憶”引出話題,主體部分從四個層次展開具體論述,最后以“銘記號召”作結。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旨在追溯“五四精神”之初心,不忘“五四精神”之傳承,啟迪“五四精神”之發(fā)揚。B.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紛紛投入到時代大潮中,攜手奮進,共同構想“青春中國”。C.百年“五四”記憶史的整理與研究既應立足于再現(xiàn)過去,又應著眼當下,同時還需關照未來。D.作者引入郁達夫紀念魯迅的撰文,目的在于呼吁應承載起“五四精神”的夢想、情懷和擔當。三、(湖北省龍泉中學、潛江中學2019—2020學年高三12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語言的節(jié)奏與音樂的節(jié)奏詩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音樂只有純形式的節(jié)奏,沒有語言的節(jié)奏,詩則兼而有之。這個分別最重要。先分析語言的節(jié)奏。它是三種影響合成的。第一是發(fā)音器官的構造。呼吸有一定的長度,在一口氣里我們所說出的字音也因而有限制;呼吸一起一伏,每句話中各字音的長短輕重也因而不能一律。念一段毫無意義的文字,也不免帶幾分抑揚頓挫。這種節(jié)奏完全由于生理的影響,與情感和理解都不相干。其次是理解的影響。意義完成時的聲音須停頓,意義有輕重起伏時,聲音也隨之有輕重起伏。這種起于理解的節(jié)奏為一切語言所公有,在散文中尤易見出。第三是情感的影響。情感有起伏,聲音也隨之有起伏;情感有往復回旋,聲音也隨之有往復回旋。情感的節(jié)奏與理解的節(jié)奏雖常相輔而行,不易分開,卻不是同一件事。比如演說,有些人先將講稿做好讀熟,然后上臺背誦,條理盡管清晰,辭藻盡管是字斟句酌來的,而聽者卻往往不為之動。也有些人不先預備,臨時信口開河,隨臨時的情感興會與思路支配,往往能娓娓動聽,雖然事后在報紙上讀記錄下來的演講詞,倒可能很平凡蕪瑣。前一派所倚重的只是理解的節(jié)奏,后一派所倚重的是情感的節(jié)奏。理解的節(jié)奏是呆板的,偏重意義;情感的節(jié)奏是靈活的,偏重腔調(diào)。照以上的分析看,語言的節(jié)奏全是自然的,沒有外來的形式支配它。音樂的節(jié)奏是否也是如此呢?舊樂理學家的答復似乎是肯定的。英國斯賓塞和法國格雷特里(Gretry)都曾經(jīng)主張音樂起于語言。自然語言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略經(jīng)變化,便成歌唱,樂器的音樂則從模仿歌唱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發(fā)展出來。所以斯賓塞說:“音樂是光彩化的語言?!蓖吒窦{的樂劇運動就是根據(jù)“音樂表現(xiàn)情感”說,拿無文字意義的音樂和有文字意義的詩劇混合在一起。這一派學說近來已為多數(shù)樂理學家所擯棄。德國瓦勒謝克(Wallashek)和斯通普夫(Stumpf)以及法國德拉庫瓦(Delacroix)諸人都以為音樂和語言根本不同,音樂并不起于語言,音樂所用的音有一定的分量,它的音階是斷續(xù)的,每音與它的鄰音以級數(shù)遞升或遞降,彼此成固定的比例。語言所用的音無一定的分量,從低音到高音一線聯(lián)貫,在聲帶的可能性之內(nèi),我們可以在這條線上取任何音來使用,前音和后音不必成固定的比例。這只是指音的高低,音的長短亦復如此。還不僅此,我們已再三說過,語言都有意義,了解語言就是了解它的意義;純音樂都沒有意義,欣賞音樂要偏重聲音的形式的關系,如起承轉合、比稱呼應之類??傊?,語言的節(jié)奏是自然的,沒有規(guī)律的,直率的,常傾向變化;音樂的節(jié)奏是形式化的,有規(guī)律的,回旋的,常傾向整齊。詩歌源于歌,歌與樂相伴,所以保留有音樂的節(jié)奏;詩是語言的藝術,所以含有語言的節(jié)奏。就音節(jié)而論,詩是“相反者之同一”,像哲學家所說的;自然之中有人為,束縛之中有自由,整齊之中有變化,沿襲之中有新創(chuàng),“從心所欲”而卻能“不逾矩”。詩的難處在此,妙處也在此。想把詩變成音樂,變成一種純粹的聲音組織,那是無異于斬頭留尾,而仍想保持有機體的生命。音樂所不能明白表現(xiàn)的,詩可以明白表現(xiàn),正因為它有音樂所沒有的一個要素——文字意義?,F(xiàn)在要把它所特有的要素丟開,讓它勉強去做只有音樂所能做的事,無論它是否能做得到,縱然做得到,也不過使它變成音樂的附贅懸瘤。我們并非輕視詩的音樂成分。不能欣賞詩的音樂者對于詩的精微處恐終隔膜。我們所特別著重的論點只是:詩既用語言,就不能不保留語言的特性,就不能離開意義而去專講聲音。(摘編自朱光潛《詩與樂》)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語言的節(jié)奏受到發(fā)音器官、理解因素和情感因素三個方面的影響。B.斯賓塞所說的“音樂是光彩化的語言”是基于音樂起源于語言的觀點。C.音樂的音有一定分量,語言的音無一定分量,音樂比語言表現(xiàn)更豐富。D.詩的“難處”與“妙處”正在于音樂和語言的相輔相成、彼此融合。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采用了舉例的論證方法,以闡明情感的節(jié)奏與理解的節(jié)奏的差異。B.文章對比新舊樂理學家關于音樂起源的觀點,廓清對音樂節(jié)奏的認識。C.文章比較語言的節(jié)奏和音樂的節(jié)奏,論證詩歌重視語言特性的必要性。D.文章論證音樂和語言的根本不同點,是按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順序推進的。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人們念任何一段文字,都會抑揚頓挫,是由于人是感情的動物,受情感和理解的影響。B.音樂的音階是斷續(xù)的,人們欣賞音樂就是要將聲音聯(lián)系起來,找到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C.那種把詩歌變成音樂的想法,是因為對詩歌的文字意義的精微之處有著深刻的理解。D.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了解語言的特性是理解詩歌的必要條件,并非輕視詩歌的音樂性。一1.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nèi)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B項,“春節(jié)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差》的注文中”中“春節(jié)”的概念理解有誤,根據(jù)原文第二段內(nèi)容可知,“春節(jié)”實際是兩個概念,而作為節(jié)氣的“春節(jié)”最早出現(xiàn)在《差》的注文中。C項,“王肅認為”有誤,原文是“王肅所謂夏朝以前,到底可以推到什么時代?孔穎達等經(jīng)學家們推到了堯舜”。所以“夏朝以前推到堯舜時期,是孔穎達的觀點”。D項,“黃帝時代以‘元旦’或‘歲旦’來命名歲首”錯,根據(jù)原文“由此可見,以天干、地支為組合元素的歷法模式產(chǎn)生于黃帝時代是有案可稽的。既然如此,也就有了每年的“元日”或“歲旦”。盡管今天我們難于知曉黃帝時期如何命名歲首,但那個時代創(chuàng)造的歷法模式卻為后來的春節(jié)禮俗奠定了基礎”,可知黃帝時代如何命名歲首,尚不確定。2.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論點、論據(jù)、論證以及論證結構等的把握,同時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依次闡釋并有效回答”錯,第一段中的問題是“春節(jié)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它是如何演變的?我們應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如問答“春節(jié)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第二、三段內(nèi)容都是。而且第三個問題選文部分沒有回答。3.D【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類題,要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zhì),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nèi)容的聯(lián)系,將稱代的內(nèi)容代入原文理解,聯(lián)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D項,“新禮儀活動逐漸取代舊的禮儀”說法錯誤,根據(jù)原文“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遷,古老的‘籍田’儀式逐漸淡化,而‘歲旦’之日的禮儀則不斷增加新內(nèi)容”,可知不是“取代”而是“不斷增加新內(nèi)容”。二1.C【解析】本題考查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這類題,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準篩選,細心比對,靈活理解。常見問題有:遺漏或添加信息、時空交錯、偷換概念、張冠李戴、邏輯出錯等。C項,“所有的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題”擴大范圍,原文第3段表述為“從外延上看,‘五四’有更為寬泛的含義,它可以囊括自《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直至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題”,非“所有的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題”。2.A【解析】本題考查對原文論證和語言特點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